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当下的家庭教育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给我打钱87405

共:💬74 🌺23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初中生特别可怕?

      因为他们在外面“搞不过”。从他们自己来看,他们是只在找平衡,在外亏了,就在家里找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家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在外面搞不过呢?

      一个,学习问题。中学的学习跟小学完全不同。课程又多,像北京搞改革,十科全考。

      二个,所谓的社交问题。社会是很复杂的,别说是这么小的孩子了,成年人也应付不过来。但是我们今天特别鼓励社交。

      所以现在的孩子,在社交投入非常多。怕同龄人看不起自己,听说某同学昨天跟人上床了,今晚我要赶上她。这是一种类型。

      另一种类型是维护朋友圈。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去经营这个朋友圈。比如,别人聊天自己要插得上话,最好还能成为焦点。

      又比如,什么今天一个party啦,明天一个聚会啦,这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还要考虑送什么礼物,穿什么衣服……投入非常高。不以为这只是“城会玩”,到处都是。

      所以,总的来说,一进初中,就开始出现“巨额亏损”。

      那么成熟的人就会明白,这个时候应该收缩。“打不过就跑”嘛。他们不是,他们是打不过回家要支援。这种支援,并不是在提升他们的应对能力,而是找平衡。

      我女儿多次对我说,“我在学校过得不愉快,当然就应该找你发脾气。”

      父母的建议,当然是科学的。把社交减掉,甚至关闭,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学习这边就上来了。问题是,科学的建议,远远抵不住大环境的冲击。由于社交成风,这个时候父母的劝说是无用的。除非你有能力切断这条通道 。所以,我们现在总的来说,没有可行的办法。

      此外,一定要分清楚贪玩跟上述情况是不一样的。

      贪玩,也会导致孩子学习快速滑坡。但是贪玩来说,相对容易治一些。

      安排好学与玩,多少还能维持住局面。

      但是情况往往很复杂,社交、贪玩往往会“互相促进”,这个我们就很头痛了。简单说,没有对策。除非有资本。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成年人咎由自取。怕输了,学习要抓,还要会玩,更要搞社交。把成年人的世界统统过来,学得越早,收益越大。这就是这些成年人的想法。

      所以,哪里是坑爹?明明就是爹在坑崽。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越发要注意收缩,怎么还能反其道而行搞扩张呢?

      只能说,这些成年人相当伟大,拿自己的崽去做实验。

      这个世界变大了,本意是人的选择更多了,可是成年人太贪婪,他是“全都要”。肚皮就那么大,上一万道菜,把自己当皇上了。这是今天中国社会非常典型的心态。

    • 家园 老师(家长)不会教是个事实

      我们有很多老师,总是想用某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是适得其反。

      拿数学教学来说。基础内容并不多,符号就那么多,公理就那么几条。但是要消化,需要下很多功夫才行。

      在我来看,老师要当好示范、表率,比如,很优雅的完成一个证明。

      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就像足球比赛解说员经常说的那样:“从回放镜头看,齐达纳找到了那条隐藏的通道,沿着一条美妙的弧线,将皮球送到了前锋脚下。”比如,面对一团乱麻,沉着冷静的将其解开。又比如,在半知半解中,一边尝试一边调整,最终解开那道锁。

      学生才会像玩游戏那样,惊叹:哇,好漂亮。

      但是我们的教学搞得极其无味。我们不如来试想一下,一个不喜欢看球赛的人,你怎么让他喜欢上?

      我给这人买一张门票,带着他去看球赛。现实中我就是这么干的。他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旁边的人那么激动。最后他也兴奋了。然后他有就兴趣了,他会提问题。裁判为什么会说那个球员犯规了呢?刚刚那个进球为什么不算?他也开始关注球星。用不了多久,他就跟我一样了。这个球队,那个教练,如数家珍。

      我用一个正方形,可以讲半年。我要学生展示什么呢?一花一世界。他们自己就会说:哇,想不到啊。

      但是现在学生已经学恶心了,见了就想跑。就像有的人,打小听见妈妈在旁边惊恐大叫:毛毛虫!好恶心。他一看到毛毛虫,浑身就不舒服。你还怎么教?

      我做过许多实验,比如像臭豆腐,成功率非常低。有的人100%拒绝尝试,因为他已经恶心了。或许只有吴亦凡,才能让这些人去试吃臭豆腐。

      我的意思是说:要改变现状,没有一个巨大的说服,是不可能完成的。

      学生,总的来说是非常感性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展现的是自己的风采——实际上,现在这些课外培训机构就是用“风采”来吸引学生,不是梳个“艺术发式”,就是穿得最前卫,女老师要露半个乳房在外面。

      老师的风采是什么?是像手术刀那样精确,直击问题的要害。漂亮!

      是像绝世高手那样,随手摘根树叶就把对方制服。佩服!

      是徒手画圆,比用圆规画得还要圆。牛逼!

      是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总能发现一条秘密通道。非凡!

      耐心的反复讲解,有什么用?学生都不打算听。

      我女儿非常瞧不起她的数学老师,因为她的数学老师次次都去抄标准答案。我女儿也瞧不起她的地理老师,因为她的地理老师画地图要照着画,还改了又改。我女儿都不愿意跟她的语文老师交流,因为语文课愣给上成了文字课。瞧不起。还学个鬼。

      但是我们有太多的老师,似乎不在乎这些事。我管你,对吧?

      老师的武器就是:我教了十几年了。我教了几十年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我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这是好汉吗?这不是。有什么说服力。

      我女儿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跑到老师这个位置上去,总是可以说,我教了十几年,教了几十年,活久了,总能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这算什么本事?倚老卖老嘛。没用。

      我对课堂的观摩有限,实地很少,多为视频。讲真,我印象中,从来就没有见到哪位老师讲得很兴奋。我心想,怎么可能吸引得了我?

      我发现多数老师的策略就是耐心、微笑。假装很好奇。假装冥思苦索。假装“这位同学你提的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全是假的。当学生是傻子吗?

      知道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吗?“老师,拜托,别演了,我们都看腻了。都省省吧。真无聊。想睡觉。”天天教导我们要爱学习,您怎么一得空就低头刷手机啊。天天讲我们低级趣味,您怎么看一个黄段子就笑得前仰后合啊。有什么说服力?

      把学习变成了毛毛虫、臭豆腐,老师居功至伟。这话有些夸张,但也可以说,有点靠谱。

      我看,还早,还没有觉悟,还需要继续暴击,非要撞得头破血流不可,否则是不会觉悟的。

      除了“我活得比你久”这个武器之外,师长的另一个武器就是恐吓。不学是不是?等着去吃屎吧。小孩们连死都不怕,恐吓管用吗?吃屎算什么?信不信我现在就吃给你看?这才是小孩们的回击。结果自己傻了眼。“老师,不是我瞧不起你,你15岁在干嘛?你懂什么叫性爱吗?你15岁上过床吗?”是不是把屎吃给你看了?怎么样?自己反倒吃了口屎吧。

      我们的今天,孩子们一出生就在一个花花世界里,没点惊艳,打动不了他们。不厉害,他不跟你学。

      怎么上好体育课?老师表演举铁,连举30下,脸不红心不跳。总能先说服一些学生:老师,你怎么做到的?

      怎么上好语文课?老师表演现场作文,哪位同学给我命题?

      怎么上好数学课?竞赛题,同学们你们挑几道出来,我当场解。

      服不服?

      服了吧。服了之后我再告诉你,作文我背了一千篇。哈哈,无语了吧。有本事 你也去背啊。竞赛题我全刷过了,全刻在脑子里。有本事你也去刷啊。不服就来干。

      年轻人,你不能用水治,不能用德,况且很多老师修行不够高,服不了人。要用火治,要以技服人。每个老师脑门上都刻着牛逼两个字,至少课堂秩序好了。

      我女儿的二胡老师就会这个。初次上课,表演。但只拉一小段。“妈呀,洗耳朵啦,太好听啦。老师再拉一段啊。”“NO。想听吗?你得跟我学。”自然就吸引了一批学生。带动一个,再带动两个,三个四个就跟雪球一样滚起来了。

      当然,你也可以以德服人。

      同学们,课我就不讲了。因为我只会照着念,你们自己看是一样的。

      我的课,就是你们看,我也看,你们学你们的,我学我的。时间到了就下课。一个学期,一节也不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说,把老师怎么跟学生相处的要点全部都讲了。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大名在外。现在学生走进教室,老师有什么大名?木有。没听说过。连这个意识都没有。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老师就是一个符号,姓张还是姓李无所谓,高了胖了有什么要紧的?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学校的。学生有学生自己的问题,不是老师“塞给”学生的问题。这是自然而朴实的请教。现在有这样吗?

      在我的想象中,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堂该是什么样呢?一群学生围着几名老师:

      老师,您知道为什么蜜蜂要沿着8字飞行吗?

      老师,您知道灭霸的师傅是谁吗?

      有科学的问题,有娱乐的问题,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最开始的学习,门类很少,一步一步台阶。现在呢?一上来就是好几门,这就不说了。节奏就一个字:快。争分夺秒嘛,上厕所要跑步嘛。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这段不说了,只能说,这先生懂人。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早说了,学生是很感性的,看到先生读得入神,他便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不证自明。现在呢?有的老师上课都不看学生,两眼平视远方,脸无表情讲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便疑心老师过得很无趣。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什么叫专心?就是老师学起来都不知道学生在下偷偷玩。这就叫专心致志。当然,现在的老师也很专心。低头刷手机,连学生偷偷从后门溜走了都不知道。

      这文章我们都念过,都学过。学会了啥呢?

      有一名校长,对着全校几百名师生发言:同学们,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工作和学习要KeKe(兢兢)业业……

      知道学生在下面听了什么想法吗?“我艹,这也能当校长?那我还用学个什么习呢?”

      效果非常好,真棒,你做到了!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哈哈,我们辛辛(莘莘)学子不能凶(酗)酒
      • 家园 有趣得很

        我最痛恨的,就是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居然还有人一脸无辜的样子:“我真是想不通,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

        还能哪个样子?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都是自己作的。老天爷看得清楚得很,人人都有份,一个都跑不掉。

        整天对孩子说“活到老学到老”,自己却说“我有资本不学,你有吗?”

        整天躺着沙发上不能挪窝,却对孩子说“要多活动,别老盯着手机。”

        一听到某领导人的艳闻,就眉飞色舞,还非要说自己是关心国家大事,却告诉孩子“时政新闻得关心才是。”

        一捧起书就想睡觉,却假装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们一点书都不肯读,甚至发明历史“我当年读书可用心了。”

        最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世态炎凉”,就是“劣币淘汰良币”,搞得自己跟个住在太空里的上帝似的,又像是一名围着笼子看动物的游客,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吃着火锅唱着歌傲视全球,真是很有趣。个个都是出世的大师。总之一句话:关我屁事。但你要问他,究竟你是良币还是劣币呢?他就被噎死了。左右不是。

        我就被噎死了。

        “这个世道,劣币淘汰良币!”

        “那么请问您究竟是良币还是劣币呢?”

        “我是良币……”

        “您被淘汰了。”

        “我是劣币……”

        “您是劣币。”

        “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

        “都是跟您学的啊!”

        我女儿亲口告诉我:“我为什么要学习?你们这些个笨蛋,不也活着吗?”很好,她说对了,她赢了。她赢了,我就闭嘴。

        我女儿又把我给教育了。我就是个笨蛋,是头驴,我就别出来丢人现眼了,应该把头缩回去,当个缩头乌龟。多好的老师,多会教,大伙看,孩子们搞教育,比他们父母强一百倍啊!

        有理有据,简明扼要,直击要害,干脆利落。我只能向她学习。

        不是我生了孩子,而是孩子生了我,不是我有资格教育孩子,而是孩子有资格教育我。我整个完成了时光倒流。奇哉!壮哉!

    • 家园 跟教育相关的另一件事

      点看全图

      这是一个简单的模型,用来描述【强调效率】的社会将出现什么情况。

      从平均效率来看,三个模型一样高,“个性”不同,曲线不同。

      一般来说,先C再A再B,然后摆回来,BAC。算一个周期。

      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说的,C型是赚长钱,B型赚快钱。

      这是一个必然,因为可以田忌赛马、断章取义,B型的前期显然“高效”,很容易说服顾客,很容易快速吸粉圈地,但还需要一个条件:【人傻钱多】。

      傻不傻,这是个相对值,这里就不议了。钱多指的是社会总财富,所以要从C开始,这里没有太大争议。

      摆动到B型,大部分人的感受是:骗子真多,并且有些骗子还非常懂法律——自己相对而言就是个法盲。大伙看,傻不傻是一个相对值,我没有说错吧。如果连续起来看,从C型运动到B型,人们往往又会得出一个结论:劣币淘汰良币成了一种趋势。

      然而并不能永久的保持B型状态,这是因为会有许多人参与竞争,争当“B型最佳运动员”。

      接下来就会慢慢摆回C型。

      这是一个经济账。不考虑其它因素,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不是这么看的,那么经济问题就会转换成政治问题。

      我们目前就处在B型阶段,最倒霉的自然是孩子。一方面,在培训机构的恶性竞争之下,公立学校的老师连课都上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地产业蓬勃发展20年,一些人听老人劝迟迟没有上车或者是准备金不足等等,高企的房价迅速拉开了贫富悬殊——令年轻一代的父母失去了信心,没整天在家摔盆摔碗就不错了。再者,互联网、移动网的快速普及,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助力,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力。所以,今天的女初中生以上过床为荣没上过床为耻,八荣八耻差不多整个要反着写了。

      基本框架就是如此。简单的说,C型是老实人社会,B型是大骗子社会。老实人慢慢积累了财富,大骗子三言两语一锅肉弄走了一半。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会出来主持正义,枪毙大骗子。西方人经济学家反对枪毙大骗子,市场会把大骗子教育好的。枪毙大骗子的实质上会演变成抢劫。

      这个基本框架 告诉我们:目光要长远,但饭只能一口一口的吃。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走,才是上策。这个道理讲了几千年,今天又“显灵”了,那只是因为今天知道痛了。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经济学家快要把我说服了,是快了,还没有,还差一丝丝。

      一个道理可以拿出来反复讲,是教育不成功,还是人类会失忆?这是一个谜。

    • 家园 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是

      一个人,没有大志,自然就是个屁。

      这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把我当成一个屁,但我绝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屁。

      就算讲吃喝玩乐,都21世纪了,环游世界有什么意思?怎么也得是遨游太空吧。

      我对我女儿说,如果今生我不能去一趟太空,那么你将来就把我的骨灰发射到太空去。如果你还不行,那么就请你的孩子来帮我实现这个愿望。

      人生的轨迹,不应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应该是考上了清北此生无忧了,而应该是上升再上升一直到死,而应该是始终活在忧患之中。只有这样,自己才不至于腐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教育办成功。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激情不能被消沉的暮色淹没

      咆哮吧 咆哮

      痛斥那光的退缩

    • 家园 跟教育相关的五件事

      跟教育相关的五件事

      第一件:父母不称职,并非是信口开河。

      有的家长向孩子下跪,以求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发达城市并不鲜见。

      我们要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

      从术的层面来看,这样的父母没有管理能力,这恐怕是没有争议的。

      其实当家长,要“治”得住孩子,就方法来看,自然就是“打蛇打七寸”。比如“打”就在一定的年龄段内有效,因为人怕疼。寻常人打架并不需要武功,只要能在先被对方击中的情况下还能还击就行。

      手机也是孩子的七寸。现实情况是几乎人人一部智能手机,而孩子一沾上手机就上瘾。怎么办呢?临时性的没收、断网、限制流量(话费)、限网,方法太多了。

      相比起那些用手机来赚钱的生意人而言,拿孩子没办法的父母可谓能力太低下了。

      第二件:夫妻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实际上有些人压根就不明白,前提是“两人穿同一条裤子”,操作起来是,一个在这边筑堤,一个在另一边扒堤,怎么可能“治”得水呢?

      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不懂合作与分工,更不懂配合与默契。

      第三件:恢复二胎

      恢复 二胎并不是人口红利消退的缘故,而是一胎制造成了家庭内部失去了竞争环境。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影响。独生子女总有退路,那么父母就会承受“无限责任”。

      这里说明 一下何为退路。根本在于“枪口朝哪打”。如果枪口总是朝外打,那么家庭就是根据地,打败了可以退回来,这个必须有。但如果枪口是朝内打,这种退路不如说是一个坑。

      好在政策制订人及时做了调整。所以,大约可以说,截止到10后,政策面不再“下跌”了。

      第四件:退休年龄延长

      退休年龄延长并不是“剥削问题”,而是晚熟。接班人迟迟不到位,只好拉长工作年限。

      第五件:父母的职责之一是死后能给孩子留一笔钱。

      这里有两处“奇葩”:一则,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父母去世,这笔专项资金才能转交给孩子?二则,给一个巨婴留下一笔遗产有什么社会价值?

      仅此五件,大略可以说明,教育滑坡还有30~40年之久。

      当然,这些都和大环境有关,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跟国家政策有关。

      前面国家大包大揽,后面国家撒手不管,于国家这个层面而言,属于合理操作。但国家政策的变化,搁到个体头上,就是山摇地动。

      这就是为什么人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得关心的缘故。但恐怕一些人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机理。而抱怨国家政策转向太大,这是很不公平的。70年,三代人可以打下一座江山了。多自省吧。

    • 家园 教育的根本目标

      人人都守序,或者说成“按规律办事”,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根本目标。

      规律、规则、规矩、秩序、道,这些词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但适用范围却不一样,所以教育的目标还有一个:知己知彼,否则光是知了道,也不行。

      结合实践来看,这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学会按规律办事这个可以先放一放,就说知己知彼这一条。比如,读懂题,就是知彼,没有读懂题,就是己的问题。怎么来认识己呢?通过彼。但是我们今天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判对错,老师来指出错误在哪里,这样的教学,学生并不能学会如何知己。

      题海战术最大的弊端,就是留给学生解题的时间太短,学生甚至无法回忆自己是如何读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己”多数都是由老师来指认。这里无关乎老师的指认是否正确,这里的重点在于是谁在知“己”。

      尽管我们人类对人性的认知水平并不高,但发展到今天,我们大抵上是可以说,人是一种自适应性系统,人有能力进行自我调节。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己”都是由别人来指认的,那么我们这个能力便在无形之中束之高阁,弃而不用,表象来看就是僵化、机械、应变能力差。

      甚至可以说,如果老师只是判对错,也要比今天这种指认学生那个“己”的效果要好得多——自内省,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的。

      老师发给学生练习题,学生做完后上交,老师判对错,错了返回,让学生自己去改错。再错,再返回。直到正确为止。有些情况跟优劣有关。方法效率太低,也采取同样的策略,返回,找到更优的方案。反复如此,直至找到最优方案。

      我相信,只要坚持用这种方式来练习,学生在经历一段潜伏期后,会出现一个惊人的爆发。

      题海战术显然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让学生“记住”什么。考虑到教育产业链这个要素的存在,历年的考题必然会有一种“连续性”,这样就发展出了“押题”产业。甲校押50道题,其中30道出现在考卷中,乙校押80道,也有30道出现在考卷中,甲校比乙校更“高明”。

      这样又发展出“人脉问题”。丙校的人脉资源“薄弱”,只好“以勤补拙”,80道押不中10道,那么就800道。

      这就是题海战术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

      这样来看,中国的教育滑坡大概还会持续30~40年。所以,前面的建议,只能见机行事。

      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必泄气,教育是否失败,取决于时间的尺度。若以建国以来70年计,教育是失败的,这主要 是因为最初是国家掏腰包,比如计划经济时代,连着装都由国家考虑了,实际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个人,能力非常低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自掏腰包的占比越来越高——而这,绝不是简单的金钱数额可以衡量的成本。这样,在上下传承之中,长辈能力不高,又要拿得出相对更高的教育投入,多数人走向失败就合情合理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同一环境中,少数人不断走向成功。这样,就整个社会来看,强的很强且越来越少,弱的很弱且越来越多。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用5000年这样的长度来审视,显然教育是在不断走向成功。

      当我们把长与短结合在一起看,心里便有了章法,知道可以如何应付。

      比如我个人在对我女儿的教育规划是,大概到她40~50岁这个期间时,我会给她一笔资金,作为她谋求发展的本钱。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她真的发生了觉悟,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坚定要按规律办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笔资金我就会捐出去,捐给具备条件的人。

      而在这之前,一切不该花的钱我都不会支付。许多家长花大价钱给孩子报辅导班,只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这种违背规律的事,我当然是不会去做的,否则我又怎么能教育孩子要按规律办事呢?

      那么我提出的40~50岁这个期间是怎么得来的呢?这是以生子为起点来计算的,并且结合当前的平均数值。换言之,30岁生子,人生有了新起点,当了父母就有了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愿意正视自己,才愿意改错,而这只是起步。再过十年的考验,才能确认是不是真的沉下了心,踏踏实实的生活。

      反过来说,成了人之父母还不觉悟,或者觉悟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自然就没有上升的可能。如果这个时候,长辈把自己的积蓄移交给后辈,效果如同给5岁的孩子挂一条金项链,只会“推动”巨婴加速死亡。

      按规律办事,长短结合,审时度势,大体就在掌握之中了,自然而然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 家园 所谓对孩子的教育

      本质上是希望自己收到什么样的教育。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成年人的心智是成熟的,孩子是不成熟的,所以耐心比道理重要,所谓的道理只能通过身教一点一点让孩子去习惯并接受(当然天才另说)。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是这跟现代社会对人类的要求是矛盾的,除非你家里有矿,不然根本抽不出这么多时间,这就是家庭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和社会对成人无情剥削之间的矛盾。怎么破?要么钱多到财务自由,要么提高和改进教育的效率,我的意思是教育这玩意就应该社会化,不然全社会迟早被高企的教育成本压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