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世界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机会(回应政委信贷扩张问题) -- 风丛

共:💬9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世界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机会(回应政委信贷扩张问题)

    是我的一个朋友在新浪博客中的一篇文章,8月下旬写的,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也间接可以回答政委关于信贷扩张的问题,以及河友redapp和千二的分歧。货币供应只是总需求中的一个因素,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上来了,即使货币供应量下降,总需求也不会降低反而有可能扩大。现在市场关心货币供应太多了。

    文章是以费雪的货币方程式“M*V(总需求)=P*Q (总供给)”和生产函数“Q=Q*(L,K)”两个经济学公式为理论基础来讨论的。

    给个链接先:外链出处

    摘文章的几个观点共大家参考:

    1、

    M1和M2的关系:M1和M2的存量或增量的比值关系,显然M1是高弹性货币,其货币流通速度肯定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流通速度,因此如果出现存款定期化趋势,即便M2增长很快,总需求依然是紧张的,依然是通货紧缩。如果存款出现活期化趋势,即便M2增长没有那么快,由于存款的流通速度已经大大提高,总需求依然增长,流动性依然过剩。

    2、

    决定通货是否膨胀的关键因素是,不是简单的M*V(总需求)是否增长,而是要看当期的Q与潜在的产出水平的缺口。缺口大,既是全社会开工率,就业率不足,短期不会有通货膨胀。缺口小,全社会开工率和就业率高,产出增长不能满足总需求的增长,通货膨胀就要来了。

    3、

    从长期看,总需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必然趋势,但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也会有一定的波动,再加上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波动,必然导致总需求大幅波动,但总需求在波动中向上这一个大趋势不会根本变化,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就会有通货膨胀。而制约Q增长的原因,短期看可能是总需求不足,表现为通货紧缩。长期看,制约Q增长的是潜在产出水平,说到底就是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以及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管理和科学技术。如果,潜在产出边界如果能够不断拓展,总需求增长,伴随总供给Q增长就不会有通货膨胀。

    4、

    美国经济被二次去杠杆化的过程再度拉入通货紧缩、从而再度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经非常小了,因为发生危机的条件是高杠杆和高库存,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以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杠杆已经降了很多,短期也不会再升上去,当然再大降的可能也不是太大。高库存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已经开始补库存了,但显然各个经济主体现阶段把库存维持到经济高涨期时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再次去库存化的压力在补库存完成后也不会太大。没有这样的压力,美国经济再次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了。但是,美国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的步伐可能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5、

    中国当前总需求不是主要矛盾,应该很快就能复苏,关键是要增加供给总量,调整总供给结构,并拓展中国长期潜在产出边界。

    6、

    在中国未来几年,支持股市的上升动力一定主要来自内需股,主要是房地产、金融、代表消费升级的高档品牌消费品这些国内需求很大,但是供给增加不容易的行业,这些行业的销量和毛利都可以保持较高水平,银行在经济复苏后利差将会明显扩大,存款活期化同时贷款利率因为信贷需求上升开始有所上调,银行的利润增长非常明确。汽车、家电也会有一定的行情,但是不会太持久,因为它们的供给增加相对容易,毛利会受到压制。但新能源汽车如比亚迪会走的更加久远一些,因为全世界政府的政策都会扶持。

    不过文章对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还不够,数据支持也不多。但文章的大方向把握得不错,分析方法和态度比较严谨,并基于这种分析对某些投产品种发表了可借鉴的意见,值得一看。

    关键词(Tags): #股市#研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美联储之所以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一是覆巢之下,金融机构自身难保,即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流动性基于不确定性的考虑也不愿拆借头寸,这样大部分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不足破产威胁;二是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性即银行的存款创造在负债增加的同时资产也增加了,但是银行自身掌握的头寸即流动性限于基础货币,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存款人一起要求提现,任何银行必破产无疑,所以信用对于银行是第一位的。因此,我更愿意倾向于认为美联储注入流动性目的在于稳定金融体系。

      MV=PQ?

      不是那么简单吧?

      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但不可否认,短期而言,流动性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与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战争是对外的掠夺,金融是对内的掠夺。个人认为不从负债水平(企业、政府、居民的负债率)、经济增长阶段、要素生产率、国内外贸易等方面考虑注入流动性的后果,是难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的。

      • 家园 你说的意见

        我基本都是认同的,尤其是你的结论:“个人认为不从负债水平(企业、政府、居民的负债率)、经济增长阶段、要素生产率、国内外贸易等方面考虑注入流动性的后果,是难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的。”在这篇文章中已对负债水平(也可以叫做杠杆率)、两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生产率等都有较好的表述,我在介绍这篇文章时也指出“文章对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还不够”,经济全球化也包含对外贸易方面。

        不过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对大市的看法,尤其是在8月下旬A股市场大幅回调的背景下对基本面的分析,且有值得借鉴的分析方法,并指出了下面有可能存在投资机会的一些投资品种。文章不是讨论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的目的,也不是讨论注入流动性的后果,涉及流动性的问题只是文章讨论的主题中的一小部分,对于这样一篇七千来字的文章,且并非以讨论流动性为主题的文章而言,是不大可能把流动性的问题说得那么透的。

        两个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美联储注入流动性目的在于稳定金融体系”、“信用对于银行是第一位的”,这些我都同意。不过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从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的层面看,稳定金融体系是为什么?如果稳定金融体系不能够带来整个社会信心和信用的恢复(就是那个V)、不能够带来整个社会总需求的稳定及至增加从而稳定整个经济,那么政府(FED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稳定金融体系干嘛。这也是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二、“MV=PQ?不是那么简单吧?”呵呵,这个就不好说了。河里科技版有一篇文章链接出处说模型的问题,其中说道“科学探索中模型越简单越能说明问题才是好模型”,我是很认同这个看法的。这里这个公式就是一个模型、一个方法,给我们一个讨论问题的基础和平台,简单一些,只要能说明问题不就很好吗?

        • 家园 简单回复

          一、“美联储注入流动性目的在于稳定金融体系”、“信用对于银行是第一位的”,这些我都同意。不过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从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的层面看,稳定金融体系是为什么?如果稳定金融体系不能够带来整个社会信心和信用的恢复(就是那个V)、不能够带来整个社会总需求的稳定及至增加从而稳定整个经济,那么政府(FED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稳定金融体系干嘛。这也是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这涉及到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以及货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提法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多目标制,包含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就业等方面。许多国家直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制,物价稳定是第一位的。如何认识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凯恩斯与货币主义学派的不同落脚点,也是各国制定货币政策的落脚点。如果我们认同本轮的金融危机实质是由经济危机引起的,也就是美国过度负债通过金融行业进行财富转移和收入再分配,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减少(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和过度的供给(有毒资产、过高的价格)一拍两散,价格崩溃,首当其冲的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投行化增加了对整个社会支付结算体系的威胁,对于社会而言,支付体系的稳定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也认同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但是,过度透支的果最终要由实业来买单,即美国的政府、企业、居民要为过去的过度透支减衣缩食,这是实体经济层面美国、全球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基于这个现实,过度的流动性投放能够加速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会在美国和美国的债权国之间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另外,如果美国国内控制不了物价,也是国内的财富再分配。因此,从经济刺激的角度,我并不认同通过注入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美国已经是成熟的经济体,早过了注入流动性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缓慢上涨的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二、“MV=PQ?不是那么简单吧?”呵呵,这个就不好说了。河里科技版有一篇文章链接出处说模型的问题,其中说道“科学探索中模型越简单越能说明问题才是好模型”,我是很认同这个看法的。这里这个公式就是一个模型、一个方法,给我们一个讨论问题的基础和平台,简单一些,只要能说明问题不就很好吗?

          之所以强调这个公式简单,是因为一方面,这是个静态模型,只有在V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比较好的运用。我国从80年代对这个模型取ln,得出货币供给模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比较好的运用,但从资产货币化的角度,一直以来应该都出现了超额货币。我个人认为,前期该模型之所以可以运用,在于基于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强制储蓄把M分成现实流通的和现实不流通的,现实流通的占整个货币供给比率较小,同时使用现金的习惯也限制了货币流通速度。而从现在的实际来看,国家号召的资产证券化、提高支付结算效率的趋势来看,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占比越来越小,货币流通速度和居民、企业的居于自身考虑的经济行为越来越相关,此时再使用该模型来提供货币供给,必然是过量的。此外,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形势好,资金的效率高,资金周转加快,同时,供给和需求的状况会反映在物价上,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物价本身是相关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刚刚到河里,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平常很少灌水,表达方式有偏差,请各位包涵。

    • 家园 有美国现在一般杠杆比例的数据吗?

      原来那些金融机构的杠杆比例是很夸张的,50、60倍都算普通的吧,现在不知道降到多少了。

      • 家园 杠杆比率的问题

        关于美国金融机构目前的杠杆比率,目前也没有准确的数据。

        历史数据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说了。四月IMF在其春季年会上公布了《2009年环球金融稳定报告》,将从危机爆发到2010年美国金融资产减值估计为2.7万亿美元,同时所有成熟市场资产减值估计为4万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二将由银行承担;同时IMF估计,如果美国银行业的资本杠杆比率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即有形普通股对有形资产的比率(TCE/TA, tangible common equity/tangible assets)达到4%(相当于25倍的杠杆比率),则美国银行业需要2750亿美元的注资;如果杠杆率达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TCE/TA达到6%),所需注资则高达5000亿美元。

        如果依据IMF估算的假设前提,美国银行业在估算时有形普通股对有形资产的比率仅为1.56%,以有形普通股为杠杆的比率高达60倍以上。

        当然IMF的估算实在是太保守了,现在看减值估计肯定不会有那么多,而且只以有普通股(相当于只考虑核心的一级资本)来计算也值得斟酌。下面这个数据可对比参考:“根据研究,欧洲金融机构整体平均融资杠杆比率为三十五倍,比美国金融机构平均融资杠杆比例二十倍还高出许多。”出处为去年我国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10月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http://www.npf.org.tw/getqr/4799),不过他说的研究也不知是哪儿的研究、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标准的研究。

        但我还想多说几句的是,整个社会的杠杆比率不仅包括如银行这样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还包括企业的、居民的、政府的比率。零首付不就是无限杠杆嘛。现在的去杠杆化,美国全社会都在做,只有美国联邦政府例外;中国过去的杠杆化程度不高,倒是这个问题不大。

        • 家园 送花

          很好的观点,很有用的数据。

        • 家园 实际上就是说

          美国通过不断地注资来试图利用通货膨胀抵消已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

          • 家园 呵呵

            也可以这么理解。

            我自己的理解是:还是拿费雪的货币方程式M*V(总需求)=P*Q(总供给)(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社会当前的价格水平,Q是社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来讨论。通货膨胀就是P增长,通货紧缩就是P下降;市场经济里这个P应该是政府难以直接控制的。美国政府不断地注资是在增加M(当然还有一个传导过程的问题),假定V和Q都不变的话,这种注资行为是可以使P上升的,就是抵消或防止通货紧缩。

            当然,美国政府注资行为是V在急速下降、Q也有所减少的背景下采取的,其效果也会对M、V、P、Q都产生影响。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在中间的作用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