主题:我也来谈谈为什么蜀汉不设史官 -- 柴皇荣世
我也来谈谈为什么蜀汉不设史官cchere.com ◆柴皇 发于:4/2/2004 8:10:35 AM
蜀汉君臣其实服膺法家学说,刘备临终要刘禅读的书竟然是韩非子。刘备平素言论也大多不以儒臣为意。诸葛虽然为万世儒宗,但考其平生行政实多本法家之术。
法家一向讨厌以文乱法之人,秦皇就直接不许后人追谥他。不设史官,是因为当时蜀汉军国合一,力求光复的体制和形势决定的,汉魏多清谈之客,惟闻蜀汉有因此获罪者(廖立)。不设历史官,是为了避免发生文字言论挑战军国大计的情况,杜绝出现文人结党乱政的可能。估计这是诸葛和刘备总结东汉倾颓得出的教训,是有意为之,刘备有雄才,诸葛善治国,就是体现这里,不然,安集人心,体贴百姓,连刘表刘璋都很会做,又何待玄德来光复汉朝?中国古代政治,讲究不为妇人之仁而扼杀任何不安定因素于摇篮之中。蜀汉北伐的雄图霸业,绝对会影响益州人民的生活水平(何况现有刘季玉父子养川民20年,这方面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了。所以诸葛一入川就严刑峻法的立规矩,纵容法正侠私报复以立霸权),也绝对会有“俗儒”来劝谏,如果再加上为朝野和传统所重的史官秉笔直书,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那蜀汉就只能坐守汉川,坐以待毙这一条路可以走了(才不会背离民心)。所以索性不设史官,就象今天索性取消报纸一样,从根本上就不在舆论这方面设立战场,整个蜀汉只可以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声音。
这里绝对没有批评蜀汉君臣的意思,相反,在当时的情况下,以刘备集团的具体处境而言,军国合一的法家政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后来的历史确也证明了蜀汉用铁碗手段达成的举国一心的政治局面的是威力惊人,以一隅威震天下,以四川敌中原,确是空前绝后。但最后蜀汉还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那就是谯周。
然而到那时,刘葛墓木早拱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当时谁都明白蜀汉不可能灭亡魏国。
ss
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又道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都是一个意思,总之要愚黔首之耳目,趋之来,趋之去,莫知其所往。对国家前途采取几乎是军事保密的手段禁止疑问,这是以弱敌强的无奈之举。可惜,文事必以武略济之,诸葛文事虽备,奈何曹魏终无可乘之势,武功难成。故终也难遮悠悠之口,渐渐破了一身的横练。倒也非是憔周之过。
但憔周发表他的大作之际,好象正是司马夺魏,却也难说蜀汉未必便没有机会。泄气泄得似乎早了些。后来劝刘禅不战而降,说来也是为了保全一国生灵,但想来想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个问题还是叫花蕊夫人来回答吧,叫做“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朝廷官员,并非只有史官,没有史官,同样还是有其它官员的,一样可以对北伐有不同看法的。实际上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直到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朝廷上对于北伐一直就有反对之声,只是在二者执政期间不占主流罢了,而在蒋琬、费伊主政期间则曾经占了主流。
三国不设史官者,有曹操、刘备及孙权等人,孔明倒是设有「参署」,以集思广益。
陈志原文:「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芷而获珠玉。」
翻成白话就是官方设置舆论机关,使众人提供参政意见,可以左右孔明的决策。
史官设立与否与是否有反对北伐的声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cchere※com ◆老兵帅客 发于:2004-04-07 09:09:44
朝廷官员,并非只有史官,没有史官,同样还是有其它官员的,一样可以对北伐有不同看法的。实际上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直到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朝廷上对于北伐一直就有反对之声,只是在二者执政期间不占主流罢了,而在蒋琬、费伊主政期间则曾经占了主流。
呵呵。但我想如果有了史官,他的态度可以直接左右蜀汉君臣在历史上的地位,那反战势力不是更强。老兄的话恰好证明了刘葛有控制舆情的必要性。
雕龙兄,我想那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呵呵。
http://www.langya.com/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19911&perpage=15&pagenumber=1
去看了下, 真的是高手如云那,我都没敢插话.其实我纯粹是臆测.大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