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 边寒剑

共:💬88 🌺3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越来越对《三国演义》着迷了,因为买到的是二百四十回的《三国演义》,而不是被两个老腐儒篡改大部分的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看过了之后,也终于感到为什么后金的领导层会用它来指导作战,罗贯中真的很厉害。

    随便说点感受:

    1、极为认同网友气概文鸯兄的看法,罗贯中对于诸葛亮基本上是否定的,当然不是明否,而是暗否。用的手法很隐蔽。对于曹操是又肯定,又否定的,至少不像两个老腐儒篡改之后的那本里面丑化的那么厉害,至少承认是个英雄。

    2、吕布太可惜了,真的是一个好人啊。通过气概文鸯兄的点评,我发现罗本中给人启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比。请对比吕布被李肃招降和徐晃被满宠招降的情况

    3、周瑜这个大笨蛋,孙权的老祖宗孙坚早在江夏(诸葛亮此时在哪?庐江还是卧龙岗?我不知道)就已经从黄祖那里借了十万只箭(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里面第七回也就是孙坚死的那一回写的),诸葛亮只不过现炒现卖,孙权可能都知道他爹的伟绩,也就是周瑜对这个事情不知道。

    4、与上面相同的还有连弩,七擒孟获的时候南蛮的原创嘛

    5、魏延和黄忠投降刘备,为什么诸葛亮要杀了魏延?原来见面的时候二百四十回《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句话:"魏延面若赤红,极似关公"(大概意思,具体的文字记不清了)

    6、《三国演义》里面尤其与正史不同的地方,那尤尤其其要关注,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罗贯中自己对于战争以及政治等等方面的认识。

    7、比如史书明明写着关平是关羽的儿子,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面却非要写成养子?我的个人意见就是要进行对比,和刘封与刘备的关系进行对比,以及关羽对于刘封的态度的对比

    8、魏延计出子午谷,诸葛亮却给予否定。而此回却凭空虚构了一个仲达奇袭灭孟达的战例(历史上却是虚构的),什么意思?明摆着告诉读者,奇袭绝对是正确的。

    ……………………

    反正很多这样的地方,这么看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目前最接近原本的就是这个二百四十回的,而非被两什么都不懂的狗屁老匹夫篡改成的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真的可以堪称兵书了。怪不得皇太极用蒋干盗书就害死了袁崇焕

    通宝推:方解石,
    • 家园 精彩的嘉靖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汝南之战

      以下完全是气概文鸯兄的现场模拟:

      罗贯中的整部三国演义,全部采用白描式的写作手法。作者把自己放到三国时代的现场中,把看到的,听说的,全部如实地记述下来,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和猜测。现在的文艺作品多采用上帝的视角来写,把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的一清二楚,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告诉读者。

        学术界公认,嘉靖本三国演义(即本书)是目前发现的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版本;但同时也指出,此书也有许多后人篡改的痕迹。后人的篡改主要是针对人物的好恶和评价而来。

        

        上一回仓亭之战,曹操为什么要用十面埋伏,好处何在,罗贯中没作任何解释。在这一回曹操与刘备的穰山之战中,罗贯中完全以刘备的视角来记述整个战役,没有对曹操的整个战役部署作任何解释。

        下面本人试着对曹操的战役部署作一解释,欢迎网友拍砖。

        刘备脑子进水了吗?袁绍都打不过曹操,他凑了几万乌合之众,竟敢来捋虎须?刘备脑子虽然常灌水,这次却不是。刘备怕袁绍完蛋得太快,曹操会回过头来对付他,他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刘备要帮袁绍缓口气。

        穰山首次会战,刘备获胜。

        第一,曹军在与袁绍的作战中,兵员并没有得到扩充。所以,曹军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

        第二,曹军连续作战,南北奔波,十分疲劳。刘备军以逸待劳。

        第三,刘备的几万乌合之众,被刘、关、张调理的还算不错,有一定的战斗力。

        既使如此,曹军在休息几日后,强攻刘备,依然可以获胜。但曹操兵力有限,不想过多损失兵员。所以,曹操要打巧仗。

        曹操为什么要闭门十几日不战?因为曹军不但要恢复体力,还要使用多流汗、少流血的战法。另外,曹军还要提前出动,进入预定地点,等候战机,这个战机就是龚都的运粮队。

        具体战法安排如下:

        在曹操认为士兵完全恢复体力后,命张辽率领主力精锐部队,绕路进入预定地点,准备攻击汝南。一旦龚都的运粮队离开汝南,即展开攻击。另外,很可能此次是曹操亲率主力攻击汝南,只不过是打着张辽的旗号,以迷惑刘备,让刘备以为曹操还在穰山大寨。此种手法,在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前,在黎阳就玩过。曹操必须保证迅速拿下汝南,不能让刘备主力退回汝南,坚守城池。北面还有一个没死的袁绍,一旦汝南战争旷日持久,曹操就麻大烦了。如此就可解释张辽军为什么势不可当;还有关羽的救军,竟被张辽军杀的只剩三百人。另外,从刘辟能从汝南带出一千骑兵来看,刘辟的汝南守军也不会少。

        派夏侯渊进入预定地点,准备伏击龚都粮队。得手后,变为诱饵,以诈败的手段,将前来救援的刘备军(演义中就是张飞)诱至乐进、徐晃的预伏地点。这样可以最大地消耗刘备援军的体力。

        一旦探得刘备援军出动,许褚立即前来搦战,使刘备不敢立即撤退。其实,此时曹操的穰山大寨很可能已是空寨了。曹操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给张辽的主力军(很可能就是曹操亲率的主力军)回师争取时间。从刘备派出张飞、关羽后,不半日即得到回报的情况看,张辽的主力军(很可能就是曹操亲率的主力军)距离穰山的刘备很近。所以,在罗本中,有张辽率军攻汝南,又战赵云的情节出现。

        当夜,曹操杀散刘备军后,立即派出将领,分头率军搜索刘备,这其中就包括了张郃、高览率领的军队。茫茫大地,曹操不是神仙,不可能知道刘备将逃向何方,所以曹操无法预先埋伏军队。张郃、高览率领的军队正好先发现了刘备。在此之前,张郃、高览很可能参加了攻击汝南,围攻关羽,夜伏刘备的战斗。所以在罗本中有,张郃战赵云时的气力不加。

        整个穰山战役,曹操充分利用时间差,使每一次战斗,曹军都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最后,穰山战役和仓亭之战一样,历史上只有寥寥数语,战役的全部过程都是罗贯中自己设计的。

        毛纶父子由于不能理解穰山战役的部署,自以为是地胡改。

        孙乾的外交能力真是一绝。前面,把刘辟、龚都拉给了刘备;这回,又愣让刘表把刘备当成了宝。(边某下面会贴上气概文鸯兄关于罗本与毛本的区别所在)

      • 家园 嘉靖版《三国演义》第62回

        刘玄德败走荆州

          曹操兵至冀州境界,叹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乡人民死丧略尽,终日不见所识,使吾感伤。况禾稼在田之时,不可扰动,权且罢兵。”正值荀彧书到,说:“刘备欲攻许都,可速回军迎之。”操留曹洪屯兵河上,遂勒兵向东。刘玄德探知曹操兵来,近穰山五十里下寨,军分三队:于东南角上,云长屯兵;西南角上,张飞屯兵;正南寨中,玄德、赵云。人报曹操兵至。玄德鼓噪而出。操布成阵势,叫玄德答话。玄德出马于门旗下,操以鞭指而骂曰:“吾待汝为上宾,汝何背义忘恩耶?”玄德大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故讨反贼耳!”操曰:“吾奉天子明诏,四方招降讨逆,汝敢乱言耶?”玄德曰:“汝诏乃虚诳之言,吾有天子密旨在此。”操曰:“汝休托言。”玄德遂念衣带诏。操怒,教许褚出马。玄德背后一将挺枪出马,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指而言曰:“此贼,昔日偷过吾寨之人也!”许褚、赵云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忽然东南角上喊声大震,云长引军冲突而来。操欲分兵迎之,西南角上喊声大举,张飞领军冲突而来。三处一齐掩杀。操军远来,疲困不能抵当,大败而走。玄德领军追二十里方回。

          玄德得胜,大杀一阵,心中甚喜;使人探听,操兵退五六十里。玄德与众人言曰:“不意今番挫动操之锐气也!”云长曰:“未可轻视。操奸谋极多,恐必有计。”玄德曰:“此退,即怯战也。”玄德使赵云搦战,操兵旬日不出。玄德又使张飞搦战,操兵亦不出。玄德愈疑。忽报龚都运粮至半途,被曹军围住。玄德急令张飞去救。流星马又报张辽引军抄背后,径取汝南。玄德曰:“云长所料是也。此间滞住吾兵,必使张辽取吾家基业矣。可宜速救老小。”急遣云长救之。两军皆去。不半日,速报玄德曰:“张辽打破汝南,刘辟弃城而走。云长亦被围住。”玄德大惊。又报张飞去救龚都,也被围住了。玄德要起,犹恐操兵后袭。小卒来报许褚搦战。赵云欲出,玄德曰:“不可出敌。存下气力,今夜弃寨,望穰山而走。”子龙拒住不出。候至天晚,教军士饱餐,步军先出,马军随后,寨中虚传更点。玄德等出寨,约行数里,转过土山,火把齐明。山头上大呼曰:“休教走了刘备!丞相在此专等!”四面火鼓喧天,山上曹操自呼:“刘备快降!”玄德慌寻走路。赵云曰:“主公勿忧,但跟臣来。”赵云挺枪跃马,杀开走路。玄德掣双股剑后随。鏖战之间,张辽忽至,与赵云相战。背后于禁赶到,玄德助战。肋落中,李典又到。玄德见势危,落荒便走。听得背后喊声渐远,玄德望山深僻路,单马逃生。

          捱到天明,侧首一彪军撞出。玄德大惊,乃刘辟引败军千余骑,护送玄德老小皆到。刘辟引孙乾、简雍、糜芳亦至。玄德问之,皆曰:“张辽军至,势不可当,因此弃城而走。辽兵赶来,幸得云长背后当住,因此得脱。”玄德曰:“二弟、云长皆不知如何?”刘辟曰:“将军且行,却又寻觅。”行到数里,一声鼓响,前面拥出一彪人马,当先大将乃张郃也,大叫:“刘备下马受降!”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背后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乃高览也。玄德两头无路,仰面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功名不成,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辟便来阵后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大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出,高览翻身落马。刺高览者,乃子龙也。玄德大喜。子龙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郃。郃与子龙战十余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子龙乘势冲杀张郃,郃又欲战,子龙见郃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正夺路间,只见云长、关平、周仓引三百军到。两下相攻,杀退张郃,救出隘口,占住山险下寨。玄德使云长寻觅张飞。原来张飞比及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与龚都去报仇,杀散夏侯渊,迤逦赶去,却被乐进、徐晃拦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徐晃,与飞同回见玄德。人报曹军大队赶来。玄德教孙乾等保护老小先行。玄德与关、张、子龙在后,且战且走。操见弃寨去远,收军不赶。

          玄德总无一千军,取路而走,前至一江,唤土人问之,乃汉江也。土人知是玄德,奉献羊酒,乃聚饮于沙滩之上。玄德酒酣,乃发怒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上无片瓦盖顶,下无置锥之地,诚恐有误诸公。公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共取功名富贵乎?”众皆掩面而哭。云长曰:“兄言差矣。某昔闻高祖共项羽同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某等与兄自破黄巾以来,今近二十年,或胜或负,其志愈坚,何故今日忽生变异?兄勿堕志,惹天下笑焉。”玄德曰:“吾闻‘主贵则臣荣’,吾无履足之地,恐负公等。”孙乾曰:“使君之言未然。且人成败有时,不可丧志。此离荆州不远。刘景升乃当世之英雄,坐镇九州,兵甲数十万,粮草如山积,更且与公皆汉室宗亲,何不往投之?”玄德曰:“但恐不容耳。”乾曰:“景升据江、汉之地,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近海隅,北接汉、沔。君恐不容,乾愿一往,景升必出境而迎主公也。”玄德大喜,便差孙乾先往荆州。

          到郡入见,礼毕,刘表问曰:“汝从玄德,何至于此?”乾曰:“刘使君与明公,皆汉室之胄,天下共知。今使君欲极力扶持社稷,但恨兵微将寡。汝南刘辟、龚都,素无亲故,亦以死报之。使君新败,欲往江东投孙仲谋,乾谮言曰:‘安可背亲而向疏耶?’荆州刘将军当世之英雄,士之归向如水之投东,何况同宗乎?因此未敢擅便,先命乾拜白,以为进见之阶。”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吾坐镇九州,岂不容一宗弟也?玄德见在何处,便差人远接。”蔡瑁谮曰:“不可,不可!刘备心术不正,背义忘恩,先从吕布,后事曹公,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也。今若纳之,必惹曹公加兵,使九州生灵不安。不如斩乾首以献曹公,曹公必重待主公也。”孙乾正色言曰:“吾非惧死之人也。刘使君虽事三人,皆非其交。布乃杀父之徒;操诚欺君之贼;袁绍不纳忠言,损害贤良。似此等辈,安可共论仁义之道?刘使君赤心报国,言必有信,忠孝两全之士,岂肯屈身于俗子之下哉!今闻刘将军汉朝苗裔,宗族之兄,宽洪大度,敬老尊贤,爱民惜物,乃当世之英雄,故千里而投之。尔何献谗言而嫉贤妒能耶?”刘表闻之,用言叱退蔡瑁曰:“吾主持已定,汝勿多言。”蔡瑁羞惭满面而退。表问玄德何处,乾曰:“见在江口。”表曰:“吾自出廓迎之。”使乾与人先往。表出廓三十里迎接。玄德见表,拜伏甚恭。表泣诉亲情,待之甚厚。玄德引关、张等,拜见刘表。表同入荆州,寻宅院居住已定,连日筵宴,叙说前事。蔡瑁虽怀不足,安敢形于颜色。玄德到荆州,时建安六年秋九月也。

          却说曹操探知玄德已往荆州投奔刘表,操欲就攻之。程昱谏曰:“袁绍未除,而一旦便下荆、襄,倘袁绍从北而起,两下夹攻:刘表有刘备之助,袁绍有三子之力,则大事去矣。不如还兵许都,少养军士之力,待冻消春暖,引兵向北,先破袁绍;回得胜之师,来攻荆、襄,南北之利,易如反掌。”操曰:“善。”遂提兵回许都。时建安七年春正月也,曹操商议兴师。先差夏侯惇、满宠镇守汝南,以拒刘表之势;遂留曹仁、荀彧守许都;尽拨军马,前赴官渡。

          却说袁绍自旧岁感冒吐血症候,今经渐可,商议攻许都之策。审配谏曰:“自旧岁官渡,仓亭之败,军心未振;尚当深沟高垒,可以养军民之力。”忽报曹操进兵官渡,来攻冀州。绍曰:“若候军临城下,将至壕边,敌之未易。吾自领大将出迎。”袁尚曰:“父亲病体未痊,不可远征。儿愿提兵前去迎敌。”绍许之,遂使人往青州取袁谭,幽州取袁熙,并州取高干:四路同破曹操。未知胜负如何?

        • 家园 气概文鸯兄对于两个版本的比较以及评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罗本与毛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也难怪,两个村里不懂人情世故的老腐儒,怎么会明白其中不同的话的含义呢?

          以下为录入者气概文鸯注:

              曹操兵至冀州境界,叹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

            旧乡人民死丧略尽,终日不见所识,使吾感伤。况禾稼在

            田之时,不可扰动,权且罢兵。”

          毛本删除。

          毛纶父子认为这是往曹操脸上贴金,不爽。历史上曹操屯军于谯时说过这话。后来,司马昭手下大将王基解释过曹操此次退兵的真正原因。曹操担心: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敌人战斗意志不减,严密设备。“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

              刘玄德探知曹操兵来,近穰山五十里下寨。

          毛本改为:

              行近穰山地面,正遇曹兵杀来,玄德便于穰山下寨。

              操以鞭指而骂曰:“吾待汝为上宾,汝何背义忘恩耶?”玄德大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故讨反贼耳!”操曰:“吾奉天子明诏,四方招降讨逆,汝敢乱言耶?”玄德曰:“汝诏乃虚诳之言,吾有天子密旨在此。”操曰:“汝休托言。”玄德遂念衣带诏。操怒。

          毛本改为:

              操以鞭指骂曰:“吾待汝为上宾,汝何背义忘恩?”玄德曰:“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遂于马上朗诵衣带诏。操大怒。

          骂人不揭短,揭到了对方的真正短处,对方才会大怒。

              操指而言曰:“此贼,昔日偷过吾寨之人也!”

          毛本删除。

          书中没交待过此事

              玄德领军追二十里方回。

          毛本改为:

              玄德得胜回营。 

           

            玄德得胜,大杀一阵,心中甚喜;使人探听,操兵退五六十里。玄德与众人言曰:“不意今番挫动操之锐气也!”云长曰:“未可轻视。操奸谋极多,恐必有计。”

            玄德曰:“此退,即怯战也。”

          毛本删除。

          此处刘备正好与本回开始处曹操相反,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 

             流星马又报张辽引军抄背后,径取汝南。玄德曰:“云长所料是也。此间滞住吾兵,必使张辽取吾家基业矣。可宜速救老小。”急遣云长救之。

          毛本改为:

              忽又报夏侯惇引军抄背后径取汝南,玄德大惊曰:“若如此,吾前后受敌,无所归矣!”急遣云长救之。  

            

          两军皆去。不半日,速报玄德曰:“张辽打破汝南,刘辟弃城而走。云长亦被围住。”

          毛本改为:

              两军皆去。不一日,飞马来报夏侯惇已打破汝南,刘辟弃城而走,云长现今被围。

              赵云欲出,玄德曰:“不可出敌。存下气力,今夜弃寨,望穰山而走。”子龙拒住不出。

          毛本改为:

              玄德不敢出战。

          罗本暗示,刘备恰恰又中了曹操的算计。

              候至天晚,教军士饱餐。

          毛本改为:

              候至天明,教军士饱餐。

          毛本中的“天明”明显错误。

              四面火鼓喧天,山上曹操自呼:“刘备快降!”

          毛本删除。

              鏖战之间,张辽忽至,与赵云相战。背后于禁赶到,玄德助战。肋落中,李典又到。

          毛本改为:

              正战间。许褚追至,与赵云力战。背后于禁、李典又到。

              

          皆曰:“张辽军至,势不可当,因此弃城而走。辽兵赶来,幸得云长背后当住,因此得脱。”

          毛本改为:

              诉说:“夏侯惇军势甚锐,因此弃城而走。曹兵赶来,幸得云长挡住,因此得脱。”

              玄德曰:“二弟、云长皆不知如何?”

          毛本改为:

              玄德曰:“不知云长今在何处?”

              郃与子龙战十余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子龙乘势冲杀张郃,郃又欲战,子龙见郃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

          毛本改为:

              邰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云乘势冲杀,却被邰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

              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与龚都去报仇,杀散夏侯渊,迤逦赶去,却被乐进、徐晃拦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徐晃,与飞同回见玄德。

          毛本改为:

              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奋力杀退夏侯渊,迤逦赶去,却被乐进引军围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与飞同回见玄德。

              玄德酒酣,乃发怒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

          毛本改为:

              玄德叹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

          刘备此前也曾数败,也败的很惨,但刘备尚有可投奔的地方。此次惨败,刘备自忖已无处可投,故而发愁。借酒浇愁,愁酒易醉,酒后露真性:外柔内刚。刘备怒己之不争、命运不济,恨天不公。

              云长曰:“兄言差矣。某昔闻高祖共项羽同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某等与兄自破黄巾以来,今近二十年,或胜或负,其志愈坚,何故今日忽生变异?兄勿堕志,惹天下笑焉。”玄德曰:“吾闻‘主贵则臣荣’,吾无履足之地,恐负公等。”孙乾曰:“使君之言未然。……”

          毛本改为:

              云长曰:“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孙乾曰:“……”

          在罗本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刘备集团屡败不散的原因之一,就是刘备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刘备心中真正的忧虑,是已无处可投。后文蔡瑁说,刘备所投,皆不克终。这也正是刘备忧虑无人再肯接纳的原因。 

             乾曰:“景升据江、汉之地,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近海隅,北接汉、沔。君恐不容,乾愿一往,景升必出境而迎主公也。”玄德大喜。

          毛本改为:

              乾曰:“某愿先往说之,使景升出境而迎庄公”玄德大喜。

          刘表家地方大,咱人少,有地方住,会让咱去住的。刘备一听,有道理,可解决俺的大愁事了。

              乾曰:“刘使君与明公,皆汉室之胄,天下共知。今使君欲极力扶持社稷,但恨兵微将寡。汝南刘辟、龚都,素无亲故,亦以死报之。使君新败,欲往江东投孙仲谋,乾谮言曰:‘安可背亲而向疏耶?’荆州刘将军当世之英雄,士之归向如水之投东,何况同宗乎?因此未敢擅便,先命乾拜白,以为进见之阶。”

          毛本改为:

              乾曰:“刘使君天下英雄,虽兵微将寡,而志欲匡扶社稷。汝南刘辟、龚都素无亲故,亦以死报之。明公与使君,同为汉室之胄;今使君新败,欲往江东投孙仲谋。乾僭言曰:不可背亲而向疏。荆州刘将军礼贤下士,士归之如水之投东,何况同宗乎?因此使君特使乾先来拜白。惟明公命之。”

          毛本中,孙乾第一句就是“刘使君天下英雄”,也不怕把刘表吓着;连“荆州刘将军当世之英雄”,这样一句马屁都不肯拍,最后还撂下一句硬话:“就等你给句明白话了。”看来,孙乾不是来求人的,是来吓唬人的。  

            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吾坐镇九州,岂不容一宗弟也?玄德见在何处,便差人远接。”

          毛本改为:

              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今肯惠顾,实为幸甚!”

              蔡瑁谮曰:“不可,不可!刘备心术不正,背义忘恩,先从吕布,后事曹公,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也。今若纳之,必惹曹公加兵,使九州生灵不安。……”

          毛本改为:

              蔡瑁谮曰:“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今若纳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动干戈。……”

              孙乾正色言曰:“吾非惧死之人也。刘使君虽事三人,皆非其交。布乃杀父之徒;操诚欺君之贼;袁绍不纳忠言,损害贤良。似此等辈,安可共论仁义之道?刘使君赤心报国,言必有信,忠孝两全之士,岂肯屈身于俗子之下哉!今闻刘将军汉朝苗裔,宗族之兄,宽洪大度,敬老尊贤,爱民惜物,乃当世之英雄,故千里而投之。尔何献谗言而嫉贤妒能耶?”

          毛本改为:

              孙乾正色曰:“乾非惧死之人也。刘使君忠心为国,非曹操、袁绍、吕布等比。前此相从,不得已也。今闻刘将军汉朝苗裔,谊切同宗,故千里相投。尔何献谗而妒贤如此耶?”

          罗本中,孙乾把前几次的叛离,解释的天衣无缝,并大拍刘表马屁。

            毛本中,俺要是刘表,听了孙乾的话肯定不爽。曹操等人和刘备没法比,靠,那岂不是我跟刘备也没法比了;以前是不得已,妈的,这次投奔我肯定还是不得已;你大爷的,老子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是汉朝苗裔,现在是宗族老大,就算你小子耳背,也不能才听说吧,我这汉朝苗裔难道还是假的不成?一定是刘备派你来埋汰我,先把孙乾这厮拉出去砍了。哇呀呀,气死我也!

              表问玄德何处,乾曰:“见在江口。”表曰:“吾自出廓迎之。”使乾与人先往。

          毛本改为:

              刘表遂命孙乾先往报玄德。

          孙乾马屁拍得舒服,刘表的接待又升格了。

              表同入荆州,寻宅院居住已定,连日筵宴,叙说前事。蔡瑁虽怀不足,安敢形于颜色。玄德到荆州,时建安六年秋九月也。

          毛本改为:

              表遂与玄德等同入荆州,分拨院宅居住。

          孝献皇帝己建安六年(辛巳,公元二零一年)。刘备真能,到哪都能混上好吃好喝,羡慕死我了。

    • 家园 两百四十回的三国哪有卖啊?

      兄弟,哪有卖啊?或者哪有下?

      前些日子刚看完毛批版的三国

      今天才第一次知道,三国还有个240回的威力加强版

    • 家园 气概文鸯兄纵论的诸葛亮之第四、第五次北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二三零年)秋,魏曹真、司马懿分数路入侵汉中,遇秋雨,军半途而回。(演义增加诸葛亮乘机反攻,敷衍出诸葛亮四出祁山。)诸葛亮闻魏兵至,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李严为大局着想,率军增援汉中,诸葛亮却不管这些,乘机夺了李严的兵权。第二年,李严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春,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出祁山,攻击魏天水郡,魏主曹叡派司马懿代替曹真迎敌。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張郃追至木门(地名),被蜀军射杀。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没有具体记述双方交战的情况,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所记,司马懿曾在五月十日对蜀军发动过一次进攻,结果以失败告终。按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六月攻破蜀军在祁山的外围营垒,诸葛亮连夜撤退,司马懿追击,大破蜀军,俘斩万计。

        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如果司马懿真的败了,陈寿也不敢直写。但是,如果是诸葛亮败了,陈寿也不会在诸葛亮本传中详细记载。因为古代传记体史书的特点是,在本传中记功不记过。《汉晋春秋》晚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东晋人习凿齿写的,由于诸葛亮罢撤蜀国史官,许多事件的经过没有了文字记载,只能取自传说。需要指出的是,习凿齿有很重的诸葛亮情结,文字失之中正。《晋书》是唐朝人写的,也没有必要拍司马懿的马屁。到底孰是孰非,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其实,重要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结果。结果是诸葛亮粮尽退兵,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有人不同意“无功而返”的说法。因为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诸葛亮毕竟杀伤了不少魏兵。但是,蜀军北伐的消耗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远大于其给魏国造成的损失。(详细论述参见《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北伐以攻为守论》。)北伐的目的在于开疆拓土,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消灭魏国。诸葛亮此次北伐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虽然蜀军的直接兵力损失小于魏军(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蜀国的总体损失要大于魏国。

        此次北伐因粮尽退兵,粮尽的原因是李严不好好干活,没把粮食运到前线,导致蜀军无粮,诸葛亮不得不退军。史书《三国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

        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

        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春秋 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

        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

        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九年春,即蜀汉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亮,指诸葛亮。平,即李严。狐忠,即马忠。后主,蜀国皇帝刘禅。)

      但这其中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如果因雨无法运粮,这也不是什么过错,李严直接派马忠告诉了诸葛亮,这说明李严也没想欺骗诸葛亮,也没有必要欺骗诸葛亮。当时,李严军权已被剥夺,蜀国大权尽落诸葛亮手中,连后主刘禅都是傀儡,李严不去骗诸葛亮,倒去骗那些说了不算的人,有必要吗?李严白纸黑字的书信落在诸葛亮手里,却两头大编瞎话,世界上有这么蠢的人吗?(演义中,罗贯中暗示,李严的书信是诸葛亮伪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段是典型的事件经过记载。蜀不置史,陈寿又是据何记载?只能依据传说,传说起源于何处?只能来源于对李严处理后的官方说法。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是高压统治,没人敢传播不利于当朝者的言论,经过几十年,最后,只剩下了权贵们认可的言论流传了下来,也只剩下了有利于诸葛亮的传说。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实在是得益于他的高压统治。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不妨问一下五十岁以上的人,让他们告诉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什么叫“反革命”。只要对现实稍有不满,即可被打为“反革命”,更不要说敢非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了。可奇怪的是,高压下的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又是那么的真诚,毛泽东逝世时,全国人民的悲伤又岂是诸葛亮所能企及。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毛泽东依然是中国空前绝后的神圣。

        那么,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就是粮尽,不仅仅是粮食运不上来。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诸葛亮在前方战事拖得太久,国内已无粮可征,无粮可运。蜀军从一月自汉中出兵,至六月战事不决,中间虽然抢割过上邽的麦子(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对蜀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自公元二二八年春,到此次北伐结束、公元二三一年秋,诸葛亮无岁不征,蜀国已耗尽了所有粮食积存。

        有人说,无论有没有战争,这些军队不都得吃粮吗?是这样,粮食的消耗不受战争影响,但粮食的生产却受战争影响。所有的强壮劳动力都去打仗和从事后勤保障,地就没人种了,粮食就会大幅度减产。二战时期,欧洲各国食物非常紧张,主要原因就是战争导致农田大面积撂荒。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建议司马懿乘冬天往陇右运送军粮,预备诸葛亮明年来犯。司马懿说:“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庄稼成熟)不能动矣。”诸葛亮也一如司马懿所料,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春,才开始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这两年多期间,诸葛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教兵讲武,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可见粮草短缺给诸葛亮的深刻印象。

        由于国内粮草不足,前方战事又久拖不决(按晋书诸葛亮战败),导致第四次北伐失败,责任无疑全部是诸葛亮的。第一次,诸葛亮把北伐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马谡;这一次,诸葛亮把李严当了替死鬼。不如此,诸葛亮既使再自贬三级也是无法过关的,况且,这种权臣作秀的把戏,第一次尚有新意,第二次再演,就太老套了,恐怕连傻子都明白了,这自贬是蒙人的。

        第四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严。但五次北伐全部失败了,诸葛亮又能找谁做替死鬼呢?所以,第五次北伐,从初春至深秋,战事虽然久拖不决,诸葛亮就是不肯撤兵回国,因为实在找不到替死鬼了,也没脸再找替死鬼了,只好自己去死了。

        另,对于李严被贬,《三国志》还收录了一些诸葛亮的表章和信件。

        诸葛亮表曰: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

        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

        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

        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

        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

        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

        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

        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

        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典型的翻小肠、算旧帐,是幼儿与泼妇都不齿的行为。如果不是李严顾全大局,率兵赴援汉中,诸葛亮哪来的机会剥夺李严的军权,李严又怎会让诸葛亮如此诬蔑。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

        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

        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这种无中生有的造谣,任何时代都是无耻之极的行为。

        在《三国志》裴注中,记载了诸葛亮联名数十名大臣上书,要求惩办李严,这是明目张胆地逼宫。对李严之子李丰,诸葛亮又大耍两面派手法,哄骗齐用,避免李严拼死一搏。

        以上诸葛亮这些表书,通常都应放在诸葛亮传中,但陈寿把它们都分散在了别人的传中,主要是这些东西大损诸葛亮形象。对记载历史的人,通常有一样难处,就是如何写和当朝权贵有关的历史。直接记载其短处,一定不会为权贵所容,书是写不下去的。不写,这样的史书没有价值。这是考验记史者水平的关键,如何曲笔记载这样的历史。陈寿的《三国志》堪称经典。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贬低了诸葛亮,就有贬低司马懿的嫌疑。另外,诸葛亮欺世有术,口碑甚佳,陈寿若直书诸葛亮缺德,难为当世所容。

      • 家园 如果存心要找证据,是很容易的

        比如给李严定罪最关键的证据——李严写给诸葛亮的信,我只随便翻了一下嘉靖本,就找到疑点了!

        安居平五路那段,诸葛亮对刘禅书说:“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达颇知《诗》、《书》之义,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昨臣回成都,留李严守永安宫即白帝城也。臣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若见了,便不来犯境,心中主张不定,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三路又不足忧矣。”

        这话供出了两个大罪证:

        罪证一,诸葛亮盗用李严的名义写假信。诸葛亮安居平五路非常隐秘,完全绕过了后主和群臣,直接给将领下命令,所以想必他用李严名义写信的事情也不会告诉李严,所以应该是盗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出于公心,诸葛亮完全可以让李严自己写嘛,这个要求非常合理,李严没有任何理由推脱的,可以他却要自己做,完全不顾孟达可能识破这是假信的风险,可见诸葛亮用心之深刻险恶!

        罪证二,诸葛亮伪造李严笔迹的能力很高。孟达是李严的生死之交,对李严的笔迹应该是很熟悉的,连他都被诸葛亮伪造的假信骗过了,可见伪造水平非常高。日后诸葛亮拿来指证李严伪报军情的所谓“亲笔信”,如果能达到类似的仿真程度,完全就可以骗过刘禅和群臣——他们不可能比孟达更能分辨李严的笔迹真伪啊。

        哈哈哈,你看,我也成了诸葛黑了。

        其实我对历史上的诸葛亮非常敬重,只是觉得这么深文周纳非常好玩啊。

        • 家园 我腹诽诸葛亮的一大理由也是【安居平五路】,难掩权臣自专
        • 家园 所以两毛肆意篡改之后,整本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就很不好了

          因为那两个老腐儒主要突出忠君,然后是不懂非懂的修改,把好好的一本兵书改得不成样子。

          虽然气概文鸯兄的评点嘉靖版《三国演义》没有写完(五年了,只写到马超曹操的潼关大战),但是通过对于这本三国演义的精髓,还是多少弄懂了一些。

          另外气概文鸯兄还说了一些东西,值得注意,比如关于一些战争的描述。罗贯中并不试图通过描写战前的安排,而更多的是通过对现场的描写,从而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一些战前的部署。因为罗贯中完全是让自己和读者完完全全看做一个旁观者,必须能够通过这一场战斗的外在表现,去领悟内部的一些东西。我现在印象中就有气概文鸯兄所介绍的曹操打败刘备的汝南之战以及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之战

          所以嘉靖版《三国演义》真的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和思考的好书

    • 家园 气概文鸯兄之纵论诸葛亮之第二、三次北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二、三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上次败于祁山,后必出陈仓,乃使将军霍昭(毛本中改为郝昭)在陈仓新筑一城守之。诸葛亮还真听话,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十二月,诸葛亮亲率数万大军包围陈仓城。要说这曹真也太轻敌了,明明知道诸葛亮要从这里进攻,却只给霍昭派了一千多一点士兵。这诸葛亮虽然听话,却偏不争气,亲自指挥数万大军,狂攻仅有千余守军的小城,历时二十余日,陈仓小城岿然不动。诸葛亮粮尽退兵,斩杀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结束。

        演义中王双是勇猛大将,《三国志》中其名字仅出现两回,还有一回是在魏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进攻东吴时被俘。当然,两个王双可能不是一个人,但王双不是什么大将是可以确定的。

        诸葛亮以文人而直接统军,没有亲身参加过白刃搏杀,对战场上近身肉搏的险恶,对处于生死一线将士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切身体验,有的只是想当然。这样没有战斗经验的人,直接指挥战斗,(战斗和战役或战争是不同的,能指挥战役的不一定能指挥战斗,典型就是毛泽东。)其结果可想而知。纵观古今名将,无不起身于行伍。春秋战国时的孙、吴,(由于当时的兵役制,所有成年男子都上过战场。)秦末的项羽、韩信,都曾亲身挥刃杀敌。现在共产党十大元帅中的善战者,都曾在枪林弹雨中冲过锋。

        诸葛亮认为,天底下自己是最聪明的人,每一件事,自己都会比别人干得好,对别人干的每一件事都不放心,都想亲自去干。处处以为己能而事必躬亲。不能正确审量自己的长短,这是最大的不智。自陈仓一战后,诸葛亮以为蜀军缺乏攻坚能力,没有认识到是自己亲自指挥战斗的不对,并从此彻底丧失了攻坚的信心。司马懿对诸葛亮不敢攻坚曾有过透彻的分析。曾国藩前期和诸葛亮一样,但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从此再不亲自指挥战斗和战役,这才是真正的智者。诸葛亮可谓冥顽不化。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蜀汉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春,诸葛亮遣其将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诸葛亮自出建威,郭淮退兵,诸葛亮遂拔二郡以归;蜀汉后主刘禅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第三次北伐结束。

        我们注意一下这三次北伐的间隔时间。第一次北伐结束到第二次北伐开始,间隔大约为半年时间。第二次北伐结束到第三次北伐开始,中间几乎没有间隔。第一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诸葛亮认为蜀军已经准备就绪。第二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曹休兵败,魏国军力东移,诸葛亮认为有机可乘。第三次北伐出兵没有任何缘由。诸葛亮为什么前两次的目标不指向武都、阴平二郡?因为魏国认为武都、阴平二郡难以防守,早已将二郡的百姓撤光了。得土不得人,在三国时期,攻占这样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可是,诸葛亮连续两次北伐失败,急需捞点稻草,充充脸面,所以也就饥不择食了。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否则,诸葛亮老挂着个右将军衔也不是个事呀。弄不好,诸葛亮一个老羞成怒,你不让我当丞相,我直接当皇帝。

        所以,这第三次北伐有些徒有虚名。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实质上是诸葛亮企图在为自己的第一次北伐失败找回颜面。虽然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让诸葛亮官复原职了,但诸葛亮心里明白,面子还远没全找回来。由于受军事能力的限制和虚荣心理的驱动,诸葛亮有如踏上了一辆永远无法停止的战车,直至把自己拖死在北伐这辆战车上。

    • 家园 气概文鸯兄评论的诸葛亮之第一次北伐

      我觉得说的其实很正确,很有思想,能够从更高的地方看。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一次北伐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诸葛亮自汉中北伐。由于诸葛亮的过分自信,自然不会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险招。况且,一旦真的成功了,这功劳算你魏延的,还是算我诸葛亮的?更有一样,这岂不显我诸葛亮没智慧。

        那么,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方针又怎样呢?罗贯中在演义中有更深刻的揭示。蜀军连胜N-1仗,只败了最后一仗,就输掉了整个第一次北伐。魏军连败N-1仗,只赢了最后一仗,就赢了整个战役。这样的打法,魏军输得起,蜀军输不起,这说明诸葛亮犯了战略错误。这就好比秦末的楚、汉战争,项羽赢了全部战争,只输了垓下一战,就输掉了江山。

        诸葛亮的战略具体错在何处?孙子兵法兵势篇上有“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蜀弱魏强,相差悬殊,蜀军将士缺乏必胜的信心。而诸葛亮的蚕食战略不能立即改变强弱之势,动摇不了魏国的根本,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蜀军打不起消耗战,更何况蜀军还有先天不足——补给。如果蜀军首战攻陷长安,据潼关而断有关中,则强弱之势立变。当时由于魏国没有准备,魏军在关中地区没有强大的机动兵团,咸阳以西可传檄而定。当年关羽北攻襄、樊,就导致许昌以南烽烟遍地;后来,诸葛亮刚刚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就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如果长安陷落,关中阻断,魏国的混乱可想而知。这种形势,东吴也断不会坐失良机,必倾全力北上。那时,魏陷于两线作战,国内变乱又起,魏就是想倾全力争夺关中,恐怕也是力不从心了。而蜀军的补给问题也不复存在,将士更是信心百倍,魏军士气则会一落千丈。凡战,气为先。第三次国内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皆能力战;后期,国民党望风而逃,临战必降,气之使然,势之使然。

        许多人认为,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很难成功。阿鸯认为,魏延的计策肯定能成功。有人说,魏延用一万人袭击长安,用兵太多。这是误解,“负粮五千”是指携带粮食的数量单位,一个单位是一个士兵十天的口粮,不是指另派五千人专门背粮食,况且十天的口粮完全可以随身携带,不可能另派五千人专门背粮。有人说,魏延十日内到达不了长安。魏延久战宿将,且长期镇守汉中,熟识地理,不会无知到如此地步。有人说,魏军一旦在子午谷设伏,魏延军就会全军覆没。事实上,魏军没有设伏。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三月就率军进驻了汉中,到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才出兵。魏国不知道蜀军何时出兵,无法设置伏兵,即使知道了魏延出兵,由于魏延是急行军,魏国的探子也来不及回报。有人说,仅凭魏延的五千军攻不下长安。魏延不会大白天堂而皇之地攻城,手段无疑是偷袭。自刘备死后,关中地区的防备就松弛了,至此已经整整五年,偷袭很容易得手。有人说,魏延军到达长安附近后很难保密,所以无法偷袭长安。当然,如果三国时期的人口像今天这样稠密,魏延军确实很难保密。但是,三国时期的人口连今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天黑后,野外想找个鬼影都难。邓艾偷渡阴平后,仅有两千疲惫的步兵,成功偷袭了江油城。

      许多人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贻”。阿鸯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是“因敌制胜”,(阿鸯译: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取胜的策略。)知而不能用,与不知何异?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前提条件是:“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有些认为魏延计策不可取的人,替夏侯楙设计了许多好的可能,阿鸯不禁要问,那还是夏侯楙吗?孙子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阿鸯译:能否不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是否犯错误,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误。)如果敌人既强大,又永远无懈可击,那还打个屁啊,等死好了。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做了什么?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马谡,还不止杀了马谡一人,而是杀了一批将军。干什么?无外乎是推卸责任。刘邦、曹操也打过不少败仗,却不曾见他们为此杀过哪个将领。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又受到了什么处罚呢?自贬三级,所领如前。初看似乎十分公道,其实是权臣作秀。不要忘了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禅,不是诸葛亮。如何处罚应由刘禅决定,不能由负有失败责任的诸葛亮自己定调,诸葛亮应亲赴成都待罪。诸葛亮身留汉中、握兵不还,而上表自定处罚,就是告诉刘禅,蜀汉的权力还在我手里,蜀汉我说了算。(刘禅,你小子识相点。刘禅也确是很识相。)如果说曹操的割发代首是奸诈,诸葛亮的自贬三级就更奸诈。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从此也注定了北伐失败的命运。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我一直算不明白的是邓艾偷渡阴平后的战局

        那么少的一支疲军居然能够连克名城,刘禅和诸葛父子当时简直跟晚清兵或国军有一比。可是蜀汉军自立国以来就没断了打仗,从死守剑阁也可以看得出战力也没有下降太多。总之,就不是明白为什么邓艾能够轻取成都。

        • 家园 我试着谈谈两点拙见

          首先,蜀中的主战鹰派或驻军在外,如剑阁的姜维;或战死疆场,如诸葛瞻父子;或无法参与决策,如北地王;所以即便想抵抗也没有一个带头人,姜维接棒之后,蜀汉人才凋零,朝中也没有一两个举足轻重可以在政见上呼应的人,所以成为这种局面并不意外。

          其次,朝中的像谯周、张绍、邓良之类的鸽派大行其道,特别是谯周,在刘备入川时就力劝刘璋投降。然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还以星象之说来劝阻“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后来五出祁山时又出来劝阻“班部中一人出曰:“丞相不可兴兵。”众视之,乃谯周也。………………却说谯周官居太史,颇明天文;见孔明又欲出师,乃奏后主曰:‘臣今职掌司天台,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姑且不论主战主和,谯先生的每次预测到都是准的,六出祁山不是功败垂成就是铩羽而归。他的说服力也就凸显出来,而由此估计蜀中君臣对他的意见的重视程度也就显而易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