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一九六六年的五十天:记忆与遗忘的政治 萧喜东 -- bshu

共:💬55 🌺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一九六六年的五十天:记忆与遗忘的政治 萧喜东

    有关一九六六年的五十天

      众所周知,一九六六年八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散发了一份题为《炮打司

    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文件,全文是:

          “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的

        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五十多天里,

        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

        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

        命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

        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

        又何其毒也!联系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

        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2]

      这段文字,其震动之处,除了坦率、直接的特点之外,还在于首次点破了:在社会

    主义国家里,竟然存在着“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的形“左”而实右方式对群

    众专政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在“五十多天里”发生的看来是一些很重大的事件,到底是

    指的什么呢?今天以控诉迫害为主题的文革回忆录文学,为什么对这“五十多天”竟然

    缄默无语呢?

      先来看一看一些最权威的官方史记载:著名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对此只字未提,这时“宜粗不宜细”的典范。由金春明所著的《“文化大革命”

    简史》[3]最接近一部官方正式的文革史,依照“简史”的风格,对此事记载道:“由于

    发动‘文化大革命’本身是错误的,目的也是含混不清的;各单位群众对中共中央和毛

    泽东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意图理解不同,对本单位领导的看法和所持的态度不同。所

    以,从运动一开始,就分成了‘造反派’(通常是少数派)和‘保守派’(通常是多数

    派),必然会同一部分群众和某些基层组织发生许多难以处理的矛盾。加以江青、康生

    一伙有意煽动和挑拨,以致发生越来越多的轰赶工作组的事件,结果工作组不仅未能扭

    转越来越严重的混乱局面,反而将自己置于矛盾交点的困难地位。……为了坚持工作,

    一部分工作组曾经不适当地采取了所谓‘排除干扰’的某些措施。有些单位批斗了一些

    带头‘造反’,轰赶工作组的人,并加以‘反党分子’、‘假左派’、‘右派学生’等

    罪名。当时,对于这一类措施,党内党外都有赞成和不赞成的不同看法。江青、康生一

    伙确对此大加渲染,诬之为‘镇压群众’、‘白色恐怖’、‘反对革命’,力图给工作

    组加上弥天的罪名。”这是官方史著所能给予的尽量含蓄、尽量客观的说法了。

      王年一的《大动乱的年代》是在中国公开出版的另一部比较权威的文革史著作。[4

    ]这部著作记载五十天的篇幅相对较长,从这里我们才隐约看见一些事件真相的端倪,比

    如,提到工作组进校后人们对1957年“反右”、“引蛇出洞”的联想,简要提到六月初

    上海发生“围攻少数派”的事件,较详细地提到西安交大“六.六”事件,包括这样的

    情节:“把学生李世英等人戴上高帽子游校。9日中午,李世英自杀,未遂。后来,毛泽

    东称李世英为‘学生领袖’。”王著分析到:“不少工作组也有错误的方面,就是在不

    同程度上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一些工作组按照自己对‘右派’的理解,过分严重

    地打击了向党委、向工作组发难者。”这些记述和分析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很大程度的独

    立判断,然而遗憾的是,学生和工作组、少数派和多数派在头五十天内冲突的线索,在

    王著里并没有和后来文革的矛盾发展联系起来,最终王著的叙事基调要和官方结论保持

    一致,理解“五十天”的意义也就成为不可能了:因为对“五十天”内的矛盾冲突深入

    追究、分析下去,就会触及文革运动初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就可能破坏官方文革史

    的自圆其说。

      本文下面将通过笔者现有的一些材料对这个历史时刻的有关事件作一番追究,比较

    各种说法,以图尽量完整地复原出一个被主流话语所刻意“遗忘”的一九六六年五十天

    的历史。

    • 家园 我以为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很多事,为毛泽东发动文革提供了注解

      我以为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很多事,为毛泽东发动文革提供了注解。 我以为,毛泽东不愿中国回到历史上的兴亡轮回之中。他觉得,单纯的精英(无论是士大夫精英,还是其他精英)治国是靠不住的。这大概是他和他的大多数同志的分歧。刘邓想搞的还是精英治国,而且这些精英的范围还很窄。我以为,毛泽东的悲剧在于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不能给他的理想提供土壤。人民容易发动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上层建筑来保证,这股力量的破坏性难以控制。总之,毛泽东想依靠底层的力量来制衡官僚体制的腐败,他没有成功。今天正在发生就是他所忧虑的!

      • 家园 毛自己才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吧。

        毛要反对精英治国,自己干吗不下台。

        另外,正是由于你所说的“毛泽东的悲剧在于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不能给他的理想提供土壤”,才是毛的罪恶所在,中国经不起他的折腾。任何一个领导人都应该从现实出发,而不是把他的所谓超前的“理想”,强加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群众之上。

      • 家园 有一定道理。

        所有政权都不约而同演变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人民都在盼清官盼好官,但在历史悠久文化土壤根基中,清官根本无法生存,不是被同流合污就是排除出官员体系以外。老百姓清官情节只是一个梦而已。

      • 家园 改变传统的治理方式当然是必要、必需的

        问题是老毛的办法行得通吗?

        换掉一批少部分有问题但是大部分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党性都比较好的,换上一批业务差、道德差,空有热情的毛头小伙子,他们比原来的干得好吗?——而且,基本的官僚框架不还是在那里吗?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革委会”真的就比原来的政府更进步、更有效率、更大公无私了?

        另外,

        直接民主在大国是不可能的,一定程度的精英治国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国家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代议制把民主与精英治国结合起来——有成绩,当然也有问题,比如希特勒,比如小布什——但总比乌托邦要实际一些。

        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反对精英恐怕在逻辑上就是说不通的——党不就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吗?

    • 家园 我正在写的东西有一段就是说这两个月的事

      我父母当时在北京的基层中学和技校,可以看看他们眼睛里的那两个月是怎么回事:工作组是如何兴衰的,毛泽东江青陈伯达等人的讲话是如何在基层起到“煽风点火”的效果的。

    • 家园 终于有人说真话了~
    • 家园 毛出于个人私心发动文革

      经济倒退,文化破坏,人性丧失......动乱国家,贻害人民,乃千古之罪!

      • 家园 文革是水到渠成

        是一种思维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毛主席为了教育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的荒谬一面特意加以强化而已。这种深意,我们在他老人家逝世后才慢慢领悟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