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只知有功臣,不知有朋党 -- 林风清逸

共:💬199 🌺1601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项羽的问题不是政治能力问题,而是立场问题

                战国秦汉之际,核心的政治问题是世袭公卿制度被王朝体制替换。

                战国七雄,先后都在改革,但是只有秦的改革最彻底,所以拥有最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战国七雄的人员、技术等都差不多,如果社会组织能力也差不多的话,秦是灭不了六国的。

                项羽出身旧贵族,仍然走的是旧贵族分封体制,分封的都是旧诸侯的后代——这就是世袭。在初步稳定之后,项羽也有意削平其他的诸侯,但是其内部的组织管理体制没有跟上。实际上,建立在旧的世袭公卿基础之上的社会管理模式,虽然符合诸侯的利益,但是远远无法满足新兴士族的欲望,其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刘邦则不同,出身贫寒,完全彻底地遵守秦的王朝体制,萧何是一个标准的吏,进攻咸阳首先去抢的就是秦的书籍——其实就是律法制度。王朝体制使得刘邦拥有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支持——所谓的群众基础,能够屡败屡战,也能把张良这种旧体制的人才纳入自己的体系。明显,项羽都做不到这些。

                分封制度随周而立,运行了800年,受到功勋贵族的欢迎。刘邦一开始也不得不分封诸侯,但是从一开始,刘邦就没打算让分封沿袭下去。灭了项羽之后,不断地消灭诸侯,最后约定“非刘姓不得王”,把分封诸侯“放进笼子”,一直到武帝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秦的失败,是秦朝残留的世袭公卿和六国的世袭公卿联手的结果。旧公卿以及与之相关的势力,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失,始皇帝一死,无人能镇住局面,内外矛盾大爆发。秦汉之际,有点影响的诸侯基本都死光了,才有刘家王朝的机会。

              • 家园 项羽的问题在于用人

                他用的将领都不会打仗,被韩信一个个收拾了。

              • 家园 最后一句总结到位!

                那时候的政治是各方利益博弈寻找均衡。

              • 家园 接受鸿沟为界离乌江自刎也没多久,不涉及啥败笔问题

                能打赢却接受和局,那是败笔;

                明明打不赢了,不得不同意和局去准备卷土重来,这不能算处理失误

                算也是战略失误,当时局势已经恶化了,不得不接受现实

                • 家园 他的布置有问题,秦末群雄具有强大组织能力和战斗力的

                  感觉就是刘邦集团,田横集团,项羽集团,他没有争取田横集团,实在是失策。

                  • 家园 这个恐怕未必。

                    从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看,项羽并非完全的政治无能,至少他这个战略布局是有相当道理的。十八诸侯里,楚故地的英布吴芮共敖是项羽相当程度的心腹,可以为他干杀楚义帝这种脏活。三秦的章邯司马欣董翳是前朝降将,政治上已经输干老本的人,地位完全是项羽赐予的,手上又有对领民的血债,安插在关中要地,彼此牵制,不怕反水。赵歇魏豹韩成韩广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前三个人是战国七雄赵魏韩后裔,韩广是自立燕王的陈胜旧部,这些人拥有一定实力和号召力,项羽承认了他们的既有地位,但同时又安排了张耳司马卬申阳臧荼与他们瓜分赵魏韩燕的故地。刘邦被塞到边鄙的巴蜀之地,项羽自居梁楚九郡以保证自己压倒性的实力。

                    您能说这种布置没道理吗?这很明显就是一个分而治之,最终坐收渔翁之利,由霸王而皇帝的打算。项羽不称帝而自为霸王,不过是对当初反秦联军是团结在楚怀王旗号下这一历史既成事实的一种政治妥协。刘邦后来顺利称帝,很大程度上依赖项羽扫去了这些政治障碍,从汉初的格局看,刘邦其实也就是个霸王。

                    而且从项羽的诸侯人选看,他有建立自己体系的想法。项羽不过是楚国部将,在多以六国后人为号召的秦末诸势力里,他的出身不具备很强号召力。但项羽是反秦联军主帅,他很聪明的利用了这一身份替换了新的诸侯体系。比如司马卬臧荼这样的人,本身条件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得以名列诸侯之一的政治资本就是从项羽入关,而田荣这样既是六国后人又是地方实力派的人,也就是因为少了这条没当上王。

                    厘清这些事实之后,我想就可以说明项羽没争取田荣集团不算失策了。因为刘邦不仅完全符合项羽这个新体系的要求,并且还是这个体系的功首——刘邦是先入关中的。如果项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刘邦干掉,那无异于挖自己体系的墙角,还怎么取信于自己分出去的这些诸侯。当然从事情的发展看,这些诸侯大多数当了墙头草,但我们不能以这种马后炮的眼光来苛求古人。而且项羽定都彭城,从远交近攻的角度说,也应该先打田荣,后对付刘邦。再者刘邦入川之时已经四十多岁了,项羽才不到三十,以当时的预期寿命,刘邦恐怕没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地打持久战的本钱,项羽的计划大概也就是困死刘邦。而且还有一条,项梁的败死与田荣不肯发兵救援有关,可以说田荣集团对项羽是有血债的。虽然项羽对直接凶手章邯也不算差,但当时一个是各为其主,一个属于背叛,性质还是有差别,按史记记载,项羽是恨田荣而不恨章邯的,而田荣自己也显然知道这一点。

                    上面说项羽十八诸侯,少说的三个正是三齐王田都田安田市,这三个人的身份分别是田荣手下的叛将;战国七雄齐国末代王的孙子;田荣的堂侄子。这种无所不至分化瓦解的布置,您能说项羽为了对付田荣不用心吗?但是就这三个有霸权支持的割据政权,短短几个月之内全被田荣的反政府武装给端了。这到底是因为皇协军太无能还是游击队太狡猾还是兼而有之,现在是说不太清楚了。项羽被迫亲自上阵,逼死了田荣,立了田假为齐王,但田横收拢田荣集团,又赶走了田假,项羽再次被迫亲自上阵。项羽和田横对峙的当口,刘邦出川杀了章邯,杀到了项羽家门口。项羽作为一个老大,罩不住小弟,砍不死对头,早在接受鸿沟合议之前,就已经混不下去了。

                    通宝推:和平共处,
            • 家园 跑题不太远,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问题可以细说一下

              第一个问题。

              你写的前三段,西周封建与拿破仑战争的同质化作用。

              貌似在西方至上的近现代环境下,西方的事比较有说服力。先说西方的,拿破仑战争。

              贝多芬写过一部英雄交响乐。一般的说法,认为这部交响乐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

              那么贝多芬最初为什么愿意歌颂拿破仑呢?为什么拿破仑一称帝,贝多芬就决定与之决裂呢?

              这是因为以革命性为主要性质的前期拿破仑战争与以侵略性为主要性质的后期拿破仑战争,可以简单的以拿破仑称帝为划分标志。在前期,拿破仑战争意味着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反法同盟害怕法国革命引起本国革命,企图镇压法国革命,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拿破仑以战争的手段来保卫法国大革命,法军所到之处,同时也起到了清扫封建势力、推动当地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而这个推动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其实就是使法国大革命推进到欧洲各国,使欧洲各国法国大革命化,和大革命后的法国趋同,换言之:和大革命后的法国同质化。

              拿破仑战争的进步意义就是这样。

              那么西周也是如此。

              西周初建的时候,各地原本有着不同部落、族群、邦国,风俗、制度各异。为了屏障自身,西周最初是在中原一带建立一些邦国。由于形势的发展,后来又在东方各地封建诸侯。这些诸侯采用的是以西周为模版的体制。也就是同质。这就开启了各地与西周趋同的进程,也就是同质化。这些同质的诸侯向周边非周朝化的邦国扩张,吞并,就是西周时代的主要社会进程。周式国家吞并非周国家,就是以周为核心模版的同质化。春秋时代,诸侯在继续吞并非周国家的同时,又撕破脸皮,开始了诸侯之间的全面厮杀。经过诸侯之间的相互竞争、吞并、分合,最后形成战国七雄。所以战国七雄也是同质化的产物。

              虽然是同质化,但是也有差异。诸侯所处的形势不同,在功能上有所取舍。比如卫国负责统领北方防御,周围的小诸侯就要服从他,他的一些礼节待遇就要高于其他诸侯。齐国僻处大东之地,远离周朝腹心,周边敌国众多。在按照周朝制度建国的时候,齐国就更加重视顺应民俗。于是在同质的基础上又有差异。

              只看到差异,就忽视同质。只看到同质,就忽视差异。都是不对的,都不能正确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如果只是肤浅、简单的看待世界,就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不能准确把握世界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所产生的问题,也就难以正确处理客观世界的各种问题。

              这是第一,答案是:挨得着。

              第二个问题。

              你写的第四段。表面现象和事情本质的问题。

              你说陈胜直接败给了秦军。这是不对的。如果死扣细节,只看表象,那么你应该说陈胜败给了车夫,因为陈胜是被自己的车夫斩去了脑袋。然而你没有这样说,你说输给了秦军。说明你也知道,车夫反叛只是表象,秦军的胜利才是车夫反叛的本质原因。

              那么秦军胜利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是陈胜被六国孤立,于是无力击败秦军。所以你看,我只是绕了个远,多剥了一层洋葱皮。我没有说谎,只是说得深了一些。

              看待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肤浅得看待问题。

              第三个问题。

              项羽败因。只是你第五第六段的主题。

              第五段,这一段你的核心观点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意思是说,天下战斗不休是因为有诸侯。说白了就是分封导致内战。问题在于你跟我说这个是什么目的呢?我又没有否定这个。结合第六段才就可以理解,你的目的是说明项羽失败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你的说法,是:分封导致内战,项羽镇压内战,疲于奔命,最后失败。

              这又是一个停留在表面的观点。而且,本质上就是我所说的项羽失败原因的简单化。除了浅一点,和我所说的没有什么冲突。

              因为简单化、浅,所以没有触及深层的东西。比如,为什么西周的分封坚持了几百年才失败,项羽的分封没坚持几年?为什么西周没有疲于奔命,项羽却疲于奔命?

              第四个问题。

              最后两段。这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以及第三个问题有关联。

              本质问题是:

              一,陈胜与项羽为什么都不被六国或者说诸侯认可,刘邦为什么可以获得认可?

              二,在同样是“打诸侯”的表象之下,项羽和刘邦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你看我原文在这一部分怎么写得就可以了,兹不赘述。

              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深入挖掘其本质原因。对于社会问题,深入挖掘本质,就要以马列主义的社会分工/阶级斗争学说为最终落脚点。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不能走唯心主义道路。所以,要深入理解社会运行的本质是能量运行和分配,是运动,是客观实在。既然是客观实在,就要尽可能多得掌握有关资料。通过客观实在的资料去理解客观实在。

              关键词(Tags): #拿破仑#项羽#世界观#方法论通宝推:何求,
              • 家园 还是先别提马列了

                拿破仑征服这个概念很明显,尽管与欧洲革命的浪潮有重合,但是拿破仑帝国的本质并非是推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建立以拿破仑家族为核心的欧洲霸权。以一个强大的法国皇朝为基础,以拿破仑家族成员担任国王的一级附庸国为骨干,一些弱小的边缘的小国为枝叶,形成一个符合拿破仑个人意志的霸权体系。

                这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欧洲联盟完全是两码事,按照最坏的说法来说,欧盟也是一个以德法为双头核心的、尊重各成员国利益的国家间同盟,以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要求来规制其成员国的相关领域政策。

                我是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同质化”是个什么意思,怎么就体现了阶级分析法。

                西周初期搞封建宗法制,其实就是一小撮一小撮的出去搞殖民,把一块一块的不属于周王室“管辖”的土地收归周王室旗下,非要说举世皆从周礼,至少是没有足够的证据。维多利亚女王兼任印度皇帝,印度也有好多人讲英语,难道您就因此认为英国和印度“同质化”了?

                平王动迁之前,周王室王纲解纽的趋势就已经显露,鲁王之嗣搞到公开动武。春秋战国就更不必说了,七国之内,书不同文、车不同轨,讲话的口音就更别提了,七国体制更是渺不相涉,我也是不知道,周兴不同质,周亡不同质,什么时候有的这个“同质化”?莫非因为几百年后大一统了?

                至于说陈王失败的原因,我昨晚手机打字懒得说那么多,和六国遗老还真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陈王要是收拢队伍找个金角银边建个根据地徐徐图之,而不是以有限的力量四面出击,还是有可能不失败的。

                至于六国那些逗逼遗老遗少,巨鹿之战诸侯作壁上观的丑态,难道是因为赵国遗老特别的不上道?说不通嘛,六国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做成一件正经事的。就算陈王天天给六国遗老磕头,也别想六国会去支持他。

                项王之败,是一个战略平衡的问题,不是项王会不会坐地分赃的问题。就算按照陈平那个江湖术士的说法,我也不觉得项王有什么不对的,重行功爵邑有何不妥吗?分封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项王不想分封也是可以理解的。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这句话您怎么就看不见呢?

                项王之过,和陈王差不多,在力量不足的时候强行巩固霸王秩序,稍有不妥就兴兵出征。结果打来打去,一个没注意老家就被汉军抄了。大家一起坑项羽这个游戏,如果项王知道温养国力,不强行出头,诸侯王早就互相攻杀,重演战国了。

                至于项王麾下有多少英武俊杰,唯磨灭而已,您就真当他们不存在了?

                刘邦和项羽,在政治上其实是一组同义词,做法稍有不同。项羽做的那些事,刘邦统统都做过。项羽封诸王,刘邦也封,封了异姓王还不过瘾,还要封同姓王。项羽扫荡诸王,刘邦也同样扫荡。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刘邦还以天下为一人之产业呢,也不知道这份家业已经分出去多少了。

                区别在于,项羽是出头鸟,刘邦是跟风狗。如果刘邦真的有过什么历史责任感,他会去分封同姓王?

                其实您不应该鼓吹刘邦会分赃,而是应该鼓吹刘邦足够厚黑。于是您就可以光荣的重回传统,玩刘兴骂项了。

                秦末汉初这一段儿,也没必要拔高,就是华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水平发展到了可以统一的阶段,然后为了探索统一的形式,整个社会进行的自我调整。这个调整从秦灭六国一直到推恩令,算是一个小结。之后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而已。

                是此而非彼,很是符合您轻薄无聊的一贯作风。

                通宝推:任爱杰,
                • 家园 哑然失笑

                  原来你是手机打字很麻烦呢,真是感谢。其实我最近受了伤,只能用几个手指打字,不比你轻松。有没有道理,跟你方便不方便没有太大关系。

                  至于轻薄无聊什么的,既然已经送囧了,也就不多说了。

                  关于你写的这些东西,我为什么会笑呢?因为就你的问题我当时专门写了一段:

                  只看到差异,就忽视同质。只看到同质,就忽视差异。都是不对的,都不能正确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如果只是肤浅、简单的看待世界,就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不能准确把握世界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所产生的问题,也就难以正确处理客观世界的各种问题。

                  第一句就是治你的病的。

                  我想你大概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中国中学政治教育以及大学哲学教育,因为这一段其实都是来自于中国正规全日制中学和大学的政治课程里面所必备的哲学内容。

                  你对拿破仑战争的叙述,已经清楚明白地提到,拿破仑战争是与欧洲革命的浪潮有重合的。

                  各国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这不是趋同吗?这就是同质化。不仅是政治上如此,在制度上,拿破仑法典也成为欧陆模版。影响所及,甚至影响到了中国。

                  你说西周不过就是殖民,又说和英国殖民类似。就算类似吧,我占个便宜,因为殖民体系其实也被视为全球化的一种形式。而全球化的特点就是同质化与差异化并行发展。说白了,就是在一个体系内各有分工。而这就是阶级分析。阶级分析,最最简单的说,就是,首先你们是一个经济体系,然后你们有阶级分化。殖民,首先就是将不同的体系合并成一个同样的体系,用同样的方式去运行,然后在这个庞大的体系内部,再进行分工。这是多么明显的事情,全球化,同质化和差异化。西周当然是没有搞全球化,他们搞的是华夏化。情形是一样的,也是同质化和差异化。我在前面的帖子里面说了,诸侯是按照一个模板建立起来的,同时诸侯也是有分工的。同样的事情,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吗?

                  你看到了这些现象,但是你不能理解。临门一脚,却划门而出。根源,就是对马列主义的基本方法论,掌握的不好。在学校里面学习,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去学那些所谓的主科。其实我掌握得也不好,不然以我这样“浅薄无聊”的风格,恐怕就直接给你上哲学课了。

                  至于说陈胜,你说的那法子,可能吗?他本来就是出头鸟,怎么去徐徐图之?你读的书不少,也知道金角银边,可是没什么用。因为金角银边,都是六国的。陈胜只能正面面对秦军的兵锋。就连周天子,到战国末期都可以建立起诸侯联军去讨伐秦国,陈胜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诸侯不愿去讨伐秦国吗?显然不是。你说巨鹿之战,诸侯作壁上观,好像诸侯只会作壁上观。垓下之战的时候,一开始诸侯也是作壁上观,但是刘邦把他们招集起来了。那这就是统御能力的问题了。刘邦的统御能力真的比陈胜更高一些吗?我们读的是同一本史书,应该都知道,这就是因为刘邦列好了条件。所以,什么金角银边,徐徐图之,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就是个名词而已,与现实无涉。你想的那些东西,完全停留在想象上,脱离了基本的客观事实,跟事实根本搭不上边儿。就算是纸上谈兵,你也得符合预设条件吧?

                  至于项羽,你也说了,是战略平衡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你就这样忽略过去了吗?强行巩固秩序,你也知道是力量不足而强行做这样事情,那么为什么就不能面对现实呢?唯物主义难道讲过说,一切从人的愿望出发,而不从事实出发吗?

                  分封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什么是历史潮流?事后诸葛亮吗?事后诸葛亮也没有做到啊!历史潮流就是,秦始皇,没有做分封制。他一死,天下马上就乱了。项羽,也做分封制,自己也死在分封制上。刘邦,也搞分封制,然后自己再慢慢的梳理,最后经过几代人,才彻底解决。你说分封制不是历史潮流,那当时该怎么办?人总是会死的,这也是历史潮流,你能把人直接埋了吗?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你却想一天建成罗马城。中国也有句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语文课本里面,也有荀子的一句话,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劝学篇里话。说到这里有一个事情我就不明白了,我跟你说的这个都是中学的东西。要说政治课不是主课也就罢了,这可是语文,绝对的主科。

                  马列主义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唯物,而不是唯心。

                  你的倒数第二段写的很好,问题是,你前面的内容主要是在反驳这一段。

                  什么叫做“华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水平发展到了可以统一的阶段”?什么叫做统一?趋同进化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统一。政治经济水平,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经济?可以统一的阶段,为什么可以统一?按照你的说法,大家都不一样,怎么统一呀?只有大家都在往一样发展的时候,才是统一。只有大家具备了足够多的相同性质的时候,才可以统一。猴子和蚂蚁什么时候统一过?当我们列举动物的时候,猴子和蚂蚁因为有这样一个相同的性质,这样一个同质,才可以统一。

                  说他们同质化,并不否认他们的差异性。问题在于,你因为他们有差异性,就否定了他们同质化。

                  你这个倒数第二段和你前面的文章其实就是对立的状态,逻辑上充满了矛盾。

                  最后一段我就不说了,反正已经投过囧了。

                  • 家园 很简单的例子

                    你长一米七是因为你的生物学要素决定你长一米七,和你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

                    所以,看您给秦末汉初的帝王将相们吹的上天入地,还好意思玩马克思主义。

                    我倒是不知道,英雄史观什么时候算是马克思主义了。

                    跟您多扯属于浪费精力。给您一句忠告,研究中国古代史如何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最客气的说法,也是证据不足。

                    所以,谦虚点吧,这不像您骂爱新觉罗 玄烨人性不好那么容易

                    • 家园 严重的逻辑冲突

                      你上去扔给我一个结论,我只能一点一点反推你的逻辑过程。

                      首先看这一句:

                      研究中国古代史如何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最客气的说法,也是证据不足

                      我想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史验证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证据不足”。所谓证据不足就是观点不成立,也就是“中国古代史验证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不成立”。也就是这样:

                      你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史不能验证马克思主义。”

                      我说你的观点是这样的应该没错。

                      这一段取自于结尾两端,应该是你对中国古代史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最终看法。

                      但是很奇特的一点在于,你在之前说:

                      “我倒是不知道,英雄史观什么时候算是马克思主义了。”

                      中国古代史和英雄史观是一回事吗?历史是历史,历史观是历史观。二者虽然关联紧密,然而是两回事。枪和枪法是两回事。枪法不行不等于枪不行。你不能说英雄史观就是中国古代史。

                      所以你的最后结论和上一步的观点没有关系,结论无效。

                      因此,你没有证明“中国古代史不能验证马克思主义”。

                      这是你被发现的第一个逻辑问题。两个事情不相干,逻辑术语叫什么来着,不好意思,逻辑学我是自己看着玩的,不专业,想不起来了。

                      然后,再往上一个段落,涉及到英雄史观。你说:“看您给秦末汉初的帝王将相们吹的上天入地。”这应该就是指“英雄史观”,又说:“你长一米七是因为你的生物学要素决定你长一米七,和你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

                      在我看来,你的意思就是说:

                      1.“你长一米七是因为你的生物学要素决定你长一米七”=“客观规律决定客观事物发展”。

                      2.“和你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主观愿望不影响客观事物发展”。

                      对此,我只提一个问题,为了这一个问题更加醒目,我加粗给你看:

                      你还记得“主观能动性”吗?

                      这种科普性质的话我就不费劲自己打了,我给你引用一个百度百科上的话: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大都认识到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把主观意识看作是客观世界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根本不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而犯了机械论的错误。唯心主义虽承认意识的能动性,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夸大,根本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制约,认为人们可以脱离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任意发挥主观的作用,这就把主观能动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因而陷入唯意志论二者都是错误的

                      瞅见了?“把主观意识看作是客观世界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根本不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你这属于机械论的错误。

                      我们不鼓吹帝王将相,但是也不能一提帝王将相就当作鼓吹帝王将相。何必如此神经过敏呢?谈虎色变,胆落心惊,这可不好。

                      这是你暴露的第二个逻辑问题。机械论错误。

                      由此可见,你需要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要抱着“玩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

                      这些就囊括了你前四段的内容了。

                      也许你注意到了,虽然我说了是反推,但是刻意忽略了最后一段。原因是你的主要内容是前四段。现在专门讲一下最后一段。

                      你在最后说:“谦虚点吧,这不像您骂爱新觉罗 玄烨人性不好那么容易。”

                      谦虚、容易,是建立在你前四段逻辑错误的基础上的,置而不论。“骂爱新觉罗 玄烨人性不好”,这个事,我认为你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立场。

                      根据你的文字,正面提及帝王将相是会被认为是英雄史观的,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认为批评康熙皇帝和这是“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的。你在玄烨这里怎么就英雄史观了?

                      您很拥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吗?这个“·”你可能不会打,我帮你打上。

                      批评玄烨,依据是他做的事。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的科学分析。你要弱化分析的科学性,使用“骂”这样一个感性的词汇,也可以由你。平时说话嘛,不需要过分严谨。

                      但是,和你的文字联系起来,对秦汉人物与清代人物的宽严尺度不同,就让人觉得你厚此薄彼了。

                      当然,也许是我解读过度了。

                      马克思主义是不好学的,我读的著作不多,理论是不充实的,我打算自学一下。优点只不过从小就反复读,潜移默化,虽然有认识无理论,多少有些敏感性。

                      你如果批评的有道理,我自然会如获至宝地接受,没有道理,那就对不起,只好剥皮扒衣,让太阳晒晒你的骨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