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70 🌺2488 🌵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果然小孩子就喜欢充大背

            就这一段

            那十年,……尤其保留了工人退休子女接班的制度,让不少农村青年来到各地的工厂、铁路、公路、矿山成为吃公粮的人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接班”是文革以后搞起来的,那十年没有接班顶替的做法。而且,工人退休,正常来说,子女在城市,所以接班无法让“不少”农村青年进入工厂。

            装,接着装

            • 家园 啥都不知!

              你认得中国字,咋不会查查中国劳动制度史呢?接班制度居然是文革后的产物,正是文革后国家逐渐抛弃了该对普通劳动者的福利。改革设计者可比你贼,你被外国人卖了还帮助数钱,鄙视

              • 家园 接班确实主要是文革后产物,文革时期相对公平,确实也有接班的

                但是培养更多,那么多农民进城的工人绝大部分不是接班的。

                而后来的接班是邓小平解决不了工人数量问题而进行的赎买政策,一开始发福利发冒了。

                他要为自己的子女进入官僚系统提供一定的过度空间和时间,也就是不能违背工农兵为基础的政策。

                所以在1978年他扩大了代表人数,增加了自己子女上位的配额。然后在之后的代表大会种一举压低了工农兵比例。

                改开几十年农民工代表不到十个就是典型例子,真正的基层代表也大大的减少了。

                接班政策也自然消亡了。这就是典型的邓手段。

          • 家园 其实一看,道理是很简单的,解放初期,城市人口5500万

            能解决多少就业人口呢?肯定是不够的,当然了,工作机会也很重要。

            实际上,大多数解放前进城的农民,哪怕市郊,其实也是不适应解放初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因为素质是不够的。

            很多人进了城就是去了服务业,手工业都很少。

            那么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在全国挑选,而不是只有城市人口的子弟。

            当然,解放了,新中国了,道理不一样了,也要体现革命的意义了,于是就在全国人民的子弟中挑选合适的工业化人才。

            在这里,如何部分倾斜农村而不是城市呢?不说全部倾斜,因为农村受到教育的人确实少。

            那么对于保皇派为主的造反派知青,就是要部分去掉娇娇二气,既解决素质问题,可以教育好的城市子弟,也解决吃苦耐劳问题,不要手低眼高等等等。

            同时还要解决农村的教育以及配套的医疗和文化等诸多问题。

            在这里,城市的受到过教育的子弟当然占有绝对优势,也就是知识分子时常强调的那些优点和自己感觉牛逼的地方。

            所谓我学习好,应该如何如何,教出的子弟也是需要这样,知识分子文人的傲气,等等等。

            但是这点东西肯定是不够用的,因为文人思维不够实际,这是显然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数理化实际实用人才来建设中国工业化。

            当然,也包括了下放来清洗官僚思想的落后腐朽遗留问题。

            这里有个前17年教育虽然有政治思想教育,但是基本上还是古代那套教育模式的初级现代化,也即是传统学而优则士的心理,这当然是错误的。

            所以知青应该是三部分,回乡知青;进了城市又再次回乡的知青;真正的下乡知青、包括5500万城市人的子弟。

            不管怎么说,对于这部分人应该还是正面的看法的,哪怕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小市民思想,一些城市化行为都是对于乡村的有益的影响,更不用要说一些文化行为了。

            要知道,有一些村子,连喝热水都是做不到的,不是能力不行,只是习惯不行。还有其他健康卫生习惯。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知青出身的人进行赤脚医生工作,普及防疫,他自己既知道重要性,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饿所谓按照前17年工业化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9成以上农村人口的中国,只有15%的医疗资源,怎么解决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工业化,靠吹牛逼和梦想么?

            这是很有意思的思维,能说愚蠢吗?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5033245

            55000万人口,城市化、教育、医疗需要多少人口,从哪里出?怎么出?靠农村孩子不进城吗?设备、基建又从哪里出?

          • 家园 经济发展也有周期性,不可能总在扩张发展

            三十年里不可能每年都能搞工业大跃进,一旦发展平缓下来,已经从农村进城工作的人的孩子大批出生和长大,而这些员工还远没到退休年龄,那么作为过剩人口的年轻人有一些人自然就暂时没工作找,那么与其让这些精力旺盛的小青年在城里打架斗殴,无事生非,号召回农村老家支援生产不失为一种选择,等后来城里经济发展了,再次象父辈一样被招工进城,也是符合经济规律。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不但不是阶级固化,而是恰恰相反。

            • 家园 三线建了多少厂子,实在太多,

              招了多少当地人,也是不小的数。这可是十几年啊!显然156个项目招收的各类人员也不会是小数目,反映了你哪个规律?我实在不理解您那个规律在心目得多处于支配地位。那些人在荒凉的地方搞生产不在少数,否则为什么会跑掉呢?你能说是搞建设的城市化?

              困难时期赶回农村的据说有2000万人,这是啥规律?可我观察到的那些有工作的劳动者养了自己没工作的老婆和三四个孩子,依然留下了。显然是那些没工作的或是没技能的,如我祖父祖母都是那时回老家的,因为那时他们在城市生活得靠孩子养,而农村比北京生活容易,他们靠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活自己心安理得,所以那时是城市养不起不干活的人,现在北京市也是不要那些退休后的老人,尽管他们有钱能养活自己。

              再举个例子,大跃进时我四叔在北京清河镇做工,才20几岁,因舍不得老婆,困难时期回去了;但凭有北京生活工作经历,得知石嘴山能挣大钱,困难时期一过,又跑去了,后因受不了西北那疙瘩的罪终在文革时跑回老家,老死乡下。

              想想吧,城里的知青下乡,农村的年轻农民满世界跑,就是一个道理管着:自由与管制。接受管制就不自由,知青总要靠政府,才受管制;可反了的,追求自由,有跑苏联当特工的。我知道一个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她妈乘火车来北京找脱离农村的机会,与通车的解放军军人聊得火热,年轻无知竟跟那个复员兵走了,去的地方是山西的农村,后悔不及哟,真是自由惹得祸,终被那个得手的丈夫“管制”了。

              折腾来折腾去,都是自然现象。

              • 家园 原来不折腾就不自然,就不舒服

                喜欢折腾就自己折腾去。百姓何辜,要陪着你们爱折腾的受罪?

                • 家园 改革后折腾的还少?

                  你自己就在折腾中,不自觉而已。

                  全民诈骗,全民折腾,苦啊!

                  百姓何辜,辛辛苦苦一辈子,钱都跑去一小撮,一小撮又都润了出去。

                  主人不做,何苦当奴做马?看今天叙利亚的样子,就恶心1976年10月的欢庆游行;当1989年4月人民日报争说真话权,却在6月意外喜提枪声。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改革开放,接轨入世,都解释不了吧?复辟北京民国,也不会出现滴。

                  啥叫百姓不折腾,就是胡四时代,任人折腾而已。

              • 家园 实际上是大跃进前期,大家盲目发展,不顾实情,进城过多了,这是

                一种急切心理,但是也是比较符合中国农民心理的,革命成功了,让自己的农村亲戚进城享受美好的建设生活。

                这种情绪在工农干部占大多数的中共官僚种也是很难抑制的。

                虽然毛主席有意提及了配套均衡问题,但是很难挡得住大家的热情,尤其是苏林援助后建立的热情。

                就是所谓传统城市知识分子也不好阻止胜利者的宣泄成功的情绪。

                其实传统知识分子还是像索尔仁尼琴那样维持帝国传统农业社会呢。

                不喜欢农民进城分享权力。

                所以这才有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精简操作。

      • 家园 上山下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固化无法持续

        解放前为什么没有上山下乡?

        为什么改开后也没有上山下乡?

        因为解放前你失业后,自己自觉回老家。

        改开后的农民工也一样,失业了,自觉回老家。

        -------

        前30年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年代。

        城里人的孩子就是城里人;农民的孩子是农民。

        城里人的孩子,一出生就有户口本,就有粮票。

        后来,当阶级固化持续不下去的时候了,就有一部分城里人,不得不回到农村。

        ---------

        河里反对上山下乡的,包括部分支持上山下乡的,思考问题,从来不把自己,代入到最底层的农民头上。

        现在越来越觉得,@nobodyknowsl , 他的“脱产教士”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越脱产,抱怨越多,越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

        编制内的女公务员,女教师,是“脱产教士”的重灾区。现在男公务员,男教师也开始了。

        我敢打赌,楼主 @自以为是 ,大概率是吃皇粮的编制内人士。

        阶级立场一目了然,打内心里觉得,馅饼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家园 拿块镜子自己照照

          解放前有城乡差别,但没有制度化,身份化。就如你说的,城乡间自由流动。建国后刚开始也是如此。但建国后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户籍制度。

          赵军洁: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改革估价和趋势判断

          1956年秋季开始,安徽、河南、河北、江苏等省大量农民、复员军人和乡社干部流入各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严重超出了城市承载能力,且当时国内物资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流入城市的人口却还在不断增加。为了防止农村人口继续大量外流控制大城市人口容量,同时保障城市基本生活品和最低社会福利的供给,中央连续发布了《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补充指示》和《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并采取了严格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使之与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挂钩,以缓解城市物资供求严重失衡的困境。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其中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用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条例标志着国家限制农民进城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一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守法公民分类,区别对待,本身就是封建残余,开历史倒车,跟明朝的士农工商分类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怨恨,恨那个的条例去,恨制定那个条例的政府去,别跟百姓撒气,别拿百姓子女撒气。

          一说话就拿

          最底层的农民

          搞道德绑架,第一,把城市百姓子女弄难受了,最底层的农民就能过上好日子?还不是该过什么日子过什么日子;第二,无偿支援阿尔巴尼亚,无偿出去建铁路的时候,农村出身的革命家们可没想着什么最底层的农民,有本事你去指责他们去。

          只会盯着辛苦劳动,勉强度日的百姓唱高调,不敢去解决根本问题,“脱产教士”,别找了,拿块镜子自己照照吧。

          • 家园 当时有当时的环境,物资有限,又要全保证:

            采取严格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使之与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挂钩,以缓解城市物资供求严重失衡的困境。

            • 家园 你要问问他,啥叫折腾,啥叫不折腾,不折腾叫啥样?/资料

              不是说不是毛主席的措施等等等就叫不折腾,是不是应该是啥啥啥步骤才叫不折腾?

              而且得给出增长率来印证他的观点,不折腾也会如何如何。

              医疗卫生支出数目大,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是一个长期的问题。1955年前后合作化事业的开始,各地都有自办医疗事业的努力,但是缺乏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未能得到推广。1958年出现过一次大范围的农业福利事业大跃进,但是,这一轮膨胀过程未能实质性提高服务能力。1962年下马了,恢复个人执业、收费治病的老路子。

              1965年毛主席的626指示,强烈批判卫生部的封闭性和因循守旧,忽视农村,此后结合农村四清,开始试验由政府出资派人下农村,一边做疾病调查为农民治病,一边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训农村赤脚医生,

              学会了治疗二三十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此完成了对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所需人才的初步的有效培训,一个高小毕业生跟着学习几个月就可以开始行医了。

              就农村合作医疗来说,从1955年开始就已经破题了,但是始终无法壮大和推广。

              在毛主席626讲话之后,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确实出现了大的变化。农村的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事业开始高速成长,到了1978年,中国用3%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事业,保障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健康。“农村病床占全国的比例,从1965年的40%上升到1975年的60%。全国卫生经费的65%以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从1968年的20%,上升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生产大队(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这个网络,除了51万正规医生外,拥有146万不脱产的生产大队赤脚医生、236万生产队级初级卫生员、还有63万多初级农村接生员。”

              1968年11月,一份反应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毛爷爷面前,他阅后亲笔批示“是医疗战线上的一场大革命”,“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困难”,“值得在全国推广”。

              “1967年,乐园公社试行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大队卫生室的建设和发展,至1969年,全县大队卫生室发展到229个。”1968年得到《人民日报》公开肯定之后,在长阳县“至1969年全县所有大队和90%以上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1982年后,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5年底止,全县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已经减少到15个,仅占全县总村数的3.4%。”“1985年,全县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7382人,费用开支552456元。”【《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P632、641-642】

              1978年医疗卫生事业费110亿元,全国近90%的人口得到初步框架性的基本医疗保障。

              1983年207亿元接近翻一番,全国农村分田到户合作医疗解体,80%以上人口丧失了保障。

              以1978年为基数,1992年医疗产业GDP数字1096亿元,提高近10倍。1995年高达2155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0倍,1997年3196亿元30倍,2000年4586亿元40倍,2002年50倍,2003年60倍,2004年70倍,2005年80倍,2006年90倍,2007年11573亿元100倍。2011年24345亿元220倍,2016年420倍,2017年470倍。

              建国后,霍乱很快就绝迹了;

              1955年,鼠疫基本得到控制;

              1959年,性病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被消灭;

              60年代初,天花在我国灭绝,比在世界范围内灭绝整整早了十多年;

              结核病的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10万下降到40/10万;

              同时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都明显下降。

              其中,新中国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尤其值得一提。解放前在长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流行蔓延,患病人数达1100万人以上。1955年11月,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并在疫区逐级建立了省、市、县、村各级防治机构,制定了四年奋战,两年扫尾,七年消灭血吸虫的规划。结果,只用了不到三年捷报就已经传来。

              1964年8月10日,毛泽东阅卫生部党组七月二十九日关于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的报告。报告说,今年六月二十四日,主席在回见越南外宾时,对我国的高干保健工作提出了批评。报告检讨说:我们的高干保健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助长生活特殊化的现象,而且一些医生、护士长时间脱离病房工作、门诊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关于改进办法,报告提出:一、取消专职保健医生、保健护士的制度;二、对于没有严重疾病的人,提倡积极锻炼身体,同时加强北京医院对医疗保健工作的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三、取消存在于高干保健工作中的一些特殊化的做法。毛泽东对报告作了两处批注。在报告中的“今后ZY领导同志有病需要医生出诊时,通知保健局或北京医院”处,毛泽东批注:“保健局应当取消。”在报告中的“加强北京医院对医疗保健工作的管理”处,毛泽东批注:“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第383页)

              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为例,1965年农村只占40%,短短十年后,到1975年,这个比重已经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65%以上用于农村,为彻底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奠定了基础。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身边医务人员谈话。医务人员谈到买来两套医书是普及性质的但可能与中国情况特别是农村情况有不符合的地方。毛泽东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告诉卫生部: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

              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年。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是在实践中提高。

              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和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那种做法脱离群众,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在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

              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所谓尖端,高、难、深的疾病研究上,对一些多发病、常见病、普遍存在的病,如何预防,如何改进治疗,不管,没人注意,或放的力量很小。

              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重点在农村。

              ……

              今后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把好的都放在农村。……(《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第505-506页)】

              在毛泽东看来,医疗事业应该面向大众,而要面向大众,就不能不优先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占了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毛泽东,始终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的毛泽东。“六二六指示”虽然影响了“老爷们”的切身利益,也一定程度上得罪了百分之十五的城市人口,但为了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村人口,毛泽东坦坦荡荡,以至于他不惜说出“不在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这种“狠话”。

              “六二六指示”后,大批医务工作者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看病治疗。很多知名的专家也纷纷下乡,在为群众看病的同时,手把手地辅导农村卫生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培训出的“赤脚医生”成为了为农民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

              到1975年底,全国有赤脚医生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

            • 家园 限制就直接限制,别胡扯

              直接说:

              我的城市容纳不下你们这些人了,都给我滚得远远的,是死是活,别让我看着难受

              多直白。非要装蒜,不仅把人赶走了,还先PUA一把,否定所受过的教育,一定要接受再教育;然后美其名曰大有作为。

              如此胡扯,几十年之后,居然还能骗人。

              • 家园 我只是说当时城乡分开是因为

                要为城市居民供应商品粮,而当时的农业增长速度无法赶上城市人口增长,所以要限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