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懒虫读老子,大家一起来读老子吧! -- 大懒虫1号

共:💬261 🌺2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懒虫读老子,大家一起来读老子吧!

    今天大大地浏览了河里的各个版块,发觉,居然近期大家在展开着保卫西西河的伟大运动,我这个偶尔的闯入者,恰巧随顺了潮流,由于不会游泳,只好随波逐流了一次,哈哈有趣啊,好在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

    使劲地写自己的老故事赶不上潮流,虽然我的打字速度不是一般地快,虽然我的故事不是一般的多。。。于是翻箱倒柜地找啊找,想找点有文化的东东出来,很是遗憾,这么多年没读啥书,都没啥积累。非常羞愧。。。突然,发觉一个读书笔记,这是2003年帮一位朋友读过的老子(晕吧,这也可以~~)~~居然发觉自己,当年真的很聪明呢。。。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能读到这个程度,真是有潜力呀~~

    现在想重新读一遍,大家有兴趣一起读吗?我们组队,组个读老子小组,如何?我当队长!(我现在已经是五品大官了,当个读书队队长要求不高吧,呵呵~~)

    读书的形式(强烈严重隆重推荐):抛砖引玉法(居然还能想起这个成语,聪明吧!)。我把过去读过的笔记几章几章地发上来,大家各自写个读后感,几句也行,几段也行,几篇也行。

    怎么样?不同意,拖出去,50大板,卡卡~~

    先贴几块砖头上来哈~~

    关键词(Tags): #严肃点元宝推荐:履虎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欣赏】十八章

      十八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混乱 有忠臣

      [译文]

      大道废弃,才出现了仁义;智慧出现,才出现“大伪”;六亲不和,才出现了孝慈;国家混乱,才出现了忠臣。

      [评析]

      没有了一个东西,才有了另一个东西。最好的状态不存在了,次一等的东西作为其替代物而出现,这种次一等的存在必然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存在。仁义、孝慈、忠臣,看起来不错的东西,看起来在竭力提倡的东西之所以存在,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它们缺失了高于它们本身的根本的存在状态。由于这种根本性存在的缺失,使得它们自身的存在不得不为实际上更为强大的一种相反力所牵引。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正是因为它们的相反面的存在。假如人人循道,就没有仁义存在的必要(需要仁义,是因为不仁义的存在),假如六亲亲和,就没有孝慈这个东西存在的必要(提倡孝慈,是因为不孝慈的存在),假如国家安定,就没有忠臣的说法(有忠臣,就必有奸臣)。

      [备注]智慧出 有大伪:依照上下文,老子把“智慧出”和“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混乱”摆在一个位置,他把“大伪”和仁义、孝慈、忠臣摆在一个位置。看上去很有意思:智慧其实不如大伪!老子对于智慧的解释有他自己的独特含义,和第三章里对于所谓智者一般,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个在后面的章节中也会有所反应。那么“大伪”呢?在这里,显然大伪(大虚伪,大骗子)和仁义、孝慈、忠臣等放在一起,是不是他连仁义、孝慈、忠臣一并讽刺了呢?!

    • 家园 【欣赏】十七章

      十七章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存在,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次的存在,让人亲近它赞美它;再其次的存在,让人害怕它;最次的存在,让人轻侮它。

      统治者的信用不够,人民自然不信任他。

      悠然不轻易发号施令,当事情办成功的时候,百姓都说“本来就是这样的”。

      [评析]

      这章是关于施政的最高境界:自然。

      在自然的境界里,轻侮、害怕、感激赞美等等情感都不复存在,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即便存在本身也似不存在。

      其实,这是无为而治的一个典型表象。

      到本章为止,让人实在憋不住而不得不说的是:老子五千言的主角,是圣人。

    • 家园 【欣赏】十六章

      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复归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译文]

      达到极其虚静的状态。

      万物蓬勃生长着,我从中看到了“复归”的规律。

      万物纷纭复杂,但是都复归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静就是复命(回复到它们的本性),而复命就是常,知常就是明,不知常,就会轻举妄动后果不吉利。

      知常才能宽容万物,宽容万物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全面顾及,全面顾及才能顺乎自然,顺乎自然才能合乎天道,合乎天道才能久远,才可能长久存在。

      [评析]

      达到极其虚静的状态才能体察道万物的运行规律,才能因此知道人的发展规律。万物都在“复归”。复归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态呢?简单地理解就是回归到它们的本来状态。为什么要复归,为什么要复归到本来状态呢?老子没有说万物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会离开它们的本来状态,要不然,现在也不存在复归的问题了。老子说复归的前提就是万物都离开了它们原来的本性,现在就是要通过“静”的方式再一次地回归于接近于它们的生命的本来存在状态。这种复归复命就是生命的一种本该有的常态。不知道这点的话,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不正常的。知道这点的话,人就能变得宽容,这种宽容是遵循天道达到生命长久存在的起点。

      他这里包含的道理很深刻。他洞察了万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向,看透了万物的本来面貌。对于一个看透了万物的本来面貌的人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世界在他的眼中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有超于常人的从容、超于常人的视野,超于常人的感受。他的存在顺乎那种无所不包的玄而又玄道的规律。他能死的了么?!

    • 家园 【欣赏】十五章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涉冬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玄通,高深莫测,正因为他们难以被常人认识,所以有必要在这勉强地来形容一下他们:

      他们开始一件事情之前小心谨慎的态度,好比冬天走江河;

      他们对危险存在着警惕戒备之心,好比是随时准备着提防来自近处的袭击;

      他们严肃恭敬的表情,好像是客人;

      他们态度温和可亲,好像是冰柱在阳光下融化;

      他们敦厚实在,保持着纯朴的状态;

      他们的心胸开阔空旷,好比是深山的幽谷;

      他们混沌未开,呈现浑浊的样子。

      谁能让浑浊的水逐渐静下来慢慢地变成清水?

      谁能让安定的状态逐渐运动起来而慢慢呈现勃勃生机?

      能保持这些原则的人,不自满,正因为他们不自满,所以才能去旧更新。

      [评析]

      老子已经是在勉强地描述善为道者的形象了,现在经过现代汉语这么一解释,对于真正的老子评价体系中的善为道者的形象估计又差了至少两千年吧!

      他们是一些小心谨慎瞻前顾后的人,他们是一些严肃拘谨行为放不开的人,他们是一些看上去傻乎乎的有点麻木的人,他们是一些内心纯朴厚道的人……他们就是这么一些温吞吞的人。

      依照现在的审美体系看来,他们是一群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也就没有被外界的物欲所熏陶过或者玷污过的人。在很多现代人看来,他们是没有什么魅力的。这样的人对老子来说也是古人,不知道老子的那个时代对于这样的古人是什么评价,但追溯到那个生机勃勃人才涌动、人人都不甘沉默都蠢蠢欲动地要创出一片天地的时代,估计这样的人也是魅力不够的。

      上面的理解只是一种曲解。虽然老子认为真正的按照道的规律在生活的人的表现是这样子的,但是他真的没有说这样子表现的人是真正按照道在生活。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相似表现背后的动力源可能会截然不同。

      基于我们对道的难以理解,自然就难以理解按照道的规律在生活的那些人了,何况,他们也是神人不露相的,即便他们露着相,估计我们这般凡人俗眼也是视而不见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