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悖论 -- 孟词宗

共:💬126 🌺415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种理论:成年人乳糖不耐是正常,乳糖耐受是突变出来的。

                  婴儿时期,人类都有乳糖分解酶,长到一定岁数产生乳糖分解酶的基因关闭,有利断奶。

                  存疑的是:欧美白人随机突变出成年人乳糖耐受基因,并在“环境选择”的压力下,这个基因的生存优势足以在短时间迅速扩散到人群中。

                  • 家园 优势基因的传播还要受到其他影响

                    所谓优势基因能够传递并不是单个基因的传播,而是综合其他基因的传播。一个优势基因能够传递下去,首先要看优势是不是压倒性的。其次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优势,还要看其他基因是否也有优势,最后取决于环境因素对传播的阻碍。

                    乳糖耐受基因是西欧和北欧白人的突变优势。这代表了他们能够从同体积的鲜奶里吸收更多的能量。这个优势是不是到了压倒性的局面呢?并非如此。

                    首先,乳糖不耐并不会死人。解决乳糖不耐的方法很多。例如把奶放在皮袋里拍打,搅拌,或者发酵都可以去除乳糖。同样饮用大量奶制品的蒙古人同样乳糖不耐。但通过各种处理方法就可以把乳糖除去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基因要有效扩散必须能够在人群中充分配偶。在古代来说就是要能够进行充分的血统融合。这种血统融合只能是迁徙的产物。在古代,迁徙往往意味着这征服和战争。如果不能征服对手,也就无所谓在被征服地区充分配偶。

                    西欧的历史恰恰说明了这点。具备乳糖耐受基因的西欧和北欧人主要是罗马末期民族大迁徙的产物。但他们从来都未能充分征服南欧,东欧和东南欧。相反,这两个地方经常被来自亚洲的各类民族所征服。结果乳糖耐受基因就形成了现在的分布。

                    这个例子说明单一基因优势如果不能在综合优势上克服综合环境的阻碍,则其传播未必就一定会形成优势,甚至会综合优势由于不能克服环境压力而干脆消亡。

                    通宝推:任爱杰,
      • 家园 您这个逻辑真是一塌糊涂

        谁说要30亿个基因都要不一样的? 人和猪差得够大了吧, 83%的基因是一样的。

        人和大猩猩99%的基因是一样的。

        粗略算一下, 1%大约3千万个, 一代人之间的突变取中位数150, 那就需要20万代。按照你说的一代12年, 只要240万年就可以造成人和猩猩那么大的差别。公认最早的人类先祖, 路西, 生活在大约320万年之前,和这个240万年的时间大致吻合。

        再从头算, 假设从没有基因到30亿个基因按照相同速度变异, 那么需要2000万代, 按你的说法大概2.4亿年。考虑到单细胞生物的繁殖要快得多, 这个数字可以缩短很多倍。 而地球上最高的多细胞生物大约出现在6亿年前, 和这个极其粗糙的估算的量级是一样的。

        • 家园 呵呵,你的逻辑才有问题吧

          100到200个变异只是最优化的情况。实验证明能遗传的突变每13代(200年)才4个。

          就算按照你的3000万个来算好了。每十三代才4个,要9750万代才能完全变完。按12年一代算要11.2 亿年才能变1%。 11.2 亿年前别说露西,连恐龙都没诞生呢。比寒武纪大爆发还早一倍。

          • 家园 4个基因vs3000万个碱基对

            老孟你搞错单位了

            • 家园 是四个突变不是四个基因

              Nature 的原文如下:

              Then they validated twelve of these mutations using traditional sequencing techniques. Eight of these mutations, however, had arisen in their cell-culturing process, which left just four genuine, heritable mutations. Extrapolating that result to the whole genome gives a mutation rate of around one in 30 million base pairs.

              是我在正文里写错了。正文已改。

    • 家园 建议楼主可以看看《自私的基因》

      70年代的书,到现在书里面的观点依旧不过时。

      你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人的寿命太短了,很难想象出数百万年的尺度里发生的事情。

      另外,进化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结果。

      • 家园 《自私的基因》讲的可不是概率啊

        这本书也算与时俱进,一直在不断修改。不过这本书的主旨和我说的东西没有矛盾。

        《自私的基因》主要是说基因的传播有利于基因的传递而不是有利于携带基因的个体。例如雄蜘蛛被雌蜘蛛在交配后吃掉有利于种群的延续,而不是雄蜘蛛的个体。

        这和我所说的东西并没有矛盾。我说的是从概率上来说,现有的基因突变速度是无法在时间上讲得通的。基因是自私的也好,是利他的也好,都得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突变,然后才能谈到遗传。而按照现在的十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的变化速度,一个物种的全部基因需要比宇宙年龄还要长几倍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进化。

        所以要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可以遗传,要么基因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快速突变(还得是有利于生存能遗传的突变),要么就得回到“神创论”的变种理论。

        • 家园 你这个基因变异率和现实演化过程对不上的结论实在是很主观

          实际上基因测定早就可以通过相应的算法来计算物种的生存年代,通过判定两个同源物种之间的基因差来反推物种的演化时间。普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仅凭常识就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作出批判,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傲慢。

          • 家园 这个是你傲慢了

            你把分子生物学奉为圭臬。问题是这门科学尤其是在基因方面天天都有新理论出来。

            最简单的,现代人类单地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的争论。基因学没起来之前,多地起源占上风。起来之后,单地起源在90年代占了上风,从80年代末到00年代,二十多年间,单地起源看似不可动摇,甚至有人宣称智人把所有尼安德特人都杀光之类的蠢话。结果到10年代就被打脸了,现代人的基因里有1%—4%来源于尼安德特人,5%来自于丹尼索瓦人。而许昌人的发现,又为多地起源(其实应为多亚种混合起源)提供了证据。

            至于算法,我引用的可是正规文章。正规文章说每十三代4个可遗传突变。所以算出来9750万代才能完全变完1%。按12年一代算要11.2 亿年才能变1% (人和猩猩的分野)。这又有何问题呢?

            不要动不动说人家傲慢。有理说理,你要列计算公式也可以。你上来就发读书卡。结果发的读书卡文不对题。然后随便扣帽子才是真正的傲慢吧。

        • 家园 表观遗传

          表明生物进化中的获得性遗传可以是不以基因突变为基础的,而是碱基化一些基因片断,使其特点显性并遗传下去。

          换句话说,人类的DNA可能是一个数据库包含了从生命发源到现代人类演化的所有DNA片断,像人类与香蕉的基因不同处不到50%,与猿更是超过98%相同。如果以后环境变化跟早期生命所处环境相似,那么以前的DNA片断可能被激活以适应这个环境。

    • 家园 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敢于向进化论这样多少人积累出的

      科学丰碑进行挑战,就是民科了。

      肺是很早的动物就具有的东西,并不是鱼为了上岸进化出来的。

      “最早的水生脊椎动物就有肺,它们用两种方式呼吸:用鳃从海水中吸取氧和浮到水面上吞咽空气用肺呼吸。至今还有某些现代鱼类,例如肺鱼,保留着肺,用类似的方式呼吸。鲨鱼完全丧失了肺,而硬骨鱼类(包括今天的大部分鱼)的肺则进化成了用于漂浮的鳔。”

      也就是说鱼的老祖先就有肺,这个肺进化为鱼鳔,但是有些进化缓慢的鱼类还保留着肺。这种进化缓慢的鱼类,后来登陆,发展成用肺呼吸,而抛弃掉了鱼鳃。换句话来说肺和鳃都是早期用于呼吸的皮肤,转换成的不同器官而已。

      • 家园 “地心说” 也是多少代人积累的丰碑

        人家可是扎实的天文观测,想出复杂的本轮运动,来圆自己的理论。

        最后被日心说取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日心说讲地球绕着太阳转,根本不管你的 “复合本轮” 有多精巧。

        “民科” 指的是物理、化学方面,很少有社会科学的 “民科”,其实生物也差不多。为什么? 因为这些学科还没有真正科学化、公理化,还无法用数学方程来推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