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冯唐不知道

        李广纯粹是专业不对口,武帝以前,汉匈的冲突规模不大,基本上李广擅长的主要就是千把人的防守反击,李广确实不适应像卫青霍去病那种一人三匹马,几万人长途奔袭,大规模会战,李广南峰的原因很简单,战争模式转变了

      • 家园 李广确实没有战功

        洗地比较难。

        • 家园 就是战功少一些,在那个时代,卫青霍去病太牛了
          • 家园 应当严惩

            李广就是一个土匪头,个人武力值超群,匹夫之勇,在个人技能大赛中总是夺冠,可视为训练标兵。带兵能力几乎为负,什么队伍到他手中就成了乌合之众,一团散沙;稍大的阵战,几乎战无不败。

            李广所有战绩都是近乎和对方单挑时自己取胜的。他指挥甚至参加较大的战斗,多以身免,就是自己跑了,身边的将士都送了,甚至友邻队伍都是大败。也就是他不仅带乱自己的部队,还冲乱了自己队友的阵脚,和他搭伴战友,以前以后总能有功,遇他就是大败。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内鬼。

    • 家园 红二代官二代的恩怨情仇:窦婴、田蚡和灌夫|二十四史探秘033

      魏其武安侯列传,向来被视为《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目。

      魏其侯,窦婴。他是窦漪房(文帝之妻)的堂侄。

      武安侯,田蚡。他是王娡(景帝之妻)的同母异父的弟弟。

      关于他们与皇族的关系,可以参见笔者在前面的《兜兜转转一家人》中的相关内容,根据皇帝们的辈份来排,窦婴和田蚡属于同一辈的人,但是,窦婴因为窦太后的原因,发迹要早一些。

      窦太后成为文帝的皇后没多久,窦家因为窦太后的缘故,家人都显贵起来。窦太后的哥哥和弟弟,都是老实低调的人,老老实实地做着富家翁,没作出什么乱子来。

      窦婴是窦太后堂兄的儿子,年纪轻轻就被委任为吴国的国相。吴王是刘濞,老资格的皇子了,因为儿子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用棋盘砸死了,所以与中央一直不和,在闹情绪。估计年轻气盛的小窦在那里当国相当得也不如意,毕竟他不像老奸巨滑的袁盎。做了一段时间小窦就“病”了,于是这个国相就给免了。等到文帝死了,景帝即位,小窦做了詹事。这是一个小官,相当于是皇后或者太子的管家。

      汉景帝刚接位的时候,意气风发,说话嘴上没个把门的。他和他的弟弟梁王从小一起长大的,关系好得不能再好,当时景帝还没有立太子,有一次他喝多了酒,对梁王说:等我完蛋了,这个皇帝的位置就给你吧。这两兄弟的娘窦太后听到了这话,非常高兴。哪知道这时候窦婴从旁边岔出来劝阻景帝,结果惹恼了窦太后,刚好窦婴也嫌詹事这个官太小了,又称病辞职了。

      过了两年,吴王刘濞领头造反,这就是七国之乱。为了找心腹之人去领兵打仗,皇上和太后在皇族、外戚里挑来挑去,实在找不到什么优秀的人可以任用的,最后只好找到窦婴,做了好久的思想工作,窦婴才答应出山,出任大将军,皇上为此赏了窦婴黄金一千斤。

      窦大将军领了千斤黄金的赏赐,就把它们撂在走廊里,对手下的小军官们说,你们谁缺钱,就自己到那里去拿吧,反正我是不要的。

      七国之乱被镇压以后,窦婴以军功被封为魏其侯,另一个镇压有功的周亚夫(周勃之子)被封为条侯。他们两个成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人,没有哪个侯爷敢和他们平起平坐。窦婴门下也养了一批门客,大有当年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风范。

      景帝四年的时候,景帝立刘荣为太子,任命窦婴为太子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过了三年,景帝又把太子给废了,这下做太子老师的窦婴可不干了,多次劝皇帝,皇帝都不听他的,他又怒了,还是老一套:称病辞职。这样“病”了好几个月,最后被门客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回来继续参与朝政。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窦婴有一个基本的印像了吧?耿直、暴躁、重义轻财、沉不住气,当时的皇帝景帝也看出了他的这些毛病,所以,即使当时朝中人才缺乏,景帝宁可用没有任何长处的卫绾做丞相,也不用相对来说要优秀得多的窦婴做丞相。

      田蚡是景帝老婆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当田蚡因为他姐姐王娡的关系进入朝中作郎官时,窦婴已经成了大将军。郎官,是中央里面最小的官,相当于是预备役官员,也就是说,当有实职的官职出现缺员时,再从这些预备官员里面挑人去补充。平时,这些郎官就是做些看门啊、驾车啊、送文书之类的杂活,总之是很低贱的。那时候的田蚡看到窦婴,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他到窦婴的府上服侍窦婴喝酒吃饭,就像儿子孝敬老子一般,虽然他们两人论起辈份来是同辈。

      汉景帝在位十六年,等到汉景帝快呜呼的时候,田蚡也慢慢地熬出了头,开始当上大官了,做了太中大夫。毕竟他是现在皇帝的“小舅子”嘛,即便这个“小舅子”的血统并不纯。

      田蚡虽然长得很丑,但是口才很好,能言善辩,也学过一些知识,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在景帝呜呼前的最后一刻,田蚡和他的弟弟田胜一起,都被封侯,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景帝死了,武帝(就是那个后来被称颂得不得了的汉武大帝刘彻)继位。这时候的武帝是个十六岁的小娃娃,他的上面,有他妈王太后,在这上面还有他奶奶窦太后,两个老女人管着他,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

      田蚡被封侯没多久,对权力非常感兴趣,刚好丞相和太尉的位置出现了空缺,田蚡对丞相一职垂涎三尺。为了博个好名声,田蚡也是拼了,他礼贤下士,对他门客当中有一定名声的人,都拼命地推荐去做官,以此来扩充他的政治势力和影响力。

      这时候,有一个叫做籍福的人来劝田蚡,说,窦婴掌权已经很多年了,根基深厚,天下士人都归附他。现在你才刚刚发迹,比不上窦婴。就算皇帝让你做丞相,你也要让位给窦婴。窦婴做了丞相,你肯定会做太尉。这两个官是同一个级别的,你得了实惠,同时还可以得到让贤的名声,何乐不为呢?

      田蚡依计而行,果然,后来窦婴做了丞相,田蚡做了太尉。

      事情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窦田二人也会相安无事,而且两人都会留下个好名声。但在第二年,就突然出现了变故。

      变故由武帝他奶奶窦太后引发。主要是因为窦太后与窦田二人的政治理念不同。窦田二人都好儒学,推行国家方针政策时,基本都尊循儒学的理念,而窦太后却好黄老之学,奉行道家的理念,于是矛盾产生了。加上御史大夫赵绾又怂恿皇帝收权,不向窦太后汇报工作,这个奶奶辈的女人一发怒,把窦婴田蚡赵绾的整个内阁班子全部给废了。窦田二人都被赶回家去赋闲养老。

      分野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武帝再怎么不愿意太后和太皇太后干政,但王太后是他亲妈,关系相对窦太后要好得多,王太后又年轻一辈,窦太后毕竟是老太婆了,年龄上没有优势,于是,虽然窦婴和田蚡都被革职,但田蚡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他说的话,在小皇帝那里还能管用,而窦婴,则没人再听他的话了,门前日渐冷落,昔日的门客,大多也改投到田蚡的门下。

      三四年后,窦太后一命呜呼,内阁又面临一次洗牌,这时候,皇帝任命田蚡为丞相,曾用重金贿赂田蚡的韩安国任御史大夫,田蚡成了朝堂上说一不二的权臣。

      这时候武帝也二十出头了,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当他发现权力都集中到田蚡手上时,也流露出了自己的不满。比如,当时天下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由田蚡来任命,有一次武帝对田蚡说:“你要任命的官员都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我看得上的人了。”还有一次,田蚡向皇帝要求把考工衙门的地皮给他去扩建住宅,武帝说:“你怎么不干脆把武器库直接拿走咧?”

      虽然田蚡渐渐受到武帝猜忌,但他依然独掌大权,富可敌国。

      而窦婴,窦太后一死,更加没了靠山,门客门都走了,窦婴好不凄惨,好不孤独。

      如果就这样老死山林,也未尝不可,毕竟可以得个善终。但这时候,一个叫灌夫的人却搅乱了一潭水,让窦田二人由同事成了仇敌。

      灌夫,没错,一提这个名字,你可能想起了汉初大将灌婴。灌夫和灌婴是什么关系呢?

      灌夫本来应该姓张,他老爸叫张孟,是灌婴的家臣,灌婴觉得张孟不错,就提拔他做了大官,张孟感恩戴德,就改了自己的姓,也姓灌了,叫灌孟,灌孟的儿子,也就叫灌夫了。

      七国之乱时,灌夫随父灌孟出征,在灌孟战死后,本来可以按政策离开前线复员的灌夫,吵着要为父报仇,不肯下火线,他带着十几个敢死队冲进敌军的中军大帐,杀了几十个敌军,除了他和一个骑兵没死外,其他人都战死,他自己也身受十多处重伤,经过军医抢救才捡了一条命回来。七国之乱被平定后,灌夫因为这些不怕死的英雄事迹而名扬天下。

      灌夫只是一个粗人,不学无术,而且喜欢酗酒,酒后总是闹事。虽然灌夫有名声也有战功,此后两任皇帝都很照顾他,给了他不算小的官,但他总是因为发酒疯犯事,好几次被革除官职。幸好皇帝护着他,不然丢了几次脑袋了。

      灌夫因为这个粗鲁性子和耿直脾气,也博了不少好名声。虽然他闲在家里,但家里非常有钱,也养了几百名食客。他的族人和食客,也经常打着他的旗号在乡里横行霸道,引得乡人痛恨。

      同是官场失势人,官二代灌夫和红二代窦婴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两个人惺惺相惜,情投意合,引为至交。

      灌夫死了爹,正在服丧。某一天,他去拜访田蚡,田蚡田丞相随口说道:我本来想和你一起去拜访窦婴的,但没想到你正在服丧,真是遗憾啊。

      灌夫一听来劲了。本来他就为窦婴现在遭受冷遇而抱不平,听说当红的田丞相要去拜访窦婴,就想极力促成此事。他说:您肯赏脸去光顾窦婴家里,我服丧算个么事咧?我这就去通知窦婴准备宴会,大人您明天早上早点光临吧。

      田蚡答应了。

      灌夫马上跑到窦婴家里,通知窦婴说田蚡明天一早要过来拜访。窦婴赶紧全家总动员,买肉买酒,打扫庭院,准备酒宴,忙了整整一夜。天一亮,就派人去打探,看田丞相什么时候过来。结果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了中午,还没看到田蚡的影子。

      窦婴不高兴了,问灌夫:你小子是在耍我吧?你看看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田蚡还没来?

      灌夫也不高兴了,说:个板板的,老子还是在服丧期间,我应了他的约,他应该遵守的,老子现在过去看看他在搞么事鬼。

      田蚡其实本不想去窦婴家里玩耍,当时对着灌夫也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灌夫当真了。等到灌夫找过来时,田蚡还躺在床上。灌夫催促并责怪他,田蚡以昨天喝多了酒忘了事应付了过去,然后极不情愿地悻悻地跟着灌夫前往窦婴家中。

      灌夫怪田蚡驳了他的面子,心中老大不痛快,等到了窦婴家中喝酒,灌夫借酒装疯,邀请田蚡和他一起跳舞,田蚡自重身份,当然不干,灌夫就借着酒劲把田蚡骂了一顿。窦婴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把灌夫劝开。就这样,本来还可以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慢慢开始出现了裂痕。

      田蚡看中了窦婴在城南的一块地,找窦婴要,窦婴不愿意给,并觉得田蚡仗势欺人,自己受了委屈。田蚡听说后,觉得窦婴太小气,而且听说灌夫也搅和在这件事里面,生气地说:“窦婴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当年侍候窦婴时,对他言听计从,现在想找他要一小块地,窦婴为什么要这么小气呢?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这件事呢?”田蚡从此十分怨恨灌夫、窦婴。

      汉武帝元光四年(前131年)的春天,田蚡展开了报复行动。他向汉武帝告状,说灌夫在老家颍川横行霸道,百姓深受其害,请求汉武帝查办。汉武帝让田蚡自行处理。而这时,灌夫也抓住了田蚡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用以威胁田蚡。在门客们的调解下,双方停止攻击,握手言和。

      表面上讲和了,但两边的仇恨却越结越深,都在找机会给对方致命一击。

      这一年的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田蚡的姐姐王太后下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给田丞相捧场。窦婴找到灌夫,打算同他一起去,灌夫以得罪过田蚡为由不想去,窦婴硬拉他一起去了。

      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起身敬酒,在坐的宾客都避席回礼,过了一会,窦婴起身敬酒,只有那些窦婴的老朋友避席回礼,其余多数的人坐着不离席,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

      看到这么多人对老领导窦婴不礼貌,灌夫不高兴了。他也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说酒量有限不能把整杯酒喝完。灌夫心头有火,但又不便发作。等灌夫敬酒敬到临汝侯灌贤(灌婴的正宗孙子)时,灌贤正在跟程不识(人名)咬耳朵说话,又不离开席位。灌夫这下抓到发火的人了。他心想,老子不敢得罪你田蚡,现在这个是灌家的人,老子应该可以骂了吧?

      灌夫便骂灌贤说:你个家伙平时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我给你敬酒,你却像个娘们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朵!

      (灌夫自称为灌贤的长辈有点勉强,但也说得过去。张孟作为灌婴的家臣改为灌姓,只是名义上与灌婴同辈,实则应该执子辈之礼,哪有我跟着你姓,但不做儿子只做兄弟的道理?但以灌婴和张孟当时的交情,也只好当作平辈处理了。)

      田蚡过来劝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指李广)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你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个面子吗?

      灌夫说: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管他么事程将军李将军!

      在座的客人看到灌夫又在这里耍酒疯砸场子,怕惹祸上身,就借上厕所等各种理由散了。窦婴这时候也走了,走的时候挥手示意让灌夫也赶紧撤,但灌夫被田蚡给扣住了,想走也走不掉。

      田蚡绑了灌夫,召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灌夫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之罪,现在要把他关起来治罪。田蚡把灌夫以前的旧账也翻了出来,派官差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亲属,都判了杀头之罪。

      窦婴感到非常愧疚,觉得这事都是因为他惹出来的,当初他不叫灌夫一起赴宴,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于是窦婴不惜花费巨资,让那些门客各方奔走,向田蚡求情,但田蚡横下一条心要干掉灌夫,不管谁来求情也没有用。田蚡有不少手下和灌夫关系很好,这个时候就给灌夫的家属们通风报信,在田蚡派去的官差到达前,所有灌家的人都事先逃跑躲藏了起来。

      窦婴为了救灌夫,下面的路子都走遍了,走不通,他没办法,只好去找皇帝了。他上书给汉武帝为灌夫鸣冤叫屈,汉武帝马上把他召进宫去,窦婴就把灌夫因为喝醉而失言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认为不足以判处死刑。汉武帝这个时候也正嫌田蚡碍手碍脚,想把他搞掉,于是就正好借这个事情,想搞一次“东朝廷辩”。

      到了辩论的时候,窦婴极力表扬灌夫的长处,说他只是酗酒获罪,而田蚡却拿别的罪来诬陷灌夫。田蚡接着又竭力批评灌夫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田蚡一张嘴本来就能说会道,窦婴说不过他,就开始对田蚡进行人身攻击,说他贪财好色,骄奢淫逸等等,田蚡说:天下太平无事,我才能贪财好色,骄奢淫逸,不像你窦婴和灌夫那样,结交天下黑白两道,指望天下发生变故,你们好谋反。

      汉武帝让群臣评议两边谁是谁非,大臣们莫衷一是,都不敢随便表态。汉武帝恨恨不已,一甩手结束了朝会。王太后也听说这件事,找到皇帝儿子绝食表示抗议,认为不该这么对待他的弟弟田蚡,吓得武帝只好赶紧写检讨,表示不敢了。

      皇帝既然已经向太后屈服了,下面的官员也知道怎么办事了,于是御史们查案,认为窦婴撒谎,犯了欺君之罪,后来又以伪造先帝遗诏的罪名判决窦婴斩首的罪刑。

      与此同时,灌夫全族的人也被“论罪”处决了。物伤其类,听到灌夫死讯,窦婴伤心欲绝,自知自己死期也不远了,虽然其间武帝可能有意放窦婴一条生路(但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田蚡怎么可能让这种事发生呢?一番运作之后,当年十二月,曾经显赫一时的窦婴终于被斩首示众。

      杀了灌夫和窦婴,田蚡的日子也并没有因此好过。翻过年来,田蚡就病了,他时常惊声尖叫,吵着要认罪伏法,这按现在的说法,那是神经错乱了。当然,那时候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是被鬼魂缠上身了,于是叫来巫师诊视,巫师顺水推舟,说看到了窦婴和灌夫的鬼魂缠着田蚡索命。

      撑了没多少时间,已经疯掉的田蚡也终于一命呜呼。这时候,汉武帝即位十年,二十六岁,开始真正掌握大权。

    • 家园 袁盎诛晁错——不是冤家不碰头|二十四史探秘032

      在汉初文景时期,袁盎和晁错都是朝廷重臣。

      袁盎先是做过中郞,这个官不大,相当于是一个言官,但天天跟在皇帝的身边,容易给皇帝吹耳边风,成了红人。后来他被调任陇西都尉,镀了一层“武官”的金,再就先后被安排到齐国和吴国做国相,最后做的最大的官是太常。太常掌管祭祀和礼仪,兼管文化教育,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虽然十分崇高,但没多少实权。

      晁错一直在中央当官,基本上都是言官,年轻时先是因为文学功底不错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因为跟着国内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学习即将失传的《尚书》,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升为博士。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搞好了关系,为以后高升打下了基础。景帝即位之后,任命晁错为内史,这是一个仅次于丞相的官,兼掌全国财经事务与京师地区,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主任兼北京市长。最后,景帝更是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这个官和丞相、太尉一起号称三公,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监察部部长。

      两个人都是大官,也都是忠臣,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服务,名声也都不错:晁错老成谋国,提出“削藩令”,为汉室立奠定了两百年基业;袁盎仁心为质、引义慷慨,史称“无双国士”。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人就是不对眼,彼此不买账。《史记》中说:从文帝的时候就开始,他们两个只要晁错在座,袁盎就走人;袁盎在的话,晁错也走人。这就是“不共戴天”的那种感觉: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地方吃饭,不在同一个地方说话。

      为什么这两个人不和呢?《史记》上没讲,笔者查了好多资料,也没找到答案。最后笔者只能以“性格”来作解释了。反正脾气不对路子,再好的人也不能成为朋友,现实中这种事不少。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皇帝故意在里面使坏,让这两个权臣不和,以互相牵制。这种解释很勉强,但未尝不可能。

      好吧,不纠缠这个问题了,还是说一说这两个人之间的一些恩怨(其实晁错作为一个主管国家经济的大官,他在经济方面的政绩还是有一些可供说道说道的地方,但写起来蛮耗精力,也罢,笔者偷个懒,专说恩怨情仇)。

      以下是笔者在网上找的一篇旧文,节选了一些:

      晁错看袁盎不顺眼。晁错是知识分子,是治学《尚书》的唯一传人,又根正苗红地做过汉景帝当太子时的办公室主任,那是满腹才华,不可一世啊。而袁盎呢,老爸是强盗,自己历史又不大清白,吕后当政时当过吕禄的跟班,学历是谈不上了,居然也混成了高级干部。

      晁错瞧不起袁盎,袁盎也瞧不起晁错。袁盎是这么想的:我怎么说也是汉景帝老爸汉文帝赏识的人才,那时候老子才叫一个牛呢,就是皇帝的兄弟淮南王、皇帝的大功臣周勃都让我捏圆捏扁,你晁错不过是凭一张嘴就把国家制度搞得乱七八糟,你这算哪根葱啊。

      两人互相看不上眼,别说一起上班是不打招呼了,就是碰上了吃饭唱歌,晁错看见有袁盎参加,立马掉头就走。袁盎看见晁错坐下了,也是转身另外找地方。

      晁错有汉景帝罩着,又正掌权,担任发改委主任兼京城首长,手下有一帮公检法,要找袁盎的差错,那还不容易?说袁盎在担任吴王刘濞的丞相时接收了他的贿赂。这个事也确实有,那也是袁盎没办法。袁盎本来不想去做吴相的,这个职位不好当。为朝廷说话,吴王会认为是中纪委的,小鞋子会准备满一箱子。袁盎的侄子袁种给他出主意,说你到了吴国,每天只管喝酒,只要说“吴王不反”就行了。袁盎就照侄儿的高招办,吴王刘濞一看特派员喜欢美酒,那是按量加倍供应,又听说这小子仗义,不说坏话,那是钞票大把的送啊。刘濞怎么做的?看看《鹿鼎记》里吴三桂怎么给韦小宝送礼的就知道了。晁错把这事向皇帝打个小报告,袁盎就贬为庶民了。

      晁错这个得意啊,以后喝酒唱歌打牌休闲都可以尽兴了,不会担心碰上袁盎了。

      晁错主张的“削藩”一推出,吴王刘濞就联合其他六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打起“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公然造反了。晁错这时不仅不想对策,还想着借这个由头把袁盎杀了。他召集手下的助手开会,说袁盎当初收了吴王的贿赂,老是说吴王不会反。如今吴王反了,正好把他宰了得了。

      袁盎这个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通吃黑白两道,人缘好。晁错的部下反对杀袁盎,这事就没定下来。

      无职无权的袁盎得到消息,这可不得了啊。脑袋差点搬家,不行,得想办法。他连夜找到晁错的仇人、皇帝的舅舅窦婴,说我有办法对付七国之乱,你让我见皇帝吧。窦婴向汉景帝一报告,汉景帝就召见了袁盎。景帝问,吴国造反能成多大气候啊?袁盎说,那都是些亡命之徒,乌合之众,朝廷的正义之师随便就把他们给灭了。景帝一听挺高兴,又问:你有什么办法吗?

      袁盎心说,我等的就是这一句啊。马上说,办法有是有,但请屏退左右。左右的大臣都走了吧,晁错还在那杵着呢。袁盎又说了,这个,还有一尊佛呢。汉景帝胃口已经被吊得老高了,这时候对晁错说,先生你也先回避吧。晁错只好气呼呼地走了。袁盎等晁错一走,马上就说,我的妙计就是一条——杀了晁错!他说,刘濞他们不是说“清君侧、诛晁错”吗?好啊,杀了晁错,他们的旗号就得倒。如果他们再反,那就是师出无名,是正经的叛乱。这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会支持我们,刘濞他们就会死得很快。

      汉景帝想了想,只要能保我汉室江山,杀一个晁错倒是无所谓,但是晁错毕竟是自己的老部下,得力干将,这时候要杀他有点抹不开面子。皇帝不好意思自己动手,就叫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说你们几个商量一下,把晁错办了吧。

      有了最高指示,陈嘉就到晁错家,说皇上要请你商量个事呢。晁错一听,好啊,等我穿上朝服,打好领带吧。结果被陈嘉一马车拉到东市来了个腰斩,连晁错一家老小也连带着全部给杀了。

      腰斩是一种酷刑,把身体斩为两截,但还不能马上就死,晁错在被斩成两截后想明白了,自己被皇帝出卖了啊,可能还想到了早知如此,真的不应该得罪袁盎这条毒蛇啊。

      袁盎这张嘴可以说是当时天下的第一名嘴,谁得罪了他都没有好下场。当初汉文帝宠信的宦官赵谈经常说他的坏话,袁盎就决定当众羞辱他,让他以后说坏话也没人信了。在一次文帝出行的途中,赵谈坐在文帝的车上,袁盎就说,我听说能和天子坐一辆车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现在大汉朝就算没有英雄,您也不必和这种身体不全的人一起出车啊。文帝听了哈哈一笑,就叫哭成泪人的赵谈下车。从此袁盎就再也不怕赵谈了。

      袁盎在和晁错的斗争中终于占了上风。晁错死后,他被重新起用,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中还是立了不小功劳。可是汉景帝在七国之乱事后重新检查一下混乱的思绪,觉得好像是被袁盎利用了。皇帝被臣子利用了,首先是不爽,然后还得强充好汉说那是我自己的决定。但终究,袁盎的信誉在他这里打了折扣。归根到底,汉景帝还是用了晁错“削藩”的思维,现在回头一想,晁错还是要忠诚得多。杀了晁错,虽说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术上生效了,可以后像晁错这种公而忘私的人却不敢出现在朝廷里了。长此以往,这个损失可太大了。

      汉景帝对袁盎不爽,以后在重要的人事安排上就很少考虑他了,经常让他任职诸侯王的丞相,地位虽高,但已经远离政治中心了。

      袁盎最后还是死在这张嘴上,汉景帝要立太子,他的弟弟梁王因为有窦太后宠着,想当储君。景帝就派人问袁盎的意见,赋闲在家的袁盎不同意立梁王。梁王就很不爽他,派了几批刺客,终于把这个纵横黑白两道的老大给杀了。

      本来这事和死了的晁错没有关系,可是说起来,还是有关系。要是晁错在,景帝一定会问晁错,以晁错的性格,也一定会反对立梁王,梁王的刺客只怕不会杀袁盎了,只会去杀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了。可以说,当初袁盎因为自保设计杀了晁错是因的话,如今梁王的刺客杀死袁盎就是当初结下的果。

      晁错、袁盎都是当时天下的英杰,可就是因为都自恃己长,不能容人,就像倚天剑和屠龙刀,分开来都是削铁如泥、吹毛立断的宝物,可一旦互相碰撞,最后只能自伤其身,变成废铁。

      几百年以后,有两个人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不但成就个人的功名,还都得到善终,生荣死哀,流德子孙。他们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本来都是安思顺手下的大将,都是武艺绝伦,用兵如神。因为都有个性,也像晁错和袁盎一样,从不同席吃饭喝酒,老死不相往来。后来郭子仪当上了统帅,李光弼就跪在郭子仪面前,说我知道我要死了,可是能不能请您饶了我的妻子儿女呢。郭子仪下堂扶起李光弼说,现在能平定安史之乱的只有你了,我怎么会因为私怨而耽误公事呢。于是对李光弼委以重任,终身不产生猜忌之心。郭李二人携手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官至凉国公、太子太保。郭子仪官至太尉、汾阳郡王,以八十五岁寿终,其八子七婿都成朝廷重臣。

      可见,公报私仇,不但造成了集团内部的内耗,而且因为器量的问题损失了个人人格,不仅得不到领导的信任,还因为道德的污点失去舆论的支持。最终只会得不偿失,贻笑大方。晁错和袁盎既未能保全自己性命,又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其实就是度量造成的啊。

      摘录的文章到这里,笔者在后面还附一个神神怪怪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唐朝时候的事。

      在唐懿宗时,有位国师,名叫悟达禅师。他在长安居安寺讲经时,懿宗皇帝亲临法席,特赐沉水檀香的宝座。这时,他生起骄傲心,认为自己是高僧,不可一世。岂料妄想一起,护法神便离他而去。而跟着他十世的债主,可找着复仇的机会了,在他膝盖打一拳。从此膝盖上生起一个人面疮来,有眉、有眼、有口、有齿,每天要吃肉喝酒。如果不给酒肉,就痛起来,苦不堪言;群医都束手无策。

      悟达禅师在未显达时,有一年在长安某寺遇到生恶疮的僧人,疮口流脓流血的,十分肮脏,且臭味熏人,令人作呕,人人皆不敢接近。当时,悟达禅师住在他的隔寮,天天照顾他,不嫌脏臭地服侍他,送饭洗疮。不知不觉,夏去秋来,气候转凉,病僧的恶疮渐渐好了。在临别的时候,病僧对悟达禅师说:“谢谢你的照顾,今后你如有难解之事,可以到四川蒙山找我,山上有两棵大松树为标志,我叫迦诺迦。”

      悟达禅师想起往事,便往蒙山寻找那位生恶疮的僧人。远望在山腰之处,有二松,高耸云里。来到松树前,发现有一金碧辉煌的庙宇,而要寻找的那位僧人,已含笑立在寺门,引之入寺。悟达禅师顶礼毕,述说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到岩下泉水洗濯,即能痊愈。

      第二天早晨,小童子领他到岩下泉水之处。正要洗濯的时刻,人面疮说话了:“先不要洗,先听我把事情说清楚!我们之间有一段仇怨未了。你是高僧,博览群书,一定读过西汉史,可知袁盎腰斩晁错的故事吗?袁盎就是你,晁错就是我。你十世为僧,认真修行,我找不着报仇的机会。现在你生傲慢的心,使我有机可乘,今蒙迦诺迦尊者的慈悲,调解我们的仇怨,用三昧法水洗我,自此以后,不与你为怨了。”

      悟达禅师听了之后,吓得魂飞九宵云外,急忙掬水洗疮,痛入骨髓,昏迷不醒。很久时间才苏醒过来,看膝盖上的疮已不见了。乃知那位僧人是位圣僧,想回寺瞻仰礼拜,回首一看,那里有什么庙宇?

      于是,悟达国师就在这个地方结庐为寺,苦心修行,从此不再出山。

    • 家园 田横:五百壮士为他自杀|二十四史探秘031

      楚汉相争结束之后,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召一个人到他的身边,但这个人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直到激怒刘邦,声称不接受召回就派军诛灭,这个人的名字叫田横。刘邦平定天下之后,田横跑到今天山东即墨县东北处的一个小岛上避难。他为什么要跑到小岛上避难,又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召回呢?这个原由得从田横的身世说起。

      田横家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王族,他和兄长们趁秦末大乱之时复兴了故国,并继承了先祖的养士之风,在当地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后来田横的两个兄长田儋和田荣先后死于秦国大将章邯和楚霸王项羽之手,因此田横联汉扰楚,在楚汉之争期间经常袭击项羽,牵制了项羽的兵力,在这一点上,其实田横应该是和刘邦在同一战线上的。然而,韩信在中间横插一杠子,却使田横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上。

      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说客叫郦食其,他受刘邦之托前去游说田横归附刘邦,本来游说非常成功,一是田横本身与项羽有杀兄之仇,另外天下大势基本明了,田横也早有归汉之心,所以田横与郦食其一拍即合,达成了归附协议,共70余个城池撤去守备,准备迎汉。但这时韩信受说客蒯通的怂恿,出动大军进攻本已同意归附了的田横。

      韩信一进攻,郦食其就遭了殃。田横听说韩信进攻的消息后大怒,认为刘邦存心欺骗,立即把郦食其抓了起来,用当年流行的一种极其残酷的方法处决了郦食其——烹杀。这个郦食其是汉刘邦的重臣,这一杀,田横就已经没有了回头之路。后来田横打不赢绝代兵家韩信,就逃到了东边的梁国,投奔了彭越。

      说起来,田横很冤,郦食其更冤。

      一年多以后,项羽被剿灭,汉朝建立,田横害怕被诛杀,于是率领手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上。

      田横兄弟本来就是齐国贵族,在齐国深得民心,刘邦怕他留在海岛上会成为隐患,于是派使者招降田横,并承诺赦免他。

      田横说:我曾经杀了陛下的使者郦食其,现在听说他的弟弟郦商在汉为将,我怕遭到他的报复,我希望能当一个老百姓,在海岛上终老。

      刘邦知道之后,派遣使者对郦商说:田横投降之后,你敢动他一根毫毛,诛杀三族!

      之后刘邦第二次派遣使者招降田横:田横如果投降,大者封王,小者封侯,不来的话,皇帝马上派兵诛杀!

      田横无奈,与手下二人跟着汉使前往洛阳。

      他们走到一个名叫尸乡驿站的地方,这里离洛阳只有三十里地了。田横对汉使说,去见天子嘛,应该沐浴更衣,以表达对天子的尊敬。于是他在驿站洗了一个澡,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平静的对他的两个随从说:“我当初与汉王一起南面称王道孤,如今他为天子,我成亡命之徒,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天子现在要见我,不过想看一看我的面貌罢了。这里离天子所居的洛阳仅三十里,你们赶快拿我的头去见天子,脸色还不会变,还可以一看。”

      说完,拔剑自刎。

      田横的两个随从骑着快马,将田横的首级带给刘邦之后,被刘邦封为都尉,田横也按照诸侯的礼仪下了葬。但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两名随从却趁人不注意,在田横的墓室旁挖了两个坑,一起自杀,死在坑里!

      田横宁死不屈和两个随从舍生取义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山东海岛,海岛内约五百名田横的食客则相约“蹈海而亡”,从容地向大海深处走去,平静而悲壮地默默求死。

      五百人啊!

      五百人一起投海自杀了!

      田横和五百壮士的故事,现在很少被名人提起,但在过去,还是有蛮多名人挺怀念田横和他的门客的。

      田横在日本颇受崇拜,被奉为“武士道精神”的楷模。唐韩愈作《祭田横墓文》大加赞赏田横的气节。明郑成功的《复台》诗云:“……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画出了《田横五百壮士》巨画,把自己的五官相貌“移植”到画中五百士之一人脸上,这幅画被公认为徐悲鸿代表作之一。郁达夫也写过一首关于此事的诗:“万斛涛头一岛清,正因死士忆田横。”叶剑英在同学录誓言中写道:“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陈毅有诗称:“鲁连不帝秦,田横刎颈死。”1954年陈毅在《初游青岛》一书中写道:“其后有田横,抗汉鲁之顽。从义五百人,立懦而廉贪。”

    • 家园 将军到奴隶,奴隶到将军:叫“布”的了不起|二十四史探秘030

      对于那些很厉害很厉害的武将,中国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吕布吧?不要跟老衲说关羽,关羽和吕布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两点。所谓三英战吕布,那是刘关张三个人打人家一个,还被打得屁滚尿流的。

      吕布姓吕,名布。

      上篇说过一个很厉害的英雄,不比项羽差,他就是英布,姓英名布,你看,又是叫布。

      今天要说的是两个人,一个叫季布,一个叫栾布。两个人的名字都叫“布”。名字里面有一个“布”是不是就很了不起?

      还真是了不起。

      笔者先说季布,一个从将军到奴隶的故事。

      讲英布的故事时,笔者曾经说过,项羽手下有五虎将,分别是:英布、龙且、季布、钟离昧和虞子期。季布就是其中之一。

      季布的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反正司马迁没有说清楚。他是楚国人,从他被人们所知道的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很厉害的大将了。至于怎么厉害法,这倒不是太清楚,总之,在项刘对抗时,季布作为项羽手下的大将,很多次使刘邦陷于险地,差点丢命,让刘邦很是狼狈。

      后来,大家都知道,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刘邦称帝后,一直忘不了曾经被季布撵得如丧家之犬的经历,于是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如果有谁敢窝藏季布,会灭掉三族。

      季布,曾经风光一时,但项羽死了,作为败军之将,他一直在逃亡。

      最先,他躲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具体是个什么人,笔者也不清楚。反正朝廷一直在严令捉拿季布,姓周的害怕了,就对季布说:朝廷悬赏捉拿你很急迫,你躲在我这里也不是很安全,迟早会出事的。如果你信任我呢,我就给你指一条路,可以避一时的风险,如果你不信任我,那我就在你面前自杀算了。

      看看,人家姓周的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啊。

      季布说,好吧,你说吧,我就按你说的来做,但听你的吩咐。

      姓周的说干就干,找来一把推子,把长发飘飘英姿飒爽的季布的头发全给剃了。剃头发干嘛?做和尚?像后来的鲁智深一样,送到庙里官府就不追究了?

      错。各位河友要知道,那时候是公元前200多年,佛教传到中国是公元前后的事情,也就是至少200年以后。

      剪了季布的头发,是准备把他当作奴隶一样卖出去。作为奴隶,是没有身份的,这样,朝廷当然就找不到他了。

      周姓人家把季布剪了头发,穿上粗布衣服,和其他的几十个家奴一起,运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叫做鲁店,卖给了一个叫作朱家的人。(笔者也不知道这里应该如何解释,不知道是姓朱的家里,还是这个人名字就叫朱家,暂且当作一个人的名字理解吧)

      朱家是个聪明人,他做这笔买卖的时候,就知道买来的人不简单,后来一仔细查访,发现买的这个奴隶居然就是国家的头号通缉犯季布。

      朱家买下季布后,安排他到田地里去干农活,同时告诉他的儿子:这个人,你就不要管了,田地里的农活,你由他自己看着办,他想做就做,不想做也不要管。但是,你对他得恭敬一点,最好是每天和他在一个桌上吃饭,你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

      同在一个桌上吃一样的饭菜,这可是最大的礼数了。朱家的儿子不明白,他老爸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一个奴隶。

      朱家也不多解释,向儿子交待完,马上骑着快马赶往洛阳,去求见汝阴侯滕公。

      (汝阴侯滕公名叫夏侯婴,汉初,名字里面有一个婴的人也是蛮厉害的,比如,秦王子婴,后面还有灌婴、窦婴等等。夏侯婴也算是当时的一个有名望的人,史记里面有列传,但故事不吸引人,笔者就跳过了。夏侯婴也是行伍出身,最著名的事迹是,当初刘邦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刘邦为了快点逃跑,几次把儿子女儿丢到车下,都被夏侯婴抱回车上来。虽说他后来被封为汝阴侯,但早年他因军功被刘邦封为滕公后,大家都习惯叫他滕公。滕公虽为武将出身,但一向以善于识人知人出名。)

      朱家和滕公熟识。见面后,喝了几天酒,然后朱家就问滕公。

      朱家:季布犯了么事罪啊?皇上好像蛮恨他的样子,这么着急地捉他。

      滕公:季布好几次替项羽把皇上逼到墙角里面,进退不得。所以皇上怨恨他,想杀之而后快。

      朱家:您觉得,季而是一个么样的人咧?

      滕公: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贤能的人。

      朱家:这就是……作为臣子,自当为主公尽力。他当年是项羽的手下,理所当然地应该为项羽尽力,这是他的职责。当年项羽的手下那么多人,皇上一个个地杀,这杀得过来么?现在皇上刚得了天下,就因为这一点点私人恩怨而去满天下地搜捕季布,这不是告诉天下人他的心胸太狭窄了么?何况,像季布这样的贤人,满世界要捉他,后果就是,他要么向北逃到匈奴,要么向南逃到南越,逼得他成为敌人的帮手、自己的敌人。这就是当年伍子胥会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缘故。滕公你作为皇上依赖的重臣,你应该找个机会劝劝皇上才是。

      滕公:嗯,你说得很对,我想想办法吧。

      滕公后来果然找机会劝了劝刘邦,基本上和朱家的意思一样。刘邦虽然恨季布恨得牙痒痒的,但太爱面子,像滕公这么有名望的人一劝,他也就不坚持了,答应赦免季布,并任命季布为郎中,这是个不大不小的官。

      季布还有几个小故事,一并讲来。

      刘邦死后,他儿子惠帝时,匈奴单于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写了一封求婚信来侮辱吕后。吕后那个怒啊,怒归怒,毕竟是个妇道人家,政权名义上还是在她儿子手上,不像若干年后她一手遮天。正在这时,吕后的妹夫樊哙站出来了,樊哙说:我愿意带领十万兵马,横扫匈奴!

      其他将领见樊哙这么说了,也纷纷附合,赞同樊哙的意见。

      这时候季布站出来大喝一声:樊哙该杀!

      吕后一愣,问:为什么要杀樊哙?

      季布:想当年高祖(刘邦)带兵四十多万人,尚且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现在他樊哙凭么事能以十万人就可以横扫匈奴呢?真是吹牛不打草稿,瞎骗人。况且,秦朝正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了陈胜等人的暴动,到现在战争的创伤还没治好,樊哙又当面拍马屁,企图使天下再次陷入动荡,大家说樊哙该不该杀?

      吕后无语,大臣们也不敢再说话了,于是此事不了了之。

      还有一个故事,是成语“一诺千金”的出处。

      说是有一个楚人,名字叫曹丘生,此人嘴上功夫了得,能言善辩,而且特别喜欢和有权势的人来往,为了结识权贵不惜钱财。曹丘生当时和太监赵同交往,赵同当时很得皇上欢心,但是为大臣们所不齿。同时,曹丘生和窦长君(汉文帝的大舅子)关系也很好。这时候的季布应该已经退休了,正在楚地养老,他听说这个事后,就给窦长君写了一封信,信中劝说道:我听说曹丘生不是个好人,希望你不要和他来往。

      曹丘生后来离开长安要回楚地,听说季布很有名,就请窦长君给他写一个介绍信,好去求见季布。窦长君是个老实人,老老实实地对曹丘生说:季布将军不喜欢你,我看还是算了吧。

      曹丘生不介意,坚持让窦长君写一封介绍信,窦长君拗不过,只好照办了,但是心里还是很不安,就派人急忙赶到前头去向季布送口信,说明了这个事情。季布果然大怒,知道曹丘生要来,就等着专门为难一下曹丘生。

      曹丘生到了,见到季布,对季布说:楚人有句谚语,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不好意思,上面这一段,笔者直接复制粘贴的相关译文,你看懂了吗?貌似只说明了一个道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只要马屁拍得好,再恨你的人也会把你当好朋友。😅

      好吧,季布的故事完了,下面我们来说栾布,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简单。

      栾布是梁国人,早年间和彭越关系很好。栾布家里很穷,就到齐国去打工,在一家酒店里面当雇工。过了几年,彭越去做了强盗,而栾布却被人劫走,卖到燕国当了奴隶。

      虽然当了奴隶,栾布却尽了一个奴隶的职责,凭着他的本事给他的主人报仇,于是在燕国得了名声。当时的燕国将军臧荼很赏识他,推荐他担任都尉。后来臧荼做了燕王,就任用栾布做将军。等到臧荼反汉时,汉军进攻燕国,俘虏了栾布。栾布的旧交彭越这时候被封为梁王,彭越听说了这件事,便向刘邦进言,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的大夫。

      后来栾布奉彭越的命令出使齐国,还没有返回时,刘邦找了一个歪,说彭越谋反,诛灭了彭越三族。之后又把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收殓或探视的,就立即逮捕他。”

      这时栾布刚从齐国返回,就跑到洛阳城下,把自己出使的情况,在彭越的脑袋下面汇报,一边汇报一边号啕大哭。哭成这个样子了,全洛阳人都知道了,想不抓他也不成啊,没办法,洛阳“九门提督”逮捕了他,并将此事报告了刘邦。

      刘邦见到栾布,骂他:“你要和彭越一起造反吗?我下令任何人不得收尸,你偏偏要祭他哭他,你个板板的到底是么意思?明摆着你就是要造反!来人啊,把他去给我烹了!”(又是烹,远的不说,近的,郦食其是被烹的,周苛也是被烹的。)

      刘邦左右的人正抬起栾布走向汤镬的时候,栾布回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刘邦问:“说什么?”

      栾布说:“当年你惨兮兮地被困彭城、兵败于荥阳,随便时会被项羽灭掉。为么事你没死咧?就是因为彭越在后头帮你的忙,拖住了项羽。那个时候,只要彭越调头一走,你就完蛋了。再说,垓下之战,没有彭越,你能干掉项羽吗?现在人家彭越老老实实地过小日子,你非要找他的歪,说他要造反,那你摆出证据来啊。你又没有证据,非说人家造反,灭了人家三族,你TMD太不够意思了。现在彭越已经死了,我也活得不耐烦了,您烹吧,不烹老子还不依。”

      刘邦就是这么个流氓习气,你越顺着他,他就越觉得你怂,越想把你往死里整;如果你和他对着干,越是臭骂他,他反倒越服你的啄。面对栾布的一顿臭骂,刘邦不知道怎么就心情舒畅了,于是赦免了栾布,还任命他做都尉。

    • 家园 光芒万丈的项羽背后有一个沉默的影子:英布|二十四史探秘029

      上篇讲韩信的故事,里面提到了英布。本想就此作罢,但总觉得英布也算是个人物,不甘心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了,于是回过头来,还是说说他的事迹吧。

      《史记》中一般都把英布称为黥布,因为英布受过“黥刑”。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和现在的文身差不多,《水浒传》中经常说把谁谁谁“刺配沧州”,也就是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再发配到沧州的监狱。

      英布一生的际遇比较复杂,笔者就按照他一生中的几个节点,分段叙述吧。

      骊山造反

      英布是六县(现在的安徽六安)人,少年贫贱,也和韩信一样,算是一个江湖上的小混混,没混出个什么名堂。

      某天,英布又在街上游荡,看到一个算命的,围了不少人,生意看上去很红火的样子,英布就准备上前去打秋风。算命先生一看英布的混混打扮,就知道麻烦来了,但算命先生就是靠嘴吃饭的啊,赶紧装作很惊讶的样子,对英布说:贵人啊,贵人,我给这么多人看相,难得看到一个贵人,你的面相贵不可言啊。

      英布一听到拍马屁的话,心里舒服啊,也忘了他跑到这里来的目的了,于是大马金刀地在卦摊前坐下,问:在下如何贵法?

      算命先生:小伙子,我看你天赋异禀,骨骼精奇,英俊非凡,眉宇之间透着一股王霸之气,以后维护世界和平,维持宇宙稳定的重任,非你莫属。不过……

      英布问:不过什么?

      算命先生特烦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免不了要诅咒他几句,算命先生说:不过,所谓好事多磨,贵人你虽说不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也必经历一番磨练。二十年后,你将遭受牢狱之灾,刑讯之害,这之后,方可位列王侯啊。

      英布:哈哈哈,好,好,借你吉言,等我封侯封王之后,再来感谢你八辈子祖宗。

      若干年后,等英布到了壮年,果然因为犯法被处以黥刑。那时候正是秦末乱世,老百姓犯个法受个刑,再容易不过了。英布还记得当年算命先生的话,脸上被刺字后,高兴得不得了,见人便说:有人给我算过命,说我受刑之后就会被封王,看来就是指这个事了。

      众人都笑他痴心妄想,慢慢地也不叫他英布的本名了,开始叫他黥布。

      英布脸上刺字后,被发配到骊山去给秦始皇修陵墓。当时在骊山服劳役的罪犯有十多万人,里面也有许多江洋大盗、黑道大哥。英布本来就长得壮实,脸上刺了字,更显得威猛吓人(难怪现在混黑社会的人都喜欢文身的,看来都是跟英布学的),再加上他有了封王的自信心,遇事也就敢出头了,渐渐地就成了这些人的头领。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英布带领这一帮人逃了出来。

      逃是逃出来了,但秦朝的社会监控体系非常完备,一般的地方他们不敢待,英布就带着他们逃到老家附近,在鄱阳湖一带的长江边落草为寇了。

      等到陈胜吴广起事的时候,英布跑去找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吴芮,和他商量一起举旗造反,由此聚集了几千人,几经辗转,投靠了当时颇具实力的造反头头项梁。

      赫赫战功

      英布加入项梁的队伍后,他的军事才能便像干柴碰到烈火、硝化甘油碰到地震,一发不可收拾。

      项梁带着部队西渡淮河,攻打景驹和秦嘉等人,英布一马当先,战功最大。

      在这个时候,各路造反军的精神领袖陈胜战败而死。陈胜的死讯传来后,项梁拥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被封为武信君,英布被封为当阳君。

      你看你看,英布造反没多久,就由一个强盗头子变成了“君”,而且名义上和项梁属于同一个档次了。英布心里那个美啊,就不用说了,同时也因为这个事,让英布对楚怀王熊心充满了感恩戴德之心,因为是熊心赏识了他啊,为他打好了向王侯冲刺的基础。相对同侪,英布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没过多久,项梁战死了,项羽继承了项梁的事业。

      赵王被秦军困在巨鹿(详见前文关于张耳陈馀的故事),楚怀王命令宋义、项羽、范增率兵救赵,项羽杀了宋义夺得军队指挥权,带着军队来到巨鹿城南的黄河边。

      当时秦将章邯、王离带着几十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项羽的军队只有几万人,实力悬殊,而且秦军已在黄河边布防,想要渡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项羽派英布为先锋官,率领一支人马强行渡河,英布猛不可挡,一举突破秦军的防线,攻入黄河北岸,击败秦军,并多次顶住了秦军后续部队的反扑。

      在英布先遣部队的掩护下,项羽的主力部队终于全部安全地渡过黄河,两军汇合后,“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成为整个反秦起义的胜败转折点。

      巨鹿之战,英布功不可没。

      此后,英布常常率军以少胜多,屡立战功。在攻打新安的时候,英布等将夜袭章邯,将二十多万秦军杀害,制造了仅次于长平之战的惨案。

      因为在援赵之前,项羽和宋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行军迟缓,结果让刘邦抢在前面进了咸阳。楚怀王曾和众将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称王。本来视关中为囊中之物的项羽急了,火速向咸阳进军,但到函谷关前却停住了。原来刘邦攻入咸阳后,就想凭借地势之利,守住关中一亩三分地算了,所以他派人守住函谷关,不让任何人出入,项羽的大军也不许进去。

      函谷关当时是天下第一险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在项羽傻眼的时候,英布主动请缨,带了少数几个勇士,从山间的羊肠小道迂回,进入函谷关内,破了关内守军,打开关门,项羽的大军这才进入咸阳,于是有了后面的鸿门宴一出戏。

      作为项羽手下的五虎将之首(另四将分别是龙且、季布、钟离昧和虞子期,虞子期是虚构人物,为虞姬的哥哥),英布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现在人都知道有一个英雄项羽,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有一个英布。殊不知,项羽固然勇猛,但他的光辉形象,是靠像英布这样的猛将,用一块又一块碎片,默默地拼凑而成。没有英布,项羽只是一个力能扛鼎的匹夫,他胜不了巨鹿之战,他进不了咸阳,当然,也不一定会死在乌江。

      项英反目

      项羽在咸阳封天下诸侯,英布为九江王,以英布的老家六县县城为九江国的都城。

      诸侯散兵,各就封地。项羽“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迁都到长沙(那时候长沙可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云贵一样,所以,这个迁都就相当于是把义帝赶到荒凉之地)。赶走了还不满意,项羽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暗中命令英布在路上把义帝干掉。

      老衲不知道项羽在向英布交待这项黑暗的任务时,英布有过怎样的思想斗争,项英两人之间有没有过口舌争辩,最终英布还是领了命,派手下追杀义帝,一直追到郴县,将义帝杀了。郴县,就是现在的郴州,在长沙南边,直线距离有将近300公里,已经靠近广东的地界了。

      这中间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发生。两千多年前的秦末汉初,郴县还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原始山林,人迹罕至。义帝的逃亡之路必是充满了艰辛,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斧铖(如果他真是死了的话)。而这件事,让英布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曾经亲密无比的项英之间出现了裂痕。

      前面说过,英布发迹,得益于义帝的赏识,封他为“君”,英布一直对义帝怀有感恩之心。现在,他迫于项羽的淫威去杀了他的伯乐兼恩主,良心上如何能过得去呢?

      英布从此开始远离项羽。

      第二年,齐王田荣反叛,项羽征调九江的兵马,英布称病不肯亲自出征,只派部将率领几千人前往。

      没过多久,刘邦也反了,带兵打到项羽的都城彭城,英布再次称病,不去救援项羽。

      项羽对英布很是不满,多次派人征召英布前去见他,但英布就是不去。项羽念及英布的战功和旧情,暂时放过了他。

      又过了一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溃,退守虞县。刘邦一直很欣赏英布,就派出一个叫随何的说客,费尽了口舌,终于说动英布投向了刘邦。

      被逼反汉

      刘邦招揽英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英布从项羽的后面发动袭击,拖住楚军,好让汉军得到喘息之机,以便重整旗鼓。

      随何游说成功之后,英布发兵攻楚,项羽派出他的得力干将龙且、项声来回击,英布战败了,他丢下军队,和随何两人一起抄小路去见刘邦。

      英布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上,他在洗脚。

      古代的时候,人们很讲礼貌,言行都有一套规矩。比如会客,见什么级别的人应该在什么地方,采用哪些人作陪客,穿什么衣服,都非常有讲究。当初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就是因为秦王没有在正殿会见他,而是在偏殿会见的他,旁边还带有不少女人,蔺相如认为秦王对他无礼,所以就生气了,要怒砸和氏璧。秦王自知失礼,责任在自己,也不好发作,终于成就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好名声。后世也是这样,正式会见宾客的时候,当官的要穿上官服,一般人也要着正装,不能穿得随随便便。

      可是,英布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上,他居然在洗脚。一群侍女在服侍刘邦洗脚。

      这是很不礼貌的,特别是,英布还是一个王爷,虽然刚吃了败战,但在行政级别上和刘邦是一样的,论姓氏笔划,英布的排名还要靠前(刘那时候是劉,笔划蛮多的,真吃亏)。

      英布气得怄血,后悔啊,心里想,老子是吃错了么事药唦,么样被猪油蒙了心哦,哪里不好去,怎么跑来投靠这个老流氓?可惜老子一世英名啊,这让老子以后哪里还有脸见人。唉,老子死了算了,死了算了。

      从刘邦那里出来后,到了为他安排的宿舍里。正准备拔剑自杀,他发现房间里的帷帐衣服食物,都是和刘邦一样规格的,连门外站的侍应生的规格也是一样的。英布大喜,心里一下子就平衡了:嗯,刘邦这家伙还是不敢小看老子的嘛,让老子和他平起平坐在。唉,洗脚,那是几大个事唦,哪个不要洗脚咧,刘邦本来就是一个泥腿子嘛,是该多洗哈才能上岸,老子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此后,刘邦许诺封英布为淮南王,并帮助英布潜回九江,收编原来的兵马,策反楚国的官员,收复了原来的地盘,然后发动全部的兵马与汉军一起,在垓下打败楚军。

      刘邦统一天下后,兑现了诺言,正式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城还是在英布的老家六县,但地盘大了许多,除了九江,还包括庐江、衡山、豫章等地方。

      过了四五年太平日子,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都被刘家人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英布开始担心起来。特别是彭越被杀后,刘邦居然把彭越剁成肉酱,然后把肉酱分成若干份,用礼盒装了送给各个诸侯,这分明就是在赤裸裸地警告他们,让他们小心项上人头。

      这让英布深受刺激。韩信、彭越和他英布三个人,是刘汉开国的最大功臣,没有他们仨,刘邦早就被项羽灭了不知多少次了。现在刘邦功成名就,天下收入囊中,便开始诛杀功臣,实在令人心寒。至于“谋反”的罪名,英布怎么会不清楚呢,“莫须有”罢了,随便捏造一个就是了,找一个下人告发就行了。先杀韩信,再杀彭越,然后,就应该轮到我了吧?

      果然,告发的人出现了,是英布手下的一个中大夫,叫贲赫。

      不反,终是一死。反了,虽难免一死,但也许还有一线生机。而对刘邦挥来的屠刀,英布终于还是反了!

      英布反,经数战,败于汉军,逃向鄱阳湖,被当地乡民杀死。

      从刺面囚徒到裂土封王,算命先生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英布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用士卒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冠带,最终也染红了自己的脖颈。两千年的时间过去,血色褪尽,名声消隐,英布的名字,只散落在历史的薄薄几页中,无人翻检。

    • 家园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到底死得冤不冤?|二十四史探秘028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先)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齐王韩信(后改封为楚王)、梁王彭越、(后)燕王卢绾。

      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分封可以归为四类:第一类是张耳、吴芮、英布、臧荼四人,他们此前已被项羽封为王,刘邦承认他们的地位是为了拉拢他们;第二类是韩信、彭越,他们两人被封王主要是因为军功,或着说是他们自身的实力;第三类是韩王信,他的分封的主要原因是刘邦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最后一类就是卢绾了,他是“因亲封王”。

      八位异姓诸侯王中,除了赵王张耳因病而亡、长沙王吴芮传国五世外,余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终。笔者把韩信的故事留在后面,先简单说说另外七王的“亡国”的经过。

      赵王:昨天笔者已经说过张耳的一些事情,张耳在西汉开国不久就得病而死,谥号景王。他的儿子张敖袭赵王,娶刘邦大女儿鲁元公主为后。汉七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对刘邦百般尊敬,刘邦却待其十分傲慢。赵国臣子认为主公受到了侮辱,贯高、赵午等人找人刺杀刘邦未遂。事情败露后,张敖被认为叛乱押送到长安。贯高等人自首,受尽磨难为张敖洗刷冤情,刘邦很欣赏这些人,赦免了他们并任命为高官,蒙冤的张敖却被贬为侯,张氏因此失国。

      长沙王:长沙国是异姓八王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王国。也是诸国中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并且地理位置偏远,与南越交界。初代长沙王吴芮死后,他的后代传国五世,文帝年间无嗣,取消建制。

      梁王:汉十一年秋,陈豨造反,刘邦亲征,经过邯郸时征兵,彭越称病不见,惹得刘邦大怒。一个流亡在汉的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彭越被捕,刘邦把他贬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陈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乡去,吕后假装答应了。吕后与彭越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吕后却对刘邦说:“你把彭越流放到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了得了。”吕后随后即安排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被处死,全族被杀。

      淮南王:韩信、彭越相继被杀后,英布感到恐慌,就经常安排兵卒在“国境”上巡逻布防。英布手下有个臣子叫贲赫,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得罪了英布,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谋反。朝廷派人来调查,英布害怕得到“莫须有”的罪名,干脆就真反了。刘邦率兵亲征,英布兵败被杀。

      韩王:西汉开国后,刘邦把韩王信从韩国迁到太原,为汉守边。太原的北边就是匈奴,这个韩王信知道刘邦不会容下他,逃到了匈奴,最后被汉军围于参合。韩王信拒绝了汉将柴武的招降,力战而死。

      两个燕王:(先)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之时,一直在观望,直到最后才倒向刘邦。臧荼在史书上记载很少,西汉开国后不久,臧荼造反,刘邦亲征剿灭了他。后来刘邦把他的发小卢绾封为(后)燕王。陈豨在代国造反,牵扯到了很多人,卢绾就曾经和他联系过,这事后来让刘邦知道了,他下令卢绾进京受审,卢绾拒绝。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攻打卢绾。没多久刘邦就死了,卢绾亡命匈奴。

      最后说说韩信的故事吧。

      说西汉开国的事情,淮阴侯韩信是绕不过去的。

      韩信早年就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又不自力更生,天天在外面混吃混喝。先是在南昌亭长家里蹭饭,蹭多了,人家家里也烦他,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他走。后来亭长的老婆做早饭的时候,原本是早上七八点钟开饭,为了避开韩信,早上五六点钟就把饭做好,家里人躺在床上就把早饭吃了。等到韩信按惯例七八点钟来蹭饭时,人家一家人已经吃过早饭。韩信讨了个没趣,就和这个亭长绝交。

      争了这口气,但肚子还是饿啊,韩信就跑到护城河边,想钓两条鱼来充饥,但他那钓鱼水平太臭,半天没钓到,饿了大半天,本来就营养不良的韩信低血糖发作,晕倒在河边。

      有一位老大娘承包了一个漂洗棉布的活,这阵子正在不远处河边洗布呢,看到韩信晕倒,跑过来一看,就知道他是饿的,赶紧把自带的盒饭拿出来给韩信吃,救了他一命。老大娘的承包项目工程量有点大,洗了几十天才完成,这几十天里,大娘天天给韩信带饭,完工前的最后一天,大娘说:娃,老娘活干完了,明天不来了,没饭给你吃了,你自己另想办法吧。韩信说:谢谢你这么多天的照顾,我以后一定重重报答你。大娘说:呸,你这大个人了,还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口饭吃,你当我还指望你来报答啊。

      当地有个杀猪的年轻人看韩信不顺眼,某天在大街上拦住韩信说:你长得人模狗样的,刀不学枪不学专学剑,你以为你蛮是那个事啊?你要是不承认自己是个孬种,你就用你的剑来“狙”(笔者注:楚国方言,意为用尖锐物刺)我啊。

      韩信不作声,定定地盯着这个杀猪的。

      杀猪的:你狙啊,你狙啊。

      韩信不作声。

      杀猪的:你狙啊,不敢啊?不敢你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思考了半天,最后趴在地上,众目睽睽之下从杀猪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就是“胯下之辱”的故事。

      史上但凡有点才华的人,要么师从名师、隐者,要么自学成才,总归要有一个“学”字,但关于韩信的个人经历,却看不到这个“学习”的过程,反正从小就是一个混混,到处骗吃骗喝,名声也不好,也没有什么才华崭露。他先后跟过项梁、项羽,都不被看重,后来投奔刘邦,刘邦也不待见他,只让他做了一个粮仓管理员,后来还因为犯事差一点被杀了,幸亏被滕公救了下来。

      直到,他后来遇到了萧何。萧何很欣赏韩信,认为他是奇才。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属于穷山恶水之地。刘邦在去汉中的路上,他手下不少人觉得再跟着他混没什么出息了,某天晚上集体出逃,韩信也是逃跑的人之一。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急忙去追韩信。有人看到萧何急匆匆地跑了,以为他也是不想跟着刘邦了,赶紧去报告刘邦说:萧丞相也逃跑咧。刘邦大为光火,一时惶惶不安。

      过了两天,萧何带回了韩信,然后独自去见刘邦。刘邦又气又喜,骂萧何:别人逃跑也就算了,你跟了我这么久,为么事也要逃咧?

      萧何:我不会逃跑的,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

      刘邦:你追谁?

      萧何:韩信。

      刘邦:你扯蛋吧,骗老子好玩么?跑了几十个将军你不追,你会去追一个管粮草的小混混?

      萧何:那些庸才有没有无所谓,韩信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才。如果大王你只想偏安汉中,那韩信要不要都行。但如果大王想争夺天下,只有韩信能帮你,大王你自己看着办吧。

      刘邦:@#$%*&@*&$

      经过萧何一番劝说分析,韩信得到了刘邦的重视,终于登台拜将,为刘邦统军东征。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统领汉军,平三秦、降魏韩、抗西楚、灭赵齐,用兵如神。在灭了齐王田广后,韩信便开口向刘邦要更大的“官”了。

      他写了一封信给刘邦: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和楚国交界,如果不设一个代理国王来管理这块地方的话,这里势必不得安宁。我韩信不才,就来我来做这里的代理国王吧。

      当时,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了以后,把信送给刘邦,刘邦打开一看,勃然大怒,当着使者的面骂道:老子被困在这个鬼地方,天天盼星星盼月夜盼你来救老子,你个板板地却想称王……

      刘邦才骂了两句,突然感到不对劲。谁在踩我的脚咧?左脚被踩了一哈,右脚也被踩了一哈,见鬼了。刘邦左边看一哈,是张良,朝他挤眉弄眼在。右边看一哈,是陈平,也在朝他挤眉弄眼。刘邦这才感到失言了,连忙改口: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就当成就一番功名事业,当王就应该当真正的王嘛,怎么能只做一个代理的王呢?咳……张爱卿,你马上就去齐国见韩将军,代朕正式封韩将军为齐王。

      张良、陈平这才松了一口气。

      韩信成为齐王之后,手握重兵,一时天下只剩楚、汉、齐三大势力。韩信倒向谁,谁就可以夺得天下。这时,说客们纷至沓来。武涉游说韩信背汉投楚,被韩信拒绝。蒯通游说韩信保持中立,待楚汉两败俱伤时再来收拾残局夺取天下,韩信同样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在我穷困潦倒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只有汉王尊重我认可我,给了我舞台,我不能对不住汉王!

      于是韩信与刘邦合兵,于垓下大败楚军,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天下一统,归于刘邦。

      项羽刚刚败亡,刘邦却趁热打铁,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了韩信的兵权和齐国的地盘,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现在的江苏省睢宁)。

      韩信到封地后,举办了一个“报恩大会”。他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大娘,赏赐她千金。轮到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韩信又召见曾经侮辱过他,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杀猪匠,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韩信到楚国后的第二年,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对韩信颇为忌惮,也不敢直接动粗,陈平就出了一个主意,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云梦泽,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然后趁韩信没有防备的时候把韩信抓起来。韩信懵懵懂懂地去陈地朝见刘邦,一见面,就被刘邦左右的武士绑了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

      韩信眼见无力反抗,苦笑着说:果然啊,人们说的没错,‘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平定了,我就该下到锅里煮了。

      刘邦抓了韩信后,回到洛阳,又开始念及旧情,就赦免了韩信,不过把他的“王”给削了,改封他为淮阴侯。

      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恨死了刘邦,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在家中闷闷不乐。他以自己和周勃、灌婴、樊哙等处于同一个档次为耻。

      汉十年,陈豨造反,刘邦又亲征,韩信暗中联络陈豨,准备作内应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后,韩信正等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和萧何谋划,令人假称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劝说韩信也一同去“朝贺”,做个样子,不然也太不给刘邦面子,会引来麻烦的。韩信信不过别人,却是最相信萧何的,就听了萧何的话,进宫去“朝贺”。谁知韩信的脚刚迈进宫门,埋伏在宫里的武士就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杀掉了。

      韩信被斩,三族被灭。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老衲读《史记》之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韩信列传,在扼腕叹惜于三大开国功臣之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像:

      彭越列传中,“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黥布列传中,“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事变,乘传诣长安。”

      韩信列传中,“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诸位看到了吧,这三位王爷,都是因为和家臣、仆人、手下有了矛盾而被告发,所以才入狱丢命。《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么一出戏,国舅董承谋划着杀曹操的时候,也是因为私通董承的妾被发现被董承打了一顿,结果他就把主人告发了,曹操得救,董承等一帮谋事的都被杀了。不单董承是这样的剧情,马腾也是差不多的剧情。

      历史都是惊人相似的(两千多年后的平西王不也是吗?😅),只是,刘邦为了给后世子孙谋得长久,迟早必杀这些功臣,刘邦不杀,吕后也会杀。所谓告发,只是一个借口,或者是一种安排罢了。

    • 家园 张耳与陈馀:从患难忘年交到显赫生死仇|二十四史探秘027

      张耳与陈馀这两个人,一般人对他们并不熟。不是他们成绩不够优秀,事实上,在秦末汉初的动荡岁月里,他们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也曾经做过“帝师”,不过这个“帝”是陈胜。

      从头说起。

      张陈二人都是魏国大梁(现河南开封)人。张耳年轻时在黑道上混过一些时日,也曾经到信陵君魏无忌那里做过门客。能在信陵君手下混的人,应该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吧?后来,张耳的老婆家里出钱,帮他在魏国谋了一个县令的差事,小日子也还过得去。

      张耳年纪要比陈馀大一些,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找了一个富婆做老婆,靠着老婆家里的资助,在黑道上混出了一点名声。所谓惺惺相惜、臭味相投,两个人就混到了一起。

      因为张耳年岁要长,陈馀就像对亲爹一样对待张耳(张耳多少是个县令,陈馀这时候还只是一个白丁)。这就是所谓的忘年交吧,《史记》中形容他们为“刎颈交”,但没给出证据。

      秦国灭了魏国后,为了维稳,在原魏国境内搞“严打”,作为黑社会的大头目小头目,张耳和陈馀都在通缉之列:捉到张耳赏金一千块,捉到陈馀赏金五百块。

      两个人都改名换姓结伴潜逃,一起逃到了陈县。陈县当时是个大地方,曾经做过陈国的国都,后来楚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时,也把国都迁到这里。

      因为陈县是个大地方,所以城里的街道巷子也比较多,同样是为了维稳,秦政府让每条巷子都设一个“巷长”,由“巷长”来管理巷子里面的事情。张耳和陈馀就跑到陈县当了“巷长”,说是巷长,其实就是一个看门的传达室老头,上头有什么指令,比如今天要组织大家齐唱红歌、明天要集中朗诵秦始皇语录什么的(开个玩笑,哈哈),就由他们去挨家挨户通知,没事时就戴个红箍箍蹲在巷子口注意来往行人,发现有形迹可疑的就向派出所打小报告。

      张耳和陈馀的岗位在一起,隔着一条街,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有一天,街道办主任过来视察工作,看到陈馀蹲在巷子口打瞌睡,就举起鞭子抽了陈馀两下。陈馀那时候年轻啊,肝火旺,而且以前是在道上混的,哪能受这个气,刚想站起来冲过去揍那个街道办主任,张耳连忙跑过来隔在他们中间,踩住陈馀的脚,制止了陈馀。

      等到街道办主任骂骂咧咧地走了,张耳教训陈馀说:个板板的,你个混账东西,当初老子是么样跟你说的?老子要你忍,你就给我好好忍着。这点小委屈都受不了?跟这种鸟人你斗么事气?弄出人命了你得赔他一条命,你值得么?

      陈馀这时候也冷静下来了,连声道歉:您教训得对,是我错了,我以后一定注意,一定忍。

      没多久,陈胜吴广他们在附近的蕲县造反,然后把几万人的队伍拉进了陈县。造反了啊!黑道大哥是最喜欢造反的,张耳和陈馀赶紧去求见陈胜。陈胜和他的弟兄以前也经常听说过张陈二人的名头,毕竟都是道上混的嘛,所谓同道中人,一见如故,便收罗到了帐下,作为谋士。

      陈县里的人都是见过世面的,毕竟当过几个国家的国都,这次看到陈胜拉了几万人马呼呼啦啦地进来,地面上的黑道大哥就开始“劝进”,说:将军你功劳大大的,应该称王才对,你不称王别的人都不会服你,我们拥护你称“楚王”吧。

      陈胜就找来张陈二人,问他们的意见。张陈二人说:老大,现在就称王,太早了吧。虽然你带领这几万古惑仔砍砍杀杀地也挣了一点地盘,但如果只想着做一个“王”的话,也太小家子气了。你不如派人到各地去做做宣传工作,让天下的帮会多建立几个起来,一起造反,这样你的朋友就多了,力量也大了。等推翻了秦朝,你理所当然地就是天下最大的老大,你就是皇帝了。

      陈胜也就是一个小混混的眼界,毕竟不能和当过县令的黑道大哥比。张耳的话陈胜听不进去,他还是迫不及待地在陈县自称为楚王了。

      张陈二人一看陈胜不听他们的话,知道跟着陈胜混没前途,就开始另寻后路。他们想了一个主意,对陈胜说:大王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往西边打,北边你暂时顾不上。我们对北边比较熟,要不,你给点兵给我们,我们去北边帮你抢地盘吧。

      陈胜同意了,派他的老朋友武臣做将军,让张陈二人做左右校尉,带兵三千,去攻打原来的赵国的地盘。

      张陈二人嘴皮子功夫了得,再加上他们两人对赵国的地方很熟,江湖上的人也认得不少,各方面人脉关系都还在,经过一番煽动,队伍马上壮大了,没花多少功夫,赵国就被他们完全控制。

      张陈二人因为陈胜不听他们的话,而且只封他们做了小小的校尉,一直对陈胜心怀不满,这时候看到他们的队伍已经颇具实力,就开始鼓动武臣自立为王。

      武臣也对陈胜有了不满之心,答应了,自立为赵王,让年轻一点的陈馀做了大将军,让年纪大的张耳做了右丞相。

      注意,在此之前,都是说的“张陈二人”,他们两人都是一起行动的,这个时候是一个转折点,他们分工不同了:一个做大将军,掌握军权;一个做丞相,掌握行政权。这是他们分道扬镳的开始。

      陈胜迫于形势,承认了武臣的赵王身份。武臣就在赵国扎下根来,不断地招兵买马,向南北扩张地盘。张耳和陈馀也分别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

      武臣手下有一个武将叫李良,颇有些能耐,被武臣的姐姐羞辱了,一直想找机会报仇。刚好这时候秦朝的大将章邯暗中招降李良,李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武臣投靠了章邯。张耳和陈馀逃了出来,手上还有几万兵马,本来想自立为王,但又觉得时机不成熟,就找来原来正宗赵王的后代赵歇,立赵歇为新赵王,重新树起了造反的旗帜。

      章邯带着大军打了过来,把张耳和赵歇围进了巨鹿城。当时陈馀领兵在外,手上有个几万人马,但和章邯的大军相比,不堪一击,只好把军队驻扎在巨鹿的北边,伺机而动。

      巨鹿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快撑不下去了。张耳多次派人从城中潜出,通知陈馀来解围,但陈馀不敢去鸡蛋碰石头,一直不动。几个月过去了,城里的形势越来越危险,张耳气急败坏,就派了两个手下去骂陈馀,说:个板板的,你个混账东西,当初老子跟你是生死之交,现在我和赵王都快死了,你个板板的手上有这么多兵,也不说来救老子。你到底是不是老子的朋友?

      陈馀对张耳的两个手下说:张耳他说得轻巧,我打章邯就是去送死,这样死了一点好处都没有,以后也没有人帮赵王报仇了。你们想送死,我就给五千人给你们带着送死去吧。

      张耳的两个手下就带了五千人去打章邯,果然,全死。

      后面,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楚霸王项羽带着他的军队“破釜沉舟”一举打败章邯,解了巨鹿之围。

      解了围,张耳出城去找陈馀,两个老朋友在军帐中相见,见面就是一顿责骂。

      张耳:你个板板的混账东西,你还有脸见我啊?你是不是就想我饿死在城里啊?我手下的那两个小兄弟呢?

      陈馀:你还好意思问那两个白痴?你个大白痴的手下,也只能是小白痴,吵着要去送死。我就给了他们五千人马,他们就真的带着人送了死。

      张耳:胡说八道。你才白痴。他们两个智勇双全。肯定是你嫉恨他们,把他们杀了。

      陈馀:我说了,是他们自己要去送死。

      张耳:你交出人来!

      陈馀:你白痴啊,他们被秦军杀了啊。

      张耳:你交出人来!

      陈馀:被秦军杀了啊,不信你去问章邯。

      张耳:你交出人来!

      陈馀:@#¥%&×¥#%,唉,张耳呀张耳,想不到你这么恨我。也罢,既然你容不下我,我不当这个将军也就是了。

      陈馀解下腰间的将军印信和绶带,丢给张耳,气哼哼地出了军帐。陈馀并不是气跑了,他是被张耳死缠烂打地骂了半天,被尿憋住了,他赶紧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嘘嘘,放完了水,觉得浑身一阵轻松,然后又奔回大帐,准备轻装上阵继续和张耳吵架。

      回到大帐一看,陈馀傻了眼。这时候张耳已经接收了他丢过去的印信绶带,坐在了原来属于他的位置上,接掌了兵权。陈馀那个恨啊,心想,老子也就是做个样子唦,你也就让都不让一哈地收了,看来你是一直眼红我的兵权啊,唉,交友不慎啊交友不慎。

      老!子!要!和!你!绝!交!!!

      此后没多久,张耳跟随项羽攻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张耳黑道上的人都混得熟,各路大哥小弟都纷纷在项羽面前说张耳的好话,项羽一高兴,就把赵国分了一半好地方出来,给了张耳,立他为常山王,原来的赵王得到了北边差的地盘,改称代王。

      有人对项羽说:陈馀和张耳一样对赵国有功,功劳不比张耳小咧,大王你为么事不封陈馀咧?

      项羽觉得陈馀没有跟他一起打进关中,没什么功劳,就随便给了陈馀三个县的封地,这个档次,只属于侯。

      陈馀心里不痛快了,除了怨恨张耳,也恨上了项羽。过了没多久,齐王田荣举旗造反,陈馀就去投靠田荣,田荣给了陈馀一点部队,再加上陈馀自己三个县的军队,偷偷地去攻打张耳,把张耳打得大败,落荒而逃,最后投靠到刘邦那里。

      陈馀赶跑了张耳,收复了赵国的地盘,就去把赵歇从北边的代国接了回来,重新做回赵王,赵歇很感谢陈馀,就封陈馀为代王。这样,陈馀由侯变成了王,并且留在赵歇身边,辅佐国事,相当于代国国王兼赵国国相。

      第二年,刘邦出关准备攻打项羽,想联合赵国一起行动。作为赵国的“义务宰相”,陈馀提出了条件:要赵国派兵相助也可以,但必须把张耳的人头拿来才行。刘邦舍不得杀张耳,也不愿失去赵国这个外援,他就找了一个长得像张耳的人杀了,提着那个人的人头来见陈馀,陈馀这才答应出兵帮助刘邦。

      刘邦前面打得顺风顺水,但打到彭城后,骄傲自满,被项羽反过来打得大败,落荒而逃。这时候陈馀也知道了刘邦之前杀的是假张耳,一怒之下,带着赵国的兵马离开了盟军。

      又过了一年,韩信带领汉军东征,韩信是个带兵的天才啊,谁是他的对手?他轻而易举地就灭了赵军,杀了陈馀和赵王赵歇。陈馀就这样窝囊地死了,而他的死对头,他不得人头不罢休的张耳,却被刘邦封为赵王,这时候正施施然地前来接收陈馀留下来的地盘。

      陈馀死后两年,也就是张耳当上赵王之后两年,张耳也死了。他是老死的,毕竟从年岁上讲,他相当于陈馀的父辈,也算是白发人先送走了黑发人,在魏赵之地上,“父子俩”恩恩怨怨纠缠了一生。

      通宝推:真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