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李陵匈奴之战,与赵括兄商榷。 -- 煮酒正熟

共:💬52 🌺6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李陵匈奴之战,与赵括兄商榷。

赵括兄文贴链接:

电子赵括:【原创】就事论事说李陵

老赵对战前情况的分析以及战败责任方面的看法,恕难认同。

我们看的是完全相同的史料,本无必要引文,但为叙述方便,还是把关键段落全文引来: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对战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的看法 --- 包括我的理解和推测 --- 是这样的:

先交代两个情况,然后再进行分析和推测。

首先,如老赵指出的,汉将“恶相属”,谁都不愿给别人打下手、做后援,问题显然是奖励机制 (rewarding mechanism) 存在严重缺陷。后来出现的所有令人扼腕哀叹的事件,都与这一奖励机制存在明显因果关联。

这个奖励机制虽是刘彻之前的皇帝订立的,但刘彻是现任君主,生杀予夺尽在掌握,所以对这个糟糕的奖励机制应负主要责任的,显然是刘彻。

其二,以少量步军孤陷北地,属于明显违背军事常识的做法。李陵之前之后,似乎再无二例。即使果有他例,仍改变不了这一战术行动严重违背军事常识的性质。

好,两个情况交代完了,下面是分析和推测。

由于奖励机制的重大弊端,也由于在李陵心中,祖父拼杀数十载仍无缘封侯最终愤懑自戕的悲惨结局一直是一个难以化解的心结,所以李陵拒绝二次为贰师做后援和接应(李陵已为他做过一次了),坚决要求与匈奴直接交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军功致封侯,圆掉李氏三代之梦。正是在这种心态下,面对刘彻的“我别处用兵极多,没有骑兵给你!”的回复,李陵才说出“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壮辞。但这里不可忽视一个因素 --- 李陵说这番话时,绝对是打着刘彻会另遣一军为后援接应的。这属于基本军事常识,如同排球比赛里前排跳起扣球的同时,前后排必然有人在扣球队员附近预备救起被对方拦回来的球一样。这一点我相信没有谁会有异议。而且“史记”和“汉书”里面的记载也一再印证了这一常识性做法。

后来刘彻让路博得为李陵做接应,这说明刘彻对这种军事常识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此前多次步骑出动都配属了接应部队,这次让李陵帅五千步军深入敌境,更没有道理不派接应。可最终为什么刘彻没有派接应军马呢?表面来看是这样 --- 刘彻派了,但路博得找借口婉拒了,然后军情紧急,刘彻硬逼着李陵帅少量步军做无后援远征。似乎刘彻已经仁至义尽了,李陵不过是倒霉而已。但深究起来,我觉得刘彻难辞其咎!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 --- 这属于军事常识问题。李陵当初在刘彻面前夸下海口说要以少击众步兵五千战单于时,在当时的语境里,君臣二人都有个默认前提 --- 有后援接应。现在刘彻忽然把脸一妈搭,装糊涂不给接应了。我觉得说到

底,还是因为刘彻对李陵和其五千步军缺少应有的支持和体恤 --- 这是往厚道里说。

在这种情况下,老赵这一段评论 ---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知道不能深入,怎么就敢保证能分兵为李广利减轻压力?难道要三万骑兵根据你五千步兵的作战半径安排计划?” --- 对李陵何苛何薄!

首先,五千精兵出塞,如果没有后援接应,这五千精兵在完成分势任务之后 面对匈奴骁锐是绝难全身而退的。这种情况下,李陵没有继续深入,有什么可指责的?如果刘彻给他配了接应,而且明令李陵继续深入,这种情况下他逡巡不前,你的轻侮还是有道理的,但现在是这样吗??

最关键的是,李陵是在忠实地执行刘彻的意志。

刘彻交给李陵的任务,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行军至浚稽山,然后在此查探敌情,在确知附近没有匈奴军的情况下,再沿赵破奴故道行军至受降城进行休整。李陵帅军既至浚稽山,并安营驻扎下来,汉书虽未交代,但想必李陵会派出斥侯打探匈奴消息。至此,李陵的所有军事行动,是忠实、严格遵守刘彻旨意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李陵在言辞上如此苛刻轻蔑。说实话,老赵此文的很多措辞,让人感觉你是先入为主地对李陵存了轻蔑慢侮之心。我觉得如果希望有一个比较严肃的思考和交流,还是去掉这种心思,代之以平常心为宜。

刘彻对李陵的不关心不体恤,从另一个细节上也能看出一二 --- 他前面亲口对李陵说我没骑兵给你,后面当他误认为李陵反悔,要逼李陵出塞时,却说我当初要给他骑兵,他自己说不要,要以少击众,云云。刘彻这种翻云覆雨 两面三刀,直接结果就是 --- 李陵军败降敌,朝臣异口同声地认定完全是李陵的责任和罪过,当时没有人会想到他刘彻对李陵军败所应负的责任。

综上,我以为,刘彻对李陵军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也是主要责任。糟糕的鼓励机制是其一,不给骑兵也不予接应却硬逼着李陵寡军远征是其二。任何一个人处在李陵的位置上,力战死战多日 予敌重大杀伤后,却得不到来自后方最基本的支持和策应,特别是联想到祖父两代的悲惨遭际,恐怕都不免心生不平。李陵孤军力战后的降敌,作为普通人,是很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甚至值得敬重,因为他的行为已大大超出普通人的标准;但身为世代簪缨、汉廷重将,他显然大节有亏。这正是李陵备受争议之处。说他是叛国者,视自己尊严高于君主、国家、民族,或者说他惜命,这些都没问题,但更负面的评价,或明显的轻侮言辞,就显得缺乏平常心和应有的公平心了。

家园 同意酒兄,明显的轻侮言辞有失公允。
家园 好贴

家天下的时代,哪里谈的上责任和义务,无论哪个阶层当权,就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吧

家园 我对李陵态度上并没有偏好或诋毁

单纯就这一仗而言,李陵最初是要求以偏师配合李广利行动为由单独出兵,可是又拖延了四个月。其中责任我写了,并不一定全在李陵,但是客观上他食言了。至于后援问题,李陵原来计划是要作为李广利的偏师出兵,拖延了四个月,到了遭遇匈奴时距离李广利出兵已经五个月。李广利五月出兵,先胜后败,何时战败并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此时已经战败。如果两人能共同出兵,李广利本人就是李陵最有力的后援。自己拖延了,造成被匈奴各个击破,这能怪谁呢。《史记》中记载“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如果八日为全部战斗过程,什么援军也来不及了。

我对李陵的措辞如果老兄认为刻薄,我承认不如老兄那么宽厚。但是老兄又何尝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汉武帝呢。汉武帝作为西汉的首脑,他考虑的首先是通盘胜败,李广利的三万骑兵和李陵的五千步兵优先考虑谁,不用照顾外戚关系也能明白。李陵此战前后表现,首先声称要作为偏师减轻李广利压力单独出兵,然后拖延了四个月,遭遇匈奴大军战败投降。我在我那篇中已经列举了,对于战败的将军汉武帝时的西汉朝廷并没有实际上严惩,即使李陵本人的家族此后也没有因此坐罪。

我对李陵军事才能的看法,这是他第一次带兵单独抵抗匈奴,“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不知道是他为了争取单独出兵的借口还是真实想法。如果是真实想法,很明显暴露出轻敌没有实战经验的弱点(也很容易理解)。他爷爷李广当年同卫青等人四路出兵,各率万骑,遭遇匈奴大军都被活捉了去,他五千步兵怎么可能横行匈奴。其他的方面,出兵时军中还有人私藏他人妻女,虽然战斗间隙被他发现皆斩之。这些随着军事生涯的增加不是不可以改掉的缺点。其他方面,战术上我也认为他做得还不错,只要能回来假以时日还是可造之才。可是他投降匈奴了,一切都成为泡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看这君臣二人都不咋地

李陵吹牛在先,五千步兵就要直达单于庭,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汉武逼迫在后,贰师出兵都四个月了,李陵还有什么出兵的必要?

两人互相斗气,谁真正想过那五千将士的生命了。

家园 所以我对李广利什么时候战败回来的很感兴趣

个人推测是李广利出兵,一开始有战果,后来渐渐不利,因此汉武帝催促李陵出兵。在李陵出兵期间李广利打了败仗,匈奴得以全力对付李陵。李广利每次出兵战果确实不怎么样,但是跑得都很远,战场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也是很正常的。《史记》中说“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说明出兵时西汉朝廷也知道此行有风险,规定了李陵在什么时候可以回来。没想到已经跑不掉了。

家园 李陵那番言辞有夸张的成分,但不能忽视当时他与刘彻说这番话时

是有隐含前提 (implicit assumption) 的,这个前提就是 --- 有援军接应。

李陵诗赋俱佳,智商应该是很高的,而且谦让下士,应该也不是过于自负、爱走极

端的人。这样一个人,祖父多次出塞征战,对于远征北地需要援军接应这种最最基

本的军事常识必然了然于胸。更何况他自己就被任命半途接应过贰师,他能连这种

最弱智的问题都不明白??刘彻在听了他这番豪言壮语之后受到感染,接下来的动

作也是让李陵出兵同时安排路博得半途迎之。这些都说明,当时君臣二人的对话,

双方绝对都有这个共识 --- 肯定要安排援军接应,只是没有把这个话说出来而已。

以刘彻李陵两人的才智和军事经验,如果说他们俩连这个最弱智的道理都不懂,就

好比你飞将军连团长和军长谁大谁小都搞不明白。这不是笑话吗?

可见,李陵那番豪言壮语,并非空中楼阁式的胡吹乱侃,而是建立在一定客观现实

上的,这个客观现实不外两条:一,李陵对自己的指战能力有信心,对自己这五千

敢士的战力也有信心;二,李陵相信自己会有援军接应。

所以李陵此番言语,说他夸张,比较恰当,说他吹牛则不太恰当 --- 关键问题是那

个隐含前提的存在。

家园 那时候李广利早回来了

“其明年,汉使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几不脱。汉兵物故什六七。

“汉复使因杅将军敖出西河,与彊弩都尉会涿涂山,毋所得。”(《史记 匈奴列传》)

李陵出兵的时候,匈奴正在西河地区骚扰,不但公孙敖去了,连原定接应李陵的路博德也去了。李陵出兵,就是跳光棍舞,如果他领的是骑兵也就罢了,五千步兵纯粹是送死。

家园 连最基本的史实都忽视了

还说自己没有成见?呵呵

我说的基本史实,指的是你对李陵兵至浚稽山而止的讥讽慢侮。以你一贯的史料研

究水准,如果是平常心状态下,能连这么最直观最简单的史实都遗漏掉吗?另外,

老赵自己在其他回贴中也明确无误地说自己对李陵有成见。

我觉得对某个人物有成见不是大问题,关键问题是不能让自己这个成见严重影响自

己,以至于在基本事实的认定方面出现明显错误。水平不到,情有可原,因成见而

遗漏关键性史料,这应该么?明明不是李陵的责任,你却对那段史料视而不见(当然

不是故意的),而将这个责任硬栽到李陵身上,这还不是失掉平常心吗?

其他细节问题,容某晚上再复。

家园 各自保留意见好了。难得酒兄有兴趣讨论这个问题

至于我对李陵是否有成见的问题,和两千多年前的李陵本身没什么关系了。兄弟不见得会奉陪下去,见谅。

家园 这一段我看到了,当时我觉得有点含糊

现在想想看,也许您是对的。

家园 同意各自保留意见,但对基本史料的遗漏是不应该的

对没有歧义的史料,应该有正确的认定,不应有遗漏。这与看法观点的不同没有任何关系。

家园 等晚上您有了时间再来探讨吧。

我还真想看看我遗漏了哪些史料。

家园 老酒未免太高看李陵了

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如果说李陵不是走极端的人,这段话就解释不过去,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口口声声说“不死,非壮士”的人最后却轻易就投降了。这段说明,李陵这个人的情绪波动非常大,他冲动起来说的话和他冷静下来做的事会差的很远。他既然有这种表现,谁敢打保票他和武帝的对话不是一时冲动说出来的呢?

大军出塞应该有后援固然是常识,在塞外会迷路,会失期也是常识,对不对?这些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张骞迷路,差点就把李广给断送了,李陵不会不知道这事吧,李广那次还是四千骑兵呢,只坚持了一天就险象环生了。

李陵和武帝拍胸脯的时候,考虑过这些吗?八成没考虑到,否则为什么他直到九月,武帝下死命令了才出兵?

家园 酒兄,小细节上打个商量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军功致封侯,圆掉李氏三代之梦。

李广的儿子李敢跟从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立功,已被封关内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