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70 🌺2488 🌵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是拿错了真离谱的剧本吧

                                翻来覆去就是别人错的,你是对的,可你也说不出对在哪了。

                                无奈之下扯个宋文骢先生一把年纪去卖面条,那顶多证明那个年代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如何能证明本科生如狗?

                                94年没这句话,承认自己记忆有误不丢人,死咬着这个却硬扛,累不累啊

                                • 家园 自己无知,又懒。怪我?

                                  我很几个贴明确给出提示, @海峰 兄很明确给出缘由。你自己无知,又懒去求知,闭上眼睛说我错。怪我?关我啥事?

                                  学 @懒厨 兄干吗?事情我告诉你们,你们不去求真,就会跟我硬杠。甚至你们连“本科生如狗,硕士深街走,博士才能抖一抖”这句话的意思都没搞明白。杠!

                                  @假日归客 河友,@懒厨 兄,你们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杠杠杠,杠嘛呢杠?

                                  我学 @陈王奋起 河友说的:我把我的认知和经验说出来,你爱信就信,我没有义务教育你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自己记错了无法自圆其说,却只会绕着圈子打转,说什么:我给你提示了、我没义务告诉你等等吧啦吧啦的,这不过就是30年前互联网的经典话术,只不过那时候擅长说这话的都是小女生,起码还有个傲娇的范,你说你现在玩这套不止落伍了30年,性别也差太多了。😜

                                    硕士学位授予点设置从恢复高考到现在24批,94年的毕业生都是出自于91年前的授予点,而91年前只批准了4批,甚至一些学校那时候学士授予权都是借用他校的,94年大专生毕业都是国家干部包分配,你觉得有谁会有自信在那个年代说出“本科生如狗,硕士深街走,博士才能抖一抖”?

                                    • 家园 @假日归客 河友,我在等你

                                      当然,不一定有能看到,不一定你会回复,我等3天吧。现在北京时间2024年12月31日1:09。

                                      学 @懒厨 兄干吗?事情我告诉你们,你们不去求真,就会跟我硬杠。甚至你们连“本科生如狗,硕士深街走,博士才能抖一抖”这句话的意思都没搞明白。杠!

                                      @假日归客 河友,@懒厨 兄,你们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杠杠杠,杠嘛呢杠?

                                      这段话,我看你的回复跟 @寄意寒星 河友和 @懒厨 河友有没有差异。他们应该没看到这个问题的。

                                      对了,这句话其实我在河里提过有好几次的了。一般都会说90年代早期,大约是这样子说。

                                  • 家园 你的补充帖子我回不了

                                    也挂三天了。我告诉你三个事吧。,我就回在这里吧:

                                    我已经提供的县志跟物价志,我也希望你起码有点求真精神,向 @假日归客学习。所以,我希望你能够提供不同的资料。

                                    如果你没有能力提供资料,我也不怪你,请你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很简单:你的下限在哪里,农民要穷到什么地步才不是“那么穷”?是不是每年衣着支出只剩下1块,还是2块才算穷?

                                    回到本硕博的争议,如果你不说“硕士满街走”,勉强能糊弄过去,毕竟“本科生如狗”,可以硬拗说就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意思。

                                    但你说“硕士满街走”就是你最大的bug,因为硕士毕业生的数目有限,远到不了满街走的地步。

                                    我学 @陈王奋起 河友说的:我把我的认知和经验说出来,你爱信就信,我没有义务教育你们。

                                    你这话也没错,但是,我想说,在西西河,我们有debug的自由。😉😉😉

                          • 家园 我不同意94年有人说这话

                            我猜你记错了时间。

                      • 家园 我自己就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

                        我反驳你就两条。一,94年本科毕业生(90年高考)数量还很有限,扩招更在99年才开始,2003年才毕业,不存在本科毕业生如狗的现象。二,94年的时候研究生和博士生数量很少,大部分本科生也不热衷于考研。

                        不知道你听到这句话在什么地方。我记得你好像是合肥工学院的。那我就斗胆猜测这只可能是合肥当地的流行话语,因为合肥有科大,水平高,研究生也相对比较多,合工也是很不错的工科院校,但是当时合肥经济水平比较低,工作分配比较不容易,大家也不想在安徽工作,所以有此类话语。

                        再说说94年的分配和招聘。94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还包分配,我那时候在上海没听说过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广东是否先行一步我不清楚。京沪指标和本科生的贵贱无关,而是当年僵化的城市人口控制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决定的,毕竟这时取消粮票才一年多。不仅京沪限制外地毕业生进入,连我们浙江本省非杭州生源的毕业生想去杭州工作也受限制。我还清楚记得97年外地毕业生到上海工作的要求。上海高校外地毕业生留沪要拿黄表,要符合三大要求,成绩比较优秀,工作单位是规定的54家大中型国企之一,缴纳城市容纳费1.6万(上海市级优秀毕业生免缴)。

                        • 家园 何必硬杠

                          我想请教一下,当年为何取消分配?哪年试行?哪年全面取消?

                          假日河友,你只不过没见过狗。

                          至于自费生,那个年代,有本事自费的,反倒大部分不用当狗。

                          至于你猜测是合肥的流行语,逻辑呢?留不住人才的地方居然敢本科生如狗?

                          @寄意寒星 河友,你还是回头去看你说胡扯的那个 @海峰 兄的贴子吧。

                        • 家园 那个时候还没有普遍并轨,有自费生

                          94年国家才号召全面并轨,当年科大入学的还有自费生,其中相当比例的教职工子弟在赶末班车。这也就是说,当年毕业的学生包含相当多自费生。这可能是不值钱的那部分。

                          我某个师姐就是那批自费生末班车,人很好也很努力,不过一路人生的关键节点,确实都需要院士父亲帮助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特殊的背景,自费生确实会和当年大家对大学生象牙塔出来的天之骄子那种期待有落差。

                      • 家园 你把这句话说成是1994年就听过,明显就是胡扯

                        说胡扯是一种传染病,所言非虚。

                        你是对1994的大学生没啥概念吧?

                        就不用说当年的大学生了,一个简单的数据:199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是251万人,录取的大学生(包括本专科)人数为90万人,倒推二十年,这批参加高考的学生多为1974年出生,而1974年全国出生人口是2234万。也就是2000多万人里只有90万人上大学,而且还是包括大专的。5%都不到。如果这一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叫狗,那4年后毕业岂不是连狗的不如了?那95%没上大学的算什么?

                        点看全图

                        看看这个数据就能知道了,这还是扩招之后的统计。

                        在河里这个圈子里,你可能觉得上个985不难,殊不知这项成就已经超越了99%的同龄人(985只有0.8%录取率),而考上211的也成功超越了98%的同龄人了。这都是因为你身处这一圈层,你所接触到的大都是相对优秀的,属于着幸存者偏差,如果把视角下移,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绝大多数人的学历连专科都不是。

                        而在30年前,本科生根本达不到你说的如狗的程度,什么硕士遍地走更是不可能。1991年的招生数量只有2.6万,94年的毕业人数只会少于这个数量,还有一部分出国、考博,真正在国内硕士毕业工作的更是少于这个数。你把这句话起码提前了10年。

                        • 家园 补充一点,

                          你这招生总数90万应该是包括自费的。本人就是94年毕业,所在的湖南名义招生5万多,实际招生是3万多,有1.5万是自费。那时自费生分计划内和计划外,区别就是是否包分工,计划内自费是最低分数线20分以内,计划外分数记不清了,反正低得多。我有同学高考大专军校,后来托关系去了武大,他爸是县长。

                  • 家园 通篇就没看他说出一句有用的话来,都是在胡扯

                    中国历史上盛产脱产教士,儒家的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

                    今天的各种公务员考试,大学毕业的入职考试。

                    一考定终身,潜移默化中,让人产生误区,以为读过两本书就是人才了。

                    科举制度千年,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也是当时的人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了,否则怎么会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古人千年都不改变的?当时的读书人本就是少数,在读书人中优中选优,没毛病吧?

                    各种公务员考试,大学毕业的入职考试哪个是一考定终身了?又有哪个是只读一两本书就作为录用条件的?最起码的有个毕业院校的要求、有个专业的要求,更有面试的综合考量,而要具备这些报考的基本条件,则是高考、大学四年、研究生3年甚至博士2年的考试、苦读,只是读两本书吗?当然,读书成绩好的未必全是人才、但如果连书都读不好的,更何谈什么人才?两个群体的优秀者比例孰多孰少,不难分辨吧?

                    而他一句话读两本书、一考定终身,就把这两个考试录用制度给否了。好像是多么不科学的事,他能再说出一个更好的方式吗?这不就是单纯为了喷而胡扯是什么?

                    中国的工业化,或者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靠的是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

                    包括中国,日本,德国,法国,都是在农业时代就精耕细作的农民。

                    这句话更是胡扯,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早都化成白骨了,他能说出哪个千年前的农业勤劳人口对现代中国的工业化有贡献的?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当代人努力的结果,硬扯上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你不觉得过于牵强吗?

                    美国的工业化跟几百几千年农业积累的勤劳人口有关系吗?新加坡有关系吗?包括埃及、伊朗人种可能都换了,跟百千年前的农业人口有何关系?

                    他这种结论不就是在胡扯淡吗?

                    读过书,不代表是人才。

                    按照市场经济理论:需求才是最好的大学,有需求,才能批量产生人才

                    菲律宾人大学毕业,只能去做女佣。

                    中国现在大量的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的快递员,外卖员。

                    没有需求支撑,他们的文凭一点意义都没有。

                    不让他们搞工业,反而弄去搞完全不懂的外卖。等过些年回到工厂搞工业,学的知识忘了,还养成了一堆适于外卖但不适于工厂的习惯。

                    这段话里完全是因果倒置、本末颠倒的逻辑。根本不是什么需求才能批量产生人才,而是需求牵引人才向这个方向、领域聚集。他的这种结论不过就是他历来只看表面不懂分析、倒因为果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看到某个领域人才多了,他就认为是需求才产生的人才,但实际上是大量的人才聚集到这个领域上了而已。

                    他的回复通篇我只有最后一句话赞同。

                    这种轻飘飘的便宜话,一张嘴,我也会说

                    因为根本不需要动脑子,用脚脖子思考都能说的比他全面。以偏概全、靠语不惊人死不休博眼球,这不就是典型的喷子行为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