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特稿】萨爹在两会中关于北京地铁的意见 -- 萨苏

共:💬66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日本的地铁系统

      1 司机技术真高 次次稳稳的停在线上 盲人站在盲线上直接往里走就行了 一定是准准地对着门口

      2 真准时 误差不超过10秒钟 经常看到日本上班族 从这辆车上下来 一路小跑 正好赶上另一辆车

      3 标示清楚 虽然换线也要走挺远 而且绕来绕去 可是我从来没走错过

      4 车次很多 好象是每分钟都有

      5 各项设施齐备方便 公共厕所非常干净 自动售票系统标示清楚 我不会日语也一样用得得心应手

      6 地铁四通八达 基本上可以到全市的各个角落

    • 家园 非常支持萨爹的提议。

      没有下行电梯,腿脚不好的人确实十分不便。

    • 家园 感动

      我爹也一样,拿个照相机拍来拍去,说是留资料。垃圾桶啊公共饮水处啊公共交通啊,分门别类整理出来。

      回国之后就给省环保局发了一堆照片教育人家学习先进经验。

      老一代知识分子始终把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

    • 家园 好像国外都是滚梯加电梯

      大概欧洲都是这样吧,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要保证能对残疾人特别是坐轮椅的开放。不过感觉下行滚梯效果不是很大,至少对于疏通客流的效果不明显,速度还是比较慢,如果要大量设置的话可以学学外国的经验,这里的老外上滚梯一般习惯靠边站,给有急事的人留一条通道出来,下行滚梯+下台阶的话速度还是很快的。

      • 家园 德国的扶梯都是这么写

        Links gehen,rechts stehen,不是好多移民总是置之不理哈

        关键词(Tags): #自动扶梯#德国
      • 家园 非也,非也

        即使是最发达的西欧,城市基础设施的情况也是相差悬殊。

        总体情况么,我认为第一当属德国。德国各个城市的公交系统都十分的发达,电梯、扶梯一应俱全,而且除了维修之外,一律24小时运行。路牌标示也是面面俱到,指示清楚。因为购票全凭自觉,消除了检票口这个瓶颈,所以人流速度也大大加快。自动售票机上有多种语言选择,方便各国人民(当然主要是欧洲人民plus土耳其)。车站工作人员也多会英语,所以总能帮上忙。

        法国的情况在不同城市有很大不同。巴黎有一个陈旧而庞大的地铁和轨道系统,有几个站点的转车换乘往往要在地下发动两条腿跑上十多分钟,而地图上却是一个点。并且一律台阶,电梯没见到,扶梯极少有,出入口冷冰冰的铁门窄而难走。因此拖行李的人和坐轮椅的人到了巴黎绝对是怨气冲天(尤其是从德国转道来的)总而言之,巴黎的地铁系统跟“无障碍设计”彻底绝缘 我在德国的大街上和地铁里常常见到坐轮椅的残疾人和推着童车的母亲们,在巴黎则一次都没碰到,想来这和巴黎的地铁系统拒绝此类乘客的建设风格有很大关系。就我个人经历,巴黎的地铁系统比我们中国差很远,当然他们的也确实老的多。

        另外一个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的街车系统我在回复萨大的帖子里提过了,那可是被称作欧洲最漂亮的街车(应当也是最现代化的),效果如何,帖子里一看便知。

        英国没去过,不过我的一个朋友一到英国就开始怀念德国了,说英国街上的东西看起来都有种年久失修的感觉。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德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确实堪称典范。设备新旧不说,他们的公交系统(包括铁路、轻轨和地铁以及街车与公交)里的电梯和通行设施绝对是做到了“无障碍设计”,而且除了维修之外一定是24小时运行,像国内常常遇到的电梯被人为关掉的情况我从未遇到过。我们国家的地铁当然比巴黎新,也比德国的新得多,所以理论上表现应当更好,主要还是差在管理者的意识上。设施永远可以更新,改进甚至换代,问题是管理者是否想到。当然,优良的基本设计和充足的城市基本设施维护费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 家园 国内不少城市的下行滚梯都是开放的

      国内不少城市的下行滚梯都是开放的。

      我去过的城市中,就北京是没有下行滚梯,或者不开放下行滚梯,或者只在国贸、建国门这样的地方才开放下行滚梯的。

      不明白怎么回事。按说客流量,北京的,不算国内第一,也应该数一数二数三了吧?

      另:花萨爹一朵,请萨大转交,请勿私吞,谢谢。

    • 家园 花,老爷子有心人。国内的制度、设施大多从管理者方便的角度搞的。
    • 家园 不如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通过对地(城)铁沿线各个车站的各个时间段的流量分析,来预测人流高峰和低谷,以此来决定发车密度,当然需要有应急预案。

      当年把北京的道路建成一张大饼,把商业区放中间,住宅区放四周,真的是一个失败的做法。。。。。。现在只能依靠数学的力量来解决交通问题了。Oh yeah~

      • 家园 人群的滞流是可以用提高发车密度来解决的

        我瞎猜的观点是:目前高峰时间3分钟左右(上海1、2号线,其他线路还远大于这一数字)的行车间隔,对于90年代中后期建设的地铁车辆和信号系统,应该还有余地.而问题在于

        1、上面河友提到的管理者本位。反正地铁规划建设的决策者是不座地铁的,只要通车就是完成工作一件。舒适和方便没有人来强制他们考虑。

        2、财务约束:由于钟摆型的通勤客流特征使多数线路的运能峰谷差异较大。而在高峰时间增加运力,必然导致车辆和电力等开支大幅增加。对地铁这样巨额投资的公共交通,如果是商业化运营而不是作为公共品由财政全部和部分承担的话,需求的刚性会使经营方没有动力增加投入。挤成照片和舒适出行一个价,何必花这个冤枉钱呢。

      • 家园 现在好像还在把饼越做越大

        从规划的角度讲,这都是因为城市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造成的,所以摊的是匹萨饼,啥都掺和一块儿啦。如果北京真的想要改善城市交通甚至整体规划布局,先把中央各大机关部委啥的迁出来,另建行政中心。这样就先把奔向市中心的车流带走不少,减轻大量交通压力。随着行政中心的建立,在周边规划出相应的住宅区和商业区等等服务人民公仆们,可以引走一大部分市区居民。依次类推,逐步把老城区的功能简化到居住、商业和旅游。

        如此想法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是政府的“肉”,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政府有“剜肉”的决心,那么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姿态和开端,一来显示了政府的决心,二来相对掌握主动,毕竟指挥的是自己手下,实施起来相对瓜葛少些。

        至于数学么,我想这在交通系统控制和规划的优化设计方面早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至少我知道德国就采用数学方法来提高和优化公交系统效率。我知道的实证是他们用数学教授来优化地铁的开门时间,避免车辆在站台上不必要的过长等待。这样每趟车节省一点点下来,高峰期时整个地铁系统就可以加开好几趟了。(这是那个教授面对面跟我说的,好像银子不少欧)

        • 家园 规划局的不是摊煎饼果子出身的吧。。。。。。

          google总部的班车的发车时间和路线就是通过数学方法规划出来的,这一点在google的黑板报上有提到。

          不过确实,这种事必须政府愿意做好,才有可能做成。

    • 家园 这朵花是专献老爷子的

      感谢老爷子对市政建设的关心,提案本身并不华丽惊人,但是确实实实在在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希望有关部门能从善如流。我们后生晚辈等着托萨伯伯的福啦!

    • 家园 我们的以人为本中“人”是管理者,而不是使用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