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信佛到辟佛的历程 -- 飞羽

共:💬180 🌺87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实中不许谁骂娘?

                                                  骂两句娘多大事?除了这个傻逼论坛,哪个地方神经这么脆弱?骂两句就要封ID,比黑社会还黑社会吧。申诉一次封一次,官老爷还允许百姓上访,这个傻逼论坛不许我申诉?

                                                  除了这个傻逼论坛,谁会把骂娘和申诉当回事?只有这傻逼论坛的傻逼管理监察才会把这点事当作天大的事。这种傻逼事还不许人骂两句?所以有病的是这个傻逼论坛,一个个都病的不轻。

                            • 家园 他知道周天子那没官做
          • 家园 否定之否定吧!

            确实是这样一个过程。不过在个人成长上,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不太好说,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像主席这样强悍能快速破立的啊。

            楼主面对的,是上千年才智之士构建的体系,一旦进去了,哪有像我们这种走马观花浅尝则止的那么容易出来,能认识到不对劲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关于佛教的问题,我下面瞎扯了点东西,主席有兴趣的话补充指正一下吧。

        • 家园 偏执与感觉

          说的很对,在俺看来,问题也不再迷信,而在偏执与感觉,如果真的是迷信,那么,也不会很痛苦了。

          楼主的情况,与俺很相似,读楼主的文章,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他信佛,还是反佛,都是在偏执之中,都是感觉不好。

          勇气,其实还是一种执着,强调勇气,强调意志,这是主体唯意志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西西河的主流。

          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好,吃不下,睡不着,排不畅,无论多少勇气,多少坚持,也会消失殆尽。

          人生什么最重要?

          感觉最重要,感觉是所有的基础,感觉也是一切的方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层次,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感觉的不同,因此,当一个层面的感觉不好时,就应通过另外几个层面,获得良好的感觉。

          宗教对个人的意义,也是如此,当生理与安全方面感觉糟糕的时候,通过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和个体性的自我实现,转移感觉的层次。

          佛教的自我实现,主要是认识层面的,佛的含义就是知者,觉悟,主要有三个层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最反对的就是执着,因此,在逻辑上反对佛教,就是关公战秦琼。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三大宗教,逻辑性最好的就是基督教,这也是经院哲学能够产生的根本作用,而佛教则是最不讲究逻辑的,可以说,佛教中的一切逻辑,只是觉悟的阶梯,一旦顿悟,这个阶梯就无所谓了。

          任何宗教都是入世的,佛教的出世,实质上也是为了入世,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是积极入世的,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这么来的,而佛教入世,是中和世俗,而不是统一世俗,因此,相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是最温和的宗教。

          人生的一切,都可归为拿得起,和放的下,两大方面。

          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强调拿的起,而佛教则是强调放的下,但如果没有事物可放下,那么,放的下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佛教必须以入世为前提,只有入世才能出世,入世主要是执着,而出世则主要是斩断执着。

          执着,斩断执着,不断循环,就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要想普度众生,必须四大皆空,反过来,要想四大皆空,必须普度众生,佛教对于人生的意义,就是中和,这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流。

          所谓感同身受,感觉良好的人,是很难明白感觉糟糕是怎么回事的,这不是勇气,奋斗,执着就能解决的。

          毛主席的与奋斗,乐无穷,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倘若奋斗只是苦难,那么,奋斗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基于糟糕感觉的执着,对于未来或来世,就如飞蛾扑火一样狂热,与绝望中看到希望,这便是宗教的最强大的号召力,一旦这种希望消失,那么,只能在绝望中直坠下去,因此,对一个虔诚的信徒而言,如果不能给他可替代的希望或信仰,而只是剥夺他的宗教信仰,是十分残酷的。

          伟大的人物,多是生理和心理感觉不好的人,而不得不通过精神实现,获得精神层面的良好感觉,而大多数不幸的人,则是不能摆脱生理和心理不良感觉,而宗教就成了这些人精神自我实现,群体相互抱团的捷径,但皈依宗教,必须基于相信,对于有严重怀疑病的人,却是不适用的,并且,宗教对于大多数人,对于社会而言,并不能真正改变事实,改变的只是一种感觉,因此,宗教只是一种精神鸦片。

          感觉不好,要么转移感觉,要么升华感觉,而不论是转移,还是升华,偏执都不是一种好的媒介,兴奋抑制,一张一弛,节奏韵律,激发控制,才是转移与升华的根本。

          自己如果陷入了偏执,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想不做任何事,而别人陷入偏执,最好就是置之不理,越与之争论,越是逼迫他,他越是会陷入偏执之中。

          正因为如此,尽管俺与楼主的状况有相似的经历,却没有回复楼主,而兄台的评论,却摆脱了唯意志论,与俺很有共鸣。

          响起了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只是一时的感悟,随手记下,罗嗦了些。

          通宝推:樱木花道,联储主席,
          • 家园 关于迷信

            我的本意是指他一开始就把佛法放在一个高大上天然正确的位置,楼主自已也有当时执迷已深的评语,所以用了迷信这个词。现在看来容易引起误解,可能换成轻信或盲信更好些。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迷信一套经济理论可以导致你破财甚至破产,迷信爱情可能导致你失恋,迷信一个宗教的说法可能导致你自我人格的分裂与丧失,所以因迷信而导致痛苦倒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你还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与理智。

            对佛教与佛法我没有长期系统学习与研究过,也从未参与过任何佛法修行,因此不太好从佛法修行的角度说楼主的问题具体在哪里。只能管中窥豹泛泛说下我的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你所说,任何宗教,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人又是社会动物,社会即世俗,从这个角度来讲,宗教都是入世的没错。其本质无非是,宗教是依附于人类社会这个客观实体而存在的,这决定了其传播手段必需是入世的,是必需具有社会性的。

            但宗教存在的目的毕竟是用来解决人的问题的,而在怎样解决人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宗教在手段上是不同的,还是有出世与入世之分。如佛道讲的是出家,而基督伊斯兰教讲的是入教。

            佛教说众生皆苦,要想脱离苦海就修佛吧(从这点看佛教原本还真是穷苦大众的宗教,不苦的人何必去信?当然后来发展了,对不劳而获过得舒服得要死的那部分社会即得利益者说的是积德行善免下地狱多些,顺便再随喜下功德)。怎么修?出家持戒念咒不一而足。这些即是形式,也是实质,一是对压迫人的社会环境(苦难根源)的逃离-(但社会即得利益者们是不会轻易抛弃其社会利益去出什么家)。二是身在山(社会)中是看不清全貌的,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得清。所以出世是必须的,其慈悲一说,应当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这也确实是只有先入世才能出世,不然少了切身感受与体会,就算你看清了全貌也理解不了。

            当然就算你看清了又如何,佛教在现实中又解决不了这些社会问题,众生还不是一样苦。但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佛法能做的,就是向内在自我认识层面做手术去切断这种痛苦的传递过程。所以才有你说的佛法的自我实现,主要是认识层面的。

            也因此,相对于楼主认为佛教比较唯物主义的这种看法(应该是他愿意相信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你觉得佛教是唯识主义的这个观点应该更为准确。其翻来覆去都在讲怎么去认识各种外物,偏偏重点又不在外物上,总是归于自我认识或日顿悟上。(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无非是纷繁的物质表象,空才是自我的解读与认知。)如果有第一因的话,这就是佛法的第一因,给人的感觉是佛教不是没有逻辑,而只是逻辑太抽象。

            那这个手术要怎么做呢,四大皆空,普渡众生?那为什么四大皆空就能普渡众生啊。四大无非是土火金水四种基本物质(也许记错),反正泛指物质或万物;空无非是诸行无常,成住坏空之类,泛指事物从产生到毁灭的过程。结合起来大概就是客观事物始终是变化的,没有恒定的常态。这不就是唯物辨证法中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两个世界基本特征中永恒发展么。

            唯物辨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那如果我们把普遍联系拿掉,只强调不断运动变化会怎么样呢?那可能我们就无法确定任何事情了,万物旋起旋灭,离开普遍联系,该用何种手段去认知呢?又或如楼主的苦恼,“我存在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人身上的细胞过段时间就新陈代谢更换一次,我还是原来的我吗?诸如此类的烦恼大概会接踵而来吧。这绝对是一种创伤,虽然本质上,任何手术都是在以较小的创伤去换更大的创伤而已,但创伤毕竟是创伤。

            而这种创伤对已经饱受社会压迫之苦成天挣扎在生死边缘穷苦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当“我”已经不堪重负的时候,“无我”其实就是一种解脱。然而对正常人来说,这种就是“堕无常”,也就是堕空。

            总之手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任何手术都有风险,而且搞不好会有后遗症的,楼主只是没遇到一个好“医生”不幸中招了而已。当然佛法也不是开完刀割断两根神经就放那里不管了,毕竟人家还有不存在现实世界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还有轮回不是,都能让人找到安慰与重拾人与社会的普遍联系,不过你要是不信,那就是自已把自已搁手术台上了,怪不得别人。

            而佛法如此强调反执见,反“我执”,也就是你说的偏执或勇气,我觉得很大的可能就是在为其强调“空”做铺垫,你要不空的话,你要执着于红尘社会之利益的话,这个手术是做不下去的。

            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宗教的产生都是有社会背景与社会意义的,但宗教的发展都是为了迎合统治需要的,不然早就被淘汰了。虽然其中确实有不少思辨与哲学的精华,但没有必要将其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最好还是按中国人的老习惯来,有用就信,没用就扔开。

            通宝推:hullo,
            • 家园 说的好

              在老兄的基础上我再结合一些自己的看法

              堕空在我的感觉,就像地铁站台和车门之间那条缝隙。站台就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地铁就是实用主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脚的尺码(感觉的细腻度与大脑的思辨力)是踩不进这条窄缝的。而对积累足够的人来说,直接上车去目的地即可,这条缝他们只要立起脚用脚尖试一下就能知道是个坑,不会陷进去。只有天生小腿小脚的,才可能会出事把整条腿夹住。所以某种程度上楼主要赖这条缝太宽也有他的道理,可能他的天性就是如此。但他如果想不再重蹈覆辙,却不能指望把缝改小,只能靠他自己把腿养粗或者穿大一码的鞋子。

              另外楼主说的人格解体,对此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体验。这并非坏事,其实就是正常的自我解构。多数人反而是缺少这种自我解构,错过了很多举一反三,少走弯路的机会。但楼主偏偏是自我过弱,像颗在亲情爱情友情人情的风下被吹的东倒西歪的小草,下不了手拔去杂草改种树木,于是想用佛教的自我解构,试图一劳永逸的砍掉苦根,结果都是肉挨刀,血淋淋之下草反而越长越长,最后只能怪刀不好,把自己砍疼了——所以根本还是得拔草,不管草长多高,终究是不成材的。或者找个强悍有主见的另一半,抱大腿也可以。

              • 家园 关于人格解体我的看法是

                跟自我解构不同的,按楼主的描述,他说的人格解体大概更类似于自我的虚无与分裂,应是修小乘“无我”的后遗症。这与自我解构不太一样,自我解构本身一般不会导致自我意识的丧失或分裂,但如果自我丧失或不牢固,再用自我解构的手段确实会引发极大的痛苦。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而不断发展的整体,小乘的问题是修已而不渡人,相对于渡人的大乘来讲,就缺少了一个“普遍联系”的机会。只强调事物的不断生灭(无常),实际是片面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进而要求修行之人放下“我执”,否认自我实体存在的话,实际上已进入唯心的范畴。

                而人性本质是社会性,社会就是人的“普遍联系”,一旦在现实中出家断掉与社会的普遍联系(不可能真正完全断掉),同时在精神上进入”无我“,即断掉精神上的”普遍联系“,人基本就完全丧失掉了社会性,社会人会消失掉。人就进入一种自我的虚无状态,这时,大乘倡导的一个渡人的概念,就让修佛之人有机会重新与他人与社会建立一个”普遍联系“,重新在人性,社会,自我与外界间取得一个平衡。

                • 家园 两位兄台都提到了这个人格解体的问题,能不能深入谈一下。

                  我自己的人格解体与楼主的不一样,他的是宗教引起自己的迷茫,所以他知道成因。而我的自己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吗,就是一种非真实感。好像每一天都浑浑噩噩的样子,不清醒的样子,似乎是在一个跟自己无关的世界里。但是自己该干什么,理性思维,所有的思想功能都是正常的。有一种被什么蒙这的感觉,总想撕破它,感觉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

                  哈哈,我是不是得精神分裂了。

                  我的理解是可能跟多重人格有相关性,多重人格得人格之间是不互知的,而这种轻微解体,人格似乎要离去,但是又没有离去,所以总有恍惚感。

                  你说影响生活吗,倒没啥影响,我该吃该喝该玩,一点不耽误。就是想弄明白这是咋回事。

                  • 家园 您这种感觉,是轻度抑郁症的表现

                    就像有一口钟把自己扣起来了,对外界的感觉有点迟钝,但自己内心却很清晰,交流有点困难。还有就是感觉什么都提不起劲,有时候会陷入一种虚无的漂浮感,脚不着地。

                    轻度抑郁症可能有情志的原因,也有部分是身体原因,过于劳累。

                    发起的时间大概在一月之内,如果自己能意识到并做一些调整的话,时间会减半。但是如果不做处理,遇到触发点还会发作,时常反复的话会转成真正的抑郁症。

                    • 家园 这个描述好像更对头,我也一度怀疑过抑郁症,

                      以前在国内还做过一年的抑郁症临床研究,自己用那个测试试卷试过,结果不是。

                      我这个症状不是现在才有,好像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至少我敢肯定高中就有,再往前就不太清楚了。

                      我觉得就像灵魂不喜欢这个躯体和他的生活环境,但是又没有办法,就想逃离,又逃不掉。哈哈,越描述越象精神分裂。

                      算了,不管他了,爱咋地咋地。反正又不影响我生活,就是总想弄明白。

                  • 家园 听起来你这不象人格解体

                    ,解体是主体瓦解掉了,就是没主魂了。你这明明是被束缚住了的感觉嘛,估计日子过得太匀净了,出去找点新鲜刺激的事做吧。要不就是现在更成熟了,原来那个人格有点装不下了,算是褪皮?

                    • 家园 似乎更糊涂了。我觉得不是束缚了,就是非真实感觉。每天就像

                      在打RPG游戏,可是心里清楚,不可能重新读纪录的。所以心里总有恍惚感。

                      • 家园 反正跟精神分裂没关系。

                        精神分裂的表现是虚妄,有其他人没有的“额外”经历,出现幻觉幻听什么什么的,甚至进一步认为人是假的世界假的。

                        你这也不是自我解构,像主席说的那种自我解构其实不涉及自我,而实质是认知分离,以已为井,用认知扩展的方法去对抗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训练,当然这种训练对精神疾病也有帮助。

                        比如一个这方面的训练就是拿一个纸盘子在上面写上你的名字代表你自已,并且扔几个积木在上面。然后闭眼冥想一分钟关于你去年的记忆,把第一个场景用积木摆出来,比如你回想到买车就摆个车。摆完后把积木拆掉继续重复上面的步骤,但是冥想你14岁的回忆,然后7岁。。。

                        在这个过程中,纸盘子代表自我,无论上面的积木怎么变,你的自我都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经历,也就是积木。这又叫self as context(以已为井),能让你跳出自我的局限(认识融合)来更好观察自已。如同你踢球不能只看球,还必需看周围的形势,如对手与队友的位置来决定自已的行动,对球场上的感知范围就是井,行动依据是以已以井的观察结论,井越大这个球员的视野就越大,位置感也越好。

                        所以你的任何缺点,错误都只是你的一部分,而不是你自已,都不足以否定你自身。换句话说,自我解构的对象是自我的各种属性,而不是自我本身。这跟楼主的人格解体是不同的,那更像是一种自我的解体而不是自我属性的解体,按上面的比喻来说,是代表他自我的盘子碎裂了。你的问题也跟这没有关系。

                        精神疾病的一大特点是“与现实失去联系”,你这最多就是隔层膜,还远远谈不上“失去联系”。当然另一方面没有精神疾病也不等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糟糕的心理健康也确实包含经历性回避,拖延缺少行动,过重于不可行的规则性行为,心理僵化,自我认可与认识障碍这些方面。

                        但导致这些的因素太多,很难说得清楚,不过总的来说,多花时间放松,冥想,冷静反思多少会有帮助。比如放慢生活节奏,如果以前你吃饭很快就放慢节奏,以前5分钟吃完的现在强迫自已半个小时吃完,每一口多嚼几次,尽量从容不迫享受这一过程,尽量使自已体会当下享受当下。多做内视或飘叶型冥想,就是要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的那种,锻炼自已对当下的专注程度。

                        另外关于抑郁症的一下特点如下:

                        -情绪低落,烦燥

                        -没有兴趣或动力

                        -低能量、累

                        -激动或放缓

                        -感觉毫无价值或有罪

                        -不能集中,记住东西,或做决定

                        -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如果你没同时有大部分这些感觉,是达不到抑郁症的程度的,而其中很多单项表现,其实还是比较常见的。我再找找还有些什么专注当下的心理训练,看看对你有帮助不。

                        通宝推:乔治·奥威尔,关中农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