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70 🌺2488 🌵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核强国和核新手准备核战争的策略当然不一样

              当时美苏中都在准备核战争。美苏是核强国,他们的策略就是增加自己的核武库,保证相互毁灭。同时发展一些相互毁灭之后的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因为相互毁灭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不用疏散人口。

              而中国是核新手,当然也在增加自己的核武库,但是怎么增加都做不到毁灭对方。于是只好疏散城市人口,把工厂分散配置,搬到山沟里去,增加对方毁灭自己的成本。

              另外,文革期间,中国的年轻人也在为未来积蓄力量。例如任正非和王选。

              • 家园 上山下乡在前,准备打核大战在后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后,中苏面临核战争,苏联准备对中国实行核打击。1969年4月,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口号

                虽然前后相连,但顺序不能变。

                至于

                中国的年轻人也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还是别逗了。没有上山下乡,没有文革,会积蓄更多的力量

                • 家园 整个毛泽东时代都在准备打仗

                  整个毛泽东时代都在准备打仗,而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和平友好与准备核大战的二极管。所以,我可以辩护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并不能否定老毛在考虑这事的时候有准备打仗的考虑,你只能说他那时候没有说。

                  至于说上山下乡和WG是不是积蓄了更多的力量,这个可以有争议。但是,我想,我们对下面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即便积蓄了更多的力量,今天也被某个人搞得入不敷出了。而这个人之所以这么搞,就是因为上山下乡和WG耽误了教育。所以上山下乡长期看可能真划不来。

                  • 家园 进一步,历史唯物主义地看,不仅仅是某个人的问题

                    上山下乡和文革,耽误、破坏了整整一代人的教育和成长,而随后人们对政治的厌恶与逃避又给一代人的思想造成伤害。祸延至今

                    森林大火的原因从来不是火种,而是遍地干柴。

      • 家园 是改善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教育普及和医疗普及,这个知青参与度

        很深,也算是为之做出了贡献,楼主不想参与,也根本不关心当时8成以上的农民,所以他认定无用,呵呵,其良心真可怕。

        之所以非常手段是因为按照前17年操作模式根本完不成文革的目标的。这真是人性良知的真实表现啊。

    • 家园 批评上山下乡的,不如探讨一下粮食从哪里来

      河里有一位 @nobodyknowsI , 一直在攻击“脱产传教士”。

      理解不了“脱产传教士”的,看看楼主,就是一位典型的脱产传教士。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张开就说一些看似非常正确的洗脑宣传。

      ---------

      解放前,中国有战争和饥荒的马尔萨斯调节器,人口200年间,一直在4-4.5亿浮动。

      解放后,人口大爆炸,农村粮食的增加,赶不上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

      ---------

      我母亲的老家,上山下乡,当时的做法,就是把你的户口本转出去。你可以留在家里,没有人管你。

      可惜没有吃的,啃几个月老,也就不得不下乡去了。

      上山下乡的本质,是马尔萨斯调节器在发挥作用。

      “脱产传教士“一带节奏,变成了老毛大笔一挥,迫害知识青年。

      -----

      你如果说,老毛无能,让粮食不够,养不活多出来的城里人,我们当年不如跪美国,接受美国招安,过上有吃有喝的好日子。

      这么说还情有可原,大家可以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继续讨论。

      你说为啥要上山下乡,难道不可以再压榨一下农民,让农民养活多出来的市民?

      当然,你一个字都没有提农民,更没有一个字提压榨农民,你只是抱怨,为啥不变出更多的粮食,来养活多出来的市民?

      ----

      典型的脱产传教士,典型的不是蠢,就是坏。

      通宝推:无此人01,
      • 家园 上山下乡就是为了口吃的而已

        生产队里碰巧有个下放学生是家里亲戚。

        他每次来我家时都是尽量烧点好菜,当时家里十多口人,我站在他坐的长条板凳腿边,他会夹点菜放在板凳头上让我用手捏着吃。

        他叫洪勇,对此人印象极深,因为他一来家里就烧好吃的。队里还照顾他不会干农活而让他放放电影,搞搞宣传。

        知青回城后,就再没见过那个人........

        我太祖母活着时常说有饭菜给狗吃狗还会摇摇尾巴,其实很多人连狗都不如。顺便问问河里有没有知青?可曾回乡看望过当年帮助过你们的乡亲?

        其实不用找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当时若不上山下乡,呆在城里就是想法子吃人或者被人吃。因为农村生产队已经组织起来了,有了那三年挨饿的教训,也有了自己的民兵组织,再想搞剪刀叉其实已经叉不下去了。

        今天的农村人到城里谋生同样为口吃的,先是被搞光农村的乡镇企业让他们不能自我循环,再用耕地政策锁死农村经济,围三缺一,再赶着鸭子上架,简单而粗暴。别不信,当年我们的小县城,不光自产烟酒粮棉,砖瓦水泥,服装皮鞋,造纸印书,化肥农药,还造农机,炸药与枪弹.....现在除了房地产只有代工厂。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宝推这段。真实情形。

          先是被搞光农村的乡镇企业让他们不能自我循环,再用耕地政策锁死农村经济,围三缺一,再赶着鸭子上架,简单而粗暴。别不信,当年我们的小县城,不光自产烟酒粮棉,砖瓦水泥,服装皮鞋,造纸印书,化肥农药,还造农机,炸药与枪弹

          • 家园 乡镇企业和知青有一些关系,不算大。社队企业应该算是文化

            下乡的部分成果。

            再说县城企业和社队企业还有一定差距。

            吴仁宝算是社队企业。

        • 家园 没良心的不算太多,你家供好吃的也是队里的安排,这说明知青 -- 有补充

          待遇也算可以。

          知青下乡和三年有点关系,但是不多,他们下来是为了农村的生活改善,同时也是锻炼知青群体。

          你说的是三年期间所谓城市人下乡,其实清理的都是农村户口的进城工人,这就是楼主和燕人说的三年人口大清理,这也是当年饿死三千万的所谓证据来源之一。

          就是因为苏联援助而提前的疯狂的快速工业化导致的人口盲目增长的调整,也是三年期间毛主席和官僚纠左的具体操作措施,他们和知青是不一样的。

          我的两个舅舅都是这个时候被从县城学校清理下来的。其实国家还是给了机会的,如果自己家可以送粮食,就可以继续上学,但是我们家做不到。

          所以就只好一辈子留在了农村。

          当时城市和乡村距离太远,否则按照今天的交通状态、环境,骑单车也坚持给孩子送饭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学也就上了。

          另外一个是文革初期响应毛主席要求,工作重点下放到农村,农村缺少教育医疗资源,需要人员,既然不够,只能依靠特殊政策,也就是知青。

          你既然是农村人,也可以给大家讲讲你认为你们村的发展之路。你认为医疗教育应该如何发展,靠私塾先生还是升学的你村文化人,还是其他呢?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卫生部党委提出《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1]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因为这一指示是6月26日发出的,因此又被称为“六二六”指示。该指示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5年,接生员的队伍已经增长到685740人,产妇的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显著减少,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得到了一定保证。 以人民公社为中心形成的三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网,在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障农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却批评卫生部,只给占全国15%的城市人口服务,而且主要是为干部服务,广大农民得不到医药。这似乎与建国初期即确立的“面向工农兵”的卫生工作方针不符,也与此时农村卫生面貌的巨大变化相悖。

          第一, 从医疗保健制度的覆盖范围上看,农村与城市极不平衡。

          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因此,新中国一建立就将医疗保健制度建设问题列上了议事日程,面向国有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和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相继建立。城镇职工、干部、教师和大学及专科在校学生等,只需个人缴纳挂号费、出诊费,其他医疗费用基本由企业或国家负担。同时,企业还为职工的直系亲属负担医疗费用的二分之一。与此相比,由于农村地广面大人多,医疗基础又相当薄弱,所以,在短期内国家还不可能将上述医疗保健制度扩展到那里。尽管政府也对农村采取了很多医疗卫生优惠政策,实行了对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免费治疗和对贫困户的医疗救助等,但农村基本还在持续着农民自费医疗的制度。1955年合作化运动后,一些地区农民自发兴办互助共济性质的合作医疗。1965年时,全国有陕西、湖北、江苏、广东、新疆等10余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一部分县实行了这一制度。但是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疗保健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不仅如此,一些享受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的少数人还滥用福利,浪费现象滋生蔓延。为此,国家多次提出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1957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了医疗制度中存在的弊病,要求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实行少量收费。1964年,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公费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要求各享受单位加强管理,统一调剂,不得超支。就在“六二六”指示后,中央再次指出“公费医疗制度应做适当改革,劳保医疗制度的执行也应适当调整。” 这些规定都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央为调整城乡医疗保健制度不平等所进行的努力。

          第二,从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和投入上比较,农村与城市相差甚远。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乡村医疗卫生组织几乎是一片空白,一些零散的个体中医为农村群众提供有限的医疗服务。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的窘境历史地落在了新中国建设者的肩上。1950年,周恩来提出“人民政府决定在最近几年内在每个县和区建立起卫生工作机关,以便改进中国人民长期的健康不良状况。” 1952年底,全国90%的地区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到1965年时,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基本建成,卫生技术人员达88万人,其自身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 尽管如此,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上,农村与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六二六”指示后,卫生部在送给毛泽东和中央的报告中,深刻检查了在这方面工作上的失误。“由于卫生部领导上长期把人力、物力、财力主要用在城市,以致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迄今未能很好地解决。据1964年的统计:在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上,高级卫生技术人员69%在城市,31%在农村,其中县以下仅占10%。……农村中西医不仅按人口平均的比例大大低于城市,而且多数人的技术水平很低。在经费使用上,全国卫生事业费9亿3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2亿8千余万元,占30%,用于农村的2亿5千余万元,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这就是说,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农民的还多。” 通过这些数字的比较可以看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仍然差距悬殊。当然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其中医疗卫生工作重心深受国家工业化建设目标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一条。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农村医疗卫生的恶劣状况,为了巩固土改成果,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农民自然地成为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1950年6月,旨在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全国农村卫生座谈会召开,卫生部副部长苏井观指出,“今后卫生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城市是对旧有卫生机构加以改造的问题。” 为此,他要求卫生人员要明确认识农村卫生的重要性,扫除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忽视态度与偏差认识,不怕困难,为农民解除痛苦。然而,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以工业化为主体,第一个五年计划又提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卫生工作重点随之发生了转移。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在制定本年度文教卫生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卫生工作为工业建设服务,“应着重加强和建立城市、工矿和交通线的医疗卫生机构”。 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认为今后卫生工作必须更好地为实现总路线服务,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 自此,围绕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医疗卫生工作“重工轻农”的倾向逐步形成。尽管此后有过一些调整,提出了“城乡兼顾”的目标。但是,工业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当时国家经济的严重困难,都决定了医疗卫生建设只能以城市、厂矿为主,农村医疗卫生的供给还只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通宝推:ccceee,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看错了,似乎不完全是队里安排,应该是你家尊重亲戚,从这里 -- 补充帖

          也可以看到,右的知青还被分配到亲戚所在的地方。

          但是感觉这个分配似乎是走了后门的。当然,看起来也比较合理。

          你家招待他应该是顾及对方的父母家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当时也没理解太多。

          似乎这个亲戚以后地位还不错,只是你家老太太不太满意,看来也不太亲密的亲戚。

          据我所知,确实也有知青被分配到亲戚村庄。

          队里还照顾他不会干农活而让他放放电影,搞搞宣传。

        • 见前补充 5033830
      • 家园 还是得算到毛公的战略失败

        既然要搞工业化,那就得考虑源源不绝的能源(石油)和原材料(铁)的来源,这样才能使工业化形成正反馈,进而解决劳动力问题。当时完成工业化战略基本只有三种思路:苏、美、自产。既然大炼钢铁、全国勘测没能搞定自产预期,那么剩下的路只有两条:投苏或投美。结果毛公搞了个弃苏绝美,一定要自力更生,想法没问题,但这样就得乖乖退回农业社会。结果毛公又不干,还要玩工农剪刀差,死命堆半吊子工业化,于是彻底把中国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一边是手搓工业化无法扩大就业人口,工业品覆盖人口也极窄,既无法完成内循环(内部工业品无市场,因原料能源部不足只能不定时供给,无法形成真正的生活替代,大家主要还是基于农业手工品生活),也无法出口创汇(一方面进口抵消,一方面供给品给你是你福气爱要不要,国际市场可不惯着你)。连工农剪刀差全力供应的军工单位都无法形成正循环(军工产品在国际市场被美苏吊打)。

        于是最终矛盾爆发,只能把人往农村赶,这种临到事头强行安置的不是办法的办法,真的没啥好找补的,这就是战略决策者的锅。

        • 家园 是的,毛泽东的战略估计和判断是失败的!所以,导致中国的

          1960年代、70年代方向性的错误,给中国造成的危害巨大,才有党中央后来不得已的改弦更张的改革开放。

          首先,毛泽东对世界战争形势的估计错误。“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是他50年代以来一贯的判断,结果这一判断并没有发生。一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核战争也没有发生。但当时,可以说,中国的一切,都错误的围绕着这个错误的判断进行,比如,由于判断有大型的战争而没有控制人口导致人口失控;劳民伤财的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激烈的内部斗争(文革),把不同意毛泽东意见的干部清洗,等等。这一切的后果就是极大的扭曲了国家本来应该的正常走向,导致中国成为一个非常怪异的国家,与世界格格不入而不自知,反而洋洋得意。其实,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悲剧国家。

          其次,毛泽东在文革中实行的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严重的失去了党内同志对他的信任和尊敬。文革中,毛泽东极其信任有严重历史问题的张春桥、姚文元、陈永贵一伙(江青本身就有历史问题),但对很多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干部却横加指责并逮捕入狱(比如彭德怀、习仲勋、谭政、罗瑞卿等),这种处事不公的双重标准使得党内高层日益离心离德。

          对比一下才知道。

          两个被打倒的政治局常委陶铸、陈伯达,都因为历史上曾经被国民党逮捕,后来是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后来打倒他们时,都加上了“叛徒”的罪名。你共产党以前都吃屎去了?让这两个“叛徒”混进了最高层?(前面还有刘少奇呢)

          但是,张春桥的老婆李文静抗战期间就被日军逮捕叛变了,张春桥明明知道这个情况1946年还和她结婚,这是什么性质?

          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是30年代的我党叛徒,上海滩人人知道。

          陈永贵抗战期间加入过日本特务组织“兴亚会”,很多人知情。

          这些情况,都有人多次向上反映,毛泽东本人也知情,但就是包庇纵容,而且还让这几人青云直上。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位的老干部们再也不愿意合作(包括林彪这个悲剧人物)。于是,悲剧接连发生:先是林彪事件爆发,这是我党甚至是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唯一。接着1974年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差点把周总理都打倒,邓颖超都准备后事了(见201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周尔鎏著)。接着,1976年10月逮捕四人帮。说到底,这都是党内内讧啊。这种长年累月的政治斗争,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厌倦了,才有后面的粉碎四人帮,和顺理成章的改革开放。

          毛泽东时代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故意的闭关锁国,让普通老百姓甚至是高级干部接触不到外部世界特别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真实情况。这就是典型的愚民政策啊。和今天的朝鲜差不多。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统治成本很低,统治难度很小。缺点和坏处当然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全国人民都对世界毫不知情,对世界形势一抹黑,个个都像养在猪圈里的猪,愚蠢而自大,就像现在的朝鲜人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