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3.6 逻辑、因果和规律的概念

        这一节特别说明 “因果”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而且,逻辑本身就是基于因果关系而成立的。比如前面某个例子:因为佛教徒吃素,所以佛教徒是好人。我们分析过这个推理是混乱的不靠谱的。

        首先是界定:因果,是指两个或多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种特定关联。例如你把“种子”埋在土里,萌发之后,变成了“苗”,所以种子是因,苗是果。在人们特定的认知中,“种子曾经埋在某个位置”,后来在“这个位置有绿色植株冒出来”。这里有两个现象;而且,这两个现象之间存在关联性,比如同一位置、时间间隔、可重复、芽苗种类彼此对应等等。基于这些关联性特征,就可以建立“种子和苗”的“因果”关系了。

        所以,“因果”是基于两个现象之间的关联特征而建立的。那么逻辑呢?逻辑就是基于已知或公认的关联性特征,去探索并推论未知事物及未知特征。所以逻辑就是基于某些关联特征,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如此而已。因果之间的关联特征可以分类,比如“种子”是“主因”,阳光、水土是“辅助的因”,合并起来导致“苗”的结果发生。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也都是对于因果关系的分类和界定。

        至于规律和定律是什么?规律和定律,不过是对“关联性特征”的抽象和总结。勾股定理,是对直边三角形三边长度的特征总结;惯性定律,是对物体运动过程的特征的总结;孟德尔遗传定律,是对亲代遗传特征和后代遗传特征的总结。所以,规律和定律,是对特定因果关系的概括。但是考察其基础,一定都是来自于经验,而且是意识抽象、总结、归纳的结果。

        聪明的您,如果看过《三体》之类的科幻读物,可能会很郑重的告诉我:大哥,我们的逻辑是基于我们自己世界的经验的,如果存在其他宇宙,那么宇宙最初的创始参数不同,那里1+1不等于2,也存在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比如他们是电磁生命,那么他们的逻辑岂非和我们全然不同?

        回答是:(1)假如存在全然不同的经验,当然会有全然不同的概念和逻辑。(2)如果你理解了逻辑概念的建立过程,应该承认他们也能建立他们自己的某种逻辑;而且,任何生命形态的经验中,只要意识能够发现不同现象与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就能建立某种逻辑关系,包括规律和定理。(3)原则上,我们只能就自己经验的世界进行讨论,对其他世界做讨论,超出我们的认知,根本上缺乏意义。

        总之,因果、逻辑、规律等概念也都来自经验世界,都来自人类的认知和体验。

      • 家园 3.5 “时间”的概念

        前面说明了“空间的认知,以及空间如何量度。那么时间呢?

        “时间”认知发生的基础和根本,是基于同一认知的“变异性”。注意,前面在空间的认知中,用了“当下”一个词;这里谈时间认知,把“当下”拿掉了;或者说,时间认知必须基于不同的“当下”。

        同一认知中,比如你眼睛在看的时候,如果在视觉中有“变化”,例如风吹树叶摇曳不止,前后两个时刻,树叶的位置有改变。这是视觉的“变异性”,从这里产生时间的认知,“前一时刻”“后一时刻”的区别从此发生,从这两个“时刻”可以确定一段时间。

        如果在感知中彻底没变化,那么个体应该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关在一个房间里,视觉中几乎无法发生变化,那么就失去时间的觉知吗?回答是:你的身体会动;但是即使没有身体,你的心念也会变化,这都是“可觉知”的变化,有这些变化就有时间的概念发生;即使在两个念头之间,也可以标定一段时间。所以除非你昏睡或发呆,我们的感知一定会有变化。

        但是,因为我们专注程度的差别,当我们过于投入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但是如果我们非常不乐意的做一件事情,往往会觉得时间过的太慢。所以,要量度时间,不能靠主观的心念变化。所以要另找标准。

        关于时间的量度标准,是基于可重复现象之间隔的;而且这种重复性的现象,一定要可靠、稳定;所以基于日夜变化的“天”,是最自然的时间单位;然后,基于长期冷热变化的“年”,也是自然的时间单位。但是这些单位可能太大,于是把年拆为月,把天拆为时辰、小时、分秒,再弄个机械、电子的记时装置套在腕上,万事大吉,差不多够用了;如果还嫌不够精确,就要动用基于“原子共振频率”的原子钟了。但不论哪种时间度量单位,作为度量基础的,一定是两个可认知的现象之间的间隔。

        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依赖于感知的,那么,如果能创造特定的感知,是不是就能无中生有的创造时空出来?这是电影《骇客帝国》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会做梦,梦中有感受到梦境,梦境有自己的时空,但这个时空却是虚幻的;我们现实的时空也是基于我们的感受,但是在时空发生的原理上,梦境与现实,有区别吗?请您先自己寻求答案。

      • 家园 3.4 “空间”的概念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开始是经典的时空观。在这种时空观里,空间和时间是彼此独立的;而且,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一切现象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这种时空观几乎就是一种直觉。可惜的是,这种时空观是不正确的,如果你肯接受相对论的话。

        我们这里会讨论时空的认知如何发生,首先讨论空间的认知。最基本的、“直觉”的时空观,或者“时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答是:空间的认知,其实是基于同一认知中、当下的“非均一性”。这里用了几个限定词:“同一认知”、“当下”、“非均一性”。我努力想找到相干的词汇,以表达这种概念;只是不知效果如何。“同一认知”,是就单一“主观个体”而言的;“当下”是指空间认知发生在主观认知的“单一时刻”,而非“时间段”;“非均一性”,是指该“个体”、“当下”的感官认知中的“差异性”。

        例如,视觉感知到的是色彩;如果感知到的色彩是“非均一”的,就会产生空间认知。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下面要请您开始一个想象的“思维体操”:

        假定此时此刻,您正处于浩瀚无垠(无限)的虚空中,但您没有身体,缩小为一个无限小的点;但您有视觉,而且只有视觉。但您的视觉可以全方位游移;你目视四面八方,但什么都看不见。此时此刻,你如何去标定“空间”呢?能不能请你给我标定一个1立方的体积?

        假设你看了好久,先看到了一个点。这个点假定没有大小吧,这个理解起来不难,我们在几何中,就是这么定义一个点的。现在我问你:这个点,是位于宇宙的中心,还是边缘?你应该无法回答。

        然后,你看了很久,终于又看到一个点。现在,你看到了两个没有大小的、不重合的点。此时宇宙中只有这两个点。现在我问你:这两个点的距离是多少?间隔多少米?你如果有或尺,应该可以告诉我,不过都说过了,宇宙中只有这两个点。所以你也不能量度其间隔;他们可能相聚1米,也可能相聚1光年。但我应该能承认:两个点之间,是一种空间;是“线段”能标定的空间。虽然还无法进行量度。

        继续下去,你发现了空间的第三个点。此时,空间应该可以被量度了。假如存在A、B、C三个点,如果AB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那么就可以作为一种量度。现在,我把AB之间之间的距离定位1个单位,那么AC、BC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被度量了,甚至其他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被度量了。有了量度标准,空间的认知就可以形成了;所以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就完成了,不但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

        那么回到刚开始提到的“非均一性”产生空间的概念。当你的视觉中出现一个点、二个点、三个点的时候,就可以产生空间的概念;你能在视觉中分别出一个“点”来,说明这个点是区别于“虚空”或其他“点”的,这就是“非均一性”的意思。

        我们的现实世界,不过是上面思想体操的复杂化,我们世界可以看作由无数的点组成的,每个点有颜色,每个点都在变化。基于这么多的点,就有了空间的概念。要量度空间,找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作为基准单位就好了。所以对空间的定性、定量都基于感官而完成。于是我们的臂展、步幅,都可以成为量度单位。其实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对空间的量度。你的臂展、步幅,其实是视觉的认知结果。

        说到这里,您应该会承认:空间及其度量标准是基于认知的。然后您可能会问:听觉可不可以产生空间认知?应该说是可以的。前面分析过,当下认知中的非均一性会导致空间的认知。听觉中可以具备非均一性,例如您基于听觉,大致能够判断出声音的来源方位、强度。但是因为听觉的局限,这个判断远不如视觉准确。但是听觉可不可以提供精确的空间认知?应该是有这种可能,例如蝙蝠的超声定位。虽然这不是人类的能力,但这也是以感官为基础产生空间认知的另一佐证。

        触觉也是可以产生空间认知的,比如盲人摸钞票、识别盲文,以及麻将高手能摸出是几筒几条。一般来说,味觉和嗅觉,不能产生准确的空间认知,这是认知能力所限。最能产生精确空间认知的,是视觉。

        有种特殊的情况:关于对三维空间的“立体”的认知。现在我们知道,“立体觉知”是依靠视野有重叠的两只眼睛才能产生。天生的单眼视力,无法产生立体的觉知;而且研究有证实,两只眼睛视野不重合的动物,无法产生立体觉知。而且,立体觉知可以伪造,所以我们现在有了“3D”电影。立体感甚至可以不借助3D眼镜,直接从平面的“三维立体画”产生,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

        此外,人有“方位感”,你有前后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既有的空间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的。前后左右是以你自己为基点来划分空间成为不同部分;东西南北,是以日月星辰的对空间进行标定和分割。但是,你视觉所见,并不能直接发生方位的认知;如果直接能发生方向的认知,就不需要看太阳和指南针,也没有迷路之说了。方位感必须依赖参照点,我给你一张照片,你可能无法区分照片中景物的东西南北。

        这里应该说明了空间、方位感和感官认知的关系了。

      • 家园 3.3 “物质”的概念

        我们现在都知道,物体是“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多少,是通过质量来标定的。

        应该说,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物质”的概念,倒是有“重量”的概念;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子。中学课本讲以前的人曾经以为,重量越大的物体,从高处跌落的速度会越快。这个概念直到有个比萨斜塔实验后才被破除。唉,这是人类稚嫩的童年时代的概念吧。

        重量是一种“触觉”。你拎一桶水,搬砖头做工,推箱子,大碗喝酒,都有用力所带来的“触觉”和“感受”。这里感受有差异,于是产生了“重量”的概念。此时最初重量的概念里隐约有质量的概念,但不明确。所以这里说,基于“触觉”,产生了“重量”的概念。这个过程你懂得,你上学后才知道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吧?我自己就是如此。

        后来人们发现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重量居然有差别;这是因为所受的引力有差别。所以就必须引进质量的概念了。那么同一个物体,虽然因为在不同海拔所受引力的不同,导致重量不同,但是质量不变的。

        研究一般要定性和定量的。你从触觉可以认知一个物体有重量或质量;但怎么量度呢?这很简单,不过是随便找一坨东西为基准,对其他物质进行质量标定而已。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坨东西不过是4摄氏度的一升水,定义其质量1千克。当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有差别,中国以前用斤、两;关键不在于什么单位,关键要固定一坨东西做基准。

        所以关于质量的量度,最直接的其实是你用手提东西的触觉。如果没有这个触觉,一千克的概念,对你就缺少一种意义。请想想看:一个人没有触觉,你有没有办法让他理解1Kg是多少?或者说,假如外星人有个1Xg的质量单位,你能理解这个值是多少吗?即使告诉你一个外星人可以提起100Xg的重物,这个说明能帮助你理解Xg吗?应该是不能的。

        那么原子、粒子质量的量度,也是来自感官吗?通过分析推知、测定粒子的质量,这个只要用克或啥单位来标定,那么你理解一个粒子的质量,其最终衡准的依据,依然是基于感官的。

        如果问:假如人类一直没有触觉,能否建立质量的概念?我猜想了一下,认为应该也能。当人类能获得对分子或原子数目的认知之后,应该也能发展出与质量类似的概念来,并通过对动量、动能的测量,来对质量做测定。但是,不基于触觉的质量的概念,对人类就是另一种意义了。比如说“楚腰纤细掌中轻”,这个“轻”和人类将不具备任何关系,这首诗也永远不会被写出来。

      • 家园 3.1~3.2 关于颜色与形状的概念

        3.1 颜色的概念

        我们的世界是彩色的;色彩来自我们眼睛的感受。我们现在知道,色彩的来自于进入眼睛的光;光有不同的波长,被眼睛感受到时,波长就对应了不同的颜色。感受有明亮和灰暗的区别,这其实是光的强度导致的。但是光的波长、强度,都不在你感官的直接认知能力范围之内。说到底,颜色和色泽,不过是一种视觉差异。当我们定义在视觉中的不同色彩,其实是基于对色彩的感受的差异,而且会有精细程度的区别。阳光通过棱镜分为七彩,但这只是泛指;如果更精细,大概毫无疑问可以分为16色乃至256色;只要你的视觉能对色彩做出区别即可。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眼睛,都对同一波长的光,会产生同样的色彩认知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是。例子是人中有色盲,比如红绿色盲,表现为对红绿的区分失败。这说明:对红色、绿色对应的波长的光,他们无法产生有足够区别的认知。

        我们还知道,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但是,当我们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不同颜色的油漆混合后,会产生新的色彩感觉。这说明,我们眼睛所识别的颜色,可能和波长没关系,而是和不同波长、不同强度的光的组合有关系;随便哪一种不同波长的光的组合,都可以使得我们的眼睛,产生一种单一的色彩识别。这其实是说:我们的眼睛,对光的波长,在现实中没有识别能力,因为现实中几乎没有单色光,除了依靠特定仪器。

        而且,有些昆虫是用紫外光观察他们自己的世界的,因为据说紫外光下会凸显花朵的颜色,所以蜜蜂等昆虫就选择性的进化出了紫外光敏感的眼睛……我一直在想他们的世界是不是黑白的,花朵如同一盏灯,而叶子是暗淡的……这不同于我们自己的这样五彩缤纷的世界;当然这是猜测,说不定蜜蜂对紫外光的每个波长都有视觉,所以仍然是多彩的世界。

        总结一下:我们所以能区分不同的色彩,是因为在视觉的感受中,能够对感受到的色彩差异做出不同程度的区分。色彩直接来源于视觉,你只要能辨别出视觉中的色彩差异,那么直接取个名字即可,比如“红色”“绿色”。

        3.2 “形状”的概念

        在认知过程中,形状和颜色,一般认为也是归属于眼睛的认知能力。但是仔细想一下,似乎对颜色的认知更基础。一种颜色“密集、狭窄”的分布,可以产生“线条”的概念。从“线条”产生“形状”的概念。所以三角形、圆形等形状认知就发生了。

        形状配合浓淡、明暗的颜色分布,产生“图像”的概念。简单的图像可以互相搭配,成为更复杂的图像。比如对于桌子,上面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像,加上有细长的长方体的“桌子腿”,搭配以不同的色泽,组合为一张桌子的图像。这个绘画的人很清楚,他们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他们的画作甚至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我们所认识的物体,一般来说都有一种图像。桌子是一种“图像”,脸庞也是一种“图像”。我们想起来某个东西,很多时候在我们心中,呈现的是一幅图像。当然,这有现前认知(属于眼睛)和分别认知(属于意识)的区别。

        从色彩开始,产生形状和图像的认知。但是当我们看到桌子的时候,会产生“材质”、“风格”等更复杂的认知。材质和风格,不过是对某种色彩特征的界定。

        然后,视觉特征也会和他其他特征相混合、融合。你想到初恋女友的“手”,“纤白如葱”,这是视觉;“温润如玉”,这是触觉了;所以你懂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认知的结果经常会互相混合。

        这里解释了从感官发生的物体及图像的认知过程。你可能已经开始相信,不论这个世界表面上看多么复杂,但基本的素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感官的认知。然后我们讨论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质量和时、空。

    • 家园 2,世界观形成的基础:认知能力

      究竟的世界观,是和“最终的真理”联系在一起的。究竟真理,是关于这个世界“本质是什么”。是“神创造”的,是“本来”如此,还是有其他解释?人类已经做出过很多解释;但这些解释几乎没有被普遍接受的。但是根本上,世界要先被了解,然后才形成关于世界诸多现象的解释,并由此形成系统的世界观。所以世界观和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系,对世界的认知是世界观发生的基础。

      人类的认知一直在发展。人类经历过不同的时代,比如蒙昧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总之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尤其是近2百年来,物理学、化学各种学科都在发展。其中,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相对论、量子理论;观察工具从肉眼观察发展到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粒子加速器;从耳朵发展到雷达和声纳……基于这些进展,人类“直观”的世界观也一直在演进之中。这里用了“直观”一词,是就人类所“经验”的“世界”或“现象”而言的。

      即使存在不同的世界观,但同为人类,因为其相似的感官体验,必定有类似的认知能力,也必然具备类似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是世界观得以形成的最基础的、共同的要素;在这个基础上考察世界观,考察主观认知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各种世界观的发生过程及根本差别。所以这一节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

      一般来说,认知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世界是被认知的对象,是客观的一方;人是能主动认知世界的一方,是主观。如果把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那么认知能力是属于主观这一方面的。您可以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体现的。当然,认知能力不仅认识客观世界,如山河大地;也认知主观世界,比如你知道你当下的心情好还是不好。认知能力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都涉及的领域;但是现代科研对感官认知和意识的功能,很多领域尚无有效的研究方法。

      但是,人类的感官虽然类似,但是借助于更好的观察手段(如望远镜、显微镜、B超、雷达等),人类可以获得全新的认知,这种认知也能使世界观更丰富、更深入;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崭新的观察手段,也必须依赖于基础的感官认知;依旧不存在彻底独立于感官认知的“现象”和“特征”。这个应该不难理解,你能想明白电子显微镜和人眼的关系就差不多了,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

      应该说,复杂的并非人类的认知能力;复杂的是基于认知能力而获得的各种体验和经验。我们有一个客观世界,同时有一个主观世界。山河大地、原子粒子,是客观世界层面的东西;您的心情,所有的幸福和忧伤,所有的苦乐感受,是您主观世界的东西;这些都基于认知。因此每一个人才如此独特,每个人的经验都是活生生的,不论是洗具或餐具,幸福或惨不忍睹,都是一本独特的书。

      应该承认,存在超越人类的其他认知能力,比如蝙蝠的超声定位等。人类也存在超能力之说,如特异功能,虽然这是有争论的话题。提示说:后文提到的认知能力,都是就一般人而言的;否则会做特别说明。

      • 家园 2.4 被认知才值得思辨

        前面说过:眼、耳、鼻、舌、身体的感觉能力称为“五识”;加上“意识”,成为“六识”,代表6种认知能力。如果依是否是“整体性、延续性”的认知,则可以区分为“现前识”和“分别识”。

        其实,只有被6种能力所认知到,这个东西才有被讨论的意义;如果不曾被认知到,这个东西,是无法进行讨论的。假如我告诉你:有一个东西,叫X,很好玩,我们谈谈吧。您应该会感到根本无法讨论。因为你不知道X是什么。你可能会要求我给你看看X;或者直接问我:X到底是什么。这是讨论的正常要求。如果我不告诉你X是什么,却要求你把X的产生、作用、用途想清楚。你可以要我滚蛋的。

        所以讨论也是这样的,我们要讨论一个东西,必须对这个东西有共识,我们都要了解所谈论对象的基础的涵义和范畴。见过很多讨论,很多人都是自说自话。其实对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不必辩论,你要他自己把所使用的概念解释清楚,这估计就能挡住他,因为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和范畴。对好学的人,思辨和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里,他只要承认自己的认知有不足,就可以试着去努力,并最终形成清晰的概念,并产生准确、全面的认知。

        那么你可能会反驳说:我们的科学研究一直在进步,刚刚发现了上帝粒子不是?你怎么肯定那些未被发现的,就不值得思辨?

        回答是:当你猜想到上帝粒子这个东西的时候,这时候认知已经开始发生,因为你已经对这个东西的特征,能做最起码的界定(定性或定量),此时“抽象认知”已经发生。如果在实验中探测到、证实,这甚至可以认为属于“现前认知”。所以这是“被认知才值得思辨”的意思。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有种粒子叫“魔鬼粒子”,还未被发现,我们谈谈吧……我如果不能做任何界定,所谓的讨论,不过是无意义的废话而已。

        现在这6种认知能力的归纳,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认为是5种或7种?当然,有这种可能性吧,盲人的确只有5种……也可能更少或更多。更少的话可以理解,更多的话如何理解?回答是请看大片《金刚狼》,呵呵。虽然这是玩笑,但对于接受特异功能的人来说,是允许更多认知方式存在的。当然,我不是推销特异功能的,但是在佛教、道教、印度的某些教派、甚至气功流派之中,都会承认存在特异功能,这是这些群体所共同承认的体验。前文说过了,不是全部体验都被普遍接受,而被接受的经验也可能是骗局,比如魔术。本文并不想负责对这些经验做辨别。

      • 家园 2.3 感官认知和意识认知的特点和区别

        把意识具备的认知能力,加上眼睛等5种认知能力,一共是6种认知能力。但意识的认知能力,和眼睛等5种感官的认知能力,是有很大不同的。

        眼睛等5种感官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连续性”的认知。这一部分的了解,可能要靠各位调动自己的直觉和经验了。可能理解起来有点辛苦,不过这也是了解自己的“内省”的一部分吧。

        所谓“整体性”,举例说,就是你睁开眼睛,那么“视野”所及,所有凳子、桌子、墙壁的漆、画,都已被你所感知了。但在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时候,却只是某个范围、环节。所以意识的认知,不具备“整体性”,意识的认知是抽象的、择取重点而忽略细节的认知。

        所谓“连续性”,举例就是你注视着风中一朵花,那么,在眼睛关注的那一“时间段”中,这朵花的所在环境以及花儿的每次摇曳、每个姿态都进入你眼中,据说神瑛侍者就是这么被绛珠仙草打动的;但是在你意识中回忆的时候,可能只是选取其中一个片段、剪影。所以感官认知具备“连续性”,意识没有,只有“片段性”,也是择取重点、忽略细节的。但是,虽然意识会忽略细节,但是却会择取重点,不止如此,而且会添油加醋、歪曲真相。所以会有红楼梦那么一出因缘,而且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是愚蠢的。所以愚蠢,是因为意识在加工和歪曲;明白一丑丫头啊,你当做西施,被猪油蒙了心了。

        你应该能知道这种差别。这是我们共同的体验和常识。关于具体和抽象、整体性和选择局部,怎么具体说明这一点呢?再举例如:您对着您的恋人,视线所及,她每根发丝都落在您眼中;但在您回忆的时候,您是无法确定每根发丝的位置的,但不妨碍您认知“那一低头的温柔的秀发”。这是感官认知和意识认知的差别。由此,可能您已经明白:您感觉是否幸福,其实主要并不取决于您5种感官的感受的质量;而主要取决于您意识的渲染、勾勒幸福场景的能力。所以思念也一样带来幸福和满足;同样,不合适的思念(思维)也导致烦恼,所以你每次想到你最讨厌的那个王八蛋都会生气。

        佛教把“眼见为实”类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能力叫做“现前识”或“现前认知”,这是对境时才有,是具体的、带有细节的。一共就只有5种,就是五种感官。

        而“记忆”“想象”“推理”类型的,则被称为“分别识”或“分别知”,这是抽象的、忽略大多数细节的认知。这就是“意识”。意识的认知会做总结、概括、抽象。推理和逻辑是意识的功能;归纳和演绎,也都是意识的功能;概念的产生、联想、使用,也都是意识的功能。我们说到“水”、“物质”、“灵魂”所有的词汇,其实都是一种特定的概念。

        佛教认知理论认为,概念本身是一种界定,你从水的特征,可以形成水的概念;当水的概念形成之后,就能界定“水”这种东西;而对“水”的界定,是和一切“非水”区分开的。所以,水不是火,也不是土,或其他任何一种东西(非水);你永远都不会混淆。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界定了“水”的概念,同时就界定了“非水”的概念。意识能完成所有这一切运作过程。后文会对此再做深入的分析。

        要补充的是:意识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所以,也有“现前认知”的能力和成分。比如,你眼睛所见的,如何被意识了解呢?所以意识对所见、所听的了解,是一种“现前认知”。然后,佛教讲最终的“证悟”或“开悟”,这里必须是意识发生了特定的“现前认知”。神通或特异功能都不是五种感官的认知,而是属于意识的特别的认知能力。这里有很多学术性东西,稍微提及一下。

      • 家园 2.2 意识的认知功能

        那么,眼睛、耳朵等5种感官,对应5种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认知能力?答案是有的。

        举例子:炉子上一壶水烧开了,咕嘟咕嘟在冒热气。你的感官当下是不能直接感受到沸水的温度的;但是,你知道这壶水一定很热。这种认知能力来自推理,这是意识的功能。

        此外,人人都有回忆和想象。您的情人在您心中栩栩如生,一颦一笑如在眼前;但她不在您眼前……这也是意识的功能。后面这些能力,是和推理不一样的一种认知功能。

        除此之外,人会做梦,梦中会见到花开花谢、人来人往。梦中所见不是实际的眼睛耳朵等感官所见,但你毕竟有个具体的梦境,这算是意识的功能。

        之外呢?佛教、印度教、道教,甚至气功,应该都认为借助于“修行”、打坐或禅定,可以开发出特别的意识认知能力,这其实就是有些人曾听说到的天眼、天耳等,或者称为神通、或特异功能。本文只谈逻辑和思辨,所以这里只是稍微提及。

      • 家园 2.1 五种感官和五种感觉

        人有5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体。

        对应的感觉能力,依次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那么这5种感觉能力所感受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每个人的经验,你肯定懂的。

        视觉感受色彩和形状。根本上是色彩,色彩本质上是光。任何一种颜料,都可以画成任意一种几何形状;不同的颜料,可以勾勒成多彩的图像。但归根结底,眼睛所感受到的各种影像,其实是射入瞳孔的光。

        听觉感受到的是声音。声音来源于物质的震动;但耳朵听到的,不是物质的直接震动,而是震动在空气中对应的波。对声音的感知,其实是物质震动的结果。

        嗅觉感觉到的是香臭等味道。味道也很复杂,有那么种类的香水,乃至有一种艺术叫“香道”。

        味觉感受到的是味道,不过不是嗅觉那种味道。你鼻子所嗅到的醋的味道,和舌头所品尝到的酸味,是不同感官的感受。我们这里就不再寻求物质分子和鼻子、舌头中嗅觉细胞的生物电反应和神经冲动传导了,你不懂这些,丝毫不影响你成为美食家。

        身体有触觉。触觉依靠“接触”而发生。其感受有光滑粗涩,冷热,饥渴与饱足等等。触觉很复杂,乃至呕吐、胸闷、头晕、性生活之感受,都归属此类。

        好的,上面是5种感官所提供的感觉、感受。这里有两个伏笔。后文会涉及。

        1,你相信你对世界的了解,根本上是基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吗?如果随便问一下:物质的质量、月球、时间、空间等认知,最初来自那种感官?后面会分析,您看过即可,但建议您留心对世界的认知与基本的感官的关系。

        2,视觉感受的是光;那么光的本质是什么?说到这里,推荐一本科普读物:《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很好看的一本书,直白而且不乏思辨,对阅读本系列的帖子会非常有帮助。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就像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进行探索的历史。去谷歌或百度吧,祝您幸运,能找到配图PDF版本的。

    • 家园 0.2 预期目标

      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好处?应该有一些可以说明的好处。

      (1)可以使你基本上对佛教的教理“空性”,有点领会。领会有多深很难说;但能彻底领会的,据说都不是凡夫俗子了;而我是如假包换的俗人一个。

      (2)本文会分析一些人生抉择的深层动机。如果你能看完,以后看红尘变幻,可能有世事如棋、你是棋手、不是棋子的感觉吧?这个说不定,要看您的悟性。

      (3)你应该会对幸福和快乐有所领悟。这里倒不是大话,太多人对于人生的价值,都缺乏最基本的思考,而缺乏思考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从来没有途径去了解存在何种“终极享受”或极乐体验。

      (4)洗脑者或不想被洗脑者,应该要读一读。这里会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读实在可惜啊……

      (5)最关键的,或许能帮着你理解“我是谁”这个问题,据说这是能问出的最大的问题了,如果你曾问爸爸、妈妈这个问题,估计他可能想用大大的巴掌甩你吧……这个系列的文章不回避这个问题,会在后面给出一个解释。

      好了,说得有点多;你可能会想到:咦,口气比江湖郎中还大……但是,上面所列举的,你可以看完文章再做判断。我能保证以上的好处,都可以围绕究竟的世界观而得以解决;当然,正是围绕着这些好处,我才得以尝试控制本文的篇幅的。

      当然对读者不是没要求的,虽然要求并非太高:首先,您要有足够的经验和常识、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候要求您有足够敏锐的觉察力。其他要求几乎没有,虽然你有一些专业知识最好。

    • 家园 1 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网络世界里,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毁三观”。三观,一般来说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实际上是对于世界、人生、行为方式的看法。这里不谈“毁不毁”,只谈“三观”。

      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你是什么样子的人;而世界观决定了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人。在深入世界观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先分析一遍;这样,你可能会对世界观的意义有个更深的领会——我们受之支配。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世界观的奴隶;世界观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一套理论或学说而已。

      首先是世界观。世界观要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世界可以直观的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一般认为这两个层面是关联的,那么,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当讨论和思辨涉及到这个范畴的时候,出现了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物、唯心、神学等各种系统性观点。以后合适的地方,对各种世界观的分界点会做个简单说明。

      虽然人类有很多共同的经验,但是寻求解释的时候,可能会引进很多假设,并导致不同的推论、结论;而且,人类有很多经验是不共同的,比如基于不同的文化、地域、生活方式导致的差别。这是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发生的原因。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带着自己种族和文化传承的烙印,这种烙印其实已经凝结在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观里。

      在物质层面进行细分,可以进入以宇宙为对象的宏观层面,也可以进入以粒子及相互作用为对象的微观层面。在精神层面进行细分,可以进入总体的社会学或个体的心理学。

      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所讨论的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看法,解决的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的问题,而且一般是在“终极”的意义上来讨论这个问题的。“终极”的意思,就是“最高目标”应该是什么。所以不是挣钱、娶老婆不可以讨论,只是因为这不够“终极”,因为还可以追问“挣了钱、取了老婆之后呢”?

      然后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涉及的领域是行为方式;是对行为方式的价值评估。价值观要解决的是“什么行为有价值”问题。

      通宝推:自由呼吸F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