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一) -- 忘情

共:💬13 🌺26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一)

    最近二十年,张灵甫可能是最具网络知名度的国民党将领。围绕着其人其事,人们有不同观点实属正常。但如果评论脱离了客观事实,过多夹杂了主观色彩,那就难称客观公允了。

    姑且不论政治立场,作为身经百战的黄埔将领,张灵甫的军事指挥水准究竟是何水平?究竟谁该为孟良崮之败负主要责任?对于这两个问题,得遍观当年原始文电及知事人回忆,并作出客观分析,方能导出最接近事实的结论。

    战场表现,优秀的旅团长

    大革命期间,尚在北大读书的张灵甫听闻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广东创办了新型的黄埔军校,便不顾即将到手的中国最高学府文凭,毅然南下报考黄埔军校,投身大革命的熔炉中。因此,说他当年亦是个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热血青年,并不为过。

    由于革命形势需求甚急,黄埔军校前6期皆是速成班性质,学制长不过一年,短则仅有数月。根据保存至今的黄埔军校课表来看,虽然其教授的军事科目颇为齐全,但毕竟学制过短,且在校期间政治训练科目占比颇大,所以白崇禧称黄埔军校“不过是个军士教导队的水平”不无道理。

    不过,军事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一样,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要看各人悟性。所以,历经实战锻炼,大浪淘沙,素为白崇禧看不起的黄埔军校,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将领。当然,亦有不少早期大放异彩的黄埔师生因军事素养提升的速度赶不上职务升迁的速度而逐渐沦为平庸,甚至被时代逐渐淘汰,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张灵甫从黄埔四期毕业后,进入国民党军第1师服役,从见习排长干起,一路积功升至团长。后因他听信他人一面之辞而杀妻,激起社会各界公愤,哪怕是有“黄马褂”护体,蒋介石考虑社会观瞻,亦只能假模假样地将其撤职查办。待全面抗战爆发,遂以“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为由让其恢复军职,为避免社会舆论哗然,还特地令其改名。

    这段历史,哪怕是极力美化张灵甫的人亦没有办法否认,于是便以“怀疑其妻为共谍”这样荒唐的说辞,妄图将其塑造成一个“眼中不容沙子的党国忠贞之士”。但令人费解的是,如果张灵甫当真怀疑其妻是所谓的“共谍”,为何一不当面询问,二不将其妻交给特务机构“侦办”,顺藤摸瓜挖出个“共谍网”,“为党国建功”,却非要骗其妻去地里割韭菜,自己在背后打黑枪呢?这在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张灵甫出狱后,由胡宗南系统转入王耀武任师长的74军51师,从师部上校附员干起,先后任该师305团团长、153旅副旅长、旅长,58师代师长、师长,到抗战行将结束时官升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期间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和湘西会战。在此期间,他的指挥水准到底如何呢?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张灵甫用自己的战场表现,证明了自己是个优秀的团长。早在1935年1月的广昭战役中,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接连突破国民党军第1师第1旅多道防线,黄埔一期出身的旅长丁德隆信心动摇,打算弃城而逃。时任该旅第1团团长的张灵甫却认为,红军放弃自己的运动战优长,改为逐点攻坚,必不能持久,因此力谏丁德隆继续坚守。后来,战事发展果如张灵甫所料,他也藉此一战成名。在改名复出任305团团长期间,张灵甫指挥所部对日作战甚为英勇顽强,战果亦可圈可点。

    在升任旅长后,张灵甫亦有张古山争夺战这样过硬的战功。但当他升为师长后,其战场表现便却远不及当团长时那般耀眼了。作为国民党军中的后起之秀,74军在上高会战中一战名扬天下。此役,李天霞率51师浴血高安立下首功。余程万率57师力阻日军第34师团,亦是大功一件。而张灵甫指挥的58师,打还不如川军杂牌26师好。

    需要指出的是,在1945年2月被保送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前,张灵甫是74军副军长兼任58师师长,实际上只能指挥58师。待他于当年6月毕业后返回74军时,担任的是有职无权的副军长一职,不再兼任师长,因此他在湘西会战中并无多少贡献。也就是说,张灵甫在全面抗战期间实际只指挥过师级部队。74军从抗战军兴后才组建的一支新军,一路摔打成名震天下的抗日劲旅,主要是王耀武的功劳。

    到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战斗序列已发展到5个行营、12个战区、4个方面军、38个集团军、120个军、355个师又19个旅的庞大规模。张灵甫的确抗日有功,但论战功在74军里他得排在王耀武、李天霞、余程万之后,在国民党军师级指挥官中排进前十名尚且悬而又悬,就更别遑论跻身“十大抗日名将”之列了。王耀武之所以力荐张灵甫继施中诚之后出任74军军长,主要是因为他仍想牢牢抓住这支自己的基本部队,觉得张灵甫比资格更老、战功更高的李天霞更好控制而已。

    事实证明,在师长职位上表现并不突出的张灵甫,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军级指挥岗位。整编74师第一次进攻涟水时原本占尽优势,但因张灵甫不能很好地掌握战场态势,未将制高点妙通塔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而被王必成的华中6师抓住这一致命失误予以痛击,让骄横的整编74师折戟涟水城下。此战后,张灵甫取得的所谓“一系列胜利”,其实主要原因是时势使然或我军指挥失误,并非他指挥上有多高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攻入山东后,张灵甫不仅放任辅助整编74师作战的各支还乡团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对解放区百姓实施反攻倒算,而且放纵部下搞“三光政策”。张部的暴行,连中央社随军记者翁鲜豪都看不下去,当面要求张灵甫 “能够出于爱护党国党军声誉,更好更快怀柔地方的需要,约束部下”,结果换来的却是张灵甫肆无忌惮的嘲讽︰“他们分人家的田、抄人家的家,土匪一样,人家当然要出出气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你们这些记者真是书呆子啊!”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驿寄梅花,西电鲁丁,北纬42度,黄序,
    • 家园 姓张的有何战功,果粉都是些什么生物?

      单说抗战有功,抗战时期比他打日本好的国军将领有的是,为何总是提起张灵甫?

    • 家园 【原创】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六)

      杜撰出的“自杀”,哪里“忠贞”?

      有观点认为,张灵甫是不甘被俘而自杀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内部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辞,一是其本人令卫兵往自己脑后开枪,二是其本人用佩枪自杀。但若张灵甫真如绝命电所言,“愿为党国尽忠”,那又何须令卫兵击毙自己?更何况,华野对张灵甫的验尸报告表明,其致命伤是冲锋枪弹从左后脑打进,从右下颚穿出。张灵甫身材高大,这样的弹道只有他取跪姿才能形成。卫兵哪来的胆量让师座大人下跪挨枪?至于“张灵甫用佩枪对准自己右下鄂开枪自尽”这种猜测,鉴于其佩枪是一支左轮,这么短的贯穿距离是不足以令弹头在颅内翻滚造成左后脑炸烂效果的。

      事实上,当年华野内部调查表明,张灵甫是在被俘后,被恨其入骨的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枪杀的。1947年5月29日,陈毅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严厉批评此事:“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便欺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第二天,陈、粟致电中央军委:“74师师长张灵甫…确于16日下午2时解决战斗时,被我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所击毙。”

      优待俘虏是我军自井冈山时期就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政策。杀俘是严重的违纪事件,会严重影响当事人前程和我军声誉。若无确实证据,陈毅、粟裕断然不可能自污。

      不过,张灵甫虽然被我军指战员违纪枪杀,但陈毅在获知张灵甫死讯后,第一时间指示要对其好好安葬。5月18日,华野6纵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给张灵甫尸体换上新衣服,并将遗容整理得干干净净,由6纵副司令员皮定钧和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主持下葬在沂水一个叫野猪旺的小山村的山岗上。6纵不仅为张灵甫的坟墓立了墓碑,方便其亲属日后寻找,还允许被俘的整编74师官兵送他们的老长官最后一程。这与国民党军方面扒彭德怀、徐海东等人的祖坟,刨开抗日名将彭雪枫、罗炳辉的墓地,将其遗骸拖出来凌辱形成了鲜明对比。

      至于华野为何要厚葬张灵甫这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主持其下葬仪式的皮定钧将军说得很清楚︰“张灵甫虽然与人民为敌,但是在抗战中,他也是有功的,我们应该尊重他。”解放后,人民政府也本着功是功、过是过的原则,为张灵甫的遗属颁发了抗日纪念章,承认其为抗日有功人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灵甫不该杀,不能杀,我们杀错了。解放战争是一场国民党方面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率先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人民军队被迫应战的自卫战争。张灵甫甘当国民党反动派的马前卒,在率部进攻解放区时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可以说死有余辜。如果说有人到淞沪、南京、上高等地去追忆张灵甫抗日战功的话,尚且情有可原。但到其犯下累累罪行的山东解放区腹地,妄图将其毙命之地改为所谓的“纪念馆”,其潜台词就是否认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继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的合法性。如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需要引起善良的人们高度警惕。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冷战末期苏联国本动摇,就是从“新思维”放任抹黑苏联历史,导致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空前混乱开始的。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苏共前车殷鉴不远,吾辈当竭力避免重蹈覆辙。

      通宝推:秦波仁者,敲门,springisok,ccceee,泽徒,广阔天地,empire2007,翼德,偶卖糕的,桥上,驿寄梅花,nettman,匿名:1
      • 家园 中共有古君子之风

        对敌人也仁至义尽。

        【6纵不仅为张灵甫的坟墓立了墓碑,方便其亲属日后寻找,还允许被俘的整编74师官兵送他们的老长官最后一程。这与国民党军方面扒彭德怀、徐海东等人的祖坟,刨开抗日名将彭雪枫、罗炳辉的墓地,将其遗骸拖出来凌辱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共是华夏文化传统更实至名归的继承者。

        通宝推:冬晓,
    • 家园 【原创】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四)

      “当代马谡”,不算冤枉他

      5月14日拂晓,整编74师又按原计划向坦埠攻击前进。当天上午10时许,张灵甫终于发现华野部队正在朝其两翼运动,这才下令全军后撤。

      按理说,此时张灵甫已经意识到自己有被合围的可能,那么在撤退时就应着眼于最糟糕的情况,在侧翼部署强有力的掩护部队,全军交替掩护、滚动前进,无论何时停止运动,都能立即就地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圈,掌握一定的防御纵深。但是,张灵甫却以整编51旅、58旅、57旅的顺序,沿急造军路呈一字长蛇阵后撤。此前国民党军无数失败的战例都表明,这样的阵形在遭我军侧翼突击时,很容易被腰斩,首尾难以呼应,最终被各个击破。张灵甫竟然不汲取教训,似有遇到突发情况便乱了方寸之嫌。

      14日中午,整编74师前锋已距垛庄不到7公里。正向垛庄穿插的华野1纵独立师1团团长王诚汉见难以先敌占领垛庄,便当机立断放弃穿插计划,会同该师3团就地展开,阻击整编74师后撤。

      后路被堵,着实出乎张灵甫意料,于是,他一面令1个团占领孟良崮,主力在山下待命,一面召集下属们开会研究对策。

      此时张灵甫的正常反应,应该是立即用电台联系留守垛庄的辎重团团长黄政,就能知道此时的垛庄并无“敌情”,继而判断出“当面阻击之敌”兵力并不雄厚。鉴于整编74师已经战斗了3天,出垛庄时携行的粮食弹药已经所剩不多,因此上策应该是集中兵力突破华野独立师阻击阵地,前往不到7公里之遥的垛庄补充粮弹,然后继续退到临蒙公路上,与其他各部国民党军取齐。果真如此,华野就将拿整编74师无可奈何。中策是鉴于没能搞清楚华野此次战役决心究竟有多大,因此从保险角度出发,张灵甫也可率部突向天马山方向,迅速向几公里外的整编25师靠拢。但张灵甫却在部下们的七嘴八舌声中,竟听从了副参谋长李运良的意见:“我师虽已被共军包围,但建制完整,丝毫无损,足可与共军抗衡。我认为登上孟良崮及附近山头,居高临下,吸引共军来攻,再配合强大外围兵团,内外开花,必将共军聚歼于孟良崮。”

      有观点认为,张灵甫刚开始登上孟良崮时,只是为了稳住阵角,观望待变,本无实施“中心开花”之意,是汤恩伯于14日21时发来的电报命令他这么做的,而且到当晚24时许,他从逃回的辎重团团长黄政口中获知垛庄于14日晚间失守的消息,才真正下决心“中心开花”。但是,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张灵甫下令全军上孟良崮时,同时下令毁去搬不上山的重装备。这明显是“破釜沉舟”之举,哪里有半点“观望待变”的样子?而且他采纳李运良上山建议前,并未向汤恩伯报告。全军上山后,张灵甫立即越级给蒋介石发电报,要求“校长督导各部迅速围拢过来聚歼华野主力”。汤恩伯于14日21时发来的电报,实际上只是追认张灵甫“独断专行”造成的既成事实罢了。

      令人哑然的是,孟良崮山脚有村庄、有水源,张灵甫却统统弃之不顾,而且连山口都不守,带着2万余官兵爬上了光秃秃的山头据险而守。这在国民党方面的战役总结里也被归结为一大败笔,因此称张灵甫为“当代马谡”,并不算冤枉他。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秦波仁者,翼德,
      • 家园 只用三天时间

        共军在孟良崮给国军上了一堂课。自此后估计没有再敢轻视共军战力的国军将领了。

        平心而论,占领孟良崮周围,利用地形构筑防守阵地,中心开花,不失为战略高手。

        可能74师的兵力不足以在孟良崮村周边构成防守战线。所以选择上山防守。

        张和国军高层未料到的是国军的增援硬是被阻拦了。

    • 家园 【原创】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三)

      既不知已亦不知彼,怎能打胜仗?

      实际上,自从进入解放区后,失道寡助的国民党军就成了聋子、瞎子,对华野动向的掌握可谓一塌糊涂。虽说5月10日之前,华野为扯散进攻之敌密集队形的所有努力均未奏效,全军回旋余地日渐被压缩,但华野在中央军委指导下,仍在坚持忍耐待机。5月10日深夜,华野侦知张淦纵队的两个桂系整编师(军)已进至沂水以南,考虑到该敌位于敌阵侧翼且位置孤立,粟裕遂决心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于沂水。

      5月11日晚上,在沂水作战命令已经下达后,华野突然获得了汤恩伯第1兵团5月10日所下达的作战命令的全文。很多人认为这是郭汝瑰的功劳。但实际上,内线作战的华野有诸多情报来源。汤恩伯5月10日下达的这份最新作战命令,迟至12日才出现在南京的官邸会报上为郭汝瑰所知。郭汝瑰这条情报线由党中央直接掌握。他将情报交给单线联络的任廉儒,用电台向正在陕北山沟里转战的党中央汇报,再由党中央转给华野,需要的时间可短不了。实际上,华野第一时间获得的敌此次进攻完整情报,来自于11日傍晚,华野9纵25师侦察员俘获了整编第74师51旅旅部通信兵,缴获了该师进攻计划和全师兵力部署情况文件。

      截至11日晚间,整编74师的态势并不突出,但粟裕考虑到若按此前计划打位于敌进攻队形侧翼的桂系第7军和整编48师,即便取胜也难以震憾国民党中央军,顿挫其攻势,而如果能歼灭整编74师,在军事、政治和民心士气方面的意义是无以伦比的。粟裕经过几个小时斟酌,于12日凌晨提出改打整编74师,集全军之力将张灵甫部从敌密集进攻队形中剔出来予以歼灭的新计划,获得了陈毅的大力支持。相关作战命令于12日上午下达,已在运动中的华野各纵队立即改变行动方向。

      12日,对已方通信兵失踪并不以为意的整编74师在向坦埠进攻途中,曾俘获了少数解放军战士,获悉“坦埠一带方圆30公里内,华野集结了近20万人”,但并未引起张灵甫警觉。一则他以已度人,认为基层士兵不可能知道这么多情况。二则他认为华野向来都是打“侧翼分散孤立之敌”,断然不敢“中央突破”。由此可见,身为主攻部队的主将,张灵甫对其对手的作战风格与特点缺乏深入研究。在未必真正“知已”的情况下,又毫不“知彼”,这种情况下要想打胜仗可就难了。

      13日,担任正面阻击任务,为我各路穿插部队赢得时间的华野9纵与整编74师逐山头争夺,有失必反。张灵甫将当面华野一反常态的顽强阻击,判断为“掩护华野总部撤退及搬运物资”。由于整编74师左翼的整编25师、右翼的整编83师行动远不及整编74师积极,因而该师态势较前一日突出。远在南京的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晓陈毅、粟裕的战役企图。互相均不知对方真实身份的他俩,为长期潜伏计,遂共同向蒋介石建议“改令第1兵团集中兵力攻占莒城、沂水,改变整编74师单独冒进的态势”。但这个建议遭到顾祝同的坚决反对。他认为须先攻占坦埠,再进攻沂水。蒋介石也持与顾祝同相同的观点。

      不过,顾祝同虽然坚持首攻坦埠,但也觉得整编74师当前态势存在一定危险性,于是他给张灵甫发报: “我国军战略是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这是蒋委员长的既定方针。现在我以陆军总司令之名义,命令你师停止前进,回师向汤司令恩伯部靠拢,不得有误,否则按军法惩处。”

      据在此战中被俘的张灵甫部属们回忆,张灵甫接到顾祝同的电报后,面露怒色,恶狠狠地骂道:“妈的!胆小鬼,你不敢和陈毅、粟裕较量,我张某人也不敢吗?扯淡!今天老子就不听你的,等老子打赢了,再给你算账。我就纳闷儿,委座怎么会用这样胆小怕事的蠢货。若这样长此以往,我国军的江山不让共产党吃掉,也让这些家伙们给糟蹋掉了。”

      13日下午,与左右两翼友军无甚实质性联系,对本部即将遭遇灭顶之灾毫无预感的张灵甫,只是从当面华野反击力度空前增加中判断,自己的左右邻行动并不积极,以致于压力都落到了自己身上,遂一边给汤恩伯发电报骂骂咧咧,要求他督促黄百韬、李天霞积极配合自己行动,一边为防止本部遭到夜袭,而将部队向后稍事收缩。在整编74师开始后撤约2个多小时后,华野1纵才开始向该敌左后侧穿插。因此,那种认为张灵甫“敏锐地察觉到了华野合围企图后立即下令后撤”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山上行进的整编74师,将在山脚向纵深穿插的华野1纵想当然地误认为是整编25师,连联络号也不吹的原因所在。因为直至13日晚间,自负的张灵甫仍未能察觉华野作战意图。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秦波仁者,翼德,
    • 家园 【原创】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二)

      争功夺权,摆脱李天霞指挥

      张灵甫败亡后,国共双方的战役总结均明确指出,张灵甫在此役中犯下了许多不可饶恕的指挥错误。但前些年有人用裁减出的所谓“证据”,在诸多史料中费尽心力地挑出一些对张灵甫有利的“说辞”,妄图用“生花妙笔”推翻历史定论。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简单复盘孟良崮战役中与张灵甫指挥相关部分,以正视听。

      1947年2月莱芜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总结教训,以汤恩伯第1兵团、王敬久第2兵团、欧震第3兵团所辖的24个整编师(军),共60个旅,约45万人马,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进攻我鲁中根据地,妄图逼迫华野决战。其中,整编74师是第1兵团的绝对主力,但汤恩伯却令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为第1纵队司令,一并指挥整编74师和整编25师。张灵甫本就因当年争夺74军军长之事与李天霞心生嫌隙,如今更是不愿屈居李天霞之下。因此当国民党军达成“第一期鲁中作战”目标,打通临沂、费县、平邑、泗水、曲阜之间的公路联系,并判断出华野总部在坦埠时,张灵甫主动向汤恩伯进言,说“新四军不打硬仗,不打阵地战”,只要“长驱直入”,就可以深入“共军巢穴之中”。为了争功,张灵甫认为华野在坦埠附近最多仅有2至3个纵队,完全不是整编74师的对手。只要友邻部队及时跟进,保障好侧翼,自己率部能在3天之内能攻下坦埠。

      汤恩伯赞同张灵甫的意见,遂在国民党军进攻山东的总指挥顾祝同面前极力推荐由张灵甫的整编74师担任主攻。获得批准后,汤恩伯于5月10日下达全线出击作战命令,明确“整编74师和整编25师为攻击部队,归第4纵队黄百韬司令官指挥,除以一部控制孟良崮、北桃墟外,主力明日攻击三角山、水塘崮、杨家寨、黄鹿寨、黄斗顶山、凤凰山各高地,12日攻略坦埠并确保之。”张灵甫终于称心如意地脱离了李天霞的指挥。

      临阵勾心斗角,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上,这是国民党军的通病,张灵甫亦没能免俗。然而,既然将主攻任务争到了手,张灵甫又是如何准备的呢?

      鉴于从整编74师集结地垛庄一线到坦埠并无象样的公路,张灵甫一面将师属105毫米榴弹炮营及配属作战的坦克部队打发回临沂,一面令部下大张旗鼓地修急造军路。前来联络的黄百韬见状大吃一惊,认为这是公然暴露已方进攻意图,但骄横的张灵甫却不以为意:“我的部队车辆骡马多,向北去尽是山路,不修不行,解放军知道了也没有关系,我们就是找他打的,怕什么?”

      身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配属有汽车营。孟良崮战役前,整编第74师实力登记表显示,该部共有各种子弹300万发。但由于配属该部的汽车营全部用于装运各级军官的行李和从解放区抢来的财物,因而只能靠3个整编旅属骡马辎重营的400余匹美国骡子驮运弹药。因为弹药携行量不足,加上山区道路不适合重装备机动,因此张灵甫将师属105毫米榴弹炮营留在了临沂,各旅、各团的山炮、战防炮也在垛庄留下了一部分。

      5月11日一早,整编74师将三分之二的弹药辎重留在垛庄,只留下1个仅有千余人,无甚战斗力的辎重团防守,其余3个整编旅共计6个步兵团兵力悉数参加进攻坦埠。由于组织不力,11日上午仅有151、152团渡过汶河,其他4个团实际于12日才真正踏上进攻之路。出发时,整编74师上上下下对此次行动都均为乐观,事后据该师被俘士兵交代“我们师长张灵甫说了,谁跑在最前面,谁活捉了陈毅、粟裕,士兵升排长,排长升营长,连长升团长。”

      从上述史实看,战前张灵甫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华野的实力,而且从思想到行动,均未作好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说他骄傲轻敌并不为过。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翼德,
      • 家园 不知彼不知己

        将弹药武器辎重置于可能四面受敌的环境中。张灵甫太狂妄自大。宜其死也。

      • 家园 47年五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一线兵力

        史载用于山东方向的已达二十四个师、六十个旅、四十五万五千余人。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七,占其重点进攻兵力之百分之六十六。“五大主力”中之“三大主力”,即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和第五军均调集于山东战场。并以“三大主力”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汤恩伯第一兵团,辖整编第七十四、第八十三、第六十五、第二十五、第二十八、第五十七师;王敬久第二兵团,辖第五军、整编第八十五、第七十五、第七十二师;欧震第三兵团,辖整编第十一、第九、第二十、第六十四、第八十四师以及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第七军、第四十八师后又划归一兵团指挥),共十七个师(军)四十三个旅,约二十五万五千人,执行机动突击任务。另以七个整编师、十七个旅约二十万人,配置在各以徐州、济南为中心及鲁西南等地区担任守备和策应。

        这个一线17个整编师43个旅25.5万人的数字偶一直深表怀疑,五月份的数字没找到,十二月的数字是有的,期间损失了72师2.4万,74师2.5万,57师姑且算1.5万吧,其他的整编师建制基本完整无重大损失。

        截止47年12月各整编师的人数:

        第一兵团

        25师23124

        28师20435

        57师11719(估算5月份时15000)

        65师30958

        74师20824(估算5月份时25000)

        83师31800

        合计146317

        第二兵团

        5军32751

        72师19841(估算5月份时24000)

        75师32635

        85师21578

        合计110964

        第三兵团

        7军23259

        9师18527

        11师34502

        20师17730

        48师23423

        64师19033

        84师18082

        合计154556

        上面总计是411837。

        二线的七个军

        二绥区

        8军24112

        12军24127

        54军29356

        73军年底没有人数,看装备恢复到两旅建制,且火炮已不亚于五军,2万5以上无疑,不过当时刚被歼灭三个月,姑且算10000。

        96军31781

        三绥区

        59师19576

        77师18053

        总计127649

        通宝推:驿寄梅花,桥上,
        • 家园 【原创】张灵甫的指挥水准究竟如何?(五)

          奇怪的“遗书”,谁在“造神”?

          凭心而论,华野进攻孟良崮过程十分艰难,付出了很大代价。但这并不是因为张灵甫指挥有多高明,而是因为整编74师有居高临下之势且兵力密集、火力集中,我进攻部队只能在无遮无挡且数量有限的几条进攻路线上实施仰攻,故而15日的战斗进行得极为不顺。但是,当华野特纵炮兵部队赶到后,形势立即发生改观。炮弹崩起的碎石大大增强了杀伤力,让待在光秃秃山顶上无法构筑掩体且两天滴水未进的整编74师官兵伤亡骤增,士气剧降。

          战至16日中午,眼见内无粮草、弹药、饮用水,外不见援兵,整编74师中高级军官自知败局已定,遂聚在一起长呈短叹,纷纷抱怨 “当初不该上孟良崮”。此时的张灵甫毫无担当,用手杖敲着石头说:“上孟良崮,这是李副参谋长的主意!”李运良闻言,立即争辩道:“师座,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们都是快死的人了,人死,账不能死。上孟良崮是我的建议,但决定权完全在师座手里。你不是要上孟良崮当‘磨心’中心开花的吗?”自知理亏的张灵甫破口大骂李运良“狗娘养的”,并拔出手枪向其射击,幸亏李运良及时躲开,并迅速向洞口跑去,躺在尸体堆里装死,直至最后当了俘虏才站起来。

          这件事情,有整编74师指挥部里诸多幸存官兵为证。因此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并不能将其视为幸存官兵一至朝其老长官身上泼脏水。

          16日14时,整编74师覆没在即,张灵甫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电报。电报除怒斥友军见死不救,还声称猬集在指挥部的团以上军官将“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养之恩”。这封绝命电,是日后国民党方面“造神运动”的主要依据。后来,国民党方面还展示了据称是被华野遣返整编74师被俘军官带出来的张灵甫写给其妻的遗书,信中通篇都是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忠贞之辞。

          不过,当时就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天底下哪有自杀还要大喊大叫,生怕世人不知道的?戴之奇、杨干才等人自杀时,都是痛痛快快给自己一枪,哪象张灵甫喊得地动山摇,惟恐南京的老头子听不到!”至于那封龙飞凤舞的遗书则更是奇怪。在已经断水2天的情况下,张灵甫不用钢笔写遗书,却非得费心费心找水研墨挥毫,岂不怪哉?整编74师全军覆没后,孟良崮地区突降暴雨,华野参战指战员和整编74师被俘官兵无一例外被浇成了落汤鸡。但这封毛笔写就的遗书竟然毫无半点水渍墨渍,当真神奇得紧。更令人费解的是,张灵甫这位文化水平颇高的北大肄业生在此信中居然能把自己妻子的名字写错,着实令北大蒙羞。综上所述,这应该是国民党方面事后对张灵甫的包装和再利用而已。

          实际情况是,张灵甫发出这封电报后,华野6纵特务团就攻到整编74师指挥部前。副师长蔡仁杰、整编58旅旅长卢醒拿出老婆孩子的照片,相向而哭,这分明是不愿意为蒋家王朝殉葬的样子。张灵甫、蔡仁杰、卢醒以及整编57旅团长周安义等中高级军官,实际上都是被华野击毙的。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翼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