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农村一角 -- 审度

共:💬272 🌺524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里说的自由非常重要

                            老审,我怎么就觉得你的思路越来越乱了?虽然我没有证据,我怀疑你是土炮喝多了。

                            一般而言,分工会带来效率的提升,这个相信大家都有共识。

                            既然有分工,那么,安排谁来负责什么工作的决策,就变得很重要,因为人不是机器,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擅长的工作也不一样,只有安排合适的人进行某项工作的时候,效率才会高,这个大家也能同意吧?

                            这里有个问题:谁更理解某人是否适合做某项工作呢?你说是政府,还是某人自己?

                            如果你说是政府,你赢,我认输。

                            如果你的答案是某人自己,这个就是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了。

                            • 家园 这个自由也不是包产到户带来得啊,是外国资本

                              如果中国和西方以及苏东集团处于准战争状态,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间有大量的工业服务业岗位提供给自由的农民呢?其实就是除了升学参军参公以外工厂的扩张也是苏联资本注入的结果,一旦资本缺失,则不得不进行上山下乡。

                              而在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获得外国资本,必须进行国防工业的基础完善,即老人家说的打狗棒以及政治上协议的获得,并且不能被外部性的大规模渗透,我觉得后面的话我不用说了。

                              所以得出结论在前三十年的农村进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非常恰当的。而恰恰不能进行包产到户

                            • 家园 你又在转进

                              第一,集体化本身就是分工合作。

                              第二,分工合作包括分工和合作,你只说了工的效率,不谈合作的效率。至于分, @自由呼吸F0 河友说:360行总有人去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对自己最优的事来做。

                              第三,系统工程,从来都是有组织优于无组织。

                              懒厨兄,你自由吗?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吗?

                              • 家园 转啥进?

                                第一条就有问题:我承认集体化的公社内部有分工,但是,这种分工是不彻底的,像假日河友提到的割稻客,同一批人收费服务不同公社,在那个年代有可能吗?

                                第二条:怎么合作,不必什么事都靠政府,农民有了选择之后,自己会去找合适自己的人来合作,农民自己找的,往往比政府安排的更合适自己。

                                第三点也有问题,有组织当然胜过无组织,但重点是给了农民选择的自由,并不代表无组织,农民完全有可能可以自己去组织,而不是每件事情都依赖政府去组织。

                          • 家园 希望看到他们解释1950年中国农民进城有何好处?上海已经是远

                            远东第一大城市了,当年的全国人进入上海到底是什么情况,大家都可以看清楚。

                            那么某些先生所谓的进城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在哪里呢?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自由,民国式的筛选的自由吗?

                            新中国农民进城的效率还不够吗?到底什么程度是够呢,又是要达到什么水平多少数据呢?嘿嘿嘿。

                            装啥傻逼。

                          • 家园 那些年去韩国的人嘴可太严了

                            据说跨种族混血儿的第三代以后大概率歪瓜裂枣。

                            查了一早上,一点收获都没有。连奥巴马也是混血二代,还以为他是混N代了呢。

                            蒋方良原名芬娜·伊帕季耶娃·瓦哈列娃,1916年5月15日,出生于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之后,他们的三个儿子也接连去世。

                            孔德基的父亲是孔令杰,母亲为好莱坞电影女明星德布拉·佩吉特。孔德基三个孩子……

                            难怪蒋宋孔陈几家的后人大都杳无音信了,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 家园 我对你这帖子非常失望

                            我只说两点。一,我家不是精英家庭,有关我家的背景我已经介绍太多了,如果你还是这么认为的话,我只能说大家对精英家庭的标准差别太大,我在这方面不会继续。二,大家对承包制的看法不同很正常,欢迎你反驳我举的论据和论点。

                            • 家园 假日河友你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或者你自己对比一下自家跟周边人家的情况。别把豆包不当干粮。

                              至于包不包的,我一直都说,你们把“改开”吹上天都没问题,但不要抹杀了前27年的功劳。说难听点,前27年不是组织很好,你我能否存在,都是问题。 @懒厨 包括你,懒厨兄。

                              至于温州人,我在河里有说过起码两次:曾有温州老农到我们那指导,他们跪下来把用手把土搓细。温州人也不是都使奸弄滑。

                              • 家园 我就比一下我家和周围人家吧 -- 有补充

                                我家长期借住我舅舅家的房子,直到86年才建了自家的房子,在我们那里算比较晚的。

                                我姐姐84年上初中,我86年上初中。我们村离中学比较远,骑车30分钟以上,走路1小时以上。我们大多数人都骑车去,我家86年才买了一辆双狮牌的,我姐姐走了两年,86-87骑了一年,我走了一年,87-89年骑了两年。我那年小学一起毕业的大概50人,走了一年的大概5人左右,我是其中一个。

                                然后就是高中,一个班级60人,县城的10个同学走读,其他50人住校。但是三年下来,绝大部分同学都在外租房,只有四个男生三年都住校,而理论应该有42个左右男生住校。

                                大学的时候,和农村同学比,我家情况和沿海的同学(广东潮州,广东河源,福建莆田,辽宁大连,江苏苏州,上海)差不多,比内陆省份的好不少(湖南,湖北,安徽,江西,黑龙江,山东),和城市同学比,我家的情况比沿海的同学差,可能和内陆同学类似。综合起来,和大学同学比,我家的经济情况属于中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漏写了,我是高中三年一直住校的四个男生之一 -- 补充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