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财富创造出来以后? -- 中国农民

共:💬28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财富创造出来以后?

    这两天过节,在朋友家聊天的时候聊到了收入,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国内的悬殊差距.接着又聊到了被一片嘘声包围的主流经济学家,突然顿住:其实他们好冤.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一用来规划个人财富,二用来在有限的资源下调配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生产出财富.一般来讲,大家讲经济学的时候,指的是后者.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家?就是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生产出尽量多财富的专家.从这个角度讲,主流经济学家是功不可没的.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财富的创造是如此巨大,就是最根本的证明.那么他们为什么挨骂呢?一.收入严重不公,不见他们出来说什么,还说风凉话,甚至推波助澜.二.国有资产被迅速转移,也没见他们出来呼吁,反而说有理.

    这两点归根结底是财富的分配问题.

    其实公众和主流经济学家们都误解了经济学家的职责.经济学家是想方设法创造财富的,而不是告诉大家如何公平地分配被创造出来的财富的.他们被骂,实际上是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让大家不满意.其实你让他们表态,他们只能跟大伙一样乱说一气.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专长.

    在财富这一块,国家的职责具体讲就是政府的职责是一.高效率地组织生产;二.公平地分配生产出来的财富.其中第一点跟经济学家相关,这让经济学在埋头求发展的中国成为显学.而第二点的相关学问是什么?政治经济学.原因很简单:分配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而且密不可分.

    那么中国准备好了吗?显然没有.目前哪里来合格的政治经济学家?光凭马克思的那一套,就好比让开拖拉机的来开飞机.怎么解决?不知道,大概还跟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成长之道差不多.

    由于合格的政治经济学家的缺乏,目前最缺乏的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哈耶克的理论看,谁掌握不可剥夺的分配权,谁就成了奴隶主.这从财富迅速集中到官僚集团手中得到了验证.他开的药方是民主,很简单:掌握分配权的人由大家选出来,不合格就换,而且这个人最后一个拿,这样他就会千方百计地保证分配的公正,否则他拿到的肯定是最少最差的那一份.

    什么是适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谁是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学家?目前还不知道.前几天趁主流经济学家失势跳出来的那几个更不可能是.

    • 家园 来说两句

      1. 经济学的定义和覆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古典经济学(包括马克思及其之前的经济学)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分配的提法出现于三四十年代,但现在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认为这个定义过分狭窄。九十年代,在一篇纪念纳什的文章里,Roger Myerson认为只要是研究人理性行为的就是经济学。不过现在行为经济学十分兴盛,这个定义还需要拓宽。如果以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最好的刊物)上的文章为准,我觉得只要是用数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就是经济学。现在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很杂。比如Steven Levitt两年以前获得John Bates Clark Medal。他的主要成就包括研究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是否导致美国犯罪率的降低,职业相扑比赛是否有“假摔”,足球比赛罚点球球员和守门员的最优策略是什么等等。

      2.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是不可分的。分配方案直接影响生产。比如如果政府养老金的发放是means-tested同拥有的财产挂钩,那么储蓄多的人拿的养老金就少。因此人们就会少储蓄,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过来说,研究分配就必须要研究生产。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几乎所有的税收和转移支付都对价格有扭曲作用,降低效率,因此最优的分配政策就是在保证一定平等的基础上,最大化经济效率。

      3.如果你所说的创造财富是指经济增长,那么其实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都没有什么指导作用。第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或者说它的雏形是马克思提出的,就是他的扩大再生产理论。1939年Harrod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Warranted Growth模型。但在这个理论里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但在过去二百年里,除了世界大战之外,我们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观测到持续的经济增长,于是后来Solow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个理论对实际政策的指导作用极其有限。发展中国家应该积累资本,发展教育,提高科技,但不懂经济学的人也知道这些。邓小平不懂什么经济学,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的,至少我觉得他头脑里并没有一个抽象理论的框架。但这并不影响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在的经济学还是很难解释为什么中国有比其它国家快得多的经济增长速度。八十年代后出现了内生增长理论。这些模型本身很有意思(至少对专业经济学家)来说,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同现实的经济世界有什么相似之处。

      4. 马克思价值论的问题在于,价值是不可能被观测到的,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观测到价格。在资本论第一卷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模型里价格和价值没什么关系,而是由不同产业里利润率相同这个条件决定的。因此价值不能实际被观测到,也不能对我们可以观测到的变量发生影响。这样一个概念是没用的,应该用奥卡姆的剃刀剃去。

      5. 关于供求定律及其假设条件,需要详细解释经济学的偏好理论,需要另起一贴。

      元宝推荐:神仙驴,神仙驴,
      • 家园 Dracula老兄出手就是精品
      • 家园 召唤驴子来加精
      • 家园 "数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就是经济学"似乎不完全正确.

        "数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就是经济学"似乎不完全正确.首先经济学并非一定要数学(虽然在下也是搞应用所以离不开数学),2005 econ Nobel winner Schelling 就比较鄙视数学的应用.事实上还是有很多economist宁愿用lay language 来说道理. 记不得是Economist还是另外的某个杂志曾经说是Schelling的某本书motivated Levitt 的 Freakonomics 及后来的Undercover Economist的style--写economics的畅销书. 另外Levitt的著作基本上还是和财富分配或者政策有关的.如果能证明堕胎合法化对美国犯罪率降低的确有作用,那么美国现在关于堕胎合法化的辩论会向liberal 的方向倾斜. Freakonomics 的序有关于这方面的comment.至于相扑和足球比赛的研究当然对分配会有影响.Levitt最近的研究是关于childseat 的有效性.他的文章通过一些data tabulation (not much complicated math)证明了childseat对于一些年龄段的小孩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于是这老哥出门就不给孩子用childseat了,他老婆还是警察.另外,大家切记,Levitt suggest 成年人坐在副驾驶位置的风险要比小孩不用childseat的风险更大.

      • 家园 关于需求定律

        这个帖子算是科普,它的内容在中级或者是稍微高级一点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里都可以找到。

        首先需求函数有两种:马歇尔需求函数(或者叫uncompensated demand function)和希克斯需求函数(compensated demand function)。一个产品的价格上升有两个影响,一方面它同其它商品相比的相对价格提高,在经济学里叫做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整体价格指数上升,也就意味着实际收入下降。我们对商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它的相对价格,还取决于我们的收入,如果一个商品的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叫做正常品,反之叫做劣质品。商品价格变化导致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导致需求变化被称作收入效应。很明显,收入效应可正可负。因此如果收入效应很强,商品的需求有可能随价格上升而上升。

        我们所提的需求定律只是指替代效应,当商品的价格变化后,我们同时补偿实际收入,让它不变,这样使收入效应为0。如果在收入补偿后的需求随价格上升而下降,我们说它符合需求定律。

        现代经济学对需求定律的推导是从偏好出发。我们认为消费者可以对不同的商品组合排序,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我们由偏好导出效用函数,再由效用函数最大化导出需求函数。作为记号,我们用a,b,c等来代表商品组合。(注意:这里的a,b,c是n维向量)a》b表明a至少和b一样好。

        如果消费者可以对不同的商品组合排序,他的偏好必须满足三个公理。

        1. Reflexivity:a》a

        一个商品组合至少和它自己一样好。这个公理在数学上很重要,在经济学上是废话。

        2. Completeness:对于两个商品组合a、b,要么a》b,要么b》a。

        这个公理说消费者可以在两个不同组合之间判断选择。

        3. Transitivity:如果a》b,b》c那么a》c

        这个公理说消费者的选择不会自相矛盾

        从数学上讲,这三个公理定义了一个序关系。全体商品组合的集合就是一个有序集。我们知道实数集是个有序集。这两个有序集之间可以定义一个函数,u(x)保存这个序关系,这个函数叫做效用函数。每一个商品组合对应着一个实数,如果我们我们知道这个函数,面对商品组合a,b,u(a)>u(b),我们就知道消费者会选择a。也就是说u(x)保存了关于偏好的所有信息。

        在这里,效用函数只是为使用方便来代表偏好的,它本身并不需要在现实中存在。事实上,假设u(x)是效用函数,如果f(.)是单调递增函数,f(u(.))同样是个效用函数,代表同一偏好。

        公理1、2、3下的效用函数虽然存在,但却有可能是不连续的,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连续性假设

        4. 集合{x|x》a}是个闭集

        如果你学过高级一点的数学就知道这个公理意味着效用函数u(.)是个连续函数。

        通常我们会加一个公理

        5. Non-satiation: u(.)是增函数。

        也就是说多比少好。

        如果满足这五个公理,效用函数就存在并且是个连续函数。在给定收入的情况下,进行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需求函数,接下来会证明这五个公理就可以保证补偿需求随价格升高而降低。

        有的结果需要第六个公理

        6. Convexity: 如果a》b,0<=k<=1,那么k*a+(1-k)*b》b

        无差异曲线是凸的。如果效用函数可导,这个公理等同于边际替代率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减类似。

        一般经济学家觉得绝大多数商品是满足第六条公理的。不过证明需求定律不需要这一条。

        证明需求定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借用生产者理论的方法,把消费者的选择看作给定效用水平的情况下最小化成本。不过这种方法需要不少数学公式,在BBS上不方便打。另一种方法是Revealed preference。严格的证明同样不方便打,只举个例子说明它的思想。

        假设只有苹果和香蕉两种商品。在苹果价格等于1,香蕉价格等于1时,消费者选择100个苹果,200个香蕉,也就是说收入时300。现在苹果的价格升为2,我们需要补偿收入至400,让他仍然可以承担原来的选择。这时对苹果的需求可能超过100吗?

        答案是NO。假设这时消费者选择110个苹果,180个香蕉。他认为这个选择比(100,200)好。但在价格为1,1时这个选择需花费110*1+180*1=290。根据公理5,115个苹果、185个香蕉比110个苹果、180个香蕉好,再根据公理3,比100个苹果、200个香蕉好。115*1+185*1=300,这个选择是可以。因此100、200不是最优选择,这同我们的假设矛盾,因此110、180不可能是最优选择。

        其它选择依此类推,因此对苹果的需求不可能增加。

        打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需求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不强,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真正能证明需求定律的不是精巧的数学推导,而是现实的数据。但是同物理学相比,经济学的数据质量很低,经济学不能进行有控制的试验,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我们并不知道效用函数以及需求函数的形式只能猜测,以及许多其他的经济计量学问题,(比如如果我们使用时间序列的数据,比较在不同时间不同价格下的需求,但是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消费者的偏好也变了,这种比较没有意义)。经济学家想出很多很巧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实是我们对经济学经验研究的结果不能十分信任。记住这些,在我读过的经验研究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需求是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的。个别的例外需求上升的幅度也很小。一个有名的例子是David Card发现九十年代初美国最低工资的提高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不过他的结果很有争议,许多人认为他的方法有问题。

        • 家园 好文章

          又复习了一下微观.

          经验研究中数据的问题主要是identification.历史上供给关系的经验研究motivate了计量经济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如simultaneous equation system and time series. Mary S. Morgan 写的"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有好些篇幅就是关于这些东西的.建议一读.当初从图书馆借来不过想翻翻而已,后来觉得实在不错,遂买了一本.

          关于价值论,其体系的确不是特别健全.但是,象另外一个网友所云,其与西方经济学并非一个体系.价值论和边际效用理论在实际运用恐怕都有困难.我以为西方经济学在完全竞争情形下是不错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方式是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实在是不可避免.虽然价值论不一定能够解释全部但是或许其部分内容能够同目前被主流放在一边的合作博弈一样,在某个时候能够重放光彩--这就不是在下所能解决得了.为生计所迫,目前只能靠搞应用为生.不过想也没有那个本领.

    • 家园 几点评论

      农民兄的出发点无疑令人钦佩,思路部分也是不错的。不过有几点值得商榷。

      1.财富的公平分配的确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Amartya Sen 获得Nobel奖的部分原因就是他对equity得研究。Welfare economics 的主要方向就是社会福利的研究。

      2.政府的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是组织生产和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我国目前的这种混合经济体制(或许已经更接近市场经济体制了)中,政府的职责是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组织一些public good的生产和分配,进行income transfer来维持社会公平(或者说最大化社会福利)。

      3。政治经济学在国外也是式微,没有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虽然有改善的倾向。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之所以忽视政治经济学这也是一方面。

      4。Hayek 的理论似乎没有定论。Lange对他的一些结论提出了挑战。Stiglitz 在whither Socialism 中对市场社会主义也作出了一些postive 的评价。至于谁对谁错,我个人认为现在下结论似乎尚早。Hayek对于民主一定能够公平分配的结论是不一定成立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这种民主不是没有过。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在下在美国混过几个系,那些系头都不是人愿意当的(除非有那种当仁不让非他莫属的),最后往往是那些八面玲珑但学术不怎么样的人当了。那些人,农民兄不一定服气。我的意见是民主当然是好的,但是以为民主了就万事大吉恐怕就不对了。最近有本畅销书undercover economist,里面有一些很不错的评论,建议一读。其中一个论点是计划经济进行的experiment

      规模太大,虽然可以高速发展也可以高速崩溃,而市场经济experiment的代价不过是部分人的破产。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政府进行的村级民主试验等渐进的改善还是较为稳妥地。

    • 家园 简单说两句经济学

      现在的经济学发端于西方,可称为西方经济学。如果要想搞清楚究竟科学不科学,严谨不严谨,最好直接看看教科书,先看初、中级的,里面有文字和图表论述,再看高级的,里面数理东西很多。这里不才仅就楼下朋友所说的补充两句。

      下面一位朋友说供求定律是假设,可能是朋友记错了。价格变化引起供求变化是根据其他假设推导的结果,而且在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不同情况下还有很大不同。先说需求,一条最基本的假设是边际效用递减,说的是消费某种商品,消费的数量越多,每多消费一单位所带来的效用就越少。例如你已经吃了三个苹果,那么第四个苹果带给你的效用就明显不如第一个。正是由于单位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越来越低,消费者购买量越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这构成供求规律的一半。另一半跟生产者也就是供给方有关。生产者在某个阶段可能会获得规模优势,但最终其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效用意义类似)还是会上升的,所以卖得越多生产得越多所要求的价格就越高。二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简单的供求规律。教科书上比不才说的更清楚、更准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还有一位朋友觉得西方经济学不讲价值,这个也值得商榷。其实从不才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思路并不完全一致。马克思所讲的价值在西方经济学里有点类似于“成本”,当然就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用供求分析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家园 是这样的

        我认为没有经过证明的就只能是假设或者假说,即便很有道理。所以把供求规律也划入假设。这显然不严密。这里有很多经济学科班出生的人,比如Dracula兄就有很高的造诣,还望赐教。

        • 家园 咬文嚼字教条化的讨论原本没太大意义

          不才这里只是想稍微介绍一下经济学。经济学里是有一套公理体系的,供求规律并不在公理范围内。几何学里也有公理,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等。整个几何学大厦就是建立在几个公理之上,如果公理本身错了那么大厦就要倒塌。但公理是不可被证明的,于是甚至可以说整座大厦都不可被证明,那就都成了假设或假说,包括勾股定理之类。

          供求规律在经济学里是公理之上的东西,甚至是结论式的,如果要审视这一规律正确与否,还是要从基本假设或公理出发。探讨这些的目的在于理清思路,更好的分析问题。

          • 家园 流汗

            高先生的批评让人流汗.经济学于老农本来就是票友与京剧的关系.喜欢但不精.虽然学过一些经济学,因为老农的专业必须知道经济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甚至还当过经济系的TA,但始终是外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也讨厌咬文嚼字.

            如高先生说,如果是公理,应该能让人理解,但如果不是公理,又不是定理恐怕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了.试着回忆了一下,好像教科书上讲的还是假设.(不确切,请多谅解,连书都卖了,呵呵)

          • 家园 我们开个专帖好好聊聊如何?

            其实有讨论过几次了, 散布各处, 或者只是点到为止, 没有好好从头说个清楚. 又或者是认知问题, 比如以为要谈比较学理这种话题的, 必然该对两家学说有个基本认识才能进入比较, 但实际上这是 BBS 不是学术期刊, 还是需要个基本科普来做起头的.

            高不才最近有空了对吧? 嘿嘿嘿嘿.

            • 家园 四月兄的主意好

              不才很赞成四月兄的这个提议,遗憾的是近来还在瞎折腾,就是对西西河放不下,所以上来看看,偶尔冒个泡,象样的东西就拿不出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