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1.6 省察三观

        以上解释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三观的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吃饭;要他省察世界观有点多余。我并不敢鄙视任何人——我的父辈们曾经刀耕火种,生活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他们就这么活过来;而且,时代和环境也从没有给他们这种机会。

        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发现一种“极乐体验”,你是很难放弃的,比如吸毒,以及各种上瘾。而且,如果你的生活从没有任何极乐体验,你的生活很难说是完整和丰满的。如果真的有超越现状的享受,你会满足吗?一般是不会的。但是,问题在于某种极乐体验是不是真的存在,而且是完全正当的、没有副作用的。如果你不考察或没机会考察各种世界观及经验,是永远找不到的;而且,你最好期望能通过理性去找到,并明辨其利弊;不然就像吸毒,你会获得某种体验,但那是陷阱。

        说到这里,也许您能明白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依据了:都被世界观决定着。有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不是,而是“世界观决定命运”。性格不过是你生活中面临抉择之时的心理品质;但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三观”决定了人生的每一次抉择;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抉择的结果,这才是世界上每个人自己形形色色的生活的真正解释。

        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观的奴隶。那么,如果有个人,他的世界观是符合究竟真理的,那么说奴隶似乎不大适当;不过,“真理的奴隶”听起来似乎是褒义词。问题是,究竟的真理到底存在吗?是世人可以了知的吗?这个才是问题所在。

        您如果有兴趣,现在要关心的,也许是去研究各种世界观,以及这些世界观提供何种“极乐体验”。你不必在意各种天花乱坠的广告和说明,你只要直接研究:依这种世界观,我能得到何种好处,为什么会有这些好处(问其逻辑);这些好处怎么得到;必要时问一下多长时间可以得到(问其体验)。最好这些体验在这一生就能获得,不要寄托于来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生属于虚无缥缈、不可知的领域。

        当然,我自己对提供不同世界观背景的极乐体验无能为力。像“漂流的少年派”一样,拥有过印度教、伊斯兰、基督三种信仰,是很稀有的;即使有人拥有,但是也未必获得过极乐体验;即使有希望,又未必是今生,所以多说无益。但是简单的、或众所周知的:据说基督徒能获得“神启”的体验;印度教、佛教、道教都有打坐、禅定或类似的修行方式,都能获得各自特别的体验。至于世俗体验,无非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顶多加上“尊严”和体面,或者类似的更高级版本,我们都懂;所以这里不多说。您自行研究,此处略过,我们将开始探讨世界观的产生基础。

      • 家园 1.5 如何塑造或改变世界观

        虽然人类有类似的感官和生活经验,但其世界观还是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每个人的世界观,无不带着其文化传统的烙印。在后文合适的地方,我争取尝试解释一下各种世界观的根本分界点。世界观的内容是关于世界的概念和认知,这些概念和认知,主要来自家庭和教育;家庭和教育一般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的影响。

        基于同样的理由,如果被灌输、或主动的去学习全新的概念和认知,那么世界观是可以彻底改变的。关于如何改变或塑造某种新的世界观,存在理性或者非理性两条道路、两种方法。理性的道路,就是你接受一个概念或结论,同时也能证明。非理性的道路是你接受了一个概念或结论,但是并不能给出证明。所以理性的方式建立的世界观是坚固的;非理性的方式建立的世界观,是不坚固的。

        理性的道路,或证明的过程,需要靠两种东西:经验和逻辑。除此再没有其他办法。但是要说明,某些有神论认为神是超越经验和逻辑的。经验和逻辑也不过是神所赋予的,你想以此证明他自己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只剩下一条路:接受他,领受启示。所以这需要接受先验的假设,这不是理性的道路;似乎也不提供理性的道路去塑造信仰。

        科学的任何结论都是基于逻辑和事实经验的。可以有思想实验,但是还要实验证实。所以,科学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所以科学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坚固的。但限制在于:科学不提供终极的世界观或究竟真理。原因很简单:科学尚未穷尽宇宙、生命的真相;科学一直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虽然如此,科学已经否定了很多世界观中的错误概念了。

        佛教作为宗教,同时提供两条道路。不经过思辨而发生的信仰,佛教也接受这是合理的信仰。但是,佛教同时提供纯粹理性的方法去形成信仰。而且,经过思辨形成的信仰,比之未经思辨的信仰,是更优质的信仰。这个思辨的过程就略过不述了。

        所以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你只所以还未能接受某种世界观,只有两种原因:一是你根本不了解;二是这种世界观的某些概念或结论,不符合你的认知。至于你现在的认知是不是正确,这个就不晓得了。一般人总是先假定自己是对的;但是在终极的宇宙真理面前,我认为最好还是先把自己当成无知的孩子,然后敞开胸怀去学习,这样比较好一点。

        嗯,我这里似乎把洗脑的诀窍说出来了……洗脑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像那种把人关起来、灌输理论、禁止与外界打交道的传销式洗脑,是最等而下之的。一个负责任的、自信的洗脑者,应该坦然的提供逻辑和事实经验。缺少了逻辑和事实,终究也不能的建立某种坚固的世界观。

      • 家园 1.4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兼说道德观

        人生观是活着的终极目标;价值观是对具体行为的价值判断。那么价值观不过是人生观的具体化、细节化和实践而已。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利益也分眼前和长久;价值观和人生观未必能完全一致,所以有时候必须要抉择。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暂时的满足,不能妨碍你的终极目标和长期利益。所以佛教徒深入的、专门的修行应该出家,不然很难成功:你不能抱着老婆孩子打坐、修禅定的。所以有句话怎么说的?“世间岂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人生观影响价值观的例子。

        同样的,民工要背井离乡去打工,董存瑞选择手托炸药包,其中都有人生观和价值观抉择的过程。这是一个小目标和大目标、暂时目标和终极目标权衡、抉择的过程。如果不是糊涂或太冲动,一般人都会做理性的抉择的。

        说到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道德”的话题。说到三观,其中没有“道德观”;是不是要把道德观加进去,变为“四观”?其实不用。道德观是从属于价值观的。其实价值观、道德观、伦理学,都是相关的范畴。价值观是“个体”对特定行为方式的评价,其中判断的标准是自己“苦乐”的体验;而道德观是能被“团体”共同接受的行为方式的准则,评价的标准是行为是否会影响其他人“苦乐”的体验。道德观是关于价值观的群体性准则。其判断标准是:一个行为,如果能给其他人带来“利益”,就是“好的”、“高尚的”、“道德”的行为;反之,就是“不好的”、“恶劣的”、“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什么是对别人带来利益的行为呢?他尽自己的能力,提供衣食给作为旅客的你,让你免于饥渴和疲惫,这是好的行为。类似的,基督徒给你传道,提供他的世界观和信仰给你,让你获得天堂的快乐,免于罪与罚,这是不是好的行为呢?他肯定认为是,但你可能不接受。

        所以说,道德观也是附属于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于不同的世界观,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容易理解的。

        基本上,关于道德观的话题会略过不提。这里已经提过了三观,特别是作为基础的世界观。然后,可以考虑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了;如果你了解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那么应该可以理解各种世界观的分野;你了解这些分野,可能就知道各种世界观的根本区别,也可能会有一些是非判断。这其实是一种最根本最彻底的反省或自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兴趣可以往后读。

      • 家园 1.3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人生观可以视作最高层次的价值观。每种行为都有其价值;但是一个生命,有没有一种最高的价值?或者说,人一生可以获得的最高的享受或满足是什么?人生观是在这个基础上确定的。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终极目标的看法。如果你有了这种终极目标,几乎可以认为:你的人生将开始具备使命感。

        为什么说世界观也是人生观的基础?因为只有世界观才告诉你什么是“终极满足”和“终极享受”。在各自的世界观体系里,基督教和伊斯兰告诉你有天堂可以去,而“罪”要经受审判和炼狱;佛教说存在解脱,这都是基于各自世界观的合理推论。有些信仰也告诉你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不存在私有”的社会形态。这在其世界观体系之内可能是自洽的,有相应的世界观,即能推论此种终极目标或类似目标。所以,一般在价值观、人生观层面做批判,这只是浅层次的判断;最根本、最彻底的判断,要在世界观的层面才能做出。

        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世界观或人生观,或只有直觉、原始的世界观,其生存状态不过是凭本能活着,饮食男女是其主要目标。当这些目标实现之后,他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空虚感;如果他对空虚感有所恐惧,那么他就要寻求解决;所以他可能把饮食男女的基准提高或扩大。所以天上人间、海天盛宴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终极满足”和“终极享受”,另外一个名字是“极乐体验”。所有“极乐体验”都是基于特定的世界观的;而且,可能是自洽的。所以,你直接否定其人生观,这是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其信仰的,因为缺少深层说服力;如果你不能证伪天堂的存在,如何让人放弃追求天堂?即使武力可以压制,但是种子必将萌芽。所以只有证伪其世界观,才能改变其人生观。所以后文会重点关注世界观的发生、种类及推论。

        上文已经解释: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

      • 家园 1.2 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基础

        上面说过,价值观界定了价值评判的标准。评判标准其实是基于世界观的。

        然后呢?价值判断以后,导致动机发生;动机是内心的一种决定,决定选取什么、放弃什么。动机决定了行为模式,人们选择不摸滚烫的水,黄继光选择在火焰中牺牲自己,你我选择上班,都是从属于某种动机,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之后会自然产生动机——欲望。依佛教观点,欲望就是“离苦得乐”的动机。这种动机绝对是普世的,乃至于一只蚊子也不例外,它的生命也不是为了与痛苦为伴,而恰好相反。

        欲望来自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来自世界观。因为世界观直接从苦乐的经验中提取苦乐的判断,所以世界观提供了最基础的关于价值判断的概念。这里差不多就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或者说在“修行”过程之中,佛教是一种“彻底功利”或“绝对实用”的宗教。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或“人到无求品自高”,其中有提到“欲求”二字;如果要放弃欲求,是因为有更高级的欲望需要满足,所以放弃低级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理解为“一切欲望都是错的、都应被抹杀”,对佛教这是误解;对世俗而言,这对别人是欺骗,对自己纯粹是犯傻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中蕴含至理。

        如果我们把所有对世界的认知,都归属于世界观;那么,不同的世界观,还提供特定的行为方式,并导致特定的体验。以前的人们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多样及丰富的商品和娱乐,所以肯定少了很多享受,这是因为人类的世界观还在蒙昧之中,还未发展到工业化阶段;而之后的工业化已经剧烈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按照科幻读物《三体》的假想,现在人还没有光速飞船、曲率驱动,只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到位。这是科学的落后拖了科技的后腿。

        此外,佛教和道教、很多印度宗教,这些宗教传统,都有打坐和禅定。这种行为方式能提供特别的身心体验和满足。这是世俗社会所没有的,这是宗教和世俗的世界观,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别。

        以上是在说: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基础。

      • 家园 1.1价值评判: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样子。世界上有种类庞杂的世界观。如果想深入了解每个人行为方式的差别,从他的世界观下手,是最彻底的。

        每个人一生都要做很多抉择,总是要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经济学上有专门论述关于选择和成本的问题。选择是怎么做出的?这个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释一下,举都熟悉的例子:

        (1)炉子上一壶水,咕咚咕咚烧开了。我让你用手摸一下看看烫不烫,你肯定不会去摸,除非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你摸或者不摸,是一种行为方式,决定的原因是你了解这很热、会烫伤。你怕烫伤。

        (2)同样的,个体户租了个商铺,他要天天去开门营业。是他相信这能帮他赚钱。这是他的行为方式,他想赚钱。

        上面摸不摸开水、开不开门营业,是一种行为方式,并作出了选择。这种选择所以发生,主要是考虑到一件事情是不是有价值、或是不是有危害。这是“价值评判”。如前所述,这里是“价值观”层面。在价值观层面,少不了“价值判断”;那么“价值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事情是有价值的、有些事情是无价值甚至带来危害(负价值)?

        答案是:价值的最终评判依据是能否获得“舒适、满足”的一种感觉。而且,这里的“感觉”,来自个人的“经验”,或者“体验”。基本上,舒适、满足,是“乐”的感觉或体验;不舒适、不满足,是“苦”的感觉或体验。苦和乐,是以感受上舒服或不舒服来标定的。对苦乐的感受,其实是价值评判的标准。

        而 “舒服”或“痛苦”的体验,或苦乐的感受,可以来自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但是即使区分了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舒服或痛苦的体验,也有层次的区别。有些是深层的痛苦和快乐,有些是浅层的痛苦和快乐。蚊子叮了你一下,这是浅层的肉体痛苦;被毁容,则痛苦何其甚哉!你被朋友鄙视了,是浅层的精神痛苦;但有些人被恋人抛弃了,可能会自杀。快乐的层面亦然。

        苦乐感受也有现时和未来的区别。你在银行里存钱而不是当下花掉,是要筹备未来的某种满足,而不是考虑现时的享受。同样,上班是牺牲人身自由,不见得最舒服;邱少云被火烧牺牲了,那更痛苦,肯定不舒服……这些痛苦的体验,但仍然要被接受,只是因为有更高、更深层次的欲望需要被满足。但无论如何,一切动机和欲望背后都有价值判断,最终都是被苦乐的体验和预期所推动。

        但是,说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快乐和满足,这个就太复杂了。相比人类思想探索的深度,吃喝玩乐,只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儿科。你没想过天堂和处女、禅定和解脱,是不是?但很多人是为了这些而活着的;这类期望或满足,对他们才具有莫大的价值。总之,对于快乐和痛苦的体验和预期,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 家园 晕了,本来发在新兵营地的,

      结果还是没资格发……如果审核通过,可以发在新兵营地吗?好像在新兵营地回帖不必等待。

      有没有大侠指点如何能达到在新兵营地发帖的水平和资格啊?或者指点一下如何将文章转到新兵营地?先致谢了。

    • 家园 0.1 关于经验和逻辑

      经验,基本就是世人所体验的事实。比如刚煮开的水是很烫的,这是世人共同的经验。经验也不保证是你能亲自经历的,很多科学实验你都没参与,但这些也算是经验——虽然只是被一些人体验到了。经验不保证可重复性,即使你只经历过一次,也是经验,比如你做过的某个美梦;何况很多事情的发生,限于条件,有且也仅有一次。

      经验不能保证被所有人都接受。而且,经验被接受与否,和经验是否是真实和事实,不是一回事。你已接受的某些“经验”,可能是捏造的;而你一向拒绝的,可能是真的。为了便于讨论,这里尽量使用被普遍接受的经验。那些不被普遍接受,会做提及,但不会大量使用。

      可是,“大地是平的”,算不算古人的经验?这个不算的。我们看到大地有“水平线”,这算是经验。但“大地是平的”,这只是一个推论,而不是经验。很多推论都已经被推翻,也不排除将来被推翻更多。经验基本上只和感官的感受有关系;虽然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我们和古人对于地平线的视觉并没有差别,所以我们和古人对地平线,一直都有相似的经验。结论是基于经验和逻辑的;经验和结论是不同的。

      而逻辑呢?就是“因为……所以……”,就是合理的推理。为什么有些推理是我们接受的,有些推理是不能接受的?有些推理所以成立,是因为我们的经验曾经验证过。有些GRE数学考题,是考推理的。比如这个简化的例子:#@#@#@#__。我问你,最后一个空格应该填#还是@?一般人应该都认为应该填@。我考察过,发现我4岁多的女儿都会。这是你从前面几个符号得出了一个规律:#@是反复出现的。基于这个来自经验的“规律”,你就可以使用逻辑了。“规律”的正确性暂且不问;但实际上逻辑是来自于经验的。

      这个不笨的人都懂,特别是理科生;只是很多人未经过专门锻炼。理科生逻辑所以强,不是因为他天生有逻辑的概念,主要是他在某个领域的经验比较多,而且经过专门锻炼。一般来说,逻辑强的人,一定善于演绎和总结。逻辑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佛教把逻辑单独罗列出来,叫做“因明”;现在也有专门的逻辑学、形式逻辑等学科。这个问题这里不深究。

      简单的来说,我们说“A之所以称为B,是因为C”,那么AB之间要有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C作为中介。举例如:“佛教徒(A)所以是好人(B),因为他们吃素(C)”。其中有个逻辑链条:“佛教徒吃素(A->C);吃素的是好人(C->B);所以佛教徒是好人(A->B)。”你如果逻辑清楚,听到这句话,就会骂“滚犊子”。佛教徒不一定是吃素的,这是原因不成立;吃素的也不一定是好人,比如希特勒,这是因果关系不成立。所以例子中的逻辑是错乱的,犯了一条都不对,何况还犯了两条;这样结论肯定不能证成。但是,如果AC、CB之间的关系都能成立,那么因果也就成立了。

      但是,当你引进一个原因C的时候,C是否正确呢?所以要继续辨别:A所以是C,因为D,而D是因为E……这是深入思辨必不可少的循环。例如:有些农民为什么要买转基因种子啊?因为产量高、挣钱多。为什么产量高啊?因为可以抗病虫害。为什么抗病虫害?我看到啊,的确虫子不咬他家的,就咬其他家的了。上面就是原因不断深入的一个链条,直到不适合追问为止。

      什么时候逻辑链条可以结束、不必追问?当使用的是经验层面的证据的时候,例如“我看到××”“我听到××”,此时逻辑链条就可以终止了。当然,并非不许追问“为什么花儿那样红”“你为什么感觉那块糖很甜”等经验;经验也可以追问,毕竟任何现象都有原因,这是所以一个逻辑链条能够开始的原因。但是,当最后给出的是经验证据的时候,经验证据如果真实,是只能被接受,而不能被否定的。当然,别人可以选择不相信,因为有可能你只是撒谎;但谎言可能会被戳穿;但只要经验证据是合适的、正确的,那么结论就靠得住。所以,所有的推论、论断,一定要基于常识和经验;否则,就只是空想。而空想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也是很多理论,也必须要在被实验证实以后,才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上面谈到逻辑。其实逻辑有个前提,要求对概念能有个准确界定,不然讨论的双方可能不对焦。比如,你说佛教徒是“好人”,您能给我一个“好人”的定义吗?其实一般人对“好人”根本不能准确定义。有信仰就算是好人吗?做好事算好人吗?和蔼可亲、不伤害别人算是好人吗?如果不能界定“好人”,那么争论某人是不是好人有没有意义?几乎没有。所以这是很多讨论无意义的原因。所以这篇文章尽量让一些关键的概念能有准确的界定。

      但是应该说,完全准确的界定是很难的。对于每个人,首先有专业性、擅长领域的差别;对辩论的双方,也有各自知识背景的区别。所以一般情况,如果双方的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如果没有太大的分歧,讨论还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如果分歧很大,那么就有必要先界定概念。这篇文章不是专业的学术文章,只做普及性解释,所以几乎不准备使用学术词汇,有些地方也只说结论、不做论证。还请方家谅解,有任何疑问也都可以提出讨论。

      通宝推:铁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