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 多余6569

共:💬123 🌺469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主要是上面说法论证了多个环节

                              其一、认音没那么困难。有替代品,也不会增加多少难度。

                              其二、认字构形有难度。图像记忆,而且需要多听说读写。

                              其三、认意有较高难度。需要统一的知识体系。通识、专业配套,还有培训和应用场景。

                              分别指向汉语拼音,认字难度,认字如何影响工业化。

                              其四、拼音文字知音便知文,会说便会写,脑区有不同,学习要简单,二语要方便。

                              其五、英国工业化主要由成熟工程师完成,和工匠两个概念。工匠以不识字的为主。

                              其六、操作工很少需要读写,主要依靠现场教培经验。连九十年代的中国也是如此。

                              提示工业化初期语音教育普及的影响有限,影响的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其七、宋明工业化成就,明清西学东渐,没拼音并非发展受阻的主因。

                              其八、港台地区的发展,繁体字未成为阻碍,认字构型未能成为阻碍。

                              提示认音和认字可能都不是问题关键。而认意同有体系变动,提示问题关键。

                              进而否认「拼音→认音→认字→工业化」这个链条,三个箭头都会有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认字和工业化所需的知识系统完全是两个概念,系统化知识和配套的应用环境又是两个概念。想要成立,需要更多证据。

                        • 家园 补充

                          简单说,你说的是新式教育的一系列变动,还包括政经社会背景的的剧变,而不只是有拼音这么简单。想要证明只是拼音,困难之极。现在的论证,实际上都局限在自己的方法和过程里,而忽略了历史整体。至多证明了某种相关性,却很难说是决定性因素。同样的,英国和德国的改革也是如此。而且他们是语音等于语言,和我们象形文字形音义三要素集合不同。这还没讨论假借和多音的情况呢。大规模系统整理汉字,进行简化就更别提了。当然前面也说了,繁体没问题,可见简化不是关键所在。

                          顺便一提,成人和儿童认字是不同的,前面说过。关键在于语音有学习期,这个时期和字一起学才会有效率。进而实际上是语音文字一起学,并不是单独学其中一个。而对于文盲来说,可不是连音都不会。实际上早已学会了语音。前文红军的方法不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对于成人来说。

                          总的来说,语音当然重要,但是是否考虑到了传统教育已经考虑到了?蒙学教材认字又认音,甚至还有格律。然后现代教育的认字,真的只是认字吗?再考虑一下英文的单词量就像假日兄所说的?

                          这不是在否认拼音的功效,而是说论证的这个问题过大,并不是拼音能够解决的。单纯说高效的语音教育,拼音当然功不可没。顺便一提,如果你看完这些内容,应该知道,汉语拼音并不是简单的外来一说,本来就是从本土音韵和切音总结出来的。人们总是忽略了这个基础,过分强调外来。

                  • 家园 很好,很好。这个要赞一个,这是我见到的你最有见地的文字

                    废除汉字是近、现代几乎没有断绝过的一种怪论,民国时期是大高潮,在计算机逐步深入日常生活、王选等人解决汉字处理之前也有一个小高潮,就在去年一个搞语音技术的同学居然还在说这个观点,让我马上给梃了回去。

                    古代用已知的两个汉字来给不熟悉的汉字进行读音标注。

                    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教学体系跟以前不同了,这个是不是问题,是需要思考的。

                    比如:蒙学,根本就不讲解。其实这其中体现着汉字特有的一个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汉字独有的。

                  • 家园 难点不在发音,在看字读音。有多少字,你能准确的发多少音

                    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音是相近的,英语是560个,汉语是552个,汉语还少8个

                    但汉语还有一项法则,这就是音调。这样英语发音其实是一维,而汉语发音变成2维,汉语的发音就变成了552*5(除了4声调,还有一个轻音)=2760个。

                    而英语虽然没有在发音上发展出2维,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欧洲的边远落后地区,社会落后不发达,信息量少,不需要如此巨量的语音。但字母文字在标识语音时,却用上了2维法则,将单个语音是分成了韵母和声母,从而用二维方式表达语音。从560个读音,简化成了48个音标。再加少量的拼写法则,不过50多个。

                    2760个读音和50多个组成拼音法则,这就是传统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鸿沟。

      • 家园 送不了宝,花你

        历来都不是新技术或者是社会进步让人没有事做,而是新的技术应用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更多知识的人,那些不学习不进步的人多了,自然就显得社会进步让他们没有事做,不是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错,是这些人不及时适应社会,不努力进取,是他们的错。

        现如今依然是这样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级别,而人和社会制度、文化取向跟不上这种变化,由此产生的矛盾不能靠打击先进生产力或者是搞倒行逆施的满足社会底层落后的思维来缓解。而是应该营造爱学习、紧跟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而不是搞什么迎合懒蛋的扶贫,支持街头小区门口的小商小贩落后政策。

        这样的道理非从简单,但就是有不少人不愿意提高自己的能力,埋怨社会不给机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中原农村有三种车,第一种是那种大马车,前面老匹马后面一匹马驾辕;第二种是小马车,有一匹马拉,比大马车小很多,还有一种就是牛车,有两个直径近1米左右的纯铁铸造的轮子,每个铁轮子几百斤不等,一般由力大的牛拉;第三种土话叫做老拖车,就是下面跟东北的扒犁一样,上面是个由四根木头支持的长方形的框子,可以由牛马驴子骡子拉,犁地时把犁子从上面取下来,犁完地把犁子放在上面拖回去,所以简称是老拖车。尽管这三种车不一样,每一种驾驶技术要求也不一样,赶大马车的人,都是生产队里比较有点小能耐的人,因为要能把大马车赶好,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样的车和马,不同的赶车人拉的东西不一样多,我是亲眼见过,同样的马车和马,一个赶车比较牛气的能拉更多的货,那个不怎么样的赶车人无论如何在同样的条件下拉不了同样的货。也因此这个赶大车的人在生产队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一般一个生产队也就是一辆大马车。小马车生产队一般会有两辆或者是一辆。牛车一个生产队大概会有3-5辆,这牛车有牛车的好处,过去农村路面没有硬化,遇到雨雪天,大马车小马车都是橡胶轮胎,在泥泞的路上走不了,那么铁轮子的牛车就派上用场了,但是牛有力气走的慢。我上二年级,父亲赶着牛车,用生产队里的水牛拉着我们,路上天有点热,那水牛干脆直接拉着车去坑里了,我们都跳下来,然后等着老水牛在水里凉快够了,它自己拉着牛车直接从坑里上来。第三种是老拖车,这个是雨雪天不能用,平常也拉不了多少东西,因为制作简单,所以生产队最多,小孩们也喜欢跳上去让牛拉着慢慢走,也可以拉点柴火和秸秆什么的。

        这样的农村应该是很多年都如此,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队里开始买柴油机用作磨面、浇水、抽水等,即使这样,在生产队里能开机器的人,也远高于那个赶大马车的人,因为以前连浇水都得用牲口拉着水车,有了柴油机后,不需要牲口拉水车了,直接用柴油机拉着水泵,而且效率那是几十倍地提高,生产队自然把能开柴油机的人当成宝贝,赶大车的把式地位降到第二位, 但是柴油机有了毛病可得请外来的师傅修,大车把式常说:你那机器好,但是容易出毛病啊,而且出了毛病咱队里还解决不了,不是个事,还是牲口更靠谱。很短 的时间,生产队里有人会修机器了,大车把式只能是少说几句,但是拉货还是离不了他。三年多的功夫,把柴油机装到手扶拖拉机上面,这样又能犁地又能拉货,又能浇水,凡是牲口都干的活,手扶拖拉机基本上都能干,但是唯一是拉货时没有大马车灵活,也没有大马车拉的多,但是车把式的地位是岌岌可危,再后来小四轮来了,拉的多跑的快,省时省力成本大降,因为养三匹马可不容易了。最主要是那个70年代末的时间,大队里有大四轮拖拉机,还有了履带拖拉机,犁地拉货都让大马车没了市场。这个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这三种车把式们的言论,大车把式说机器先进但是总坏不好修,牛车说自己的车雨雪天连大四轮拖拉机都不行,还得靠牛车,那老拖车没啥说的,赶老拖车的大爷经常嘟囔着说:我这拖车多好,从来都不找队里的麻烦,啥时间哪不得劲我自己修好了。实际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机器最终完全代替了牲口,尽管一开始机器不是那么友好,那是因为大家知识不够,而不是机器的事。现在也一样,不要怪这个社会不给你机会,而是这个社会需要有更多知识和技能的人,你自己不努力学习,反而怪社会上先进的生产力把你的工作机会抢了,那只能说明你是落后了。因为以往的教训我现在给大家再重复一遍:赶大马车的把式说:机器是好,可不能全村的人都会开机器吧?赶牛车的说的,你的机器好,你能在泥泞的路上走吗?赶拖车的大爷说:我看你们都用机器,谁来给你们修,哪有那多有学问的人修机器啊。实际上是很短的时间内,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会开拖拉机了,履带拖拉机也来,硬化的路也建好了,稍微大点的路两旁边开满了修车的门市。

        最近几年的感觉,这社会需要更多的掌握了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不是社会提供的职位不够,而是缺口很大,更多的年轻人没有学够那么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社会没有提供给年轻人学习的时间和环境,而是这些年轻人在大学里把时间浪费了。但社会发展的步伐不会等着这些懒蛋们,也不要指望政府去再出台什么扶贫和迎合底层落后思维的政策,因为那会使我们的民族落后,如果这个国家还要往前走,还要准备做世界老大,那么现在社会上一些落后的思维就不能被政府放大并迎合,而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年轻人学知识学技能,赶上社会的发展不掉队,而不是相反搞倒行逆施。

        通宝推:燕人,老调重弹,牧云郎,桥上,
        • 家园 所以我一直主张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毛领袖当年提倡的小学五年,中学五年,然后上山下乡锻炼,再回来读大学是很有道理的,唯一不足是上山下乡时间太长,被错误理解为变相劳改了。人应该先社会实践,再进大学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加拿大这边在大学里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路线,最极端的是滑铁卢大学,刚上大学一年就开始有各种实习机会,实习4个月,然后回去上课几个月,再到不同地方实习4个月,再回去读书,实际也是学制缩短,增加实践。高校和各种公司和政府部门建立联系,提供实习机会,由学生自己申请,雇主面试,和找正式工作一样,这样的实践与读书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通宝推:拿不准,审度,
          • 家园 那时候的高中没有高考负担,学制两年自然没问题的

            可是现在的高考往往一考定终身,你不重视都不行。小学倒是可以缩短学制到五年

          • 家园 我补充个问题供龙眼兄批评

            龙眼兄这几贴都说得有理有据。关于学制问题,我和陈王还有一些河友都提过类似观点。读书需要巨大的成本,目前很多人批评年轻人眼高手低,有时可能没有考虑到成本收益问题,目前的所谓卷,也与此有关。学制过长,有很多不良效果,不过这里不展开,哪位有兴趣开个主贴再讨论。

            这是回到起点的问题:为什么要六年级?为什么要扩招?无论说多少个理由,有多少个好处,当年扩招,公开公认的最主要理由,就是缓解就业压力!那么,如果9+3变成9或或者10,将增加了2年人口的就业圧力,2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1000余万,历史最高,不知道空出和新增的有效岗位是多少,这个有效岗位姑且按到手2000/月为底线吧。我没有数据,反正也不是论文,均分吧,学制一改,多了两年的数,(1000*2(一半人读大学))×(1+2)=6000万,当年新增就业人口6000万。不管别人有没有信心,我是没信心。分步走?怎么分?我这还没算新增学位怎么解决。

            其实现在可以转到计生问题去。不转,也没啥意思。

            • 家园 新增大学生里水货太多

              中国大学文科专业太多,毫无用处,一堆学文史哲法学新闻外语艺术的毕业出来没事干,文科招生减少9成,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全部进研究生教育,严进严出

            • 家园 中学学制缩短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提前

              小学和中学是学基础知识和通用常识的地方,早两年毕业是为了让青少年能尽快开始社会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工作,过去叫学徒,十二三岁就开始了,现在叫社会实践和大学实习,都是短时间的,临时性质的,不占雇主雇佣指标的,可以给一点象征性的薪酬,也可以不给薪酬,象征性的薪酬也可以由国家负担,所以对雇主压力几乎没有,而大学实习生都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也不会对应届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中学学制缩短一两年,大学学制延长一两年,加入多个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最后还是同样时间毕业,但学习内容,工作经验和兴趣热情与象牙塔里死读书的书呆子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 家园 生不生娃不能从社会技术发展角度看,要从生育意愿来看

        1、穷的时候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所以越穷越要生。

        2、中等发达了,养儿啃老、养儿妨老成了普遍现象,生养成本急剧升高,而养老效益反而下降,所以生育意愿降得厉害。

      • 家园 论技术不差,但没有把技术工具制造推向极致

        也没有发展出形式逻辑,这大概与语言型态有关。

        • 家园 语言本身就是形式逻辑啊……

          因为所有语言本身就是逻辑啊。

          我们在讨论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的时候,并不是指纯粹的逻辑或者形式逻辑,而是由此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知识系统以及相应的符号体系。而且这个知识系统往往是某种具体学说的系统,比如数学、物理学。也就是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形式逻辑。

          准确的说是注重形式表达的超验逻辑。和普遍逻辑不是一回事。

          通宝推:拿不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