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讲故事,说年号,学纪年(上) -- 人间树

共:💬7 🌺6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讲故事,说年号,学纪年(上)

    讲故事,说年号,学纪年

    我的

    人间树:【原创】宜将剩勇追穷寇

    出来后,有些河友反映看不懂。

    那篇帖子主要是对石人那些亳无根据的说法进行驳斥,着眼于破,而对这方面内容不熟悉的

    朋友只看到了破,看不到立,感觉不懂,可以理解。

    为此,这篇帖子着眼于立,专门介绍一下在我国沿用二千余年,直至辛亥革命后才退出历史舞台的年号纪年法。

    为了让大家轻松一点,我保证,这篇帖子里会出现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熟面孔。

    纪年,就是对年代的记录,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我们今天的常用词,年纪,就是由此而来。

    每个人都在纪年,以自己的出生为起点,纪年的结果是自己的年龄。

    不过呢,普通人的纪年只对自己和家人有意义,而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的纪年对一国乃至天下的意义都非同小可。

    这些人,自然就是国君和帝王。

    一开始,是以国君或帝王即位的时间为起点,以其称号纪年,叫作帝号纪年。

    比如周朝的“宣王一年”,鲁国的“桓公二年”等等。

    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年,年以纪事,君名其事矣,而未发号令也。何以言逾年即位谓改元位?《春秋传》曰:“以诸侯逾年即位,亦知,天子逾年即位也。”

    ——白虎通义

    君王即位就要改元,以这一年为新的元年,年代是用来纪事的,君王改元的实质就是宣布自己的即位,在自己治下的所有事情打上自己的烙印。

    帝号纪年一直沿用到汉初,连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没有打过改动它的主意。但秦皇没有想到的,汉武想到了。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改元,使用年号“建元”,一开年号纪年的先河。就象秦皇发明的“皇帝”称号一样,汉武发明的年号纪年,也得到了后世帝王的热烈追捧,一直沿用到民国成立,帝制终结。

    帝号纪年,一个君王的统治时期是一个大的时间段——起于即位的元年,终于驾崩或垮台的那一年。

    而到了年号纪年,一个君王的统治时期除了上面说的大的时间段之外,还可能拥有不同年号划分出的小的时间段。(说可能,是因为有些君王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尤其是清朝的皇帝们。)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这些小的段落是怎样划分出来的——什么时候会更换年号?

    让我们来看看汉宣帝,就是故剑情深的那位,他改年号的理由是什么:

    孝宣皇帝之时,凤皇五至,骐驎一至,神雀、黄龙,甘露、醴泉,莫不毕见,故有五凤、神雀、甘露、黄龙之

    ——论衡 指瑞篇

    原来他在位的时候,出了不少祥瑞,出一个大家就拿一个来命名新的年号——

    那会儿的地方官,真的好有娱乐精神。宣帝也比较识趣,不肯让大家败兴,就从善如流地与官同乐了。

    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就没这么识趣了:

    是夏,京师醴泉涌出,饮之者固疾皆愈,惟眇、蹇者不瘳。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国频上甘露。群臣奏言:“地祇灵应而朱草萌生。孝宣帝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

    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后汉书-光武帝纪

    你看,大家都在喊:祥瑞,祥瑞,皇上您不能没点表示,白白辜负了啊,学着点儿孝宣帝的榜样,让大家伙都乐呵乐呵吧。

    刘秀同志楞是无动于衷,在位二十多年只用了一个年号。

    刘秀同志很奇怪,你说他对怪力乱神这一套不感兴趣吧,他偏偏还在这个主题上搞过一次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学术辩论——像教授指点学生一样,很诚恳很有耐心地讲给自称“白帝”的公孙述听: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代汉者,当涂高

    是西汉起就开始流传的一条深入人心的谶语,刘秀的意思是:

    大家都知道,取代汉室的,将是 当涂高。你哪里会是当涂高呢?

    刘秀同志表现得很斯文,似乎真把夺取天下这种你死我活的事情当个谶讳学的课题来对待——当然,公孙在学术问题上也很自信,不为所动,最终被刘秀同志武力解决了——也许,这才是他坚持用一个年号的原因——刚才忘了说,那个年号叫建武

    话又说回来,更改年号的原因当然不会局限于祥瑞,也有些正经的喜事。

    比如,公元前33年,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标志着长期以来的边患有望平息,老百姓可以过上天下太平的生活。

    为此,汉元帝下诏说

    “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元帝纪

    从此天下太平,所以年号改为竟宁——完全的安宁。

    嗯,乎韩邪单于送来了和平,带走了这个M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又比如,公元前29年,黄河金堤溃决,洪灾深重,

    王延世想出竹筐聚石的办法,堵塞了决口,真可谓救民于水火之中。

    于是

    河平元年春三月,诏曰:“河决东郡,流漂二州,校尉王延世堤塞辄平,其改元为河平。赐天下吏民爵,各有差。”

    ——汉书-成帝纪

    洪灾平息,所以改年号为河平。

    也还有年号改得没什么理由的——我们又要遇到一个老熟人了。

    “喑帝”司马衷,就是何不食肉糜的那位。他即位时,年号定为永熙,第二年就改为永平:

    永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朔,临朝,不设乐。诏曰:“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赖祖宗遗灵,宰辅忠贤,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

    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

    ——晋书 帝纪第四

    大意是说,本来我想一直遵守先王之制,所以年号叫永熙。但时间在往前走,来到了新的一年。而开元易纪——制定新的元年,更换旧的纪年——是国礼的惯例,所以我就把永熙二年改为永平元年。

    一个朝代当政时,年号是神圣的,谁不用当政的年号,就等于谋反。

    但是,年代在流逝,朝代也在更替,对一个朝代来说神圣的年号,也可能成为后世的调侃对象。

    自我太岳之后,克广洪业,禹至神宗,舜格文祖。陛下受天之明命,光华日月,爰自纳麓,乃格文祖,仪天地以设官,象星辰而布职。

    汉家神凤,惭用纪年;魏氏青龙,羞将改号。上膺列宿,咸是异人;

    ——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

    这是一个叫樊逊的文人写下的句子。

    其中心思想是:

    在我们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社会才配得上那些祥瑞。

    汉朝用了凤凰来纪年,他们应该感到惭愧。

    (五凤,前面说过了。)

    魏国用了青龙来做年号,他们会羞愧得赶紧改号。

    (魏明帝曹叡用了青龙作为年号。)

    • 家园 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

      写作时查到的资料,没有用在主帖中,是为了保持脉络清晰。

      现在放出来,可以作个补充,也作备忘。

      1

      从帝号纪年到年号纪年的过渡

      年号纪年肇始于汉武帝,但首先对帝号纪年进行改动的是汉文帝。

      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文帝纪

      其明年,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

      ——汉书-郊祀志

      本来,一个帝号下只有一个元年,但汉文帝得宝之后,把本来的十七年,改成了新的元年。称为后元,前面那个,当然就是前元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随后,汉景帝弄出三个元年——前元,中元,后元。

      这之后,就是武帝的年号纪年了。

      2 关于年号+以来与年号+元年+以来

      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馀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

      ——史记-平准书

      建始元年以来二十载间,群灾大异,交错锋起,多于《春秋》所书。

      ——汉书-谷永杜邺传

      年号+以来 等于用某个年号纪年以来,是用一个事件标注时间段的起点,

      而年号+元年+以来,是用一个业已命名的时间点标注时间段的起点。

      这是我在

      人间树:答

      中说明过的,这里加上文献证据。

      顺便说一句,石人的错误就在于搞混了两种标注方式,以为人家把建安纪年理解成了建安元年。

      3 代汉者,当涂高

      大家知道,预言性质的谶语在中国历史的各个节点都很活跃。

      比如 陈胜王,大楚兴,比如十八子,主神器,,

      再比如,咳咳,

      莫道石人一只眼,石人一出天下反。

      这些谶语一般时效都比较短,成了就成了,不成就被扔在一边,没有人会拿起来再用一次。

      而一句

      代汉者,当涂高

      应该说是谶语最长寿的

      从西汉开始流传的,西汉末年公孙述用过,过了一两百年,袁术用过,又过三十年,曹丕用过,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浚以父字处道,为“当涂高”应王者之谶,谋将僣号。

      ——晋书

      又过近百年,王浚也加入了这个阵容。

      4 关于建安与建宁

      年号用字,自然要讨个有利于统治的口彩,安,定,平,这些字便成了

      年号中的常客。

      这安字和宁字都有个宝盖头,所以容易相混。

      日本南丰秋吉氏于公元1849年,孝明天皇嘉永二年(即 中国 道光二十九年)著《温疫论私评》[1],于《原病》条下按云:“长沙《伤寒论》自叙曰:‘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又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宁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若其不流行,不传染者,何为死者之甚多也?”可见秋吉氏所见之《伤寒论》版本,其中《序》“建安”即作“建宁”,而且断定仲景宗族死于流行病。他并引史实证明云:“按《后汉书·五行志》曰:自建宁四年,至光和二年,相云仅九年,大疫三流行,与仲景自序相应。

      当然,你也可以说,为什么不能是日本人把建安看成了建宁呢?

      这在理论上无法排除的。

      但在实际上,还是相反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建安这个年号名气比建宁

      大多了,出现在文献中的次数也远远胜出,抄写时习惯成自然,将建宁写成建安好理解,而将建安写成生僻的建宁,倒是不好理解的小概率事件。

    • 家园 沙发?

      我还记得小学时,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被"发配"教历史,她本人估计很不爽,于是就混日子.一次讲宋朝,书上有一句"改元建炎",她就解释成宋朝皇帝改名叫元建炎了.

    • 家园 【原创】讲故事,说年号,学纪年(下)

      上篇我们介绍了年号纪年的来由,全部是唐前的资料,其中,除北齐那条之外,全部都是

      张仲景之前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唐朝开始之后的记载:

      唐:

      今上元统历,献岁发祥,宜革纪年之号,式敷在宥之泽,可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

      ——新唐书

      年号,就是纪年之号,所以,宜革纪年之号,就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

      宋:

      己丑,改元明受。

      ..........

      庚戌,复纪年建炎。

      ——宋史

      这是说的南宋的明受之变——,建炎三年

      苗傅刘正彦二人发动政变,逼高宗赵构退位,皇太子赵旉即位,把年号改成明受。其间高宗复辟,又把年号恢复为建炎。

      元:

      更号纪年,实惟旧典。惟世祖皇帝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怀。

      今特改元统三年仍为至元元年。遹遵成宪,诞布宽条,庶格祯祥,永绥景祚。赦天下。

      ——元史-顺帝纪

      明:

      洪武九年闰九月,诏曰:

      朕本布衣,因元多故,遂与群雄并驱,险阻艰难,更历备至,方得偃兵息民,称尊海内,

      纪年洪武,已九年矣。

      ——昭代典则

      洪武九年发诏,说用洪武这个年号纪年,已经九年了。

      清:

      日本 紀年,有謂專以 寬永 爲號,故錢文如此。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

      宽永是日本水尾天皇年号,

      喜欢收藏古币的河友对这个肯定不陌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民国:

      民国四年,窃国大盗袁世凯过了把皇帝瘾,尽管只有短短的八十三天。

      下面就是洪宪银元袁大头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钱背:

      中间铸一条展翅飞龙,上下分环“中华帝国”、“ 洪宪纪年”。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对年号纪年法有了些基本的了解,脑子里至少可以留下些关键词:

      祥瑞啦,喜事啦,纪年啦。现在回过头来再讲讲: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我们拥有一条完整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千余年的证据链,可以证明当纪年与年号合用时,

      表示的是用那个年号纪年。这一条也同样如此,没有争辩的余地。

      石人把纪年解释成十二年,是对两千年来沿用不变的年号纪年法视而不见,也是对二千余年的汉语规则视而不见,其实也没有任何神秘的,鲜为人知的天文学为根据,而只有一条

      左传中纪载的词义,左传位列十三经,早就被前人读烂了,而其它的类书和字书载有十二年为一纪的多不胜数,可以说这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是个常识,但从没有什么读书人会把这个义项用在建安纪年的解释上,这个事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次的争论,对于一个把真理看得比面子重的人来说,早在我的第一个帖子出来就该结束了。整个争论过程,就象一个胜负已定的棋局,非要让对方演示杀棋的过程,而不肯爽快认输。何必呢?

      可能有人会说,你现在找出这么多证据,承认你对是可以,当初你没有这么多证据,别人凭

      什么相信你。

      这里我得诚恳地说一句,要证明这个结论,根本不用这么多证据,用九霄兄的话来说就是:

      我一眼就看出来。

      如果没有一眼看出来,就说明古汉语的语感还没有过关。

      这一眼能看出什么呢?

      1 纪作十二年讲,是数词+量词,

      不能单把数词拿来出来当十二讲。

      2 张仲景讲的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

      没有人讲一个时间点,会用以来一词。更不会不把好好的

      二十二年进行分拆。

      这帖列出的证据,其实只是体力活,没什么技术含量。

      真正重要的,就是那一眼的眼光。

      关键词(Tags): #年号(当生)#纪年(当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