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 洪枫

共:💬135 🌺3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俺在河里晃荡了几年了,一直是忠实的潜水者,在河里吸收各种知识,受益匪浅。今天算是第一次做一点回报。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手生,难免错误不断。因此希冀大家在扔砖的同时,好歹也扔点花。俺在此谢谢大家啦!

    引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老父亲投身革命八十周年。父亲对淮南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他最值得留恋回味的青春岁月和奋斗生涯就是在淮南渡过的。这也使我从小就对淮南的很多地名耳熟能详,充满向往。虽然至今自己因为种种原因仍未踏上过那片热土,但每每在地图上读到淮南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山名,每每在书中和文章里看到有关淮南的风土人情,感人故事,都不由得在心中泛起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

    淮南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开辟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曾被誉为华中最稳固的根据地。在当时当地,曾经演绎过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现在那段历史离我们已渐渐远去,我的父辈们也一个个乘鹤西去,这在我的心中渐渐产生了一种沉重感和紧迫感,也使我终于提起这支笨拙的笔,试图去描述父辈们当年的奋斗,情感和困惑,让历史记住他们的奋斗历程。

    自1939年从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父亲一直战斗在淮南根据地,直到1946年底淮南根据地在解放战争初期暂时失守。在这个时期里,他曾经历过淮南根据地初创时的艰苦播种,也经历过淮南根据地发展时期与日伪顽的苦斗。但最令他难以忘怀的,还是解放战争初期淮南战场的敌后游击坚持阶段的那段艰难岁月。

    由于种种原因,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在各种书籍文章中的介绍相对较少而简单,而对其中的游击坚持阶段的介绍更是少见,这使我对解放战争初期淮南游击坚持阶段的那段艰苦岁月产生了特别的关注,也由此萌发了对这段历史作一个比较深入的介绍的想法。

    当我开始投入精力去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却发现关于介绍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方面的资料大都十分简要,而不同资料之间又存在着不少矛盾之处,这使我不得不尽力去寻找更多的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努力从中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自己能够得到的资料仍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这篇文章在不少细节上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不管怎样,自己决定还是让此拙文与读者见面,即使它不甚理想。若能让读者从中对淮南那段历史有个比较概括的了解,便是我小小的一点期望。

    (一) 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局势

    淮南根据地是新四军二师在抗战时期创建的,是中共在抗战时期建立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抗战后期更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成为当时中共在华中地区的指挥中枢。

    淮南根据地东临京杭大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南抵长江,北枕淮河,东西长近3百公里,南北宽约1百公里。在1945年抗战胜利时,淮南根据地拥有人口约3百万,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淮南根据地又被南北走向的津浦铁路分割成东西两块。东边的一块被称为淮南路东根据地,在抗战后期为路东分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也称华中三分区;西边的一块被称为淮南路西根据地,在抗战后期为路西分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也称华中四分区。

    点看全图

    解放战争初期淮南根据地略图

    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 。在此方针指导下,中共在1946年5月以前陆续放弃了在长江以南的所有大块根据地,并且还放弃了在长江北岸的皖江根据地。在山东、晋察冀、晋冀鲁豫、陕北等根据地,大批的部队和干部北调,向东北挺进;而华中根据地的新四军北调部队,则除了新四军三师直接北调东北外,其余全部北上山东。北上山东的部队包括来自苏中的一旅和二旅,来自浙东的三旅,来自淮南的四旅和五旅,来自淮北的九旅,以及来自皖江的十九旅,二十旅和二十一旅。华中根据地北调的部队及地方干部全部加起来,有12万之多。

    到了1946年5月内战爆发前夕,华中根据地还保有四块地区,即苏北地区(人口约600万,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 ,苏中地区(人口825万,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 ,淮北地区(人口约600万,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 ,和淮南地区。

    在华中这四块根据地中,淮南根据地的地域最小,人口最少,武装力量最弱,而面对的敌军却是最精锐的。

    从全国态势来看,华中根据地处于整个国共对峙战线的最南端,在即将到来的国共交锋中必然首当其冲。而淮南根据地更像一根直指国民党政府的“心脏”南京的利刺,它与南京隔江相望,近若咫尺,“威胁京畿”, 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势在必夺之地。国民党自从抗战胜利“还都” 南京后,就在淮南根据地周围布下重兵向前挤压:东面有驻防扬州仪征一线的整编二十五师;南面有驻防六合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编七十四师五十八旅,整编七十四师其余部队则驻防南京,随时可以跨江而至;西面有桂系主力之整编四十八师和七十三军七十七师。在内战爆发前夕,更调来了另一个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对淮南形成了志在必得的态势。

    在中共中央“向北发展”战略方针安排下,华中军区由于大量部队被抽出北上支援其它战场,其向南防御体系已是颇为捉襟见肘,加上华中军区的防御重点又是放在较为富饶的苏中根据地上,这样就造成了对淮南根据地的防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让淮南军区部队自己尽力而为。

    这时在淮南根据地负责的中共淮南区党委主要成员是:区党委书记肖望东,副书记黄岩(兼路西地委书记) ,副书记李世农(兼路东地委书记) 。淮南军区的主要成员有:军区司令员周骏鸣,政委肖望东,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从学,政治部主任余立金,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副参谋长朱云谦。手上掌握的部队是六旅和独立旅。

    六旅是45年初才重建的,开始有十七团和十八团两个团,旅长兼路西分区司令员陈庆先,政委兼路西地委书记黄岩,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汪少川,主要用于保卫路西根据地,是路西军分区(即华中军区四分区)的支柱,所以六旅又兼路西军分区。到了1946年4月,十七团又被拆散用以加强路西根据地的各县地方武装,即定合支队,定凤怀支队,定滁全支队和定凤嘉支队,于是六旅就只剩下了十八团这根独苗。十八团团长李木生,政委廖成美,政治处主任王胜凯。

    独立旅是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8月17日才成立的,旅机关由路东军分区机关组成。罗占云任旅长,李世焱任政委,谭知耕任副旅长兼参谋长,王敬群任政治部主任(后刘述叙),熊挺任副主任,下辖独三、独四、独五三个团:独三团由甘泉支队和六合支队编成,团长黄仁廷,政委梅少卿,副团长田贤成;独四团由原来的独四团加天高支队一个大队编成,团长彭思忠,政委赵荣;独五团由来六支队加上盱嘉支队一个营及部分区队编成,团长唐元田,政委谢曙光。独立旅是路东军分区(即华中军区三分区)的支柱。

    此时的路东军分区司令员是朱云谦,政委是李世农。

    除了六旅和独立旅外,淮南军区还有三千人左右的各县区地方武装。

    在抗日战争时期,淮南路东根据地要比路西根据地巩固,这主要是因为路西根据地不仅长期面临日伪的扫荡,而且还一直受到西面国民党桂系的压迫和蚕食,而路东根据地主要对付的只是日伪。路东根据地东连新四军一师,北接新四军四师,相互呼应,在抗战后期形成了相当稳固的根据地,再加上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军部曾在此地长期安营扎寨,这对路东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路东根据地的核心地区是盱眙,来安,嘉山和天长四个县。

    和全国的总体形势一样,淮南的局势在1946年上半年一直在战与和之间摇摆,国军的蚕食行动一直小规模地进行着。1946年1月,国军整编七十四师一部占领属于淮南根据地的六合县城。1946年5月下旬,驻滁县之国军七十三军一部侵占来安县城。

    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就在淮南根据地各县正依照中共中央5月土地问题的指示,积极部署和进行土地改革,安排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的时候,战争的暴风雨来了!

    关键词(Tags): #淮南#解放战争初期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白鹤,FlyGeneral,葡萄干,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坚持淮南的游击坚持部分刚刚鸣锣开张。。。

      有兴趣听“悬龙门阵”的朋友请往此处链接出处一游。

    • 家园 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6)

      (六) 简评淮南路东保卫战

      粟裕对淮南军区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的表现是不满意的,他在很多年后的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自己的看法:“淮南为什么很快就不能坚持呢?淮南地形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是丘陵地,条件应该说比苏中要好,主要问题还是和平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土改也是和平土改。所以人家说淮南抗战八年三个月就丢掉了,苏中抗战八年一直坚持,主力北撤了,他出了两个主力纵队,上升了两个主力纵队,又建成了第三个主力纵队,一直坚持到渡江。” “(淮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和平环境,和平土改,群众没有经过锻炼。一看敌人来的时候就恐慌、紧张,我们干部是同样的。客观原因,七十四师、五军是蒋介石的主力,他的武器装备好,也很骄傲。再加上我们的部队没有经过这样的锻炼,本来在淮南至少可以给它一些打击,可以给他一些损伤消耗。”

      粟裕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值得商榷。

      下面就地形,我情,敌情三个方面对淮南路东保卫战进行简要剖析。

      1) 地形

      淮南路东地区南北被长江和淮河所阻,东西被津浦路和运河所拦,纵深狭小 (长和宽都只约一百公里)。其次,路东地区的中部和西部虽有一些浅山,但相对高度大都在200米以下,而其它地区都是平原,也不属于水网地带,易攻而难守。从军事上讲,特别是从大兵团作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块防守的“险地” :既不易防,更不易退,所以在近代史上还没有在这一地区重兵防守的例子。

      从路东保卫战来看,双方攻防的重点都在东翼:这一带是淮南路东与苏中和淮北的连接枢纽和退路所在,因此是攻守双方势所必争之地。而恰恰在这一带,除南部有一些浅山外,中部和北部全是小坡平原地形,这无疑对守方的防御部署增加了困难。

      与淮南路东地形相较,苏中虽然全是平原,但也是水网地带。这一条条的小河对运动防御而言是天然的防御阵地,对阻滞和延迟攻方的进攻有着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已经在苏中战役中七纵的运动防御和泰兴独立团等地方团队的运动防御中得到了证明。苏中这种水网地带对于国军机械化或半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也是相当不利的。

      苏中的纵深至少两倍于淮南路东地区,特别关键的是,苏中与后方苏北没有天险相隔,所以与淮南路东相比,苏中有一个易于进行运动防御,而且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易于退往苏北的地形。

      所以粟裕说淮南路东的地形“条件应该说比苏中要好” ,是值得商榷的。

      2) 敌情

      国军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使用的进攻兵力是第五军6个团,整编第七十四师1个团,第七军1个团共约3万人。众所周知,这些部队个个都是国军中的精锐,他们不仅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让我军大吃苦头,而且在以后的战场上在对我军其他主力部队的作战中也多占便宜,如五军的梁山之战,七十四师的两淮连水之战,七军的泗县之战。以国军的进攻主力五军为例,我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与之交战很多次,但直到淮海战役之前,五军没有一个团被歼,这在国军五大主力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国军的精锐部队与其一般部队相比在战斗力上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以华中战场初期的两个例子---海安保卫战和涟水保卫战(二战涟水)做比较,它们时间相近,地点相近。在海安保卫战中,我军以4个团的非主力部队(华中七纵)抗击国军一般部队7个旅的进攻,抗击4天,以200 人的伤亡代价歼敌3 000之众,最后还能主动撤出。而在二战涟水中,我军以主力部队华中六师为主的10个团抗击国军以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的5个旅的攻击,抗击14天,以6000 人的伤亡代价歼敌仅4 000余人,最后被攻破城池被迫撤出。由此可见,国军的精锐部队与国军一般部队战斗力的差异是数以倍计的。

      客观地讲,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要想以淮南军区8个团的兵力(以刚从地方武装提升上来不久的部队为主),给予五军或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较大的打击,是不现实的。就是粟司令在随后的一战涟水中,亲自率领三倍还多的华中主力(近30个团)去对垒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的8个团,也未曾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的任何一个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军的精锐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强大战力。

      3) 我情

      我军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参战的正规部队有五旅3个团,六旅2个团,以及独立旅3个团共8个团约1.9万人,另外在保卫战后期还有华中军区特务团加入。在这些部队中,除了五旅是主力外,其他的部队都是在1945年后才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成的,新兵多而武器少,正规作战经验十分缺乏,没有大战经验。

      淮南路东地区人口约一百三十万。由于在抗战后期没有受到日伪的大规模扫荡,使得路东根据地军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上上下下都存在和平麻痹思想,在战争动员和战争后勤支援上都做得欠佳。例如,在加强区县地方武装建设方面就做得较差,像处于根据地后方的盱眙县和天长县,甚至连县大队都没有。作为淮南路东战场主要地区的六合县,来安县,嘉山县,盱眙县和天长县,县级武装全部加起来还不到9个连。至于区队武装建设方面则相差更远。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还没有发现有区队武装参加战斗的记载。据肖望东回忆,在淮南路东基本上没有脱产的区队武装。

      为什么淮南路东的地方武装如此薄弱呢?

      第一个原因,应该与大力提升地方武装为主力部队有关。原来淮南本来有四旅和五旅两大主力,区县地方武装都比较充实健全。但后来因为这两大主力全部北调,而淮南又必须有主力部队保卫,不得已只好把区县地方武装抽上来加强主力,如来安县一个县就曾在短短几个月内两次抽调县团武装(每次都近两个营) 去加强独立旅。本来淮南就相对地广人稀,这种大力快速“输血” 的结果自然使得淮南路东地方武装遭到很大的削弱。

      第二个原因,应该与当时的复员整编计划有关。中共中央于1946年3月6日专门致电华东局,晋冀鲁豫局和华中分局,要求实行精兵简政,提出三个月精简三分之一。为了执行此精兵简政措施,中共华中分局曾经在1946年3月18日向中央提交了一个华中地区复员整编方案。此方案提出:“第一期达到复员五万人,主要目的以不削弱战斗力为基本原则。故以乡区脱离生产之部队全部复员,中心县只留一百五十人的警卫队,边县只五百人至百人的保安大队,其余的均复员。” 而且该电文还明确提出了此复员整编方案的完成日期:“整编于四月一日开始,六月底完成。”

      看来淮南区党委是执行或部分执行了这个复员整编方案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与淮南的经济实力薄弱有关。就在这封复员整编电文中,华中分局指出:“淮南路西以其经济力量只能供给四千人。”

      根据苏中的经验来看,苏中地方武装在保卫苏中的战斗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苏中根据地丢失后的游击坚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淮南路东由于地方武装十分薄弱,这不仅使地方武装在路东保卫战中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而且对之后的游击坚持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淮南地区人口只有苏中的三分之一,却向华东其他地区输送了四旅、五旅、六旅和独立旅共11个团的主力部队,是华中四块根据地中贡献比例最大的(苏中则向华东其他地区输送了16个团的主力部队),所以淮南人民对华东战场的贡献是巨大的,超额的,更是不应忽视的。可以说,淮南人民以自己的牺牲(淮南根据地暂时丢失) 支援了华东其它根据地的坚持(包括六旅在苏北的坚持) 。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说淮南“和平土改” 也是不确的。淮南的土改工作刚刚才在各县选了一个乡进行试点,面的工作尚未开始时,就因国军的进攻而“胎死腹中” 。换言之,淮南的土改只是开始于个别地区就停止了,所以淮南地区的土改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淮南地区” 概念上的土改是不存在的。

      链接出处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7)

      关键词(Tags): #淮南#解放战争初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淮南和苏中比起来,确实打的不好

        相应的兵力对比,在淮南,我军是 8个团1.9万人对敌军8个团3万人;苏中,我军是19个团(8月中旬增加了3个团的淮南撤退的部队)对敌军45个团12万人。应该说苏中敌我比例更悬殊。战役的结果是,在淮南我军伤亡6千人对应敌军伤亡2千人而且丢失了全部的淮南根据地;在苏北我军以伤亡1.6万人的代价歼敌6个旅5个交警大队5万多人,占敌人总兵力的2/5。

        关键是淮南军区没有集中足够优势的兵力打歼灭战,而在苏中战役中我军以十几个团作为机动力量,从而能集中5:1的优势兵力包围歼灭独立的敌人,因此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装备优良。

        淮南根据地的迅速丢失影响很大,使得整编74师和第7军可以在九月上旬全部投入淮北战场,从而导致了淮阴的失守。这使得华中野战军不得不放弃苏中根据地,北上苏北。同时留下了一个旅另一个团的部队在苏中根据地坚持,后来编为华东野战军11纵兼苏中军区。

        • 家园 苏中之所以打得好。。。

          大致有以下原因:

          1) 有粟总这位在全军出类拔萃的战将指挥;

          2) 有1师和6师这样的经过大战正规战洗礼的精锐部队;

          3) 有很好的根据地基础,有很好的战争准备和群众组织动员;

          4) 有很健全的军分区武装和县区地方武装。苏中有4个团的军分区武装;各县团武装少则4个连,多达8个连;区级武装有的县达到800余人。这些地方武装实际上都参加了苏中战役;

          5) 国军的所谓12万是第一绥靖区的所有部队,而实际上投入进攻的部队要少得多。以苏中7捷的前两捷为例,国军参战部队实际上是整49的6个团+整69的2个团+整83的6个团+整25的2个团=16个团。在第3和第4捷中国军参战部队是9个旅18个团。

          那么守卫部队该不该算呢?俺主张:一视同仁。如果苏中战役要算,那么淮南保卫战不算就说不过去了。而在淮南保卫战担任防堵的国军部队有:驻六合的防“共军南袭”的174团,驻仪征甘泉一线的防“共军东奔”的108旅2个团,还有津浦线淮南段上防“共军西窜”的国军部队。

      • 家园 领教了

        “……换言之,淮南的土改只是开始于个别地区就停止了,所以淮南地区的土改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淮南地区” 概念上的土改是不存在的。”

        ----------------------

        原来如此

      • 家园 送宝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半塔保卫战

        我军以3000杂牌武装,击溃顽军号称的精锐万人,

        这可能是淮南保卫战前期盲目乐观的原因,

        后来连续几次没啃动对手,又在尚能周旋的时候仓促撤退

        其实如果改成以小分队游击牵制,掩护地方撤退,可能会好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