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光武亦不杀功臣 -- aokrayd
蜀汉邓芝,先后任车骑将军、 尚书令,猇亭之战后出使东吴那个;
曹魏邓飏,先后任尚书郎、洛阳令、颍川太守、大将军长史,在大将军曹爽手下与何晏、丁谧并称为“三狗”。后来被司马仲达干掉了。
原名是朱重八,表示父母的年龄,简称朱八不太好。
这个跟刘季又称为刘三还是不太一样。
后世史家多以之与汉并称,比如说孟森所谓:“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朱洪武提三尺剑,以布衣而奄有天下,“天命”之说自是难免,不过掩卷细思,却又不然。
一般来说,记载洪武起事资料最全面的应该是《明太祖实录》。然而此书多番修订,当日真相如何,已不复可知。倒是一些笔记野史中的记载,事件或许也非全真,而情势描摹却差相仿佛。如《翦胜野闻》载“太祖之初振也,将属皆草莽粗士,人人欲更试。太傅徐相国阴奇之,乃谓诸将,‘天子岂可更立邪?’遂止。”如果说洪武本人才德无以服众,凭天命气运而得天下,世上估计没这种好事吧?而元末群雄蜂起,来投朱洪武的豪杰视部曲为私兵,而朱洪武将一支乌合之众整合为百战劲旅,虽有人从旁参赞,但制度建设多出洪武之手,以洪武本人的出身而论,誉之为天纵英才当不为过。这些在王崇武先生的《明初用兵与寨堡》及南炳文先生《明初军制初探》有精当的考论,值得一读。
而军功集团对中央集权帝国的威胁并没有随明的建立而消失,朱洪武对军功集团的打压,是霹雳手段,也是菩萨心肠。至于说以个人的心肠是否够软,来评价世袭中央集权制度执政者的优劣,不能不说失之为浅。这里值得和黑岛商榷的一点是,一项政治制度的产生,皆有其时代原因,且非一朝一夕之功。文臣集团于洪武一朝就已经萌芽,孟森先生以为洪武时,翰林编修,检讨,及春坊官实际上已拥有政务上的审议权,可“考驳诸司起奏”,他以之为“千余年来政本之一大变革”。而永乐年内阁肇建可视为文人集团进入政权前线的标志,至仁宣内阁票拟制度的确立,内阁制度已经较为完善。
朱洪武为平民皇帝,对民间精英非常重视,历数诸朝开国之君,于地方基层制度用力最多的当数朱洪武。而朱洪武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及交通的完善,也使得他将整个社会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范围内成为可能,明代里甲制的建立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直至当朝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想象。
----怪兄有时间的时候展开说一说吧。
政治制度设计好了,就不用杀那么多人喽。
他只要还是读书没读通,又有很多农民的乌托邦思想。结果搞的整个明王朝站起来的样子特别的难看。
就看他设计出的大诰,能够让老百姓减刑,就足以让人失笑,和文革的红宝书,一句顶一万句有什么两样啊。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一说排行为孟仲季```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为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因出身寒微,世代务农,家人连个正儿八经、像模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古时候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妇人分别尊称为公与媪,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于是,刘邦的父亲就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大哥早死,二哥叫刘仲,他是老三,理所当然地就叫了刘季。
徐常比韩信
李善长比萧何(老朱个人也是这么看的,李善长居功臣之首)
刘基比张良
当然老朱的个人能力要比刘季强不少,但他的核心班子,还是照着刘季搭的
蓝玉该杀,胡惟庸更是罪有应得。
徐常倒是为朱八打下了大片地盘,不过,朱八自己可不象老刘一直吃败仗,朱明决定命运的几场大战都是朱八自己亲自指挥的。
李善长的组织能力其实很差,光是一个气度就不是真宰相,不过是能帮老朱分担过重的行政杂务,执行老朱决定的政策而已,和萧何其实一肩挑起了汉军的后方保障建设根本没法比。
刘基是降臣,其实从来不是老朱的核心班子成员,他完全是被后世的演义给神化的。
唐初的战略布局主要还是李渊定调的,李世民除了一个哭谏李渊坚定挺进关中的事例外,没机会表现出他在争夺天下的全局战略布置上的见解和能力,
有四五楼那么高的人。
您可以猜猜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