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黑鲨”的两个瞬间(上) -- 蛇公子

共:💬23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黑鲨”的两个瞬间(上)

    [MP=320,240]http://www.military.cz/russia/air/helicopters/Ka_50/video/ka-50_cannon.mpeg[/MP]

    2001年3月的某一天,车臣某机场,几个记者根据指示摘掉了眼罩,走出飞机,过了一会儿才适应了外面的光线。很快他们就见到了此行的目标——几架武装直升机,带有卡莫夫标志性的共轴双旋翼,接受采访的飞行员戴着飞行头盔,把脸藏在护目镜后面,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它们的黑色涂装相应,这些直升机有一个慑人的绰号——“黑鲨”,是卡莫夫设计局的作品,编号卡-50,正在参与俄罗斯陆军武装直升机的竞争。卡-50机身全长13.5米,旋翼直径为14.5米,最大起飞重量10800公斤,最大俯冲速度为350公里/小时(据卡莫夫设计局总设计师米赫耶夫称,在1996年9月的试飞中,其俯冲速度已达390公里/小时),最大侧飞速度为182公里/小时,后退飞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垂直爬升速度为600米/分,盘旋升限为4000米,设计最大过载3.5G。卡-50的基本武器配置是右翼根处一门30mm 2A42半固定机炮(可作有限角度的偏转),另外还可以在两侧短翼下携带2000kg弹药,包括80枚S-8 80mm无控火箭,和12枚“旋风-M”激光制导导弹。“黑鲨”还装备了先进的“Shkval”自动瞄准系统,可以确保及时发现和识别目标,并为“旋风-M”提供精确的制导。在“Shkval”的帮助下,“旋风-M”可以攻击10公里以外经过伪装的加固目标,远在车臣叛军拥有的任何防空导弹的射程以外;在最大射程上可以击穿拥有爆炸反应装甲的目标,最大穿甲厚度达900mm;此外该型导弹还可用于直升机空战。与单旋翼直升机相比,共轴双旋翼的卡-50整体升力效率更高,受横风影响很小;可以从高速状态突然进入悬停,几乎静止于空中,非常有利于攻击;由于没有尾桨,直升机故障率大大降低(阿富汗战场上30%的直升机故障是由尾桨受损引起的);另外卡-50还有独一无二的直升机弹射逃生技术,有啥事儿飞行员就不用傻待在机舱里等着挨摔了,我弹,我弹,我弹弹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俄罗斯陆军于2000年将其部署到了车臣,并在2001年1月6日完成了首次实战开火。根据报道这些卡-50在车臣的基地是格罗兹尼的“北方”机场,但其实际的基地严格保密并不停改变。与卡-50协同行动的还有米-24“雌鹿”和一种装备了先进的空对面雷达系统“Oka”的新型号卡-32海军直升机。采访中,指挥官和飞行员向记者透露了卡-50最近几次作战的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月9日,1架卡-50和1架米-24攻击了离Komsomolskoye镇不远的一座伪装巧妙的叛军弹药库。虽然附近的山脉限制了机动空间,可卡-50以非常小的角度冲向目标,一次S-8火箭齐射就完全摧毁了军火库。而米-24也用火箭清除了周围的观察塔。

    2月6日,一个卡-50和支援直升机编队在Centoroy南面发现了一个经过伪装的叛军基地。整个基地是围绕着两幢加固建筑建立起来的,防卫严密。指挥官决定先使用导弹攻击,从3公里以外发射了2枚“旋风-M”导弹,完全摧毁了那两个加固建筑。随后武装直升机编队只用了一轮攻击就抹掉了这个基地。

    2月14日,由卡-50和支援直升机组成的直升机攻击群在Duba-Yurt和Khatuni地区执行“自由猎杀”任务。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直升机在自动瞄准系统帮助下用制导和非制导弹药摧毁了8个目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车臣上空的卡-50

    采访结束,记者们又戴着眼罩离开了这个秘密的直升机基地,随后在他们的报道中对卡-50大加赞誉:“‘黑鲨’不仅获得了自己飞行员的好评,还有米-24飞行员的,他们对卡-50的敏捷感到吃惊。‘Shkval’瞄准系统也很棒,就算飞行员在发射导弹后进行剧烈的机动以规避防空火力,也不会丢失对目标的锁定。卡-50常常会从护航的米-24直升机飞行员面前失踪,让他们在错误的空域找来找去。

    虽然部署在车臣的卡-50数量太少,不能对战况造成显著的影响,但这些快速的黑色直升机产生的心理压力对车臣叛军的士气造成了很大打击。叛军已经习惯于披坚执锐的米-24,习惯于它无可置疑的力量,还有它严重的缺陷。而卡-50为俄罗斯陆军航空兵提供了在安全距离上对防卫严密的敌军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

    卡-50在车臣的成功部署是卡莫夫设计局的重大胜利。对于国内武装直升机市场上的对手米里的米-28来说,现在“黑鲨”至少拥有了一个无可置疑的优势——实战检验。卡-50在车臣取得的成就还增加了卡莫夫在国际市场上的机会,韩国已经就采购大量卡-50表现出了兴趣。其它的潜在客户可能还包括中国、印度、希腊和瑞典。”

    那段时间卡-50在各大航展上频频亮相,风光无限,前途一片光明!不过,不过,怎么想都觉得本文开头那一幕表演痕迹太浓,有点儿太戏剧化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珠海航展上的 Ka-50,未安装机头光电探测装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Ka-50#黑鲨元宝推荐:海天,
    • 家园 【原创】“黑鲨”的两个瞬间(下)

      2005年4月8日,俄罗斯空军宣布第一架米-28N将在2006年进入现役,到2010年之前会有50架,而最终采购数量可能达到200架。这个消息意味着卡-50在俄军武装直升机选型竞争中已经失败。可是,为什么?卡-50不是有很多优势吗?不是经过了实战检验了吗?为什么竟然最后输掉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28N

      可能大家注意到了宣布这个消息的是俄罗斯空军,是的,2003年原来隶属俄罗斯陆军的陆军航空兵部队重新划归空军,而空军是米里设计局的铁杆,卡莫夫设计局真是欲哭无泪阿:抱了陆军的大腿这么久,没想到竟然来了这么一出……卡莫夫对陆军的公关很成功,陆军高层一直很支持卡-50,陆军航空兵司令甚至直接出面贬低米-28,想帮助卡-50赢得竞争。可是那几年俄罗斯经济状况不好,卡-50本身的缺陷也让人不太放心,这件事就拖了下来,以至于有今天的结局。那么,卡-50有什么缺陷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严重的一条是卡-50的上下两套旋翼非常容易相碰,由于转动方向相反,相对速度是旋转速度的两倍,一碰上就完蛋。武装直升机在超低空作战,所谓“一树之高”,作战环境极为复杂,需要应付来自地面和空中各个方向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威胁,飞行员有时需要作出剧烈的机动,很可能出现上旋翼向下弯曲,下旋翼向上弯曲的情况,卡-50两副旋翼之间距离只有1米,就会发生碰撞,俄罗斯试飞委员会的Balzanov就说卡-50在急跃升的过程中绝不能向右急转弯;如果你是飞行员,正跟人打得不可开交,还顾得上想啥动作能做啥动作不能做吗?此外就是气流影响,地面附近气流状况有时会很复杂,特别是在山地森林这样的复杂地形上,再加上直升机自己产生的气流,两副旋翼打架的可能性也很大,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没有什么主动的措施解决,像前面那种情况飞行员还可以自己小心一点,甚至可以采取技术手段限制飞行员做某些动作(当然这样肯定会被飞行员问候祖先了),可复杂的气流扰动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当然更不用说旋翼受损以后了,桨叶损坏后受力不平衡,几乎肯定会导致旋翼碰撞。而且相碰之后会引起连锁反应,不把整个旋翼搅个稀巴烂是不会罢休的,这时候飞行员除了弹射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俄罗斯弹射逃生技术优秀,但对于在超低空活动的直升机来说施展的空间太小

      一旦开始弹射,首先要引爆桨叶根部的爆炸螺栓将其炸飞,然后座椅才能弹射出去。可是想想万一有一个螺栓失灵……(您吃香肠喜欢切片儿还是切块儿?)炸出去的桨叶跟破片战斗部似的,旁边的友军可就遭殃了(拜托你弹射之前离大家远一点好不好,要不然也知会一声儿啊!)。卡莫夫设计局声称整个弹射过程只要2.5秒,可这是理想状态,实战中效果如何就不知道了,这还不算飞行员作出判断的时间;就算真的只有2.5秒,如果出事的时候高度很低,可能还没弹出去就已经摔了。因为有了弹射逃生,卡-50没有抗坠毁措施,一旦摔在地上……(午餐肉您吃过没有?)事实上试飞中失事的2架卡-50都是机毁人亡。米-28虽然笨,可皮实禁摔,坐在里面心里还是要踏实一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卡-50的单座设计也是个大问题。直升机飞行员所要面对的情况比固定翼飞机要复杂得多,要仔细观察外部情况,地形地貌、电线建筑、还有敌情威胁等,都需要及时发现和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处置;要随时注意机舱仪表,了解飞行状态;要与友邻保持接触,协同行动;作战中要通过雷达、光电设备和目视等各种手段及时发现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武器进行攻击;等等。一个人肯定要手忙脚乱,作战效率大受影响,特别是机炮火箭这样的非制导武器,是一定要人管的。顺便提一下卡-50的半固定机炮,是很糟糕的设计,对于武装直升机机炮是很有效的武器,反应快、火力密度大,空中地面大部分目标都可以对付;可转动的机炮塔可以照顾到前方和两侧很大范围,不受飞机飞行状态的影响,如果与头盔瞄准具随动,精度也大大提高;但是半固定机炮就必须等机头对准目标后才能开火,使用极为不便。后来卡莫夫设计局被迫推出了并列双座型的卡-52和串列双座型的卡-50-2。其中卡-50-2是根据土耳其陆军的要求重新设计的,其前座武器操作员竟然没有驾驶操纵系统,万一后座驾驶员出了问题,前座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前座视野更好,必要的时候由前座驾驶一下更好。也不知道突厥人是怎么想的,无论如何,看看他们用下来情况如何吧。要说俄国陆军前几年对卡-50推崇备至,却一直不正式列装,一个劲儿地在国际上推销,说不定就是想找个冤大头试用一下,土耳其陆航飞行员只好只求多福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并列双座型的卡-5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串列双座型的卡-50-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一种看法是将单座的卡-50作为歼击直升机使用,专门用于空战,这话也只好姑妄听之。财大气粗如美国也不会这么干,何况现在的俄罗斯。就算真的只用卡-50空战,前面说的那些缺陷同样存在,不会有所改善。直升机空战关键在于导弹,装上合适的导弹,米-28也能行。

      总之,卡-50是败给了米-28,虽然空军与米里的传统关系起了一定作用,虽然米-28的设计实在没什么新意,也没经过实战检验,不过终究是比较可靠,性能不比它的对手AH-64差,也不算胜之不武。其实仔细看看卡-50的“实战”经历,全都有米-24伴随,卡-50完成的,米-24也能做到,米-28就更没理由做不到了。

      经此失败,卡莫夫设计局开始改弦更张,新推出的卡-60、卡-62都是单旋翼直升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卡莫夫会放弃其独特的共轴双旋翼技术,双旋翼直升机受横风影响小,悬停性能好,转头方便,占用面积较小,海上的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也相对简单,所以非常适合海军作为舰载机使用,不会因为这次失败而影响它在海军的地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卡-6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卡-6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舰载型卡-32

      [MP=320,240]http://www.military.cz/russia/air/helicopters/Ka_50/video/ka-50_missiles.mpeg[/MP]

      关键词(Tags): #Ka-50#黑鲨
      • 家园 黑鲨的问题在于设计思想

        黑鲨不是当作一般的攻击直升机设计的,卡莫夫的设计意图是利用高速和高机动性,在直升机空战中夺取优势。换句话说,卡-50是当能够垂直起降的苏-25来用的,而不是当AH-64来用的。武器系统的高度自动化,使单座设计成为可能。轻小的武器系统保证了优秀的机动性,而固定武器的射界有优秀的机动性来补足。共轴反转双桨的转向比常规布局的直升机远为机敏,高速侧飞能力也要强得多,所以用在行进中或悬停中调转机身来瞄准不是海外奇谈,是完全现实的。俄罗斯陆军不傻,卡莫夫更不是糊涂人,不会连攻击直升机到底需要什么都忘了。

        共轴双桨不在尾桨上浪费功率,所以同样的功率可以携载更大的载荷。共轴双桨受阵风影响小,特别适合于悬停。这是俄罗斯海军喜爱共轴双桨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反潜作战超低空悬停的时间很多,阵风是影响飞行安全的很大一个因素。由于没有尾桨,尾撑也比常规布局要短,所以不用担心尾桨挂上树枝、电线等障碍物,比常规布局更适合在拥挤、狭窄的地形穿梭、悬停。由于没有尾桨,自旋着陆时也能容易地控制姿态。

        共轴双桨的问题在于两个:一是迎风面积大,上下两副挥舞的桨叶形成双倍的迎风阻力,速度受影响。二是垂直机动时,上下桨叶有可能碰撞,引起事故。后者是卡-50的霉运的主要原因。直升机桨叶是弹性而不是刚性的,这是由于挥舞铰不断上下挥舞、刚性桨叶很快就会疲劳断裂的缘故。既然旋翼是弹性的,大幅度垂直机动时,桨叶变形增大,就有碰撞的危险。这个问题不是共轴双桨独有的,常规布局在特别剧烈的垂直机动时,桨叶也有可能打到尾撑,80年代一架驻德苏军的米-24和驻德美军的一架AH-1玩猫捉老鼠时,米-24就是这样失事的。增大上下桨叶的间距可以减轻这个问题,但是间距越大,上下桨叶之间的有益耦合就越小,共轴双桨的优越性越低,而机件强度的问题也越大。解决的根本途径是用共轴反转的刚性旋翼。刚性旋翼不是没有,但是飞行控制原理整个变了,技术可靠程度远远不如弹性旋翼,“夏延”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刚性旋翼的失败,所以这条路很难走。

        • 家园 黑鲨下马的关键问题还是没钱

          正如晨风老大说的,俄罗斯在黑鲨身上的定位和米24这种皮糙肉厚、冲锋陷阵的角色是不同的。黑鲨基本是一种高端的机型,运用最先进的设备和独特的飞行性能承担远距离精确打击的任务。在车臣,黑鲨就是承担的这种外科手术任务,而且效果是不错的,可以说K50通过了实战的考验,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请注意蛇公子文章里说的,卡50在车臣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在叛军火力射程以外进行打击的武器。另一个优势是在山地的复杂气象中飞行稳定性较好。如果俄罗斯有的是钱,完全可以继续改进设计,包括配备更先进的电子设备等等。但问题是,卡50项目的相当经费都是卡莫夫自己掏腰包,俄国在90年代后期在军费上已经一筹莫展,参加车臣的卡50是俄军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一架一架攒出来的。这种情况下,俄国已经没有力量同时为军队装备两种用途有所区别的武装直升机。米28甚至米24改进改进可以部分达到卡50的性能,但卡50在先天上就很难完成米24这种披坚执锐的功能。这也部分是俄军最后抛弃了经过实战考验的黑鲨而转向米28的原因。打个比方米28是重骑兵,而卡50是杀手,如果只能挑一个,您选哪个?

          另外补充一点就是,虽然黑鲨的电子设备在俄军陆航里已经是顶尖水准,但感觉上投入车臣的机型其性能比其西方同类产品还是差的十万八千里,由此可见原来的米24的观瞄设备水准,不知道原来把苏军武器性能吹上天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俄军试验的战术是卡50是2架一组,外加一架装备更先进观瞄设备的卡29提供侦查和目标指示任务。这种搭配和美军的阿帕奇加奇奥瓦,或长弓阿帕奇加科曼奇的战术类似,实际上都是一种游猎或猎杀的招式。但也可以看出俄军实际上急就章,有什么就用什么了。

          • 家园 相较与西方攻直和老对手mi28,卡-50的航电火控应该没啥特别的。

            没西方的好,俄国航空电子就是那个水平,就算给足预算,米-28,卡-50航电火控能有多大差距?除非外来势力干预,那通常只能等出口时再说了。如果k-50真的性能出众,只是航电差距,怎么却一直打不开海外市场?

            共轴双桨,卡家把他们的攻直设计成共轴双桨,没啥特别的,卡家就是干这个的,共轴双桨技术他是老大。技术经验丰富。并不是因为共轴双桨多么的高精尖科技,只能算有特点好操纵,菜鸟开传统布局的直升机,搞不好会打转儿,共轴双桨的就不用担心。不见得平飞就一定能比传统布局的快多少,但敏捷,ka-50在其全速度范围可做水平回转,惯性很小。航展中ka-50经常靠展示此性能吸引眼球,动不动就一小半径掉头,头都不带歪一下:“刚才谁在后面丢我鸡蛋?”然后冲着你就呼啸而来,看着凶霸霸的,感觉很剽悍。扛侧风没错,但不扛turbulence,湍流可能会导致飞机姿态不稳,好数十吨重的飞机都能抛得忽上忽下的,别说一小小的k-50,而姿态不稳就会诱发桨叶相撞。那个少将就是撞上了湍流,碰了。另一起是试飞时作超低空为了躲避低空的障碍物,紧急拉起,拉急了点儿,在主桨上造出一个负2的过载,也碰了。这个超低空可是攻直份内的事儿。实际上共轴双桨有个毛病,就是上下两个主桨在高速转动时,容易互相干扰,在两个桨面间形成紊流,桨叶压力一变,自然弯曲,就有相碰的危险。这个问题挺讨厌,所以尽管共轴双桨有不少优点,但大家都不愿意搞,难操纵总比坠机强。不过卡家是一直钻研这个的,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另外外形流线的ka50整体性能比如平飞,爬升,载荷和傻大黑粗的米-28几乎相差无几,而且还比人家少载了一个人,一套飞控系统。真的是因为自动化程度高才决定单座的吗?比科曼奇还牛?卡-52倒是加了个座儿,速度有效载荷全掉到米-28之下,最大过载从3.5掉到3,换句话说敏捷性也掉下来了。那还怎么和浩劫争?

            我觉得当初卡局发展k-50只这样想的,既然要发展第二代攻直,搞单旋翼

            不是自己长项,最多和米里搞个旗鼓相当。航电基本就是一个奶妈,最多也就是个各有侧重,而搞双桨共轴,那是咱技术特色,易操纵,优异的悬停性能就是于稳定的武器发射平台,除此之外共轴双桨所赋予的优良机动性还可以使ka-50成为一架超机动直升机,再加上新颖的弹射系统,基本上胜券在握阿。

            一研究,要想成为真正的的超机动攻直,最好单座,双座性能不突出。没关系

            ,苏-25也是单座,航电那更差远了,不是一样消灭敌人。为了出色的飞行性

            能做些必要的牺牲还是值得的。卡-50刚研制出来不久就遇到桨叶碰撞问题的困扰,验收委员会报告说ka-50作上升急转时只能向左转,向右就容易发生桨叶碰撞,他们说这是飞行员们说的。这听起来像设计问题,现在应该解决了巴。后来又摔了个少将。不过我认为这个桨叶问题并不是ka-50在市场上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像当年敏捷骆驼,有些人认为她是寡妇制造者,有些人却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战斗机。ka-50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她是一单座直升机。阿帕奇在海湾的巨大成功基本上为现代攻击直升机做了定义,并且得到广泛共识。

            不论他被宣称得有多先进,卡-50作为一架旋翼机在未来战场上的作战效能及战场生存能力都很值得怀疑。攻击直升机主要目标为陆上敌装甲集团,雷达站

            物资集中地,轻软装甲及地面作战人员。反直升机不是现代攻直的主要作战目标。从威胁上讲,攻击直升机最大的威胁来自小口径高射火炮和车载或单兵IR短程防空而不是敌方直升机。k-50的单座设计给人一种舍本逐末的感觉。

            至于新颖的弹射救生系统,入耳的也不都是褒奖之词。比如:“报..报告首长,我中队所有ka-50在进行密集低空编队飞行训练时全部损失...”“X西匹!!怎么搞得?”“报告首长,是这样:编队飞行时一架飞机的飞控系统突然失灵,驾驶员紧急弹射,他附近的另两架飞机没能避开他抛出来的6把大翼刀,只能紧急弹射,这样就又抛出来了12把翼刀....."

            我个人其实挺喜欢ka-50,在天上霸气十足,岂是一个酷字了得!看完卡50飞行

            再看AH-64,那还是飞机吗,拖拉机把,蠢笨蠢笨的。但对于俄国和其他国家的采购团来说,卡-50的坏消息已经足够多了。俄军方在收了20架左右的卡-50

            其中包括数架训练用卡-52之后,看在老朋友份儿上又增订了8架,但只付了很少的款,就彻底和ka-50拜拜了,生产线上还剩下10多架没完工的,本来说收拾收拾送斯洛伐克抵国债,被拒绝了。韩国闹腾过一阵子,又是T-80,又是卡-50,搞得老毛子空欢喜一场。中国没要,阿三这么烧包的家伙居然也没要,估计把老卡们搞得挺郁闷。卡-50最让人怀疑的是其作战效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所以哥几个开着ka-50到车臣镀金去了,问题是卡-50在未来战场上所要扮演的角色和与车臣匪帮的小打小闹相去甚远,金镀的太薄,丁点用没有。前几年,卡局又搞了一个k-50-2,机体呈圆滑流线型,很漂亮,可能还能玩把小隐身。座舱改成串列双座,机炮还是老样子。卡局曾就这架飞机和土耳其谈过一个上百架的大买卖,俄提供飞机与生产技术,以色列提供航电,

            不过后来没了下文。卡-50至今仍频频出现在各大航空展上,向人们展示他出色的机动性能,可惜,知己难求

            • 家园 分析的这叫一个透彻,送花。

              特同意您的这个观点,反直升机不是攻击直升机的专业。人们动不动就说,反xx的最好手段就是xx本身,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坦克,最好的反潜武器是潜艇,都成了思维定势了,一点都不走脑子了。

              由此想起上中学时看到解放军出版社出的一个小册子,好像是解放军两军官鼓吹搞什么飞行陆军,完全照抄二战时古德里安的坦克战理论,就是原封不动把坦克变成直升机。为了追求神似,居然论证说什么涡轴发动机的发明就像蒸汽机的发明一样具有历史意义,不知所云。

              卡局搞单座型武直确实有点冒进了。西方从80年代就流传说前苏联有一种超级的空战直升机,我一直认为如果苏联不解体,浩劫和黑鲨是有可能同时入役并有所分工的。直升机空战也许不一定非要像战斗机那样翻筋斗,关键是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毕竟直升机那点抗G能力和导弹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有效利用地形和释放干扰才是正道,当然卡50可能连这个都做不到。

            • 家园 送花得宝,多谢分析。
        • 家园 共轴双桨被海军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

          没有尾桨对于在狭小的舰面上起降很安全,不知一次发生过勤务人员或突击队员在机降或登机时被看不见的尾桨打死的事故。而且共轴双桨的直升机在将旋翼折叠后体积很小,也利于舰上机库停放。

        • 家园 深入浅出,明白透彻,花!
      • 家园 旋转机炮太有用了

        BF2之Zatar Wetland里可以抢一架米28体验一下,一次通过可以攻击110度角内任意多个目标,尤其对付步兵,30机炮可以说是必杀... 这要改成固定机炮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结论:卡莫夫设计局的人没有打过BF2...

    • 家园 好像没听说那个国家对ka-50感兴趣,只有俄国人自己少量装备了一些。

      在航展上show了这么多年,好像一架也没卖出去。后来为了迎合市场搞了并座的k-52,飞行性能又掉下来,只有俄军自己装备了几架作为ka-50教练机,PLA好像早就对卡-50失去兴趣了,单座,航电也无甚特色,还不如去买蛙足

      • 家园 据说K50不叫座的原因是人们不信任单座武装直升机

        人们认为在武装直升机飞行的环境内,飞行员无法同时兼顾机动和作战。而双座的K52对米28N又没有多少优势。

        另外,共轴直升机制造和维护都比较复杂。也不利于伪装和隐蔽。

        最后,俄国人无法同时装备两种武装直升机,而米尔设计局与陆军关系太好,所以K5x失败了。

        • 家园 同意,而且俄罗斯的电子设备也没那么牛

          要想让武装直升机在超低空完成搜索、攻击、机动、规避、导航等等任务还只有一个人,除非实现高度的自动化。俄罗斯的电子设备水平没那么牛,就连美国的科曼奇都不敢如此托大。其实如果俄罗斯有钱,米28和卡50可以象阿帕奇加科曼奇搭配方向发展。但科曼奇都下马了,在俄罗斯这就是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家园 献花献花,不过我怎么听说

      共轴式旋翼垂直机动很危险,俄国一个少将都因为这个摔了。浆片会互相干扰。而且看来他们却是避免作垂直机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