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史札记(2)--蒋介石待人 -- 温相

共:💬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史札记(2)--蒋介石待人

    蒋介石这个人大抵在待人上和毛泽东相比,还算事宽容一些的,何应钦一生两次觊觎他的领袖地位,其中以1927年联合外鬼为最,其后,蒋介石出山,置之于参谋长,形如投散,而何应钦居然不就,蒋介石让李仲公向他打招呼:敬之到底想做什么?当年他要是说一句话,我不至于下野,现在我回来了,连不相干的都通电欢迎,而他竟然不发一语,他这副模样让我怎么和北方讲话?没有我蒋某人,也就没有他何敬之。也就仅此而已的一通发泄。当然,可以说是革命尚未成功,蒋介石尚有要借重于何应钦的地方,但是,稍后等到蒋介石根基日益

    稳固,还是非何莫属吗?何况,真要是独裁者的话,杀人还需要问个理由吗?对于独裁者来说,你对我有用是一方面,但是,你如果利用你的价值构成对我的大权独揽的威胁,那么,

    你的价值在他看来首先是祸害。务必除之而后快的。历史上,杀驴不一定都在卸磨之后。

    蒋介石主政期间,各派军阀多数与他冲突不断,而蒋介石亲手下令杀掉的不过也只是韩复榘

    、刘珍年几人而已。而韩复榘本身也有取死之道,以李宗仁之于蒋的关系一般是不会为蒋说话的,唯独杀韩一事,李宗仁居然赞同,韩复榘身为军人,连连放弃国土而不战,交战期间

    ,私自与敌媾和(主要是韩玩弄花样),从何处都是说不过去的。其他人诸如刘湘、石友三

    等,蒋介石虽然恨之入骨,毕竟没有决绝到最后程度。(杀石友三主要是高树勋,而杀石有信蒋介石则派人参与了)

    举一个例子,抗战期间,内政部司长蒋廷黻,也就是吴晗的老师之一,后来被吴晗目之为洋奴的那位老先生,周日会客,出到院子中,蒋介石专车驾到,蒋介石出来了,对蒋廷黻说:

    请你上我的车,我找你有事。而蒋廷黻说:对不起,委员长,今天是周日,按照公务员条例

    ,我有休息和会客的自由,恕我不能奉陪。蒋介石异常尴尬,然而,最终没有勉强,只是笑笑了事。而居为客人者,被两蒋的态度搞的大为吃惊。一则叹蒋廷黻的风骨,二则叹蒋介石

    的容量。

    • 家园 谢谢谈论,我下面才准备谈蒋介石的用人:

      我这篇里面说的是蒋介石的待人,形如接物,是他性格的一面,下次我才要说蒋介石的用人,这是他的能力。性格和能力还是有区别的。是不是呢?

    • 家园 回梦里依稀

      梦里依稀能与温相一较长短,可见造诣不凡。

      在下只是认为蒋介石的根基在于江浙一带,不仅财力有保证,而且人丁兴旺。所以说只要根据地不丢,即便战败,卷土重来也不是难事。同时,那四方即便战胜,即便不内讧,兄弟以为他们当时尚提不出能让老百姓跟他们走的策略。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天下,军事指挥是一方面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革命,老百姓有积极性,所以说:陈老帅说:淮海战役是支前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而毛主席也说:“打败了,大不了晚解放几年。”

      • 家园 什么一较长短, 太抬举我了

        史版上来来往往的多是兰的, 不见温相大人还特意鼓励我呢?

        言归正传, 要知蒋发迹之地本在广东而非浙江, 一旦挥师北伐, 根据地不是也就归别人了,

        30年的时候, 蒋的统治地位远没有后来稳固.

        蒋在国民党内起家靠的是黄埔, 而他在党内的地位并非不可取代,

        文有汪精卫, 胡汉民, 武有各地诸侯, 就是能号召各黄埔师生的也还有邓演达, 何应钦,

        一旦中原大败, 鹿死谁手就不可知了.

    • 家园 好文

      所以蒋先生字中正,采中庸之道也,杀杨虎城,杀吉鸿昌,皆因知道他们是共产党(杨申请入党未被批准)而国民党内部较少误杀。蒋擅长的就是在政治势力之间长袖善舞,因此他可以在1929年统一全国,如果全靠黄埔军打过去,还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而且不等统一,大概黄埔军也腐败的一塌糊涂了。但是也正因为他这种妥协性,他的政权从来不曾建立绝对的权威,不如毛靠枪炮打下来的一统江山稳固。

    • 家园 要是简单说待功臣罪臣厚薄而言

      我觉得是这么着的

      (大体上)北洋军阀>蒋介石>毛

      但我觉得不完全是个人性格和待人气度能解释得了的。 其实也跟他们所处的政治集团的组织形势, 办事法则, 对于各方面势力的掌握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最终拿到而且坐稳天下的, 恰恰是。。。。

    • 家园 中原大战最大的受益者是张学良

      张拥蒋,中原大战结束。张成北中国王,蒋完成中国名义上的统一。

      张反蒋,中原大战继续。若蒋胜,蒋则实质上统一中原,进而可拥兵东北。张无法与蒋抗衡,实质统一中国指日可待。

      若蒋败,李,冯,阎,张必定为分赃之事儿内讧,张不一定能独霸华北。中原大战,顾名思义地点在中原,在冯阎的地盘上,即便蒋军事上失利,却未伤其根本。卷土重来之时,李,冯,阎,张为分赃之事已元气大伤,蒋方胜券在握。

      后生小子谈兵,窃以为蒋应逼张反蒋,然后全军而退,待四方争斗不休,元气大伤,再挥师中原,大事可定矣。

      至于蒋的气度如何如何,窃以为蒋在大陆之日,国民党内部其实是多党派,存在权力制衡,所以老蒋你脾气在驴,也不得不忌惮三分;到了台湾以后,从陈诚,白崇禧等人的经历看不出蒋的肚量。

      至于我们主席嘛,经过历次纯洁党的队伍运动,七大以后,他已经是龙头老大了。而蒋达到毛在七大以后的地位则是到台湾之后了。

      • 家园 没有那么容易阿? 一旦被打败, 军队被瓦解, 谁知道能否有东山再起之日?

        中原大战并不只会局限在中原的, 南方的桂系本也是反蒋的, 只是后来蒋已操胜卷,

        才没有北上, 若蒋军败北, 李白不会放过这个打落水狗的机会,

        汪精卫的扩大会议将在历史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何况若东北军不入关, 或者张学良本人不在华北, 后来就不一定有918事变, 就是有,

        没有华北的退路, 没有蒋记中央政府可供依靠, 没有投诉国联的幻想,

        东北军说不定就同小鬼子拼命了, 历史完全就不一样了.

      • 家园 那么中原大战的政治意义呢?

        扩大会议制定约法什么的,如果蒋败会是什么后果?

        • 家园 召开国民会议, 实行选举, 中国早日走向民主化? 人们似乎都忘了

          中原大战扩大会议是以反对蒋政府的独裁为名义的,

          不过个人以为当时的中国不太可能有实质上的民主.

          蒋倒台, 一定还是军阀格局.

    • 家园 不知大家看过台湾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没有?

      看完后就觉得蒋不能得天下有其必然。 

      至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点蒋是不行

    • 家园 关于张学良之于蒋介石的所谓恩德

      我们看到张学良的回忆和以往的一些历史书籍,多数是强调张学良之于蒋介石简直是再造之恩。其实呢?中原大战进入到1930年9月之时,蒋桂阎冯的最后结局基本已经比较清楚,而此前张学良一直是处于游离的状态中,其间不乏和阎锡山的接触以及观望。而且在蒋介石给予足够的筹码之后,包括任命于学忠、王树常的平津卫戍司令和河北省政府主席。即使这样

      ,张学良还是没有最后吐口,最后在蒋介石派人一再追问之下,张学良表示如果蒋军攻下济南,东北军就通电入关。而9.9阎锡山的“四九小朝廷”成立九天之后,张学良通电入关。此前的时间里,蒋介石不仅攻克了济南,而且,双方面的功败利钝已然是立定判明的了。虽然张学良的入关是给了阎锡山等人最后的一击。

      而此后,张学良以并非国民党出身的“北洋余孽”身膺国民政府第二号人物,东北军不仅占有东北,还据有华北,张学良自己晚年不也自豪的说他不过二十几岁就是北中国的头子了吗

      ?可见,在于蒋介石对待张学良的酬庸不可谓不厚。再者,张学良毕竟是地方,蒋介石毕竟

      是中央,中央之于地方的迁就到了这地步也算是历史的罕见了。换句话说,蒋介石对得起张学良。而我们经常看到某些作品中张学良一脸冤枉的说自己如何的对得起蒋介石而蒋介石却是如何的对不起他,不知从何说起。

      • 家园 都是我党的历史书才这么写的吧

        张自己可是说蒋当年是对他不错的

        中原大战毕竟张是帮了他的, 虽说蒋军胜利在望, 但要是张站在冯阎一边呢? 结局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了吧。不仅如此,可以说在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之间, 所有的内战,政争中, 张学良虽然不免有自身利益的考虑, 但大体上最后总是支持蒋的,这在当时的诸侯里面也算是稀有的了吧! 反过来说, 张之地位和地盘的获得,也是基于自己的实力和形势。

        张以当时仅次于蒋之实力派的地位, 给与蒋多次支持, 蒋地位的巩固,着实是得力於张不少。其实, 蒋也是念张的恩的,热河之战,张为全国舆论所攻击,辞职下野,只有蒋在发给中央的电报里面说,接受张辞职,但在公布的文告中似应加入温慰之语,以使东北当年拥护中央,支持统一之功劳不至于被埋没。

        再说中原大战张之助蒋, 是蒋在中东路之战放了张的鸽子, 后来又策动于学忠和于的部下马廷福旅反张未成以后的事情。马廷福收到宁方贿款,准备扣押张学良。于学忠将此事报告给张,妥善处理以后(张也并未杀马),就直接问张,我们是否反蒋?但最后张仍然助蒋,张学良也算是不计嫌隙了。蒋方当时的解释是此事并非蒋所主使,但这么敏感的事情,而且动用200(300)万元巨款,蒋至少应该是预闻的。

        张很久才出兵, 当然是在观望形势, 但也是由于东北内部意见分歧。张本人一直是倾向于蒋的。当时东北颇有一种“孤立主义”的倾向,张作相、张景惠等都坚持保境安民,不过问关内之事,就如张作相所言,“我们吃高粱米的,哪里绕得过他们南方人”。

        西安事变以前, 蒋不顾情报系统频频示警,执意前往西安, 与他多年积累下来的对张的信任恐怕是不无关系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