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李陵匈奴之战,与赵括兄商榷。 -- 煮酒正熟

共:💬52 🌺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很可惜的李陵
家园 酒大这个帖子的观点和何去非有类似之处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人,宋朝第一个武学博士。他的《何博士备论》中有篇《李陵论》,专门谈到李陵战败,汉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武召陵欲为贰师将辎重也,而陵恶于属人,自以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愿得自当一队,以步卒五千涉单于庭,而无所事骑也。夫所谓骑者,匈奴剑客,愿得自当一队,以步卒五千涉单于庭,而无所事骑也。夫所谓骑者,匈奴之胜兵长技也。广泽平野,奔突驰践,出没千里,非中国步兵所能敌也。以匈奴之强,兵骑之众,居安待佚,为制敌之主。而吾欲以五千之士,擐甲负粮,徒步深入,策劳麾惫,为赴敌之客。是陵轻委其身以予敌矣。而汉武不之禁也,乃甚壮之,而听其行。上无统帅,而旁无援师,使之穷数十日之力,涉数千里之地,以与敌角而冀其成功。陵诚勇矣,虽其所以摧败,足以暴于天下。卒以众寡不敌,身为降虏,辱国败家,为天下笑者,是汉武以陵与敌也。故曰:二者之失均焉。

外链出处

何去非这个看法,我看还是比较公正的。而酒大说这次战败汉武负必须负主要责任,又似乎就有点偏颇了。首先,李陵那什么心结说,我觉得很难成立。因为李广虽然没封侯,但他儿子李敢曾因战功赐爵关内侯,李家三代之梦,早就在李陵叔叔身上圆了。所以我觉得李陵想急于立功的想法,只能算他出于个人前途着想罢了。当然,李陵这么想也无可厚非。而且事后证明他也是非常能打,但能打并不一定就是好将军。李陵太执著于自己的功名,而没有充分考虑五千袍泽陷匈奴围困的危险性,这在战争中是很不足取的。就算那一战汉武帝最后接应了李陵,打胜了,那也是侥幸胜利。关于这点,何去非说的很好:

“古之善战者无幸胜而有常功。计必胜而后战,是胜不可以幸得也;度有功而后动,是功可以常期也”

楼下飞将军的感慨的不错。李陵是个勇士,但称不上是好将军。汉武有雄才,却被私心和意气蒙蔽,两人书写的这场悲剧以5000大汉精锐埋骨大漠收场,千古之下,又有几个文人骚客真心为他们想过呢。历史之无情,可悲可叹哪。

家园 花谢锥子补充。但我还是想说一下

多谢锥子补充。但我还是想说一下,李陵前面的吹大气固然是 期有幸之胜而轻五千

敢士之性命,但作为一个师长的角色,李陵在领袖面前表决心,无可厚非,不能因

为他表决心的时候话说得太大,然后领袖逼他完全兑现自己表决心时说的话,最后

战败了,就把主要责任栽给这个吹大气的师长。

每个职位有每个职位的权力义务。李陵作为一个师长,其主要责任不是自己的部队

何时出动、向哪个方向出动,而是一旦出动之后如何作战、如何在杀敌的同时尽量

保全部队有生力量。这方面李陵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除了事前没想到部下带女人这一

条)。而造成败战的根本原因是少量步军远征且不配后援。这个命令是谁下的、谁该

负主要责任,不是一目了然吗?

就因为李陵吹过大气,于是刘彻就派他出战,然后战败后说:明明是你当时非要出

战的,所以现在战败了你应负主要责任。根本没有这个道理。如果刘彻真的把李陵

这个师长表决心的话当作经过深思熟虑的成熟军事构想,那么刘彻就应该干脆让这

个师长围绕自己的这一军事构想来进行具体计划和调拨准备,这种情况下如果战败

了,那么自然是这个师长应负主要责任。但现在的问题是,刘彻揪住李陵表决心的

话认作其成熟军事构想,但又不给他任何必要的准备和条件去完成这一军事构想,

甚至连最基本的接应后援都不派,这种情况下,难道要由李陵来负战败的主要责任??

最后,根据飞将军分析的情况,看起来是贰师主力部队战事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刘

彻硬逼着李陵进行孤军远征的。这样的情况下你依然说主要责任是李陵、而不是刘

彻??

澄清一下,李陵的确有立功心切和侥幸心理这样两个严重问题,但具体到此战战败,

李陵的这两个问题只应负次要责任,主要责任上面已分析过了,应由刘彻来负,因

为是他做出了这个孤军远征的错误决策。

我的确忽略了李敢封侯的事实,多谢锥子和楼下定远兄指正。

家园 关内侯到不见得算封侯

汉承秦制,制定了二十等爵赏军功。最高第二十级为列侯,次一等的为第十九级的关内侯。关内侯算不算封侯,我没把握,但是我的看法是不算。其差别不在于有多少封地食禄,而在于列侯可以世袭,因此显得与众不同,大家向往。授予爵位时,对关内侯一概是“赐爵关内侯”,而对封侯则是“封长平侯”,“封冠军侯”等等。不过说老实话,世袭也正是这些王侯们后来被打压的根源。试想就算大家都公正守法,新的功臣皇亲要封,原有的不动,国力总是有限的,到最后理论上就是一个无法支撑的体系。因此中途罢一些没有功劳的世袭子弟,无法避免。汉武帝时期“找茬”罢了不少刘姓诸侯根源就是这个。大家拼命争取封侯,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后代有个好日子过。可是说到底这个世界上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打拼的,父祖的余荫也管不了一辈子。这倒也公平。

另外说一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正常的赋税收不上来,国力空虚,因此曹操改革制度废止了关内侯的俸禄。此后的关内侯之类的就不值钱了。到了陈庆之的时候,关中侯关内侯最多时曾经一次加封一千多。

电子赵括:【原创】关于秦西汉的爵位制度,简单给个说明

家园 支持你客观评价李陵的功过一生。花上
家园 煮酒兄看来是要遍挑各大讨陵高手了, 先是毛兄, 任兄,

现在轮到赵兄了。

送花。

家园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答复赵括兄

电子赵括:我对李陵态度上并没有偏好或诋毁

你的这贴被压在下面了,所以回在这里了。

老赵认为李陵对战败应负的责任包括这样一条 --- 你的原话“李陵最初是要求以偏师配合李广利行动为由单独出兵,可是又拖延了四个月... 客观上他食言了。自己拖延了,造成被匈奴各个击破,这能怪谁呢。”

那好,我们就来看看究竟是不是李陵拖延了出兵。

“汉书”载:“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

很明显,路博德回禀刘彻时,已经进入秋季了! “方秋匈奴马肥”六个字清清楚楚。

按我国阴历推测,此时应该是初秋的八月中。

从上下文来看,李陵对刘彻说出那番豪言壮语,更大可能是在贰师北征前夕或发兵后不久,所以应该是当年五月。

卡死了这两个时间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各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李陵五月壮辞之后,刘彻立刻要求李陵出兵同时要求路博德为李陵做后援,但路博德一直不予答复,直到三个半月后的初秋八月才回复说现在秋天了,未可与战,明年春天再让李陵去。

可能性二:李陵五月壮辞之后,刘彻拖了三个多月,到初秋了才下令李陵出兵路博德接应,然后路博德没有耽搁、立即回复说现在是秋天了...

还有其他可能性么?反正我是没想出来,所以只就这两个可能性讨论。

这俩可能性,哪个更有可能发生呢?很显然是第二个。如果真的发生了一,那么路博德必然会因藐视主上而获重罪。

既然如此,你的“李陵拖延了四个月”、“李陵食言了”、“李陵自己拖延了,又能怪谁呢”,就完全不成立。

另外再点一句 --- 如果刘彻直到初秋才下令路博德和李陵出兵,那么此时贰师的北伐应已失败并结束了。

其他问题另贴回复。

家园 老兄的花俺是一定要回的

多谢鼓励

家园 不敢不敢

我只是锻炼一下自己的平常心而已 --- 面对高手,要保持平常心,勿以彼为高手而怀惧,嘿嘿

家园 花谢小兄指正和鼓励
家园 老酒太高看李龄了

我不想讨论李龄降的对与错,不过李龄在壮士之外,是否真有才,也是个问题.

李龄第一道书说,"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这个已经很夸大自己的能耐了,不过5千步兵,能牵制多少匈奴军?然后看刘彻好象不高兴自己的言论,更说"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个大家都知道,吹牛吹没了边.为什么要这么吹?这个不是韩信说多多益善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是开玩笑,这个呢?可是正儿八经是在决胜于庙堂啊!李龄上这份书的时候,真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么?就算刘彻给了其他军后援,难道李龄的5千军就可以扫荡匈奴王庭了???茫茫草原上,5千步兵能干什么???就算其他援军可以吸引匈奴50%的军力,李龄将要面对的仍然是4万大军,和找死何异???

另外一个细节,老酒始终没有正面分析过,那就是,李龄从来没有独自领军远征的经验,简单说,刚出训练营的新兵蛋子一个,李龄的言行,在我看来,倒是和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一个意思,不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

刘彻当然知道李龄的毛病根子在哪里,所以并没有真让他去"捣王庭",但如果不真出击一次,李龄又如何能知天高地厚呢?没有地图,无法判断李龄出击的目的究竟为何,但5千步兵出击,除了能锻炼一下主将外,还能有什么功能呢?刘彻可没打算借刀杀人啊.

也正因为了解目的,所以李龄的准备是不充分的,也一点没有被逼无奈的悲壮,和老酒的推测完全不同.明知要出击千里,后勤根本无法保障的时候,很难想象,竟然还有人带了营妓.自己的口粮都不能保证,还要养营妓,自己逃命的时间力气都不见得有,还有时间力气HX???除了倭军,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多.卫霍出击万里,什么时候这么来过?除非军队已经知道自己就是去武装游行的.

后面刘彻看李龄进军顺利,为什么那么高兴?如果这次进军可以锻炼李龄又有所成果,不是件大好事么?所以李龄遇敌,刘彻也只希望李龄可以死战,千军可丢,一将难求,李龄只要能杀回来,就算有赚了.

最后再看李龄的结局.注意,5千人被围,有400人成功突围,如果真的如老酒说说,"得不到来自后方最基本的支持和策应",无法想象这400个步兵是怎么逃得过匈奴骑兵的铁蹄.真正被完全击垮的是李龄自己的心吧.新手上阵,这样表现的人很多啊,没有承受打击的能力而已.

刘彻为什么大怒,本来是要培养的人,却如此表现,换了谁,不会恼火?恼火的不是李龄投降,是自己看走了眼.

家园 先花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两位老大的讨论意义不是那么大。打仗这种东西太复杂了,要受很多因素影响,就算一个能力很强的将领人往往也很难抗拒形势。郭子仪很厉害吧,在一场大战(具体哪场忘了)中,来了场沙尘暴,唐军就大败而归,郭子仪几乎是仅以身免,还有李英公,也曾大败过两次。他们是运气不错,可以仅以身免,运气不好的,被杀了,被俘了,估计他们就不在以名将的身份而名垂青史了。问题是史书上对战争的描述总是太过简略,又是一帮文人写的,所以我们很难详细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也就很难知道失败的责任到底是将军,皇帝,还是老天。所以阿,这种讨论呢很难有什么结果,往往讨论了几千年得到的结论,一个考古发现就全推翻了。

家园 打仗前吹吹牛还是应该的,振奋士气吗

岳爷爷也说过,到黄龙府与诸君痛饮。那时候东京汴梁还没拿下来呢。

家园 连斗八日的问题 --- 回复赵括兄

老赵言:“如果八日为全部战斗过程,什么援军也来不及了。”

首先,李陵与匈奴一战应该是15-16天。文尾处我引了汉书,并推算了整个交战时间。之所以我愿采信汉书而不是史记,是因为在一些细节上汉书更为可信,比如史记载匈奴一上来就是八万围攻李陵,而汉书则说开始是单于本部三万围攻李陵,吃大亏后才召集援兵迅速凑成八万的,显然汉书记载更可信些。另外你对李陵的指责,大部分史料来源也都是汉书,所以我们还是以汉书论之吧。如果你在这个地方坚持弃用汉书所载,那么你前面对李陵的指责也就难以成立了。

其二,如果李陵总共作战时间是15天,是否有援军也救不了急呢?

李陵在浚稽山驻营之处,距汉境大约千里,而接应部队通常是半程以迎,所以此时李陵与接应部队应该仅相隔五、六百里。一旦遭遇匈奴主力,李陵可迅速掩护十数人分不同方向突围向后方求援。五百多里路,骑兵36个小时绝对下来了(曹操追刘备一天一夜就跑了300多里,那还是五千带甲武士呢,送信的突围后可以甩掉锴甲轻装疾行)。接应部队都是骑兵,不到五百里路,两天也下来了 (之所以说不到五百,是因为李陵军在边打边向汉境撤)。粗算下来,自李陵与匈奴主力遭遇后,边打边撤,4-5天时间就能与接应部队汇合了。

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匈奴为什么能迅速调集八万骑兵??很显然此时贰师军马已然败回汉境,匈奴境内其他地方没有战事。这种情况下依然强令李陵五千精卒孤军远征,是何道理??这种情况下,即使派了接应部队,不仅保不住李陵一军,连接应部队也得让人家包圆儿 --- 除非你派个三万精骑,那也就不叫接应了,那叫以李陵军为诱饵,诱敌决战。

归根结底,此时此刻还要强逼李陵五千步卒孤军远征,战败之后的责任难道要由李陵来负??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1天) 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匈奴增兵用时我们只打1天吧) 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算4天) 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1天) 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算4天) 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

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1天) 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1天) 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1天) 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

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1天)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

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1天)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李陵自与匈奴主力相遇起至战败降敌,总共16天。去掉降敌当日,也是15天。再去掉前面两天,且战且走的时间是13天。

先花
家园 还花

感谢老兄的支持。但我还是坚持此次战败刘彻应负主要责任,原因是李陵出兵之前,败局已定 ---- 贰师战败已回,匈奴境内并无其他战事,可以轻易调集数万精骑,区区五千敢士,如之奈何??

所以,错误在于出兵这个决策,而不是出兵之后的指战或运气这两方面。

那么,是谁做出的这个出兵决策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