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爱西河 箱底红货】老爸与长征运载火箭(1) -- 山而王

共:💬404 🌺119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MARKETING的问题

          其实ZF一直在鼓励企业搞名牌战略,政策支持,税务和贷款倾斜。但是要想在美欧市场打出一个名牌需要大量的钱。这钱谁出?投出去收不收得回来?在美国看很多公司象ETOYS,当初广告做得凶不凶?SUPER BOWL上的狗咬手套恐怕大家都还记得吧?这公司已经没了。如果是私人投资这就是风险,谁搀和谁担风险谁获益。但是让国家投钱,给一个企业,还不知道市场是否转向钱会不会泡汤。几百万试试或许还可以。您一个广告十几秒就把老百姓的几百万烧光了,这不是ZF该干的事。您要是纳税人也不会同意ZF这么玩儿。这应该是企业自己决定的事。如今咱们的企业绝大多数还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折腾。

          同样是1千万,作这个名牌战略,或许会引起美国本土制造商的反攻,或许会毫无反映(打水飘的广告营销战略多了去了)。如果企业有更好的投资方向或者更稳健的经营方法去花掉这1千万,ZF是不会干涉的。

          软件外包我和您的看法不同。或许视点不同哈。我说细点。

          其实软件外包当初西方是几乎同时在中国和印度进行小规模试点的。中国这边很多都黄了,而印度那边却越做越大。

          英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您让我什么事都找翻译,不要说很多翻译不懂技术胡翻,这TIME DELAY本身就是COST。何况信息一倒手,就有个失真的问题。所以要是让我在印度和一个非英语国家选,同等条件我选印度。我们这个项目真正在印度开干也是近3年的事。在深圳可是99年前后的事。作为中国人,我还很花了点心思和当时我们的系统结构师、几个腕儿、一个经理聊过。他们都去过深圳和印度。里面也有中国人。结论异常一致:和中国工程师没法顺畅交流,非常让人不放心。搞开发,就怕鸡与鸭讲。交流不畅也会增加开发难度和拉长周期。

          至于您说的拉项目的,一点不缺。我公司现在美国部分华人顶半壁江山。颇有几个做到DIRECTOR的出去拉公司想外包。都没成。有的拉出去也做不下来,客户不放心。真要雇用英语极好在美国这边干过的,这成本就太高了。

          第二种人也不缺。我们这个大部的华人够条件的我至少能举10个。

          我认为咱们现在缺的不是金字塔尖儿,恰恰是底座。底座质量差,塔尖儿再好也没用。

          您说的MAINFRAME是一个好主意。我延伸一下哈。这其实就是把维护旧系统的活儿外包,因为美国现在用MAINFRAME的越来越少。而当初那帮懂MAINFRAME的老人,基本都退了。新人是不愿意学这些过气技术的。咱们与其争新,不如争旧。一招鲜吃遍天。不过维护旧系统的活其维护费会逐年减少,最终淘汰。

          您的方法第一二条一部分ZF早就动手了。另一部分ZF要避免过去大包大揽,用税收、贷款等引导,出国是没问题,最终攻城略地还要靠企业动手阿。

          多谢您的发言。很有启发。继续想哈。

          • 家园 非常赞同

            而且打入本地市场太难了,特别是欧洲、日本。美国可能好一点,也不容易

          • 家园 再侃两句

            打出一个名牌的钱,当然不应该由政府出。政府能帮助的地方,我可以想到两个。其一是对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翻版的打击。我听说国内居然有冒牌的海尔洗衣机!其二是对商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有没有办法在中国搞个哈佛,沃尔顿那种级别的商学院?

            这方面不是行家,不多说了。再说回软件,其实我和您的分歧在于项目的大小。

            项目越大,牵涉的人就越多,沟通原本就困难,再加上英文不够灵光,就更加困难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从小做起,一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建立信誉。譬如说,反正一个5000万的项目,啃不下来,有没有可能拉50个100万元的项目呢?很可能没有什么肉吃,但培养了50个团队呀。

            不如假设一个案例来说,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软件开发,一般而言,客户会写好用户需求文档,在中国,招读写英文过关的程序员不会太难吧,关键的几个职位,一个是项目经理,一个是BUSINESS ANALYST, 一个是架构师,和一个测试经理. 这几个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户不必直接跟其他开发人员沟通.这几个人必须中英文流利, 对国内国外的企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大概在海外可以请得到吧.

            再来算下帐,100万美金的项目,上述四人的工资,恐怕要50万,国内的开发测试人员大概要25万, 房租,电脑等成本大概15万,第一年可能只挣10万.不能按时交货可能还要亏.

            但100万的项目搞成了,还怕搞不到200万,500万...的项目吗?

            • 家园 I agree with this...

              "有没有可能拉50个100万元的项目呢?很可能没有什么肉吃,但培养了50个团队呀". 想法很好, 但如果中介公司,赚钱太少会是个问题...

          • 家园 第二种人都不回去

            第二种人虽然不缺,可是有多少肯现在回去踏踏实实地为IT企业打基础?第二种人只留在美国,就作用不大了。

            第二种人的作用应该在以下几点:

            1) 用客户放心的方法来管理项目。

            2) 用客户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项目的进度和了解客户要求,回答客户问题

            3) 用规范化的方法来管理建立IT队伍

            4) 培养一只稳定的IT队伍

            国内的IT企业现象有:

            1)项目管理混乱

            2)技术大拿“口齿不清”,项目经理“口若悬河”,客户“异想天开,误入歧途”

            3)技术大拿来“先进技术”来管理队伍,CMM等认证是市场营销手段

            4)跳槽频繁,浮躁

            关键词(Tags): #软件外包
        • 家园 讲的好,花

          第一个问题,就是品牌问答

          很多小机电(比如微波炉,电扇),在美国的市场卖的时候,都没有自己的牌子,而是挂在一些洋牌子下面。北美的客户照样肯买,可见,质量和价格不是问题了,主要就是牌子问题。

          国内的政策也是很不利于自己的品牌:外资投资的有税务方面的优惠,那国产的民营私营(比较有活力的一块)有什么优惠吗?

          对于“品牌”的建设,象海尔在国内就比较注意投入;可是在北美市场,可能由于价格和投入相对比较高,投入了也可能没有效果,大家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Wal-Mart的里多少衣服,玩具,小电器,先把这些东西的中国品牌搞起来,可能比大冰箱洗衣机进入Wal-Mart意义更大,效益更明显。

          外包

          第一种人,是拉生意的人,倒是可以雇用本地人(老美,让他们去吹牛,打高尔夫,腐败),就是SALES,其实,美国的软件公司的拉生意的人,也是雇用一堆这种人,反正他们没有薪水,都是拿分成。比如,拉一笔生意,拉到就给X%。不要把他们纳入员工的队伍,而是以合作伙伴对待,分成要按市场标准。

          第二种人,是对中外企业文化都很了解的人

          海龟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不过,做软件的海龟回到国内,国内的企业有一个误区:国内会英语和软件的人不少,你要来,就按国内价格要你。这种想法是招不到有经验的,真正熟悉中西文化的项目管理人员的(这种人本身在美国IT行业的收入就是中上)。

          和印度的公司合作倒是很好的一个思路,以中国人这么会学习的能力,呵呵。

          关键词(Tags): #软件外包#品牌建设
          • 家园 第二种人的想法..

            我自认为可以属于第二种人,谈谈我的看法.

            我为美国公司工作,不利用我自己的中文优势,完全是英文环境. 我和老外在争论的时候还从来没有因为语言上言不达意吃亏过.我的待遇和同等水平的洋人是一样的.公司没有歧视.

            现在国内好多公司都是恐洋症,生怕市场打开后,外国公司进来了就打不过人家的洋枪洋炮.

            如果国际公司A用一个第二种人在国际市场上和国际公司B抢市场, 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第二种人是国际公司的洋枪洋炮,已经是国际化人才了. 如果国内公司要是因为这个人是中国人, 不愿意按照国际标准支付报酬. 这个第二种人凭什么愿意为国内公司工作?凭什么接受国内标准的报酬? 而且国内对权力的尊重高, 对知识的尊重差.长官意识严重. 根据reward/risk的衡量标准, 国内应该支付比国际上更高的报酬才公平.10万年薪? 至少要后面加个0才能得到一个国际化人才.

          • 家园 关于第二种人

            第二种人,是对中外企业文化都很了解的人

            海龟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不过,做软件的海龟回到国内,国内的企业有一个误区:国内会英语和软件的人不少,你要来,就按国内价格要你。这种想法是招不到有经验的,真正熟悉中西文化的项目管理人员的(这种人本身在美国IT行业的收入就是中上)。

            我也认为这是个关键问题。这些人在北美已经做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如果按照国内的工资标准,肯定招不到几个。而国内搞软件外包真正缺的是这种人。

            印度公司也是靠着这些人做台柱子。

            这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北美的经验,在与北美客户交流时能用彼此熟悉的术语,写文档用彼此熟悉的规范。

            • 家园 美国的大公司也在“抢“第二种人”,

              “真正熟悉中西文化的项目管理人员”。哪怕是能读写说中文的受美国教育出身的项目管理人员近几年都很抢手,但是这种人回国后未必能适应中国的商业文化、操作。“真正熟悉中西文化的项目管理人员”?这里的“熟悉…文化”太深奥了!

              • 家园 熟悉…文化

                这里的“熟悉…文化”太深奥了!

                没有那么难吧,叫鬼子们多多泡西西河,指定几个老萨的大坑去跳,再搞一个4,6级结业证书。

                • 家园 well, 我天天在泡西西河,

                  加上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但是我对中国文化还是太……不熟悉了!

                  我说的“中国文化”不是指文化情结,而是对商业官场操作文化的理解。理解对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领神会,水到渠成。

                  • 家园 well, 花你天天泡河吧

                    而是对商业官场操作文化的理解

                    软件外包的项目经理,主要是管理项目,管理队伍,和鬼子客户打“哈哈”,把鬼子伺候好了,让他下次还掏钱。

                    所以呢,这个项目经理的经验要求有几年在鬼子那儿干过的,在鬼子那也是项目管理,可是这般人,现在回国的动力还不大。

                    对商业官场操作,应该是公司老板的事情,所以说啊,比较好的结构是老板(本土大牛,越牛越好,黑白通吃,最好是胡雪岩),项目经理(海龟+本土化加强班结业),项目组长(本土小牛,本科就好了,学生会干部比较合适,比较会抓人干活还不给钱,要求一定英语水平),组员(中专蓝领+培训),软件客户支持(疯狂英语的学习者,把舌头做手术学英语的实践者),技术骨干(技术大拿 - 先进技术的追求者),文档(科技英语毕业+ 西西河挖坑培训结业证书),QA测试(佛门弟子,有毅力有恒心,可以反反复复地测试一样东西,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和压力,坚持原则;缺点是可能对软件的bugs比较慈悲为怀)。

                    如何?

                    • 家园 我就听说一个海龟,可以算是项目经理吧,不过不是作IT的,

                      回去一年,跟本土大牛们的商业官场操作文化玩不转,只好辞职走人,连老婆都丢了

      • 家园 中国产品做到今天,要在品牌上作文章了

        看看市场上同类的日本产品买什么价钱,国产又是什么价钱。其实完全有可能是出自同一条生产线。既然产品都一样,为什么价钱可以差那么多哪?品牌!

        其实,日本,韩国,台湾都走过这条路。既然大家都知道是MADE IN CHINA,说明市场其实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了。那么下一步,想更上一层楼,就一定要在品牌上作文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