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共:💬1231 🌺7402 🌵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个解决基础科研问题的好主意,忙总看看

                                组织一个前沿科学研究基金,专门投资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实物的研究,提供一个类似威客网的网站,在网站以课题或问题奖金招聘形式,由专门的数学家、工程学家、设计师、工程师组成的课题小组来完成理论构建,数学建模,工程性评估,实验演示设计,以分享专利收益的形式维持运转。

                                其实花不多的钱,就可以把许多不同行业的真正的爱好者结合在一起,通过他们闲散的时间研究,推动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前沿项目的发展。

                                政府只要一年投入个几百万就能搞起来,而且是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同时培养复合人才的源泉。

                                • 家园 不现实。

                                  这种研究根本无法预计经费支出的。干到一半,没有进展,你是干还是不干?干下去没准就是钓鱼。不干了,钱都打水漂了。

                                • 家园 这个级别可以搞很高,花销却不大

                                  比如由科学院牵头,各大高校支持,问题可以由社会或各个高校征集,在网站以奖金大赛的方式,不同的课题10-20万奖金就不错了,大赛时间不限,解决问题就发奖,庞大的问题分不同小奖。鼓励以自由的方式,不同学科组队形成课题小组,报名参赛。每个课题都有院士级别的在开题前评审题目,并公开给予指导破题和研究现状综述。

                                  参赛小组成员可以免费查阅相关论文和数据,可以写出阶段性成果发表在大赛会刊上(会刊可以定个国内核心期刊),也可以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招标。涉及到大型试验设备的使用,大赛组委会可以通过科学院评估后,协调各单位使用。

                                • 家园 自然科学基金中的青年基金就是干这种事情的,科大也有专门的

                                  交叉学科中心,可惜20多年没任何可以说得上一流的成果。

                              • 家园 能不能搞个基金会,资助一下研究特殊现象的方向

                                比如飘升机,比如那个按奇异涡环设计的飞碟,比如我在科技版提到的排气管,发现科学无法解释而又确实的现象。

                • 家园 制种业

                  别的不知道,但是制种业只要国家愿意投钱(这种产业只有央企才搞得起),要建立孟山都这样的公司没有技术上的任何难度,在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工作的中国人不要太多。

                  • 家园 制种业投的钱不少,上千亿了,还是没法市场化,原因很简单:

                    公家的钱不浪费对不起自己。

              • 家园 你误解了,我们一直在讨论产业升级问题,涉及到基础研究对

                产业升级的贡献问题。不是单纯评价基础研究水平。当然我们有一些基础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也是不错的,但是与产业化无关。就像你提到的“光電子,材料,生物醫學”等等行业,的确有进步,而且有的已经紧跟第一流团队。

                我以前的一个熟人就是搞光电子的,并且在国内算得上牛人,但是其成果从未产业化过,都是到成果鉴定和评奖为止。最后他自己搞一个公司来推广,邀请我帮忙做些管理顾问工作。我才发现他的所谓获奖的重大成果也就是样机水平,离中式水平都还差得远,更不用说批量生产,至少还有80%工作要补做:主要测试流程,工艺设计和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等等都没有考虑。

                当然这是我们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但是中国科学家如果不改掉这种为鉴定和拿奖做研究的毛病,将越来越没有出路。

                孟山都为什么能搞掂中国的制种业?不是他的基础研究水平比我们高很多,而是他们研究的目标很明确:产业化。

                我们各级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获奖,然后评教授,长江学者,院士。至于农民花高价买洋种子与我何干?

                通宝推:洗心,大熊甲,
                • 家园 我认为这方面企业的责任更大一些

                  "但是中国科学家如果不改掉这种为鉴定和拿奖做研究的毛病,将越来越没有出路。"

                  我倒是不这么觉得,研发产品本来就应该是企业的责任,大学的研究本来应该更侧重于基础性的,原理性的研究,探索和创新才是他们的职责,大学的评价体系也是以此为原则建立的。至于忙总所说的“主要测试流程,工艺设计和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等等”,这些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工作正应该是企业研发工程师的职责。无论中国的大学还是外国的大学都既没有财力也没有人力来做这些事情,毕竟大学不是企业,不会花很多钱去养工程师的。只有企业才有动力和能力做这些事情。所以拿孟山都和那些大学科研院所比,根本就不公平。农民花高价买洋种子,更应该惭愧的正是那些本应该负责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种子公司。

                  说句实话,看了忙总的贴子,我倒是明白了为什么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国家投了那么多科研经费,大多数国企却在技术上无法自我更新,总是停留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我感觉企业的管理者们似乎总是希望能拿到交钥匙的项目,什么东西别人都做好了,自己直接拿过来用就是了。不愿意自己花钱和时间去组建技术团队,去完善和改进产品。我理解领导们都有在自己任期内出成果,捞政绩的愿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么做对企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只有有了自己的团队,自己做“测试流程,工艺设计和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等等”之类的工作才能把技术做深入了,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和进行再创新。而且这样也不怕开发技术的人再把技术卖给别人,弄得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管理经营上,领导们都知道用自己人,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才可靠。在技术研发上,他们却好像总希望把研发完全“外包”,什么东西拿来能用最好,完全没有“以我为主”的这个意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说白了,那些领导们在观念还是对研发不重视,毕竟以前我们更依赖的的是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但问题是在面临产业升级的今天,这条路线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呢?

                  另外就我自己的感觉,企业和大学合作也好,直接购买成果也好。企业更重视的是技术,而不是研发技术的人。其实对于自己的看好的有前途的技术,把整个技术团队挖过来才是王道,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如果说大牛挖不动,下面具体干活的年轻教师,博士生还挖不动吗?就我所熟悉的it行业,国外的大公司与其说是买技术不如说就是在买人,如果收来的技术型小公司的主要技术人员走了,收购可以说是失败了一大半。国内的企业对此好像就不怎么在乎似的。

                  • 家园 不是这样的,我们以前的体制原因,国有企业都不能设自己的

                    研发机构,就算现在打算自己搞,也不是3/5年就能有成果的,这玩意需要积累。

                    国企挖人哪那么容易,谁给你用人计划或指标?

                • 家园 我也说一个

                  我的一个朋友的哥哥,是台湾中科院出来的。90年代中期,大陆中科院、浙大的一帮教授博士,也想走产业化道路,可是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一个可以卖得出去。我朋友的哥哥的产品设计(申请了专利),立刻被美国相关行业的大公司看中,他就凭这个专利,成为一家很大工厂的股东。就是一种光学镜片,全世界有多少监视镜头?

                • 家园 产业化也算是一项系统工程吧

                  一个项目做到能鉴定、获奖是比较简单的,但真要规模化生产,不是一两个教授能搞定的,尤其是,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根本就不了解企业和市场,根本不知道规模化生产和实验室研究的区别。

                  规模化生产要有工艺验证、要有控制过程,要有粗放性,这些都是实验室研究中不需要考虑的,而这些过程相对枯燥,大部分内容也不具备创新性,不能发论文,也不能评奖,所以没有几个专家教授会感兴趣,而这又是产业化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环节。

                • 家园 科学理论创新留给欧美吧,科学无国界,工程技术就不一样了

                  国内工程师多,适合搞技术,量多就便宜,技术就留国内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