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70 🌺2488 🌵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看国家统计局是否支持你

            建国以后的人均粮食产粮与按乡村人口计算的人均粮食产粮,虽有波动,但并没有因为人口的增长而大幅下降。最大的下降是大跃进之后的大马趴,其次是文革的两次高峰。所以,仅从粮食角度,无法解释上山下乡。政治上不折腾,粮食的产粮是可以持续增长的。

            点看全图

            所谓老三届没饭吃,不是没有粮食,而是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至于为什么无法就业,那时候正是文革的最高潮,一天到晚搞串联,还有夺权,还有武斗。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正常运输完全被打乱,生产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也无法招收工人。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1965 3485

            1966 3920

            1967 3069

            1968 3126

            1969 3774

            • 家园 因果颠倒。

              如果不上山下乡,那么多青年堆在城市里,不光没有粮食产量,还得净消耗粮食,这一进一出差别可就大了。

              要看到统计数据背后的真相。

              另外,农村里文哥期间搞批斗大会多是农闲期间进行的。地富反坏右被批斗完,会后一样种地。

              • 家园 什么是因?

                大跃进之后的粮食生产大幅下降,怪那么多青年堆在城市里?

                文革中几次粮食产量下降正好与文革的高峰相应,怪那么多青年堆在城市里?

                明显的因摆在那里,还要凹造型。

      • 家园 多引进化肥生产线呗

        1963年成功引进英荷10万吨中化肥生产线(在泸州),然后就停了,直到73年才再次开始引进,就是四三方案,整整耽误十年。想要尽快解决吃饭问题,大油田又发现了,赶紧勒裤腰带多上化肥项目啊。

        至于63年为什么没能引进大化肥,是不是人家卡着我们不卖啊?那是因为全球第一套大化肥项目64年才上马,这个10万吨中化肥基本就是当时最先进水平。

        至于说没钱,中化肥项目是英荷两国提供的政府担保贷款。

        更不要提的是还从意大利买条化肥生产线,也是意大利政府提供的担保贷款,结果那个厂直接转给了阿尔巴尼亚,真大方。

        还有买了四架三叉戟,虽然是二手货,也是七八成新,新机五百万美元一架,这四架二手的总价也得上千万美元,一套中化肥的钱。就算是易货贸易来的,货不也是钱?这四架飞机总理都没资格坐(直到晚年病入膏肓才破例坐了一次),主席也没坐过,外宾也没坐过(尼克松坐的是螺旋桨的伊尔18),除了温都尔汗那次也没出访过,买这玩意到底有什么用?

        61年买子爵号专机也是够奇葩的,全国人民还饿肚子呢,领导座驾先安排上,俺觉得比80年代进口小轿车恶劣多了,起码那时候基本吃饱饭了。60年4月引进的伊尔18专机就到货了,后来主席总理和尼克松都是坐伊尔18,反倒是戚本禹坐上了子爵号。

        估计又要捅马蜂窝了。。。

        通宝推:wild007,外俗内正,
        • 家园 想起列宁的一桩类似恶行

          你们这些人,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吧。

          列宁这王八,十月革命后那么穷那么困难,居然从英国进口了9台劳斯莱斯!

          现在的媒体自媒体大V小V,一个个津津乐道有鼻子有眼,列宁是劳斯莱斯迷,一买九台。就差发挥一下,周一到周五,每天换一辆,周六周日上下午不重样。

          配图也很讲究

          点看全图

          这张图是不能用的

          点看全图

          这张特别好,一股子布尔乔亚的味道

          这帮那个什么,难道就真的不知道那时候俄国造不出汽车吗?当时俄国向英国采购一批急需物资和设备,附带谈判采购这九辆车作为俄共和军队领导人的交通工具,拿到折扣价,以劳斯莱斯的质量,采购配件的容易程度,对俄罗斯大地糟糕的道路和恶劣天气的承受度,这是最好的选择。

          你比拜登那几个ID高明

        • 家园 无非就是杨白劳不该给喜儿买红头绳呗

          想想那杨白劳,欠了一屁股的债躲外面都不敢回家,手上有一,二个钱,不想着怎么还债,居然去买红头绳这种享受的东西,也是够奇葩的。

        • 家园 那么买飞机是谁主张买的?

          买给谁用的?

          • 家园 英国人来华推销,空军技术部门作的调研,经交通部由周恩来批准

            一共买了6架,分给空军2架, 空34师空100团,作为专机使用。

            戚本禹那次坐子爵,不是单独坐专机。那次是毛主席有要事(林彪转呈给主席的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报告)召见陈伯达、杨成武和他,要求三人必须在第二天一早赶到上海。杨成武作为代总参谋长安排的空军专机。

            有一个细节:杨成武凌晨3时就打电话催出发了。也许当时这一架专机状态较好,属于随时待命准备类似紧急任务。

            通宝推:白马河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以前我就回过你了,你穿越回去送几亿美金给TG -- 有补充

          那就能在60年代多进口化肥生产线了。

          63年这次仅仅3亿美元的引进,就要分期五年付款。

          70年代通过出口石油,以及美元危机里面倒卖黄金,总算能拿出几十亿美元进口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6架子爵号,61年底订购,63年交货 -- 补充帖

          这也能和困难时期强行挂钩???

          2架给空军,4架给民航。这飞机挺省油的。

          • 家园 你也知道不能穿越送钱啊

            我不知道是否真实,你能帮忙解释一下,如果是真的,都没钱了,为何这么大方?

            更不要提的是还从意大利买条化肥生产线,也是意大利政府提供的担保贷款,结果那个厂直接转给了阿尔巴尼亚,真大方。

            我的感觉,把这钱加上进口三叉戟的钱省下来,资金就足够让运十在邓小平上台之前搞定了,能运营赚钱的话,邓小平肯定不会下马了。😉😉😉

        • 见前补充 5033687
        • 家园 我也跟风捅马蜂窝

          这些浪费了的钱省下来存着收利息,说不定运十就搞出来了。。。。😉😉😉

        • 家园 这种讨论才有意思

          你说政府不好,粮食不够是因为引进化肥工作不力,这是正常的讨论。

          把正常的讨论,都扯到领导一拍脑门上,不是蠢就是坏。

          -----

          叙利亚就是毁在脱产教士的头上了。

    • 家园 放眼全球,才能看清六、七十年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凸出的着眼点是工业化,这不包括发达国家,他们早已完成工业化,并度过了二战后的恢复,也不包括极度封建落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这里想说一些有上进心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在产业发展之外,国内政治局势尤其关键,这些发展中国家囊括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

      综合来看,伴随冲击重工业产业(进口替代),国内政治无一例外剧烈动荡,在东亚,韩国,台湾地区,在南亚印度,在中东北非,伊朗、伊拉克,埃及,在南美,巴西、阿根廷,还有我们中国,从宏观上观察,冲击工业化伴随国内政局动荡,具有明显且强烈的关联。

      工业化进程,根本是农业社会改造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其中的艰难与困苦,看看成功的比例,使人唏嘘。

      中国革命的成功,确实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其后的现代化工业化,比武装斗争更艰难与残酷。

      多从宏观理解,看看历史长河中,短短二十年的变迁,就不会纠结于几个领导人的个人命运,也不会耿耿于百姓吃的苦。

      百姓吃的苦换来了今天的物质丰富,没有重工业,哪来的消费品丰富。没有思想的改造,哪来的长时间巨大的工业化投入。人民吃的苦才是工业化成就的根本,这里的人民绝不包括吞吃民脂民膏的贪腐集团。

      通宝推:玉米菜,潜望镜,寒冷未必在冬天,guillaume,薄荷糖家族,
      • 家园 说的很有道理

        回看历史,除了欧美第一波工业化的国家,从日本向后,工业化的国家,要么机缘巧合,得到外力相助,要么就是不堪回首,一路血泪。中国的大家都知道,不说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大批女性出国卖淫,挣了外汇寄回国搞工业。而且,直到战后经济腾飞之前,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是很苦的。韩国的汉江奇迹,一方面是大批女性给美国大兵服务,另一方面是组织男性出国打工挣外汇。总统出访,去看望这些打工人,汇报国家建设成就,一起抱头痛哭。

        但是,正如庄兄所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凸出的着眼点是工业化

        而上山下乡却把城里受过初步教育的年轻人赶下乡,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吃苦不怕,怕的是白吃苦,和没苦硬吃。之所以翻上山下乡的旧账,是因为现在居然有人替上山下乡涂脂抹粉,制造幻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