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科普]漫谈小行星(根据n久以前出版的《小行星趣谈》改写) -- 多嘴的江南

共:💬204 🌺4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了,先占个坐,今天没空了,明天再看。
      • 家园 送花,再请教一下

        ,20世纪初,前一节我们提到过的那个美国牧师梅特卡夫(J.H.Metcalf)对沃尔夫的方法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他把望远镜对准要搜索的天区后,设法让望远镜以小行星的运动速度旋转,这样经过长时间曝光后的底片上恒星就变成一条条短划(曝光时间越长短划也越长),小行星反而会呈现为一个个的圆点(参看下面的图)。

        如果这个小行星还没被发现,怎么知道小行星的运动速度并且让望远镜以小行星德速度运动呢?

        • 家园 这个这个……

          其实用不着知道未发现的小行星的精确视运动速度,但是我们首先知道所有的恒星的视运动速度是一样的,而小行星或者大行星和彗星的真实运动速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视运动速度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望远镜的旋转速度只要设置成一个平均值就可以了(这个平均值可以是已知的部分小行星的平均视运动速度),那么在底片上呈现出来的情况就是所有的恒星的短划长度都是一样长的,而小行星或者彗星基本上都是点(即使是短划也是极其短的),这样再根据星图、星表对比下来,就可以知道底片上的这些点到底是小行星还是彗星、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了

          • 家园 多谢指教!

            是不是某些小行星的短划长度也可能比恒星的长?只不过曝光时间不够,所以看不见。

            • 家园 小行星的短划比恒星的长也是有可能的

              在前面说到皮亚齐发现谷神星的故事中曾经提到行星视运动的特征:

              皮亚齐决定追踪观测这个天体。开始的几个晚上,它不断的向西而行,但到1月12日晚上,它又不动了,又过了几天,它竟然杀起了“回马枪”,越来越快的向东移动。这显然是行星视运动的典型特征(在天空中从“逆行”到“留”再到“顺行”)。

              如果望远镜的旋转速度设定的为小行星视运动顺行的速度,而底片上正好有逆行的小行星,那么逆行的小行星留下的短划就会比恒星的长一些,只要小行星的亮度够亮,也是会拍到的

        • 家园 同问,同问
    • 家园 送花并推荐

      刚发现这个,真长见识.

    • 家园 二、发现之旅(5、发现越多,头就越痛)

      5、发现越多,头就越痛

      从亨克发现5号义神星开始,仿如潮水开了闸门,新的小行星源源不断地涌现。义神星“出世”后仅仅23年,小行星的数目就突破了100大关。又过了11年,也就是1879年,200号小行星出世。然后又是11年,1890年小行星家族已经有了300个成员。

      小行星的数目越来越多,发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当然是好事,但是,麻烦也跟着来了。

      麻烦是什么呢?计算。没错,就是计算!为什么呢?因为计算行星轨道其实是极其麻烦的事情,几千、几万甚至更多次加减乘除的演算,没有极大的耐心是很难坚持完成的(当然更麻烦的事情是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呵呵)。最早的几颗小行星还好,因为当时几乎每一颗小行星的发现都是震动天文学界的大事,对于计算轨道这种事情,除了发现者自己理所当然的会进行大量的计算之外,还会有很多天文学家甚至数学家主动帮忙,比如我们之前曾经提到,皮亚齐就是靠着高斯、波得等人的帮助才准确算出谷神星的轨道。但是随着发现小行星的频率越来越快,单是发现者已经很难及时完成轨道计算了。于是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钱请人专门从事计算轨道这项“专业”工作,可因为这种工作不但默默无闻,报酬也少得可怜(天文学家们也够抠门的),所以累积下来等待被人计算轨道的观测资料常常已经堆积如山却也无人问津。

      除了计算的工作跟不上,还有一个问题更麻烦。当时照相术虽然已经问世,但还没有被应用到天文学上,因此天文学家们的观测资料全部是用肉眼和笔记录的,常常并不精确,在天文学上不精确的后果就是很大的误差。正因为如此,刚发现的小行星很容易就会重新失踪,无法再睹芳踪,于是一切前功尽弃。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抱怨了,小行星从此不再是天文学家的掌上明珠,反而成了“天空中的害人虫”。

      第一件“失踪”案是1873年发现的132号Aethra(发现者不是旁人,正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华生)。发现它的时候它正好位于近日点附近,而且与太阳的角距不大,因此人们只能在短短的几个晚上观测到它。实际上Aethra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仅仅依靠它在近日点附近的几个点确定轨道,误差必然很大。由于当时算得的轨道十分粗略、公转周期也不准确,所以自它被发现之后其实就已经被丢失了。这之后不管人们如何沿着计算出来的轨道来回巡视,这颗神秘的小星星就是不肯露面。直到将近半个世纪后的1922年,人们才在偶然间发现了它的行踪,原来,它前几次最有利的观测时刻都发生在南半球,难怪欧洲的天文学家如何努力也都是徒劳无功了。

      前一节我们提到的小行星权威帕里沙也碰到了这种倒霉事。1875年11月9日凌晨,帕里沙在白羊座δ星附近,发现了一个星图上没有的小星,估计亮度大约12等左右。帕里沙马上把望远镜的测微十字丝的中心位置对准了这颗星,仅仅过了40分钟,它就已经稍稍离开了十字丝中心,向东移动了一小段,显然,这很可能是颗小行星。一个小时后,经验丰富的帕里沙已经胸有成竹了,他马上给柏林皇家天文台发了电报,柏林天文台根据他报告的方位,在当天晚上也找到了这颗小行星,于是他们确认了帕里沙的发现并专门发布了消息。一周后的11月16日柏林的报纸也正式报道了这个新发现,并给这个小行星新成员取名为茜拉(Seylla),编号是155。Seylla是荷马史诗中的一个女妖,她有六个头颅,十二条腿,经常盘踞在意大利的墨西拿海峡的一块大岩礁上,由于她的作祟,来往海峡的船只经常葬身鱼腹。

      Seylla兴风作浪危害船只当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她却真的跟天文学家开始玩笑来了。仅仅过了两个星期,这颗小行星就在天空中不翼而飞了。11月23日,帕里沙从凌晨就开始寻找,又从傍晚忙到第二天凌晨,可不管他把那架6.3寸的望远镜指到哪个方位,都无法找到这个害人的“女妖精”。问题是帕里沙手头的资料并不多,柏林天文台的观测资料误差更大,所以早早算得的轨道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帕里沙一直追踪到1876年春天仍然一无所获,最后他无奈的说:“如果其他天文台仍然观测不到它,那么155号小行星只得从‘清单’中勾去了”。

      Seylla掀起的风浪持续时间也很长,帕里沙直到去世也没有“再次”(注意这个双引号!)看到她的踪迹,等到一个德国神父再次找到她时,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了,她几乎“丢失”了整整一百年!

      有意思的是,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其实曾经悄悄的露过几次面。比如美国的一个牧师也是业余天文学家梅特卡夫(他发现过6颗彗星和一些变星)曾经在1907年与Seylla打过两个照面,那年的10月10日在他拍摄的鲸鱼座天区的一张底片上有着好几颗小行星,其中的一颗亮度大约为12.5等的小行星其实正是32年前丢失的Seylla,不过当时他并没有认出这个女妖,反而让她漏网了。

      梅卡特夫是有些粗心,可就是帕里沙本人也没有认出这个女妖的真面目。也是1907年,11月5日和7日两个晚上,帕里沙在望远镜里也曾经与Seylla见了两面(他一直坚持肉眼观测而并没有使用照相法),居然还是让她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因为他把Seylla误认为是912号Maritima的来访了!

      关键词(Tags): #小行星“失踪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