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颤栗的产痛 --第三章 被剥落的支撑 -- 史文恭

共:💬124 🌺1772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是不喜欢文艺腔

            而是这段文艺没有根基,理由我前面的回复已经说明。

          • 家园 其实。。。。周公的泪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时候真正的“民主党派”出了好几个烈士,如著名的闻一多和李公朴。。。和这些烈士相比,梁漱溟和罗隆基之流所为,就是政客二字,以周公为人的原则和对政治的洞察力,他对梁漱溟这种愚蠢和毫无廉耻的做法,自然会愤怒,以致流泪,不是悲伤,而是“气哭”了吧。

            此外,周公本人其实感情丰富,在抗战重庆和谈期间,他为廖仲恺的女婿李少石被误伤而死也是流泪不已,并深切回忆廖仲恺被刺杀时的往事。(顺便八卦一下,为此,周公对柳亚子稍稍产生了隔阂。)

            • 家园 柳的问题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这就算了,居然还打人!

              为了吃得不好,吃不到新鲜黄瓜,居然打了共产党给他派的管理员!

              呵呵。。连好脾气的朱老总都批评了他。

              明主党派,就那么回事

        • 家园 嗯。。其实关于周公在国统区谈判的书和资料很多

          我引权延赤的书,不过是为了大家看着方便,事实上是校对和参看了其他的史料。

          至于梁漱溟的做法是什么性质,如果您有商务谈判的经历,就明白了。这个需要人生的历练,确实很难从书里面读出来。。

          • 家园 知道你是看了很多资料

            你的文章我一直很喜欢的。但是这一篇,感觉不好。不是你不好,是权延赤。

            你引这篇就是想佐证TG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所谓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可是,您真的相信周公会为了这事淌眼泪吗?

            从TG草创开始,就磨难不断,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周公都不曾动摇过。抗战后TG的地盘实力和抗战前比,可谓是天壤之别,虽然和老蒋比还是有距离,但在江西,在延安都不曾惧怕过的,现在更不会怕。

            和民主党派的关系,说是荣辱与共,其实是可有可无。本来这帮人就是革命的对象,分的就是他们的田地。抗战时期,TG成了合法政党,不得不西装马褂地和这帮人拉拉关系。以后翻脸开仗,最多指望他们扯扯老蒋后腿,可是以这帮人的力量,又能牵扯老蒋多少精力呢?

            老梁提这个方案,不管他是想挖坑还是想筑墙,对TG来说,影响不大。如果他是挖坑,TG不跳就是了。如果他是好心筑墙,老蒋一心灭共,他能挡得住吗?

            所以,对这样一份无关痛痒的方案,我是不信周公会动真感情。

            题外话,说913时周公流泪,我信!

            对TG来说,真的是天塌地陷啊。

            通宝推:脊梁硬,
            • 家园 当时的情况很清楚:土共需要道义上的制高点

              作为弱势的一方,土共必须取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道义上的制高点。这是土共以弱胜强的原因之一。蒋的精力则完全放在兵力对比上,一旦军队部署完成,立即开打。而忽略了在道义上取得广泛的支持,这是蒋的败因之一。

              为了不在道义上承担发动内战的责任,土共做了很多牺牲。

              河友mingxiaot在《父亲的革命》里说的很清楚:在关外大打、关内小打,国军在态势上已经包围了中原军区的情况下,晋冀鲁豫军区还在精简部队、动员军队复员、准假权下放到连一级,导致开战的时候很多连队缺员1/3。

              晋冀鲁豫还不算惨的,最惨的是聂帅的晋察冀,野战军从21万5千人,精简到5万1千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堂堂最大的抗日根据地,49年整编的时候连个野战军番号都没落上。

              付出这么多代价,不就是为了个道义上的制高点吗。

              开打以后,毛的战略也很清楚:“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结果呢,这边厢地盘让给国军了,还没来得及消灭有生力量;那边厢梁漱溟提出个停火方案。而这个停火方案会让土共失去这个道义上的制高点。因为当时军调会还在、马歇尔还在,这个停火方案又是和土共一向关系良好的民主党派提出来的,如果国民党接受了(以马歇尔的眼光,肯定会劝国民党接受),而土共不接受,则在道义上,内战的责任就成了土共的了(不接受调停)。付出那么多代价获得的道义制高点,被这么轻易的葬送了,周能不气愤吗?

              王外马甲的《蒲公英》里有这么一段话,

              因此有人认为,陈唐叶陶此时的局面比长征的时候更加困难,因为长征时的红军至少还可以钻进山里去隐蔽躲藏,而这时候的华野外线兵团,上有空中打击、下有地面追逐,部队位置完全暴露,在河岔湖泊之间疲惫招架,战斗力和体力都接近了极限。

              所以说,土共当时的处境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好。红军期间,全国有很多军阀。军阀混战是红军存在的前提条件。通过抗战,蒋吞并了大多数军阀,而剩下的大军阀在反共上,利益、立场完全一致。土共虽然强大了,但是外部条件也不一样了。

              退一步说,就算TG磨难不断、不怕过苦日子,也不能随随便便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啊。

              从这件事上看,民主党派那帮文人,要么是极其愚蠢(这么简单的事情看不清楚)、要么是墙头草(看见土共在战场上不利,出卖盟友)。至于到底是那个原因,我想周是知道的。

              通宝推:阴霾信仰,盲人摸象,林风清逸,時千峰,史文恭,樊逖,
              • 家园 TG不是吃蜜糖长大的

                还看不透老蒋的那点心思?

                主席去重庆,周公经营国统区,叶帅周旋军调会,从来都是做好两手准备的,怎么可能幼稚到依靠民主党派的调停案去追求和平?如果寄希望于和平,林帅去东北干什么?刘帅在上党狠敲阎锡山又是为了什么?

                道德制高点?泥腿子出身的TG会把这个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吗?就算梁案让TG吃亏,据理力争就是了,揭露老梁的险恶用心就是了,周公会措手不及到流泪?

                “为了争取道德制高点,精简部队,把准假权下放到连一级”,这么幼稚,TG还能活到今天?

                如果真如你所说晋察冀的野战军精简掉了3/4,那聂帅早被枪毙了!能这么不拿革命当事业?!

                从秋收起义开始,TG从来没有想过放下武器!夺取政权是这样,今天也还是这样,老邓顶着骂名也要拿住军委主席,为什么?不放心!

                以前有一部电影《停战之后》,讲的就是在军调会里的周旋。解放区从来就没有松懈过警惕。

                中原突围,李先念没有等国军让开大路,而是主动出击。皮定钧带的7千人,本来是准备扔进狼群里的肉,结果还带回来5千。看起来倒像是国军准备不足。

                再去看看党史吧,TG半年打了多少胜仗,“全面进攻”维持了几天?

                外链出处

                在这么充分准备下,民主党派的那些小帮忙,或者小花招,能值周公一哂?

                切,我不相信!

                • 家园 晋察冀裁军的事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解放战争开打后,聂荣臻一败大同、再败张家口(这是聂帅一辈子最恨的败仗,在兄台的党史链接里提都没提),一时让整个晋察冀军区都怕了傅作义。除了聂荣臻指挥失误外,军队非战斗减员(裁军)是最大的原因。

                  之前国共和谈造成的和平气氛后来看来的是假象。只是,连聂荣臻这样的高级指战员也是不知底细?毛周到重庆谈判之前,执何政策没在中共高层做个统一?晋察冀军区大肆裁军不经过中央军委批准?

                  张家口大败后晋察冀军区受到中央严厉批评,聂荣臻也一度被彭真架空了领导权。不过,毛主席对裁军的事评价却是“轻描淡写”:聂荣臻太老实。

                  这有点像足球场上,假动作不但晃过了对方球员,也骗过了队友

                  • 家园 打的只管打,谈的只管谈,敢打才能和,但是有些方面大员怯战

                    中央还是希望通过谈判取得和平的,一是因为百废待兴、根据地负担很重;二是处于弱势;三是道义上国民党是正统。

                    敢打才能和谈。上党战役的时候,在重庆谈判的毛给刘邓的指示,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问题是有些方面大员怯战,怯战的原因是觉得打不过。对自己没信心自然幻想对手放自己一马,寄希望于和谈。李先念赶在抗战胜利前夕把刘少卿排挤走,换上老部下文建武,结果中原突围的时候抓了瞎。李如果有和国民党打仗的心理准备,是不会赶刘少卿走的。聂帅裁军倒是有毛说的“太老实”的因素。张家口失败的直接后果是东北和晋察冀被分割。晋察冀21万正规军、10万地方部队,裁到5万正规军、15万地方部队。如果不裁军,就算北边打不过傅作义,也有足够的力量南下打通晋冀鲁豫和山东。这样重点进攻的时候,山东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中原问题,由于李在建国后一直受重用,一般避而不谈,实在避不过,就把责任完全推到郑位三头上,把李的责任简化为“没能坚持正确意见”。其实郑位三先后在罗炳辉、谭震林那里受气,到5师也没有那么高的权威。郑主持5师肃反只查出6个说不清的干部,而且没做组织结论,相比邓政委在太行把90%的知识分子干部打成特务,显然不是一个爱拍板的人。郑位三怯战、厌战,实际上是整个中原高层的一致意见。

                    在中原问题上,中央的主要责任是用错了两个人:郑位三、王树声。郑位三保守、怯战,放弃进军河南在先、散布悲观情绪于后,是中原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作为背锅侠,他替李先念、王震背了不少锅。王树声在西路军被吓破了胆,抗战期间也没打过仗,一出手就让他在主要方向独当一面,结果是一头羊把一群狮子给废了。

                    国军豫湘桂大溃败后,中央对河南是重视的,抽调的也是精兵猛将。皮定钧率2500人的先遣支队进军豫西,收集国民党溃军的武器弹药,很快打开局面,建立了10个县政权,部队发展到10000多人;如果率领后续部队的是黄克诚、谢富治、陈赓这样的统帅,照这个势头下去,很快能独霸豫西;如果5师按中央指示出兵配合经略河南,中原和晋冀鲁豫就能连成一片。果真如此,就不会有中原突围、也不会有千里跃进大别山、更不会有重点进攻。国军三板斧一过,共军就能立即转入反攻,席卷全国。

                    有人说毛长于战略谋划而短于识人,就是用这个例子。让人想反驳都不知道怎么反驳。

                    通宝推:阴霾信仰,盲人摸象,脊梁硬,
                  • 家园 党史嘛,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就是因为遮掩裁减,搞得一团迷雾。所以,我不追细节,只看大势。

                    全面进攻最后破产是事实,所以我认为TG没有放松警惕,甚至有可能在暗中扩军备战。因为最终目标是要争天下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立党立军的基本方针。下层可能被和平烟雾迷惑,高层,不,应该说是顶层了,不可能迷惑。

                    晋察冀裁掉3/4,我是第一次听说,自然也不知道具体裁掉哪些部队。如果真有此事,就如兄台所言“难以理解”。后来败给傅作义的原因如果真是因为裁军所致,即使不枪毙,给一个“右倾投降”的帽子,永不叙用,才是正常结果。

                    但是后来还是给了一颗大星,委以国防科研的重任,历次运动没有受到冲击,就说明顶层已有共识,丢掉张家口主要责任不在他。

                • 家园 你太低估土共统一战线的威力了。

                  毛主席关于政治说过几句话,都很精辟!

                  一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二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土共之所以能够在悬崖上跳舞(长征)并最后夺取江山,统一战线居功至伟。而周公搞统一战线完全就成了一种超越职业素养的天性,他不是在表演,而是真情流露。

                  通宝推:七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