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70 🌺2487 🌵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今天喷的任务没完成,只能靠扯来充数了

                  每天必须完成喷的数量,没有喷点,脑子里又没有条理,只好东拉西扯凑个数。就这么简单。

        • 家园 就是嘛,其他国家搞工业化,也把城市里的知识青年往乡下赶?

          其他国家在搞工业化的时候,也大力迫害知识分子? 烧书大砸“封资修”?和国外特别是西方隔离、禁止一切西方的文化艺术、包括贝多芬的音乐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动音乐?写首歌曲(任毅,知青之歌,又名“告别南京”)也能被判处死刑?

        • 家园 为什么富余的城市资源不能援助穷乏的农村?

          自以为是河友,当时城市就业不足是事实吧?当时农村工作艰巨是事实吗?城市青年科学文化知识中值远高于农村是事实吧?那么,请问将城市的富余资源,调去支援农村,有什么不对?

          “改开”后知青回城,矩时间内便造成强烈的社会动荡。邓怎么处理的?严打。83严打抓了100多万人,枪毙2万多人。 @懒厨 。

      • 家园 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韩国重工业化不叫斯大林模式,只有

        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才被叫斯大林模式。

        台湾也进行了部分重工业化,只是由于美国控制,台湾只是半吊子,轻工产品美国西方供给了。

    • 家园 为什么有喜欢凹造型的人?

      其实很简单,理屈词穷,正常说话讲不通了,只好拗过来拗过去,拧巴着,别扭着,拉大旗作虎皮,云遮雾罩,才可能唬住人。

      例如:河里这么多为上山下乡唱赞歌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上山下乡很好,就请停止煽情,明确指出上山下乡运动对人民幸福生活,对广大普通知情的长远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对军队强大,或者其他什么方面,起到了普遍推动促进作用。

      何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上山下乡得失难说

        上山下乡得失难说。我以前是认为得大于失的。因为短期内缓解了城市的粮食和就业压力,促进了备战。长期来看,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农村和城市双向信息交流,为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新鲜信息,同时又给城市青年增添了农村的感性认识。对于中国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种信息双向交流是绝对必要的。

        但是近些年来我又觉得所失也很大。因为你把大量初高中学生在学习的大好年华放到农村去,第一他该学的就学不好,该打的思想钢印就没打上。例如,哲学上的“形式与内容”,“目的和手段”,历史上的治乱经验教学,这些正规生常识性的东西,这批人可能就没概念。第二,长期的农村生活,会反过来把这些人同化,变得很“农民”,狭隘、极端、好说大话,认亲不认理。而一旦将来这些人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大领导岗位,“农民”的缺陷就会放大。

        所以,得失真的很难说。

        • 家园 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

          当时哪会想那么多,就是单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和粮食问题,至于其他,谁能管得了。用忙总当年的话说就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儿算哪儿”。如果有什么意义,也是“先射箭再画靶子”。

          当然了,这肯定会戳到河里的文革老年粉的肺管子,毕竟他们所最怀念的和最珍贵的人生经历,到头来发现不过是高层眼中的一个数字,一个抽象的经济问题,没有人关心他们这些人的人生与情感,其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他们不顾社会共识和政治现实,用偏执的思想来维护自己最后一点点可怜的自尊和脸面,产生一个又一个当代九斤老太,在公园为了俄乌战争吵架的大爷,这种偏执既可悲又无奈,也只能平静的看着,等这些老年粉把这些一厢情愿的思想和情绪带进他们的坟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真正了解国内社会现实的人,都会明白,当前体制纵然有许多问题,但总的来说仍然是在带领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当前体制是成功的,当前的发展思路是明确的,当前的领导是稳固的。我可以明确的说,我拥护当前体制。

        • 家园 上山下乡短期也是失大于得

          所谓

          短期内缓解了城市的粮食和就业压力

          后半句,不过是心善,见不得穷人,就把穷人都赶走了的翻版。前半句总体上不成立,因为知情在农村不比在城里少吃饭,而知情下乡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有限,因为中国始终是人多地少,增加劳动力对增加产量的贡献很小。事实上,由于文革的冲击,1968和1969年的粮食产量是低于1967年的:

          点看全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长期看,以1952年到1958年为基期,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562万吨。如果以此做一条延长线,实际粮食产量要到1978年才追上延长线。大跃进和文革对粮食生产总体上只有损害,没有促进。

          • 家园 所以我说的是“缓解了城市的粮食和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矛盾下乡。

            另外,好像有些知青下乡是带粮票或者粮食定额的。我记不清了。

            • 家园 一针见血:保障城市,矛盾下乡。
            • 家园 带3年粮票,后面要自己种粮食吃了

              知青下乡,我看好像是带3年粮票。

              下乡,开荒,3年后自己养活自己。

              • 家园 【讨论】没有三年定粮

                我下乡插队,头两个月每月有35斤大米4两油。两个月后与农民同等待遇,没有国家提供的粮油。粮食按寨子壮劳力,大约一年6,7百斤谷子,没有油。谷子我们是不够吃的,我们队长把我们的口粮和战备粮放一起,我们多吃的就从战备粮里扣除。我们寨子种水稻,一年两季,所以有得吃。附近公社在山区,就吃不饱了,需要家里寄全国粮票接济。

                • 家园 与当地农民同等待遇何解?当地发展如何?你说粮食按照壮劳力

                  你们何时的工作程度达到壮劳力水准?

                  你们多吃的当地战备粮算钱了么?

                  附近山区的当地农民生活水准如何?人数多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