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Very reasonable...

        进入21世纪,农民种地的热情没了,农村多剩老人和妇女,投入的劳动力和热情已经跌到历史低谷,但是没听说(至少本下课没听说)粮食不够吃。大家即使种懒庄稼,也能过日子。

        That's exactly what we want...

        所以,我觉得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包产到户之前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技术(化肥\农药\新种子)的引入。包产到户初期,生产力(农民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力投入)是被解放了。

        That's exactly what we both agree...

        之后,被解放生产力(劳动力)逐渐解放到其它行业。而且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渐荒废最终会影响农业生产。

        That's exactly what we worry about...

    • 家园 可以有个有益的例证。

      可以有个有益的例证,那就是分田到户前的比较。

      分田到户前,不知有多少四周是集体化的,本身却是分田到户的例子。十八亩段村,(我的ID源自这个村子),不是唯一的,也是全国范围屈指可数的例子。

      十八亩段村,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这个村的媳妇从三个省来,闺女嫁到三个省去,所以与三个省的周围地区比较,应该更有说服力。

      自然条件几乎没有区别,人均田亩也基本没有区别,种子也一样(例如矮杆品种的同步推广),5、6、7 十年代粮食产量是脚碰脚,没有区别,上上下下,亩产一二十斤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一直很稳定,你来我往,更能说明单干对粮食产量的作用,要有的话也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十八亩段村在集体化年代,明显比四周都富裕,而且不是富一点,而是富裕很多很多,这是事实。同样是事实,这富裕靠他们的资源拥有量。靠十八亩段人均拥有的山林,成千倍、成万倍地高出四周地区,他们拥有土地以外的自然资源,种类相同,量上面大大地高过全部三个省的四周地区。

      (以后有空可以较详细地讨论)

    • 家园 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改变,这三十年来化肥、优良种的广泛的

      使用。人力成本?人力成本这么牛X,那历史上的老祖宗都是弱智了?

      我妈讲,小时候地里摘玉米挣工分,背个大麻包在地里来去自如,那时候的玉米可是稀稀拉拉的。

      • 家园 不过看看你后面那几位附和的不是前者

        而是后者,而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到了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

        就这些所谓出身农村种过庄家干过农活的人不照样还在宣扬改革办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也即“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克服了农村干好干坏一个样儿消极怠工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论调。这种农民子弟真是还不如当年的晋惠帝,毕竟人家从小就在那个宫廷环境中长大,我们不能过于苛求。

        其实无论是文革的“抓革命促生产”还是改革的“抓改革促生产”(无论改革还是文革其实不都是运动。总不会只有国共合作的大革命称之为政治运动,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就不算政治运动。现在热衷于改革,总是改革的问题要在改革中解决,等等等等,不照样也是改革健将。凭他们的“政治觉悟”如果生在其他时代也同样是运动健将),要真能促进生产必须最终归结为物质的力量,物质条件的变化,这不是文人的动动笔头或嘴皮子就可以说降千军万马那样简单。

        但是能归结的真正决定性物质条件,如水利、如电力、如化肥、如种子、如农药(当然农机等则在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倒退阶段)等等,有几个可以归结为家庭承包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政策,又多少是靠农民的积极性能够改变现实条件的?还不说水利等的大幅度退步,以及现代井田制把原来为大机械生产而平整的平畴为了划界和浇水而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条块从而减少了有效种植面积(这完全可以将农民的边角料的开发新增的土地)以及由于承包所造成的大量使用化肥在自己的承包期内用尽地力多种高产而不顾土壤恶化的后果等等。有人说分田到户和粮食增产是负相关关系,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家园 陈经在官办经济里说过,农村怎么改革也比老运动好

        那运动的20年(58-78)实在太烂了,无论包产也好集体农庄耕作也好,全比整天运动好……搞农业搞成那个样子实在太离谱……

      • 家园 和我的记忆比较接近:)))
    • 家园 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

      若干年前,西北农大(?)作过研究,对各种因素对粮食产量提高的贡献给出了结果,而且给出了百分比。大致是,生物技术如作物品种的因素将近50%,水利工程、化肥农药的因素将近50%,劳动力的因素在5%左右。

      这个结果因为是农业科研人员做的,难免会对生物技术如作物品种的作用有所夸大。另外,劳动力、生产关系(是否分田到户)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复杂。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转化成粮食产量,粮食产量要受技术、受水肥条件的限制,否则的话,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就没有多少区别了。

      集体劳动时,生产队种什么,如何做,通常是由集体中技术最高的人员指导的,而分田到户后,由于各家各户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会家家户户都能达到技术最高的人的水平,所以,总的影响应该是分田到户后的农产品产量不如集体劳动时的农产品产量。事实上,那时的限制因素是化肥,有些有路子、能买到化肥的生产队,粮食产量是很高的,现在分田到户普遍用化肥后的产量仍然达不到那时的水平(都有化肥时,技术水平的差别就起了作用)。

      起作用的是,中美关系解冻,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化肥项目,下面有贴子也说了。这些化肥项目,到分田到户那个时间点,陆续建成投产。化肥的作用,除了抵消了分田到户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外,还能使得粮食产量增加。

      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数据,说是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以后,随着国内化肥产能提高,进口化肥随之逐年递减。原则是,保证市场有充足化肥供应。这些条件,都是分田到户前所不具备的。

      那么,是否就能说,“分田到户”就无意义了呢?不是的。只是这个意义不是提高粮食产量,因为“分田到户”的直接影响是使得粮食产量减低。这个意义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1。“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而不是粮食产量)。以前集体时“磨洋工”要干一个月的活,“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干完了。生产率提高后,才能有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氓流”或民工。有了民工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

      2。“分田到户”解散了农村集体单位,又没有“农会”之类的组织行使相应职能,使得农民的谈判地位大大地降低,后来的政府征地成本大大地降低,这也是现在中国的优势之一。

      现在中国的优势,低劳动力成本,低征地成本,都与“分田到户”有关。

      • 家园 顶!献花!
      • 家园 看来这孔老二的哥哥也是没下过地的,

        收割到入仓的时效性是农业生产中非常要紧的因素.我小时候在苏北,那里的种植结构比较复杂,有麦有稻还有地瓜和棒头(玉米),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春小麦也有冬小麦,有早稻也有中稻和晚稻,甚至还有种大麦的.秋天收完粮食还经常会种一些萝卜什么的.收获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要不然下一茬就种不成了,譬如冬小麦接晚稻,差十几天就不行了,中稻接冬小麦也是一样.每次农忙都是非常紧张的,提前半个月就得准备好种子农具伙食和晒场什么的,大到队里的拖拉机,小到各家各户的扁担麻绳.现在看来,这种紧张高效率且需要提前计划的生产方式,为后来的全面工业化提供了最初的实战训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