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印度人就是如此,好金

            印度人认为珠宝黄金越多越尊贵。例如吉祥天,满身又是珍珠又是钱的,就尊贵。换做中国人就认为这是暴发户了,但是印度人就不这么认为。

            电影说的是印地语。印度语讲话结尾deigi,deigi的。不是乌尔都语,我记忆中乌尔都语只有阿富汗一带讲。乌尔都语应该是大了亚麻大了亚麻的。不过印度是语言大杂烩。乌尔都语也应该有说的。

            多谢殿下的帮助,我也找找。看看列王纪里面写的东西对不对

            • 家园 【讨论】呵呵,电影讲的确实是印地语。

              不过印地语跟乌尔都语在语音上和语法上几乎是一样的,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印地语用天城体字母书写,而乌尔都语用阿拉伯-波斯字母书写,另外在词汇上,印地语保持了很多梵语词汇,而乌尔都语则有很多阿拉伯-波斯语词汇。单听口语,不是专门学这类语言的怕是比较难分辨出来的。兄台说的结尾应该是jawoonga,jawoongi吧,是印地语动词的将来时形式,前者是阳性、后者是阴性。其实印地-乌尔都语里面的结尾有好多呢,最常见的是一般现在时形态下的判断系动词,就是常听到的hai,hi,ho,hon,heng这类的,还有过去时形式,tha,thi.阿富汗人主要讲普什图语和波斯语,所谓打了亚麻之类应该是普什图语吧,普什图语的判断系动词就是da,de,dai,dei。

              不过话说回来,真实的阿克巴应该不怎么讲印地语,当时现代意义的印地-乌尔都语应该还在形成阶段呢,而且主要是民间语言。莫卧儿王朝的宫廷语言是波斯语,而统治者基本上是突厥人,不知到了阿克巴的时候,是将突厥语为主呢,还是讲波斯语为主。要知道巴布尔还是基本上讲突厥语的,他的回忆录就是用突厥文,确切的说,应该是察合台文写的。他算是当时察合台文的两位文字巨匠之一了,另一位就是居住在赫拉特城的诗人纳瓦依,至今,咱们国家的维吾尔人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民可都很崇拜他们呢,对他们来说地位不亚于于汉族的李杜啊。

            • 家园 巴基斯坦人也说

              一个是旁遮普来的同学还一个是卡拉奇来的,都在说乌尔都语。

      • 家园 印度美女还真的不吹的,

        1亿人加10亿非人,人口基数大啊,MD的好莱坞吹嘘的美女还真的没几个漂亮

    • 家园 【原创】第四季 天命之主 第3章 第二罗马

      经历不到10年的相对平静之后,324年,罗马帝国的东西二帝之间终于爆发了全面战争。与之前的大多数罗马内战不同的是,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的战争,更像360年前奥古斯都与马克-安东尼之间的内战,特点是海战多而且更具有决定性。战争的起因是君士坦丁为了追击入侵的蛮族军队,而进入李锡尼的辖区。老李认为大舅子有假道伐虢的嫌疑,于是起兵相向。小君的军队中有大量的法兰克雇佣兵,而老李的军中有大量的哥特人,事实证明法兰克人比哥特人更精明能干,在关键时刻站队正确,他们日后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都比哥特人大得多。3月24日,两位皇帝率领各自的军队,在著名古战场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展开决战。

      阿德里安堡又译作亚德里安堡、阿德里亚堡,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的色雷斯地区(Thrace, 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现属土耳其,大致在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交界处。相传为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Agamemnon)之子俄瑞斯忒斯(Orestes)所建,后由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Hadrian)重建,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哈德良波利斯】(Hadrianopolis),意为【哈德良之城】,后转讹成了阿德里安堡。由于这里扼守欧亚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365年,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Murad I)将其占领,改名为埃迪尔内(Edirne)并成了奥斯曼的新首都,直到1453年攻占并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黑海海峡形势图。它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组成。红点是周围数座重要城市 =====

      324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是这里的第一次著名战役,君士坦丁有13万兵力,老李有17万大军,战役的结果是小君大破妹夫。不过老李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留下一支大军固守拜占庭,本人则率领主力退到海峡以东,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优势海军的制海权和拜占庭坚城,阻止大舅子渡海,保住亚洲和埃及。做为应对,小君任命他与前妻密涅维娜(Minervina)所生的长子克里斯普斯(Crispus)为海军司令,负责夺取制海权。这个年轻人在17岁时就被授予副帝头衔并负责治理高卢,数次击破进犯的日耳曼蛮族,据称拥有多种美德。虽说小克的舰队规模远小于姑父,小克却充分利用黑海海峡的狭窄,让敌人的数量优势无法发挥,在赫勒斯滂海峡(Hellespont)—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以少胜多大破老李的海军。随后老李被迫将拜占庭的守军撤过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小君则步步紧逼,先占领拜占庭,随即渡海进入亚洲。9月18日,双方在拜占庭对岸的卡尔西顿(Chalcedon)附近的克里索波利斯(Chrysopolis)展开会战,小君再度获胜,海陆军主力尽失的老李逃往首都尼科米地亚。在老李的妻子、小君的妹妹君士坦缇娅的斡旋下,老李放弃皇位,与妻子和儿子小李锡尼前往希腊的萨洛尼卡(Thessalonica)居住。不过,残忍多疑的君士坦丁还是没饶过老李,次年找了个借口将其处死。326年,小君怀疑功高盖世的长子克里斯普斯谋反,将其处决,顺便进行了一番大清洗,外甥小李锡尼也一同被打包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君士坦丁的扩张,地图上的4种颜色分别代表他的4个扩张阶段。左起

      306~312年,继承老爹康斯坦丁乌斯的地盘,此阶段他杀掉了岳父马克西米安。

      312年,征服意大利和北非,占领罗马,主要敌人是大舅哥马克森提乌斯

      312~316,从妹夫老李手中夺取西巴尔干。

      324,两次陆战一次海战打垮老李一统天下。

      =====

      随着李锡尼父子的相继败亡,君士坦丁成了继285年戴克里先封马克西米安为帝以来,第一位帝国唯一君主。从306年在不列颠称帝,到天下一统,小君用了18年,曾经风华正茂的小君,成了52岁的老君。见天下安定、四海晏然,君士坦丁决定做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建设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首都,他选中的地址,就是对老李三大战役的中心点—拜占庭(Byzantium),日后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相传拜占庭是由希腊人Byzas于公元前667年建设的,并以其名字命名。虽说历史悠久,可在之后的1000年中,拜占庭无论是名气还是重要性,都被海峡对岸的卡尔西顿压的死死的。那么老君为何选中拜占庭呢?我们现在谈论拜占庭或君士坦丁堡,不难发现她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欧洲之间,是个交通要道,然则为何直到君士坦丁在此建都,拜占庭一直没发展起来,成为帝国重要城市呢,我们不妨做个简单分析。

      1. 黑海与地中海的海路交通要地。这个说法没错,不过这一地位一直由多个海峡沿岸城市分享,包括卡尔西顿(Chalcedon)、戴克里先以来的东方之都尼科米地亚(Nicomedia)、未来的尼西亚帝国首都尼西亚(Nicaea)。何况从贸易上来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黑海沿岸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不如地中海沿岸,两海之间的贸易额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2. 欧亚之间的陆路交通要冲。这说法同样似是而非,当时东地中海的经济中心在叙利亚、腓尼基和埃及,这里的航海技术非常发达,西地中海的经济中心在意大利和北非的迦太基。从安条克去罗马,最方便的途径是走海路,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船只都沿着小亚、希腊海岸走,再穿越巴尔干半岛与意大利靴跟处的奥特朗托海峡(Strait of Otranto)到意大利。后世的十字军,如果走海路的话,也是这么走的。电影《天堂王国》中的巴里安,就是从法国出发,【走到讲意大利语的地方,然后一直走,直到讲其他语言】,纵贯亚平宁半岛,到靴跟处上船。如果走陆路,穿越小亚和巴尔干,不仅特别绕远而且小亚多山,西里西亚门更是险峻难行。巴尔干半岛是罗马帝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即使是现在,欧洲最穷的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都在巴尔干,小亚—巴尔干的陆上贸易线的油水着实不多。反倒是为了行军安全,东征安息、帕尔米拉和萨珊的罗马军队,大多从巴尔干出发,经拜占庭渡海去东方,例如奥勒良对芝诺比娅女皇的远征。大军经常路过之地,绝不是什么好事。《孙子兵法》说【车甲之奉,日费千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巴尔干与小亚的贫穷就可想而知了。

      即使巴尔干与小亚的贸易繁荣起来,这块蛋糕分得最多的也是卡尔西顿,而不是拜占庭。因为反正都是跨越海峡,卡尔西顿和拜占庭都要路过,在当时和之前,小亚都远比巴尔干富庶,遭受的兵燹也更少,那么卡尔西顿一直都比拜占庭繁荣,就不难理解了。

      君士坦丁的迁都,我认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国防,即【天子戍边】。293年戴克里先建立四帝共治制度,四个首都分别是老戴的尼科米地亚、伽勒里乌斯的西米乌姆(Sirmium)、马克西米安的米兰、康斯坦提乌斯的特里尔(《第三季 第8章 三国七君》有配图),这四个首都的共性是距离边境很近,尤其是西米乌姆和特里尔,距离多瑙河、莱茵河近在咫尺;米兰稍远,确也是意大利最北方的城市之一。唯一看起来例外的,就是尼科米地亚,距离多瑙河日耳曼前线与幼发拉底河的萨珊前线都比较远。其实呢,当时黑海北岸的日耳曼人已经学会了造船,屡次从黑海浮海南下,穿越黑海海峡进入东地中海,洗劫希腊、叙利亚、腓尼基沿岸,最著名的是268年前后的那一次,30多万日耳曼人南下地中海,他们东路军在小亚抢劫,遇到了芝诺比娅率领的重装骑兵。西路军则由于疏忽大意,导致战舰被烧,只好坐11路从陆路回家,在奈苏斯战役被伽利埃卢斯皇帝击破,伏尸5万,间接导致伽利埃卢斯皇帝被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克劳狄等将领刺杀(详见《第二季 沙漠新娘 第6章 采旄桂帜》)。

      当时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线是多瑙河,这条大河源于中欧,一路向东流动,在匈牙利境内向右拐了个直角弯,调头向南流,大约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附近,多瑙河向左旋转90度,转而向东流动。多瑙河的最南河段,是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界河,这个河段距离爱琴海相当近,一旦被北方蛮族侵占,则必将切断罗马亚洲和欧洲的联系。270年前后,芝诺比娅之所以能崛起,罗马亚洲都向她称臣,原因之一就是日耳曼人越过多瑙河,占据了保加利亚和色雷斯,小亚的罗马各省与西方朝廷的联系被切断,只能寻求芝诺比娅的保护。这个河段与东方的幼发拉底河大拐一样,是环形的罗马版图最脆弱的地区,一旦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戴克里先在尼科米地亚建都,既能有效的拦截日耳曼人的海上攻击,又能巩固北方的多瑙河防线,可谓一举两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君士坦丁堡、卡尔西顿及其周边海域 =====

      对老戴的战略思想,君士坦丁非常清楚,他年轻时在尼科米地亚做了多年人质,对黑海海峡沿岸了如指掌。他与老李的海峡攻防战,更让他意识到控制海峡的重要性。那么老君为何不选择尼科米地亚或卡尔西顿呢,我的回答是老君的战略眼光超过了他的所有前辈。尼科米地亚的问题在于过于偏东,在马尔马拉海最东端,不利于直接控制海峡。卡尔西顿则完全是输在地形上,虽说它与拜占庭都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峡的南端,可拜占庭北面是金角湾,三面环海,只有西面是陆地,卡尔西顿的海岸线相对平直,只有西侧是大海,东面是开阔的陆地。以罗马的科技水平,其海军的实力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萨珊、日耳曼等外敌,海岸线越长,则城市越容易防守。只要守住拜占庭,则欧洲的日耳曼人不能进入亚洲,亚洲的波斯人不能进入欧洲。此后1600多年的历史证明,君士坦丁堡或伊斯坦布尔,实在是个防御的好地方,极难被攻破。自从罗马帝国定都于此,君士坦丁堡就迅速繁荣起来,成为西方世界的头号城市,这一切都说明老君着实厉害,他的高瞻远瞩足以让后人嘲笑先前君主们的短视和无知。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此前的18年,老君及其父亲的老巢一直在西方,他把都城迁根基薄弱的东方,本身就需要巨大勇气。

      君士坦丁堡的建设工作,从324年老君攻占拜占庭就开始了,老君自称一位天神给他托梦,让他在拜占庭建都,如果此说属实,就说明老君还远非纯粹的基督徒。在隆重的奠基典礼上,皇帝手执长矛,步行走在庄严队伍的最前面,亲自圈画下这座未来城市的边界线,随着他的前进,圈入的范围越来越大。一直到随从们在惊愕之余不得不壮着胆子告诉他说,圈入的地面已经超过一座巨大城市的最大面积了。“我还得继续前进,”他说,“一直到引导我前进的不可见的神灵认为应该停止的时候。”君士坦丁的新城墙,史称君士坦丁城墙,从北面金角湾沿岸,向南延伸到马尔马拉海,将城市与西面的大陆分割开来。在这片半岛上,总共有7个山丘,仿佛是罗马7山,然而君士坦丁时代的君堡只囊括了其中的5座,直到100年后的提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时代,随着新城墙的修建,才将全部7丘都包括在城墙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君士坦丁堡、卡尔西顿及其周边海域。君堡西面是先后修建的两条城墙,内侧是君士坦丁城墙,外侧是提奥多西城墙,城市东侧距海很近的是中央区,或叫皇城 =====

      身为富二代的君士坦丁,从来不吝惜为这座伟大的城市挥洒金钱,他立志将君士坦丁堡建设成为自己树立的不朽丰碑,让千秋万代都铭记他。黑海海岸的森林,希腊海岸上的著名白色大理石采石场,都提供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而且只须经过一小段水路就能源源不断地运往拜占廷港口。成千上万的劳工和技术人员都为新都贡献血汗。由于现有的建筑师不论在技术水平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皇帝的巨大胃口,于是皇帝指示帝国各省立即兴办学校,指派教师,并利用可以获得奖金或特权的诱惑,把大批曾受过较好教育,有一定天赋的年轻人集中起来,学习并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新都的建筑工作是君士坦丁依靠他的统治势力所能找到的最优秀的人才进行的;但装饰用的作品却全都出自伯里克利和亚力山大时代最著名的大师之手,他们留给后代的不朽作品,都逃不过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的贪婪目光。在他的命令下,全国众多城市的最有价值的珍宝和文物被洗劫一空。各个著名战役的俘获品,具有宗教意义的圣物,技艺极为精巧的神灵、英雄、先贤和诗人的雕像等等,都被强征来为君士坦丁堡增光添彩。

      为了永久纪念他的辉煌胜利,他选定这个城市的制高点—东端近海的第2丘,建造了该城的中心广场—皇帝广场(Augustaeum),这广场可能是圆形的。广场的两个遥遥相对的入口做成凯旋门形状,环绕广场四周的柱廊中布满了各种雕像,广场的中心矗立着一根高大的石柱,立在一个6米高的白色大理石基座上,由10块高3米,周长约10米的斑岩砌成。在石柱的顶端,大约距地面36.5米的高处,矗立着太阳神索尔的巨大铜像。神像的形象实为君士坦丁皇帝本人,他右手拿着权杖,左手抓着代表整个世界的金球,头戴金光闪闪的皇冠。

      皇帝广场周围是新建的元老院、法庭、皇宫等富丽堂皇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巨大的椭圆形马车竞技场 (Hippodrome),它长约450 米(鸟巢长轴为332.3米),宽约130米,有超过8万个座位,在未来的数百年内,这个竞技场见证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宙斯大浴场(Baths of Zeuxippus)也值得大加赞赏一番,君士坦丁慷慨地用高大的石柱、各种大理石雕刻,以及60多座青铜像加以装饰。一言以蔽之,一切凡能有助于显示一座伟大都城的宏伟、壮丽的东西,一切有助于为它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娱乐的东西,在君士坦丁堡的高大城墙之内应有尽有。该城建成后约一百年写成的颇为奇特的文章开列了:1座学校或学府、1个竞技场、2个剧场、8个公共浴场、153个私人浴场、52条柱廊、5座粮仓、8条水渠或水库、4座用于元老院会议或法庭审判的宽广的大厅、14座教堂、14座宫殿;还有4388间在高大和华丽方面显然非一般平民住宅所能比的华屋广厦。

      由于君士坦丁对新都无比酷爱,他迫不及待地督促加速施工,全部城墙、门廊及其主要建筑在几年时间里就完工了。但这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却令人不敢恭维,因为许多建筑都是在极端仓促中草率完成的,以致在其后的几代皇帝手中,为了维护某些建筑物不致彻底坍塌,花费了不少力气。经过6年的营建,尽管并非全部工程都竣工了,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还是宣布正式定都于此,正式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波利斯】(Constantinopolis),意为君士坦丁之城,简称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她的另一个名字是【第二罗马】(Secunda Rom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君士坦丁堡东端皇城中的马车竞技场、皇宫、宙斯大浴池、皇帝广场等标志性建筑,但君士坦丁时代还没有圣索菲亚大教堂 =====

      新都建成之后,就是强制或半强制的迁徙全国贵族、豪强进京居住。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在这里组建了数个全新的政府机构,其中最具有开创性的,是掌管皇家起居的宦官头子Proepositus,或曰中书令。自从戴克里先模仿萨珊帝国,严格宫禁制度、神化皇帝以来,皇帝身边的宦官数量和权势都在迅速增加,不到100年后,罗马帝国就有了专权的宦官,到了查士丁尼时代,更是出了一位宦官名将纳尔西斯。

      在君士坦丁堡还在施工的325年,皇帝陛下邀请全国各地的超过1800名基督教神职人员,在未竣工的帝都附近的尼西亚(Nicaea),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尼西亚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代表大会,与会者来自罗马帝国各地、亚美尼亚等罗马附庸国,萨珊帝国、哥特人也有代表前来,因而这种会议被称为【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General council),或者套用近代说法,叫【基督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就是第一届基督教大公会议或第一届基督国际会议。事实上当时印度西海岸等地的基督徒也不算少,他们没有代表与会,所以所谓的【大公会议】,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这次会议除了明确复活节的具体日期等技术性议题外,核心议题是【三位一体】(Trinity)。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耶稣是上帝吗?《圣经》说耶稣是人子(Son),那么他真的是上帝的儿子,抑或只是一种比喻?耶稣和上帝究竟是什么关系?《圣经 新约 马可福音》15:34记载,耶稣在钉上十字架时仰天高呼【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My God, my God, why hast thou forsaken me?);16:19又说【(耶稣)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边】(he was received up into heaven, and sat on the right hand of God),这都说明耶稣不等同于上帝。然而早期的教士们受希腊哲学影响,认定【圣父、圣子、圣灵(Holy Ghost, Holy Spirit)】不可分离,称之为【三位一体】(Trinity),为此还创造了一个神圣的三角形来表示它。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与印度教的【三神一体】(Trimurti)、佛教的三世、道教的三清佛颇有相通之处,【三神一体】指创造神梵天、维持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三世佛是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如来、未来佛弥陀佛,三清是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人,寓意为《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少在笔者看来,【三位一体】比【三神一体】、三世佛、三清难理解得多。事实上,并非所有基督徒都能接受和相信【三位一体】这么深奥的概念,这就为教会的未来分裂埋下了伏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从左上角顺时针,分别是三位一体、三世佛、三清、三神一体;至少我不理解三位一体 =====

      310年前后,一位名叫阿里乌斯(Arius)的埃及亚历山大城长老,提出了他的理论,大致要点是:上帝,即圣父,是永恒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圣父从虚无中创造了圣灵;通过圣灵,上帝又创造了整个世界。圣子耶稣也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圣父委让他用仁慈和爱心统治世界,而完美的圣灵充满了他的灵魂。由于圣子与圣灵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虽然他们都是完美的,他们的存在却都不是永恒的,【三位一体】理论也就无从谈起。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老的信徒们,因此被称为阿里乌斯派、阿里安派、阿里安教(Arianism)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帝国经济最发达的的埃及地区,阿里安派已经成了主流,但在全国范围内,阿里安派依然是少数派。

      尼西亚会议召开时,阿里安亲自到会,罗马大主教,即后来被称为教皇的西尔维斯特一世(St.Silvester I),虽因年老体衰未能与会,却也派来了代表。在会议上,阿里安派与支持【三位一体】的多数派展开了激烈争论,多数派中的主将有两位: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和阿塔纳西乌斯(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双方都引经据典的反驳对方,阿里安派引用了《圣经》的原文:

      1. 《圣经 新约 约翰福音》14:28

      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If ye loved me, ye would rejoice, because I said, I go unto the Father: for my Father is greater than I.

      2. 《圣经 新约 歌罗西书》1:15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Who is the image of the invisible God, the firstborn of every creature.

      多数派同样不乏理论高手,他们也引用《圣经》:

      1. 《圣经 新约 约翰福音》10:30

      我与父原为一

      I and my Father are one

      2. 《圣经 新约 约翰福音》17:21

      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

      And the glory which thou gavest me I have given them; that they may be one, even as we are one.

      最终阿里安派在会议上全面失利,被判定为异端,多数派以决议《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的形式,做了理论上的总结,多数派也因此被称作尼西亚派(Nicene)。会后多数派干将阿塔纳西乌斯,被委任为阿里安派老巢亚历山大城的主教,在这里他严酷迫害阿里安派。但无论是阿里乌斯本人还是他的多数信徒,都没有放弃信仰,他们成了基督教最早、最大的异端教派之一。既然在罗马帝国无处容身,阿里安派致力于向北方的日耳曼人传教,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信仰阿里安派的日耳曼人,与信仰尼西亚派的罗马帝国之间的长期尖锐对立,增加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主持会议的君士坦丁皇帝,其基督教信仰本就很可疑,对上帝、圣子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更是肤浅,他被这些神圣、崇高又极为专业的论题,搞得晕头转向,唬得一愣一愣的,从会议开始到落幕,他可能根本就没听懂教士们在争论什么。

      就在君士坦丁满脑子问号,又被迫不懂装懂、频频点头之际,他的东方邻居,萨珊王中王沙普尔二世,满了16周岁,要有所动作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穿肩胛者》。

      通宝推:液化,李根,
      • 家园 【广而告之】本章增加了尼西亚会议的内容,欢迎观赏和挑刺

        我发现君士坦丁之后的罗马和东罗马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基督教或东正教发展史,不搞明白这些会议和各种决议、异端,是不可能搞清楚这段历史的。

        做为一个无神论者,我被迫硬着头皮,翻看关于关于基督教的东西,错误甚至谬误难免,欢迎大家拍砖。

      • 家园 330年一般就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开始时间

        尽管罗马帝国到476年才正式灭亡。尼西亚会议的衮衮诸公就和汉弗莱·阿普比爵士一样,用一大堆长篇累牍的文字掩盖垄断宗教控制权的野心,那个时候的基督教高层早都腰缠万贯,拥有大片地产,要他们放弃这个是不可想象的。

        • 家园 翻看了几页《剑桥拜占庭史》,感觉很 shocked

          此前我对东罗一头雾水,眼见395年越来越近,必须抓紧备课,抓了一本《The_Cambridge_History_Of_The_Byzantine_Empire》来看,看了几页,就发现有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书中说,今人总谈论 395年分裂,476年西罗亡国啥的,其实在当时人眼中,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因为罗马帝国由两位皇帝分治是常态,只是 395年后没有君士坦丁这样的人重新统一帝国而已,之所以西罗的皇帝被废黜,是因为西方的人认为君堡还有一位皇帝,少一个西帝无妨,他们不认为罗马帝国是分裂的,罗马的皇帝没了,就听命于君堡的皇帝,虽说这种听命是名义上的。像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虽是完全自主,但从法统上看,颇似当年的帕尔米拉帝国,名义上依然是罗马帝国的藩臣,区别在于芝诺比娅母子称帝,西哥特君主称王。这种状况,直到 800 年教皇册立法兰克查理曼为【伟大的罗马人皇帝】才算告一段落。其实这种册封,从法统来说也是不够的。罗马教皇其实是罗马主教,五大主教之一,有什么资格册立皇帝呢,纯属瞎胡闹。

          按这本书的观点,所谓罗马分裂、西罗灭亡都是瞎扯,是后人要么一厢情愿编的,要么是为了贬低东方的法统。总之,这说法让我耳目一新。可恨的是,这本书只从查士丁尼开始写,中间 100 多年被无视了。还有就是从一开始就默默道道说基督教的事,让我很头痛,看来不研究一下东正教,就别想写东罗。

          • 家园 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夸张了

            罗马帝国至少在戴克里先之前都是统辖在一个皇帝和元老院制下的,哪怕是内战时期各地区的统治者也是以统一罗马帝国为目标,否则212年卡拉卡拉把公民权赋予所有罗马臣民就不可能实现。395年的分裂实质上是公开东西统治者平起平坐,各自有独立的经济政治政策自主权。这一点在之前的罗马帝国没有,之前的罗马帝国即使是四帝共治制度,西帝也必须服从东帝的命令,镇压巴高达运动和强制退位都是戴克里先对马克西米安发出的指令,君士坦丁时期更是直接取消了四帝共治,罗马又重新统治在一个皇帝下,尽管中心在君士坦丁堡,皇帝发出的命令仍是覆盖整个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分裂归根结底是因为幅员过于宽大,而罗马帝国又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官僚选拔机制,基督教也不能提供这个机能,没有无线电和铁路的时代,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离心化不可避免。

    • 家园 【原创】第四季 天命之主 第2章 皓月东升

      由于315~323年间萨珊、罗马都没有太值得一提的故事,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萨珊东方的印度。这里所说的印度,并非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所在地域,而是大印度(Greater India)的概念,泛指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之外的南亚。在历史上大印度从未统一过,即使在英国统治时期,依然有两个问题。一是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至少名义是独立的,二是沿海有些小地方,如法国的本地治理(Pondicherry)、葡萄牙的果阿(Goa),不归英国管。二战后英国人离开,英属印度大分裂,先是印缅分治,后是印巴分治,好在印度相继收复本地治理和果阿,才扩大了领土。1971年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又分裂出孟加拉国。因此下文所说的印度,涵盖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被印度强行吞并的锡金、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没想好是否包括不丹,欢迎讨论)。

      印度名字的源于印度河(Indus River),印度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黄河,已知的印度最早文明,就是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文明(Mohenjo-daro) 和哈拉帕(Harappa)文明,之后统治印度雅利安人也是从北方的中亚南下,先征服印度河流域,而后向南扩展的。印度河在梵文中写作Sindhu,是河下游的信德地区(Sindh)的词源;古波斯阿维斯陀文中写作Harahuti,在后世的波斯语中读作Hindu;中国古籍中称之为【信度河】、【申河】或【辛河】,其本意就是【河流】(river, stream)。从西方来的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称之Indus,并进而将印度流域作为整个大印度的代称,这个过程有些像希腊人将来自法尔斯(Fars)的伟大民族,称为波斯人(详尽过程见《波斯源流》章)。即使在今天,Hindu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名称之一,如印度教写作 Hinduism,印度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印度斯坦(Hindustan),印度最重要的英文报纸《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等等。这里补充一句,很多人看到中亚国家多叫【xx斯坦】,以为词根【斯坦】是突厥语,实则不然,它来自雅利安语,在古波斯文中是【stan】,在梵文中是【sthana, sthan】,都是土地的意思(place, land)。突厥人西进之后,大量使用波斯文词汇,沿用了这个词根而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诸神衍变示意图,蓝箭头是衍生线,红色双箭头是婚姻线。可以看到辩才天和吉祥天都失去了水神的基本功能,但安娜希德还保留了水神属性。吉祥天与Harahuti没有名字上的衍生关系,但有功能的继承。梵天的座驾是金翅大鹏迦楼罗(Garuda),天龙八部之一,《水浒传》中的摩云金翅—欧鹏,就取其涵义。 =====

      Sindhu、Harahuti/Harahvati是《梨俱吠陀》中的河流【娑罗室伐底】(Sarasvati/Saraswati)及其河神的词源。在之后的印度、波斯文献中,这位女性河神或水神的地位逐渐提高,形象也日趋丰满,又引申成了财富、丰饶之神,她在波斯和印度各有一个分支,印度分支中又有1个小枝,总共3个分支:

      1. 在波斯神话中,Harahuti/Harahvati演变为主管水、丰饶、财富的安娜希德女神(Anahita, Anahid),后来又与闪族神话中的金星伊什塔尔女神(Ishtar)合并,成了中东、近东最重要的女神。301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的亚美尼亚梯里达底大王,一直是个虔诚的安娜希德信徒,改宗其实是政治需要,这一点与经常打扮成阿波罗的君士坦丁很相似。

      2. 在印度神话中,转为为智慧、知识、语言女神,最终定格为辩才天或辩才天女,仍叫【娑罗室伐底】(Sarasvati/Saraswati),她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造神梵天(Brahma)的妻子。

      a) 从丰饶、财富本意引申为较抽象的幸福、吉祥女神,这就是前文提到的,三大神之维持神毗湿奴的妻子【拉克休美女神】(Lakshmi/Lakasmi),通常译法是吉祥天/吉祥天女/大功德天/宝藏天女。

      中国史书对印度最早的称呼,是《史记 大宛列传》中的【身毒】,可能是梵文Sindhu的音译。曾亲临印度的玄奘法师说:【(印度)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茍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玄奘说【印度】的中文意思是【月亮】(唐言月),其来由可能是梵文中的【indu】,意为月亮或者月光。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中亚的雅利安人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经开伯尔山口征服印度河流域,并继续深入北印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为了巩固少数人对当地多数人的统治,雅利安人发明了种姓制度。不过雅利安人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成了诸多小国,各国君主多是武士出身,属于四大种姓的第二级—刹帝利(Kshatriya),他们被称作【Raja】或【Raj】,佛经音译为【罗阇】,意译为王公,是现代英语中的【王室、皇家】(royal)的词源。现代印度的西部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就是王公斯坦,意为王公们统治的地方,其后缀是【sthan】而不是【stan】,都是古雅利安语,区别在于前者是梵文写法,后者是波斯文写法。

      此后1200年的印度政治历史非常模糊,直到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杀入印度河流域为止,在这段时间内,印度文明的中心,转移到自然条件更好的恒河(Ganges)流域,印度河与恒河的关系,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黄河与长江的关系,失去印度河给巴基斯坦,是印度共和国及其百姓永远的痛楚。大约是前325年,即东周显王姬扁44年,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的年轻人,来到旁遮普地区拜谒亚历山大,却因语言冒犯而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以阿喀琉斯自居的亚历山大,根本没有把这个冒失的年轻人放在心里,他想继续挥戈插向印度的腹心,但思乡心切、水土不服、疲惫不堪的马其顿将士们拒绝继续前进,使这个高傲的征服者不得不第一次屈从了部下,在留下了代理人之后,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块热土,并一去而不再复返。亚历山大前脚一走,王公/罗阇们立刻举兵起义,推翻了亚历山大的代理人。在起义者中最终成功的,正是这位【旃陀罗笈多-孔雀】,他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伟大帝国,以其姓氏命名的【孔雀帝国】(Maurya Empire,前324~前187)。在他的名字【旃陀罗笈多】可以做如下解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印度的月船一号(为毛我看见这图,就忍不住要笑呢) =====

      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 旃陀罗/Chandra + 笈多/Gupta

      旃陀罗/Chandra == 梵文中的【明亮和耀眼】(shining),引申为印度神话中的月神。近年印度的探月探测器【月船】(Chandrayaan),就以此命名。玄奘说的【印度者,唐言月】,有可能来自Chandra,这个词与Sindhu/Hindu的构词方式实在太像。

      笈多/Gupta == 来自梵文中的 goptri,意为督军、节度使(military governor)。至今印度仍有许多刹帝利家族以笈多为姓氏。

      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 月亮/月神 + 节度使 == 月神庇护之王 == 月护王。

      故而佛经将【旃陀罗笈多-孔雀】译作【月护王】,月护王的孔雀帝国首都,是摩揭陀(Magadha, 恒河中下游,比哈尔邦)地区的华氏城(Pataliputra, 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Patna)。月护王的孙子更有名,就是以弘扬佛法闻名的阿育王(Asoka, Ashoka),他统一了除印度最南端之外的几乎整个大印度,他还在印度各地广树石柱,镌刻着他的事迹和对臣民的教诲,这些石柱因而被称为【阿育王柱】(Ashokan Pillar)。现代印度国旗和国徽上的狮子和转轮,就来自阿育王柱的柱头。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迅速分裂,前187年灭亡,印度重新进入诸国纷争时代。大约与此同时,原居住在中国陇西(甘肃)的月氏人受匈奴压迫而西迁,迁到中亚形成贵霜国家(Kushan)。公元1世纪,贵霜人沿着当年雅利安人的老路,翻越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经喀布尔河—开伯尔山口征服印度河流域,并进而征服恒河流域中上游,印度西北部尽在贵霜版图内,如果月氏/贵霜人算是中国人的话,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征服北印度。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的意思,一种说法就是印度-贵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左起,阿育王柱头,印度国旗、国徽。柱头上其实有4头狮子,由于投影的原因,只能看到3头 =====

      220年代,萨珊帝国强势崛起,阿尔达希尔一世、沙普尔一世两代皇帝不断东征打击贵霜帝国,导致其分裂,其中亚和阿富汗领土,要么被萨珊吞并,要么并入臣服于萨珊的贵霜沙,只在印度北部留下一个名不副实的东贵霜帝国。于是曾经臣服于贵霜帝国的北印度诸侯们,纷纷趁乱独立,并互相攻击。3世纪中叶,恒河中下游摩揭陀(Magadha)地区一个小诸侯室利笈多(Sri Gupta)逐渐强盛起来,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摩诃罗阇】(Maharaja)。室利笈多很可能是贵霜人,因为他的家族不属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至少也是有贵霜血统的印度人。他名字中的笈多(Gupta)、称号中的罗阇(raja),前面都解释过,这里只说室利(Sri)和摩诃(maha)。

      前面解释辩才天 (Sarasvati/Sarasvati)时,说她的另一个衍生分支是吉祥天(Lakshmi)。Lakshmi本身没有吉祥的意思,但她有一个别名【摩诃室利】(Mahasri)。【摩诃】(maha)意为【大、伟大】(great),例如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译为【摩诃衍】。印度国父甘地(Gandhi)的尊号—圣雄(Mahatma),本意为【伟大的精神】(Great Soul)。佛教传入中国后,摩诃不仅用于佛教词汇,也用于人名,例如南陈名将萧摩诃(532~604)。室利(sri)意为灿烂、吉祥、幸运、财富,所以摩诃室利(Mahasri)意为【大吉祥】、【大宝藏】,美化一下就成了吉祥天、宝藏天女。总出事的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名字由室利和那加(Nagar)组成,后部分意为城市,完整意思是【吉祥之城】或【吉祥天女之城】。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Sri Lanka),【兰卡】(lanka)意为土地,与现代英语的land同源,完整意为【吉祥之地】或【吉祥天女之地】。7世纪苏门答腊岛上的室利佛逝国(Sri vijaya),意为【辉煌胜利】。所以室利笈多(Sri Gupta)意为【幸运王】或【吉祥天保佑之王】,他的称号【Maharaja】意为【大王】或者抽象点叫【王中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笈多帝国的扩张,东北部青色是新月护王征服的土地,红点是华氏城 =====

      4世纪初,室利笈多的孙子旃陀罗笈多一世(Chandra Gupta)即位,他的名字与孔雀帝国太祖完全相同,可以译作月护王或新月护王,他的起家之地也是摩揭陀。约在308年,新月护王娶当地著名部族离车(Licchavi)公主鸠摩罗提毗(Kumaradevi)为妻,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旃陀罗笈多以婚姻关系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

      31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激烈动荡时期,316年,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4年,汉刘曜陷长安俘司马邺,西晋亡。次年三月,晋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318年,司马睿在建邺(江苏南京)即皇帝,改元太兴,建立东晋。

      320年,即东晋中宗元帝司马睿的太兴3年,新月护王正式建立笈多帝国(Gupta Empire),并以老月护王为榜样,迅速扩张,以统一印度,再建帝国为己任。这个印度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帝国,终于闪亮登场了。虽说新月护王时代的笈多帝国并不大,可这个帝国注定要统一北印度,消灭残余贵霜势力,进而灭亡萨珊附庸贵霜沙,并与萨珊帝国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

      320年后,本季的男一号沙普尔二世逐渐长大成人了,君士坦丁与妹夫李锡尼脆弱和平即将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第二罗马》。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抱朴仙人,澹泊敬诚,
      • 家园 想了几天,不懂为什么笑三哥的探月计划?因为航天水平太差?

        今天看新闻,又想到这个问题。

        顺便,送一束印度制造的圣诞礼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2010年第三射:12月25日1834,GSLV-F06发射GSAT-5P通信卫星失败,火箭空中爆炸

        三哥的火箭发射记录实在强悍,GSLV火箭7次发射才成功2次(有三哥自己说是3次成功,1次部分成功)。TG今年15次发射全部成功。

      • 家园 坐上沙发了,送花

        两个问题:

        1 为啥大印度的概念里不包括斯里兰卡?

        2 新 月护王正式建立笈多帝国有啥标志性的事件?他不是320年这一年登基的、也不是这一年联姻的、大王的称号他老爹那一代就有了。印度皇帝是否有个像 “王中王”这样的专称?(虽然不同文明中皇帝的概念可能略有差异,比如罗马可以有两个并立且互相承认的正皇帝,中国则不行——也不是绝对不行,刘禅和孙权就互相承认,但是连他们的臣子都知道,只要能打到共同的敌人曹魏,双方必然开战。但是各个文明圈中的皇统是只有一个的,一个文明圈内的皇帝基本不会承认另一皇统的合法性。印度是否有这种独一无二的皇帝称号?

        最后再扯两句,萨珊之后,那几个王朝用过 王中王的头衔?萨曼朝时代的几个波斯文化的朝代是叫埃米尔的,后来一般叫苏丹的,蒙古人自然叫可汗;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好像用过,但并非此王朝的通用称号。不会直接就到萨菲了吧

        再扯个笑话,阿加-默罕默德有一次遇险,如果他像泥涅师那样就会被端了被窝,敌人困兽犹斗,突袭了他的御营。——不过,阿加-默罕默德没那多花花嗜好,也没法有......所以他总是和御林军士兵睡在一起的,因此化险为夷,全歼敌军。这也充分说明一个教训,上战场千万别带老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