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光武亦不杀功臣 -- aokrayd
网上说起来好象只有宋祖不杀功臣,其实不然,另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光武,光武不仅未杀功臣,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他们还把握着内政和军事上的重要职位。事实上就中国的主要朝代而言,秦,前后汉,唐,宋,明,杀功臣并不是常态,元清是异族,此处存而不论。秦的历史太短,但白起蒙恬李斯之死,均涉及皇位的问题,与我们通常所论杀功臣的意义不同。所以真正杀功臣的是前汉和明。因此就历史时期来讲,不杀功臣才是主流。但为什么会感觉中国的皇帝总是把功臣杀光了呢?主要在于王朝更迭时期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第一,这种时期不能算中国文化的主流,第二,这一时期的很多情况必须具体分析。但是不幸的是往往这种杀戮给人印象深刻,以至于一种感觉中国的历史实在是纯然的残酷无情了。
光武,唐宋祖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比较重感情,为人较为宽厚。读光武给部将的信,常如哥哥在嘱咐弟弟一般,宋祖见寇准,指着自已的脚说我的脚烂了你都不来看我,竟至于下泪,而又与其共饮至大醉,唐亦绘功臣画像与凌烟阁以供后人追忆。
再者这三个皇帝均有出众的个人才能,不仅仅在政治上与识人用人,个人的军事才能亦很突出,都打过关键的重要的战役,都很自信,所以以才,以德服人,虽重权谋,但不以其为本。个人有信心有才能,又重感情,则部属也一般都很忠诚,君臣之间并肩作战,相互了解,感情深厚。因此也就能相互照应。
相形之下,刘邦与朱元璋的情况就不同。两人身上都有较重的无赖气,而朱尤其是刻薄寡恩,残忍猜忌是他非常突出的特点。而两人之夺天下,依赖部属太多,而才德又均不足以服众,所以对功臣就多猜忌。
而此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刘邦性格更为豁达,也较重感情,张良萧何始终都极得信任,刀峰所及,主要是分封诸王。实在于诸王权力太大而中央权力太弱。而且当时之形势也有利于诸王作乱,且其中涉及的恩怨也多。但朱之杀戮功臣则无论文武,当时形势亦并非大有必要,只能说是个性阴暗,而权力欲望又太强,人极无情。
之所以要强调此点,实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中国文化重一个情字,以情为国家之根本所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并无宗教上神的要求,亦无逻辑上的严谨,全在于一个情字。国家即如家庭,大杀功臣,则无异于破坏了此一文化根基。再则中国的传统政治强调一德字,大杀功臣,则无德可言。而从实际的政治角度来讲,这也表明君主无才可言。
明实是中国文化的堕落时期。朱无疑是始作俑者。通过大杀功臣,政治上权力不权集中到了中央,而且高度集中到了皇帝。经济上不存在大家族可与皇族相比,高度腐化的皇族经济成了经济上的一个大毒馏。而文化上,道德上,则再无恩义,忠诚可言,再经朱棣大杀建文之忠臣,至此明士大夫在道德上于皇帝则实无忠诚之必要。朱将大权集于一身,而最后的结局却是士大夫对皇权的对立和遗弃,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反讽。明未士大夫在道德上的腐化和能力上的缺失,实为历朝历代之最,这与皇帝本人脱不了关系。而明以历代最大的领土和最多的人口却最终亡于历代最弱的敌人,则实在是历史对明之政治文化最为尖刻的嘲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兄台分析极为精辟,佩服。
不过在下有个小小的问题。兄台说,“而明以历代最大的领土和最多的人口却最终亡于历代最弱的敌人,则实在是历史对明之政治文化最为尖刻的嘲讽。”
不知兄台如何得出“明以历代最大的领土和最多的人口却最终亡于历代最弱的敌人”的?
相对于前朝,明朝的人口或许可以说是最多,不过领土却实在说不上最大。明朝即不控制西域,也不控制青海和西藏,内蒙外蒙则始终处于北元的统治之下。相对前朝,明朝唯一能够夸耀的大概是收复了辽东。不过奴尔干都司存在的时间极短,明朝真正能够控制也就是现在的辽宁和吉林的部分而已。
明朝的敌人也不能说弱。毕竟这个敌人消灭了明朝始终无法消灭的北元。进一步入主中原后,这个敌人先后征服了明朝无法到达的西域,青海,和西藏。其领土极盛时西至葱岭,南到交趾,东极大海,北至千岛。这样的敌人怎能说弱?
我不搞文史,所以很多东西只能是大而化之的说说而已了。我之所以说明之领土最大,是指实际的征税和徭役而言,并不指所控制的领土。汉唐虽有西域但并不能实际征税,而明时,则长江中下游不仅已充分开发,岭南地区也不错了。
至于建州为最弱之敌人,主要是指汉之匈奴能直接威胁到汉的中央地代,唐亦是如此,而明之初则中央亦在南京,当时蒙古已经衰落,不复有往日规模,至于其后清之成就,则当另作别论了。
这最后一句话说得有点情绪话,任兄的指正还是很有道理的。顺谢JILANU兄的一贯支持。
不杀功臣者,皇帝本身能力较强, 领军或者治国,
这与王朝的兴盛似乎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文章分析得很好。侯君集谋反,李世民不想杀他,但迫于压力,不得不杀,落泪道:自此不再上凌烟阁矣。因为上面有功臣们的画像,见之触景伤情。由此推断,虽是反臣,但仍不能否定他也是功臣,所以画像仍在凌烟阁。这种行为不是英雄是做不出的,比一比现在。。。。。。
刘秀也是英雄,但他有一个大问题,其部下屠城数百座,杀人无数,虽是部下,刘秀也必有不能阻止甚至纵容之罪,所以他是不能与宋太祖、唐太宗、清圣祖(这是我认为的中国三个最伟大的皇帝)相比的。
寇准一事,我怀疑是宋太宗,而不是太祖。宋太宗对寇准感情很深,寇准出知青州,他常常想念,对侍从说,不知道寇准在青州过得好不好。侍从答,寇开心着呢,在那儿天天歌舞升平,大吃大喝(实情,寇少年得志,生活奢华)。
宋太祖对功臣是极好的,不仅赐免死的丹书铁券,而且皇族与其世代联姻。这是宋太祖定下的规矩,功臣与皇室共富贵,结为姻亲。
记不太清了, 好像说刘秀当了皇帝以后, 有次在儿子的桌子上看到写着“洛阳可问, 南阳不可问”之类字句的竹简。 就问他是什么意思, 他儿子说这是下面官员告诉他的口诀, 当清点田产的时候, 对于洛阳的大户是可以随便清点的, 对于南阳的就不行了, 因为他们都是跟着刘秀打天下的功臣。 刘秀虽然恼怒, 但是也无可奈何。
后来苏洵论及御将之道时说要结以重恩,示以赤心,给予丰美田宅,歌童舞女,满足物质精神上的各种欲望,同时“折之以威”。 感觉刘秀对于“折之以威”这点就做得差点。
李世民就是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的人了, 他太能做秀了。 有关凌烟阁那事, 都是说他在处死侯君集前哭着说, 为了你我不再忍心上凌烟阁了亚。 又有记载说, 后来有文人受赐上凌烟阁参观, 发现侯君集的画像一半被涂掉一半没有被涂。 原来侯君集被杀以后, 就有人要把他的画像涂掉, 被李世民发现, 阻止了。 试想要是李世民在侯被杀前就想到凌烟阁这事, 他自然就会安排人不让他们涂掉, 假如当时没想到,后来又不上凌烟阁了, 怎么可能正好在别人涂侯画像涂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呢。 总体感觉, 嘿嘿。。这事儿吧。。。又是咱唐童做秀呢。
但侯之被杀, 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好比侯灭高昌后不因贪暴得罪, 侯在家以两美妇人喂食人乳不以荒诞得罪, 跟张亮说了要造反的话不因反革命言论得罪, 最后倒因为举着自己巴掌跟李承嗣说了一句,这可是好手, 可以为殿下用, 而得了谋反大罪, 而且还不交给司法部门论罪, 由李世民自己说了算, 而以前那些事情又被翻出来作为论罪依据, 这大唐的法制观念还是太淡薄了些啊。
杨李是亲戚。而隋唐初年的历史似足了希腊的创世神话。要么儿子杀老子,要么儿子逼老子。等到杀完,逼完,自己坐上皇位后又生怕自己的儿子来个依样画葫芦,于是对自己的儿子大肆迫害。而作母亲的,就算儿子已经坐上了皇位照样要他退位。丝毫也不顾及亲情。
所以说隋唐胡气甚重,信不诬也。
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日本大量接收隋唐的文物制度,开始全面中化。而这一时期的日本政权更迭也和隋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呵。
日本也算是“胡气”重的国家了。 讲求实力利益而不讲求亲情。
李世民真是个超级作秀狂,在现在皇帝做不成,做个大明星是没问题的。武打演技俱佳,比成龙大哥不在话下。所以宋太祖才认为李世民太会作秀,不本色。李世民与魏征合演了一出千古圣君贤臣秀,长达十年,不容易;魏一死后,李马上原形毕露,变成了本色演员。
李道宗说高丽兵皆在此, 我去袭其都城, 他建议的是一记勾拳直击要害。 太宗不答, 他要的是一场大战, 要一记直拳打在人家面门上, 要的是耀兵威于敌国, 要看大成本的战争片儿。
汉帝(包括前后汉)中刘邦当居首位,多假其十年时间,就不会有什么文景之治,浪费几十年时间,搞那么多问题了。
吕后不及刘邦甚远,但如果不是她在刘邦去世后又管了那么些年事儿,西汉初期恐怕还要糟糕不少。
汉武帝我个人认为其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识人之明。
光武帝如石勒所言,是位较有作为的开国之君,但与刘邦有较大差距。
至于唐太宗,若不是有秦始皇在上头,千古一君的名头是不会有太大争议的。
宋太祖英物、宋太宗朽物。若太祖没那么离奇而死,宋不会如此软弱。
朱元璋本色不改,识见不逮,心胸亦太过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