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15 🌺337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41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3

          乔叟:这位就是英国中世纪著名作家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第三波的制作组连文学史也不知道,就按音译把他的成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成了个“卡達別尼故事”。

          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之一,134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酒商家庭。祖上是自法国迁居的,靠制鞋经营起家。故姓乔叟(乔叟是法语chausseur的变音,意为“鞋匠”)到乔叟父亲约翰这一代,已经是一位很成功的酒商,连王室也是他家的常客,所以家境殷富。因为有钱有背景,所以很早家里就给他谋公职铺路。乔叟从公爵夫人近侍开始做起,逐步进入宫廷任职。1359年他随爱德华三世远征法国,在兰斯围攻战中被法军俘虏,爱德华三世出了16英镑重金(相当于现在差不多一万多英镑)将其赎回。随后他继续在政府任职,但主要做的是外交官,他长期做爱德华三世的外交使节,后来又成为负责收关税的关长。乔叟晚年做了王室的猎场总监和工部主事。最后在任职期间不幸遭贼而逝。因为他文名极高,所以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著名的“诗人之角”。他是第一位安葬在诗人之角的英国文学家。

          乔叟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不仅因为他多才多艺,而且他还为英国文学带来了很多开创性的做法。他不但是首先使用伦敦方言这种纯粹的英语写作诗歌的作家,而且还是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者。他做外交官期间曾出使许多欧洲国家,期间两度访问意大利,意大利三大桂冠诗人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他都有收藏,甚至还拜访过后两位。受他们很大的影响。乔叟早年先效法法国的“温柔新体”和骑士诗,他首先将著名的法国《玫瑰传奇》(The Romaunt of the Rose)翻译成英文,尽管只是翻译作品,但也首开了英语诗歌之先。他为了翻译而创作的“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是英语诗歌最常用的韵体之一,这种韵体特点是音律有序,对仗工整,第一位英国的桂冠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就最爱用这种韵体。

          在去了意大利交流之后,乔叟开始尝试新主题的创作。作为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乔叟和他的意大利同行一样,认为文学不应该是贵人的玩物。整天围绕着王侯将相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他开始尝试以其他人物为主角来进行创作。他一开始选的是历史传奇,并以此创作了一系列的新作品,1385年他写成了第一部史诗作《特洛伊斯和克莱西德》(Troilus and Criseyde)。然后他又写成现实主义名作《百鸟议会》(Parlement of Foules)和《贤妇传说》(The Legend of Good Women)等一系列佳作。这些作品开始使用女性、历史人物和新兴市民阶层作为主人公,而不再像传统的那样只是写领主和教士的故事。乔叟在这些作品中用辞文雅,情节生动。对于这些新的主人公,乔叟在不隐晦他们的缺点的同时,通过对他们的智慧的描述,和对他们进行阻碍和压迫的压迫者们更不堪入目的丑态的揭露,表达了他对这些新人的歌颂和赞许。乔叟的这些作品中有很多独创性文法,比如他大量使用独白体,这是一种通过安排人物在情绪亢奋时的独白来充分展现他的人格特点的文法。这种文法非常适合用于戏剧的脚本,所以对后世英语文学和戏剧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乔叟到晚年时,更加青睐于新兴市民阶层和普通人的生活,认为有生命力的文学应该是围绕着他们的文学,所以他晚年时用尽毕生所学写成了他的一代经典——《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这部故事集尽管没有完稿(乔叟预备写120个故事,但是他只写了索引和24个故事就逝世了),但它仍然是英语文学史上里程碑级别的作品。这部作品完全使用伦敦方言来书写,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不掺杂其他语言的纯英语文学。由于使用伦敦方言来书写,所以遣词造句非常口语化,已经和现代英语差别不大。这本书实现了充满了拉丁语法的古英语和新英语之间的传承,所以它是新英语正式成为文学语言的一大标志。这本故事集里的主人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包括骑士、僧侣、学者、律师、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磨坊主、女尼和伯爵夫人等等等等,通过巧妙的比拟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展现了中世纪时期各个阶层的风貌。通过不同种类的故事,乔叟收录了中世纪大部分的文学体裁,已完工的24个故事中有22个是诗体,2个是散文体,体裁涵盖了骑士传奇、圣徒传、布道文、寓言等等,所以它不但是一本很高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本中世纪的英语文学的文选集,对后世的文史学研究贡献极大。

          乔叟的时代是一个英语大跃进的时代,百年战争给英国带来的巨大胜利,极大地提振了英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促使他们在这个时代加快推动民族语言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代既是把英语从一门民间口语升级为可用于哲学、法学等学术的学术语言的时代。亦是将这门口语赋予美学意义,使之成为一种文学语言的时代,而乔叟就是这个时代的领军者,他的作品情节精彩,精善讽刺,在富于时代特色的同时还充满了开创性。尤其是率先采用伦敦方言英语来创作文学作品,使得英语文学开始摆脱古英语,向现代英语开始转化。进而能够走入大众之中,这大大增强了文学的影响力。他作品中的众多独创的特色都在后来的英语文学中开花结果,从而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英语文学宗师地位。乔叟死后,因为他督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功,所以教堂为表感谢而安放了他的陵寝,但是随着乔叟各项作品的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瞻仰。大教堂遂将其墓地所在改为了英国著名的“诗人之角”( Poets' Corner),专供对英国文学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文学家们在此长眠。这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陵寝之一,现在也是英语文学界的圣地。

          将乐司:这是英法百年战争前期的英国三大将之一的约翰-康多斯(John Chandos),所谓波迪尔战役就是百年战争中著名的普瓦捷战役(Battle of Poitiers),第三波的人没读过历史,把法国城市普瓦捷用英语发音,整出来个波迪尔。他是普瓦捷战役的英军总参谋长。

          百年战争第一阶段英国最重要的几位军事指挥官之一。跟黑太子爱德华和让▪德▪格莱利并称百年战争前期的英国三大将,出身于英国德比郡(Derbyshire)的一个望族。家祖可以追溯到诺曼征服时期。爱德华三世时期也是在地绅士(landed gentry)和庄园地头(Lord of the manor)。由于这种职务要负军事和治安义务,所以家风尚武,而且和宫廷关系很深。早年就常往来宫廷,获得了“黑太子”爱德华的赏识,结为好友。后来成立嘉德骑士团的时候,他宣誓加入,成为第19号初创会员。有了地位,加上老友的帮助和自身的打拼,他升迁很快,成为英军著名的智囊,参与了百年战争中众多的战役的谋划和指挥。克雷西会战(Battle of Crécy)时任中层指挥官,助黑太子一战成名;随后在普瓦捷会战是参谋长和总旗(Knight Banneret,又译为方旗骑士,这种骑士可以在战斗中打自己独有图案的旗帜,由于军队都是靠旗语指挥,所以能打自己旗帜的人等于一线的主官),在战斗中他敏锐的发现了法军因交通指挥失误导致的阵型混乱,遂力劝黑太子出动骑兵机动切割法军,黑太子采用了他的计划,顺利孤立并歼灭了法军主队,俘获法王让二世,法军遂全线崩溃。康多斯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了英法双方均认可的智将。之后的欧赖会战(Battle of Auray)他也是参谋长。不过这一战因为是主动反击来解围的法军,基本是靠硬碰硬来解决战斗,他在战斗中负责指挥后备队,表现很出色,赢得了战役的胜利。这次会战结束了布列吞继承战争,决定了重要的布列塔尼领地之倒向。由于法国系的夏尔在这次战斗中战死,英国系的蒙特福顺利继位,成为新的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五世。但英军只取得军事胜利,约翰五世同时需要向法王夏尔五世送交人质,等于法国在外交上反败为胜。战后康多斯升官进爵,被任命为阿基坦治安官和普瓦图的总督。但因为黑太子想从阿基坦征税来弥补西班牙战事上的军费损失,康多斯予以反对,导致被解职后返回诺曼底的领地。随着法国发动反击,收复不少领土,黑太子征召康多斯回普瓦图。在迎击法军的一次小规模夜袭时,康多斯从冰冻地面滑倒,他的袍子裹住了身子,行动不便,被法国一个骑士的扈从刺中面部,不久便伤重而亡。康多斯因为名号响亮,受到英法两方的重视,他死后英国曾给他立碑纪念,至今尚存。而法国也称赞他的智略,法王夏尔五世曾说:如果康多斯活着,他会找到一种实现持久和平的方法。傅华萨也深感惋惜,称康多斯的被杀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因为如果他被俘虏,以他的才智和手段,他“会找到在英法之间建立和平的方法”。康多斯喜欢写作,所以留下来很多一手记录,他有个名字不详的随从,历史上多称为康多斯的亲随(Chandos Herald),根据他的随笔和其他收集的史料写了一首英语长诗《黑太子的生平》(The Life of the Black Prince)。这首长诗是考证康多斯和黑太子的最主要的史料来源,也是史学家考证百年战争这个阶段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个重要材料。后世的诗歌、小说、影视剧、游戏人物,自此亦常见康多斯的身影。

          帕西:此人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反贼亨利·潘西·霍茨波(Henry Percy Hotspur),这里面的霍茨波或霍兹帕是他的绰号,意为急惊风(Hotspur,直译是热刺,著名的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也是这个词)这个绰号是因为他为人脾气暴烈,个性莽撞,作战时颇有蛮勇,但日常则难以让人相处。他的造反事迹,被莎士比亚写入了他的四大历史剧之一的《亨利四世》中。潘西的这个绰号经莎翁拍板,从此成为英国文化中性格莽撞,不计后果的代称。

          这小子是最晚出的人物之一。出自英国传统豪门潘西家族的诺森波兰分支。潘西家族是诺曼征服时期来英国定居的,历代家主的名字都叫亨利-潘西。这位“热刺”潘西是潘西家族的五代目和诺森波兰支系的二代目。历史上又叫他五代亨利(Henry Percy the fifth)。潘西家族的领地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边境线上,所以他们作为“在地绅士”和“边境贵族”,长期以来是英格兰防御苏格兰的边军军帅。到了热刺他爹,四代目亨利(Henry Percy, 1st Earl of Northumberland)做家主时,因征伐苏格兰有功,当上了边镇总兵(Lord Warden of the Marches)。五代亨利出生后继承家业当武士,先后跟着几位英王南征北战。他第一次出名就是参加了1385年理查二世远征苏格兰,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猛,所以被苏格兰人送了“热刺”称号。后来他作为英国的主要军官先后在爱尔兰和法国等地作战,积累了功绩,1388年当上了嘉德骑士和英国东部地区的边镇总兵,继续负责对苏格兰的作战,亨利四世和理查二世争夺英王王位时期,他家选了亨利四世一边。但是亨利四世获胜后赏赐功臣,潘西家族认为赏赐太薄。而且亨利四世不喜欢诸侯们,所以他既不愿意为对苏格兰的边防上花太多钱,也不愿意在赎回人质的事情上帮助潘西家,这导致热刺决定联合苏格兰人反叛。但他们三次反叛均被亨利四世的儿子,后来的亨利五世击败,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斗是什鲁斯伯里战役(Battle of Shrewsbury)。这是一场典型的纯靠骑士硬冲,不讲战术的战斗。热刺在战斗中因为打开了面罩,而被人用箭射中脸部而死,具体是谁杀的不详,但民间传说杀他的人就是亨利五世。于是这段故事被莎士比亚写进了他最好的历史剧《亨利四世》里,还在剧本里给霍茨波和哈利王子(后来的亨利五世)安排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对手戏。(莎翁把亨利·潘西·霍茨波和哈利王子写成年龄仿佛的少年英豪,虽然霍茨波38岁,比亨利四世还老),这段对手戏现在依然是英国戏剧界里至今用来考验学员背诵和表现能力的著名贯口之一。霍茨波的名字也一炮而红,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赫威立:这是百年战争中期的英军猛将休▪卡尔维利(Hugh Calveley),不过他不是英军的主要将帅。他是靠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三十士竞斗”(Combat of the Thirty)而进入史册的。

          生年说法很多,所以具体不详,出自英国柴郡(Cheshire)豪族卡尔维利家。因为是家中幼子,所以想要谋出身就得靠自己的文武本事,他选的是武道。因为时值百年战争时期,武士才有出头天。而且他家跟当时英军的主要将军罗伯特-科诺里斯有亲戚关系,所以休就投奔自己的亲戚,跟着去法国发财。他先后任职于布列塔尼和诺曼底。曾打过普瓦捷会战、欧赖会战、布列吞继承战、卡斯蒂利亚内战、加来围城战、加来守卫战、骑行劫掠战等等,表现积极,甚至跟杜盖斯兰等法军名将过招,而且数次死里逃生,所以积功拔璀,大发横财。1351年3月26日他打了让他进入史册的人生巅峰战——三十士竞斗。这次决斗是布列吞继承战争的一幕。布列吞继承战是布列塔尼公爵领的内战,它是广义的百年战争的一部分。自法王夏尔五世上任后,法国改变策略,开始不跟英军硬碰硬,而是靠插手周边各个公国和外国的内乱,对其军事援助,使得这些地区的亲法派系获胜而改变战局。布列吞继承战争就是这个策略下的一场内战。1351年这一年,让·德·博马努瓦(Jean de Beaumanoir)率领一支法军袭击了驻扎在布列塔尼的普洛埃梅勒的英军。为避免被法军围困,英国驻军统帅罗伯特·班博鲁夫(Robert Bemborough)提议,在附近一片开阔地举行一场武斗大会,英法双方各派30名重装骑士参赛。休获选参加了这次角斗,不过两军的代表也并不是纯是本国人,英军的代表里就有布列塔尼和德意志雇佣兵。决斗前班博鲁夫告诉他的战士:“让后世的人们在殿堂中、宫廷里、广场上以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颂这场战斗的故事”。然后战斗开始,这是一场典型的角斗,所有参赛者都下马,用重剑、长戟、战斧和匕首等一切可用的兵器来拼杀,4名法国人和2名英国人先后战死,拼到中途所有人都已精疲力尽。不得不停战休息。受了重伤的博马努瓦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想找水喝,一个英国人看见并嘲笑他说:“博马努瓦,喝点你自己的血就不渴了。”随后决斗再次开始。英国人接下来采用肩并肩紧挨着的阵型,弄得法国人像老虎咬刺猬,没处下手。最后一名法国骑士偷偷溜走,骑上战马回阵冲锋,一下子就把对手全砍倒了。法国人趁势猛扑,杀死班博鲁夫在内的9名英国人,其余人全部抓住,休·卡尔维利也做了俘虏。三十士竞斗本身其实对战争局势并未有什么作用。但这是一场非常具有戏剧性的角斗,在骑士文化滥觞的欧洲中世纪,无疑是文学家们最好的金矿。在以傅华萨为代表的法国文学家们的文创加持下,三十士竞斗事件成为欧洲骑士道精神的现实具象。随后又作为骑士道的样本儿成为民谣的主题在法国广受传颂。后世法国人在这里搞了很多文创纪念,1811年拿破仑在位时,就曾下令在决斗地点设置一座纪念碑以供后人仿效。和杜盖斯兰像一样作为布列塔尼是法国的一部分的象征。

          休被俘后,凭借之前挣到的钱,交赎金获释,随后继续为英军作战。英法两国停战后他失业,然后他去了西班牙,作为雇佣兵参与了卡斯蒂利亚内战,不过他一开始选的是佩德罗一派。后来他被召回国,受到了黑太子爱德华的赏识,又作为使节被派去阿拉贡,成功说服阿拉贡站在恩里克派一边。回国后因功受赏。1369年英法战火重燃,休继续从军打仗,结果他在庞瓦兰战役(Battle of Pontvallain)中战败逃亡,英王爱德华三世想定个临阵脱逃罪,休出钱求赦免,又拿出过去的功劳簿,所以功过相抵,就没事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加来的长官,后来又做上了布列斯特的总督,参加了一些海战。1377年,驻守加来的卡尔维利带兵劫掠布罗涅。法国人趁机攻取加来的马尔科要塞,结果当天就被他夺回来了。1380年他随同约翰▪阿伦德尔突袭布列塔尼,他闯入一处阿维农教宗的女修道院,将修女们抓为性奴,想带回英国。然而海上遭遇风暴,舰队有20艘船和1000名士兵沉入海底,只有卡尔维利和其余7人活下来。休回来之后继续参军作战1382年他参与了德宾塞十字军(Despenser's Crusade),后来又作为英法谈判使节团的一员从事外交工作,之后退休回家。1394年病死。由于他打出了名堂,家乡人给他立像纪念,现在他的骑像还在英国泽西岛的戈雷城堡。

          通宝推:曾自洲,审度,
          • 家园 补充一下热刺的逸事 -- 有补充

            就是这个刺,很可能不是马刺,而是”鸡“刺

            具体来说,珀西家族在伦敦北部拥有大片土地,就是现在的托特纳姆区。据说,哈利珀西霍茨伯 喜欢和别人斗鸡,并且给鸡装上脚刺;因此1882年热刺队建队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个表现好斗的名字

            点看全图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附图就是托特纳姆的队徽 -- 补充帖

            很明显是一个带着脚刺的鸡 站在足球上

            • 家园 文化圈内置城-西欧文化圈3-里斯本2

              葡萄牙作为一个传统的亲英国家,奉行亲英政策数百余年。但是19世纪是英国如日中天,霸权大发觉的时代。这个时期英国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狂想,而对于这种狂想会造成什么后果,英国完全不在乎。所以有人如果递了一个“开罗到开普敦”的狂想,英葡的友谊小船立即就翻。由于英国狂生满地,发达的传媒业又给了狂生表演丑剧的巨大舞台,于是就有人提出想搞个从北到南横跨非洲的殖民地的狂想。但这个狂想正好和葡萄牙准备自己处于非洲东西两侧的两个殖民地连接起来的计划相冲突。而这时已经狂的没边的英国毫不顾忌任何东西,一面强令要求葡萄牙割让自己占据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地区给英国,另一面又禁止葡萄牙购买土地以推行“安哥拉-莫桑比克”铁路计划。而葡萄牙面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抗议都不敢提一个,立刻在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这就给了葡萄牙共和派宣传自己的绝佳机会。共和派借指责政府卖国,连带着大肆批判三座大山,提出葡萄牙其实是个外面徒有欧洲文明国的皮,内里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张。这个思潮颇得葡萄牙城市阶层的认同,特别是赢得了一部分激进军人的支持。而被批判的葡萄牙买办政府立即展现了买办阶层特有的外忍内残,1907年,葡萄牙首相若昂收买军队发动政变,强制解散议会,指挥军警捕杀共和派。共和派中的激进分子立即还以颜色,组织了刺客在1908年击毙了葡萄牙国王卡洛斯。这彻底引爆了矛盾,共和派想办法搞到武器,武装起来对抗买办政府。1909年,里斯本工人大罢工,城市陷入瘫痪。买办政府指挥军队镇压,迫使里斯本工人们抢夺武器建筑街垒保卫自己。1910年,在部分军人的内通下,已有一定武装的里斯本工人们公开发动起义,葡萄牙军队去镇压,但在内通人员的策划下故意打的束手束脚。最后也跟着葡萄牙社会一样躺平摆烂。眼见军队不给力的买办政府急的直跳脚,一再强迫军人镇压,结果反倒被逼急的军人给镇压了。1910年10月5日,部分葡萄牙军人宣布投身革命,组成革命军队倒反天罡,成功迫使葡萄牙买办政府和支持他们的布拉干柴君主倒台,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就此成立。

              葡萄牙第一共和国是一个很短命的政权,驱动它的是一种民族对独立的需求和革命的激情,所以它不太符合葡萄牙落后的国情。而如果它实行一定的缓进政策的话尚还可以,但遗憾的是似乎哪一国的革命者,都总是企图“跑步进入XX主义”。所以自成立之初这个政权就陷入了各种常见的“革命戏剧”中,红白合战,互开左/右籍这些革命烂剧轮番上演。不过葡萄牙国家毕竟小,烂剧演不出大场面,在里斯本比较普遍的是总罢工和“刺客信条”。地方上闹得最大的一次是1912年反革命分子企图在北部搞事,但被革命军队轻松击败。但葡萄牙的政治混乱并未平息,而是一直闹到了一战时期。葡萄牙共和政府通过在一战中站队协约国,在战后获得了一些酬劳。一方面是通过一战中也通过承接转包合同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另一方面因为站队正确,对于反动分子可以任意用机枪突突。在机枪带来的人人平等面前,葡萄牙的封建主义势力终于维持不下去,被迫迅速向现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诞生了葡萄牙历史上最有能力的独裁者萨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萨拉查通过组织昔日搞事失败的反革命分子组织的“国家独断党”( Ditadura Nacional),将其改造为现代的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联盟后,打出了“新国家”( Estado Novo)旗号,通过走竞选的道路向葡萄牙共和政府发起了挑战。而葡萄牙第一共和国政府这个时候在各个方面都不能让人满意——政治混乱疲弱,管理摸鱼摆烂。在贪官的庇护下,投机商、骗徒和暴力分子任意摆弄无助的民众。这让葡萄牙人认识到自由的本质就是锄弱扶强,既然横竖是要养“皇帝”,养一个总好过养五十个。认定了五十个那是真的养不起的葡萄牙人民就选择了萨拉查和他的保守主义,最终倾覆了葡萄牙第一共和国,而建立了葡萄牙第二共和国。

              葡萄牙第二共和国顺利把葡萄牙带过了二战和几乎整场冷战的时代,这充分说明了萨拉查的能力。作为西欧著名的“哲学王”,萨拉查非常像他的韩国同行朴卡卡,对内推进政策时敢下狠手收拾对手,对外也善于为葡萄牙抓住阵营对抗的机会来谋取利益。萨拉查时代,通过坚定站位西方阵营,葡萄牙获得了大量的外国的投资和技术转移,国家产业水平连爬几个台阶。尤其是在二战时因为战争导致大量难民的产生,很多难民想迁去他国的时候就需要个中转站,而葡萄牙是当时最主要的一个中转站。葡萄牙昔日的航海网络通过难民中转生意再次兴盛起来,而且人口的流入流出也带来了外资。为了方便外资,萨拉查给里斯本又来了一次大建,而这一次来主事的总师也是一位名家——法国建筑规划名师阿加奇(Alfred Agache),在这位总师的操盘下,1936年左右,里斯本通高速,从此汽车运输逐渐成为葡萄牙产业重要的助力。1940年,里斯本承接世界博览会,非常成功,连带着里斯本著名的海水浴场“太阳浴场”( Costa do Sol)也名声大噪,成为世界著名度假胜地直到今日。不过萨拉查这个葡萄牙版本的朴卡卡有着高木正雄的优点的同时,也集其缺点之大成。朴卡卡弄出来三星,萨拉查就弄出来法布里尔帝国,朴卡卡建起来汉城经济圈,萨拉查就只在里斯本大建。而且还不如朴卡卡的是:萨拉查是一个极端保守的理想主义者,他理想中的葡萄牙应该是中世纪,甚至是大航海时代早期的葡萄牙。他不相信“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而相信发展的问题只能用停滞和倒退来解决。他的理想主义让他获得了道德光环,并给了他去实践理想的动力。而朴卡卡起码还是一个现代大工业思想的信徒。在萨拉查的保守理想主义驱使下,葡萄牙本已实在是落后太远的工业水平更跟不上其他国家,其市场太小又撑不起一个大摊子。最后萨拉查在实践理想的同时又捅了一个大篓子——朴卡卡派人出去打仗是挣到了钱,萨拉查也出去打仗,但都是烧钱——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冲击了葡萄牙仅剩的殖民地莫桑比克、安哥拉和澳门。保澳门自然是发梦,但是面对已经几代人出大力搞的安哥拉,萨拉查要是保不住,人设就很容易崩。而且萨拉查的保守理想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殖民地实行剥削来维持的,失去了殖民地的话,他的理想国就没法维持了。所以萨拉查发了狠,把葡萄牙国库当了来组织镇压安哥拉的独立运动。但是葡萄牙这个时候无论在哪一方面来说都已经完全不可能再维持自己的殖民地了,葡萄牙的殖民是建立在土著人只能拿长矛来反抗的基础上的,当土著人能抄起机枪随便用的时候,强如英国都吃瘪,更何况能力实在有限的葡萄牙。在殖民地已经变成国家的放血槽的第二共和国熬到了1974年终于维持不下去,败给了亲左翼军人发动的政变。延续至今的葡萄牙第三共和国于斯建立。里斯本这座由屡经贵人提携,毓秀于成的世界名都,也就又开始了等待她命中下一位贵人的轮回。

          • 见前补充 4704512
  • 家园 文化圈内置城-西欧文化圈4

    布鲁日:古荷兰语称之为布吕赫,它是比利时西北部著名的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比利时西佛兰德斯省的省会。“布鲁日”这个词( Bruges)在佛兰德语中有“桥”的意思。它有两个来源,第一种说法是它以市内莱伊河上的一座古罗马桥梁而得名。第二种说法是该名称可能源于挪威城市布吕根(Bryggen),布鲁日在14世纪前是欧洲最大的商港之一。贸易发达,钱币很多。布吕根当时给很多地方铸钱,所以布鲁日也委托铸钱,就把名字借了过来。

    史前即有人类活动踪迹,但一直无定居点可言。最早的定居史可上搠到1世纪,凯撒大帝征服梅娜皮人(Menapii)后,在此地建要塞以保护海岸免遭海盗袭击。兵站的存在让这个地方还能有一些秩序,因此吸引到居民来此定居。不过这个地区因为地势比较低,洪水经常泛滥。使得定居者们很难维生。但人是一种有着适应性的动物。很快此处的定居者开始像威尼斯一样以建筑高脚屋类型的房舍来维持生存。并且也开始以依靠商业交易来谋求衣食。这为之后著名的佛兰德斯商业圈打下了基础。随着4世纪法兰克人从高卢罗马人手上夺取该地,由于此地常有洪水,故命名为佛兰德斯地区(Pagus Flandrensis),意为“洪泛之地”。但是这种洪泛带来了意外的好处——由于常有洪水,所以遭受兵燹的难民反而可以在这里求得庇佑。所以城镇开始出现在佛兰德斯。但是长期以来这里的发展程度一直不高,东来西去的法兰克人、日耳曼人、萨克逊人以及日后的维京人轮番来到这里,这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因素的同时,也给这里造成了极大地政治混乱,导致丰富的因素不能孕育出什么文化来。直到强盛的加洛林王朝统一了这个地区方有改变。加洛林王朝在佛兰德斯设郡治,任命郡守。佛兰德斯遂开始有城市和行政系统。9世纪左右维京人从海上开始入侵加洛林王朝,这导致佛兰德斯变成了边境地区。加洛林王朝在此再度进行军事建设,设立边军以抵抗维京人。这支边军的军帅,就是佛兰德斯地区的第一个政权——佛兰德斯伯爵领(County of Flanders)的始祖。首位正统的佛兰德斯伯爵“铁臂”博杜安一世(Baldwin I, Margrave of Flanders)利用罗马时代的遗留再次建设要塞;然后再利用要塞当根据地兼并周遭地区。遂形成了日后的佛兰德斯伯爵领。国家政权的形成,使得进行一定程度的基建成为可能。佛兰德斯人遂发展出了挖掘运河水道,建筑堤坝排水来获取土地的方法,并开始为商业贸易配套相关的港业和造船业。一座“北方的威尼斯”很快就出现就在这个地区,而“北方威尼斯”的核心就是布鲁日。布鲁日下辖的泽布吕赫港水文条件极好,适停各种船型,直到现代也是欧洲水文条件最佳的港口之一。所以非常受海商欢迎,近至英国,远致斯堪的纳维亚的商旅纷纷来此泊船做生意,佛兰德斯贸易圈遂形成,而布鲁日亦成为这个贸易圈里的核心城镇,十分繁荣。

    佛兰德斯伯爵领对于下辖城市的治理是神罗式的,即把自己看成乡土社会的代表,在乡土社会设立等级秩序,对于城市则一般承认其自治权。原因和威尼斯一样——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在这个洪水泛滥的地方种地很困难,所以封建式的乡土社会经济基础是薄弱的。要衣要食的人们得靠经商来获得物资,而会做买卖的封建主是少数。这让封建主既不懂怎么管城市,也不乐意拉下脸来管城市。所以还不如顺水推舟让城市自己管自己,封建主只要做好军事统帅的职责,保一方安靖,然后按时从城市领贡税当干薪就得了。所以佛兰德斯伯爵领对于下属的商业都市一般管制力度不大,许其自治。而且很难得的对于城市商务发展持鼓励支持态度,比较亲商。由于领主开明,佛兰德斯诸城自古以来就是自治式的,1089年佛兰德斯伯爵就批准了布鲁日的自治宪章。商人自治的布鲁日开始推进佛兰德斯贸易圈的形成,佛兰德斯商人把北面的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作为上家,把葡萄牙作为下家连通起来,形成一个大西洋贸易圈。通过对外交流,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理念也开始传入。佛兰德斯人率先开发出轮耕制的农法,依照规律在不同时间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来培育土地,大大提高了农产产出。丰盈的农业盈余为佛兰德斯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卖农产品赚到钱的佛兰德斯商人从意大利引入先进的纺织技术和商业思想,开创了期票交易的方法,并发展出了当时欧洲最大的毛纺工业集群。使得布鲁日从单纯的商业城市逐步转为工商业城市。1277年,佛兰德斯交易圈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热那亚商人和阿拉贡商人开始作为新下家加入,把佛兰德斯交易圈延伸到了地中海东岸。另一方面,由信用证/期票延伸出的投资市场开始在这个地区出现。布鲁日银行业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威尼斯的银行业一样逐步崛起,1309年布鲁日交易所创设,这是世界最初一批的金融产品交易所,是日后荷兰等低地国家金融投机交易的祖宗。金融工具的创设让布鲁日更加繁荣,佛兰德斯商人们驾驶着自己独特的柯格船(cog)扬帆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由于交易如此兴盛,船队如此之多,以至于泽布吕赫港都挤不下,要分流到斯鲁伊斯等港口去卸货。繁荣的佛兰德斯和威尼斯一样,迅速成为当时著名的文明富庶之地。以佛兰德斯画派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因此诞生。

    佛兰德斯在各个方面的历程都非常像威尼斯,所以他也面临着威尼斯的问题,而且有一点还不如威尼斯的是,威尼斯对付的是不甚强盛的匈牙利,而佛兰德斯面对的是中世纪西欧极毒教世界的带头大哥法国。如前所述,佛兰德斯伯爵领起源本是加洛林王朝设置在这里的边防军。所以作为加洛林王朝的“长子”,法国天然的对这里就有宗主权和兴趣。而且佛兰德斯兴盛后其贸易圈扩展,近在咫尺的法国就承接了很多业务。随着法系诸侯阿尔萨斯家族接过佛兰德斯伯爵头衔。佛兰德斯的政治变得更加复杂 —— 走向中央集权的法国王室有着削藩的刚需,而数个法系诸侯入主佛兰德斯,加上这里的法国缘起,把这里变成了公认的法系诸侯的一部分。诸侯与法王相斗导致法王要想辙收拾这里。但这里的商人共和国模式,使得本地人不想单靠法国过日子,而是如有生意做,来的都是客。所以他们往往需要引入别的势力来平衡法国的影响。而诸侯一旦跟法王对着干,就需要增加军费,但这不可能讨佛兰德斯的商业都市们的喜欢。这样诸侯\法王\商人\外国各方势力都既有介入插手的理由,亦有相互斗争的刚需。供需两旺导致这个地区在1297年正式开始了一场大乱斗,而布鲁日是这场绵延数个世纪的大乱斗中一个重要事件——布鲁日的晨祈的舞台。众多矛盾里第一个爆发的是钱的矛盾——佛兰德斯伯爵居伊抵抗法王的集权化政策,拉帮结派搞了一个反法同盟。为了给同盟筹钱,他给各大商业都市加税。于是乎各大商业都市就琢磨找个不要收税的宗主来代替他。法国的铁王腓力四世于是乎打着收拾居伊的旗号来打击佛兰德斯,顺利搞垮了居伊。但不要居伊是商业都市和法国唯一的共同点,随着居伊垮台,佛兰德斯商业都市们发现法国不是居伊胜似居伊,要钱更狠,于是乎商业都市就又得找个新宗主,这就跟法国斗上了。在诸多被榨钱的商业都市里布鲁日最繁荣,所以被敲的最狠。腓力四世把他手下最好的酷吏雅克-德-沙蒂永派来布鲁日要钱,顺利的逼布鲁日人要他的命。1302年5月17日。腓力四世完成对布鲁日的工作访问离开。他这次查岗时对德-沙蒂永之前只是朝九晚五的榨钱表示不满,要他把榨钱工作改为996工作制。消息传出后,布鲁日全城一片愤怒,本来居伊就在当地有一些潜伏的支持者,在法军来了之后组织了地下民兵。德-沙蒂永朝九晚五的榨钱已经顺利壮大了地下民兵组织。腓力四世的意思一出,城内大商人没得选,改为支持地下民兵。于是乎地下民兵于第二天也就是18日趁着法军为庆祝领导到访,在工作餐上喝瘫了的机会,于晨祈时分全军出动袭击法国人,将全城的法国人搜杀干净。“布鲁日的晨祈”轰动天下,法国-佛兰德斯战争全面爆发。布鲁日民兵和其他地区的民团联手,在金马刺之战中击败了法军,甚至意外反攻到法国境内,法国被迫签订和约承认佛兰德斯的自治。佛兰德斯伯爵领难得的获得了真正的独立。

    但是法国依然拒绝放弃对佛兰德斯的侵攻,在法属地中海帝国已经确认无法维持下去后,法国收缩战线,专心对付佛兰德斯。佛兰德斯虽然获取了独立,但封建制的问题依然,佛兰德斯伯爵还是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法国的大诸侯,所以大力掺和到法国的国内事务中去,这既让佛兰德斯的政治成为法国政治的一部分,又让封建主对钱的需求水涨船高。到了路易一世当佛兰德斯伯爵时,他持亲法政策。于是又要商业都市加钱,而且更糟的是这个时候英法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亲法就得反英。而这个时期佛兰德斯的产业里做纺织品是第一号赚钱买卖。这个产业链里面英国是佛兰德斯的上家,法国是下家。上下家打起来,在中间的佛兰德斯就难做。但从历史和利益来说佛兰德斯比较亲英。不但是因为法国出了名“为父不仁”,一贯虐待佛兰德斯,而且因为英国几乎是佛兰德斯唯一的上家,但法国不是佛兰德斯唯一的下家。所以选边站的话,佛兰德斯的利益要求它选英国这边,但封建主自己的喜好却选了另一边。这就让佛兰德斯人开始有了摆脱封建制的吁求。但这种吁求天然不受封建主喜欢。所以当佛兰德斯人发动大暴动再次反抗法国的侵吞时,封建主就不会像上次法国-佛兰德斯战争时期那样选佛兰德斯那边,而是要考虑是不是选封建主义那边。所以面对1323-1328年佛兰德斯各商业市各商业市不断爆发的造反活动,路易一世就“先做封建主,后是佛兰德斯人”了。而且他做的还很绝,直接向宗主法国借师助剿。法王腓力六世调集人马来征伐佛兰德斯。这一次战争女神并未向佛兰德斯微笑,法国骑士们则找到了适合他们的战斗,佛兰德斯各自治市大败,随后被迫缴纳大笔罚款和贡赋。布鲁日是被罚者里罚的比较重的,而且糟糕的是城市的商业特权被取消,这让布鲁日大为衰弱,其历史进程也被打断。遭到沉重打击的布鲁日虽然凭借其良港依然能赚钱,但是发展的历程已经被扭转,以布鲁日代表的佛兰德斯商业圈停止了往“商人共和国”方向的探索。布鲁日乃至整个佛兰德斯的历程总的来说,像是一个不成功的威尼斯共和国。它的诞生和成长都很像威尼斯,但其地利和运势皆不如。所以种种威尼斯熬过去的难关它没熬过去,所以它只能选择成为那种传统的,依附于封建贵族的“红顶商人”。对于布鲁日来说,比起独立,他们更期望的是一个“好宗主”。而这个“好宗主”还真在1428年来了——勃艮第公国最有能力的公爵之一,绰号“好人”的腓力三世(Filips de Goede)。勃艮第这个法国最有实力的大诸侯,在他的指挥下,连续吞并低地地区和布拉班特公国。领土大为扩张。腓力三世一方面虽然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反复横跳,但比较亲英,为此还把贞德给卖了。而且他看中佛兰德斯领地远甚于自己的勃艮第老家。腓力三世在各方面都很有能力,在他的经营下,佛兰德斯一度为勃艮第公国财政提供了8成的收入。腓力三世是个私生活很幸福,玩的很花的人,现在有钱让他玩,那他当仁不让的玩。他第三任老婆是葡萄牙的,而葡萄牙是佛兰德斯商业圈的下家。同时由于他很会玩,而文化繁荣的佛兰德斯又是个玩的好地方。于是他选中了布鲁日。成为公爵行在的布鲁日再次繁荣起来。并且在勃艮第公爵的资助下实现了文体两开花。著名的佛兰德斯画派和佛兰德斯的印刷业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兴盛的。

    但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勃艮第带来的繁荣其实是布鲁日最后的辉煌。因为自1500年开始布鲁日早年修筑的运河逐渐淤塞,这导致这座城市的海运业开始衰落。与此同时因为商业特权的丧失,导致布鲁日的竞争港口发展起来。其实其他低地地区的港口一直以来就在跟布鲁日抢生意。其中最强劲的对头,就是日后荷兰的第一港口安特卫普。随着法国赢得百年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而再次崛起。佛兰德斯的宗主勃艮第公国遭到连续的政治变动,勃艮第公国绝嗣后,末代公爵夫人玛丽将公国献给了最强的神罗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这样神罗和法国为了争夺低地地区就又明争暗斗了起来。政治变动带来的混乱,让宗主无力投资搞基建,而布鲁日的商人们又不乐出钱。所以布鲁日也就只能摆烂。摆烂的结果就是港务更便利的安特卫普逐渐替代了布鲁日的角色,成为低地地区新的贸易中心。安特卫普比布鲁日来说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安特卫普有自己的泻湖,这种地形天然就允许城市在港口旁边,而布鲁日则需要用运河连接泽布吕赫港。所以在安特卫普停泊大船要比布鲁日容易得多。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后,大宗货物交易逐渐兴起,老式的柯格船不再适应贸易的需求,逐步让位给像盖伦船这样的新兴船型。但盖伦船是深吃水设计,很难走运河。所以安特卫普这样有泻湖的港口就更适合停泊盖伦船。这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以食糖贸易为代表的大宗货物交易,让贸易中心就逐步转移到了安特卫普。而马克西米连一世皇帝是个著名的钱捞子,只要他认定一件事儿不值得花钱,那真是一毛也不拔。而跟法国争霸的需求,导致他认定在布鲁日修基建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花掉自己的“润手膏”,所以他就看着布鲁日摆烂。在众多人看着摆烂的情况下布鲁日就彻底烂掉,最终随着贸易中心转移导致的城市衰落,逐步成了一个不再重要的小城镇。但之后布鲁日决定利用自己的历史搞旅游。布鲁日古城区是典型的中世纪古城,保存着大量数世纪前的建筑,以哥特式建筑为特色。所以很受游客欢迎,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布鲁日开始把旅游当做城市发展的出路,于是成为最早的旅游城市,颇为成功,到了2002年更是获得“文化之都”的认证,现在布鲁日是比利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能接待800万游客。

    哥本哈根: 这就是丹麦王国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Copenhagen。同时它也是北欧最大城市和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

    石器时代即有人活动的踪迹,但直到公元10世纪才有定居点。因为这地方靠近北海的鲱鱼渔场,所以有一些渔民为了方便捕鱼,在这里设立据点。然后北欧商人为了方便收购鱼获,就跑到这里做买卖。因为哥本哈根旁边临厄勒海峡,厄勒海峡水流比较急,冬天不怎么结冰,所以冰川影响小,因此是当时出入波罗的海最佳的航道,在波海贸易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各色人等经常往来,时人把这里叫“老海岸”(Gammel Strand)。但这个老海岸地区其定居点发展很缓慢,因为波罗的海是个内海,在早期这个商业圈很不发达,同时海盗盛行,既然人人都得过这个老海岸,所以就老有海盗来这里抢劫。因此居民和商人经常要提桶跑路,也就一直没有好的定居点。但是这么好的福地,因为治安不好就发展不起来实在可惜,所以来此交易的商人们就开始结寨自保,在商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建立起来一些商站,早期的定居点遂形成。转折点是12世纪时,因北海大帝国解体推动的新生的丹麦王国的出现。在丹麦的“伟大年代三名王”之一瓦尔德玛一世治政时期,把这个地区封给了罗斯基主教 阿布萨隆(Absalon, Bishop of Roskilde)。阿布萨隆主教是瓦尔德玛一世的发小,长大后成了他的重臣,跟他打天下有功。所以瓦尔德玛一世上任后,在获得丹麦中央军的支持下,阿布萨隆主教在冰川时期留下来的冰碛层上,利用西欧方法筑起一座要塞。这样来往客商终于有了安全可靠的避风港,治安改善推动了商业大兴。一开始这里被称之为阿布萨隆城,但后来随着商人往来与日俱增,这座要塞逐渐从军事设施变成了一座“商人之港”。在丹麦语里发音就是哥本哈根(丹麦语:Køpmannæhafn)。不过这个时候哥本哈根还不是丹麦的首都,丹麦王国这时的首都在大西洋岸边的丽波。这是昔日克努特大帝北海大帝国的遗留。不过随着北海大帝国的解体,英国和北欧三国的王统各自独立出来,丹麦就开始琢磨波海贸易圈的利益了。因为这个时期随着北方十字军运动的进展,新生的波海地区的十字军势力对于贸易的需求持续增加。加上德语系人口对波海地区“左犁右剑”的扩张使昔日未开发的地区获得了开发,供给的增加刺激了需求,让波罗的海沿岸出现了一系列的商业城市。商贸日兴让波海贸易改头换面,不再是小货郎式的蚂蚁搬家,而是真正商铺式的开店迎客。

    波海贸易的增长给丹麦出了个题——是不是要放弃恢复昔日的北海大帝国的梦想,把经营重点转头向东?而“伟大年代三名王”的最后一位,也就是成4里面出场的那位“胜利王”瓦尔德玛二世给出的答案是Ja(是)。通过组织文德十字军,丹麦国家的经营重点开始向东。于是哥本哈根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丹麦国家把这里当做是东部的第一重镇,投入巨资努力经营哥本哈根所在的泽兰岛地区。丹麦国家最早的两座有正规石质城墙的城市都在泽兰岛上——西头是卡伦堡,而东头就是哥本哈根。但是这是丹麦当时的极限——调头向东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丹麦占着这么一块宝地,一旦介入波海贸易事务,就必然要跟过路各家有矛盾。丹麦的下家北德系诸侯开始跟丹麦不对付,然后它们因为另一个问题跟丹麦日益敌对——丹麦太贪。丹麦一直在想办法把厄勒海峡对面的斯科讷省纳为自己的地盘,而且还真一度弄成功了。这样等于丹麦控制了厄勒海峡这个波罗的海的出海咽喉。本来波罗的海出去的口就很狭小,还大多有峡湾,航行起来很不方便。而丹麦控制泽兰岛,就成功掐住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样丹麦的地位跟现代控制苏伊士运河的埃及没区别,做法也没区别——当坐地虎设卡要钱。这导致波海贸易的各家就都要想办法对付丹麦,因为昔日北海大帝国遗留下的挪威和新出现的瑞典不喜欢丹麦吃拿,而从丹麦进货的北德系诸侯也厌恶丹麦卡要。如果丹麦强盛的话,这么招人嫌的吃拿卡要,波海各家可能也就忍忍,让消费者多担待了。但问题是丹麦的国家建设比起西欧来说比较晚,它有着北欧国家常见的很多弱点,比如中央权力弱,继承制度不明确,缺乏相关的道德宗法体系支撑等等,这让地方诸侯的权力非常大。所以在“伟大年代”之后,丹麦连续出了几任软弱无能的国王,内讧严重导致丹麦的国政迅速陷入到一片混乱中,这就给了上下家报复的机会。一方面挪威“百年内战”开始平息,国家渐渐能腾出手来支持自己的商人跟丹麦撕掳。另一面,北德系诸侯旗下的德国商人团,即著名的“汉萨”们逐步组建起来一个商业同盟。汉萨同盟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想要吃上家。所以在他们的支持下,北德诸侯开始组织兵马北进,而内乱的丹麦没办法两线作战,无力抗争。在北德诸侯的猛烈打击下,丹麦陷入了“大空窗”时代。中央权力毁灭,国家也落入北德诸侯之手。不过哥本哈根在大空窗年代里相对是获益一方。因为大空窗年代重创了丹麦王室起家的,位于西部的日德兰半岛,这推动了丹麦国家的重心进一步东移。哥本哈根一直以来都是个商业自治市,中世纪时期,因为宗教驱动加上经济现实,欧洲人对水产品需求旺盛。而作为哥本哈根立城之本的渔业在大空窗年代依然繁兴,所以北德诸侯们相互争夺这个福地的时候还比较手下留情,觉得把哥本哈根砸坏了自己也捞不到油水,因此要打的时候往往避开哥本哈根。而哥本哈根也借着这个机会一鱼多吃,通过提供贡赋引诱上头宗主互相打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所以哥本哈根这个时候除了跟汉萨同盟的自治市干架外,并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而汉萨同盟是个在商言商的地方,没有彻底把哥本哈根抹掉的意欲。所以哥本哈根在大动乱的年代里受影响并不太大,不过这个时期也有严重困扰哥本哈根的外因——黑死病。瘟疫肆虐给哥本哈根造成很大损失,压抑了哥本哈根的兴盛。所以哥本哈根这个时期虽然地位其实不断上升,但是各种原因让它又兴盛不起来,大家还是把这里当做昔日的“老海岸”,来这里做做买卖就结了。

    绰号“阿道戴”的瓦尔德玛四世复国成功后,哥本哈根的显赫地位才真正显现出来。阿道戴把独揽厄勒海峡当做自己一生所愿,所以十分重视哥本哈根。虽然这时候丹麦的首都并不在这里,但阿道戴基本上把这里当做自己的行在,已经和首都无异了。不过因为阿道戴被汉萨同盟击败,丧权辱国,没能实现自己的宏愿,所以哥本哈根虽然发展,但还不算兴盛。不过阿道戴未尽的事业被他的小女儿,北欧历史上最伟大,最尊贵的女性统治者玛格丽特大帝通过成立卡尔马同盟实现了。卡尔马同盟各家联手,驱逐北德诸侯成功,推动了丹麦的力量达到了极盛。而哥本哈根这个时候是事实上的同盟首都,也就随着丹麦国家的强盛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现代哥本哈根那极其丰富旅游和文化资源都是这个时期开始奠基的。1479年哥本哈根大学设立,这是北欧地区最早的学府之一。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科研机构。量子力学的两位泰山北斗之一,“金色的丹麦人”尼尔斯-波尔,就是这所大学的老师。他开创的哥本哈根学派也是以这座大学当本堂的。有量子力学的诸重镇首座之称。通过从波海贸易圈获取丰厚利益,15-16世纪的哥本哈根成为北欧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丹麦的一代明君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 of Denmark)治政时期,为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凭借北海渔业带来的收入在哥本哈根来了个大建。克里斯蒂安四世为人精明能干,而且很有品味。他偏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于是大建期间不止盖工厂,还聘请设计师来哥本哈根设计建造文艺复兴式的建筑。而且由于克里斯蒂安四世大建的时候为了美观,除了旧区域外,特别开辟了新区域供建筑设计师们尽情发挥,进而推动了哥本哈根的老城的形成。在这次大建中诞生了很多建筑杰作,比如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天文钟,是一个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四十年心血,耗费巨资才造成。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大建不但把哥本哈根变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还把城市需要设计的理念也带到了丹麦。这在后世为北欧国家重视各种设计的风尚开了头,哥本哈根曾被联合国选为 “最佳设计城市”,盖源于此。在克里斯蒂安四世和之后的丹麦君主的治理下,哥本哈根发展没有中断,而且和它和其他的波海名城比起来有个优势——运气相当好。丹麦作为宗教战争中的新教头头,本土并未遭到严重的战火荼毒。哥本哈根虽然也曾经遭受多次围攻,并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一直屹立不倒。瘟疫和大型火灾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有限。除了英国海军给它造成过几乎致命的损失——为了封锁革命法国和后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帝国。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封锁欧洲,但这个封锁政策损害了传统的波海贸易圈诸国的利益,所以以俄罗斯、丹麦等国家组织了一个中立护航同盟,保卫自己的船队不受英国影响。英国认为护航同盟会让自己的封锁无力化,因此和护航同盟起了冲突,两方敌意日益浓厚,最后英国无耻的决定向护航同盟开战,这就是所谓的“英寇扰乱”(Englandskrigene,English Wars),英国出动海军猛攻护航同盟诸国,头一个目标就是波海守门人丹麦。1801年4月2号,丹麦海军在哥本哈根和英国海军开战。这是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成名战。此战中丹麦海军表现不佳,被纳尔逊和帕克的舰队击毁多艘。但丹麦的海岸炮表现出色,最后逼退英国海军。英军在交战中猛烈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近六成的建筑。这是近代以来哥本哈根遭到过的最大劫难。导致哥本哈根城市连续陷入二十余年的衰退和滞涨。但哥本哈根城市的根基仍在,所以最终恢复过来。到现代因普丹战争,丹麦丧失了石勒苏益格地区的控制权,被迫把更多的经济重心放在泽兰岛。所以哥本哈根再次兴盛起来。长年的和平让哥本哈根兴盛繁荣,不过北欧客观的恶劣自然条件和国家的大小尺寸限制了丹麦,随着工业革命来临,丹麦国家不能承接成体系的工业,遂逐步成为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国,除了传统的渔业,又增加了农牧业出口创汇。这在让丹麦成为一个富庶的国家的同时,也让其没有强力的制造业来推动更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哥本哈根就主要靠工业设计和旅游业来吃饭,成为欧盟工业版图上的一大重镇。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2

          爱德华黑太子:这位就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长子,第一位正统的威尔士亲王,绰号“黑太子”的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其实黑太子是后人给他的绰号,生前没人这么叫他的。当时的人一般管他叫伍德斯托克的爱德华(Edward of Woodstock)。他的绰号“黑太子”有褒贬两种解释。褒义是爱德华战斗中骑黑马,着黑色铠甲,十分拉风,所以叫黑太子。贬义是爱德华武人出身,军阀作风严重。只把老百姓看作是钱袋/兵源/牲畜,为了保障队伍的团结,经常纵兵劫掠,最后甚至搞过“签军”和屠杀,所以说他心黑。他因为死于父亲之前,所以没有世系称号。

          百年战争前期的英国三大将之一。他爹爱德华三世因为打赢了对苏格兰的战争,一雪国耻,在英格兰威望很高,所以对于自己的后嗣事务上就比较自由。因此黑太子诞生后,他爹给他光速升官封地,7岁时就当了康沃尔公爵(Duke of Cornwall),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爵。13岁当上了第一位正式的威尔士亲王,从此威尔士亲王成为英国王太子的专属尊位(在黑太子之前的威尔士亲王位置既不是王太子专属,继承时也没有专门仪式,可以比作是国王随便赏赐给廷臣的小爵位。爱德华三世封黑太子时则专门立法,创设封授仪式,开创了威尔士亲王就是英国王太子的传统,所以黑太子是第一个正宗的威尔士亲王)。黑太子自小好武,以当骑士为己任。在威尔士锻炼成才。并认识了一批威尔士和英格兰的“边地贵族”,由于他爹搞“众筹战争”,让不少威尔士人希望能通过战争谋出身,而边地贵族们亦渴望武功搏出位进中央,所以纷纷投身当东宫廷臣,这导致他在威尔士有颇大影响力。英法开战后有大量的威尔士人作为他的亲兵而投身英军,一度占英军四分之一。而且其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剩下的四分之三——威震天下的英格兰长弓兵其实起源于威尔士,英军弓箭队的核心战力,就是这些威尔士的弓手。

          黑太子在16岁时受封骑士,然后去法国迎来了自己的首阵——百年战争的第一场大战 克雷西会战(Crécy campaign)。在战斗中他负责指挥长弓兵队,法国重装骑兵连续组织15次冲锋,全被黑太子指挥的长弓手射退,最后英军大获全胜。英国在克雷西会战中弓箭手的表现,和瑞士在莫尔加藤战役中步兵的表现,标志着骑士已经无法靠装备和勇气压倒小民,中世纪的根基——古典骑兵战术从此走向衰亡,这导致平民出身的军人的崛起和欧洲骑士之花的凋谢。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英军发现了法国的盟友,波西米亚老国王扬一世的尸体。扬一世因为晚年因病失明,所以得了个绰号“盲王”,但他依然老骥伏枥,作战英勇,是当时知名的战士国王。黑太子被这位老黄忠的勇武和雄心感动,摘下其头盔上的羽毛戴在自己头盔上,并宣布把他的箴言“我必尽责”(Ich dien)作为自己的箴言传扬下来。现在英国皇太子徽饰依然使用着羽毛图案和这句箴言。随后黑太子作为英军高层指挥官,开始指挥在法英军攻城略地,先后打了加来围城战和温切西海战,黑太子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勇猛,经常自己亲身下场对砍,所以很得士心。但是在这些战斗中他也表现出了严重的军阀作风。虽然当时封建战争中纵兵劫掠以获取补给品是常态,但是在他爹的“众筹战争”模式下,纵兵劫掠已经成了战争的目的,而黑太子则更是拿着“斩草要除根”的态度对待法国普通老百姓,所以他指挥下的英军真正做到了兵过如梳。生活资料要统统夺走,生产资料要统统毁坏。加来围城战中为了打击守军士气,同时为了给自己的部下发福利,黑太子指挥部队对加莱城周围48公里左右的地域实行了全面的三光政策,最后加来士气崩溃,被迫投降,而英军从上到下也大发了一笔横财。加来的成功让黑太子相信这种残民以逞的手段才是军人应有的最好的方法。这为他接下来的种种酷烈手段开了个头,但同时,这种虐民溺焚的做法,大大激发了法国的民族精神。在以黑太子为代表的英军残虐之下,英国是英国,法国是法国。驱逐英寇,还我河山的思想在法国,成为了连最卑微的普通小民都予以认可的政治正确。从此地跨英法的金雀花王朝丧失了它的统治基础,同时也为法国能最后反败为胜,光复国土准备了思想根基。

          克雷西战役后的黑太子在英国呆了一段时间,为父王镇压反叛,随后他被升为驻法英军的大帅而回到法国,作为英军总指挥在英国的大陆领地里和法军进行一系列遭遇战和打带跑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他一如既往以三光政策对待对手的领民,因此荣获了“强盗”的称号。1356年,黑太子准备率领一只部队穿越法国,去支援诺曼底。法国认为这是歼灭这个“剧贼”的好时机,于是法王让二世集结了一支大军,去拦击黑太子的队伍,这就是百年战争著名的普瓦捷之战。此战中黑太子率1800名英军迎击法军8000余人。黑太子采用自己老友康多斯的建议,发挥地形优势,把英军部署到法国著名的“树篱带”地区里。这样法国的重骑兵就难以从侧翼包围,而正面突击的宽度也很窄,而英国的长弓兵则可以充分发挥弓箭优势,在黑太子的指挥下,英军以弓箭队猛射,连续射退法军的冲锋。由于法军骑兵突击不利,加上树篱带的阻隔作用,造成之后的步兵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杀上来,结果后退的法军骑兵和前进的法军步兵撞在一起,发生了严重的交通混乱,这时捕捉到战机的黑太子以事先安排好的小股伏兵突然从法军背后杀出,法国骑兵背面的装甲很弱,因而恐慌,遂大败而逃,法王让二世被俘虏。赢得百年战争英军三大捷的第二仗的黑太子声名鹊起,被公认为一代名将,爱德华三世进而封其为阿基坦公爵。把整个阿基坦公国都给了他。

          连续失败,国王被俘导致无力再战的法国和长年开战,军费高企的英国在普瓦捷之战后都需要暂停军事行动,以为下一步的战斗积攒力量,这促使了《布列丁尼条约》的签订,这份对于法国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了法国促进改革,恢复国力所必要的时间和动力。而新上任的法王夏尔五世正是法国这个时期最需要的国王,他上任后锐意改革,启用了一批能臣名将。黑太子最终的对手杜盖斯兰就是这时候上位的。而获得了阿基坦公国的黑太子也暴露出来他的弱点——他跟金雀花王室的那些名王一样——他是伟大的武士,也是一个政事上的白痴。而且他可能还不如之前的那些国王——军阀脾气太重的他专擅公器私用,他任阿基坦公爵期间大肆任用自己的老友和亲随,而且这些人不管怎么来,他都予以庇护,而这些人都是英国人。但阿基坦公国却是一个深受法国影响的地方。两次大胜,让黑太子打心眼里看不上法国人,在他看来,只要长弓兵一到,法国人都是被切的肉,还敢有意见那是嫌命长,这种态度自然迅速树敌,而夏尔五世则很愿意为黑太子的敌人撑腰。作为黑太子的对手,夏尔五世几乎天生就是创造出来跟黑太子对着干的——他实在不擅长战争,但无论是识人还是政略,都老谋深算。绰号“贤王”的夏尔五世很清楚法国的问题在哪里,但是他一时也不可能做根本改变,所以法军在军事上还是斗不过英军。于是他改用外交战策略,通过支援反对英国的势力在各地夺权,最后把盟友搞得多多的来获取胜利,于是夏尔五世就借着阿基坦本地诸侯的不满来里挑外撅,最后这些不满诸侯组成了法国派,在诺曼底掀起了布列吞爵位继承战,黑太子让康多斯带兵去支援,胜利击败法国派,但是黑太子造成的不满依旧存在,导致新上任的布列塔尼公爵约翰四世(John IV, Duke of Brittany)为了能顺利继位,虽然自己是英国扶持起来的,但却不敢完全亲英,而是采取两头横跳的办法,英军实际是不败而败。夏尔五世见这招奏效,立即加大赌注,这一次他的赌注是陷入内乱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当时是英国的盟友,而英国赖以取胜的长弓在制作中用卡斯蒂利亚贩运来的木材甚多。而且爱德华三世也想在法国南方开一条新战线给夏尔五世添麻烦,同时由于英法休战,而当时的军队大多是雇佣军,没仗打就没财发,没财发就要闹事,休战导致社会上充满了失业军人,动荡不安。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技和士气,也为了能给军队供饷银,爱德华三世就决定出动黑太子的部队去援助佩德罗,对抗夏尔五世支持的恩里克,顺道再发笔财。于是卡斯蒂利亚内战爆发,在这场战斗中,英国长弓兵一如既往的犀利,在纳胡拉战役里以飞蝗一样的弓矢顺利击败法国-卡斯蒂利亚联军。甚至俘获了杜盖斯兰。但是此战中英军本身损失也很大,而且夏尔五世是个做事有耐心的人,一旦认定了能成,不怕加码下注。所以他出重金赎回杜盖斯兰,依然信用如故。黑太子轻视法国人,又贪图金钱,遂放虎归山。但是失败的杜盖斯兰从此也掌握了击败他的诀窍。随后英军军营闹起瘟疫,黑太子本人也病倒,军力折损五分之一。杜盖斯兰抓住机会,立即纠集大军专门打击佩德罗的本队,最后顺利在蒙蒂尔战役中重挫佩德罗的部队,然后在西班牙历史上最著名的决斗中杀死佩德罗,成功让恩里克继任卡斯蒂利亚王位,开创了卡斯蒂利亚的特莱斯马拉王朝。特莱斯马拉王朝的成立和卡斯蒂利亚和法国结为同盟,一举扭转了百年战争中法国的颓势,数年后卡斯蒂利亚和法国的联合舰队就在拉罗舍尔海战中力克英军,彻底终结了英军自斯鲁伊斯海战后维持了30年的海上优势。从此法国开始转入反攻阶段。黑太子渐渐发现,他仗是赢得越来越多,可敌人反倒越来越强了。由于支援卡斯蒂利亚亲英派失败,没人给军费买单,导致黑太子只好开始对自己的阿基坦公国进行搜刮,以应付接下来和法国的战争。但这大大惹怒了本来就不满意他的阿基坦法系诸侯们。1368年,黑太子宣布在阿基坦征战争税,遭本地诸侯一致反对。这个反对声音被夏尔五世利用,夏尔五世遂利用法王是阿基坦公国的宗主的便利,宣布要求黑太子来巴黎解释这件事。黑太子则作战书回复——他将带着六万大军来谈判。百年战争战火重燃。这一次黑太子一如既往的大军直入,但是他的老对手杜盖斯兰已经找到了对付他的办法——法军利用自己熟悉风土人情的特点,大规模展开袭扰作战,不求一次击败英军,而是通过多次的小规模袭扰战斗,不断削弱英军的实力。同时法军坚壁清野,出动大量部队掩护平民躲避英军和隐藏物资。这正中英军的软肋——众筹战争模式下的英军,其参战人员都是强盗,所以需要一直进行杀夺来维持士气。但是借助法军的掩护,法国平民能够及时的撤离并隐藏物资财货。这让掠夺不到物资和财物的英军士气日益低迷。与此同时黑太子的兄弟,冈特的约翰利用英国长年战争,民穷财尽的现实,在英国国内组织了个反对派跟他爹斗法,爱德华三世此时身体很差,跟冈特斗法已经耗损了大部分心力,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支援去帮儿子,这也是为什么他让黑太子带人去西班牙赚钱,结果赚不到钱的黑太子加剧了这种困局。到最后不是因为黑太子的威名尚在,英军士兵们完全可能弃黑太子而去。压力徒增,欲求一战而不可得的黑太子日益焦躁,身体健康开始变差。在他知道老友康多斯在遭遇战中被法军打死后,兵痞脾气发作,发誓搞个血祭给老友慰灵。而法国城镇利摩日(Limoges)不幸成了这个祭品。1370年春,法军组织两路部队进攻阿基坦,两军分进合击,最终在利摩日汇合。利摩日主教让-德穆兰(Jean de Murat de Cros)是个很受黑太子信重的人,但他决定率全城投降法军。黑太子问讯狂怒,立即组织所有能找到的兵力向利摩日进攻。此时恰逢法军离开利摩日去别地方寻找战机去了,守备空虚的利摩日遂被黑太子占领。黑太子下令将利摩日全城老百姓赶出城,然后快乐的欣赏英军将他们集体杀死。随后又大肆破坏,最后一把火把利摩日这座法国著名的漆城给了账了。利摩日屠杀,顺利为爱德华挣得了“黑(心)太子”的名号。他的暴行让法国老百姓对利摩日的受害者产生了共情,从此法国对于英国的民族仇恨已经很难遏制。随后法军继续用打带跑的战术来打击英军,英军损失日益增多,眼见敌人杀不胜杀,烦躁不安的黑太子病情加重,终于在1371年获悉自己的长子病死后再也撑不住,病倒在床。医生认为不回后方修养是救不了的,于是他回到英国国内。此时英国国内的混乱在等待着他——他父亲身体也不好,跟王弟派的内斗消耗了其大部分的精力。国王太子都病倒,加之长年战争造成的经济负担增加,导致王室难以把持朝政。议会也分裂成两派,其中以下层人士,特别是长弓手出身,在战争崛起的新贵军人们组成的派系,对以传统贵族们组成一派予以对抗。传统贵族们推举了黑太子的弟弟约翰为代表,而新贵军人们则推举他们的老长官黑太子来对抗。黑太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继承王位,同时也为了不辜负战友期望,遂拖着病体出山领导,但是他这个人不会玩政治,个性直来直去的老毛病在这里,所以他带领的这一派一直处于下风。1376年,英格兰为了筹备军资,召开了所谓的“善政国会”(Good Parliament),黑太子只想通过这次议会弄到钱,并保证自己儿子能顺利登位。但不巧的是开会前,王家财务总管的舞弊案件被人捅了出来,黑太子一派的人大为恼火,一些激进者甚至在会上直接对着自己的宗主家开喷,所以在一团混乱之后,黑太子只是确保了自己儿子的继承,但其他事情则无甚斩获。善政议会是英国第一次把贫富差距作为议题来划线分派的议会,对后世英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着促进作用。“善政议会”闭幕后黑太子回宫,后在宫中病死。他父亲爱德华三世随后亦逝去,黑太子的独子理查二世登基,金雀花王朝迎来了它最后的一位国王,而英格兰王国大陆领地,因这位黑太子这位名将的野蛮治政,残虐无道,导致其永远丧失给法国的命运,将在他的儿子手里实现。

          威可利夫:这位是英国著名的神学家, 英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他是英国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以他的影响力,如果晚生个一百来年到了宗教改革年代,绝对是可以和马丁-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四大天王并列的人物。所以人送外号“宗教改革的晨星”。不过成4搞错了一个事情,他怼的不是罗马教廷,而是阿维农教廷。他主要的对手格里高利十一世(Pope Gregory XI)是最后一任阿维农教宗。

          14世纪后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因为官方记录比较粗疏,所以具体出生年份众说纷纭,多认为是1324年生于英格兰王国约克郡的西普威尔(Hipswell)的一个豪富之家。这个家族人多地广,是约克郡当地的大户。威克利夫童年在家乡渡过,在当地受教育。后来大概在1345年成功考入牛津大学,先在默顿学院毕业,然后转入贝利奥尔学院攻读,大概在1372年毕业,随后留校任教。他除了在1369年左右做了英王的私人神甫,然后又做了一些公职,他最后的主要公职是在1374年作为外交人员出使罗马,之后就一直在牛津任教至终。

          由于人设是走当意见领袖做大V的,而且一辈子专注于学术生活,所以威克利夫是个书生意气,甚至有点老学究的人物。他不通政道世故,个性清高刚直,是那种非常传统的读书人。虽然以他的本业来说,其业务水平确实是真的高。但是作为一个智商过高情商清零的人,他能在英格兰崛起,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特定背景下被人利用的结果。威克利夫生活的年代,是晚期经院哲学的关键时期。经院哲学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背景下进行正确的方法论研发的历史进程,到晚期已经开始出现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的情况。由于欧洲各大学术机构进行的长期学术交流,使得各地经验哲学的方法论为牛津大学接收和研究。这就为了新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工具。与此同时,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从上到下的,普遍的动摇了旧有的世界观。首先是蔓延欧洲的黑死病。如此级别的天灾之下,说这是上帝他老人家的慈爱表现实在是很难服众。如果对贫苦的老百姓,还可以借口说这是加速他们脱离这个“污浊之世兮”,早日上天堂享受福报。但是这种借口对那些有见识的人说就是侮辱智商了。因为第二个原因——教会两廷三皇并立,几位教宗之间发文互怼,相互讨伐,彼此间互冠罪名,手法极其下作。这大大撼动了有见识的人的世界观,甚至造成严重的三观崩塌。两派各自的教宗,不管出身怎么样,到底也是受过教育,一路干上来的。这样的人在对手的檄文里,居然被打成“抛去了那些不容人道的滔天大恶之后,也只犯了70桩罪行而已”。任何看到这种材料的人脑子不错乱一下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黑死病蔓延,本身就是对有见识的人的三观进行核打击。同时阿维农教廷的沿革,给了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宗教事业的机会。阿维农教廷在教会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级别的事件。因为这是真正的有了一个“教皇的国”。在阿维农教廷之前,教皇国,或曰罗马教廷很大程度上更像一个单纯的神主牌位。它名义上是教皇的国,实际上内部很大程度上是共和制的,实权其实都被罗马本地的元老家族控制。元老们一个不满意,就把堂堂教宗撵出罗马的剧本多次上演。最严重的时候还搞出“茅坑选皇”这种笑料丑剧。但是在法王腓力四世劫夺教皇,将教廷迁去阿维农之后,由于远离了昔日的意大利领地,摆脱了地方势力的束缚后,阿维农教廷的改革阻力变小了。同时作为欧陆上第一个搞中央集权的国家,阿维农教廷背后的法国给教皇国家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板。在吸收法国经验的基础上,阿维农教廷成功搞出来一个真正的全套政府班子。这样阿维农教廷虽然名义上看起来不咋地,但是组织力比罗马派系要高。但是这样的一个正儿八经的教廷政府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它是法国的御用教廷,为的是给法系势力站台张目的。这样别的势力的民族感情就很难接受。第二是这个御用教廷有行政能力,所以它很擅长夺取税赋来养活自己。但是以什一税为代表的教区税收虽然是欧洲各国都要征收,但是收来钱是一回事,上贡给法系势力钱包是另一回事。因此在第三个原因——英法斗争和之后百年战争中英国威望暴增,给了英国系贵族们一个不上贡的理由——没理由资敌不说,被吊打的法国人还要朝吊打的英国人要钱,英国丢不起这个人。所以当时英国人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现实上都需要有位学者和大V来跟旧有的观念对着干,而威克利夫则成功担起来这个责任。自1327年爱德华三世继位后,关于“纳贡义务”之争开始浮现。无地王约翰治政时期,因为跟教宗斗法失败,被迫求和,将英格兰王国奉为“教皇辖地”之后,英格兰王国就有向教廷纳贡的义务。但是阿维农教廷成立之后这个纳贡义务就成了问题,因为纳贡义务明白说是给罗马教廷。但是正宗教廷传承是在阿维农,罗马教廷这时候反而有僭越嫌疑。这个收款方变更导致的混乱和英法矛盾,给了爱德华三世拒绝交钱的机会。爱德华三世一生为钱所困,出征法国的时候甚至曾经拿王冠作抵押借钱。所以凡是能节流的钱,他是绝不放过。所以到了1365年时阿维农教廷重新谈起纳贡义务问题时,爱德华三世顿时就不能忍了。为了和教廷打笔仗,他组织人找有能耐的学术大咖来跟教廷斗法。威克利夫就在这个时期被选入顾问团,以爱德华三世的私人神甫身份跟阿维农打笔仗。威克利夫倾向改革,宣传革新的时间很早。不过威克利夫正式开始跟教廷打笔仗则应该从1374年开始算。因为这一年英格兰正式对教廷的纳贡要求作答,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上去开怼了。威克利夫这个人很喜欢并擅长写小册子类型的文章,通过写册子到处散播来扩大自己的影响。通过写比较浅显易懂的册子类文字,威克利夫锻炼了自己的文笔。威克利夫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名宿,他的作品奠定了散文文体在英语文学中的基础。英语散文作品是在他之后开枝散叶的。所以后人奉他为英文的“散文之父”。而他的散文文笔,就是靠写各种小册子练出来的。通过跟教廷打笔仗锻炼后,威克利夫在大概1374年末写了他的第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论治道》(De civili dominio)。这篇作品公开提出神职人员的天职在于甘于清贫,虔心求道。而不是追求俗世的权力和财富。根据这个原则,英格兰教会不但不应该纳贡,还应交出教产给国家,并通过交出教产,进而纯化为一个纯粹的修道人组织,而这才是宗教的正道。同时威克利夫提出新的逻辑和本体论。他持新教式的宗教理论,认为昂贵的教会礼仪应该简化,而教士所拥有的赎罪权是可耻的买卖,妨碍了真正的救赎。为了让教会纯洁,能够实现救赎。教会本身应该隶属于王权之下,通过借助王权,建立起属于民族的民族教会,这样的教会才是纯粹的,才是能给予人救赎的。威克利夫这篇文章符合了当时英国上下意图排除外国影响,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的需求,所以发布后影响极大,迅速流传开来,获得英国上下很大支持。威克利夫毕生最重要的贵人冈特的约翰,也是因为看到这个文章,就开始暗地里支持他的。在全国上下支持下,威克利夫四处散发册子和演讲。影响日增,逼得阿维农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在1377年亲自下场对喷,阿维农教宗一口气连夹威克利夫18篇文章,呼之是“狂悖至极”。为此连发五道教谕要求英格兰教会把他抓起来。不过由于约翰等人暗中保护,一直没人下去做。到1377年坎特伯雷主教有点顶不住,就派人把威克利夫抓来开审,约翰听说后一方面鼓动牛津的师生去给威克利夫站台,另一方面又对差役行好处。所以威克利夫得以在公堂上和庭审官员放对,怼的坎特伯雷主教脸红脖子粗。到后来有人建议动刑的时候,约翰决定直接亲身下场反对动刑。结果闹成教士们的骚动,但约翰立场坚决,不为所动。眼见有摄政撑腰,坎特伯雷主教也没辙,只好宣布择期再审。1378年再次开审,这一次威克利夫带来了他的新小册子《教廷之分离》(Schisma Place)和《论判罚》(De incarcerandis fedelibus)。在前者里他猛烈批斗两皇并立,称当下的教宗本质只是诸侯,根本不是出家人。而在后者里提出破门出教者应该由王廷再审,背书后才可生效。这就等于把教廷的法权收归国家。消息传出后非常轰动,获得极大支持。连准备审他的英国各主教中也有人觉得此言有理,然后法官们自己先内讧起来。乱成一锅粥的法庭最后只能判处威克利夫闭嘴封笔,就草草了事。次年,格里高利十一世病逝,刚实现两统复归的教廷又开启了对立教宗内讧。这样就更没有人来对付威克利夫了。

          作为一个学术大V,一纸禁令肯定是不能禁止他写的,再加上多年来被教廷打压,威克利夫不敢或忘。所以一旦结案就要接着搞事。由于禁令只是禁止他写小册子,于是威克利夫觉得我不写传单我写点别的,搞搞翻译运动总成吧。于是他开始投身于英语翻译运动里。自百年战争开始,英国人自信力大涨后,英格兰掀起来一个翻译运动,昔日在英格兰流行的各种非英语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被翻译为英语,从此走入英国民间的。比如乔叟最先把法语的《玫瑰传奇》翻译成英语。直接推动了英语诗歌新流派的诞生。这个翻译运动在1362年出现一个高潮,这一年爱德华三世颁布了《申辩条例》,规定英语为英格兰国会和法庭所用之官语,从此英国国会辩论和法律文书除了必要名词外,不再使用法语或其他语言。自此开始,普通的英国人终于有能力听明白官司缘由和政策明细了。终于能听明白话的英格兰人民民族情绪高涨,对于英语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眼见人民呼声的威克利夫,就决定挑战一下当时西欧最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基督圣经》。他大概在1380年左右跟朋友尼古拉斯-赫里福德(Nicholas Hereford)一起合作开始尝试翻译,最终大概在1384年他逝世前搞完了他负责的部分。威克利夫的《圣经英文版》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影响力最强的作品之一,他的工作开创了《圣经》本土化的进程。用本土语言翻译经书文本,从此成为各国民族教会的标准操作,进而成为各国民族觉醒的开始。在本土化之前,无论极毒教取得多少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成果,它都是小圈子里的人的自娱自乐。《基督圣经》这本书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其本质跟哈利波特里面的魔法书区别不大。芸芸众生听着教士们操着神秘古怪,不接地气的语言宣讲教诲的场面,其实跟麻瓜看法师施法是一个性质。而本土化的经书一出,加上黑死病导致的劳动力价格上涨,逐渐富裕起来的中间阶层有能力和意愿来看看经典说的是什么,而本土化经书毫无疑问是最对他们的胃口的。由于需求太高,而当时英国没有先进的印刷术,只能靠手抄本传播,同时威克利夫还忙于别的写作,所以他的翻译稿是一段一段翻译出来,最后由他的学生们结集完稿的。这群学生们结成的翻译和成书的读书会,就是后世英国宗教改革的先锋——罗拉德派(Lollardy)的起源。威克利夫的作品文辞易懂,文笔简练,而且采用的是他最擅长的散文体,非常亲民。所以传出来后迅速受到野火燎原般的欢迎。抄本传的洛阳纸贵,而且还逐渐对外散布,影响极为广大。举例来说,曾经有个抄本传到了捷克,然后有个捷克教授读了这个抄本后茅塞顿开,开始仿照威克利夫的做法,最后引发了一场大战,这个教授就是捷克胡斯战争的精神领袖扬-胡斯。

          胡斯的范例生动的阐述了当民族教会建立,教化实现有教无类的时候,在罗马教廷影响下的封建制欧洲会有什么后果。经典本身就已经是法力通天,而整本书出来的结果,是一场巨大的战争,那么仅仅是在几个章节的抄本出来的时候,不闹点动乱出来是不可能的。而一旦闹出动乱来,纯粹就是利用威克利夫的英国上层对他的庇护也就到头了。1381年英国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纯粹的农民起义——瓦特泰勒之乱。这一次起义让罗拉德派大大的露了一把脸——起义军的“政委”约翰-保尔,就是个罗拉德派的“穷牧师”(罗拉德派成员因为反对花钱赎罪和教会敛财,所以对外自称为穷牧师,以显示和罗马的“富神甫”不一样)。而且在如前文所述,威克利夫在翻译的时候还在继续著书立说。由于教廷的迫害和上层的庇护,让他有些飘飘然了。他本来就是一个住在象牙塔里的书生,所以对于世情往来其实并不熟悉。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坚持正确的立场,而不是权谋斗争造成的结果。所以他写着写着,思想就开始奔腾起来,他在接下来的著作里开始提出《圣经》为唯一信仰依据,教廷的教谕、训令乃至公议结果都是可疑的,甚至可以考虑废除的。同时他又主张英格兰教会应该以平民信徒为中心,主教不过是点缀的理论。这已经非常接近一百年后的宗教改革第一名篇《九十五条论纲》了。所以他的理论也像《九十五条论纲》一样,对于教权和王权相互依托的中世纪封建制社会造成足以致命的打击。而一派的作者,同样的理论,其对于农民起义的态度和意义也一样 —— 威克利夫和马丁-路德一样不赞成农民起义,他们蔑视农民,但他们的理论客观上给农民起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统治者并不认他们的蔑视,而只会将他们看作是暴动的罪魁。起义被镇压后,为了安抚作为同盟的教会,新任英王理查二世同意把威克利夫抓起来,不过考虑到威克利夫是王室捧起来的头号学术大咖,又确实对国家有功劳,自打嘴巴实在难看。而且威克利夫在法庭上和马丁-路德一样也是公开反对农民,且此时罗马的教廷内讧一刻不停,没太多人着急收拾他。所以最后法院只判了个幽禁,并严禁著作。这次的禁令就是正儿八经要查禁了。除了几近完稿的《圣经》外,威克利夫不能再写新文章。无比郁闷的威克利夫只能专注于搞完手头的翻译件,最后在3年后病逝。他身后事非常凄凉和可悲。由于罗拉德派被镇压后转入地下活动,有不少人为免迫害而逃离英格兰。他们把威克利夫的著作带去了欧洲进行传播。宗教改革的火种从此散播开来,并将在日后星火燎原。由于罗拉德派带来的异端活动高涨让教廷头痛不已,所以大概在1415年教廷举办康斯坦茨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停息对立教皇内讧的同时,宣布了一大批需处决的“异端”名单。威克利夫在这个名单里名列前茅。被教廷下令破门出教,挖坟抛尸。但由于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原因,这个命令一直没得到执行。又拖了十二年后,终于英国教会执行了教谕,将威克利夫尸体挖出烧毁,随后挫骨扬灰,丢入河中。但此时这种无能狂怒式的发泄已经为时已晚。威克利夫这颗晨星点燃的火种已经开始在全欧洲散布开来,并将在半个世纪后变为宗教改革的燎原烈火,进而彻底改变封建制的欧洲。就像著名的史学家老富勒所述的那样“他的骨灰流至亚芬河(Avon),又流至塞芬河(Severn),然后流入海峡,最后流入汪洋大海。就这样,象征着威克利夫之教义的骨灰,如今已散布至各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现在牛津大学神学院的本堂,就叫威克利夫大堂(Wycliffe Hall, Oxford)。英国还在格罗斯特设立了威克利夫学院,现在也是英国传统名校之一。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漂漂2号,
    • 家园 更新: 陈朝

      成4分了越南的李朝和陈朝。但是这里连起来提。因为中古时代越南其实只有一个国家就是安南国。这一点和他南面的阿瑜陀耶朝一样,外面看是一个国家,但内部其实是连续多个王朝。只是对外自称一个名字。中古的越南史到明朝收复安南,建立安南都护府为止,一共有五个王朝。李朝是第三个,陈朝是第四个。

      古越南史几乎就是中国传统王朝史的一个减量劣化版本。基本上中国传统王朝史有那种人出过场,中古越南史就有那种人出过场。太监外戚,英主昏君,权臣名将,东西二厂狗脚朕无一不缺。但是比中国传统王朝史来说,它在大政上表现一般。很少见王安石改革,张居正一条鞭法这种剧情。这是因为历代越南的王朝受东南亚普遍国情的影响,地方豪强势力更强盛,很难像中国传统王朝的中央政府能在统一之后,通过消灭功臣来抑制豪强势力,然后依靠取士把中央权力延展到地方上。让中央的士和豪强在地方上斗与和。越南的传统剧本往往是地方豪强登堂入室,然后各色外戚在斗来斗去。闹到最后甚至举起叛旗裂土分疆。这是非常典型的东南亚曼茶罗政治的特点。古代越南王朝通常依靠的是一种历史惯性。所以其治乱循环很大程度是重复性的。即乱世结束后,采用前代治世的老方案,然后老毛病发作,进入乱世。所以中古时代的越南史一大特色是唯有宫斗,这跟宫斗和政略兼有的中国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很难说越南就是“小中华”,它更像是一个披着中式制度外衣的东南亚本土王朝。或者更类似于高丽那种华夏衣冠其表,骨头政治其里的政权。成4里涵盖的安南历史时期,在越南史上称作“陈氏代李”。这个陈朝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高丽式的武人政权,所以其诞生、崛起、兴盛和消散,都和高丽武人政权和日本的幕府政治很像。这些国家虽然大量采用中国的文化成果,但是它只是使用这种文化成果来解释和阐述他本土产生的事物。而不是中国化,比如陈朝普遍采用族内婚,依靠族内婚来团结家族内部,所以纲常极其混乱,连后世都批判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称之“淫乱之始也”。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成果对安南来说,很大程度上只能看做是《辞海》,只是提供一种用词来定义解释,而不是其核心本质。因此最多也只能说它是一个中式制度的减量劣化版本,不能说是所谓的“小中华”。

      但即便是采用了中式制度的减量劣化版本的越南,在普遍实行曼茶罗政治的东南亚,那也是强到属螃蟹的国家。历代越南王朝均采用南向战略,疯狂殴打周边各国。后黎朝仅仅以半壁江山,打的占婆三次迁都,最后干脆直接灭掉。对柬埔寨和老挝更是年年殴打,而且经常是“敉平”。陈朝更是因为是武人起家,战斗力相当不错,对北方中原文明的进攻都能坚决抵抗,他们充分利用了越南特殊的气候和地貌,三战蒙古帝国均获胜,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战绩。而对于南方的东南亚印度教系诸侯更是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只要中央不内乱,基本都是吊打。这就是近代越南,大发越老柬印支联邦狂想的历史根源。不过它毕竟是采用了减量劣化版本,所以吊打归吊打,同化则做的和其他东南亚的王朝一样差。因为内乱频仍,大大的拖住了安南向南扩张的脚步。现代的越南人民共和国有南北矛盾,起因就是安南吞并占婆至今才三百多年,而且对南方的同化还大量依赖明清时期的躲避战乱的中国移民来进行。导致古老的越占矛盾延续至今,成为越南人民共和国政治斗争的一大主旋律。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艺宗:陈朝第9代君主陈艺宗(Trần Nghệ Tông)陈暊,不过他也可以说是10代目,因为他早早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国政,他的继任者陈睿宗在越占战争中战死,他继续治政,晚死很多年。

        陈暊是前任陈日礼的叔叔,这个陈日礼是陈朝历史上著名昏君,陈日礼之乱的始作俑者。陈朝长期以来依靠族内婚来维持家族的内部团结。但是到了第6代陈裕宗时出了乱子。陈裕宗和哥哥陈元昱因为自小备受娇宠,溺爱而坏,都被先代上皇陈明宗认为不成器,没有指定为继承人,但上皇制度这个时候暴露出了寿命问题,由于陈明宗作为上皇长期执政,而他是个长寿皇帝,导致他指定的继承人陈宪宗先他而薨。他没有时间来继续培养陈裕宗就死了,这导致陈裕宗没有受到政治的锻炼就继位为君,陈朝政事遂糜烂。陈裕宗是个尼禄式的人物,他为人奢侈,沉溺戏曲,大修宫殿,不恤政事。而且他不尊重族内其他分支的特权,导致陈氏一族内对他非常不满。而此时陈朝多次受到天灾打击,由于政事废弛,多地出现农民起义和造反的野心家。而陈裕宗的哥哥陈元昱是个色中饿鬼,因慕美色,夺优伶杨姜之妻为妾室,还把杨姜的儿子杨日礼收为养子,改姓为陈。陈裕宗晚年时已经非常昏聩,他没有孩子,所以估计是和陈元昱玩开心了,竟然指定陈日礼为继承者。陈裕宗的决定激起一片反对声。陈氏宗族迅速和陈裕宗离心离德。陈裕宗死后,在其母太皇太后陈氏的独断下让陈日礼登位,部分陈氏宗族遂发动政变,但被陈日礼幸运躲过,他随后反攻倒算,宣称要恢复杨姓,搞“杨氏代陈”,大杀陈氏宗族。这时候陈暊为避祸逃亡外地,举兵造反,最终成功打回升龙府,杀死陈日礼,登位为帝。

        陈艺宗登位时陈朝的情况非常困难,政府已经失去包括清化、农贡等部分地方的控制,1389年的范师温起义军甚至一度攻下升龙府。而且同时南方的占婆因雄主制蓬峨(Po Binasuor,越语叫Chế Bồng Nga)接手,国力开始恢复,逐渐成为陈朝的严重边患。由于军事压力较大,所以军人地位逐渐上升,于是李朝末年的剧本居然又在陈朝重演了——因中央无能,导致地方边将,或能打的强势外戚崛起,凭借军事上的功劳获得认可后逐步篡夺权力,最后成为权臣和造王者。昔日李朝末期扮演这个角色的是陈嗣庆和陈守度,而陈朝末期扮演这个角色的,就是胡季犛(Hồ Quý Ly)。胡季犛又叫黎季犛,祖上是浙江来安南的移民,后来在演州定居,和昔日的陈李一样崛起为当地土豪。到了胡季犛父亲一代,投身到陈朝大户黎氏门下,被家主黎训收为义子,改姓黎。胡黎两家就像陈李时期的陈苏两家一样合作,成为陈朝的权门。到了胡季犛的时候,因为他的两位姑母是陈艺宗和陈睿宗的生母,所以作为亲近的外戚,很得陈艺宗的青睐,提拔很快。由四局掌提拔为枢密院大使。1370年,因陈日礼之乱导致陈朝中央政府逃离升龙府,制蓬峨见时机难得,立即率领占婆水军北上突袭升龙府。此时已经复位的陈艺宗发现兵马不足以对抗占婆,于是再次出逃,占婆军队顺利进占升龙府,杀掠而归。升龙府被破坏导致中央政府的实力大为下降。随后陈艺宗的弟弟,陈睿宗陳曔为了报复,集结军队亲征占婆,结果大败,本人被杀。这一战导致安南的中央军损失惨重,只能依赖地方豪门的军力来支撑国家了。胡季犛在占婆来袭后坚决抵抗,后来又参与到陈睿宗的南征中,虽败但无过。进而崛起,1380年胡季犛率领陈朝军队在虞江战役中挫败了制蓬峨,这是第一次陈朝军队能击败制蓬峨的本军。胡季犛因此更受陈艺宗赏识,他推荐自己的几个结义兄弟出任军将,权都事等要职均被陈艺宗接受,于是一个“胡党”逐渐出现,并逐渐把握朝政。胡季犛善窥人心,很懂陈艺宗的作风,陈艺宗为人平庸,而且怯战。如果他是个太平天子尚还合格,但是他在位期间的越占战争,因为制蓬峨带领占婆再崛起,打出了个新高潮,同时内部农民起义军阀割据频仍,作为首都的升龙府都多次失守。所以此时陈朝急需一位武德充沛的王者,而他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所以陈朝在他的统治下落入下风。中央军力丧尽,让他更加依赖外戚权门的武力来支持。胡季犛抓住这点,主动抓军务,对陈艺宗吹牛拍马。陈艺宗被胡季犛拍的很舒服,同时也因为不需要负担军务而感觉轻松,就逐渐把军政事务都交给以胡季犛为代表的一批陈朝军将。胡季犛虽然作战意志坚决,但是一方面有私心杂念,另一方面能力没有强到能对抗制蓬峨。这就导致一些陈朝宗室和军将对他揽权的事情很不满。其中以陈睿宗的儿子陈废帝陳晛,将军阮多方、陈渴真为代表的陈朝忠臣派系打算干掉胡季犛,但是胡季犛知道陳晛跟陈艺宗关系处的不好(陈艺宗很长寿,长期当上皇。而陳晛并非艺宗亲儿子,所以被登位执政10年仍被太上皇控制,早已不满,甚至口出埋怨)。于是胡季犛向陈艺宗进谗,成功让陈艺宗废黜了陳晛,立自己最幼小的亲儿子陳顒。接下来其他将军对胡季犛的弹劾也都被胡季犛以同样方法化解。阮多方、陈渴真先后都被胡季犛谗言害死。朝政落入胡季犛之手。1390年,陈朝军在海潮江遭遇战中意外击毙了制蓬峨,扭转了越占战争的局势。觉得内外大定的陈艺宗对政事更加厌倦,于是完全把权力交给了胡季犛。晚年的陈艺宗甚至仿效刘备托孤诸葛亮,先赐胡季犛“四辅图”,后又跟他说“可辅则辅之,庸暗则自取之”。不过陈艺宗做了蜀先主,胡季犛却不想做诸葛丞相。但是陈艺宗在位期间,胡季犛还是尽到了人臣义务,虽然揽权,但没有借机谋篡。1395年陈艺宗死,胡季犛拥立陈顺宗继位,不久后即篡位成功,建立了胡朝。陈艺宗除了做君王外,他还是越南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著有《保和殿余笔》八卷,传扬后世。

        睿宗:成4写得这句就是胡扯,历史上其实艺宗是让位给睿宗,自己当上皇的。陈艺宗很长寿,做上皇期间换了三任继承人。

        陈睿宗(Trần Duệ Tông)正名陳曔(Trần Kính),由于陈朝的族内婚传统,他是陈艺宗的同父异母弟弟,两人的母亲又是亲姐妹,所以关系很好。陈艺宗平定陈日礼之乱时,他是陈艺宗的副手,因此取得了艺宗的绝对信任。艺宗登基后因年纪较大,就依照上皇制传统,早早让位给更年轻的睿宗。并开始将部分国政权力移交给他。陈睿宗为人年轻气盛,立志做一番事业,但是气盛的另一面就是不听劝,《大越史记》就毫不讳言的称陈睿宗“刚愎自用、拒谏轻殃”。陈睿宗登位时的陈朝已经问题重重,统治阶级腐化、普通百姓困苦、农民起义逐渐蔓延。多处地方已经不复为升龙府中央所有,各地的陈朝地方军队要么自立,不听中央调遣,要么听从中央命令,但是忙于和眼前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此时安南的对手占婆的国王是雄主制蓬峨,其统治期间国力蒸蒸日上。制蓬峨曾利用陈日礼之乱,通过水路进军,攻破云屯洗劫了升龙城。陈睿宗深以为耻,为了打出权威,他不顾内政问题,决意率领陈朝中央军队亲征占婆。

        占婆虽赢过陈朝,但部分采用中式制度的陈朝,仍在实力上占据上风。制蓬峨理性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送黄金十盘给陈睿宗想议和。结果送礼队伍却在半路被陈朝边将杜子平截胡,杜子平还进妄言给陈睿宗,说占婆不甘示弱。陈睿宗大怒,下令全面动员陈朝军队,1376年,12万陈朝军水陆并进,猛攻占婆。其中陈睿宗自己统领步兵杀入占婆地盘;制蓬峨故意后撤,在国都阇盘城附近设防后,采用派人诈降的计谋,成功诱使陈睿宗上当。陈睿宗不听部将杜礼的劝阻,让军队以行军队列鱼贯前行,梦想正步进去占领阇盘城。占婆军队采用十面埋伏,多段截击的战术,把陈朝军切为首尾不能相顾的几段。陈朝军大败,陈睿宗和杜礼在乱战中都被杀死。连尸体都找不到,最后陈艺宗被迫以衣冠安葬之。陈睿宗是陈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亲征而死的皇帝。他的死极大的改变了陈朝的局面。由于这次凄惨的失败,陈朝中央军精锐丧尽,不但难以继续镇压地方的叛乱和农民起义,政权本身也只能依靠强势军头和外戚来维持。陈艺宗丧失了自己最为信赖的助手,只能去找新的可信赖者。这导致跟他关系最近的外戚胡季犛的崛起,最终断送了陈朝。

        通宝推:胡一刀,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圣宗:陈朝二代目陈圣宗(Trần Thánh Tông)陈晃,他改过名叫陈威晃或陈日烜。因为在三次蒙越战争中组织得力,于国有功,所以后世给了圣宗的庙号。

        陈太宗陈煚与李莹生的长子,1258年登基,但是陈朝采用上皇制,所以依然由父亲实际统治。17岁时第一次蒙越战争爆发。蒙古军悍将兀良合台为了报复陈朝没有臣服并支持蒙古攻宋,率军从云南入侵,兀良合台是铁木真麾下骁将速不台的儿子,曾参加过拔都西征,很有成绩,所以他带领的3万蒙古军战果辉煌,打的陈煚陈晃父子丢下都城跑到海上,差点逃亡入宋。但是陈守度反对,表示坚持抗战,这才让陈煚继续坚持了下去,一个月不到蒙古军因水土不服撤军。陈圣宗父子方返回升龙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争中有位名叫黎辅陈的大臣,文武表现均非常出色,获得了陈太宗的赏识,很快成为陈朝的智囊。这位黎辅陈就是后世后黎朝的创始者黎利的祖宗。光复首府后,陈太宗开始和族叔陈守度一样进行传位,他专注于军事,逐渐把国政建设交给陈圣宗来干。陈圣宗继续陈太宗时期开始的政治建设,他仿效中国《春秋》,安排人编撰越南第一部汉文正史《大越史记》。这本书采用了中原式的史观,记述了从南越赵佗到李朝昭皇千余年的越南史,是越南史研究者的必备之书。随后正式设立国学院,奉祀先贤,君臣子弟入学,讲授四书五经。允许皇亲国戚开垦荒地,设立庄园。实行兵甲制,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初步完成了国家的动员体制。这为安南后来打赢蒙越战争奠定了基础。但是陈晃的内政改革也就这么些,因为1282年的时候,蒙古帝国开始征伐安南。第二次蒙越战争爆发。第一次蒙越战争时,蒙古撤军后陈朝决定向蒙古称臣。蒙古则提出6个条件:即国君亲自入朝觐见、派遣子弟入贡为人质、交出户籍人口数目、协助军役、缴纳赋税、在安南设立达鲁花赤(地方军政长官)。陈朝不能接受,于是利用蒙古人不知道上皇制度的信息差,让陈晃登基以对蒙古人阳奉阴违。最后两家仅仅达成陈晃可以称臣,但是只三年一入贡的共识,其他条件或拖或骗。例如提供宗室作为人质时,陈晃就派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族兄弟叫陈遗爱的去了。后来元朝准备征伐占婆,两次要求陈朝借道,被陈朝拒绝。于是忽必烈册封陈遗爱为王,并派兵护送他回国登基,但路上被陈朝击杀。两家彻底撕破脸皮。忽必烈动员大军,水陆齐进进攻陈朝。陈煚陈晃父子宣布总动员全面抗战,启用了陈朝的名臣陈光启为相,陈国峻为大将军。并提拔了以范五老、陈平仲、陈日燏、陈庆余、陈国瓒为代表的一大批陈氏武人。在陈守度和陈太宗的治理下,陈氏武人政权相当团结,内讧很少,抗战意志坚决。而且蒙古军不习越南的气候,马匹在热带存活时间很短,不能发挥骑射的优势。陈国峻作为大将军战略得力,率领安南军故意绕过蒙古帝国强征的宋朝遗民组成的伪军,专挑蒙古军核心部队打。由于伪军没有战斗意志,一触即溃。核心蒙军又发挥不出力量来,所以经过3个月激战,安南再次击退蒙古帝国,成功赢得第二次蒙越战争的胜利。战败消息传来后,忽必烈不能接受,开始准备第三次蒙越战争。在进行两年准备后,1287年,蒙古帝国再次南侵安南。这时陈晃已经接任了上皇,他依旧用陈国峻为大将,再次动员全国抗战。这一次陈国峻采用水战接战蒙军的战法,利用蒙军不习水战的特点,成功在白藤江水战中大破蒙古军,蒙军丧失补给,被迫撤退,途中疫病流行,伤亡十之六七,收兵回国。忽必烈不得不和安南谈判,依然采用之前的藩属条件。第三次战争结束后不久陈晃逝世,他和其他陈朝君主一样纲常混乱,他的皇后是他大伯陈柳的女儿、自己的堂妹陈韶,两人生下皇太子陈仁宗陈昑;可能是纲常混乱已经成了陈朝传位必备条件,所以传给陈昑的过程比较顺利,由于力克蒙古,传位比较顺,使得安南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

        陈兴道:这位是越南中古时期的名将,白藤江的英雄陈国峻(Trần Quốc Tuấn)。他因为此战的战功而受封兴道王。所以很多史书上都叫他陈兴道(Trần Hưng Đạo),以讹传讹导致后世以为陈兴道是他的名字。因为他水战的功勋,所以备受越南海军推崇,越南海军有很多条叫兴道王的舰船就是纪念他的,现在越南海军的绝对主力猎豹级护卫舰的五号舰,就叫“陈兴道”号。

        本是陈朝重臣陈承的孙子、父亲是陈承的二儿子陈柳,生母是陈太宗的第二位皇后李莹,他继承了陈朝纲常混乱的特点,娶了亲姑姑、陈太宗早已许配给他人的妹妹天城公主做老婆,与天城公主生下女儿陈桢。陈桢嫁给了陈仁宗为皇后,不过陈仁宗和陈桢是堂兄妹,俩人共享同一个祖母——李莹,因为这层混乱关系,所以陈国峻很受陈太宗和陈圣宗赏识。陈国峻的爹陈柳是陈氏里少数几个婚姻观还正常的异类,实在受不了这种大杂交,所以在陈守度时期反叛,失败后被陈太宗救下,但依然怏怏不乐。死前吩咐陈国峻必报此仇。但是陈国峻倒是很享受乱交生活。所以没听他爹的,反而跟陈太宗和陈圣宗关系都处的很不错。陈太宗继位上皇,主掌军事时,开始提拔陈国峻,让他当了边帅。陈国峻自小习武,当边帅后更是如鱼得水,第一次蒙越战争期间他因为兵少,只是打了几个小仗,取得一定成绩。陈太宗回还升龙府后就准备和蒙古的下一次战争,所以着力提拔青年一代的军官。陈国峻升迁迅速,后来因破了元朝使节的计策有功,被陈圣宗青睐,提拔为统帅诸军的大将军。1284年第二次蒙越战争爆发,陈国峻作为最高指挥官负责全权指挥安南军队,抵抗忽必烈第九子脱欢为主,唆都为副的蒙军。陈国峻采用费边战术,用空间换取时间,征召流落安南的宋朝遗民做辅助军。而且他指挥安南军队专门打击蒙军本队,对于强征的宋朝遗民组成的伪军则只吓唬之,用这方法对蒙军的进攻节节抵抗。蒙军攻势凌厉,一度占据升龙府。期间连陈圣宗都失去信心,提出“贼势如此,我可降之”。但是陈国峻抵抗意志坚决,称“可先斩臣而后降”。并对全军颁布了他的第一个出名的作品《檄将士文》,鼓励国民抗战。这篇《檄将士文》现在仍然是越南教学大纲的必背古文之一。在陈国峻的顽强抵抗下,蒙军陷入鏖战,逐渐失去前进动能,直到夏季来临,疫病大行,蒙军不习气候,又遭瘟疫,损失惨重。陈国峻先是率领安南军在碱子关、西结两战役中以伏击战术击败蒙军,斩杀蒙军副将唆都。见本军士气低落,蒙军主将脱欢决定撤军;陈国峻预判对形势,在万劫(今越南海阳省)再次伏击蒙军成功,蒙军副将李桓战死,军力损失近半。陈国峻一路追杀至边境,获得第二次蒙越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蒙越战争后,两方均对对方的作战意志有了认识,因此均立即开始准备第三次蒙越战争。1287年,蒙军水陆并进,再攻安南。陈圣宗依然任用陈国峻为主帅,动员军队抵抗。蒙军依然由脱欢统帅。乌马尔、阿八赤、奥鲁赤、樊楫、张文虎为副将。蒙军兵锋一如既往的强盛,早早攻破北方防线并迅速占领升龙城。而陈国峻则依然用老办法,节节抵抗消磨蒙军的锐气。由于广西边境地带道路崎岖,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没有路。所以蒙军主要依靠海运粮草补给来支撑军事行动。陈国峻抓住这一战机,命令陈朝军北方集群司令陈庆余全力袭击蒙军的粮道。陈庆余先掐断蒙军陆路粮道,脱欢见粮草不济;于是派乌马尔走河道去迎接运粮的海船,陈国峻安排陈庆余坚守云屯要道,乌马尔回程时不阻击,只等随后的运粮海船一到则猛攻,结果顺利取得绿口湾水战的胜利,夺取了蒙军大批粮草补给。然后陈国峻故意释放俘虏的运粮兵回营,蒙军上下得知缺粮后士气崩溃。脱欢见状,不得已再次撤军,他从陆路走,让乌马尔与樊楫带水军从走水路退兵。陈国峻见状命令部将范五老伏击脱欢,自己则带队走水路来到蒙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白藤江。陈国峻预先在白藤江中部署大量木桩,上面覆盖上水草,再利用白藤江的潮汛来掩盖。然后在涨潮时分向蒙军发动攻击后诈败,蒙军见安南军败退就追击,结果赶上退潮,船只被木桩卡住或翻船,陈国峻遂发动伏兵猛攻,阵斩樊楫,俘乌马尔,从此一战封神,取得白藤江水战(越语:Trận Bạch Đằng)的胜利。蒙军听说水战失败后全军丧胆,一路溃退。安南军继续利用地形追击,大获全胜。忽必烈见三战皆北,无法再征,只好同意安南保持原来的宗藩关系。陈国峻因护国有功,1289年获封兴道王。陈国峻随后继续进行安南的军事建设,留下一部《兵书要略》。这本书目前已经失传,仅余一些节抄本还在,是17-18世纪越南军事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1300年陈国峻死,传王位于其子,他的后代继续和王室通婚,一直都是陈朝最重要的豪门。越南建国后为了彰显“抵抗北寇”精神,特别拔高他的地位,分别在南定市立了陈兴道像,西贡又有一条陈兴道大街,以为纪念。

        陈平仲:这位是越南中古时期的名将黎平仲(越南语:Lê Bình Trọng),他也是后世越南后黎朝的家祖。

        本姓黎,陈是后来皇帝赐姓改的,所以后世史书还是多用原姓。出自陈朝武门黎氏,祖父就是第一次蒙越战争中的越南大将黎辅陈,黎辅陈是陈朝的名臣,最后做到了皇太子陈昑的太傅,当时的上皇是陈太宗陈煚,因为保国有功,陈煚将前女皇李佛金嫁给了黎辅陈,后来又觉得光把李佛金奖励给他还不够,又将自己的女儿瑞宝公主嫁给黎平仲。陈朝是外戚崛起夺国自立,所以为了防备外戚,自陈守度开始,各种族内婚和乱伦非常流行。王室要求公主自产自销,驸马则必须姓陈。这种做法很神奇的保障了陈氏内部的团结,因此在黎平仲当驸马时,便顺势姓了陈,成为陈姓宗室。黎平仲入赘皇家后升迁很快,很快当上了为保义候,成为陈朝的主要军官。第二次蒙越战争期间他是陈国峻的副将,受命抵抗脱欢的大军,他因为兵少,不敌被俘。被俘后绝食。脱欢觉得黎平仲是条好汉,打算招降他,便问“愿为北王乎?”许之元朝藩王之位。陈平仲则回:“宁为南鬼,不为北王。”脱欢无奈,将其处决,年仅26岁。其事迹后来受到陈朝嘉奖,被追封保义王。成了越南历史上知名的悲情人物。在后世越南史官的各种粉饰之后,又升格为“抗华英雄”。后来南越海军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船,这条船参与了中越西沙海战,是南越方面的旗舰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太宗:陈朝的第一个正式皇帝陈太宗陈煚(越南语:Trần Cảnh),此人在越南史上评价非常高,被越南人称作是和李世民“同为太宗”,但“慈悲尤胜之”。

        陈朝宗室长支出身,父亲是李朝末代重臣陈承。亲叔是李朝大权臣陈嗣庆,族叔是李朝的“曹操”陈守度。8岁时在陈守度的安排下迎娶李朝末代女皇李佛金,随后受禅登基,但是他前半生里陈朝还是由陈守度掌权。不过陈煚为人非常宽厚,和自己的族叔比较处得来,他封陈守度为“国尚父”,有“统御之权”。除了他族叔那套血统论受不了之外,两人相处还可以(曾经有官员弹劾陈守度“权移人主”,陈煚让弹劾者和陈守度对质。陈守度居然坦承“诚如所言”。还请求赐钱帛给弹劾者。陈煚怕陈守度过后翻账本,主动提出为陈守度“制生祠碑文,以宠异之”。此事最终揭过)。在陈守度的强迫下,陈煚婚姻非常混乱,先是废李佛金,再娶李佛金的亲姐、陈煚亲哥陈柳的老婆李莹,彼时李莹已怀有身孕。陈煚一开始也受不了,跑去山中出家,结果陈守度威胁要率领百官去他出家的寺院上朝,直接僧院变朝堂。他才被迫复位。但是不知道陈煚在庙里学了什么经,复位后的他迅速三观崩坏,对于纲常紊乱这种事情习以为常,甚至成了第二个陈守度。陈守度这种完全没有纲常可言的乱点鸳鸯谱,导致陈煚和亲哥陈柳反目,最后陈柳起兵反叛,被陈守度镇压。但陈煚一力担保,成功赦免陈柳并封王封地。陈柳心中不服,一再叮嘱儿子陈国峻要复仇。他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在日后还重用了陈国峻。第一次蒙越战争结束后,陈煚把前皇帝、前皇后、前小姨子李佛金赏赐给功臣黎辅陈,而李佛金以40岁高龄为黎辅陈生下一子一女,狠狠打脸了“她不能为陈煚生儿子”的说法。第二次蒙越战争后,陈国峻凭借战功崛起,随后强娶姑姑,也就是陈煚的妹妹天城公主,陈煚居然允许。可能是因为同是三观炸裂的同志,所以陈煚取得了陈守度的信任。陈朝创制时期内忧外患极重,军事压力较大。所以陈守度晚年的时候专注于搞军权,将治政的权力逐渐转移给陈煚和他的父亲陈承,自己逐渐隐退,让陈煚成为了一位实权君主。陈煚治政时期对内采用恢复帐籍丁税,开科取士,制作军册等一系列政策,有效的恢复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则在蒙古首次侵越时提出“坚守而不是入宋”的大战略,最终等来蒙古撤兵,避免了陈朝的灭亡。同时与南宋保持和平,保持宗藩关系,蒙古退兵后又主动称臣,确保了北方边境安宁,对南边占婆则继续压制,有效的击退了占婆的反扑。1258年,陈煚宣布传位皇太子陈晃,自己改为上皇,继续执政了19年。期间传位比较顺利,而且对外玩弄技巧(利用外人不知道陈朝的上皇制度的特点,凡是要求称臣的地方,均让陈晃以皇帝名义同意,但一有事情就“事决于上皇”,拖时间),给安南的外交创造了空间。陈朝政治趋于稳定。陈太宗在越南史上评价很高,不过主要是因为他表现出了慈悲心,没有杀死自己的兄弟陈柳。他和李世民是越南人眼中最知名两个“太宗”。而后世的越南人认为:两太宗的功绩“差不多”,而品行方面,李世民杀死自己兄长李建成,陈煚却放生兄长陈柳(陈柳后来封安生王),所以陈煚比李世民还要“伟光正”。后来陈裕宗写了一首诗“唐越开基两太宗,彼称贞观我元丰。建成诛死安生在,庙号虽同德不同。”来赞美陈太宗。不过陈太宗混乱纲常的事情也被后世史家批判是“以启淫乱之端”。所以他和陈守度一样,评价也是非常两极化的。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剧本一: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高宗:安南李朝的第7代皇帝李龙翰(越语:Lý Long Trát),庙号李高宗。越南的王朝采用国姓一致,就是王朝的名字就是大王的姓氏。跟中国的国姓互分不一样。这是东南亚曼茶罗政治的特色。可看做是印度式政体和中国式政体的特殊结合。李朝的开国皇帝李太祖名叫李公蕴。是一个出身卑微,但身世传奇的人物。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唐朝李姓皇帝后代;二是祖上为中国河北名臣,后子孙因罪逃福建再迁越南;三是正史记载,李公蕴母亲梦中与神人交合生下他。但现代史学界经考证,多认为李公蕴是庶民家庭出身,父亲身份卑下,甚至可能是庙里的和尚,因英年早逝,家里被迫舍儿于寺,所以李公蕴从小是在寺院长大的,而且一生笃信佛教。此人“擅武功,能属文”,很有才干。从小不安于寺,所以后来还俗,投军搏出身。当时安南多次发生外戚和外藩的反乱,所以战事频仍,军人地位上升,李公蕴积功累迁,大概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做上了黎朝的左亲卫殿前指挥使,还被赐以国姓黎。成为有力军头。后来黎朝发生内乱,黎朝著名的昏君,“卧帝”黎龙铤驾崩后,他的两个兄弟起兵作乱、意图抢夺年仅9岁的太子皇位,李公蕴的下属想获得拥立功劳,利用封建迷信造谶语,形成利于李公蕴的舆论,最后仿效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李公蕴,李朝遂取代黎朝而建立,定都在升龙城,即今日越南的河内。升龙定都是河内城市的起源。李朝公认的一共有八位帝王,号为李朝八帝。在前四代统治的117年里,李朝实行政治集中,致力于国家统一。国势颇强。先后击败在宋朝与李朝边境作乱的侬智高部族;然后与毗邻的宋朝、大理、真腊、占婆互有攻伐,疆域扩大,甚至曾入侵中国南宁、钦州等地;多国联军反击亦无法对李朝构成实质性威胁。对内,立佛教为国教;效仿唐宋分封皇族及功臣,改革官制和疆域建置;施行科举制;修建文庙并祭祀孔子及诸先贤;开始少量铸造货币;人才济济,前中晚期分别出现了以李常杰、苏宪诚、陈嗣庆等名臣为代表的官员阶层。但是到了李龙翰这一代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李龙翰和他的父亲英宗李天祚都是幼年即位。由于年龄太小,都陷入太后垂帘听政的剧本里。而且李龙翰一开始没资格当皇帝,只因前任太子李龙昶私通父皇的妃嫔被废为庶人,才让3岁的高宗完全复制老爹之路登上皇位。李英宗和李高宗时期因幼主当国,主少国疑。导致外戚权力崛起。只是因为有当时越南的三代老臣,越南版的张居正——苏宪诚来负责摄政,管理得井井有条,“上安下顺”。才制约了外戚权力的无限扩张。但是到李龙翰时期,以皇太后杜瑞珠为首的后党崛起。而苏宪成年老力衰,无力继续制约后党。苏宪诚死前举荐重臣陈忠佐,但杜太后不听,反而任用亲弟杜安颐为首辅。这导致中央权力彻底落入外戚手中。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李高宗迅速变成一个精于宫斗,拙于治政的昏君。此人喜欢狩猎游玩,进而大建宫室,纵欲淫乐、施政方面也是刑赏不明,搜刮百姓。他依赖杜安颐为首的外戚权臣的帮助下,杀死了前太子李龙昶和其母皇太后武氏。但这也导致外戚权力无限膨胀。杜安颐为官无能,揽权贪污,卖官鬻爵,不理睬国家危机。在失败的政策下,安南“盗贼蜂起,民有饥色”。大量地方上的土豪家族借助中央政策的失败,建筑坞堡,招募流亡。迅速崛起为“国人众”和地方行政的掌控者。但李高宗却对此毫无感觉。杜安颐和杜瑞珠死后,李高宗亲政,但他依然重用自己的小舅子,后党干将谭以蒙和太监范秉彛。继续沉迷享乐。在范秉彛的谗言下,他大修行宫,称之为敬天阁。结果建成后有喜鹊在阁上筑巢生雏鸟。有官员进谏,举三国时期魏明帝建凌霄阁有类似情况,导致鸠占鹊巢、西晋代魏的例子。但李高宗听信范秉彛,不纳忠言。1205年,由于修筑行宫导致朝廷开支过高,为填赤字,李高宗采用了包括加税、卖官鬻爵和搞糊涂官司儿戏法律之类的一系列作死的捞钱手法。加之饥荒严重。不堪暴政的百姓被迫造反。百姓造反导致李朝的一批野心家逐步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朝重臣范猷,他故意包庇洪州叛乱的段尚,导致谭以蒙和范秉彛征伐无果,两派结仇。1208年,因“大饥,饿死者相枕”,国内起义四起的李朝已经到了“道涂梗阻,无所可适”的地步,中央军基本只能控制首都和附近的地区,离开首都就是地方军头的天下。此时范猷本在乂安州统领边军抵御外敌占婆和真腊,见情势有利,趁机反叛。次年范秉彛率军击败范猷,并杀到范猷家,抢钱又烧屋。范猷就贿赂李高宗近臣,诬告范秉彛滥杀无辜、自己是被逼上梁山。李高宗听信谗言抓了范秉彛,范秉彛部将郭卜对此不满、率兵入宫营救。兵变之时范猷立刻杀了范秉彛父子,李高宗见事不可为,与太子李旵出逃。郭卜占据升龙城,与国舅谭以蒙立高宗子李忱为帝。

        而太子李旵出逃到海邑刘家村时,娶了当地豪族陈李的二女儿陈蓉为妻(陈李据说是祖籍福建或广西的中国移民)。他未经李高宗同意,擅自册封陈蓉的娘家陈氏和舅舅家苏氏为官员,陈苏两族成为新的外戚。李高宗问讯大怒,但打不过豪族,加上派去找段尚借兵的范猷被李旵杀了,李高宗只得与李旵、陈氏及苏氏和解。借助陈苏两家的兵马来反攻升龙府。陈李是个阮小七式的人物,亦渔亦盗。所以手下有一支忠诚的水贼军。现在拿到官军旗号后,就和亲家苏氏率水军成功突破敌军防线,顺利帮助李高宗废了伪帝李忱,平息了郭卜之乱。李高宗再度上位。国家也暂时恢复少许秩序。为了抑制陈苏两家为基础的太子党,李高宗没有追究谭以蒙等人的责任,但亦不再信任之,加上李高宗逃亡途中患病,病势日渐沉重,因此事权依然渐入太子党之手。陈氏与皇室建立联系,实力大大增强,但陈李本人在平乱战争中战死,由次子陈嗣庆继承爵位,继续统帅陈家兵马,从而迅速成为安南的新豪门。1210年,夺回升龙府后没多久,李高宗薨。年37岁。李朝的局势一泻千里。

        惠宗:越南李朝的第8代皇帝李昊旵,庙号李惠宗(越南语:Lý Huệ Tông)。不过这里成4弄错了他的信息。越南李朝惠宗生于1194年,而在游戏开始的1189年他居然就10岁了…

        李朝八帝最后一人,也是李朝最后一个男性皇帝。原名李旵。登基后改了名。因为他是李高宗的唯一儿子,所以立为太子。1209年因爆发郭卜之乱,作为太子的李惠宗跟着老爹一起跑路。在路上因为天黑跑错了道,和大部队失散了。又饥又渴的他最后逃到了一个叫即墨乡的地方(在现在越南共和国的南定省)。被即墨乡的土豪陈李收容。即墨乡是个渔港,昔日水盗出身的陈李是当地的渔民领袖,也进京见过世面,所以认识李惠宗,将之看作是奇货。饮食财货日奉不缀。陈李有个女儿叫陈蓉,是当时声动安南的美女。连李惠宗也有听闻。李惠宗见陈李颇有势力,一想依靠陈家帮忙,又想满足自己的八卦魂,所以有一日李惠宗请见陈蓉,一见之下惊若天人,立时求婚。陈李就当了吕不韦,让陈蓉当了赵姬。李惠宗得了老丈人和丈人的亲戚苏忠嗣的军兵,一夜间就有了平叛的实力,腰杆子瞬间硬了起来,所以他对丈人家慷慨封晋,陈李当了奉御,苏忠嗣当了殿前指挥使。他爹知道之后非常不满,但是为求陈家兵马,只能承认。于是陈李和自己的儿子陈嗣庆率军反攻升龙府成功,李高宗复位。不久后死掉,传位给李惠宗。1211年李惠宗忆起了那段婚约,遂将美女陈容接到升龙府。此时陈家的首领陈嗣庆没来,只是派了得力手下冯佐周护送。李旵一生都很喜欢陈蓉,即便是后来跟他家拔刀相向,也没有利用陈蓉来谋求权势。所以见她来了立即封其为元妃,封陈嗣庆为彰诚侯,封苏忠嗣为太尉、顺流伯;陈氏遂成为新兴的外戚,权力大增。

        此时李朝除了新兴的陈家,还有以李惠宗他妈谭太后为后台的老一代外戚。惠宗自认自己缺乏治国经验,所以国家大事基本上由谭太后决断。而谭太后又依仗自己的亲戚谭以蒙,但是谭以蒙这个人不学无术、性格优柔寡断,因此“纪纲渐废,民不知兵,盗贼之兴,不可禁遏”。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手头没兵。此时李朝中央军队依然只能控制升龙府到即墨等部分地区,而其他地方上则出现了如洪州段尚、扶董阮嫩等割据势力。所以此时李朝首要任务是讨平这些割据势力。因此武人地位高。而这时中央军队基本掌握在陈苏两家里。尤其是陈嗣庆崛起后,提拔了以陈承为代表的自家子弟为将,牢牢地掌控着军队。此时陈氏、苏氏两支豪族的名义领袖是苏忠嗣。他取代谭以蒙成为李朝实权人物,标志着李朝成了一个高丽式的“武人政权”。但1211年中苏忠嗣因偷情被抓现行,为情妇老公所杀,儿子也被部将杀害;陈承、陈嗣庆为他报仇,苏氏势力瓦解,余众归附了陈氏。陈嗣庆成为武人政权的新领袖。在陈嗣庆的指挥下,李朝中央军先后粉碎丁感、丁可、何高,大黄农民军等反叛势力,收复多处州郡。威望大增。谭太后见陈氏崛起,非常猜忌,段尚见状进行离间,最后导致李朝和陈氏之间矛盾爆发,进行了多次武人政权常见的内讧混战。1214年,陈氏军队反攻升龙府,谭以蒙战败,并从此消失于历史,李惠宗不敌逃亡,陈氏军队洗劫全城。后来李惠宗虽然返回升龙府,但皇权业已荡然无存。谭太后依然想继续和陈氏作战,但李惠宗已经丧失抵抗意志,又因为喜爱陈蓉,所以拿定主意要当刘禅。谭太后认为陈蓉是“妲己、褒姒”,决定毒死她,李惠宗听说后,下令每次吃饭都和陈蓉共食,不死心的谭太后收买宫人,准备绑票虐杀陈蓉,于是1216年李惠宗和陈蓉连夜逃亡到陈嗣庆一方。将其立为皇后,陈嗣庆为太尉辅政、陈承为内侍判首;国家军权完全落入陈氏手中。1217年李惠宗中风,随后得了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时醒时狂,无法理政,权力遂完全落入陈嗣庆手中。陈嗣庆大力提拔家族成员,同时继续和各地割据势力作战,逐步掌控全国。1223年陈嗣庆去世,权力由同族兄弟陈守度接替掌控。而李惠宗仍无法理政,所以权力传承比较顺利。李惠宗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李莹嫁给陈守度的族兄陈承之子陈柳;而二女儿李佛金时年7岁,因深受李惠宗喜爱,遂决定立为后嗣。陈守度见状先是强迫李惠宗将李佛金嫁入陈氏,然后再强迫李惠宗退位,出家为僧,李佛金继位为李昭皇。1226年,陈守度因疑心有人要拥立李惠宗求富贵,遂派人逼迫退位出家的李惠宗自缢(这个故事很有名,说陈守度有一天去观察李惠宗,看见李惠宗正在庙里拔草,就说“拔草得除根!”。李惠宗听出陈守度的杀意,于是听闻使者来到就自杀了)。并组织人将李氏宗族的男性全部坑杀。李朝彻底灭亡。

        陈守度:这是李朝的大权臣,越南陈朝的创立者陈太祖陈守度(越南语:Trần Thủ Độ),不过他是学曹操,生前并未篡位。是被后人尊为陈太祖的。

        可能于1194年生(无明确记载,但有史料提过陈守度和惠宗李昊旵同龄)。即墨陈家的分支出身。陈氏家族因家主陈李将次女陈蓉嫁给李惠宗而兴起。陈李有两个儿子:陈承和陈嗣庆。这俩兄弟关系非常和睦,作为大哥的陈承甚至愿意在父亲死后听从弟弟陈嗣庆的指挥。在长支的表率带动下,陈氏一族很团结,下面各个分支都愿意去跟着陈嗣庆去博富贵。其中就包括陈守度。陈守度是陈李的堂侄。陈承、陈嗣庆的族弟,陈蓉是陈守度的族姐\妹。陈家军在陈嗣庆的指挥下,克复升龙府,随后和各地的割据势力持续作战。在这些作战中陈守度表现出色,逐渐出头,步步高升,成为陈氏武人政权的主要军官。陈嗣庆死后,因为长支的孩子都比较小,所以陈家推举了陈守度当了新的家主。陈守度上任后继续和各地割据势力作战,基本上讨平了除洪州段尚和永江阮嫩之外的全部地方乱军。他采用连段攻阮的办法,让段尚和阮嫩互杀。在阮嫩攻杀段尚后,陈守度分兵防御,但也不轻易出击,只是遣使道贺、加封王位、赠送珍玩美女。居然让阮嫩在一年后因酒色无度病死了,安南再次恢复统一。剿除内乱的陈守度声望暴涨,再无人可敌,于是陈守度加紧了谋篡的步伐,他对外向宋朝入贡称臣,掩人耳目的同时获取资源,对内则致力于铲除李朝残余势力。陈守度枭雄心性,心狠手辣。见李惠宗出行时“百姓争趋视之,有拗哭者”,就立即逼迫惠宗李旵出家并自缢;随后设计活埋了李朝王室的几乎所有男性;残余的远枝男性则统统改姓阮,并流放至偏远地区。李朝宗室女性则强迫嫁给周边少数民族。部分李朝宗室女性为避迫害,纷纷外逃。其中最远的甚至逃到了至朝鲜半岛,在当地定居下来。这些李朝宗室到朝鲜后定居在全州,保留了姓氏李。在朝鲜历史上称之为全州李氏。这个全州李氏后来出了不少鼎鼎大名的后人,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李承晚——对,你没看错,大寒冥国的初代大囧统。

        在基本消灭了李朝残余后,陈守度开始篡位。陈守度是个血统论者,迷信血统神圣,为了彰显克承前朝大统,保障血统传承,陈守度搞了很多乱点鸳鸯谱式的荒唐事。他先是安排李朝的末代女皇李佛金与他的表兄弟、陈承的第二个儿子,后来的陈太宗陈煚成婚,然后再逼迫李佛金把皇位禅让给陈煚。这场禅让标志着陈朝正式取代李朝。这样陈守度还是觉得血统传承不够纯正,所以他居然迎娶了自己的族姐妹,李朝得末代皇后陈蓉,首开陈朝皇室近亲通婚的先河;还因为李佛金生了个儿子早夭、此后再无子嗣,就废了皇后李佛金,让陈煚改娶他大哥陈柳的老婆、李佛金的姐姐李莹,此时李莹已生了一子陈国峻(就是剧本3里的兴道王,白藤江的英雄),肚子里还怀有一个。这导致长支的陈柳陈煚两兄弟跟陈守度反目,陈柳起兵反叛被陈守度击退。陈煚闹脾气离开升龙城,隐居山中寺庙,陈守度就率领百官说要去山中办公,陈煚无奈只能妥协回宫。期间陈柳找陈煚归降和哭诉,差点被陈守度杀死,幸好陈煚阻拦方得幸免。但是这次造反,让陈守度感觉还是自己直接掌权比较好,于是他创造了陈朝著名的上皇制度。即皇帝生前即传位给太子,自己改为上皇,但是依然保留最终权力。陈朝的上皇制度很像日本的院政制度,所以院政制度的优缺点他都有。不过由于陈朝接下来遭遇到蒙古南侵的危机,这时候院政制度中尊长一言九鼎,敢担责任的优点先得以发挥,而上皇制度的弱点在陈朝后期才暴露。陈守度晚年归政于陈太宗陈煚;在蒙古人第一次攻越时,陈太宗败退升龙城,正面临要不要入宋的战略抉择,拿不定主意,朝堂上吵成一片,这时陈守度果断站出来表示“臣首未至地”,将继续战斗。陈太宗闻言精神大振,直接“敢言降者,与此案同”。成功撑到了蒙古退兵。第一次蒙越战争后不久,这位越南史上最有名的大权臣以70岁高龄病逝。后世的越南史官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了他的成绩和丑行,这让他成为了越南史上“奸雄”的典范。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全州李氏疑似花山李氏

          其中最远的甚至逃到了至朝鲜半岛,在当地定居下来。这些李朝宗室到朝鲜后定居在全州,保留了姓氏李。在朝鲜历史上称之为全州李氏。这个全州李氏后来出了不少鼎鼎大名的后人,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李承晚

          看到新作很感兴趣,查了一下,全州李氏似乎是花山李氏之误。

          李龙祥

          李龙祥(越南语:Lý Long Tường;朝鲜语:이용상;1174年?-?)是越南李朝的一位皇子,后来成为高丽王朝的一个将领。他是韩国花山李氏的始祖。由于仅有后世花山李氏族谱等少数文献记载其事迹而不见当时的韩越史料,故其事迹乃至是否为真实人物尚待考证。

          1958年11月6日,韩国总统李承晚访问南越期间,曾宣称自己是李龙祥的后裔。

          1994年,花山李氏的后人访问越南李朝的发源地,即北宁省慈山县庭榜村。在这里,花山李氏的后人对祖先进行了祭拜。

          通宝推:五藤高庆,
    • 家园 更新:窝阔台汗国

      严格说窝阔台汗国其实有两个,第一个窝阔台汗国是指成吉思汗分封后成立的窝阔台领。蒙古帝国崛起后,成吉思汗临死前分封5个兄弟和4个儿子,一共9个兀鲁思(“人众”、“国家”之意,汉译汗国)。其中兄弟们的封地在蒙古东面,史书上称之为“东道诸王”。而儿子们的封地则在蒙古西面,就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拖雷汗国。在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中,以小儿子拖雷军功卓著,最受宠爱。蒙古人的传统是幼子继承家业,称之为“守灶”。所以拖雷汗国的封地在中央、最为靠近蒙古王庭,它是元朝的前身。但是四大汗国和东道诸王虽然有独立管理军队、属民、贡税、牧地的权利,但他们在这时并不是标准意义的独立国家,而只是蒙古大汗的封臣。对大汗这个宗主有很多义务。而大汗对于他们的内政,理论上也是可以予以干涉的。其中察合台汗国更是给了“执律法”的任务,有责任根据“大札撒”法来惩处违法人员。

      成吉思汗在晚年克制了对拖雷的宠爱之情,打破蒙古的旧传统,指定治国才能更全面的三子窝阔台为继承人。窝阔台有二哥察合台的支持,并且四弟拖雷早逝,其子羽翼尚未丰满,便即位成为第二任蒙古大汗;并为此编出来拖雷“代兄受病”的故事(成4里面有这个剧情)由于窝阔台做了大汗,所以不在意自己的封地(自留地)是最小的,但窝阔台后来因沉溺酒色猝死后,乃马真皇后称制五年,终于把她的儿子、也就是窝阔台不中意的长子贵由扶为第三任大汗,可惜贵由只做了两年也病死了,他也没处理好封地偏小的问题。于是拖雷的长子蒙哥作为窝阔台养子开始谋夺汗位。由于有养父系的政治基础,有生父系的最强军力,还有术赤系的支持,自然鸠占鹊巢、轻松登上汗位。蒙古大汗从此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但这个转变得不到窝阔台系,和素来支持窝阔台系的察合台系宗王的支持。这导致蒙古帝国迅速分裂为两个集团。其中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利用元朝的内讧和其他宗王的支持,起兵造反成功,把本已经虚化的窝阔台领重建为独立势力。这就是第二个窝阔台汗国。不过这个汗国本来就是从夹缝里利用风云际会而起家,实际上只是一个松散的集团的一个代理人,或者其一部分,它的出现只是依靠海都本人优秀的能力带起来,一旦海都不在了,而集团势力又达成妥协的话,它的命运也就到头了。所以海都死后这个汗国就消亡了。但是窝阔台汗国作为以察合台汗国为首的反元朝集团的一部分,在汗国消亡后作为察合台汗国内部的一个势力继续存在,并且在之后又反客为主,出了数任察合台可汗。窝阔台汗国的重现,中文史书多称之为海都之乱。它是蒙古帝国史上的大事,标志着蒙古大汗的权力正式虚化,各汗国从此走上属地化,即依照各自辖地的政治逻辑各行其是,而不再服从统一的蒙古大汗。这标志着蒙古帝国开始解体。

      通宝推:澹泊敬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41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