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 边寒剑

共:💬88 🌺3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气概文鸯兄纵论的诸葛亮之第四、第五次北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二三零年)秋,魏曹真、司马懿分数路入侵汉中,遇秋雨,军半途而回。(演义增加诸葛亮乘机反攻,敷衍出诸葛亮四出祁山。)诸葛亮闻魏兵至,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李严为大局着想,率军增援汉中,诸葛亮却不管这些,乘机夺了李严的兵权。第二年,李严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春,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出祁山,攻击魏天水郡,魏主曹叡派司马懿代替曹真迎敌。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張郃追至木门(地名),被蜀军射杀。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没有具体记述双方交战的情况,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所记,司马懿曾在五月十日对蜀军发动过一次进攻,结果以失败告终。按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六月攻破蜀军在祁山的外围营垒,诸葛亮连夜撤退,司马懿追击,大破蜀军,俘斩万计。

  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如果司马懿真的败了,陈寿也不敢直写。但是,如果是诸葛亮败了,陈寿也不会在诸葛亮本传中详细记载。因为古代传记体史书的特点是,在本传中记功不记过。《汉晋春秋》晚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东晋人习凿齿写的,由于诸葛亮罢撤蜀国史官,许多事件的经过没有了文字记载,只能取自传说。需要指出的是,习凿齿有很重的诸葛亮情结,文字失之中正。《晋书》是唐朝人写的,也没有必要拍司马懿的马屁。到底孰是孰非,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其实,重要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结果。结果是诸葛亮粮尽退兵,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有人不同意“无功而返”的说法。因为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诸葛亮毕竟杀伤了不少魏兵。但是,蜀军北伐的消耗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远大于其给魏国造成的损失。(详细论述参见《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北伐以攻为守论》。)北伐的目的在于开疆拓土,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消灭魏国。诸葛亮此次北伐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虽然蜀军的直接兵力损失小于魏军(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蜀国的总体损失要大于魏国。

  此次北伐因粮尽退兵,粮尽的原因是李严不好好干活,没把粮食运到前线,导致蜀军无粮,诸葛亮不得不退军。史书《三国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

  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

  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春秋 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

  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

  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九年春,即蜀汉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亮,指诸葛亮。平,即李严。狐忠,即马忠。后主,蜀国皇帝刘禅。)

但这其中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如果因雨无法运粮,这也不是什么过错,李严直接派马忠告诉了诸葛亮,这说明李严也没想欺骗诸葛亮,也没有必要欺骗诸葛亮。当时,李严军权已被剥夺,蜀国大权尽落诸葛亮手中,连后主刘禅都是傀儡,李严不去骗诸葛亮,倒去骗那些说了不算的人,有必要吗?李严白纸黑字的书信落在诸葛亮手里,却两头大编瞎话,世界上有这么蠢的人吗?(演义中,罗贯中暗示,李严的书信是诸葛亮伪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段是典型的事件经过记载。蜀不置史,陈寿又是据何记载?只能依据传说,传说起源于何处?只能来源于对李严处理后的官方说法。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是高压统治,没人敢传播不利于当朝者的言论,经过几十年,最后,只剩下了权贵们认可的言论流传了下来,也只剩下了有利于诸葛亮的传说。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实在是得益于他的高压统治。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不妨问一下五十岁以上的人,让他们告诉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什么叫“反革命”。只要对现实稍有不满,即可被打为“反革命”,更不要说敢非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了。可奇怪的是,高压下的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又是那么的真诚,毛泽东逝世时,全国人民的悲伤又岂是诸葛亮所能企及。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毛泽东依然是中国空前绝后的神圣。

  那么,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就是粮尽,不仅仅是粮食运不上来。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诸葛亮在前方战事拖得太久,国内已无粮可征,无粮可运。蜀军从一月自汉中出兵,至六月战事不决,中间虽然抢割过上邽的麦子(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对蜀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自公元二二八年春,到此次北伐结束、公元二三一年秋,诸葛亮无岁不征,蜀国已耗尽了所有粮食积存。

  有人说,无论有没有战争,这些军队不都得吃粮吗?是这样,粮食的消耗不受战争影响,但粮食的生产却受战争影响。所有的强壮劳动力都去打仗和从事后勤保障,地就没人种了,粮食就会大幅度减产。二战时期,欧洲各国食物非常紧张,主要原因就是战争导致农田大面积撂荒。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建议司马懿乘冬天往陇右运送军粮,预备诸葛亮明年来犯。司马懿说:“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庄稼成熟)不能动矣。”诸葛亮也一如司马懿所料,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春,才开始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这两年多期间,诸葛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教兵讲武,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可见粮草短缺给诸葛亮的深刻印象。

  由于国内粮草不足,前方战事又久拖不决(按晋书诸葛亮战败),导致第四次北伐失败,责任无疑全部是诸葛亮的。第一次,诸葛亮把北伐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马谡;这一次,诸葛亮把李严当了替死鬼。不如此,诸葛亮既使再自贬三级也是无法过关的,况且,这种权臣作秀的把戏,第一次尚有新意,第二次再演,就太老套了,恐怕连傻子都明白了,这自贬是蒙人的。

  第四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严。但五次北伐全部失败了,诸葛亮又能找谁做替死鬼呢?所以,第五次北伐,从初春至深秋,战事虽然久拖不决,诸葛亮就是不肯撤兵回国,因为实在找不到替死鬼了,也没脸再找替死鬼了,只好自己去死了。

  另,对于李严被贬,《三国志》还收录了一些诸葛亮的表章和信件。

  诸葛亮表曰: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

  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

  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

  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

  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

  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

  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

  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

  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典型的翻小肠、算旧帐,是幼儿与泼妇都不齿的行为。如果不是李严顾全大局,率兵赴援汉中,诸葛亮哪来的机会剥夺李严的军权,李严又怎会让诸葛亮如此诬蔑。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

  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

  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这种无中生有的造谣,任何时代都是无耻之极的行为。

  在《三国志》裴注中,记载了诸葛亮联名数十名大臣上书,要求惩办李严,这是明目张胆地逼宫。对李严之子李丰,诸葛亮又大耍两面派手法,哄骗齐用,避免李严拼死一搏。

  以上诸葛亮这些表书,通常都应放在诸葛亮传中,但陈寿把它们都分散在了别人的传中,主要是这些东西大损诸葛亮形象。对记载历史的人,通常有一样难处,就是如何写和当朝权贵有关的历史。直接记载其短处,一定不会为权贵所容,书是写不下去的。不写,这样的史书没有价值。这是考验记史者水平的关键,如何曲笔记载这样的历史。陈寿的《三国志》堪称经典。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贬低了诸葛亮,就有贬低司马懿的嫌疑。另外,诸葛亮欺世有术,口碑甚佳,陈寿若直书诸葛亮缺德,难为当世所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