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归去来兮”的讨论 -- 穿越

共:💬132 🌺60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在非常庆幸当初转到工业界了。

      穿越兄,把学术界形容的不是人过的日子呀。

      不过,考虑到当教授的机会,我觉得可能美国更多。

      美国未来几年来,婴儿潮的教授都在退休了。会有不少位置空出来。而国内,从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大学扩招,这批人正在40岁上下,正是出成果的年代,而文革前的基本已经退光了。而且,中国现在大学的扩展速度已经下来了,现在国内的职位竞争应当是非常激烈。就其比例而言,可能美国要比国内要轻松一点。

      纯粹从教授的年龄而言,我觉得回去当海归教授要谨慎了。工业界倒是可以一搏,到底美国的制造业比中国的增长要缓慢一些。

      • 家园 婴儿潮多大作用不好说

        感觉不能看得太重。比方加拿大安省,以前教授是65退休,前两年出的新政策,教授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退。这样预计的婴儿潮退休的效应就不明显了。再者,博士的产量越来越大,faculty的职位的增长却很小。以计算机为例,从2002到2009,美加每年获博士学位的人数翻了一翻,进学术界(含博后等)的比例从2/3降到1/3 (这些数据在cra.org上可以查到)。另外在一次讲座中听到说,最近二三十年里,faculty数量增长是百分之几,research fellow(大多是博后)增加了若干倍。我想博后应该是冲着faculty的位置去的。总的感觉就是,faculty的位置没多少增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竞争者,而且竞争者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相比之下,婴儿潮的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了。

        • 家园 美国高校的好日子结束了

          基本上,美国高等教育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旁氏骗局,以此来支持美国科研超级大国的地位。直接后果就是美国大学学费年年高涨。

          现在,这个旁氏骗局基本上要破产了。

          现在做博后的,如果不是顶尖级的,再不想办法跳出来,就要被社会抛弃了。

        • 家园 原来还是这么辛苦

          还好当时没有听俺那个和善的导师的话。

      • 家园 我觉得几年以后在美国混有可能比中国容易

        那时国内竞争更激烈,而美国科研比现在好的可能性大一些。我对老黑总统的聪明劲还是看好的。

        那个河友还没毕业,其实有在美国熬得起的资本。最惨的是这一两年正在美国找教职的人,我会用“哀鸿遍野”这四个字来形容。对他们来讲,回国任教的机会多一些。

        我能想到的一个歪门邪道是先回国在大学里做着,保持住跟国外的定期交流。过几年在国内混不好的话,就考虑来美国申请教职。其竞争力会高于绝大部分一直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同行们。

        不过这样做好像对中国不太好。嗯,是很不好。欢迎想个更好的辙,兼顾国家和个人利益最大化。

        我对国内的工业界不熟,就不好置掾了。

        • 家园 这一点我不是很理解

          "先回国在大学里做着,保持住跟国外的定期交流。过几年在国内混不好的话,就考虑来美国申请教职。其竞争力会高于绝大部分一直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同行们。"

          竞争力会高,是因为在国内的title可以是assistant Prof而在美国的话只能算post doc吗?

          • 家园 这个算一条,但不重要

            好的博士后不一定是好AP,好AP也不一定是好博士后。AP最重要的是写项目、文章的经验,人脉和见识。人脉换个国家就丢得差不多了,但其他的不会丢。所以做过AP的人再找教职,比一直是博士后的竞争力更好。

        • 家园 纠正穿越的一个错字

          我对国内的工业界不熟,就不好置了。

          应该是“置喙”。读“会”。

    • 家园 看来穿越对国内还是比较了解。

        大约七、八年前,我们系(一本)博士还不太好招,近几年是挑了又挑。

      • 家园 中国最不缺人了。所以年轻人再耽误几年

        等下一波人再出来,机会就更小了。

        不过在美国混日子也难。如果美国明显好于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在海归不海归之间彷徨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