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汽车质量的一个谜思 -- 晨枫

共:💬102 🌺7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汽车质量的一个谜思

    不知道这应该算科学技术还是工业管理,觉得还是应该算产品管理,所以发到这里了,要是版主觉得不合适,请转到合适的版面去。

    葡萄兄说到日本、德国汽车的比较,想起一个人们对汽车质量的普遍谜思:德国汽车钢板厚,到了使用年限还能用,所以质量好。

    德国汽车的钢板是不是比日本汽车厚,这个不知道,没有数据。不讲钢材品种,不讲工艺过程,光讲钢板厚薄,这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其实人们所看重的,还是碰撞安全性,或者“一分钱买一份货”的物有所值心理,钢板薄了就觉得偷工减料,亏了。碰撞安全性是有标准的。按照美国NHTSA和欧洲的对等机构(也是NHS什么的,名字一下子记不起来了)的测试,日本汽车和德国同类汽车的碰撞安全性相当。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日本汽车也不比德国汽车更不安全。这些都是有数据可查的。我懒,只是凭印象。如果有需要,保险公司的公开数据应该查得到的。那么在安全性相当的情况下,钢板厚是不是更好?钢板厚,重量大,性能下降,耗油增加,有什么好?关键不是钢板是不是厚,而是钢板需要有多厚。达不到需要的厚度当然不好,超过了也没有什么好。有意思的是,美国汽车的碰撞安全性一点不比日本汽车好,老夏的租来的Oldsmobile Achieva和前面的Jaguar轻轻一碰就稀里哗啦,就是例子。不过好像中国人都指责日本汽车,很少有人同样指责美国汽车,不知道为什么。

    奔驰和富豪(Volvo)有开到100万甚至2百万公里的例子,丰田、本田在20万公里内很少趴窝的,但30万公里以上就凤毛麟角了,1百万、2百万的没有听说过,因为所有机件到25-30万公里时都“同时”挂了。超过使用年限还能用是不是质量好的表现?也不见得。使用年限指机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开始全面跌落至制造厂家许可的界限,使用年限一到,机械故障的发生点和发生时机、频率变得不可预测。超过年限就不应该继续使用,否则要么年限没有算对,要么设计过当(overengineering)。年限没有算对是厂家吃亏,设计过当(尤其是不均匀的设计过当)则是大家吃亏。超过使用年限的汽车如果不是“全面崩溃”而是零零星星地出毛病,对用户就是一个难题。超过使用年限的特征之一,就是毛病变得不可预测,可大可小,随时可以出现。这样,继续修就是一个无底洞,但不修而报废,确实还有不少部件还是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一同报废就是浪费。这浪费最后还是转嫁到用户身上的,因为设计过当造成的成本最后是转嫁到用户头上的,厂家是不会自己“吃进”的。所以,到了使用年限,所有系统一齐崩溃,这是设计和制造的最高境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真正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关键词(Tags): #马驰原野#班门弄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挖坟-并,我前不久甲壳虫追尾撞了一宝马3

      是宝马3,不是马3,马3是塑料壳,没法撞

      话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在一个ramp上面,一辆宝马3在我前面。我光回头看左边车道的车了,不想前面 宝马三挺在当口了,我看没车,一个2档加速就出去了,结结实实亲了他屁股一下。当时车内四个大汉(估计各位看管要大汗了。。。)都被吓的不轻。我刚想倒霉了,结果宝马3居然一溜烟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发呆。。。

      后来停车一看,不告诉别人,没人看出来亲人家屁股了。估计宝马3因为后轮驱动,屁股重,压根没感觉被撞了。。。

      另外,我同事同样的事故,日本车(具体啥忘了) ,车前hood报销了。。。

      我只说说自己的经历,钢板厚还是有点用的。不管新车还是旧车(我的是08年初买的新车)

    • 家园 关于汽车钢板的薄厚问题

      我觉得就好比鸡蛋和鸵鸟蛋,面对坚硬的石头,如果发生碰撞,不论鸡蛋还是鸵鸟蛋都是会碎的。但如果鸡蛋和鸵鸟蛋之间发生碰撞那么碎的肯定是鸡蛋。日本车皮薄馅大不抗造这个恶名,大概是来自每天公路上发生的众多车与车之间的交通事故。

      单位同事开一辆两厢颐达,追了一辆帕萨特B5,人家的屁屁啥事都没有,就掉了点漆,这边的颐达前脸看上去处于报废的状态。

    • 家园 工业产品都有自己的使用年限,过了年限产品故障率会急速上升

      我认为楼主的想法有个误区,就是认为车辆的质量主要是碰撞安全性,或者钢板厚度之类。日本车的碰撞测试肯定不会比德国车差的,这点毫无疑问,否则挑剔的欧洲人怎么可能会去买呢。但是这是个很大的trick,不过是为了宣传,而大众通常忽略汽车的寿命问题。

      假如一辆车的基本寿命是20年,那么德国人造出来的就是18年,而日本人造出来的是10到15年,不是日本人水品不够,而是完全没有必要,出于经济的原因,车厂要赚钱,就要控制好这个寿命,太短肯定砸自己招牌,太长自己也混不下去,新车谁去买啊。

      所以日本车的寿命,注意,是使用寿命,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为了降低价格,自然会采用些别的手段,比如材料,生产控制等等,碰撞测试会格外的严格,也许普通人觉得偷工减料怎么可能会有同样的碰撞结果呢,但我相信日本人绝对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认为碰撞测试就能够反映车辆的好坏是不完整的说法。

      另外过了使用寿命所有系统一齐崩溃,这不光是设计和制造的最高境界,而且也是rp问题。

      • 家园 你说怎么控制碰撞?我不知道,但有我知道的。。

        我现在就在大发里面的碰撞cae,每个车型都要翻来复去的高个两遍,厚度算得够少了,车子才轻,才能符合碰撞试验要求。

      • 家园 突发奇想

        也许普通人觉得偷工减料怎么可能会有同样的碰撞结果呢,但我相信日本人绝对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也常考虑这个问题。一天我突然有了我自己的解释。我在读研的时候,认识不少托福,GRE高分的CS同学。可后来发现,咱们同学的日常会话和写作实在有待提高。这说明,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是可以beat任何精心设制的exam的。这日本车是不是新东方的翻版了?

        就像老美教授相信了托福和GRE的权威性一样,我也相信了各种各样的车的评价。这不,买了个Camry。保修期没过,驾驶板上的小灯亮了不少。什么”Check engine”, “Check brake”等等。下次,一定买个德国车(又中计了)。

    • 家园 到了使用年限,所有系统一齐崩溃,这是设计和制造的最高境界

      这个不敢苟同,德国很多车,估计都是10多年奔20年了,可是依然开的很好,零零星星小修小补就可以了,同样的钱换回了更大的使用价值,自己不喜欢了二手卖掉,买的人花不了多少钱,还能买到不错的车,对大家都好。

    • 家园 在这儿大贬日本车的不知道有几位是开过车的

      销售量和保险费用是明摆着的事实。

      • 家园 您只要敲一敲在中国卖的日本车的钢板,就知道了
        • 家园 喔,知道了,还有这样试车的。
        • 家园 知道什么呢?

          就拿关门声来说,一辆九十年代的奥迪A4比全新的日产Altima依然要好听、闷实得多。不是中国版的问题,美版一样如此,这是实际经验。

          但是否就等于Altima被动安全性能要低很多?这不一定吧。

          至于小碰撞,我曾碰过一辆佳美,A4尾灯破了油漆花了,佳美却没有任何痕迹。这又代表小碰撞德国车肯定不如日本车吗?我看还是实际碰撞角度更重要些。比如追尾里后车头灯、进气栅撞上前车保险杠的,那多数是后车吃亏,这个我也试过,一辆又大又重,看起来非常结实的旧款凯迪拉克撞上来,结果它头盖都翘起来了,我却不过是保险杠掉点漆而已,外表连变型都没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