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共:💬220 🌺1068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以设想历史中某一个变量发生改变,但后续推演要符合逻辑

      《南明史》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李自成的失败,恰恰是大顺军没有完全腐化、没有向地主阶级做出足够的让步。

      自秦汉以降,改朝换代多是“其兴也忽焉”,这其中的奥秘,其实就是是否承认地主阶级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如果承认、妥协,就是天降圣主,即使有个别野心家起事,也会迅速被剿灭。刘邦、朱元璋是两个异数,原因就是虽然他们出身底层,但是混社会的经历经验,让他们懂得妥协——也就是懂政治。刘邦在分封上的妥协大家都耳熟能详,朱元璋对浙东几贤的“礼贤下士”其实也就是对江南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的暂时妥协,后来他前大户到凤阳以及北方,就成了凤阳花鼓戏词的来源了。

      设使一片石大战大顺军取胜,也无法取得全歼吴三桂和多尔衮全军的战果,因为这两者是马军,机动性强。因此大顺军也无法扩大在河北、山东的局面,会被牵制在北方战线。吴三桂能“借满洲兵为崇祯复仇”,江南东林党史可法更有可能遣使渡海再订“金石之盟”,使大顺军长期面临两线作战。

      朱元璋当初能面对陈友谅、张士诚的两线作战,长江的船运之(机动力)便其实是个重要因素。而夹在长城和淮河之间,大顺军则没有这样的机动条件(大运河完全比不了长江)。

      因此,大顺军能获得天下,或者获得地区割据的条件,就是向地主阶级/东林党妥协。这个比较难:元末农民起义,是刘福通在北,与各路地主武装(元朝朝廷的军队早已不堪作战了)死磕,血海深仇,不能妥协。朱元璋虽然名义上也属于红巾军、刘福通的部下,但他埋头在江南发展,与刘基那种大地主阶级没有发生像北方那样的、解不开的血仇,所以还可以妥协。而老李大哥的队伍,与士大夫阶级一年不停地血战了17年,所以大顺军与地主阶级妥协的可能性很小。

      而与士大夫(地主)阶级妥协,就很难解决东亚北部草原地带的问题。从郑和下东洋、西伯利亚/黑龙江立碑等历史事实被士大夫阶级“删除”看,再到东林党养满清/关宁军自肥来看,设想与东林党妥协后的(汉人)政权能超过明朝的北亚疆域,是完全不和逻辑的。

      • 家园 中国的史学家往往是军盲

        习惯于将军事仅仅视作政治经济因素的一种结果,而拒绝相信军事胜利本身的决定性意义。这反映了这帮人的知识缺陷,某种程度上也是地主出身的旧知识分子自吹自擂。实际上反过来才是历史的基本面貌。不是和地主阶级妥协了才能获得军事胜利,而是取得了军事胜利才能逼地主阶级”妥协“(交钱)。你看大清屡次入关,抢了一次又一次,哪次和大明的地主”妥协“了?最后大清征服了江南,在明朝时觉得逃税光荣的江南士绅一个个都乖乖的交税,老老实实地金钱鼠尾,连一文钱都不敢欠。还不是都被屠刀吓的?

        回到本楼的话题吧,顾诚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向地主妥协,但实际上李自成占据北京几十天就失败了,地主们的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变出数万大军来决定江山归属。一片石之战,靠的就是李自成、大清、吴三桂三方的军事硬实力。一片石这一战基本决定了天下兴亡,因为顺、清是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两支成建制军队,其余的小军头都在观望,试图站在胜利者那边。那方面赢了就会有滚雪球效应,历史上满清赢了,姜镶、左良玉之流就站在了满清那边。反过来大顺赢了,那么各地的小军阀就会投闯。

        大清历史上吃亏的地方是搞金钱鼠尾得罪了天下人,导致大西军和郑成功给南明续了一波,许诺给吴三桂裂土封王后来又导致了三藩之乱,大大延长了战乱。大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会有更好的机会,乘开国之威还在的时候实现清朝在立国百年之后才进行的改革(一体纳粮、火耗归功)。国初的经济更繁荣,人口增长也更快。

        “裂土封王”的承诺很可能才是吴三桂跳反的真正原因。你说满清和“地主阶级”妥协了,那真正的妥协对象也是吴三桂。所以我写了让李自成抢先击败吴三桂控制山海关。我这篇文章就是给大顺加buff,提高李自成的军事能力,让他打赢一片石,好以此编个没有穿越者在内的架空故事。

        通宝推:任爱杰,
        • 家园 闯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因为他压根没有对取天下做多少准备工作,不仅对攻取北京后统治国家毫无头绪,而且对明朝最大的敌人满清竟然完全是睁眼瞎。如果李心中真的有天下的想法,他至少在进北京数年前就应该加强对满清的谍报工作,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都能轻易想到的事,既然李没做,那就代表他就是个流寇,进北京也纯粹奔着抢劫去的,和皇太极比差太远,满清离吃饱穿暖也没几年(第一次入关时把死人衣裤全扒走),但对于明朝天下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 家园 嗯,没错,问题就在这里

            本文就假定李自成改了这个缺点

            • 家园 不要把历史人物当做白痴

              多尔衮当年入主中原,最开始根本没指望山海关,是打算走赤峰承德,密云这条线到北京的,当时已经走到阜新了,这个时候,吴三桂派人过来投降,多尔衮还犹豫过吴三桂到底是真降还是诈降,最后判断是真降之后,才改道走的山海关

              通宝推:胡辣汤,
              • 家园 吴三桂只不过使多尔衮更相信范文程说的

                当年,多尔衮对入不入关犹豫不决,女真人口太少,军队太少,入关会不会导致汉人齐心协力,灭亡他们,实在难以预料。范文程劝说:奸其妻女忍,刨其祖坟忍,夺其地屋忍,此等贱民,何足惧哉?!多尔衮幡然醒悟,当即挥军入关,摧枯拉朽,顺利夺取天下。

        • 家园 有和地主妥协的心

          就容易拉拢吴三桂,一片石不就赢了吗?

          • 家园 直接把大军开到山海关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拉拢别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开多大的支票,而是告诉他你是胜利的那一方。不确定后者,给的再多人家也只当你是空头支票。

            军事错误是李自成失败的关键。只派几千人接管山海关,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鞑子的实力有多强。即便吴三桂不跳反,数日后山海关也会落在全军动员的满清手里。这种做法已经足够让吴三桂看扁李自成了。而此时李自成的主力还过于分散,能拿出的兵力还不如满清。野战的赢面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吴三桂叛变,打赢已经没希望了。

            反过来,李自成全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不归顺的话立刻就会被歼灭。他也就失去了投降鞑子的机会。等鞑子来了,李自成可以背靠山海关对抗清军,胜算就会比后者大。

        • 家园 明末军阀化的各路大帅之中

          最大的肯定是左良玉,但战斗力最强的一定是辽镇。

          所以一片石之战其实是全国战力最强的两支军队(满洲和辽镇)打一支疲敝之师(李自成),一点悬念都没有。

        • 家园 中国的史学家往往是军盲-司马光的锅

          当历史被简化为上层的道德文章以后,技术发展和知识传播就成了历史的点缀。

        • 家园 如果真兄懂军事历史,那么请教

          中国古代步兵为主的军队,对阵骑兵为主的军队,有哪些战例是取得了决定性,或者叫毁灭性战果的?

          如果不架空到大顺军得到从天上掉下来的几万批战马、改装成骑兵,就不能符合逻辑地推演出山海关一战能摧毁满清、关宁叛军。想象一片石大战战胜了就能让

          “各路小(?)军阀望风归降”,天下“传檄而定”,这大概就是教员批判的“单纯军事观点”。

          ‘朝廷让你纳粮,也就是承认了你对土地的占有继续有效’。这个是士大夫地主阶层对满清从了的根本原因。剃头与否与士大夫们关系没那么大,认可你对土地的占有(所有)才是真章。

          在剃头的问题上,满清不仅不是“吃了大亏”,而是非常有效非常成功的政策。女真族看起来是吸取了前代的历史教训,用剃头的办法,成功分裂了汉民族。否则以八旗几万+汉蒙八旗总共也不过十几万的兵,怎么可能征服一个上亿人口的社会呢?

          微博朱世巍说曾国藩“以保名教”为旗帜,其实都是虚的假的。保住士大夫们对土地和科举、文化的特权,才是真的。剃头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

          推建真兄再看看《南明史》,也在看看教员批评“单纯军事观点”的那几章。

          通宝推:东方白,俺是老胡,
          • 家园 顺军骑兵不少,和满清的差距在火炮上。

            北方地主反顺是在顺军从山海关败退以后了。之前他们可不敢,怕顺军把他们干掉。

          • 家园 刘裕的却月阵啊

            西方步兵大破骑兵的战例就更多了。

            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说,顺军和清军的区别不是步兵和骑兵的区别。

            李自成的骑兵很厉害啊,偷个懒,抄下《明史》:

            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军止,即出较骑射,曰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这里的数据有所夸张,就不做细致的考证了。只提一下“三堵墙”的战法,也不是闯军原创,很可能呢是源自明军的骑兵战法。

            从“三堵墙”战法到“五重阵”战法,顺军部队在正面战场的编组和战法,基本都是明军战法的发展。

            清军呢,其实也一样,也是学习明军。

            说句不严谨的话,明末之争,简直就是明军内战。平心而论,明军的组织,训练,以及技战术其实并不低。拉跨不是军队本身,这里一定要反对单纯的军事观点。

            而到了明末战场,因为冷热兵器的交接,不可能存在单一兵种的战法,都是诸兵种合成战法。炮兵,火枪兵,骑兵,步兵,都要一起运动的。萨尔浒之役,杜松轻兵冒进,被截成两段,火器部队失去掩护,被打得稀烂。

            清军的骑兵,冲击骑兵不多的。满人也是农耕渔猎,能有几匹马?再说到了明末,再用冲击骑兵正面硬刚步兵,这样的打法已经很难取胜。清军的骑射阵之前,很谨慎的配备楯阵。后来仗打顺了,骑兵冲阵的战例就多了,再到后来,被郑成功的重甲步兵教作人之后,又老实了。

            一片石大战,说实话,顺军打得不差,清军阵亡的中高级将领不少,清顺之间,单就军队来说,差距没那么大。

            所以,反对单纯军事观点的看法我是认同的。清顺之争,军事很重要的环节,李自成有严重的战略失误,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政治层面。

            通宝推:方平,
            • 家园 这个抓个虫,后金马很多的。徐光启的概括为"强弓铁马".

              楯车是为了防止明军的大量轻炮,靠躲在楯车后面的弓箭手搅乱明军阵型,然后再骑兵突入。

              马不多的话是不能拖着笨重的楯车到处走的。

              点看全图

              普通的士兵家里都有十几匹马。

              后金少用楯车是自己有大炮之后了,同样的畜力,拖大炮还是拖楯车很好选。

              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后金就靠驱赶马群冲破了朝鲜人的鸟铳拒马阵。

              • 家园 你这说得也没错

                我表述确实有些问题。不过,我有自己的想法。

                你引的材料是《建州见闻录》,除此之外,史料中也有后金使用冲击骑兵的战法:分死兵和锐卒,死兵就是冲击骑兵,披重甲,乘双马。

                但是呢,在明军的乌龟阵前用冲击骑兵,能起到多少作用,还值得讨论。比如浑河血战,四旗后金军不等楯车的掩护,就上去浪,死伤惨重。

                另外呢,有史料提到后金初期的时候,多步少骑,骑不成列。

                而且嘛,后金军队的战法很多是学习明军,骑兵的战法也类似,甚至还有人说后金骑兵不如明军,明军步兵不如后金。

                时间到了天启元年,在徐光启这里,后金不仅是“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而且火器运用已经很纯熟了,徐光启还特别提到一个战例:”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有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说实话,虽然这战例的讲述,疑点颇多,文人好夸张,自是难免。但是后金的部队应该是有多兵种的编制。

                我上贴的核心观点就是:在明末战场上,特别是重大战役,是不存在单一兵种,都是多兵种合成。不存在说步兵对骑兵这一说法。都是步骑火车对步骑火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