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一些小讨论 -- 本嘉明

共:💬1093 🌺9191 🌵3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普及教育,工业体系,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尖端技术都是亮点

                    还有普及教育,工业体系,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三线建设,尖端技术等等,都是亮点。

                    没有文革,就是现在印度这个死样子。

                    • 家园 你说的这些文革前已经打好基础,没有一个是文革中开始的。

                      你说的尖端技术如果是指导弹核武器,那正中央明令是在这些部门不搞文革才有这么大成果。

                        就拿第一颗人造卫星来说,包括发射用的火箭要在全国各地工厂生产协作件,而那时正是派性武头最厉害的时期。许多情况下科研人员得拿着中央文件到有关厂去强令生产。等部件送到后,发现生产厂都在上面装了毛主席像章,一个比一个大,这要占宝贵的卫星载荷。但要拆下来又会被人说成是反对毛主席,在那时是大罪。此事一直汇报到周总理那里才解决,总理也不敢直接说拆,用了个迂回的办法,说你们这卫星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上天,不会掉下来?回答说不能。那么卫星掉下来不是把毛主席像章给砸了?

                        要砸了毛主席像同样也是大罪,用这个理由才拆下来。

                        另一件事,这是在当时的报纸上看到的。某航空兵机场每天上午要政治学习两小时,正学习时有人来报告说跑道上发现异物,不清扫会影响飞机起飞。首长回答说政治学习雷打不动,学习完后再去扫。这是当做学习先进典型来报道的,可见那时对工作的影响。

                      • 家园 普及教育工业体系水利建设农业科技的大部分工作是文革中完成

                        这就是亮点,起码这些工作比文革前做得多。关于教育问题引用天天向上A的研究。我记得水利建设方面,铁路建设方面,三线建设方面,也都是文革时期做得工作最大。

                        60年至62年,中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有所停滞甚至后退,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被砍”。据1962年的不完全统计,农业中学从22600所、230万名学生,一举砍到只剩下3715所、26.6万名学生;小学也被大批砍掉,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8年的80.3%,猛降到56.1%。由于学校被砍,加之交通不便,不少中小学生辍学。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按照这个通知精神,各地中小学甚至大学大搞“小宝塔”、“教育双轨制”。根据腾讯网报道,这些重点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干部子弟学校”,延续了邓小平教育精神的“一贯制”链接出处。这些学校收费比较贵,也不招工农子弟,工农子弟就只能上普通学校,也因此失去了上中学、大学的可能。

                        1960年至1966年,教育部奉行“小宝塔”理论(虽然这个理论的出台是1962年,但在1960年就已经开始出现迹象了),各地大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对无法负担学费的工农实行“双轨教学”,重点中小学中真正的工农子弟比例非常小,这也直接反映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上。

                        • 家园 这些成就都是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取得的么

                          这些成就啊,都是排除“四人帮”(或许该说五人帮?)的干扰破坏取得的么,要是没有“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啊,那取得的成就一定会大的多的多啊。比如80年代……

                          • 家园 大众民主是人类必需的

                            大众民主是人类必需的,它有负面影响,需要逐步改善,但不能说“没有它...大得多啊”。好比人必须有免疫功能,但免疫功能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对移植不利,比如红斑狼疮),但你不能说“人没有免疫功能那xx一定会xx得多啊”。

                            而且,普及教育工业体系水利建设农业科技这些在文革中比文革前和文革后80年代做得工作更大。

                  • 家园 一个英国老医生和我聊过赤脚医生,

                    他的看法是这些人应该不算医生,但是在那个特定的时候,社会需要相当数量的这类人员。医疗队下乡文革前就有。

                    • 家园 现在也需要,

                        现在农村也有乡村医生,可以说都没上过大学中专,顶多是上过培训班,资格考试要求也低得多,按正规要求比医生差得很远。但没这些人农民看病至少要跑到乡镇医院,有了这些人在本村就能看小病。

                        医疗队下乡文革中比文革前要强调得多,南京有一所医院在69、70被整体端到苏北。69年初我至东胜医院(地区级)看病,外科只剩一位医生,其他全下乡去了,他自己腿摔断也只好等天津医疗队的人来。

                      • 家园 异想天开

                        现在农村需要的是正规的医疗服务,还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靠一本基础卫生知识和常见疾病手册给人看病的赤脚医生?

                        你知道当年赤脚医生的药箱里,9成都是安慰剂吗?

                        还是说,你认为农民不需要医疗资源,真正的医生留在城市就可以,农民只需要感觉到被"治疗"就足够了?确实,看病没治好死了,跟根本没人管,感受上差了很多.

                        赤脚医生最大的作用,就是让那些营养不良,劳动强度过大,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补充点营养,适度的休息,和感觉良好一点.实际上去医院的人90%根本没有疾病.而赤脚医生的作用就是治疗这90%.对于10%需要真正治疗的病人,一点屁用都没有.

                        • 家园 这是人话吗?你有调查,有发言权吗?

                          你在没在农村呆过,我都怀疑。

                        • 家园 你这个就是扯了

                          赤脚医生直接解决广大农村的防疫问题。毛当年在江西战胜血吸虫之后写了诗你自己体会下。

                          赤脚医生制度把中国人均寿命提高一倍。这个行为是天才设计。

                          但是这样的制度恰恰是动了医生的饭碗的。因为直接拉低了医务人员的收入。赤脚医生的供给一下子凭空增加了大量的医疗供给,填补广大农村的空白。

                          90年代医改后其实中国的三级转诊制度消亡,所以才有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

                          等于一下子拿掉大量的医疗的供给。

                          • 家园 你才是扯

                            防疫问题是防疫问题.问题的关键是现在防疫不是问题.至于动医生的饭碗,能被赤脚医生动饭碗的也只有赤脚医生了.

                            看病难和贵,是因为以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大多数已经被克服了,肺结核,疟疾,鼠疫已经得到控制(至少在中国).剩下的癌症,心脏疾病,糖尿病从来都很难,治疗成本一直都很高,这些疾病只能控制,无法治愈.以前得了这类病就是命.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控制病情,并大大改善生活质量.

                            文革时期面对的医疗问题跟现在完全不同,拿来对比根本牛头不对马嘴.用文革的医疗水平比现在是越比越倒退.

                            • 家园 农村现在需要的是正规的基本的大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这个和上海i、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同,即使是上海、北京要推全科医生制度也是困难重重。

                              为什么,就是你要按照卫生部乃至一棒子市场化原教旨主义者观点,那么这个基本上很难。

                              第一 严格医疗准入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美国人搞。但是你的医生的技术收入就是明面的规则收入不高,学习时间长,成本高,于是最聪明高考时候的去金融了,进医学院的听说这个漫漫长路,于是转行医药公司大把。这是不是人力资源培训的浪费?现在推全科医生为什么找不到人?因为历来全世界都如此,中国尤其这样,你作为医生,牛的道路就是在好医院跟大牛做专家没有第二条路。所以有点想法年轻人不会去社区的,收入也差。于是全科医生很可能面临杯具。但是这个制度是医改的制度上的一个基础。一句话做医生是个成本收益不均衡的项目。或者说机会成本太高,和金融IT民工没的比。结果是医疗界里面分化越来越严重,就是好的越来越好,收入赶英超美,差的就是越来越差,人渣遍地,很多下面的主任和女药代玩群P,这个打住了。

                              第二 因为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所以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供应是极端缺乏的,你现在搞严格准入,结果是大量村医(从以前赤脚医生转来的)不能干,实际上这些人还是能提供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有和没有是两个概念,在有的基础上才谈的上竞争和优秀。

                              第三 因为农村的市场虽大但是其回报对于正规本科再规范化培训出来的医生没有吸引力,所以靠行政和靠市场,结果就是正规院校医生往大医院挤,小医院没有人去,然后就是小地方,水平差,人品差,结果就是,人都往大医院涌。这就是前面10年医改恶果的原因。

                              总之,医疗服务一样要遵循供需原则,你需求如此之大,那么就要增加供应,才能平抑价格,否则你靠行政措施,没有用的。资源稀缺的自然就会获得他自己应该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拿回扣已经成为文化和收入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

                              赤脚医生在那个时代迅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供给,这就是了不起。

                              通宝推:猪头大将,
                        • 家园 关于赤脚医生的药箱里有什么,我当然知道,因为我也当过。

                            不可否认当时赤脚医生的水平比起正规医院的医生那是天地之别,但你要看当时的实际条件,那时根本培养不出那么多正规医生来充实基层医院(公社、乡级),更不要说下面的大队小队了。

                            我们公社医院只有一位上过正规学校的医生,还是护校毕业,大学本科毕业的连旗(县)里都没几个。而我们那里牧到公社一般要走二十到六十里路,再到旗里还有八十里,没有汽车。不可能头痛脑热都跑这么远去看病,要么硬扛,要么找赤脚医生。

                            文革中大部分农村的赤脚医生是知青担任的,水平是很差,但比原先的乡土医生还是要好不少。我们队曾有一牧民扁桃腺发炎,肿得连水也喝不进去,原先的乡土医生用剪羊毛的剪刀把扁桃腺剪去一半,最近还是知青赤脚医生给治好的。

                            知青当赤脚医生水平也有差别,我就是因为水平不如另一位知青而逐渐不干了。这一位后来脱产,再后来调回南京也还是在一所区医院当医生,当然经过培训考证。现在退休了被一个韩国人开的医院请去发挥余热。

                            这位知青因为治好了几位到旗、盟医院都没治好的病人,在当地很出名,周围几个公社甚至有邻旗的牧民来找她看病。大队专门为她盖了两间病房,每间一个大炕售十几人,比公社医院住院病人都多。当然这不说明她水平比公社医院的那位护校毕业生高,只是机缘巧遇名气大而已,但也不能否认她对基层医疗起了很大作用。

                            赤脚医生比较多的是用针灸,成本低,也能起不少作用,比如让我们队那位出名的就是长期头痛,扎针扎好的。大部分病针灸无效,这就要用到药箱。

                            我们的药箱中,我记得的,口服药有阿斯匹林,去痛片,索密痛,磺胺(有三种),胃舒平等。外用药有红、紫药水,消炎粉(主要成份为磺胺),酒精等。还有青霉素(有两种,其中普鲁卡因青霉素可不做皮试),链霉素等。还有普鲁卡因,用于小手术麻醉。

                            四十年过去了,这些是我记得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一部分现在被淘汰了,如果你要说是安慰剂我也没办法。

                            就算你说的“实际上去医院的人90%根本没有疾病.”是对的,那么让这些“90%根本没有疾病”的人长途跋涉几十上百里去公社、旗县医院去接受“安慰”也是对的?

                          通宝推:老惰,匆匆而过,邻居大哥,无无名,goon,dashanji,鸥盟,特里托格内亚,mingong,PCB,迷途笨狼,伪叔叔,乌柏,换了人间,阴霾信仰,真理,葡萄,
                          • 家园 赤脚医生的定位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普及卫生知识。

                            当时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严重缺医少药,卫生知识欠缺。一些常见的小病或感染就能使人致残致命。赤脚医生的作用就是针对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

                            例如:有的老人只是痢疾、拉肚子就会引起脱水而死亡,其实赤脚医生小药箱里拿几片土霉素,痢特灵就能治好,几毛钱的成本。

                            再比如: 产后感染会几天内就要了新生儿和产妇的命。也就是所谓的“四六风”,产后四至六天为高危期。从家族亲戚解放前的经历看,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至少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有了赤脚医生以后,接生时把剪刀、脸盆和接触部位用酒精消消毒,过后再打针抗菌素,甚至只给几片磺胺药,成本才块把钱,可保母子平安。

                            类似的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不治的话就会致残致命,要治的话也不需要太多的资质,中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国家还专门出版了 《赤脚医生手册》,从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到卫生知识和疾病预防,应有尽有。因为实用,七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有购买,据说该书的发行量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排第二,第一是毛选。

                            可以说,赤脚医生用了不到百分之十的医疗费用,治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百分之九十的病,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通宝推:水帘洞主,
                          • 家园 这样的药品配置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90%的人的需要了

                            90%的基层的小病,也就是割破手,砸到脚,小孩发烧,老人头疼胃疼啥的。

                            确实我也觉得当年培养赤脚医生是个天才的制度设计。我父母当年因为卫生条件差,都生疮。应该是当时的赤脚医生,给他们煞开疮进行创面处理。如果没有医生的处理,小小的疮都可以发展成坏血病,说不定就是一条人命。此外赤脚医生也承担了很繁重的基层防疫的任务,一旦有疫情,大规模的病情,就要往上报告。后来改开后,基层的防疫变的比较差了。现在才略有好转。我就曾亲眼目睹09年夏季一个小孩子因为感染手足口病而骤然死亡。。。然后,去医生的办公室的时候,才感觉到,很多医疗问题的宣传,什么病的特征啊,防治的方法啊,很多都转到县城的医生这里来了,很多村民小孩子生病了带到县城里来看,对这种病几乎一无所知或者知道的很模糊。然后医生就给他们一人一张纸,让他们回去阅读(因为病号太多没有时间跟他们详细解释),如果还是当年的村医负责村子的防疫,有可能要好不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