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由诱歼邱清泉到消灭黄维兵团——邓小平淮海战役中的 -- 思想的行者

共:💬48 🌺45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由诱歼邱清泉到消灭黄维兵团——邓小平淮海战役中的

    在黄百韬兵团行将覆灭之际,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设想下一步的主要作战方向是以华野主力诱歼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数个师,将该敌打得不能动弹,然后再看形势,或继续打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再打徐州,或先打徐州,再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同时以中野和华野一部钳制黄维兵团等援敌。

      19日,中野领导人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研究战场情况后认为: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已相当疲劳,“刀锋似已略形钝挫”,如不休整,接着打兵力最多、战斗力也较强的杜聿明集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是杂牌军,与蒋介石有矛盾,士气低落,只求自保,暂时不用打。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虽气势汹汹,但远道而来,孤军冒进,后方补给线又被我军切断,实力也不如杜集团,必打而且可以打。但是,黄维兵团也是一块最硬也最难啃的“骨头”。该兵团下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共12万人。其中,第十八军(即整编第十一师)号称国民党军的“一等精锐”。第十八军更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其兵力之多,装备之现代化,工事之坚固,抵抗之顽强,对中野将士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

      对于两军作战,《孙子兵法》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意思是要兵力相等才能战,两倍于敌才能分兵合击,五倍于敌才能直接进攻,十倍于敌才能围歼。

      而此时,刚刚经历大别山苦战、战斗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中野明显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中野第一批南下大别山的4个纵队和野直共11.5万人,3个月后即减员3万余人。还有一部分富有战斗经验的纵队、旅、团级干部,被调到新开辟的军区和地方上工作。至淮海战役打响时,除一纵、四纵各有9个团外,九纵只有5个团,其余4个纵队也都只有6个团;平均每个纵队仅有1.5万至1.6万人,其中二纵、十一纵不过1.2万至1.3万人。中野全部参战部队为7个纵队另2个旅,总兵力12万人,与黄维兵团基本相当。就武器装备而言,中野实在是太弱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部队为了轻装,忍痛炸掉了一些重炮。野炮只陈赓的四纵有2门;山炮总共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4门,炮弹仅十几发;迫击炮也只有207门,炮弹3000余发;步枪、轻重枪倒是不少,可子弹还不足一个基数;因部队减员很多,有些武器不得不埋在大别山……这样的中野对付全部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终究有多少胜算?

      22日,淮北小李家,中野纵队以上干部聚集一堂,召开紧急作战会议。陈赓、杨勇、秦基伟、陈锡联、王近山等人围桌而坐,神情专注地听刘伯承分析战局:当前形势万分火急,黄维兵团的12万大军正向我们步步逼近。但大兵团机动作战最忌讳河网地带,河流可能把完整的部队分割。因此,南坪集桥头是个关卡,它的周围有涡河、北淝河、浍河,守住这一点,就能控制宿蒙公路,使黄维兵团被河流肢解。

      陈赓第一个站起身来请战:司令员,南坪集阻击的任务交给我们吧。我们与其他纵队相比,还算满员。

      此时正是淮海战局最为艰难的时刻。碾庄,黄百韬兵团仍困兽犹斗,做最后一搏;徐东,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蒋介石、杜聿明的层层高压下,竟摆出一副“以大局为重”的架势,拼死救援;徐西,中野以区区7个纵队12万人,既要西阻黄维12万钢铁大军,又要南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还要分兵袭扰徐州,牵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真是处处军情火急,处处需要兵力,中野领导人承受了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因为各个环节都是关键,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南线决战的有利态势必将付诸东流。

      会上,邓小平非常形象地比喻当时的艰难处境:消灭黄维兵团,对中野来说,犹如“瘦狗屙硬屎”。但中野的领导人明白,假如让黄维兵团的增援企图得逞,整个解放战争进程就要推迟!因此,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横下心来,决定与黄维兵团决一死战。这样,既可除掉蒋介石手中的“王牌”,又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江北局面大定。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人人都要有烧铺草的决心!(“烧铺草”是四川的一种风俗,人死了之后要把睡过的铺草抱到野地里去放把火烧掉。)这次围歼黄维兵团是非常艰苦的,也是非常光荣的。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华野的协助下,完成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只要消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陈赓当即立下“军令状”:我们四纵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惜一切牺牲,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即使打到只剩下一个班,我陈赓甘心当班长,一定坚持到最后胜利!

      杨勇、秦基伟、陈锡联、王近山……这些勇冠三军的战将们都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纷纷表示“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完成任务!”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血火硝烟的决战关头,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向淮海前线12万中野将士发出了“拼老命”的号召,是何等的气魄。古往今来,在决战场上没有这种气魄是压不倒对手的。

      23日,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向中央军委建议以中野全部及华野一部先歼灭黄维兵团。次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中野将士勇啃硬骨头,毛泽东一锤定音,打黄维兵团的战略决策由此确定

    外链出处

    另外可参见我发的另一个主贴

    链接出处

    • 家园 一直很好奇,不是陈谢大军吗

      陈赓的四纵没有去大别山,怎么也这么弱,才九个团?

    • 家园 豫东战役可以比一比西府战役

      豫东战役是粟裕将军在歼灭邱清泉五军的军令状重压下,出击区寿年指挥的两个整师,在刘邓中野,陈唐兵团和山东兵团协助下完成的。

      从战局讲,粟兵团的直接对手是二流的区寿年部,而强悍的邱清泉五军由陈唐阻击,精锐的胡琏18军由刚出大别山刘邓纠缠迟滞,许谭负责牵制徐敌。可以说粟兵团是避强击弱,各兄弟部队也无条件承担了扛硬骨头的角色,以免粟裕被合围。

      战役前期,陈唐顶住了邱清泉,刘邓也缠住了胡琏。

      胡琏佩服刘伯承,用他的话讲刘伯承的部队装备太烂,但刘还是可以他胡伯玉打得有来有去。

      许谭没能完全牵制住徐州方面,黄百韬进入战区,粟裕随即放下欧兵团剩下的一个师,以三个纵队围攻黄的25师,黄百韬也由此战一战成名,亲自带队冲击,击退了粟裕的进攻,战场打成胶着。

      于此同时邱清泉放弃强攻陈唐,改而侧翼迂回粟裕,企图断粟裕归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壮士断腕,收兵而去,尾部被邱清泉切断。粟兵团1,4,6三纵队重伤。

      粟裕致电中央:胡琏迫近战场仅一天路程,我军结束战役。(据说三个四川人因此骂了娘)

      这就是罕有的解放军和国军都自称大捷的战役,我军称豫东战役大捷,国军称黄泛区会战大捷。

      比豫东早一两个月,就是彭德怀四大败仗之一的西府战役。

      西北大捷后,西野扩张到十万人,彭组织洛川战役,企图再次围点打援,但是胡宗南心有余悸,坚守不出。

      西北地广人稀,养不起十万部队,西野接近粮绝,当后勤告知老百姓也只有隔夜粮的时候,老彭泪下。

      彭决定出奇制胜,抓住胡宗南后方空虚,长驱直入胡宗南总兵站宝鸡,一面虎口夺粮,一面破坏胡军后勤。

      西野孤军远出,攻占宝鸡,胡军全军四集,西北马家军出老彭意料迅速增援,西野陷入苦战,老彭亲冒矢石,夺路突围。

      此役西野歼敌远超战损,破坏了胡宗南的大后方,胡宗南不得不弃延安退回西安,我军收复延安兵锋南向,从此取得西北战场控制权,可以说是西北战争的关键转折。

      但是老彭为我军将士的牺牲心痛自责,几十年念念不忘,西府战役也以老彭自认的四大败仗之一而闻名。

      • 家园 西府战役彭总差点被包了饺子

        王胡子搞生产不错,打仗还是不咋地,经常出问题。

        西北野战军最能打的还是一军,就是现在的72军,几次在兄弟部队掉链子的时候主动堵住兄弟部队的缺口。西府战役彭老总就是跟着1军1师跑出来的,闻名全军的刺杀英雄刘四虎,在西北瓦子街战斗中,战友倒下子弹打完后用刺刀杀敌7人,身中11刀,就是1师1团的。

        • 家园 主要是四纵的问题
        • 家园 马家军增援非常积极主动

          西野处境艰难,难做万全之策,彭基本是抓住一切可能战机试图扭转局面。

          彭做好胡宗南全军围攻的准备,但寄希望马家军和胡宗南有矛盾不会全力支援。马家军全力出手,就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

          所幸负责接应阻援的张宗逊应对无误,卡住关键位置,彭才可以破围而出。

          胡宗南为了围攻彭德怀,延安守军也倾巢而出,一旦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 家园 张宗逊负责指挥左路军

            二四纵队属他指挥,四纵掉链子,先是顶不住裴昌会兵团,后来又顶不出马继援,总不能说他指挥得好。

      • 家园 豫东之战,攻守势易

        国军将领的回忆是,打完豫东之战大家都觉得不对劲了。以前都是国军找共军决战,共军避免决战,现在是共军主动找国军决战了。

        • 家园 豫东战役的同与不同

          你说的是国军被俘将领的回忆吧?那种邀宠求宽大的东西参考价值不大。

          比如杜聿明在淮海的撤退方向,粟裕判断有偏差。电告宋任穷:我军主力追之不及,请宋出动拦截。

          杜却说他的计划完全被华野首长料到,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云云。

          粟裕的回忆几十年一变再变,最后靠拢了杜聿明版本。(当然粟裕身后出版的回忆录是否有他人加工不详)

          共军在豫东的作战模式与此前并无变化,就是以运动战和围点拉开国军部队距离求歼其一部。

          本欲射一虎(邱清泉),但区寿年的二流部队进入猎场,退而求其次,射了半头熊。

          豫东的不同在于以往我军都是力求歼灭敌军主力,所以阻击的多是次一等的部队,相对把握稍大。

          而豫东试图围歼弱师,被国军认为是歼灭粟裕的良机,因此邱清泉,胡琏,黄百韬从三个方向攻上来,形成黄泛区会战,并非我军的主动选择。

          黄百韬并非国军王牌主力,却在无良好工事的野战中击退粟裕三个主力纵队的围击,对国军士气是一个振作。

          此前胡琏两次击败粟裕都是有事先构筑工事的,而李弥击败粟裕是依托城镇。

          此战对国军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黄百韬受重奖,而邱清泉认为他的大迂回才是会战获胜的关键,对黄结下心结。

          此后,杜聿明开始准备对山东的攻势,如果杜聿明不走,大淮海的战机可能不会很快出现。

          辽沈战役爆发后,杜被老蒋调去东北,于是有徐州该放一只虎(薛岳),不济也要放一条狗(蒋鼎文),结果放了一头猪的说法。

          • 家园 那国军将领的回忆录就全都扔掉好了

            被共军抓了的要歪曲事实求宽大;没被共军抓了的更要歪曲事实突出常公伟大。

            • 家园 需要的是鉴别,比方说

              据说这是杜聿明的回忆:

              “我们原先预计突围的方向,均被贵军堵死。最后我们反复考虑分析,西南萧县和永城方向,贵军还来不及围堵,因此决定提前突围。”

              “这是粟裕将军有意布下的一个袋口,让我们往里钻,我却没有考虑到,真是让我遗憾终生,这也是造成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看看粟裕的电报:

              "据俘供及各方判断,敌已决心放弃徐州倾巢南犯。我主力在徐州东南方向集结。"

              然后粟裕发现杜聿明其实是西去了,于是粟致电宋任穷:

              “徐敌已向西撤退一天,我主力在徐东南,追击不及。盼鄂苏皖部队立即出动。”

              如果是这种情况,选择不相信杜聿明的回忆。

        • 家园 在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都是毛主席已经要求大家歼敌

          只有刘邓一路向南,这不是歼敌。

          在这之后,在中原,大家都比较畏战,因为觉得敌人太强大。

          是粟裕的失败的出击改变了这个态势。

          这是城南庄会议的实质,因为粟裕申请打击敌人,大家还都不相信,是毛主席给粟裕背书,给了他这个机会,否则只有南下协助刘邓,而粟裕一直不愿意在刘邓的很2的指挥下。

          不是党的问题,完全就是他俩的军事水平有问题。

          这个机会应该是毛主席给粟裕的而不是其他均为领导人,包括朱德。

          没有任何回忆录表明朱德给了粟裕这种豫东战役这么大的实验的机会。

          而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没有精确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些极限操作的。

          不是毛主席指了明路,将军就必然会胜利的,要根据各种因素。所谓毛主席带领也需要一定条件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