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念湘江战役是为了迎战即将到来的科技封锁 -- 百年

共:💬118 🌺1069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近再做芯片国产化替代

                  之前国外大厂做了十几年,跳出来两年做国产化替代,国内没人做。几点感触

                  1. 之前主管设计,出来全管流程,问题都不在设计上,各种流程上的问题,封装,测试。现在没量,找封装,测试厂建立code都有问题,有的直接说一年几百万的营收都不建立。我们这类芯片研发几版都需要3年,之前都没量。

                  2. 国内foundry安全性有问题,很大的厂华X,有拿客户数据自己生产做产品,不敢用国内的foundry

                  3. 现在是地方政府投资,挂靠某研究院,类似孵化,现在谈判成立公司。各方面人员来要股份,平时说的冠冕堂皇,私下来要利益,反差有点大

                  4. 地方政府强推客户芯片国产化替代,找上去负责人也是要股份,谈好再推。

                  可能这些是常态,之前没接触过就是感觉不舒服。

                  任何大的政策下,肯定受益的都是经手的人。

                  关键词(Tags): #芯片#国产化替代通宝推:方恨少,审度,
                • 家园 嗯关于芯片 话题这里是最后回复

                  简单点说我能说的实际都是已经能吸收消化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做与不做做不做的到。

                  回到芯片产业链本身,我始终在说从全产业链角度说我们要在近三千个产业链环节都保持自己的独占地位么,这里有几个人计算过相关投入么(不考虑回报的前提下)此前提过万亿投资的问题,在高技术领域我们真的在面板产业链部分环节投资过万亿人民币。这就是京东方,截止2016年京东方各级政府以及银团输血超过765亿美元,同时税务土地人力资源一度接近无偿供给的投入,实际核算成本投入何止万亿。(到这里不难理解给特斯拉的是对赌协议)而今年是京东方可以获得盈利的第一年,利润或过百亿。由此可观曾经的京东方模式不可重复。同样,的不计代价要获得芯片全产业链的独占地位,其投资亦不可取。这个目标,中国做不到,美国也做不到。但是汲取京东方教训,中国与各大国协调与博弈过程中,去台湾化是可以做的,也是不可避免要做的。具体看新闻落地。中美芯片工作小组启动前,美国有关委员会给出了至少领先中国两代的底线。然后IBM最近首发了什么,这些都需要细品,然后看国内落地。

                  同样美国一端捏着我们很难轻易绕开的技术限制,同时中国捏着可能在整个本世纪上半叶只有中国能摸着石头尝试的全新数字化社会及其治理。基于中国自身的需求,如果美国不想中国摸索出一整套美国技术路线之外的芯片产业体系,(代价是至少滞后十年发展目标)。那么坐下来谈,是唯一出路。不然,必然在中美之外中古全力以赴投资欧盟寻找新的供应链。某种角度欧盟不断拱火中美甚至不惜中美走向热战也在这里。

                  最后拿一个刚才回复河友的话来结尾.

                  如果谁赞同,中美都无法在芯片产业链获得全产业链的独占地位,那么最终要坐下来谈利益分配是唯一的选择。然后愿意参与这个历史进程的人,各自在区别可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之间的边界中找自己的定位吧。

                  通宝推:山景城,一着,桥上,审度,楚天,心有戚戚,寒冷未必在冬天,
                  • 家园 忙总最近

                    忙总最近的帖子不是说,三万亿已经投下去了。

                    现在任何中美的协议的保鲜期都是存疑的,一方取得优势后都会突破签订的协议。

                  • 家园 京东方的算法有问题

                    不应该简单的只计算京东方的投入和直接利润.

                    要从行业去看, 就像以前电信机柜里一块破铁皮, 人家就可以卖你上万块人民币.

                  • 家园 很无奈的抉择。却也是最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在独处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一个问题:

                    中国文化(文明)的传统,是否在整体上设定了我们发展的一个天花板。

                    不从国家层面追求独占全产业链,这个我举双手赞同。

                    只是,在欧美一个单一的纯粹的技术推进和工程实现,怎么到了我们自己就成了巨额投资,我一时没想明白。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他们也巨额来着,但更可能赚回去

                      内什么曲线来着

                      • 家园 另外,说是巨额,其实也不是。

                        只是换算到人民币让人觉得是巨额而已。

                        举例来说,做光刻机光学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商务统统加在一起,也就2800人上下。这些人的成本高吗?也不高,也就是当地一般偏中上而已,包括顶层管理人员,在同类型的管理人员中也不是什么国内那样夸张的诱惑薪水。

                        所以,真的不算什么巨额投入。只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成本vs收益以及投资寻求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对中国的投资人来说,什么时候才会有资格和机会进入这样的投资市场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