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归去来兮”的讨论 -- 穿越

共:💬132 🌺6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归去来兮”的讨论

几周前我和一位河友通过信箱聊了几次。这位河友最近正在为是否海归而苦恼。这个话题也是海外华人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归去来兮,有利有弊,有成功有失败。基本的共识是要谨慎,千万别一时冲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清楚了再做决定。

征得这位河友的同意,现在把它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意见给这位河友。下面的信有部分内容被修改过,主要是隐去了河友的私人信息。

------------------------

[河友]

穿越: 您好!

我是在美国的一个博士生,快毕业了,正在找工作。我的方向是化学,具体方向偏应用。我在JACS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最近正在准备第三篇。

我的志向还是学术界。一则我自己对科研的兴趣还比较浓厚。二则我深受我导师的影响,博士4年更加深了这种兴趣。我的问题是自己应该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

我对美国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从环境质量,生活方式到衣食住行我都没什么抱怨。我的英语还行,做过一次口头报告,也出去开过几次会议。我的写作训练不多, 文章大部分是老板写的。但是我自己感觉博士后期间练练应该能长进不少。我觉得美国的科研条件很好,但是现在申请基金的难度太大,很多老板的经费都有问题了。

如果在美国谋求教职,至少要做个3年薄厚,做个4,5年也不奇怪。这段时间还是受控于老板,发表文章的前景也不能保证。再则收入太低,家庭不够和谐。做薄 厚换老板的话又是搬家的伤筋动骨。我对绿卡什么的不感兴趣,不是由于绿卡不好,而是等得太久。

我对自己近3年的科研还是有点想法,虽然也是照猫画虎,非常幼稚的。所以我想尽可能的独立或者半独立起来,再加上自己已经30多岁,孩子也大了,实在是耗不起了。所以我最近在联系回国。

现在我和一位大老板谈得还不错。回去有小100万的启动经费。但是没房子,工资也不高,租房吃饭之后就剩不了多少了。地点在省会城市,大学在当地属于一二名。当然回去也有顾虑,一则我们也没多少积蓄,对比国内房价,简直就是穷人。二则担心我回去后能否尽快独立起来。

对于国内的种种弊端挑战,我有心理准备。我对独立工作的艰难也思考过。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有勇气闯一次,毕竟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可以打包票成功的。

能否请你给我一些建议。非常感谢!

------------------------

你好!

很愿意与你交流。看得出来,你头脑相当清醒,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具体想法。

我简单说说我对美国和中国科研未来的一些推测供你参考。美国科研的黄金时期是克林顿执政的中后期,很多现在的中国千人大牛都是那时起来的。之后的小布什八年是美国科研的低谷,因为科研经费被挪用去打仗去了。现在在奥巴马手上情况好了一些,也就是说,美国科研的确是在复苏。但是前几年亏空的债太多,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搞科研的人的日子还是不好过。五年之后,我就没法判断了。但要达到克林顿时期的辉煌还是可遇不可求。也就是说,下一代华人科学家想要达到现在的华人千人大牛们的高度,只会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永远赶不上好时候了。

中国的科研大跃进,发生在这十年。赶上的人就起飞了,赶不上的人也还是混得一般般。但是从去年到现在,我注意到中国给年轻海归的机会正在急剧减少。一方面早先回去的人卡了不少位,一方面千人大牛们挤占了大量新资源,第三方面国内本土培养的人越来越强。而第三方面是对年轻海归们的主要压力。记得饶毅在他的博客里讲过,他认为十年,二十年以后最好的华人科学家有一半会是在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我基本同意这个判断。所以海归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的黄金机会就是今后这两年了。

中国高校正在搞改革,向国外的tenure制度看齐。今年回去的人都要先聘后评,已经没有铁饭碗了。目前的行情,我知道的是博士刚毕业的一般就给讲师 / 助教,偶尔能给副教授。博士后几年的很多给副教授,文章很好的能给正教授。美国的助教一般都会给正教授,但在北大、清华也不一定了,因为现在回国的美国助教已经不罕见了。再过两年,我认为国内、国外的情况会接近、拉平。那时候海归,给的岗位会比现在能给的低一档左右。

不过我接触的都是国内前十名的学校。再差一点的学校,给的岗位会再好一些。

你的一个优势是年龄。国内对年龄看得很重。我个人也赞成年轻人要闯一闯,给自己个机会。如果有四十岁以上,那时一般家里有了在上中学或者接近上中学的小孩。心态求稳,经不起折腾了。也就在美国安安稳稳过日子了。

如果决定海归,有两件事要想好。第一是有没有退路,千万不要闹到像浙大的涂博士那样去跳楼。国内的承诺都有水分,要有心理准备。关键还是岗位要落实,工资待遇,启动资金,吃点亏就吃点亏,你自己也能拉项目的。但是也许你会碰到实在是不爽,实在受不了的情况,所以现在就要想好条后路。想想看,如果三、四年后 你在中国发展不顺,能不能回到你现在的实验室里做博士后,或者去你合作者实验室里做博士后?如果回答是“可以”,非常好。因为你万一在中国失败,最大的损失就是失去了几年的好光阴,回到你现在的起点而已。但是你给了自己一次闯荡的机会,老的时候不会后悔。第二是努力准备好一些钱。国内的工资实在是太低,你开始几年又没有关系拿到其他的钱,很可能不够养家糊口。所以要有些积蓄。我知道的是海归一般前三年是最苦的。要想办法熬过去。三年以后,我认识的海归们都起飞了。如果你做不到,或者那时中国的形势变得很不好,你也许要开始考虑回美国了。

有了这两条,我觉得有事业心或者说野心的人应该回国试试,另外的考虑,比如说为自己国家做点事的爱国心和家里父母亲情方面的,我就不说了。

最后你妻子的态度很重要。她回国有没有好的事业机会?跟她在美国的机会比怎么样?都要在做决定前想清楚答案的。

祝好!

穿越

元宝推荐:游识猷, 通宝推:wxmang的书童甲,冰河之水,天狼星,黑天鹅,nightcat,大地窝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来穿越对国内还是比较了解。

  大约七、八年前,我们系(一本)博士还不太好招,近几年是挑了又挑。

家园 现在非常庆幸当初转到工业界了。

穿越兄,把学术界形容的不是人过的日子呀。

不过,考虑到当教授的机会,我觉得可能美国更多。

美国未来几年来,婴儿潮的教授都在退休了。会有不少位置空出来。而国内,从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大学扩招,这批人正在40岁上下,正是出成果的年代,而文革前的基本已经退光了。而且,中国现在大学的扩展速度已经下来了,现在国内的职位竞争应当是非常激烈。就其比例而言,可能美国要比国内要轻松一点。

纯粹从教授的年龄而言,我觉得回去当海归教授要谨慎了。工业界倒是可以一搏,到底美国的制造业比中国的增长要缓慢一些。

家园 中国最不缺人了。所以年轻人再耽误几年

等下一波人再出来,机会就更小了。

不过在美国混日子也难。如果美国明显好于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在海归不海归之间彷徨了。

家园 我觉得几年以后在美国混有可能比中国容易

那时国内竞争更激烈,而美国科研比现在好的可能性大一些。我对老黑总统的聪明劲还是看好的。

那个河友还没毕业,其实有在美国熬得起的资本。最惨的是这一两年正在美国找教职的人,我会用“哀鸿遍野”这四个字来形容。对他们来讲,回国任教的机会多一些。

我能想到的一个歪门邪道是先回国在大学里做着,保持住跟国外的定期交流。过几年在国内混不好的话,就考虑来美国申请教职。其竞争力会高于绝大部分一直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同行们。

不过这样做好像对中国不太好。嗯,是很不好。欢迎想个更好的辙,兼顾国家和个人利益最大化。

我对国内的工业界不熟,就不好置掾了。

家园 穿大,绕毅的说法不对吧。

感觉最牛的人都出国深造去了。本土留下来的,保研这类的,和那些出国者,智力水平有一定差距。其次,现在中国最好的学校,研究生中,有相当数量的都是普通985或者211过去的,这类学校再要更普通学校的人做研究生。

因此,怎么可能最好的科研人才,一般都出自国内?!

家园 在我熟悉的实验科学领域里,人聪明不聪明不重要

关键是干活的人动手能力强 + 勤奋,中等智力就够了。这种人国内一点也不缺。

要论聪明的话,老板聪明就行。现在回国的千人大牛这么多,这条也满足了。

干活的人跟着这些大牛混几年,慢慢地也会学着怎么想问题、找课题了。所以十年以后,很可能中国本土会出一批牛人。

现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就有让我佩服的本土少壮派了,只不过还不多而已。以后会更多的。

家园 回去搞科研没啥意思

听朋友说是环境很浮,沉不下去。

回去拉项目,搞公司还有机会。不过这波归国创业热应该接近尾声了。各地政府比较大的鼓励措施基本上要结束了。

还有估计女的35岁以上找工作挺不容易的。

家园 纠正穿越的一个错字

我对国内的工业界不熟,就不好置了。

应该是“置喙”。读“会”。

家园 谢谢!我一直以为那字念“yuan”

在拼音输入里找了半天都不成。

真是一字师啊。

家园 没错。要是没这些问题,回国的人就更多了

那个河友在给我其它的信提到了他对工业界也有兴趣。不过我感觉他更像书生一点,又没有工业界的经验,冒冒失失进工业界很容易被人干掉。

环境很浮,沉不下去是一大问题。只能希望过几年会逐渐好起来。那个河友毕竟有一大老板罩着。大老板看中他的,肯定也是发文章的能力。

家园 一定要花,nnd,国内的薪水低得没法提
家园 婴儿潮多大作用不好说

感觉不能看得太重。比方加拿大安省,以前教授是65退休,前两年出的新政策,教授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退。这样预计的婴儿潮退休的效应就不明显了。再者,博士的产量越来越大,faculty的职位的增长却很小。以计算机为例,从2002到2009,美加每年获博士学位的人数翻了一翻,进学术界(含博后等)的比例从2/3降到1/3 (这些数据在cra.org上可以查到)。另外在一次讲座中听到说,最近二三十年里,faculty数量增长是百分之几,research fellow(大多是博后)增加了若干倍。我想博后应该是冲着faculty的位置去的。总的感觉就是,faculty的位置没多少增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竞争者,而且竞争者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相比之下,婴儿潮的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了。

家园 原来还是这么辛苦

还好当时没有听俺那个和善的导师的话。

家园 省会城市,当地一二名

全国排名如何,如果不是熟知的top tens的话,估计环境和想象的还是差距很大,我的不少亲戚全在我们当地一所这样的大学,但那个学校真的很土。

一百万的启动经费,在我们的专业估计够了,搞化学的这笔钱够自己招人做项目否?

我的感觉是,国内目前招海归装点门面有余,海归形成势力还远远没到,用来装点门面,当然没有几个坑,如果是换血的话,美国研究生院培养的中国博士生供应量在将来几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本该是有足够的空间的。

但是呢,中国科研界为什么一定需要海归?凭什么?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的博士以及中青年教师有了很多访问的机会,回去就可以权充”半海归“,虽然一般而言他们在美国受到的训练无法和美国自己培养的人相比。

当博士后,也未必不好的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