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 陈经

共:💬96 🌺18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领导分工,看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

        朱鎔基内阁期间,朱鎔基兼任国务院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称),李岚清为副。温家宝也过问科技工作。这样两位政治局常委,一位政治局委员(一名总理,两名副总理)分管某一工作,大概只有外交、军队、经济、台湾等重大问题上,才会出现 不知道温家宝内阁的科技工作的分工,具体是怎么样的。

      • 家园

        漏斗子,我是不信了.太乐观(或者意淫)了一些.

        至于经济问题,我觉得各有所见,你见到一杯水,也许你认为它是半空的,陈经兄认为是半满的.各方面意见都听听也许不无益处.

        • 家园 即使是社会学也是很客观的

          如果水杯是半满的, 可以以一种尽量中性的态度来说, 经过参考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是否应该批评还是赞赏。 按照陈或者漏斗子的解读方式,估计水杯即使只有10%的水,也要说10%满而不是90%空。 社会学如果

          带有很强的主观偏见去看, 得到有偏向的结论很容易而且不太容易看出来。

        • 家园 对,偏听则暗
    • 家园 【原创】我觉得陈经兄可能不是作research出身的

      任何事情都要追根溯源,这也是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的初衷。历史,现实,未来,是三位一体的,代表了某个体,群体或民族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按照经济版参将兄的话是“文明的发展是有轨迹的”。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从来没有欠缺过工程或者技术的才能。从古代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到现代的两弹一星。甚至是今天的土法上马,小高炉,小化工,小造纸,等等。中华民族不愧是聪明(一学就会,一点就透),勤劳(吃的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巧夺天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民族。其实苏联只给了156个项目,就奠定了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工业基础。

      并且中国人具有商业的传统和天赋。从古代的范蠡,到近代的徽商,晋商。即使是在最为封闭的清朝,都保留了广东这个对外贸易的窗口。现代的香港也是这个传统的延伸和发展。

      良好的工程技术的基础,加上逐步吸收借鉴国外的商业规范,再有跨国公司的示范,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初国营企业曾经大规模的倒闭,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摸索出来了一条工业发展的道路。从国有工业的战斗机制造,到民营的通讯行业,中国企业的实力应该说是增强了许多。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购置许多先进的技术装备,我相信中国人研发出各种各样越来越高端的产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华为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但是,说到research,可以说中国还没有入门。从古代到今天,中国从来没有创造出那怕是一种科学系统的表达式。比如说迪卡尔坐标,元素周期表,等等。连个勾股定理都没有能够科学系统的证明并且表达出来。那个是一本连普通的知识份子都读不懂的连数学符号都没有的天书。普通人除了勾三股四弦五之外,还能知道什莫呢。其实这个规律连灵巧的工匠也能摸索出来。

      没有阐述,发表,研讨,答辩的传统,将科研活动神秘化(传子不传女),贵族化(往来无白丁,不屑于用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普及),官场化(学而优则仕,副部级院士),权威化(文渊阁大学士,便可以动辄压制不同的声音,主持科研经费的评审),科举化(一考定终身,北大的毕业生卖肉变引发全民的关注和同情)。这些从古到今的糟粕我们今天抛弃了多少,又继承发扬了多少?

      这也就是丘成桐老先生忧虑的现状。我们今天又有什莫理由去沾沾自喜地预测明天呢?没有research对工业的引导,没有经过research锻炼的科研人员,我们是否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呢?尽管落后的距离不会很远。

      • 家园 我们的思维方式确实还没什么变化,

        哪天我们不把“白马非马”当作无聊的笑话来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的R&D才会有点希望。

      • 家园 从历史上看,最大的不同,是经济制度

        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依我看,是史无前例的,尤其突出的是地区间的竞争,激烈无比。

        以前讲的是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解放后,搞的是计划经济,一直到改革开放,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让人民合法合理地追逐利润,从这里暴发出来的力量不可小看。

        所谓research,说到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目前许多人认为缺少research对经济不利,其实,投入不多,收获不少的情况下,有谁会花钱去做research呢?

        当竞争趋于激烈,产业被迫升级的情况下,如果还想有利可图,企业不得不投入research。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就会进步。

        只要国人还存有逐利之心,而且经济制度没有大的变动,呵呵,科技就会进步。

        顺便提一下楼下老中的例子

        链接出处

        此例不能说明问题,古时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目前纯粹是公务员待遇好,工作稳定,假如私营企业的待遇更高,不必说,还有谁愿意投考公务员呢!早十年,根本没人愿意当公务员,为啥,就是因为待遇低。

      • 家园 我们今天和昨天之不同,在于我们认识了昨天的弊端

        君列举的这些中国学场的不好传统,我们现在干预正视并批判,我们也看到了并正在学习西方学术传统中的优秀之处,这就是最大的不同,这就是我们敢于预测将来的依据。要说积重难返吗?中国的商业传统曾经和学术传统一样老旧,现在呢?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善的信用体制等现代商业的基本要素,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没有人怀疑我们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