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5.4 缘起观与“波粒二相性”

        上一节已经介绍了“缘起观”与“性空观”。从缘起观来看,水,既可以呈现基于正常皮肤的“清凉”的触感,也可以呈现基于“受伤皮肤”的“火辣疼痛”的触感;而一副色盲分辨图谱,可以被正常人分辨出其中有一条狗的图案,但是色盲者却无法分辨。这说明,同一事物完全可以导致不同的感受和认知;而不同认知发生的原因,不过是在产生的感受的因果链条中,其中某个因素发生了改变。所以,从“缘起观”来看,事物根本没有任何“自有、本有”的特征。如果你将“自有、本有”当作是“客观”的内涵,那么,相当于事物没有任何“客观”的特征。

        这里可以得出一些更深刻的结论:如果事物没有任何“自有、本有”的特征,那么,一只苹果,“本来”是什么样子?从缘起观来看,回答是:“苹果”本来没有任何样子。

        你没有感到怀疑?这不符合我们的直觉。一只苹果,要么红的,要么绿的,总之有他自己的颜色……侬憨大啊,说“苹果”本来没有任何样子?!

        其实回答是这样的:并非苹果看上去没有颜色;而是没有他“本来”的颜色。换句话说,苹果只有“看上去”的颜色;但看上去的颜色,不是他“本来的”颜色。这相当于说:如果一只苹果没被任何人看到,那么,这只苹果将永无机会去显示出任何一种颜色;只有被看到时,才根据眼睛的感觉能力、观看的方式、观看时有无辅助工具等因素,而显示出一种特定颜色。

        假如您已经了解这一点,或许您可能还会有怀疑:那么要怎么解释我们每个人都看到桌子上有只红苹果?因为每个人都看到那只红苹果,所以苹果才是“客观”的苹果,不是吗?

        回答是:不是每个人都看到桌子上那只“红”苹果,比如红绿色盲;至于你是不是认为那是一只苹果,其实取决于您对“苹果”的界定。这在上一节“本体纯粹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中解释过了。这是意识在主观层面总结演绎的结果。而且,即使100人中,有99人都认为苹果是“红色”,那也只是因为这99人,都具备相同或类似的观察条件;而且,大概永远无法排除特例,比如其中可能有某个比例(例如0.1%)的色盲。

        关于事物不存在“自有、本有的”的特征,这种认识和思辨的过程,在关于光的本质的探索中,活生生的表现出来。这是关于量子力学的关于光的“波粒二相性”的探索。

        光几乎被每个人所感知,并产生“色彩”的视觉。人们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某些实验中发现:光具有波的特征,例如衍射和干涉现象;有时又发现光具有粒子的特征,这主要是光电效应实验。所以前面推荐过一本科普性读物:《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而且,也建议过重点了解其中关于几个重要的关于光的特征的实验,比如“双缝干涉实验”;特别是后期的“延迟选择实验”。

        如果您读过这本书,您会看到对于那些深信存在“客观性本质”的人们,对于波粒二相性,曾经是一个决大的困扰。而所有这些困扰,都来自他们内心所秉的概念或信念:物质应当具备一种“客观”的“本质”,比如对于光,要么是一种波,要么是一种物质,而不能既是波、又是物质。但是所有实验都证实:光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波的特征,也可以表现为粒子的特征。

        对于熟悉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人,是很容易习惯光可以表现出两种乃至更多种特征的。基于观察方式和观察手段,那么无论有多少种特征都不足为奇。

        而关于《延迟选择实验》,则具有更深刻的意涵。因为在实验中设定了光的两条可选路径,而且,这两条路径可以是宏观尺度,比如绕过一个恒星的两条路径。那么,光是经由那条路径被最后检测到的?如果按照人们的直觉,光必定是先经过一个确定的路径,然后被检测到,有这样一个时间次序。但实验发现,这个次序似乎不存在。或者说:一切现象,仅仅是在被观测的当下,才成为事实。

        所以量子理论认为:其实在未测定的时候,说光经由那条路径通过,根本无意义;甚至说光在某个时刻位于哪个位置,也没有意义。除非通过观测,确认光子的一个位置。几乎所有的物理特征都是如此。

        总之,如果我能给出一些基于“缘起性空”感性的、直观的描述。可能是这样子;记得前面问过:对于十五晚上的月亮,你没有看他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子?回答应该是:如果你没有看那个月亮,月亮其实根本无所谓圆不圆,也根本谈不到是否悬在空中;只是在你看的时候,月亮才显示出挂在空中的、圆圆的、明亮的特征。但这不是月亮自己“本来”的特征,只是取决于你观看的条件和方式,为了阁下所特别显示的特征。您看到的月亮,只属于您自己,属于您看到的当下那一刻。如果要讨论月亮没被看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根本无意义;因为月亮只有被看到的时候才有个样子,所以月亮并不是“一直”那个样子。佛教理解这一点,并不需要借助于量子理论。

        有些补充说明。“缘起”作为对一切现象的发生的解释,只是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原因;但“缘起观”本身并不说明一切现象背后,“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每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都不相同,所以都需要各自说明。佛教从功利性角度考虑,特别地关心苦乐问题及苦乐发生的原因,这就是业果的思想及实践;为了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佛教对认知理论、辩论、音韵等相关学问作了解释;为了利益大众、指导修行,佛教对医学和修行达到解脱的实践与理论有给出解释。但是对之外其他领域的众多解释是忽略的;这是为什么佛教实践和科学研究缺少交集;但是,关于现象本质的哲学解释必定是要贯通各个领域的。

        这一节,已经基于佛教“缘起性空”的观点,对“世界到底是什么”给出了解释。总之,一切现象都是“随因缘而生起”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现象、事物都没有“自有、本有”的特征和本质。关于这一点,我们使用了水、苹果等客观层面的例子做说明。但是主观层面呢?主观世界的现象有没有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我到底是谁?所以接下来继续探讨主观层面。

        通宝推:zhikantie,
      • 家园 5.3 “缘起性空”观:一切现象都是缘起,但没有本质

        我们前面提到三个概念:本质,本体,特征。如果您曾经忽视这三个概念,那么建议您回头复习一下。您必须先有对概念的界定。不然这里的思辨您看不懂,也没有意义。

        这一节,将是本系列文章的思辨中,其中最艰难的部分。这也是佛教所承认的最深刻的智慧,也是基于理性所给出的、关于宇宙与人生的终极解释。据说,这也是缺少福德、善根,所不能了悟的。佛教内部为此吵架,吵了上千年,我这里所理解的,应该也只是皮毛,如果您依旧看不懂,应该也是正常的。但是,愿所有读到这地方的人,都具有足够的智慧,都是有福之人吧。

        ===第一,一切感受、现象都是“缘起”的===

        相对来说,特征是容易了解的。水的色泽,苹果的红色,美女的脸蛋,都是特征。对吗?……其实不对,美女的脸蛋不是特征。因为女人都有脸蛋,但不是女人都是美女。所以具备某种特征的脸蛋才是一个女人成其为美女的原因。总之,请策动您最积极的思维,下面每一个结论,都需要精细的思辨。

        我们前面说到从特征界定概念,而特征来自于感官的感受;此外,一切现象,也是感官认知的结果。瀑布跌落,声势浩大;这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我们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认知的结果,一样来自感官的感受。

        佛教认为:一切感受都是“缘起”的。什么是“缘起”?缘起,按字面意思理解,即是“随因缘而生起”。芽和苗,是随因缘而生起的,苗的因缘是种子、水、土、阳光等;车子,是随因缘而生起的,它的因缘是轮子、轴承、车辕、车厢,以及人力和技巧。同样的,感受也是随因缘而生起。那么感受需要什么因素才能生起?

        感受的发生,(1)要取决于感官的能力和种类。举例如:人的耳朵能听到蚊子的叫声,但无法准确定位;但是蝙蝠的耳朵,则可以准确定位。再举例:你正常的皮肤接触到水,可能是清凉的触感;但是受伤的皮肤接触到水,则是热辣疼痛的触感。再举例,就是色盲的鉴定图案。红绿色盲患者,无法识别出图案中有一条“狗”,但正常人就可以;这是因为眼睛的功能有差别。(2)取决于感知的具体方式。你远处看和近处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所看到的细节可能不一样。(3)取决于辅助工具。你是近视眼,看东西看不清,用近视眼镜就能看清了,显微镜、听诊器,乃至于各种先进的观察工具,都能起到这种作用。总之,感受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所以感受也是“随因缘而生起”的。

        好了,现在问一个问题:请问感受是何时发生的?我想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在感官认知的当下发生。那么再问:请问十五晚上的月亮是不是很圆?回答是:是的。再问:请问十五晚上的月亮是一直很圆,还是您看上去的时候才变得很圆?回答是:……

        这里我建议您可以思考一下再回答。我们后文会谈到这个问题。

        ===第二,关于“本体”:纯粹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

        然后是本体。前面说过,水是一种东西,苹果也是一种东西。这是就水和苹果的“本体”而言的。现在问你,本体是什么?如果以苹果为例子,这相当于问你:苹果是什么东西?

        依照佛教的认知理论,答案是:“本体”纯粹是 “意识”的界定和抽象。我想,肯定会有人想到:不对吧?苹果那个东西,就“客观”的放在桌子上;不论是谁,走到桌子边上,都可以看到这只苹果。绝不可能你意识说没有苹果,桌子上就没有苹果吧?

        我当然知道有这种疑问,所以必须要给个解释。认为“本体”纯粹来自“意识”的抽象,可以从一些例子来说明。

        举第一个例子:我买了新房要装修了,拿出房屋平面图,上面现在是三室(ABC)一厅(D)。但我想要一个大厅,将来好开party。但老婆不同意,她想将来再生一孩子,要给孩子预备一个房间。我们到底要不要把CD连成一个大厅?在房屋平面图上,C最终是厅还是室?其实这是意识决定的。其实,好多东西就是这么决定的。中国的海域,分成南海、东海、黄海、渤海;但是,不论分几个海,不过是意识在某个位置确定了一条线作为分界线,这条线不是一直在那儿的。同样的,你看美国各个州的分界线,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的国境线,很多居然是直线。所以只要能确定一条线,画出来彼此能接受就好了。

        现在回到放在桌子上的苹果。首先,进入眼睛的光线,是将苹果和桌子混在一起的;然后必然有个过程,在您的意识中,基于视觉的感知差异,把苹果和桌子的色泽、图案强行做了个区分,然后意识把某个图案叫做苹果,某个图案叫做桌子。这一点,从大人教我们“宝宝,这是一个苹果哦”的时候就完成了。然后,我们大家都接受这种区分、并且习惯了这种区分,如此而已。这是为什么“本体”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的原因,因为意识做了归纳和抽象之后,就可以“画个分界线”了。其实,我们前面说到“概念”是基于特征所做的界定。其实,这种界定也是意识做出的。只要意识能归纳出一些相关的特征,就可以做这种界定了。所以意识是多么伟大的,他标定了一切事物,界定一切事物。

        举第二个例子:您来我家做客,我端来一杯清澈透明的液体,诚恳的邀请您“请喝水”。于是你端过来喝了一口;随后感觉到味道不对,于是一口吐在我脸上,然后愤怒的问我:靠,这是什么?白醋?你搞啥飞机?

        这个例子只是说明:我们只是认知到某种特征;但你从特征,有时并不能确认这是什么东西,甚至会误解、受骗;而且,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我们习惯性的推测。我端来的白醋,只是和水的色泽一样,你习惯性的认为这是水。你所以认为这是水,只是因为你看到它清澈透明,符合“水”的特征。所以,你“认为”你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意识”的推断。换句话说:本体不在感官的认知范围之内。那么,谁来决定本体?只能是意识了。这里有一些思辨,希望您能想明白。

        无论是任何人,在他的感官认知中,所感受到的,只有某种特征。所以前面一直在说:“本体”不是“特征”本身;所以,水不是色泽,不是味道;而苹果也不是苹果的红色。总之:所以,你感受到某种“特征”,这不容否认;但是,你感官所感受的,只是水的特征,而不是“水”的“本体”。

        所以,“水”是什么?水不过是一个概念,是我们从水的特征界定出来的一个概念。本体亦然。所以,“本体”只是意识的抽象和界定。这里的思辨,也前面的认知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性空观”,“本质”不存在===

        上面说到:“本体”纯粹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这里隐含着一个意涵: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东西”,其实都是来自意识的“界定和抽象”。而意识属于主观认知,所以,我们所了解到一切事物、一切东西,都是“主观”层面的东西。

        此刻,如果你了解了前面的结论和推理,可能会发现这似乎不合理,因为我们直觉中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认为苹果是“客观的”,那么您会怀疑:一个苹果放在桌上,不会完全是因为你“主观认定”为“一个苹果”,才成为“苹果”的吧?那只苹果总有一些客观的成分吧?你把“客观”摆在哪儿了?

        好了,思辨到这个地方,我们进入了我这个系列的文章精华和核心的思辨内容了。我们的直觉中,几乎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存在着,并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认知怎么去观察、去感受。任何人尝到那杯醋,都会感到很酸,因此就认为那是一杯醋;所以,那杯东西“本质”上就是一杯醋。

        佛教的“性空”观,认为:从来不存在醋的“本质”,也不存在“自己本来就是如此”的“客观性”。所以,认为存在客观性或本质,这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说“本质”不存在?理由是什么?这必须说清楚。

        (1)如果说“本质”存在,那么就要说明:本质到底是什么;而且,这种本质要不依赖于主观的认知才对。我们前面说过:只有被认知,才值得思辨,不然就无意义。所以如果坚持认为醋有其本质,那么必须先说明这种本质到底是什么。可有人能列举任何一种“脱离主观认知”的本质吗?试试看,能否列举出来?这其实不能,而且永远都不能。这就是前面谈过的:被认知才有思辨的意义;如果未被认知,则根本没有思辨的意义。

        (2)嗯,这位说,他能列举出一些“本质”。比如,水“清凉的触感”是水的本质。但是这不合适,因为前面说过,感受是缘起的,水完全可以表现为“疼痛热辣”的触感。那么换个角度继续列举:原子是一切物质的本质。但是,对不起,我们都知道,光不是原子,但光是物质,电磁波也是一种物质。那么退一步,原子是不是“苹果”或“水”的本质?这也有问题。关键在于:原子也好,电磁波也好,都不过是我们基于对可观测现象的总结,然后基于相关特征所做的界定。他们本质上来自主观认知的结果;而且,所有感官认知都是“随因缘生起”的。比如水“清澈”的色泽,其实是光线被在人眼中产生的感受,与人眼、光线都有关系。那么色泽算是水的“本质”吗?与其认为色泽是水的本质,何不认为这是光线的本质?

        (3)好了。既然不能接受“被感官所认知”的“现象或特征”成为本质,那么只好再退一步:我们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不表示本质不存在;可以认为本质是存在的,而且是完全客观的,只是不能被感知。但这就是前面说过的:若无法被认知,则任何思辨都无意义。而且,这样岂非是已经承认:一切现象、感受都不是本质,那么本质根本没有任何特征、也无法描述。是这样吗?其实,如果您承认“本质”不具备任何特征、完全无法说明,这种结论有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总之:无论您认为“本质”不存在,或者认为“本质的存在”完全无法做说明或不具备任何可感知的特征,这基本上就是佛教“性空”的观点。而且,这个结论的导出,完全是因为“一切现象、感受都是缘起”的:正因为一切现象都是依赖于其他因素才得以显现、发生,所以,事物本身“自有、本有”的“特征”或“本质”,根本就无法被认知,而且永远都不会被认知。所以,“缘起”与“性空”,是彼此相关的。

        也是基于这一点,佛教不承认现象背后有“自有、本有”的本质。一切现象都是被感知的结果;离开认知,也不存在任何现象。所以,如果“梵”可以被认知,就不是本质;如果离开认知,就谈不到有一种东西叫“梵”。离开主观认知的“梵”或任何一种本质,都不会存在。

        这一节,我就不拆分为更小的章节了,过度的拆分会影响思路的连贯性。这里内容较多,思维会复杂,关心世界本质等终极思辨的人,辛苦一下,自己多努力。

      • 家园 5.2 关于业果和轮回

        业果可以视作因果关系中一个特别的法则。这个法则是关于人生的苦乐问题的总结或归纳。如果做个界定,主要方面可以概括为:个人快乐的体验,来自自己善的行为;而个人痛苦的体验,来自自己恶的行为。一般认为自己的行为,只和自己有关系,所以,业果讲的是“自作自受”。而且,行为和结果之间,可能相隔很久。即使你抢银行,你能成功抢到钱,这说明你前世有造获得钱财的业;但这次抢劫会产生恶果,要在将来领受。

        业果和宿命论不具备必然关系。印度教将人分为等级,有高贵的婆罗门种姓,也有低贱的“贱民”种姓,而且贱民种姓几乎不做反抗。这是带有“宿命论”的业果。但佛教的业果观,则认为当生就可以改变命运;人生来固然有高下,但这并非不可改变的。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中国人的《了凡四训》,这是基于业果改变命运的例子。《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作者的家规,作者自己先是接触到一位算命先生,结果一生当多大的官、俸几斗米都被算定,于是以为命运已定而心灰意懒;后来接触到禅师,说命运可以改变,于是努力之下,果然改变了命运。所以,佛教不承认宿命论。这篇文章网上到处都是,有兴趣的人随便百度自行查询。《了凡四训》可以看作对业果实践的经验报告。

        印度教和佛教都承认因果有经验依据,依据是可以观见前后世的神通;这种神通可以看到前后世的行为、生命形态及苦乐体验。业果法则即是基于前后世的行为和苦乐体验的总结或归纳。但是,佛教和印度教,大概彼此都不认可对方的某些行为方式是恰当的。

        引入业果理论的必要性在哪里呢?必要性在于:业果提供了对人生苦乐的终极原因的解释。所以并非画蛇添足。当然,不用业果也能解释一些苦乐问题:我生病了,是因为感冒了,感冒是因为细菌或病毒,或风寒所致;我伤口流血很疼,因为被刀子割伤了;我之所以能赚很多钱,是因为我聪明、学历高、情商高。佛教承认这种解释,但认为这只是直接和表面的解释;因为一些深层的原因仍然有待解释。例如:为什么有人生在名门豪富之家,而你爸却不是李刚?为什么有人会被流弹击中而死,甚至走在楼下恰好被风吹落的花盆击中?为什么有人智商、学历、勤奋都不及你,但还是挣钱比你多?如果不接受这都是随机和偶然现象,这一切都不需要理由的话,那么业果就能提供解释。

        所以,业果的意义之一,在于为“苦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供解释。另外一种意义在于:他提供了对于不同生命形态的解释。“天界”是一种生命形态,牛、马、虫、蚁等,属于“畜生”类生命形态,还有更为痛苦的生命形态,这参见佛教三界及六道的解释。但是,生为哪一类生命形态,也是由业果所决定的。总之,佛教不认为轮回的生命的只有人,也不是每个生命都能恒常的生而为人。

        基本上,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原因。而业果法则,只是所有因果关系中的一个特例,业果专门用于解释苦乐问题。正因为存在因果链条,所以,只要原因具备了,结果必然发生。就像种子、水、土、阳光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且没有破坏性的因素,那么苗将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知现象背后的因果法则,是佛教所承认的智慧之一;具备这种智慧的人,他要追求什么,他只要筹划原因,从因素上下手;如果原因已经齐备,那么剩下的,只是安定的等待。就像种瓜,地里已经下种,而且风调雨顺,那么等着收成即可。

      • 家园 5.1 关于灵魂和前后世

        灵魂可能是个普遍的信仰,只要你相信或接受人死后有另一种存在方式,可能就会产生“灵魂”或类似的概念。中国人传统上敬奉祖先,特别是现在很多人为亡者烧纸钱、做祭奠,这都是基于“灵魂”的概念的。不过,如果你去问那些烧纸钱的,真的相信这有用吗?他估计也模棱两可;如果问你自己,死后要后代为你烧纸钱吗?你的回答可能就判断你对灵魂信仰的倾向性。如果你根本不关心有没有人为你烧值钱,那么你几乎不持任何灵魂的信仰;反之,你可能是犹疑不定,或倾向于相信了。

        基督教等上帝系统的有神论宗教,并不关心“纸钱”,因为没这个传统;但是,他们相信死后存在灵魂,而且要依“原罪”是否净化而被审判;之后,要么进入地狱,要么升入天堂,不会有第二次凡世的生命。印度教的信奉者接受灵魂的概念,并相信:如果某人能够做正确的修行,并且能认知一切现象“本质”的 “梵”,则可以获得解脱,永远脱离转世与轮回;不然,就要依自己做做的恶行与善行,接受在轮回中的转世,并领受基于业果的痛苦或安乐。虽然基督教、印度教都接受灵魂的概念,但基督教认为上帝主宰一切,所以信徒们对上帝虔诚且畏惧;但是印度教的创世者据说没这么大的权力,此外,个人的苦乐是为业果所决定,而不是由神所决定,所以他们对创世者的神就少了一份虔诚和畏惧。

        如果问:怎么确定灵魂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一般是难以回答的,因为一般认为死人并不会通风报信;这几乎不是任何人的经验。你可能在梦中见到亡故的人,并告诉你一些话。但这真是死人回来了吗?是难以确定的。

        但是,到底有没有作为灵魂存在的经验或证据呢?其实还是有一些可以参考的。第一种是濒死体验,如果你把濒死体验划为死后的话;有些人几乎死透了、但是又活过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濒死体验。现在对濒死体验已经有很多资料,这种体验里会提到各种光芒,以及对一生的回顾等。相关资料各位自行谷歌或百度。

        第二种是前世记忆。如果不存在灵魂,也根本不存在转世;那么,也根本不存在前世记忆的事情。但有些资料说明存在具备前生记忆的人。BBC制作过调查具备前生记忆的人的资料片,这些具备前生记忆的人,能回忆前世的亲人、生活地点,以及只有他自己和亲近的人才具备的记忆。国内佛教界也有相关的调查,您可以自行查找。这里提供个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YwToqH3fQU/

        第三是一些间接证据。比如,何以每个人生来都秉性不同?不仅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秉性不同,有人平和,有人暴躁,有人细心,有人粗放;即使是基因背景完全一致的同卵双胞胎,脾气秉性也有很多不同。用前后世的生命来解释这一点是最容易的。

        不过,濒死体验作为证据可能并不充分;因为濒死体验说明这个人还没死透,不能证成灵魂是否存在,只能证明在濒死之时会有特殊体验发生。前世记忆是最可靠的证据,但这是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被接受是有难度的。但是,经验是不是真实,并不取决于概率,也不取决于是否被广泛接受。所以,关于这些经验的真伪以及相关结论,读者自行判定。

        佛教接受前后世,认为人死后获得“中阴身”,这是死后的生命形态,中阴身将在49天之内转世投胎。这正好对应于中国传统中葬送亡者的“七七”的时间段。我不确定这七七四十九天的说法是不是来自佛教。虽然佛教承认死后的生命形态“中阴身”,但是佛教一般都避免使用“灵魂”这个词。因为灵魂这个词,带有一丝“恒常、实在”的意味,佛教拒绝接受这一点。关于佛教为什么拒绝接受这一点,后文会解释。总而言之,佛教接受人死后会有连续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连接起下一世。

        佛教不接受“造物主”,是因为佛教接受前后世和连续不断的生命形态,这个连续是无限的,所以每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前世,这样就没了创世者的位置。

    • 家园 4 世界观体系及分歧概览

      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主观的认知,包括5种感官的认知,以及意识的认知功能。基于认知,我们获得了特定的体验,包括来自感官的体验。然后基于这些体验,并通过意识的抽象、逻辑、加工,我们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建立了各种概念。概念都是基于特征的,并从特征对完成了对概念自身的界定。

      所以,概念即是我们对世界一切现象进行认知的结果;而且,我们各自的世界观,就反映在我们所具有的主要概念之中。

      那么,世界上存在那么多的不同种类的世界观:有神创的世界观,有非神创的世界观;有唯物、唯心的世界观。那么神和唯物、唯心等概念从何而来?

      每个宗教的世界观体系都极其复杂,而且其理论体系都在演变之中;而且几乎每个派别之内,都存在种种支派;我只能承认对此的了解甚少,因此,即使想要获得相对全面、深入的了解也不可能。但是,应该还是可能从那些最粗显的、可以把握的特征下手做个考察。毕竟,我们人类有相类似的认知,有相似的体验;那么可以想象:如此多种世界观和信仰体系得以形成,那么一定是在基本的认知体系中,引入了多种前提或假设。

      但是,各个宗教和世界观体系,一定不承认他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他们应该都认为有经验证据。这没有关系,我们不争论这是不是假设;关键是要找到在人类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是因为哪一些概念,导致了各种世界观的分野。所以,随后将分析导致世界观分野的、作为分界点的“概念”。

      • 家园 4.3 关于非神创的世界观

        与神创世界观相对应的,是非神创的世界观。非神创的世界观,不承认造物主。虽然不承认造物主,但是他们也要解释世界的产生和本质。

        中国的道教应该归属于非神创的世界观,虽然他们承认有神仙;但是这些神仙都来自凡人乃至其他“生灵”的修炼。当然,这里不宜提到盘古大神乃至后羿、嫦娥,这似乎只宜归为传说。道教有自己的学说和修行方法。作为道教起源的经典《道德经》,其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其实暗含了对一切现象的起源的解释,也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解释。我们理解“道”,可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道”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本质,和印度教的“梵”类似;一种是理解为所有现象背后的、支配性的规律。一般来说,最根本的“本质”,和支配一切现象的规律,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规律”是“本质”的“运作方式”或“显现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道的解释,应该是见仁见智,很难说有没有统一的立场。道教偏重于修炼,炼丹化气、运转河车、得道成仙,好像在世界发生的哲学解释方面未作出系统的说明。

        插句题外话:中国和印度的传统有很多区别。印度因为教派众多,而且经常互相掐架,所以形成了思辨的传统。他们掐架是通过公开的辩论进行的,辩论有规则、有监督;辩论的胜者会赢得失败者一方的信众和资产,所以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即便是佛教的逻辑学——“因明”,也是在和其他各种宗教论战的过程中完备的。在这为期上千年的论战中,相关哲学解释因此而逐渐完善,所以其完备性、理论自洽性是相当高的。不仅是佛教,印度很多宗教派别都有自己相当完备的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解释。而在中国,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何以未发展出成熟的哲学解释呢?首先应该是中国文化缺乏一种论辩的传统和氛围。也许这种氛围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过,那时有“百家争鸣”;但是当“大一统”之后,这种氛围就失去了。一直到宋代,因为佛教蓬勃发展,对儒家造成压力,儒家有借鉴一些佛教的理论,形成程朱理学。但中国会重现思辨的氛围吗?很难,也许只有等到真正允许百家争鸣的时候。同样的,欧洲因为一教独大,对于自由思辨是压制的;即便后期形成众多支派,但因为都崇奉造物主,所以关于上帝创世的哲学解释,在完备性、自洽性方面,几乎是个渣;但是在科学萌芽以后,思辨的传统在科学范围内发生,并形成形式逻辑这一学科。对中、印、欧思辨传统的差异,另一种解释或许要归因于气候;因为印度太热了,大中午的要躲起来,不能做事只好干嘴架了;而中、欧纬度合适、气温适宜,所以要忙着生产或打劫,哪里有空思辨,呵呵。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拳头可能暂时比思辨有力量,我打你一顿,靠道理说服就不需要了。我想这或许是理性的悲哀吧;但无论如何,理性的意义在于:他所达成的结论,终究是拳头所不能击破的。

        好了,歪楼之后,回到正题。在非神创的世界观中,印度有一种代表性的流派,一般称为“顺世论”或“顺世派”。他们不承认世界由神创造的; 他们否认有灵魂;认为意识是依赖于身体的,所以人死如灯灭,不会有来生;也不接受佛教、印度教所具有的业果的概念。他们认为事物就是被感受的样子,所以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事物“自己本来”的存在方式。如果问他们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他们会说世界自然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追问孔雀羽毛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斑点,他们认为这种追问纯属多余,因为就是这个样子,不需追问。基于这些观点,他们强调现世的享受。顺世派如果归类,应该属于“唯物一元论”。我想,很多人对这种世界观点应该很熟悉,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

        佛教属于“非神创”的世界观。所有佛教派别,都不承认存在一位“造物主”。但是佛教存在多种派别,存在多种对世界的解释。就佛教小乘的哲学思想而言,他们应该属于“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但是佛教大乘的观点有所不同,其中又存在不同的派别;其中“唯识”,应该说类似于“唯心”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一切现象不过是“心识”的投影或幻现,所以物质世界只是一种幻象,如梦境一般,并非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是投影者“心识”。

        佛教大乘另外一种哲学思想,被自己的信奉者认为最完善的、最终极的哲学思想,是“中观学说”。在这种哲学思想或世界观中,对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以及主观的心识或意识,作了另外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已经难以用唯心还是唯物来归纳。这种学说解释世界一切现象,可以概括为“缘起观”与“性空观”。所以,我后文将解释这种“中观学说”,并把“缘起性空”的观点对世界的解释,与量子理论的某些解释想比较;并且也基于这种解释,来阐释“意识”的本质,并解读“我究竟是谁”这种终极问题。

        但是,以上对于世界上主流的世界观的介绍中,我们能够看出不同世界观的根本分界点。这些分界点主要是:(1)灵魂是否存在?(2)是否有创世者和造物主?(3)世界是一元还是二元?(4)世界一切现象背后,是否存在一种究竟的“本质”?(5)是否接受业果的观点?下面尝试从佛教的“中观学说”中,对这些问题做个分析。

        补充说明就是:上面并没有列出世界上所有主要的世界观。日本神道教,某些民族的萨满教,都有各自的信仰。我不确认他们有没有提供特别的哲学解释。但是我猜想,这主要涉及灵魂是否存在,以及灵魂的存在的问题。是万物皆有灵魂吗?或灵魂存在能力高低的差别吗?灵魂的归宿如何?或许基本上就能概括所有承认灵魂的观点的区别了。但是,我这里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我只是想考察“根本分歧”,并不想做全面和严密的考察。不过,世界上毕竟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世界观,遗漏和不严密也许是难免的,如果高人有资料,欢迎补充或加入探讨。

        • 家园 相当好的对世界观和佛教观点的介绍

          促使我思考,原来我很多生活上的烦恼是和世界观,人生观有关。秉持其他世界观的人眼中的世界是和我眼中的那么不同,以前的我太狭隘了。继续看,花一个。

      • 家园 4.2 关于神创的世界观

        神创的世界观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基于犹太教及衍生分支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据说他们都信仰上帝,并接受旧约为经典;但是他们后期就谁是真正的使者,以及使者的地位问题,发生了分歧,并因此分裂为不同教派。我们暂且把这个系统称作“上帝系统”。

        另一个神创的世界观系统是印度教,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作“梵天”系统。

        这两个系统有共同点,就是认为世界及所有现象,最初都是造物主所创造的。但两个系统认为创造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帝系统中,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其他亦然。但梵天系统中,有各种天(作为造物主的神)作为造物主;担不是造物主凭一句话就有了世界及现象。一般说法认为:世界是造物主的梦或幻化。所以言而总之,在他们看来,我们要么是从某一句话、或意志中产生的,要么是活在神的梦境或魔术里。

        曾经有一个向我传道的基督徒,说我的孩子是上帝创造的。我怒了就问他:很多孩子会不断出生,请问这些孩子是已经被上帝造出来了呢,还是在受孕之后才被造出来?如果已经被造出来了,这些孩子的灵魂现在在哪里?她思考了一下说不知道。

        神创的世界观里,都有灵魂的概念,而且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是存在的。但是,“上帝系统”似乎不怎么讲转世和来生,虽然有说以前有讲。“梵天系统”一般都承认有灵魂,并且会有转世和来生。

        因为世界和所有现象都是神创造的,所以如果有规律,那么规律也应来自神的创造。在“上帝系统”中的人、现象和规律,可能只凭上帝一句话即可。至于人的归宿,取决于“原罪”是否净化,并在末日审判时决定——要么去天堂,要么去地狱。世界有没有末日?上帝系统不考虑这一点;世界是不是会毁灭?只要上帝一句话,要看他的心情如何。

        但“梵天系统”要复杂一些。作为被创造物的人及灵魂,虽然会有转世,但是据说被创造者和创造者,具备同一种本质,那就是“梵”,这也是世界的究竟本质;而规律,也应该是“梵”的表现形式。世界以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梵”;如果不认知“梵”,那么就会被“梵”所“幻变”的“现象界”所迷惑;反之如果被创造者能够认知“梵”,就不再迷惑、不必再转世、轮回,而获得解脱。所以,作为被创造者的人,有解脱和轮回两个去处。

        作为分界点的一些概念,这里有“神”“梵”,以及“灵魂”和“业果”“轮回”。你如果问:神、梵、灵魂、轮回等,可以被感官认知吗?是来自人的经验吗?他们会回答“是”,尽管那不是提问者的经验。旧约中上帝曾和摩西立约,这就是十诫;印度教的一些经典也据说来自于作为造物主的“天”或其教导。而且,那些有神信仰,经常做祈祷,祈祷甚至是他们的固定生活方式;据说他们能和神交流,并获得神的启示。

        我能怎么说呢?人在极度虔诚、投入的状态,身心状态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某种神秘体验或极乐体验发生,我对此并不怀疑。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有生命力的宗教必然带来的体验;否则,宗教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谈何吸引力并延续千年呢。

        但是,身心状态的宗教体验如何解释,是否神启,这似乎也是不好定论的。本人有粗浅的气功的经历,也有些特别的体验。总之,我一开始就说过: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经验,未必是真的;那些未被接受的经验,未必是假的;何况有些并非经验,而只是推论。从思辨的角度,要忽略细枝末节,我们还是关注“神”“梵”,以及“灵魂”和“因果轮回”等关键的概念,这些在后文再做分析考察。其实,也正是这些关键概念,导致了世界观的分野,并直接导致有些人把恒河水视为圣水,把牛视为圣物,而你把恒河水当作脏水,把牛只作为家畜。

        • 家园 这句怎么我看不懂呢?

          “很多孩子会不断出生,请问这些孩子是已经被上帝造出来了呢,还是在受孕之后才被造出来?如果已经被造出来了,这些孩子的灵魂现在在哪里?”

          • 家园 是给那些基督教传道的出难题呢

            就是看他们对有些问题,到底有没有想过。我在公园里坐着,经常就有些年轻的基督徒来传道。

            因为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一开始创造了亚当,后来取了亚当一根肋骨,造了夏娃。

            但是,他们说我的孩子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暗含着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我就问她孩子们现在的状态问题。

            总之,就是欺负她不知道,然后就可以推脱或拒绝她了:我至少可以说:“哦,您不知道啊?那么,您回去问一问,明白了再告诉我吧;不过最好圣经上说过,我不接受胡说的”。

            再说了,都说了上帝创造人,但是怎么造、什么时候造也不知道,即使她是对的,那么也不过是一知半解,那么鄙视她的传道,都不需要更多理由。

      • 家园 4.1 本体、本质和特征

        为了容易理解分界点的概念,我们必须再确认几个概念:本质、本体和特征。因为世界观要解释世界的真相,要解释究竟真理,那么一般都会涉及“世界本原”的问题。世界是如何发生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终极的规律?关于规律的概念,上面解释过了,所以这里掠过。大概所有哲学都不能不关注上面这些问题。

        按照思辨的原则,我们使用一个概念的时候,要有准确的定义。所以这里我们对本体、本质和特征这三个概念,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和界定。之所以要做界定,是因为这些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容易混淆和误解。在很多思辨中,我见过最多的,是对本质和本体的误解,因此导致不能区分本质和本体,并导致很多结论的混乱。澄清相关这些概念,也有利于后文的分析。

        我们以水为例子。水,涉及了气候的形成,滋润着万物,并以蒸汽、云雾、江河湖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对水的认知。当我说到“水”,您意识中可能会现起一种“清澈透明”的液体,可能有蓝色的、无色的,有味的、无味的,河里、海里的,杯子里的。不论如何,您意识中现起了一幅关于“水”的影像。

        如果你努力想象,你可能会“想”到:水的密度是1千克/升;它有气体、固体等其他形态;它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成分是氢和氧,氢原子有三种同位素,都参与水的组成……这里用省略号,是因为你有些东西肯定没想到,而我一定可以继续列举下去的,比如你可能没想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流体力学特点,等等。意识中的分别识,就是这种特点,它是“抽象”的认知,在总结归纳、演绎中发生特定的认知。

        所有这些你想到的,都是“水”的“特征”,或水所具有的“现象”。您可以把特征当作对现象的总结;现象是感官认知的结果;所以特征的基础也是来自感官认知。基于这些特征,你将能够界定“水”这种东西;所以在您的概念中,水不是火,不是土,不是其他任何一种东西,并能区别于所有其他东西。

        所以,请您注意,上面话里这样表述:水是一种“东西”,具备很多“特征”。请您留意这句话。

        一般来说,特征总是某个东西的特征;红色,可能是苹果的红色,可能彩虹的红色,可能是花朵的红色,总之,是某个东西的红色。红色如是;色泽也如是;质量也如是……所以,特征是某个东西的特征。在现实世界里,红色总是附属于某种事物的;除非在意识中,才可以把红色抽象、独立出来。

        所以,我们考虑一个东西,比如水,或一个苹果,或一张桌子,这是“实体”“本体”“主体”(三者差不多是同义词)的范畴。所有的清澈颜色、味道、密度等,都是这个实体或本体的特征。

        所以,在这个地方,请您理解本体和特征的区别。水是一种东西,这是就其本体而言的;所以水不是色泽,不是味道,不是形状。但是水能够呈现出特定的色泽、味道和形状。色泽、味道和形状,是水的特征;是本体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所以,特征是本体或实体的特征。特征不是本体,所以苹果的红色不是苹果本身,水的色泽也不是水本身。但是一种实体和另一种实体(即不同本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的认知或直觉中,不同本体存在多种关系。其一是组成关系,比如轮子、车轴、引擎组成车子;其二是因果关系,比如种子、阳光、水、土之与苗;其三是对应关系,比如左手之于右手。类似的关系很复杂,佛教有时把所有上述三种关系都归结为广义的因果关系。有时候,我们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风、马、牛互不相即来表述。但是,佛教认为所有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因此不可分割。我们也有认为某地的蝴蝶扇动翅膀导致飓风,所以可能只是很多关联无法测定而已。从某种角度,进入我们的身体的氧气分子,大概总有一些是被所有古人都呼吸过的,因此从某个角度,我们和每个古人都有关系。这个概率似乎极大。

        那么本质呢?本质应该理解为某种本体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或成分。一般依照科学知识去理解水的本质的时候,可能要从分子、原子、粒子等角度去考虑;石墨和金刚石的作为一种实体,其本质是碳原子。所以本质是就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而言的。

        “本质”和“本体”有什么区别?回答是:本质是基于更深入的考察和推理而获得的。即便是一个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农夫,他也知道水是一种东西,所以他有“本体”的概念;但是,如果他没有受过教育、做过研究,那么他可能并不知道水的本质是氢氧原子,以及更基础的粒子的;也就是说,他对水的 “本质”没有概念。“本质”和“本原”,有时意义也是相同的,类似的概念一般都是在对事物存在的更高形式进行研究和思辨的时候才会发生。一般人是缺乏“本原”“本质”的概念的。同样的,我们思考“我究竟是谁”、“我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也是在“本质”的角度在做考察。

        我们这里对“本质”、“本体”、“特征”做了如上的界定。因为对同一名词,可能存在其他定义,所以委屈各位先理解这里所作的界定。如果不这样,您对“本质”“本体”等概念完全可能有其他的定义或界定。作了上述界定后,我们可以去考察一下世界上主要的一些世界观体系了。

    • 家园 3. 认知与“概念”的发生

      世界观主要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概念和认知。认知能力是世界观形成的工具和基础。一个人生下来,从眼睛等感官的能产生感受开始,就能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认知”。这是上一节的内容。接下来要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影像,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

      我们从生下来,感官认知就已经发生;但是彼时彼刻,我们尚未接受世界观的任何教育,很多概念尚未具备;所以你的“感官认知”要先于世界观的形成。然后我们可能被灌输、培养出特定的概念,并融入特定的认知。我们对水都有类似的认知,都了解水的特定的形状、色泽、味道;但是印度教徒把恒河视为圣水,在你看来那不过就是脏水而已;这是不同的世界观或概念所决定的。

      基本上,你了解了概念发生的过程,就了解了世界观的发生整个过程。了解认知和概念的发生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后面探讨世界和事物本质的基础;这也使得我们能从最基础、最深层的地方,去审视各种世界观。

      我们前面在意识的功能中说过:概念是一种界定。当你塑造出“水”的概念的时候,其实在意识中已经区分了“水”与“非水”;由此你能区别水与其他任何一种东西。要强调的只有一点:我们所有的概念的发生,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脱不开干系;所有的概念都来自主观认知,而不是其他地方。这一节,我们从一些特定的“概念”谈起,并验证概念和认知的关系。

      我们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概念,有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有物理参数及各种专业词汇和术语。下面来解答一些特定的概念是如何发生的,然后可以同理推及其他所有概念。这个过程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过程中,并且现在依然在发生,包括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现在,让我们开始对这个过程,做深入的分析和检点。

      • 家园 3.7 基于概念的世界

        以上谈到了时空、色泽、图形、方位、质量等概念是如何发生的。时间有度量单位(秒),空间会涉及度量单位(米),基于时空会产生速度的概念及度量(米/秒),基于质量会发生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和度量。你自行去理解所有这些概念的发生,并理解其他所有未被介绍的概念的发生过程,比如力、温度、湿度等。

        任何概念,都是基于某些现象和特征而建立的。不具备特征的概念是没有的。你只要能确定某些相关的特征,就能界定一个概念。人们之间进行交流,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概念要进行界定,界定也必定是基于某些特征的。我们谈到美女,那么美女必然有美女的特征;我们说某人是坏蛋,“坏”也必然有坏的特征。当我们说“某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一般来说,就是在描述其特征;而每个特征都来自认知,来自体验和经验。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概念。你随便翻开一本书,几乎每个词汇都对应一个概念;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所有这些概念的发生和界定,以及他们与感官的关系,因为同理可推,所以这里就不再废话了。

        这里已经说明,基于来自感官认知的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堆概念,并基于特征对概念做了界定。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意识中,基于特征的界定,所以每个概念都能与其他概念相区别。例如,红色不是绿色、蓝色,不是狗和狐狸,不是蓝天白云,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点在前面意识的认知功能中介绍过了。

        如果您能理解所有的概念,都是基于某些现象和特征而建立的,都是基于经验和认知而建立的,那么,这一节的文章就算大功告成了。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您的世界观已经呼之欲出了:所有的物质、图像、时空、方位、因果等所有的概念,都已经建立;乃至于凡你所能列举的所有概念,皆能建立。这一节需要动很多脑筋,辛苦了。

        如果您了解了这个过程,那么差不多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思想体操:关于世界本质的思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