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共军的《战术学教程》有感 -- 晨枫

共:💬26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共军的《战术学教程》有感

    坐飞机有一个好处,我这个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人,有时间读书、看报了。这次看的是军科出的《战术学教程》,共军的军事学硕士教材。不厚,写的也不引人入胜,不过有料。

    战术的演变从亚历山大的斜队到拿破仑的纵队到古德里安的闪电战,东西很多,不多啰嗦。有意思的是美苏在核大战时代的战术。为了避免被大规模杀伤,美军、苏军都强调分散配置,但这和传统的集中兵力原则是相悖的。书上强调这个那个既要这样,又要那样,说到底,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使我想到美国为什么那么害怕“流氓国家”拥有核武器。试想,美国要是入侵伊朗,以大欺小,首先使用核武器说不过去,但伊朗军队就没有这个负担,反正一个死,被常规炸弹炸死还是被核炸弹炸死,没有多少差别。结果是,美军不敢集中兵力,但伊朗军队反而敢适度集中兵力,这仗怎么打?即使伊朗军队不集中兵力,小股美军也比大队美军容易受到攻击得多。战争打到后来,美军的习惯是龟缩进坚固设防的堡垒,就像现在巴格达的“绿区”,然后依托堡垒出击。但兵员和物资集中的堡垒地域恰恰是核武器最好的目标。若是伊拉克游击队有小型战术核武器,不需要什么导弹、轰炸机,只要一个自杀攻击者,开上一辆汽车闯关,就够一呛。扩大堡垒当然可以,但防线拉得更长,兵力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受到常规攻击。至于把核弹偷渡到美国,这还是不大容易的,除非恐怖分子可以制成手提包核弹。

    《战术学教程》也反映了共军依然有大陆军主义的倾向。作为合成军主官的战术教材,对战史和战术的描述集中在地面作战,对空中打击、巡航导弹打击的作用和应对描述甚少,更谈不上以空中进攻以主要战役手段了。对于二战的描述集中在苏联战场的装甲作战,这当然是重要的,但西线的市场-花园空地作战、西西里岛的跳跃式登陆作战等“非常规”作战手段都忽略了,仅有的空降、登陆作战的段落也是作为战场上的次要、辅助作战手段来谈,未免有点不“与时俱进”了。更有甚者,按书上说,共军空军在90年代以前,按条令规定也只有航空兵空中进攻战斗、防空战斗和空降兵战斗三种基本作战方式,航空兵对地进攻战斗是90年代后才加的,真不明白50年代就开始存在的共军轰炸机和强击机部队的战术使命到底是什么?海军也有类似问题,主要作战使命就是保卫海防。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不是在空气中或海水中决定的,而是在陆地上决定的。英国海军如果光是在海上游荡,美国空军如果光是在空中徘徊,而不是从海上和空中来“管”地上的事,是成不了世界霸主的。空军和海军的基本作战使命必须攻击敌方地面目标,制空权、制海权只是实现这个基本使命的保证。事实上,最好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就是剥夺对方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能力,而这光靠空防、海防是做不到的。进攻是不仅是最好的防御,进攻也是赢得战争的唯一手段,单靠防御是不能赢得战争的。奇怪的是,共军陆军历来对进攻十分强调,即使在弱小的时候,也时时处处琢磨着进攻,把战争引到敌人后方去,像刘邓的千里挺进大别山,但空海军还是强调防御。虽说有强攻弱守这一说,但防御的目的是消耗敌人,等待时机反攻,要是脑子里根本没有攻的概念,单存防御只会越打越被动。共军空、海军要是这个概念不改过来,恐怕还要走弯路。

    • 家园 原来是缺乏经验与能力

      现在还要加上缺乏信心与勇气

    • 家园 多兵种协同

      多兵种协同其实一直是二战以来的大课题。

      晨兄所述象进攻防御的问题,在我看其实很模糊,因为任何一次战争中不存在单纯进攻或者防御。但是战术上攻还是防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而定的,也是服从于大的战略方针。海空军实力对比中国距离比较大,这主要因为技术和经费的限制。战略上中国采用是防御战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家园 战略上的防守是国策的需要

        战术上的进攻与防守要看战斗的需要,但战斗精神上必须是进攻、进攻、再进攻。防守的目的是消耗敌人,等待时机转入反攻,而不是消耗敌人,好让敌人“知趣”地自行退出。

        战斗的要旨在于打破敌人的主动权,不能让敌人有条不紊地指哪打哪,必须调动敌人,使敌人围着我转,这就要求有效的、出其不意的进攻。即使在防御作战中,也要调动敌人,而不是给敌人一个静态的靶子打,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有些河友部喜欢我用共军的说法,其实我对共军这个说法还蛮有感情的,叫着亲)历史上这样的战例多得很,尤其是红军早期反围剿、四渡赤水、彭德怀和胡宗南斗的这几段。把我军早期的机动作战战例简单地斥之为游击战,那就大错特错了。

    • 家园 光看题目,还以为台湾人写的呢。

      就叫“读解放军《战术学教程》”就不吸引眼球了?就Out啦? 呵呵

    • 家园 一点不同意见

      先花,提点不同意见。

      美国为什么那么害怕“流氓国家”拥有核武器

      美国人从来没有害怕过核武器,请看古巴导弹危机的例子。所谓核武器威胁,不过是托词,外交说法而已。

      但伊朗军队就没有这个负担,反正一个死...

      这个恐怕更容易引发士气崩溃吧,请看阿富汗战争的例子。

      但伊朗军队反而敢适度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会引发什么呢?晨枫兄不会忘记,科威特-巴格达高速公路上的屠杀吧。

      战争打到后来,美军的习惯是龟缩进坚固设防的堡垒,就像现在巴格达的“绿区”,然后依托堡垒出击。

      这是占领军的打法,不是野战。

      总的感觉,美国是火力优势理论,军事后勤并重,这在二战中就体现出来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家园 也有一点不同意见

        同花,再提不同意见。

        美国人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是真怕和武器,不是简单地用核武器作借口。不知道猫兄是不是在北美,问问熟识的人中超过40岁的,应该对“放核演习”(也就是钻到课桌下或地下室)有印象,这是战争威胁离北美最近的时候,是真怕。

        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军队是不是怕死,这个问题就不要争了,肯定争不出结果。

        科威特-巴格达公路不是集中兵力的例子,而是溃兵哄逃的例子。集中兵力不是摆在光天化日下任人宰割,而是隐蔽地进行。具体的就会越扯越远。

        美军在朝鲜战争以后,每一场战争中都是占领军的脚色,换句话说,“打进去”从来不是问题,而是“站下来”成问题。火力优势也好,机动作战也好,都跳不出这个怪圈。

        • 家园 继续花

          继续花,继续讨论

          美国人害怕核武器这个没有任何争论,但是问题的核心是害怕核武器的前提下,美国政府会不会因此而退缩,恐怕结论是不会退缩。

          再说说,集中兵力的问题,您所说的隐蔽集结,理念很好,但是实际上不可行,因为双方的技术差距太大,战场是单向透明的。这种情况下,集结兵力,恐怕不是上策。

          说到陆军战术,私下揣测,晨枫兄恐怕是德国“装甲先锋”理论的fans,主张大幅度的运动战,包围,反包围,突击,反突击。

          以我的愚见,美国陆军和中国陆军都不是这种理论,美国陆军主张火力优势,军事后勤并重。而中国陆军恐怕沿袭前苏联陆军的大纵深理论,有点类似“弹性防御”的意思。

          同样的,双方的空军理论也有所差别,美国人现在几乎是“空军致胜”的理论了,中国空军,我觉得还属于近距支援的理论,争夺空优,恐怕是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主动进攻,目前的状况上看不太现实,且不说技术装备上的差距,后勤保障就是个极大的问题。

          最后说一下占领军的问题,占领只是手段,建立傀儡政权才是控制的方法。如果傀儡政权有稳定的军事保护,稳定的收入,反抗者又没有稳定的后方,那么加以时日,完全控制恐怕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Tags): #陆军理论
          • 家园 继续花

            继续讨论。

            这个同意:美国害怕核武器,但不会因为核武器而退缩。从另一方面讲,核武器抬高了美国介入的门槛,美国不再能“随随便便”就干预了。

            现代条件下的隐蔽集结越来越困难,但不是不可能的。空中侦察二战时期已经相当发达,照样出现市场-花园行动时漏掉党卫军装甲师的事。朝鲜战争中的共军的例子就更多了。当然现代侦察手段已经不是那个时代能比,但是共军不是依然在研究三打三防吗?恐怕不能简单地用“花拳绣脚”嗤之以鼻。即使在伊拉克,游击队也是达成战术层次的集中兵力的,要不然美军也不会是不是丢兵是卒了。

            我确实对德军的机动作战理论非常崇尚,苏军的大纵深突击理论有点极端了,美国人其实也崇尚机动作战,但是对火力制胜更放心,毕竟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原则在军事上也适用,如果可以用一个巨锤一下子砸死对方,何苦用复杂的拳脚功夫击倒他呢?这就是美军发达的后勤的好处和用处了。但是美军不是不会机动作战,巴顿在法国的大纵深跃进不说,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李奇微这一招就让共军很吃了一点苦头。

            我的理解,共军的战术(至少是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前期)相当于用双脚的德国式机动作战战术,在概念上是相当先进的,只是在手段上十分原始。

            中国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走美国的空军制胜路线,但这不等于中国空军不应该坚持主动进攻。即使一防空为主要作战使命,把低级压制在地面上也是最有效的战术。

            傀儡政权的生命力不在于稳定的保护和稳定的收入,而在于稳定的民心。反过来,有了稳定的民心,傀儡也就不再是傀儡了。

    • 家园 那改成《陆军战术学教程》如何?
    • 家园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适应现实的教范而非高瞻远瞩的理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我没看过这本书。在传统上,PLA的海空军就不是一支战略攻势力量,受限于实力和长期国际环境,海空军一直没有建立起主动进攻,先发制人的传统,和起家之本的百战精英陆军对比明显。说现在仍是大陆军主义,我看大陆军主义怕要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中。

      这点上传统作用非常明显,英国皇家海军一直秉承数百年来主动进攻的传统,各次大战中常常在不利态势下主动出击。现在海空军的实力强大了,当年卖台湾150架F-16让大陆紧张的要死,如今再卖66架似乎没人觉得算个大事,是要开始建立主动出击的进攻精神。

      但是海空军欠缺现代战争经验还是最大的问题。将来的空中战争怎么打,现在还很难说。各国空军历史上理论精英在实际战场上处处碰壁的例子太多了,那么依据仅有的实际防守经验作为条令参考也不算过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