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引子(添加目录) -- adrupal

共:💬396 🌺6389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谢好书

                顺便讲一句有点反革命味道的话:革命是整治中国社会和历史痼疾的好药,但这仍然只是作为工业化强国过程中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可惜老毛晚年陷入自己的逻辑怪圈完全瞎搞,浪费了足足二十年的时间。即使计划经济的一些成绩,也不是必须的,参考:

                wukw:同感,从韩国的例子上我认识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成就不是必须的

                • 家园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毛的1956至1976弊的方面逐渐增长,渐渐压倒了利的方面,反右、大跃进、文革、支援世界革命等走了弯路。

                  但历史就是螺旋上升的,毛的弯路成了我们宝贵的财富,毛的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建立独立齐全的工业体系,发展两弹一星,反对两霸撬动世界政治格局,重返联合国打开向西方开放的大门等等业绩是不容否定的。

                  对于韩国的问题,简言之,人口国土规模、冷战地缘战略等外界有利条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足以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泱泱大国不具有可复制性。一句话,韩国发展起来了,对于美国统治的世界格局无非是狗腿子之间狗咬狗,中国发展起来了,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邓的效率优先路线也一样,弊端逐渐凸显,没有万古不变的法则,必须因时因地而变化。毛就像内功,着重系统本身的有序,邓就像外功着重从外界获得负熵流入。必须调和这两种功夫才能不断适应外界的变化,在不断增强从外界获得负熵流入的同时,不断提升系统内部的有序,实现无限正循环。

                  希望我们这代人能对这个崭新课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宝推:李夏禾,
                  • 家园 我们好像说的不是一回事,略做评价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毛的1956至1976弊的方面逐渐增长,渐渐压倒了利的方面,反右、大跃进、文革、支援世界革命等走了弯路。

                    认同就好,就有讨论的基础,我也没说56~76毛所作全部都是错的。河里很多人不认同这个,简直不可理喻。

                    但历史就是螺旋上升的,毛的弯路成了我们宝贵的财富,毛的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建立独立齐全的工业体系,发展两弹一星,反对两霸撬动世界政治格局,重返联合国打开向西方开放的大门等等业绩是不容否定的。

                    毛的弯路不见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毛的维护国家主权——朝鲜战争就已经解决了,两弹一星更是终极利剑,所以这条不能掩盖他后面长达20年的巨大错误。

                    领土完整统一——有中共这个平台(指建国以后),毛做得到的,邓也做得到。毛做不到的,邓也没有去做,比如统一台湾。毛不去做是因为当时他做不到,但这不能为他别的错误做解释;而邓没有去做,一方面是他也不容易做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心里有更高的想法,高下立判:wukw:台湾问题:一位绝世高手的讲话

                    建立独立齐全的工业体系——邓一样做得到,没准更独立齐全。没有文革等运动干扰,中国工业只会建设的更好,只会更早打开国门,也不会那么早与苏联彻底闹翻,这是说齐全;要说独立,邓在80年代拒绝了西方国家的许多诱惑,邓一样是相当有骨气的。

                    发展两弹一星——没有毛的政治运动干扰,中国的两弹一星只会发展的更好更快,要知道科研队伍里的派性斗争耽误了很多事情。中国是大国而邓也是大政治家,终究不可能对西方俯首帖耳,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对邓来说也是必然的。谁会干的更好一目了然。

                    反对两霸撬动世界政治格局——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与两大阵营同时强烈敌对,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撬动了,两强只要内部事情处理好、看上去都过的挺滋润的,反倒是中国彻底孤家寡人有什么意义呢。改开以来总体上算是亲西方的,得到好处堪称多多。为什么不早的这样呢?

                    重返联合国打开向西方开放的大门——重返联合国有毛的功劳(说实话具体过程我不是特了解),但要说向西方开放大门,有待继续研究史料,但据说是周在尼克松离开的最后一刻还擅自做了一些决定,引起毛的一部分愤怒。此外没有邓的访美,即使西方开放了大门也没多大用处(迟至79年才建交),即意识不到与西方关系的重要性和好处。

                    对于韩国的问题,简言之,人口国土规模、冷战地缘战略等外界有利条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足以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泱泱大国不具有可复制性。一句话,韩国发展起来了,对于美国统治的世界格局无非是狗腿子之间狗咬狗,中国发展起来了,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韩国的发展是不足以撬动地球。但是我们能早的把它的一些成就拿过来岂不是更好?并且也不应该否认韩国人的聪明、勤劳和顽强。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邓的效率优先路线也一样,弊端逐渐凸显,没有万古不变的法则,必须因时因地而变化。毛就像内功,着重系统本身的有序,邓就像外功着重从外界获得负熵流入。必须调和这两种功夫才能不断适应外界的变化,在不断增强从外界获得负熵流入的同时,不断提升系统内部的有序,实现无限正循环。

                    毛就像内功,着重系统本身的有序——这个完全是胡说。他那个“有序”只能导致中国提前崩溃,20年发展的停滞离世界水平越来越远;或者完完全全的类似四人帮的强权统治。邓的策略当然只用于解决当时一段时间的最困难问题,并且取得了惊人成功,而不可能是祖宗之法200年不变,那是满清不是现代中国。但问题是,如果不是56年以后的毛乱搞,中国的崛起之路还要早很多、顺畅很多。。。

                    • 家园 要搞死苏联只能在中国超苏赶美之前

                      中国远弱于美苏是中美“蜜月”一起搞苏联的基本前提。中国超苏赶美甚至只是有这样的趋势,中美“蜜月”就会结束。美国如果不能中苏一起对付,就会联合苏联打压中国,(前提是苏联依然是强大的)。苏联会认识到自己连“男二号”也不是,从而全面收缩,放弃争霸,联合美国遏制中国。因为1中苏是邻国,中国对苏联威胁更大

                      2老三联合老大搞老二

                      3美苏是既得利益者,中国是后来者,只能强美苏手中的特别是苏联的

                      4中国挎掉,苏联不怕吗?---可以学习苏联解体后,中国联合俄罗斯对抗西方的做法,联合挎掉的中国对抗美欧

    • 家园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从“上飞”到“商飞”(2)

      远程大型运输机、远程大型轰炸机、大型喷气式客机,被称为三大“国之重器”。这三个山头土共都曾经组织过进攻,但先后都失败了。

      最先提出来要搞远轰和大运的是林彪。1969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向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下达了研制远程大型运输机的任务(型号定为运9,称“10号任务),空军党委向军委办事组、国防工办并周文正公提出将汉中歼击机基地(012基地)改建称为大型运输机基地的报告。半年之后,远轰又取代了大运,1970年6月10日,六院又向603所下达研制远轰的任务(称”12号任务“),空军党委、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周文正公、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递交《关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报告》,研制工作由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和603所负责。

      1970年,太祖视察上海后,军委和计委向上海市下达了研制大客(运10飞机)的任务。

      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外蒙古坠机身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关系改善。远轰研制突然变得没那么急迫了。1972年六院下文通知:远轰缓办,集中力量搞大客。

      1985年太宗提出“军队要忍耐”,大批军工科研项目被砍,航空部是重灾区,大运也下马了。至此,土共在大运、远轰、大客三大战役中完败。

      在民机制造领域,土共可以称得上是屡败屡战,套用某广告词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

      1988年西飞和西安603所与德国MBB公司(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布洛姆公司)合作,准备生产一种75座客机,叫做MPC-75。梅塞施密特公司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最主要的飞机供应商,它的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是纳粹德国的主力战机,总共生产了30000多架,二战后德国军工业被美国阉割,所以MBB的主要业务转向民用航空。MPC-75项目只停留在纸面上,但通过与MBB的合作,西飞的设计师第一次触及到了现代民机设计思路。MPC-75项目由于国内做出研制干线飞机的决定而被终止。项目的最终成果是2600万马克的技术转让合同,涉及8个方面32个专业内容,包括气动设计、结构动力学、性能构型控制、结构设计、修理、系统设计、材料与工艺、适航、可靠性、质量保障、产品支援、市场开发与研究等方面,还包括一个数据库、73个应用软件和852个人月的培训工作。1993年,在航空航天部支持下,西安603所将全套技术转让资料与软件向上海640所进行了推广。现在国内从事商用飞机研制的人,相当一部分是当年MPC-75项目培训出来的。

      1993年,西飞和603所与韩国大宇公司合作,准备共同开发一款100座级新型支线客机,由603所设计,西飞制造,棒子参与有关设计工作,承担部分制造任务,并提供型号研制所需资金投入,飞机定名为AE-100(亚洲快车100)。后来棒子要求飞机必须在韩国总装,土共不答应,便中止了与棒子的合作,转向与新加坡合作。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用于AE-100项目的100亿元人民币“总理基金”划出中航工业总公司账户,AE-100项目宣告终结。不无巧合的是,印度尼西亚努桑达拉飞机工业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完全冲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应援助印尼的附带条件就是“一分钱也不能往飞机上投”,结果印尼两届总统亲自挂帅,苦心经营的航空工业被西方温柔一掌便灰飞烟灭了。

      1998年,国防科工委在20年产业规划报告中说:2010年之前,中国不再搞整机研发。此文件虽然只在小范围内传达,但在航空工业界带来极大震动,人才流失加速,用一哄而散形容也不为过,一部分人去玩儿汽车,还有些人去开发游乐场的摩天轮和超级秋千。

      上海640所和西安603所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603所为了保留设计队伍,只上半天班,省下的电费用来发工资。阎良的小贩都知道:“100座下马了,菜价上不去。”

      1998年5月18日,603所总设计师王清平说服了时任603所所长的李洪毅,决定研发一种70座级、2+2布局、窄机身的支线飞机NRJ,西飞、哈飞、陕飞、上航、640所、603所各投资金10万元成立工作团队,在国内市场调研,意向订单达到98架。1999年他们向国防科工委提交立项报告,但最终没有得到批复。1999年1月,NRJ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告失败。

      国家不让上新项目,但没说不让改进现有产品。1999年西飞和603所对运7-200A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进,选用加拿大普惠的发动机、美国科林斯的航电、霍尼韦尔的导航系统、汉密尔顿的复合材料螺旋桨,这就是新舟60(MA60)。新舟60先后出口到津巴布韦、老挝、印尼、玻利维亚、秘鲁等国。现在,新舟60已有20多家客户,交付飞机70多架,手持订单180多架。

      通宝推:阴霾信仰,浣花岛主,梓童,北纬42度,伏波将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AE100不是和空客的合作项目吗?

        怎么变成韩国大宇了呢?

        • 家园 当时土共最大的问题是缺钱,韩国是被忽悠来掏钱的

          AE100项目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603 所、西飞公司与韩国大宇公司探讨如何共同开发一款新型支线飞机,从发挥各自所长的原则出发, 确定了项目的合作模式:603 所承担飞机的设计工作;西飞公司承担飞机的部分生产制造工作;韩国方面参加有关设计工作,承担部分生产制造任务,并提供型号研制所需的资金投入,1993 年夏天,双方基本对 94 座的技术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时任国家总理李鹏与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在互访中达成共识,加强在商用飞机领域的合作,经双方认可将飞机定名为 AE-100(亚洲快车 100)。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基于减小项目风险,获得国外适航许可证的考虑,向世界商用飞机制造 商发出了寻求 AE-100 国际合作伙伴的信息。随后,波音公司提出将 AE-100 作 为 B737 飞机系列的向下延伸,设计工作由波音组织并在波音公司总部完成,并 且,中韩必须为使用波音公司的技术资源和享受“波音公司”名称支付高达 10 亿美元的费用。这些苛刻的合作条件被当时渴望掌握项目主动权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断然拒绝;而拒绝与麦道公司合作的原因则是无法容忍,麦道公司在已经进入发展阶段的 MD-95 飞机与 AE-100 项目之间举棋不定的暧昧态度;在此之后,中韩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并最终被中国、新加坡联盟所取 代。

          欧洲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谈判也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在拒绝了与德宇航的合作之后,与法宇航、英宇航和意大利宇航公司联合组成的亚洲国际飞机公司(小 AIA)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但是小 AIA 的所有技术标准、技术诀窍全部归属于空客公司。1997 年 5 月 15 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由空客公司与小 AIA 组成的支线飞机公司(空客 AIA)和新加坡三方签署项目框 架协议。但是,原定于 1998 年 2 月 18 日在北京举行的最后一轮谈判,却再也没有举行......

          1998 年 6 月,中国长江流域发生了自 1954 年以来的全流域性大洪水,长 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 道带来的直接后果。洪水导致 29 个省市受灾,死亡 4150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到 2551 亿元人民币。1998 年 8 月 28 日,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当晚宣 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港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在两 个星期的托市行动中,中方投入资金 1637 亿港币......全球舆论几乎异口同声地 宣称,人民币如果不贬值,中国经济将举步维艰。

          1998 年 6 月 17 日,用于 AE-100 项目的 100 亿元人民币“总理基金”划出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账户,AE-100 项目宣告终结。

          1998 年 9 月 7 日,在英国国际航空展上,空客公司正式宣布投资 5 亿美元 研制 107 座支线飞机 A318(与波音公司的 B717 飞机竞争),并且已经获得了 109 架的定单。所有业内人士都看得出来,这就是 3 个月前空客公司以“市场前 景不乐观,没有足够的定货”为理由而终止与中国合作的 AE-100 项目!英国《金融时报》对此发表评论说:“这对中国正处于萌芽中的航空工业是猛烈的一击, 使其成为重要的飞机制造商的计划丧失了非常关键的发展机遇。”

          以上文字出自刘济美的《为了中国——中国首架新型支线飞机研发纪实》

      • 家园 人穷志短呀
      • 家园 哈哈,首花

        沙发抢到的日子不多,首花的次数不少。

        楼主加油,此等有分量的帖子,千万别太监了!

        +U

    • 家园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从“上飞”到“商飞”(1)

      上海——土共的经济中心,曾经是大型民用客机的伤心之地,或许也将是大型客机的未来的希望之地。

      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客机及其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就是运十客机,代号708工程。太祖认为上海的工业基础好,提议708的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

      三机部开始从全国抽调300多名航空专业技术人员支援上海,熊焰和马凤山为设计组负责人。

      熊焰是航空工业的元老,曾经担任沈阳飞机制造厂(112厂)的厂长,后来奉命在西安组建了试飞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试飞院的前身,调去上海前他是试飞研究所的所长。

      马凤山也是航空界的传奇人物,毕业于上海交大航空系,毕业去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22厂)工作。在哈飞,马凤山参加过轰五(苏联伊尔-28)的仿制,担任过轰六(苏联图-16)仿制的主任设计师。马凤山等人去生产图-16的苏联喀山工厂考察时,请苏联专家做报告,苏方说你们不用记笔记,资料会全本发往中国,大部分人就专心听讲了,只有马凤山事无巨细记了厚厚的一大本儿笔记。回国后才发现,运到中国的只有生产用的图纸,设计资料根本没有,询问苏方,苏方答复设计资料是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编写的,喀山工厂只有生产用的资料,已经全部给你们了。在加上中苏关系逐渐冷却,轰六的设计数据,包括强度计算过程和计算报告,中国就再也拿不到了。但是以后改型改进,这些数据都是必须的,只好自己补编,这时候马凤山那本笔记就起大作用了。

      1958年在西安阎良新建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是哈飞的复制厂,也开始生产轰六。西飞负责补编轰六设计文件,“马凤山笔记”深藏在厂部的保密室中,属于绝密级文件,设计员要想看一眼,必须经过政审,层层审批。江湖传闻,笔记的第一句话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1964年马凤山从哈飞调到西飞担任设计科长。在西飞,马凤山主持过轰六携带原子弹和氢弹的改装。后来还担任过运8测绘设计的总负责人,指挥600多人的设计队伍开展工作。应该说在大飞机设计方面,马凤山是不可多得的专家之一,因此被调往上海708工程设计组(后来改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即640所)担任技术总负责人,相当于总设计师,只不过那时候不这么叫罢了。1979年马凤山被任命为总设计师,1982年任640所所长。

      程不时,1958年毕业于清华航空系,调往上海前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工作,1971年被调往上海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后来担任副总设计师。

      运十于1972年审查通过飞机总体设计方案,1975年完成全部设计图纸。1976年第一架运十通过静力试验。因为与运十配套的涡扇-8发动机研制不顺利,第二架运十使用的发动机和部分航电来自进口的波音707的备件。

      1980年9月26日,在上海大场机场,运十首飞成功。

      1985年,为了完成第三架运十,上飞申请三千万经费,航空部没有给。运十工程只好停止,实际上是下马了,虽然没有任何文件明确说运十下马。

      运十下马后一个月,1985年3月31日,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合作生产麦道-82的协议。640所的技术人员曾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但没起到任何作用。

      为了给总装麦道-82腾地方,上飞开展了拆除运十工艺装备的劳动竞赛,运十03架的备料被工人用来练习打铆钉。

      上飞共组装了35架麦道-82。1992年与麦道签订合作生产40架麦道90的合同,但因中美双方对合同理解不同发生摩擦,有8400多项零件中方认为应由美方提供,但美方认为合同中没有列出的零件都应该由中方自己制造,这导致中国生产的麦道-90比直接进口还贵1000万美元,民航方面坚决不答应,最后中央同意每架财政补贴800万美元,民航勉强接受。1994年中美签订修改协议,购买20架份原材料、配套设备。

      本来第一批4架麦道-90应该在1998年交货,但上飞低估了技术消化和内部协调的难度,进度一再推迟,资金计划一再被突破,引起上级不满。1998年6月有关部门再次评估,决定平仓止损,麦道90项目“同步停产”,最终麦道-90只生产了2架。这时美方供应的20架份原材料和配套设备还在不断供应,为避免更大损失,中方主动中止合同。有人说麦道项目下马是由于1997年波音兼并麦道,其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是飞机找不到买家,既然是玩儿市场经济,质次价高的东西肯定是卖不动的。

      上飞在麦道项目上投入的几十亿投资变成了“呆账”。此后背负沉重包袱的上飞只能靠给波音制造水平尾翼等外包项目和生产杂七杂八的民品艰难度日。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技术人才需求很大。经济拮据的上飞和640所很难留住人才。人总是要吃饭的,640所也得打点儿散工挣点儿钱买米,上海汽车那时候正热火朝天地大上项目,640所便揽上了为上汽培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TIA的活儿干,这一培训就把自己的骨干力量都培训没了,不少技术人员直接跳槽到了上汽。上汽甚至动了吃掉640所的心思,好在中国一航坚决不同意,640所才存活下来。活是活下来了,但丢了半条命,640所极为凄惨,除了临近退休的,年轻人基本上跑光了,江湖传言“640所只剩下几个大妈守着一堆过期的图纸”,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很形象地描述了640所的惨状。上海航空发动机厂在配套运十的涡扇8下马后,则挂羊头卖狗肉,主营汽车零部件了,上天的心早就没了,只有满地爬的心。

      通宝推:伏波将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上飞的事情可没你说的这么好

        马凤山当时可是被那些外行领导给整的够呛——发动机越多越革命,4台不够上8台;马桶上天。

        3000万,组装费而已,老话题了——同时期别人能勒紧裤腰带筹集资金2300万搞项目,凭什么你上飞就拿不出钱,而且还是在上海市表示愿意掏一半的情况下,在自己的民品产品大赚特赚的情况下?最好玩的是,上海市最后也没掏钱,反倒在1985年掏了5000万组建上海航空,还一口气买了5架2手波音707。

        上飞在麦道项目上投入的几十亿投资变成了“呆账”——有空查查上海圣经吧,麦道项目里,有多少是国家投资,多少是地方投资,麦道项目到底是国家项目还是地方项目?接受美国培训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加工系统和流程,通过FAA突击检查的上飞,还好意思说自己有沉重的包袱?嗯,包袱是有——在国家拨款扩建厂房的时候,以厂房不足为名拆掉运十的全部工装;成堆的麦道设计资料没人看。

        至于说740的人员流失,很多人本来就是借调的,不回员单位难道要赖在上海养老?自己查一下飞豹的副总设计师的经历吧,他要也跟程老头一样不回原单位,还有今天的成绩么?而 上飞厂的技术人员,貌似在爱乳胶上马之前的摸底中,75%的人参加过运十或者麦道项目。

      • 家园 我以前还在上飞短暂实习过

        那个时候正好是麦道项目嗝屁之后,厂里面生产任务很少,基本都在做外包的活,厂里的人士气低落,剩下的的确是“老弱病残”,年富力强的基本都跳槽了。

    • 家园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取经(4)

      “航空工业有心脏病”这话出自周文正公之口。

      1971年,文革闹的正汹,航空产品质量急剧下降,作战飞机机毁人亡的事故不断,援外飞机问题频频。朝鲜的飞机事故报告、巴基斯坦飞机质量报告、空军海军的飞机事故报告一摞一摞地堆在周文正公的办公桌上。于是周公指示叶剑英负责处理,中央军委甚至急令全国所有歼6一律停飞。叶剑英遂召集空军和三机部召开“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

      会议开到第8天,周公率李先念、余秋里、李德生等亲临会场。周公曰:“大家不要紧张,主要的责任在国务院,我向你们道歉。”于是众人释然,开始七嘴八舌地汇报情况、分析原因。有人试探着说约翰牛家里的“斯贝”质量很好,咱们买的“三叉戟”用的就是斯贝发动机,英国装备的F4鬼怪式战斗机用的就是带加力燃烧室的军用型斯贝MK202,所以MK202也被叫成“鬼怪斯贝”,不知道能否考虑引进。

      周公曰:“发动机是飞机心脏,不管导弹、原子弹、氢弹都有发动机问题,航空工业更是如此。航空工业有心脏病,要好好治治这个心脏病。”并表示引进英国斯贝的问题可以考虑。“心脏病”一说就是出自这次会议。

      1971年7月,周公批准三机部从英国进口16台民用“斯贝”发动机。这叫“以民掩军”,就是名义上是民用、实际上是军用。以前为了规避巴统制裁、现在为了规避欧盟和老美的封锁,这种以民掩军的事儿土共没少干。土共的旺盛需求甚至在欧美催生了一批专门干这种事儿的公司,“战争之王”们的手段不可小觑,当然偶尔也会有走霉运的“战争之王”被揪出来游街示众甚至送进大牢。不过,土共也免不了要多出点儿血,价格比正常渠道高数倍都是有可能的。

      1972年1月17日,住英国使馆商务参赞张建华约见“斯贝”的生产商罗罗公司,了解直接购买“斯贝”发动机乃至引进技术的可行性,张收到邀请参观了罗罗公司,同时罗罗的技术董事胡克提出访华要求。

      看到大主顾上门儿,罗罗公司也很积极,甚至通过罗马尼亚副主席波德纳拉希向叶剑英副主席传话,询问胡克能否访华。叶剑英招呼外贸部、三机部、空军、民用航空局会商。三机部决定购买60-70台斯贝,用于改装轰5改和轰6改各10架,这种改装是当时的想法,后来都没有实现。

      1972年5月,罗罗公司技术董事胡克一行访华,期间介绍了“斯贝”等四种发动机的情况,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座谈,参观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厂。叶剑英多次指示“要从胡克那里挤出点儿东西来”,不知道那位先生当时有没有当奶牛的感觉。

      1972年底英国同意向土共单独出售民用“斯贝”发动机。

      1973年1月,三机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建议购买“斯贝”专利,两架猎兔狗飞机(现在一般叫“鹞式”战斗机)和一套发动机试验设备的方案。李先念批示拟同意,众头领圈阅,表示同意。

      1973年3月,胡克和罗罗董事长基恩先后访华,土共一口咬定只要军用“斯贝”的专利,民用的不行。基恩说,巴统那边绕不过去,很麻烦,只能跟英国政府争取。

      时任英国首相希思亲自去美国向尼克松大统领请示,征得美国同意后,罗罗公司约见中国住英国大使宋之光,表示英国政府已授权罗罗公司,谈判出售“军用”斯贝发动机。双方开始互派谈判和考察小组。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606所)拿到斯贝的数据一看,说这玩意低空性能很好,但高空性能很差。当时土共军机够不着美国的高空侦察机,颇为恼火,所以对高空高速有近乎变态的需求,606所说斯贝的高空性能还不如国产涡喷呢,用在歼击机上恐怕是没戏。三机部说斯贝油耗低、可靠性高、寿命长,歼击机上用不了,那就上强击机和轰炸机吧。

      1974年,江青弄出个“蜗牛事件”。美国康宁公司送给土共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考察团一些小礼品,是“玻璃蜗牛”,江青说“美国人这是骂我们爬行主义”,是“路线问题”。斯贝引进也被批为“卖国主义”、“引狼入室”,差点儿停止。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坚决顶住,斯贝引进才没有流产。

      1975年,太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英双方经过六轮谈判,1975年12月签订引进“斯贝”专利的合同。内容包括购买军用斯贝航空发动机专利(4150万胖子)、50台套发动机整机购销合同(3097万胖子)和发动机辅机专利合同(432.5万胖子),合计7679万胖子。

      斯贝的国产型号定为“涡扇-9”。

      一开始想把斯贝安排在沈阳黎明发动机厂(410厂,因为与香港歌星黎明同名,网友戏称其为“歌星厂”)生产,但黎明忙于试制涡扇6,不想要。于是只好安排在西安红旗航空发动机厂(430厂,也叫红旗厂)生产,人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也从606所调到了430厂主管质量考核。红旗厂利用这个机会购置了700多台新设备,狠狠地发了一笔横财,估计歌星厂后来肠子都悔青了。

      红旗厂先后翻译复制了42万份技术资料。1979年下半年,分两批装出了4台发动机,并完成了150小时持久试车考核。1980年在英国完成了高空模拟试车,低温启动试车、疲劳强度试验,均符合技术要求。去英国做试验时,624所(燃气涡轮研究院)的刘大响也在其中,深入了解了牛牛的高空试车台和试验方法,回来后刘大响对此念念不忘,最后搞成了中国自己的高空试车台,那是后话。

      斯贝1980年试制成功后却没有继续生产,所有技术资料包括购入的40多台原装发动机直接被封在仓库里无人问津了,因为与其配套的强6、轰改等军机项目统统下马了。这一停就是十多年。

      斯贝长期嫁不出去,自然也就成了当时负责引进的人的一块儿“心病”。王震甚至亲自去找工程热物理专家吴仲华,让吴仲华院士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斯贝改成燃气轮机,做为舰用动力装置。直到吴仲华1992年去世,斯贝改燃气轮机的事儿也没成。

      歼轰-7“飞豹”能够研制成功,这批躺在仓库里的“斯贝”是立了大功的,当时力主引进的几个大头目后来都位极人臣,这批货躺在那里对他们总是无形的压力,或许“飞豹”就是因此逃过了太宗的无影砍刀手,否则飞豹必死无疑。

      直到歼轰7“飞豹”定型批生产之后,这批“斯贝”才走出仓库。1994年,海军空军抢着要飞豹,库存的斯贝不够使了,于是又去找英国人商量想再买一批,英国人说30多年前的东西早停产了,于是只好从英国人的手里买了一批退下来的“堪修”的旧货,七拼八凑的又弄了80多台发动机。还是不够使,这才又启动了斯贝国产化的项目,这时候只能一切从头开始,包括相关的原材料、工艺等也必须自己重新研制。

      2003年,斯贝的国产型号“涡扇-9”定型,命名为“秦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