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发个争议话题:中国历史上人均最富裕的朝代 -- 森林鹿

共:💬70 🌺3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有用价格来比较也是没准的。

        商品的价格,不光知此商品的丰富程度,还与货币发行量密切相关,中国现在要是把人民币发行量砍掉百分之九十,粮价也会跌到现价的十分之一左右。

          古代货币都是用金、银、铜等金属,当这些金属产量下降时货币发行量必然下降,货币价值上升,粮价下降。

          不象现在用纸印,想印多少印多少,进入计算机时代甚至纸都消耗不了多少,计算机里改个数就行。

    • 家园 看粮价,酒价,食用油,猪肉价格就行了

      粮食多了,粮食价格才能便宜。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那么第一粮价不会太低,第二,酒,食用油,猪肉价格也都不会低。

      中国历史上粮食价格最低的时期我知道的,是汉宣帝时代,5文钱一石(60斤吧)。以汉代官方兑换率,黄金1斤(250克),兑换五铢钱1万枚(九章算术里是6250-9800)来换算。

      按现在黄金每克320元,汉代一金是320*250=80000 元

      而一克黄金,在当时大约和40枚铜钱(或者30枚),也就是说,一克黄金,可以换8*60=480斤(360斤)粮食。我们现在的1克黄金 (320元),对应的粮食购买力大约是150斤左右(粮食价格,黄金价格大家自己往里算就是了)。

      一枚五铢钱购买力和今天8元人民币,那么就是40块钱买60斤粮食。这个超低价格区间,是在赵充国平西羌战争在进行(元康四年,前62年),国家处于局部战争状态下取得的。

      而汉代正常年份,百姓收入大致可以认为普通劳动者月薪1千文上下。也就是说,汉宣帝时代,工薪阶层收入折合今天8000元左右,能购买200石(12000斤)粮食。当然,这是特例,普通时期,粮食要几十文一石,40-60文比较常见。粟,麦大约4-6文一斗(2升,重量3斤左右吧),粮食价格折合今天5-8块一斤。

      至于其他朝代,请大家补充吧。铜钱购买力容易有争议,最好有黄金转换。

      从下边图片看 (资料来自 陈直 《两汉经济史论丛》)

      汉朝粮价走了一个U形曲线,宣帝前趋势是下降。司马迁时代前,文帝时期到了几十文一石,战争过程中有反复,但不严重。宣帝中期达到中国历史粮价最低点(以购买力和黄金来折算,比现在还低不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他生活必须品,牲畜,油,酒等价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个粮价,酒价(10文一斗),一头猪(300-900文)看,中国粮价最低点出现在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赵充国打仗后导致张掖地区粮价上涨,也只是百文左右。汉元帝继位后,公元前42年(永光二年),粮价已经开始上升。整个汉宣帝时代(前71-49),粮价应该都比较低。中国历史上人均最富裕的朝代,也应该在这段时期内。

      举个旁证:

      辛延年《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霍光死于前68年,汉宣帝于前65年彻底诛灭霍氏家族(包括冯子都)。这首诗歌创作年代,应该在公元前80-65之间。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看,胡女服务员的穿着还是很fasion的,虽然只是个服务员,但也能弄点小贩的山寨蓝田玉,大秦珠什么的(看来,中国人搞山寨的传统太悠久了)而胡女服务员拒绝了冯子都的银弹攻势“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只愿意和自己的徒区区相守。

      诗歌里肯定有所夸张,但诗歌也是来源于生活。显然,当时山寨蓝田玉,山寨大秦珠很流行,底层劳动人民虽然买不起真的蓝田玉,大秦(罗马)珠,那就弄点山寨的。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水平至少是温饱之上的。

      至于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有没有出现过更低粮价,我没查到。

      比如唐朝的,最低点出现在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米(斗)2钱(天下大熟)。折合20文一石,

      外链出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 米(斛)80000-90000钱(王世充统治的东都情况)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米(斗)绢一匹(关中、山东情况)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米(斗)3-4钱(此钱为开元通宝)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 粟(斗)2.5钱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米(斗)400钱(关中水、旱、蝗、疫、两京间死人相枕于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米(斗)100钱(关中饥)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米(斗)15钱(关中价);米(斗)5钱(青齐钱)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米(斛)不满200钱(绢每匹价与斛米价相同,此为唐中叶两京一带正常物价)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米(斗)7000钱(关中价) 米(斗)1500钱(江南价,此时史思兵尚在作乱)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米(斗)1000钱(关中缺粮)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米(斗)1000钱(关中旱蝗的情况,江东丰收无此高价)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米(斗)150钱;粟(斗)80钱)(关中价)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 米(斗)150钱(江淮价)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米(斗)2钱(天下大熟)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 米(斗)30000钱(黄巢在长安,被围,缺粮)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 粟(斗)10钱(时中原饥困,北方蔚、代等地粮价独贱)

      • 家园 你对“徒区区”的解释很新颖,很有喜感

        而胡女服务员拒绝了冯子都的银弹攻势“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只愿意和自己的徒区区相守。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如果说胡女服务员名字叫“徒区区”可能更好

        当然了,一般教科书的说法是“徒劳的样子”,这种解释太没有喜感,太干巴巴了

        开个玩笑,别介意

      • 家园 泉公的旁证是不是也太旁了些?

        百度一下就可知道,辛延年虽然生卒年代不清,但人家是东汉人应该是确定的,霍氏、冯子都是影射东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和执金吾窦景

        “景为执金吾,环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都,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

        所谓“陈古刺今”,泉公的学问,呵呵

        • 家园 另外,你犯了一个根本性逻辑错误

          “影射东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和执金吾窦景”根本是不可能的。

          窦景勉强对应冯子都可以,但那样大将军窦宪就显然对应了霍光了。霍光时期,汉邵帝21岁突然猝死,立昌邑王27天废之,汉宣帝霍光同乘一车,汉宣帝如芒在背。但汉宣帝在排麒麟阁十一功臣的时候,霍光还是居首位的。

          和帝的人有可能把窦宪映射成霍光吗?尽管霍光废立过汉朝皇帝,但霍光还是被宣帝认可的大忠臣。霍光和霍家其他势力是有切割的。胡作非为的是霍光的老婆,手下,可不是霍光。在窦宪活着的时候把窦家和霍家相互映射,汉和帝是不是自己相当昌邑王?

          所以你这个东汉人物是肯定的,是描写窦宪一点可能性都没有。窦宪活着的时候,皇帝绝对不可能把窦宪映射成霍光,窦宪死了以后,也没必要这样搞了。窦宪都杀了,杀窦景还犯得着映射吗?

        • 家园 呼呼,你怎么确定辛延年就是东汉人?

          所有的介绍都是生平不可考。如果他在东汉和帝时代能写出这么好的诗,那应该能在历史上留下点墨水吧。这首《羽林郎》流传极广,是汉乐府诗歌里难道的有作者的名诗。辛延年怎么会如此默默无名?你认为“影射东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和执金吾窦景”,有证据吗?

          《羽林郎》针对的谁,再清楚不过了。中国历史上这种突然广泛流传但作者又默默无名的诗歌,一般都不是单纯的诗歌。《羽林郎》的广泛传唱,如果我们放在霍光死后3年,汉宣帝不断收紧绳子,准备对霍家动手的大背景下,就明白了。这种诗歌就是舆论攻势,《羽林郎》传唱的越广泛,越人人皆知,汉宣帝铲除霍家势力的正义性就越强。或者说,这首《羽林郎》是汉宣帝再铲除霍家势力后刻意要求辛延年去创作的。也是为了说明自己铲除霍家势力合理性。

          从延年这个名字看,学习汉武帝时代音乐大师李延年的意味很足。辛延年极有可能就是宣帝时代皇家乐府里的高级人才。

          北京城里,窗台上放上墨水瓶,里边灌上红墨水,小瓶(小平)的心是红的。古往今来,政治斗争中什么手段都会用。如果你认为批评《海瑞罢官》就是单纯的在讲一个戏剧剧本《海瑞罢官》,那恭喜你,你的思想没有被中国政治的现实污染。但也奉劝你不要去搞政治。《海瑞罢官》的是与非,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一个小前奏。各种力量那时候,不过是通过《海瑞罢官》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羽林郎》流传千古,辛延年默默无闻,不奇怪。辛延年不过是个马甲,真正要写出《羽林郎》来的,是借助《羽林郎》,来实现政治目的的人。

      • 家园 通货膨胀,货币汇率的推手

        粮价其实以目前之生产力来说,是完全可以满足消耗的,不过是由于资本运作的关系,才导致的物品价格飞涨撒,感觉游资炒作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是十恶不赦的事情,法律应该给予严厉的制裁

        说白了资本运作,其实并不能产生任何实物效益,他只是诡异的零和游戏而已,

      • 家园 普及个经济史基本常识:历代度量衡是不一样的!

        先说明,俺这帖是回给围观河友们看的,完全不指望泉公接受意见改正错误以后不犯神马的(此鹿何物,敢作如此妄想?)

        首先,历代度量衡变化相当剧烈,汉代的一石绝对不等于唐代的一石,宋代的一尺跟清代的一尺也差很多。研究这方面的专著有丘光明的《中国历代度量衡考》,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度量权衡》等等。而进行历代纵向比较研究的学者,也都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考证,一般都要换算成统一的度量衡才能进行纵向对比,没人脸皮厚到敢直接拿汉石跟唐石当同一单位的。

        其次,研究价格要取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值才有意义,道理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取其余分值平均),是为了排除极端因素的干扰。除了泉公,俺也没见过哪位大神直接上历代极端数值来作纵向比较——要这么比,很多朝代农民起义开仓放粮的城内,那粮价是零,白拿的,大家直接零比零好不?

        第三,作“历代纵向比较”这种研究的,为什么不能用断代史(即《汉代XX史》《唐代XX史》《宋代XX研究》这种),而提倡用通史(即《中国XX史》《历代XX史》),我不但在正文前后反复申明,还专门有一个长回帖来举实例批评这种用断代史的做法。为了河友们看帖方便,我再把重点论述贴一遍。

        有一些作者本身专业是研究某个朝代断代史的,对本专业的研究成果比较熟悉,所以在写这种“历代XXXXXX”的文章的时候,很容易在写到自己主研方向朝代的时候,引用“最新研究成果”,而写到别的朝代,就照抄手头的前人成果了事,而不去下功夫关注别的朝代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样造成的一个现象是,因为就俺了解到的情况,各个断代史的研究专家,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抬高——或者说格外重视自己研究领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家只知道网上各朝代粉丝乱掐,其实断代史专家们掐起来也同样热闹,呼呼 ),所以作者特别关注哪个朝代,一般就会造成哪个朝代的数据偏高。这样算出来当然是不公正不可信的。

        吴慧先生的书,虽然有毛病,但它的一大优点是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来研究课题,对于历朝历代的数字计算,也一视同仁地采取单一标准。如他算错了度量衡造成亩产偏高,于是各个朝代的数字全都偏高,这样的单个数字虽然不够“准确(跟新近研究成果对比)”,但是整体上各个朝代的对比、高低顺序却是有说服力的。

        这些文字,我估计我再贴一千遍,泉公也照样无视,抓一本《两汉XXX研究》(我不是否定这书本身的价值哈)上来猛喊“我大汉是历代最XXXXXX”。而且悲催的是,人家那书的作者本人都未必同意泉公的观点(人家写两汉自己的东西,又没写历代对比),纯粹被无偿拉来免费站台的。

        那么关于历代物价,写通史的学者研究结果是什么呢?我手头的主要资料是黄冕堂的《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把关键章节贴上来,看看人家是用什么方法做学问的。

        目录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研究粮价的一些基本前提,也就是上面我说的“经济史常识”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汉代的粮价和验证: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唐代的粮价: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历代粮价对比: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注:这本书亦为一家之言,鹿完全不敢保证作者说得绝对正确,所以也欢迎讨论,欢迎质疑。不过如果还是拿断代史数据来相互砸,那估计永远得不出什么一致结果。

        第四,其实泉公这回拿一本正经的学术出版物来作论据,俺已经很感激了,也之所以上面认真地回复了那么多。不过呢,回帖后半部分泉公找了一堆完全不标明出处来源、没有考证过程的网文数据作为唐代的资料来对比神马的,俺就拒绝为这堆东西耗费任何时间和精力作驳论

        俺不是历史专业的,更不是经济专业的,但是鹿皮薄怕丢脸,总爱引经据典地把自己乱写的一点东西往伪学术方向拉扯。所以,俺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查资料、看正经专业书、和尊重学术规范的同好进行讨论这些事情上。

        于是特作如下声明:

        在俺发的历史向主楼里,对于以不标明出处来源、没有考证过程的网文数据作为论证基础的回帖,俺不会耗费任何时间和精力作驳论。对于以上述不靠谱资料为基础、运用煽动性迷惑性文字、客观上误导赏脸进鹿楼看帖的河友的,投草表明态度;对于继续纠缠不休的,屏蔽之以图耳根清静。

        同理,如果哪位认为“西西河不是研究学术的地方”,也欢迎屏蔽我,大家各不相扰。

        如果俺没记错的话,目前为止俺还没有屏蔽过任何人的任何帖子,看来以后要善加利用铁手提供的各项工具了,嘿嘿。

        关键词(Tags): #声明#屏蔽通宝推:南云北望,霜迹板桥,空格,kmy1810,苍野,匿名: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